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告

------分隔线----------------------------关于“春节压岁钱”调查报告,1500字的调查报告,老师要求的,咱没办法。_百度作业帮
关于“春节压岁钱”调查报告,1500字的调查报告,老师要求的,咱没办法。
2006年正月初10到14期间,我从网上对我省10至17岁5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询问他们在春节期间是如何支配压岁钱的.通过此次调查统计,我发现大多数中学生都能理性对待压岁钱,至于如何分配使用压岁钱,不少中学生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想法和做法.而且,各位家长对子女独立支配压岁钱的意见也有所不同.具体的调查情况如下:
中学生对支配压岁钱的自主程度
就今年而言,有60%的中学生压岁钱在500元以上超过去年,其中,压岁钱超过了1000元的也不在少数.但不同的家庭对子女支配压岁钱的限制及子女支配压岁钱的自主程度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30%的中学生享有完全自主支配压岁钱的权力,而这主要源于不少家庭的家长都希望通过合理的支配压岁钱来培养子女理财的能力;二、40%以上的中学生可以自主支配部分压岁钱(普遍在压岁钱总数的30~40%之内),而这其中50%的中学生还会受到父母的监督.这些家长认为子女还没有理性支配压岁钱的能力和自制力,惟恐、他们因乱用压岁钱而养成“铺张浪费”的坏习惯.三、30%以下的中学生则基本没有支配压岁钱的自由,他们全数将压岁钱交给父母保管或按父母要求将压岁钱储存起来以备日后之需.
中学生消费压岁钱的途径
不同的中学生对于压岁钱的看法是不同的,而且随着压岁钱的逐年增长,关于如何合理消费这数百元便成为了青少年和家长们关注的问题.在我的调查中,中学生消费压岁钱的途径大致分为四条:
一、 逛街购物.春节期间,大大小小的商店、超市都热闹非凡,逛街便成为了30%的中学生消遣的首选.每次逛街会购买一些日用品、零食等,而每次购物消费都约在150元左右;
二、 购买学习用品.35%的中学生都将压岁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如书包、笔、本子等,还会购买一些喜欢的课外书.调查中,一位中学生表示:压岁钱是唯一可以由自己支配而且其数目还比较多的,因此要好好利用来买一些平时父母不会轻易买给你而自己又很喜欢的东西
三、 用于个人爱好.60%的高中生会把压岁钱花费在个人的爱好上,如:买杂志、买碟片、买衣服、玩游戏、上网等等.而且在调查中发现,35%的高中生觉得自己的压岁钱并不够用,常常花完了却依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这其中有70%的高中生花钱是没有计划的.
四、 用于交际.20%以下的中学生将压岁钱用于同学、朋友的交际中,如请客吃饭、聚会、给亲戚、朋友、同学赠送礼物等,总消费在200~300元间.
通过此次调查,我还发现接近1/3的中学生几乎不在意收到压岁钱的多少,而对压岁钱的使用会有个详细计划的中学生在40%,偶尔计划一下的中学生也有30%,可见大部分中学生对待压岁钱的态度是好的.总而言之,压岁钱是我国过年的传统习俗,同时也是长辈们的一片爱心,希望广大中学生能够真正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分钱,使之付出得更有意义!
