强建军同志在回首2014展望2015~2015年技术创新成果中荣获几等奖

当前位置:&&&&&&&&&&&&
姜晓亭同志在2014年全省环保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强力支撑
——在2014年全省环保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姜晓亭
(2014年5月28日)
尊敬的文华副省长,同志们:
刚才,我们向省环境咨询委委员颁发了聘书,向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授了牌,环境咨询委员会、环保产业园区和环保企业代表发了言。今天在这里召开全省环保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我厅对抓好新时期环保科技产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周生贤部长要求:通过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看到环境问题解决的希望。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几年乃至“十三五”,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将更加复杂,减排压力将更大。特别是当环境保护行政手段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风险控制和精细化管理要求日益迫切时,如果不在科技上早做谋划、超前研究,我们的工作局面将变的更加艰难。
一会儿,文华副省长将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结合环保科技产业工作情况,先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环保科技产业工作成绩显著
近年来,在全国环保科技大会提出的“科技兴环保”战略引领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环保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以来,我省编制了《四川省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制定了《四川省环境保护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环保科技投入明显增加,支撑和服务环保事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是环保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近年省厅环保科研水平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技重大专项实现突破。启动了“四川盆地城市群灰霾污染防控研究”专项,文华副省长亲自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北大、清华、川大、西南交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批国内顶尖环保专家,积极参加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研究。项目边研边用,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大气灰霾项目预警预报平台建设,初步实现了科研到应用的有效衔接;其次,实用性研究项目增幅明显。“十二五”以来,共实施了50余项环境管理科研项目,重点突出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管理需求,有力支持了环境管理。整理汇编了《四川省环保科技计划项目对策建议》,为各级领导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了参考。再次,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省厅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共获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组织环保科技成果鉴定30多项;评选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55项;推荐国家环保科技奖和省科技进步奖96项,共获国家环保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其中,省环科院参与完成的“国家中长期环境经济综合模拟系统研究”、省环境监测总站完成的“地表水水质全分析技术体系研究”和环能德美完成的“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等都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是科研协作机制初步建立。建立了部门之间的科研合作联动机制,积极加强与财政厅、科技厅等省级有关部门合作,与省气象局签订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协议书,建立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开发机制;建立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机制,组合各方力量,加强合作互补,成立了四川省脱硫脱硝产业联盟;建立了专家协作团队,以大气防控为载体,成立“灰霾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
三是环境科技支撑平台初见成效。建设了一批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组织制定了《四川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四川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批准了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重点领域11个重点实验室和10个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创建了一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2012年九寨沟、成都大熊猫基地获得“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命名。去年,又推荐上报6家,其中,西昌邛海湿地、四姑娘山、省科技馆和什邡大爱感恩环保公司通过了专家初审,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成立了省环境咨询委员会,聘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为我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和重大环境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二)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工作卓有成效
近几年,我省以环保装备制造、环保材料生产、环境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据调查统计,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环保企业达955家,与2004年相比(363家),年均增长16%;总产值达635亿元,年均增长率25%;从业人员达12万人,年均增长17%。全省环保产业集中发展趋势明显,成都、绵阳、攀枝花、自贡四市产值达539亿元,占全省85%。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在助推环保产业发展上,环保部门充分发挥“贴近”环保产业的优势,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确立了我省环保产业发展重点。与省发展改革委合作,完成了《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的制定工作。明确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为环保产业三大重点领域,提出重点建设成都金堂、自贡板仓、绵阳游仙和广安武胜4个环保产业园区及成都锦江现代环境服务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梳理出我省在全国具有优势的环境保护催化剂、膜材料、声屏障、烟气脱硫成套装置等8个领域。鼓励开展综合环境服务、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等试点工作。
二是创建我省环保产业统计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环保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2013年,完成了全国2011年度环保产业调查统计任务,启动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内江、宜宾八个市的环保产业统计试点,为省政府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提供支持。
三是搭建环保产业服务平台。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在四川环保网开辟“环保产业信息”专栏,公布我省环保技术产品“鼓励目录”和“示范名录”及产业相关信息,并依托省环保产业协会开通了“四川环保产业信息专网”;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与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签署了《环保产业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额度每年不低于100亿元,目前有9家环保企业获得优惠支持。环保产业协会与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签订了&“绿色金融推进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充分发挥环保部门了解环保市场优势,利用“澳门国际环保展”、“成都金堂节能环保博览会”等,推动企业交流合作,吸引中节能、江苏鹏鹞和河北先河等大型环保企业入驻园区。
