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叶寓意折草蚂蚱的视频

哈尼族的女人不结婚吗-55BBS 我爱购物网
&&哈尼族的女人不结婚吗
哈尼族的女人不结婚吗
傣族民族禁忌不能抚摸“小和尚”的头部双版纳小乘教规定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凡遇到难事,才能解除苦难,从降生到成人后才会有社会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岁时都要时佛寺里当一段时期的和尚,称为"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里生活要自理,要劳动,还要学习佛教经书,进行严格的修身教育。两三年后可以"还俗",还俗衙的男子才可以结婚成家。若未当过"和尚"的男人,被视为生人或野人,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被人看起。在寺院修身时, 不准与女人谈笑,不准外人抚摸小和尚的头,(这和汉族喜爱儿童抚摸头完全相反),若被外人(特别是女性)摸过头,被视为仇人。"小和尚""修身"时间一切作废,必须从头开始。所以,外来游客,若到寺院参观千万记住此习俗。卧室禁忌傣家住宅,都习惯住在楼上,而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几代人都住在里面,是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客厅禁忌傣家楼上客厅中有三根柱子,两根是卧室与客厅并排分开的,一根是火塘旁边的。卧室中的两根,靠外的一根叫"吉祥柱"可以靠着休息,靠里的一根是人死后用的,称为"升天柱",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尸体,等候火葬。火塘边的一根是绝对不许靠的,那是傣家的"顶天柱",若靠了柱子意味着不尊重主人。上竹楼须知进佛寺必须脱鞋。进门后要按照辈份大小、资历深浅,依次而坐;傣族认为门槛是人、鬼必经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头,因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脚跨过火塘,不能随意移动火塘里支锅用的铁"三角架";在街上买菜时,不能用脚指菜来讨价还价;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们的头。傣族认为"头"是人的首领;上楼脚步要轻,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广众面前不能说别人的坏话;妇女产后不满月不能到别人家去玩;家中有丧事,未出丧不准到任何人家去。哈尼族风俗禁忌在哈尼山寨,有亲朋好友或宾客来访,家里大小主人会主动出门热情相迎,并帮助客人取下挎包等东西。当客人坐定后,如果递给你满满一杯或一碗洒,表示受到欢迎。如果第一次给客人倒满茶水,就意味着他不受欢迎;如果第一次只给客人倒半杯或半碗洒,显得主人很小气。主人在给客人倒洒时,自己也必须倒上一杯,并先喝一口。好客的哈尼人还会拿出苞谷、瓜子、烟等招待客人。主人家定会杀一只鸡,加上盐、辣子、等佐料煮一锅鸡肉稀饭。鸡肉稀饭是哈尼人待客餐桌上的必备佳肴。吃稀饭时有许多规矩。入席后,主人把鸡头、鸡肝敬给客人,鸡腿给客人中的小孩。表明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客人告辞时,主人会包一些茶叶、草烟等给客人。包中必定有几个熟鸡蛋,这是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同时,主人给客人的礼物一定要用芭蕉叶、黑棉线包扎,这象征主客间深厚的友情。 彝族风俗禁忌忌戏耍动头; 众人面前说脏话;彝族家有病人时忌说死伤之类的话;忌说“杀年猪”,而要说“抓年猪”或“拿年猪”;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的赞词;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动物(熊、狗、猴、猫等)肉进屋,也忌食其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禁妇女跨越男人;忌婚丧嫁娶日宰杀山羊;忌以苦蒿杆做筷子及打人;忌从客位方烧荞粑;火烧荞麦粑从炎塘里拿出时,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马、骡、狗、猴、乌鸦、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将饭端给主人;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找于肩上;有孕之妇忌给新娘梳头,也忌给新娘缝嫁装
7条其他回答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红河县部分地区叶车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叶车女子向以多衣为荣,因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显得好看。上衣分外衣、衬衣、内衣三种,通常在内衣下摆处加数道青蓝色假边,显得鳞次栉比,令人目眩。不过,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它的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叶车人由昆明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求生存,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女子则改穿短衣裤,分多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今滇南各地定居。为了纪念这次突围,叶车妇女便将那时的穿着沿袭下来了。   云南哈尼族根据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是哭婚的习俗。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一直送到男方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衣服、被褥、农具等,还有糯米饭、染成红、黄、白三色的几大摞糯米粑粑。嫁妆中还必须有舅舅送给新娘的一件蓑衣,一只巴箩,弟弟送给新娘的一根手链和一根背带。这些东西要沿路让人看清楚,以显示其富有和华丽。一路上唢呐声不断,逢村过寨还要鸣放鞭炮。无论天气如何,新娘都要打一把花伞。