我们也是。。。
这是什么作文啊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公历1月1日
农历腊月初八
农历正月初一
公历2月2日
公历2月4日
农历正月十五
公历2月10日
公历2月14日
公历3月3日
公历3月5日
公历3月8日
公历3月12日
公历3月14日
公历3月15日
公历4月1日
公历4月5日前后
公历4月7日
公历4月22日
公历4月23日
公历4月25日
4月的最后一周
农历五月初五
公历6月5日
公历6月6日
公历6月14日
公历6月17日
第三个星期日
公历6月23日
公历7月1日
公历7月11日
公历8月1日
公历8月1日-7日
农历七月初七
公历8月8日
9月9至15日
公历11月1日
公历11月9日
公历11月11日
公历11月17日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公历12月1日
公历12月2日
公历12月3日
公历12月25日
农历自己出生当天
公历夫妻结婚当天
安全生产月
纪律教育学习月
法制宣传月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一、 办年货
1. 调查地点:家里
2. 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礼
1. 调查地点:小姑家
2. 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进了屋,妈妈叫我把“年礼”拿出来,送给表弟。弟弟傻笑着,开心地把我拉回房间吃饼干去了。妈妈也和姑姑互报祝福。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调查地点:我家
2. 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更多精彩内容
关键词搜索:
您还可以返回
栏目浏览更多相关范文。
(日 责任编辑:tk)
栏目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赞助商链接
Copyright &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公历1月1日
农历腊月初八
农历正月初一
公历2月2日
公历2月4日
农历正月十五
公历2月10日
公历2月14日
公历3月3日
公历3月5日
公历3月8日
公历3月12日
公历3月14日
公历3月15日
公历4月1日
公历4月5日前后
公历4月7日
公历4月22日
公历4月23日
公历4月25日
4月的最后一周
农历五月初五
公历6月5日
公历6月6日
公历6月14日
公历6月17日
第三个星期日
公历6月23日
公历7月1日
公历7月11日
公历8月1日
公历8月1日-7日
农历七月初七
公历8月8日
9月9至15日
公历11月1日
公历11月9日
公历11月11日
公历11月17日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公历12月1日
公历12月2日
公历12月3日
公历12月25日
农历自己出生当天
公历夫妻结婚当天
安全生产月
纪律教育学习月
法制宣传月
关于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2014年12月
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 、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
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1、 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
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联话(对联、春联)中堂内容,堂名都是根据这一姓,始封地方或本姓最有名望的古人事迹编成的。但是一般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是没有“堂名灯”的。
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通通打扫一遍,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寓意辞旧迎新。
华灯初上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饺子。老一辈人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包入硬币或糖之类的特殊的东西,钱代表来年走好运、发财,糖代表来年生活幸福甜蜜。吃了年夜饭,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晚辈给长辈拜年。拜年时头是一定要叩的,叫辞岁。长辈拿出准备好的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赏给晚辈。一家人欢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叫守岁。娱乐方式有斗纸牌、推牌九、打麻将等。
年初一清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接门神。就此,拜年的大戏就上演了。
男主人带着妻子儿女去给爷爷奶奶、爹娘拜年。因是至亲,拜年不来虚的,磕头是真磕。
给自家人拜过后,男主人就要去给左邻右舍拜年。一进门,双手作揖,口中说道:“xx,来给您拜年啦!”主人这时拿出早准备好的瓜子、糖果或是烟送给登门拜年者,好一番热闹!
另有初一不劳动的说法。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不“动刀”,也就是不做饭,一天的饭食则是年三十包好的饺子。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初二至初六
从初二开始走亲戚,初二到干爹干娘家,初三到姑姑家,初四到姥姥家,初五开始,就开始去一些其他亲戚家,哪天去都没有讲究了。
初三早上 ,要放鞭炮,叫送年,把年送走。
正月初六之后,村里的小孩子们就开始聚在一起,晚上拿着自己做的火把,有的是干柴,有的是自己家的笤帚,一起到田野里,生一堆火,把火把点燃,开始用力抡起火把拼命摇;火把是用绳子拴起来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具体喊什么忘记了;谁的火把亮、时间久,而且抡的圆圈大,谁就很有面子,会一直玩到正月十五晚上。
这里还有一个 关于初五的“破五传说”。初五又称破五,又称小年,说明初五是春节期间比较重要的一个节点。相传明朝年间,生活贫困捕鱼为业的沈万山冒风雪捕鱼,一连几网网里都是同一个瓦盆。他不再往水里扔,拿回了家。妻子告诉他,邻人送给他家一只鸭子过年,夫妻俩把仅有的一点米倒盆里喂鸭子。第二天早晨一看,盆里竟盛满了白米。用家里唯一一枚铜钱放盆里一试,竟是一盆铜钱。又用铜钱换了银子,换了金子珠宝放盆里,沈万山因此成了首富。 明太祖听说此事,将盆据为己有。他找了一颗夜明珠放进去,便有了一盆夜明珠!明太祖抱着聚宝盆想告诉皇后,不料过门槛时跌了一跤,摔碎了聚宝盆。这天是初五,故称为“破五”。这天,商店开门做生意,大放鞭炮庆开市。年,到这天真走了。
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俗称回门。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老辈子忌讳,恐媳妇不回娘家举家不团圆。在女儿回门的时候,有一样礼物是必不可少的――“大雁馍”!