四是积极推动先进环保技术试点示范。从“鼓励目录”和“示范目录”中挑选先进环保技术开展示范推广。其中,环能德美的“超磁分离水质净化技术”应用于金堂农业生态体验园的水环境治理,保障了年度国际“铁人三项”赛事的游泳比赛;蓉太和公司的“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塔子山公园湖泊水域治理,明显改善了湖泊的水生态环境。
另外,2013年审批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乙级和临时证书11家,更换资质证书24家,培训各类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人员1200多名。
(三)有效发挥环境标准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省积极贯彻执行国家环境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政策,通过标准实施带动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发挥环境标准的导向、依据和规范作用。
一是加强环境标准宣传培训。为方便广大环保工作者,组织编印了《环境标准工作手册》(上、下册)。积极开展环境标准培训,支持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培训;协助科标司举办2013年第二期国家环保标准培训会,促进了新标准的贯彻实施。
二是做好地方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编制完成《四川省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开展《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四川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开展《在用点燃式发动机轻型汽车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机动车尾气监控体系标准化建设规范》等研究工作。
(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打开局面
2011年开展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以来,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各级环保部门、各类工业园区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创建积极性明显增强。
一是做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基础工作。强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标导向,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把“选择一批潜力大的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试点示范,建成1-2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列为目标任务;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培训,每年举办不少于一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专题培训班,组织市(州)环保部门和园区负责人参加环保部的专题培训,并不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作法。
二是注重生态园区建设示范效应。鼓励引导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园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目前,成都经开区建设规划已通过环保部专家论证,有望成为西南第一;大力推进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联合科技厅、商务厅出台了《四川省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启动首批10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近两年,结合创建生态县和环保模范城市活动联动推进,目前,全省已有10个园区的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进入建设期;另有10多个园区正在编制建设规划,工作势头良好。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突出,环境形势严峻,环保科技产业支撑服务还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环保科技产业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一是对环保科技产业工作重视不够。四川地处西部,对环保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巨大,但需求与投入严重失衡,环保科技产业工作的财政预算投入远不能满足需求,缺乏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示范推广资金。大部分市(州)、县(区、市)环保部门未设科技产业科室,无专人负责科技产业工作。二是环保科研机构队伍力量薄弱。全国已建成环保重点实验室19个,批准建设13个,已建成环保工程技术中心15个,批准建设20个,但我省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我省环保科技队伍基础差,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乏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许多环保科研单位,重环境咨询服务,轻环保科学研究,严重影响科研人才培养。三是环保产业体量小,对国民经济贡献低。据国家统计公告,2011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10706亿元(去除环境友好产品收入),我省的环保产业收入449亿元,仅占全国的4.2%,而浙江占全国14.5%、江苏占14.1%、广东占8.7%。我省的环保产品和装备大多数技术含量不高、专业化水平低,还不能为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提供良好技术和产品保障。四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相比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我省许多地方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还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建设水平低等问题,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全国已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6个,批准建设59个,其中江苏已建8个,批准建设13个,而我省仅有成都经开区通过了专家评审。
二、夯实基础,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主要是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管理模式,虽然有效促进了常规污染物的总量削减,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同步的问题,一些地方企业达标排放,区域总量减排任务虽然完成了,但环境质量却未明显改善。仅靠污染减排、总量控制等传统末端治理的环保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推进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是未来环保工作探索前进的主要方向。
下一步,全省环保科技产业工作主要抓好“1314工程”,即抓住一个统领(以科技创新为统领),突出三个重点(环境科技、环境标准、环保产业),推动一个转型(以环境质量管理为目标导向的转型),开展四方面工作(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综合环境服务、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风险控制与人体健康)。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新环保法,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以科技创新为统领,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环境科技的支撑作用、环境标准的导向作用、环保产业的保障作用;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扎实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行综合环境服务,试点推进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建立以人体健康为导向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为实现环境质量管理转型,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创新管理理念,探索环境质量管理模式
一是充分认识环境质量管理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事关群众健康和福祉。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雾霾问题昭示我们,环境管理的最终成效还是要体现在环境质量改善上,环境管理只有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不考虑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而是采取更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环境质量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我们加强环境管理战略转型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就是要提供更多理论上的支持和指导,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彻底、清晰地理解环境质量管理转型的意义和路径,更加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工作中,实现向环境质量管理的转型升级。
