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视频下载的贺卡制作视频

热门搜索:
&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色纸类制品(贴红春联、红窗花)、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七腊八就开始了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民间称&挂影&。民俗专家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民间传说,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是一种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2腊月二十四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3腊月二十五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会买一大筐豆腐存留食用等)。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是、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4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
6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其中贴的习俗源于古代的&&。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上第一副&&。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7腊月二十九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的《》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除夕前一日,叫&&,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的风俗。最初的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赐福镇宅圣君门神,猛将、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与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钟馗送福》、《天官赐福》、《》、《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桃花坞,杨柳青和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串挂的,与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等。
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的《》,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说,它头上有冠,是;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10正月初二
北方在正月初二,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到来的这一年要发大财。只吃中午饭,晚上回娘家,要带双数的礼物。
11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 朝相同。
12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到来的这一年里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正月初五&&,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13正月初七
亦称&&、&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正月初七踏青郊游,源于宋代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踏碛(qi)。碛(俗称碛坝),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碛上排兵布阵,以退吴兵,名&八阵图&。《荆州图经记》:&夔府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八阵碛上,谓之&踏碛游&,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瑞&。宋陆游在奉节做官时,作《蹋碛》诗:&鬼门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南宋状元王十朋在奉节为官时,更常与民同乐,正月初七带头游碛,男女老少,倾城出动,热闹非凡。其《人日游碛》诗曰:&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
人日节也是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14正月初八
传说初三是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15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求天公赐福。
16正月初十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山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17正月十五
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正月上辛夜在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公元685&762)时的,,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花车等等。
春节习俗变迁
现如今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
18相关歌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东: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应该是糜黍,见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东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19相关诗词
  (唐)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南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春节看花市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4]
  (北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0地域性习俗
的春节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通常必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二:狗狗过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财神 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 年初七:吃面条,祝长寿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后记得回归清淡 年十四:准备闹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灯火 年十六:回归清淡 年十七:春节落幕
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各方天神。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有一段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人一进腊月,就忙起来了:推上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 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人把除夕惯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在二十八贴春联。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为祭坟、祭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在古时,赵国京都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在,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的太平鼓舞、的攻鼓舞,的顶碗舞、的秧歌和的扇鼓、腊花等。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就这样,欢乐的人们飞在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结束。
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长年青翠。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随之逝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在,拜年叫&貌年&。
在,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在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会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树、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为花是最有好运的行花街,可以交好运,新年吉祥。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村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在粤西北的西江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过年时,渔民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在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黄黄的像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饭,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饭,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人第一餐吃袖炸的,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一带,第一餐要吃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在,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的俗语。
在湘潭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21少数民族习俗
在中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
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尽情地欢乐。
云南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春节期间,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居住在上的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晚上,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人,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在东北的人,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的&春节&音译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春节到来,聚居于的,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 兔业市场行情 ·
[河南浚县獭兔均重5斤左右,价格10.7元]
[安徽阜阳地区70天剪毛,每斤106元成交]
[商品兔通货4.4-4.5元/斤]
[河南登封地区70天剪毛,每斤105元成交]
[山东临沂獭兔价格均重4.6斤,11.2元每]
[70天以上刀剪毛,每斤110112元。]
· 赞助商广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节习俗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