民间有一个传说:大雁叫声刺耳,民间认为不甚吉利。大雁一叫,定是阎王要将老年人收去,老年人就会病故。为了趋吉避凶,送什么呢?借这个因由,女儿回娘家在家里预先蒸好大雁馍。父母把女儿送来的大雁馍吃掉,那就能逢凶化吉了。
天还没黑下来,村村庄庄就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人小孩拥在门前放烟花,烟花有泥筒的,也有纸筒的,喷出来的烟花由低到高,可达两丈多,就像一棵银花树一样。
3、送灶王爷
饭后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打发老灶爷上天。
锅碗涮洗好后,先把灶台打扫干净,男主人就焚香点纸,先把过年时贴的老灶爷和两边对联撕下来烧掉,然后磕头说:“老灶爷,年过完了,今个就打发你上天了,上去后好话多说,孬话别提,再下来时保佑我一家人财两旺,一年里平平安安。”
1、 香菇炖老母鸡 鸡是自家养的土鸡。大火攻,文火煨,香气四溢。炖到提着鸡腿一抖肉即掉为好。每次待客撕些做汤,加上原汤汁,味特美!
2、 猪肉炖萝卜、海带、黄花菜 黄花菜是从自家地头屋后不老不嫩摘下晒成的。
3、 米粉肉 肉是五花肉,米是糯米烘焙焦黄碾碎。加上八角、葱段、
自家酿的甜酱、冰糖,蒸到一定火候出了油,吃时一馏扣放在碟子里,特解馋!
4、 腊肉霉干菜 腊肉是自家腊制的,皮红得发亮,肥瘦合宜;霉干菜更将油吸走并多了干菜味,咬一口,香在心里。
5、 凉调菠菜细粉、凉调蒜苗大白菜心 细粉是自家红芋粉下的;菠菜、蒜苗、大白菜是自己地里长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淋上香油,色香味俱全。
6、 油焖梅豆干 梅豆干是自家晒的,一点丝也没有。泡好裹着粉面子炸一下,用鸡汤一焖,滑滑的,特好吃。
7、正月十五吃元宵,以白糖或黑芝麻为馅。
三、节日活动
时间:初一、十五
地点:弥陀寺 关帝庙等寺庙
人物:邻近各村村民
庙会这天在一个固定地点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集市。起源无从可考。庙是善男信女凑钱捐建的,里面供奉着不少神仙。庙不大,但香火特别旺盛,早饭过后,从四面八方上会的人像潮水一般,拉车的,骑车、挑挑的、担担的,一眼看不到尽头。会上更是人山人海,会上
有说书的、算命打卦的、唱大戏的、玩杂技的、演歌舞的;牛行、猪行、羊行、农副产品行、生产用品行、烟花炮竹行、衣布行等,会上最多的就卖小孩吃的喝的玩的。一家之主在会上买春耕用品,女的买家用的物件,男孩买晚上放的花炮,女孩买衣物。
春节结束,外出打工者、上学的学生陆续离开,热闹的村庄又恢复了平静。
其实,家乡现在的春节,年味儿在慢慢淡去。如炸蒸馍、馓子之类的,已经很少有人家亲自做了。因嫌麻烦,往往都是到集市上买一些。再如贴春联的旧时讲究,是与居住建筑紧密相连的。但因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日益提高,那些旧式的房屋都改建成了现代的楼房。中堂消失了,哪里再有中堂字画和堂明灯呢?就连“祭灶”一事都被简之又简。写此调查报告,免不了要向家里的长辈“求救”。一番交谈过后,长辈们纷纷对过去表示怀念,都说那时候的“年”才像是“过年”。我不禁想起小时候亲身经历的“年”,仍记得那红红绿绿的馍花,那向左邻右舍拜年的热闹,那明亮的火把??
相关内容扩展
关键词搜索:
您还可以返回
栏目浏览更多相关范文。
(日 责任编辑:tk)
栏目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赞助商链接
Copyright &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节文化调查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