二是完善环境质量目标评价体系研究。按照环保部关于探索环境质量管理转型有关要求,我厅于2012年组织开展了《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在分析研究区域环境特点及大众对环境质量需求基础上,结合环保部门具备的环境监测技术能力,确定了环境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作为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一级指标,下设二级和三级指标,并选择在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巴中和马尔康6个区域进行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测试。测试评价分值与实际感观基本吻合,较为直观地体现了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揭示了测试地区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总结测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分析研究,优化指标设置,改进分值计算。
三是开展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试点。在“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今年省厅将选择部分省级生态县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开展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的的区域环境质量管理评价模式。通过几年的试点,待监测项目和监测点位逐步完善后,再全省铺开。对参与试点的地区,在确保环境质量不下降的情况下,省厅将给予一定激励。
(二)注重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环保重点工作
一是实施环保科研重大专项,服务环保工作现实需求。按照“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和研究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道路”的总体要求,着眼于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及重点污染源的防治研究。首先,落实大气行动计划,抓好灰霾防控科研攻关。在完成“四川盆地城市群灰霾污染防控研究”专项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大气复合污染的地区特点,要将灰霾防控研究专项向全省重点地区拓展。重点推动川南城市群、攀西地区、川东北城市群三个片区的灰霾防控研究,建立源清单数据库,做好源解析工作,提出防控对策,逐步形成全省灰霾污染防控预警预报平台。其次,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水环境承载力科研攻关。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摸清我省水环境容量;开展经济发达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研究,重点开展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科学指导我省产业发展与布局;开展生态环境价值评估研究,为开展环境产权、排污权交易奠定基础。再次,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支撑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按照“重点推进、内治外防”、“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农村环保总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科学研究。
二是建立多元化科研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环保科研力量。  以实现总量减排目标和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培育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主要抓好三点,第一,重点支持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更多的环保骨干企业成为环保科研的主导。财政安排的相关资金优先支持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力争到2020年,创建3个国家级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30个省级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以省级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的全省环保科研体系。第二,充分发挥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作用。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我省重大环境问题研究,推进成果产业化,实施新技术试点示范工程。第三,建立环境技术联盟。当前,科研成果“睡大觉”现象比较严重,需加大产学研一体化工作力度。针对我省实际,应倡导建立技术联盟,可先期组建“四川省水环境治理技术联盟”,把联盟发展成为由省级环保部门牵头协调的集研发、集成、推广为一体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平台,为解决我省水环境问题提供先进技术支持。
三是建立环境与健康管理机制,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落实新环保法,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建立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能力。重点在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重点领域开展健康风险评估研究,逐步建立以人体健康为导向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三)发展环保产业,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一是明确目标,认真落实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强化《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引领作用。力争2015年实现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本届政府末达1500亿元以上,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年均增速不低于20%,就业人数达15万。培育50家环保骨干企业,其中,20家产值超过10亿元,30家产值超5亿,并争取有3-5家环保企业上市。
二是注重布局,努力推进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差异化发展,将成都金堂、成都锦江、自贡板仓、绵阳游仙和广安武胜等5个环保产业园区作为集聚发展重点。争取通过5年时间的建设,成都、自贡、绵阳三个市的环保产业园区年产值均超过300亿;力争把成都金堂打造成“西部第一”的环保产业园区,形成“东有宜兴,西有金堂”的格局。其它市(州)要找出各自优势,找准突破方向,不盲目发展。
三是突出重点,积极培育环保产业优势领域。积极培育我省环境保护催化剂、膜材料、声屏障、烟气脱硫成套装置、生活垃圾发电成套装置、环保监测仪器制造、乡镇污水处理成套装置、环境服务业等8个优势领域,对具有“头雁效应”的骨干企业,要加大支持力度,争取通过5年时间,实现重点优势领域年产值均超过50亿元。研究制定推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环境服务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各地推行以效果为导向的综合环境服务试点,引导环境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多措并举,构建环保产业发展服务平台。顺应政府从“实干家”向消费者角色转变。着力搭建:环保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平台。研究设立先进环保技术示范推广发展专项资金,从环保技术产品“鼓励目录”和“示范名录”中筛选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示范推广。金融服务平台。环保企业还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要继续完善与中国银行四川分行和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的服务平台,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降低融资成本。信息服务平台。发挥省环科学会、省环保产业协会、省循环经济促进会的功能,为企业广泛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需求、环评服务、环境认证等信息服务。合作交流平台。发挥好澳门环保展、中国国际环保展和我省金堂节能环保展等平台的作用,加强企业间交流合作。
(四)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工业污染防治提供支撑
1、高度重视,用好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抓手
目前我省70%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通过企业内部和不同企业之间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科学设置和有效对接,实现园区内资源能源循环利用、能量高效利用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对提升工业经济生态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环保部门要下大力气推进这项工作,力争2015能建成3-5家省级生态工业园区,2020年建成2-3家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全省各类园区生态化水平显著提高。
联动推进,形成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合力
一是要协调争取科技、商务、发改、经信、财政等省级部门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二是要加强环保部门生态、污防、工业和环评等工作的联动推进,用好生态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清洁生产审核等手段,调动地方政府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性,尽快建成一批生态工业园区。
  3、加大扶持,完善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措施
各类环保专项资金要把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支持重点。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鼓励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修订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和退出机制。
(五)强化标准执行,充分发挥环境标准导向作用
1、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环境标准执行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渠道,完善环境标准宣传体系。加大环保标准信息公开力度,公布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重大标准制修订过程中要关注舆情动态,及时进行宣传解读。要组织开展环境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环境标准培训,省厅组织每年不少于3期,形成学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氛围,发挥环境标准在环境治理、污染减排中的导向作用,带动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
2、结合我省实际,建立完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
加强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源问题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地方环保标准规划或计划。在严格实施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后,环境质量仍然不能达标;地方特色产业或特有污染物造成环境问题,国家相关标准规定不能满足环境管理要求的方面;我厅将依法制定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3、严格标准实施,强化环境标准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要将环境标准执行列为环境执法监管重点工作。开展环境标准实施情况检查评估,测算标准实施的成本与效益。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环境标准执法监督,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作用,确保环境标准的贯彻实施。
另外,要加大环保科普力度,积极推进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创建工作。
三、采取措施,促进我省环保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我省环保事业正处于加速壮大发展的时期,环境科技产业已进入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为全面加强环保科技产业工作,更好发挥环保科技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需要从组织领导、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为构建环境科技支撑体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环保科技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环保部门要充分认识环保科技产业在环保工作“整盘棋”中的突出作用,环境行政决策要建立在充分的科学依据和相应的技术支撑之上,才能保证其科学有效可行。要切实加强对科技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领导班子要定期不定期研究解决科技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市州环保部门要逐步设立专门科室,配备专职人员抓好这方面的工作。
(二)完善促进环保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环保部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环保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要研究建立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推进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环境责任保险和绿色采购工作。二是要研究制定推动我省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好综合环境服务试点,支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三)建立健全环保科技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一是环保部门要主动协调发改、经信、财政、科技等部门,建立共同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自身也要形成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合力;加强环保科研项目统筹,按照《四川省环境保护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由环保厅科标处负责征集环保科技需求,受理项目建议,建立项目库。二是要充分发挥“咨询委”专家智囊作用。咨询委要在我省环境保护中长期发展规划、法律法规、重大环境政策和重大环境问题的处置等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承担环保厅委托的环境技术管理项目,开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环境问题及重大环境政策调研。三是充分发挥环保社团组织的作用。随着政府简政放权,逐渐把许多事情的决定权让渡给市场,环保社团组织承接了环保部门取消的一些行政工作。省环保产业协会、省环科学会和省循环经济促进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严格自身管理,严格行业自律,促进环保产业市场规范。四是发挥社会各界科研力量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环境技术创新体系,广聚环保领域各类专家,构建环保科研统一战线。
(四)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要加大力度培养造就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领军人物,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要通过实施一批地区性环保科研课题,培养一批环保技术骨干人才。要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环境管理和科技人才队伍。
(五)加大环保科技产业投入
科技产业投资是战略性投资。科技要创新、产业要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保障。要不断加大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的投入,协调争取各方面对环保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持,应进一步明确排污费部分用于环保科学研究、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示范推广项目。
同志们,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环境质量管理战略转型重要着力点。让我们共同努力,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全力推进我省环保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为构建美丽四川、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地址:中国成都高新区科园南路88号A2  办公室电话:028—,传真:028—,值班室电话:028—(白天),028— (夜间)
网址:www.  版权所有:四川省环境保护厅  技术支持:四川省环境信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ba排名2014 201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