  在红河一带,男方要请一对父母儿女都健在的中午男女去迎娶新娘。新娘家则盛情款待娶亲者、亲朋好友以及村寨中的长老和歌手。迎亲者在娶亲仪式上要当众交出三枚小贝壳作为娶亲的凭证。这时,歌手开始唱起古老、庄严而幽怨的哈尼(送嫁歌)在歌声中,经过精心梳妆的新娘在女伴的陪同下,挽着盛有衣物的花竹篮或挎着筒帕,伤心地哭泣着离开了娘家。出了新娘家门后,迎亲者要遭到村寨中姑娘和小伙子的鞭打,只准挨打,不准还手,直到出了村寨门才停止。这时候,新娘早已领着一群小伙子在半路上等候,看见新娘到来,就立即点起三把松明火,并排置于路的左边、中间和右边。同时在路的左右两边分别插上一根金竹、两根金竹之间拴一根白丝横栏在路上。新娘过来,跨过火把,扯断白线,就表示她正式成为夫家的人了,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娶回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迎亲方式是领婚:男方家派出媒人、弟弟或堂弟去女方家把新娘领回来。领婚者到了女方家,新娘却被女伴藏起来了。领婚者绞尽脑汗地商讨对策,不停地与女方家的人交涉,千方百计地要找到新娘。想尽种种办法,通过层层关卡,最后领婚者终于找到了新娘,又经过一波三折,女方家才同意领走新娘。领到新娘返回男方家的路上,领婚者都要高声欢唱,以庆贺领到了新娘:墨江一带的哈尼族娶到新娘后,要请巫师为新郎新娘祝福并驱鬼,完成这个仪式以后新娘才能进男方家的门。进门的时候,新郎高高站在门上,让新娘从底下通过,表示女人要听男人的话;跨门坎时,新娘要右脚先进,左脚后进,这样以后才能儿孙满堂,荣华富。新娘进家后,首先要用猪头向灶神和祖先神灵磕头祭奠。第一顿饭要由婆婆陪同新娘进餐,其他人不能参加。红河一带,新娘到了夫家后,先向祖先神位磕头,再向婚宴上的长者敬礼,接着吃下新郎亲自送来的一碗米饭,表示永不变心。在西双版纳,要由婆婆在村口为新娘穿上白色裙子,然后才能进入村子。到了甲方家门口,男方的已婚姐姐剪下三根头发,为新娘洗手洗脚,新娘才能进入大门。婚礼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先吃公鸡肉和猪右前腿,然后给宾客一一敬酒。这时,由会唱哈尼调子的老人来祝福新娘头胎生女儿,二胎生儿子,并劝戒夫妻要和睦相处,白头到老。婚礼的最后是强迫本村年龄较大而未婚的人吃猪尾巴。
  墨江、红河一带,新婚之夜,禁止新郎新娘同房,据说同房会导致爱情不长久。由送亲的女伴陪同新娘在洞房里说话,或闹洞房,或请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等。这一夜,新郎新娘要分红鸡蛋、红糖、糖果、香烟等给宾客吃,以示喜庆。宾客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唱歌跳舞,尽情欢娱,通宵达旦。 新娘到了男方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表示她已成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和村寨的正式成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新娘要在新婚第二天参加砍柴烧火的仪式。在墨江等地,新娘第二天鸡叫时要到河里或秽槽边去背水,用背回来的水烧火做饭招待客人。新婚夫妻还到地里共种一糖瓜,以象征今后幸福美满,儿女兴旺。红河、元江一带,新娘第二天鸡叫头遍去背水时,要撒一把米到井里或河里,表示自己已成了喝这口井,这条河水的人。举行完婚礼后,一般要回门。红河一带,新娘于第二天随送亲的人们回门,并带回糯米粑粑等食物分给家人和邻居、亲友品尝,下午再返夫家。在墨江等地区,新娘于结婚的第二天回门,且一回去就在娘家长住,只有农忙时丈夫来喊才到夫家住几天,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才到夫家长住。在西双版纳一带,新婚三个月内,新娘在公公、叔父的陪同下,来娘家回门,并携带礼物给娘家,返回时,娘家也赠送礼物给新娘。 哈尼族还保留着男方到女方家上门的习俗。这种上门的婚礼比较简单:由一长者做媒,选定日子带一筒酒于黄昏时把男子带到女家。男子随身携带一顶篾帽,一床被子,女方家杀一只鸡招待媒人一餐饭,婚礼便告完成。
  哈尼族青年男女结婚后生了第一个孩子,一般就要与父母分家独立生活,但也有不少家庭关系和睦,但也有不少家庭关系和睦、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哈尼族家庭关系中,以长者为尊,晚辈很尊重长辈,也很听长辈的话,在家庭中,夫妻关系融洽,离婚的较少。如离婚,则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由一中间人主持,男方砍一木片,两侧各砍三道小口,然后将木片破成两半,各拿一片为凭证。有的地方要吃最后一餐离婚饭,吃饭时桌子中间放一根柴,表示从此以后断绝关系。   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自称“傣”,意思是“自由”或“人”。按分布地区又有“傣那”、“傣雅”、“傣绷”等。 人口及分布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O余个州、市、县。人口为 万人(1990年)。 历史及由来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倭、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其先民被称为“滇越”、“掸”或“擅”,唐、宋朝时称“金齿”、“银齿”、“茫蛮”等;元、明朝时称“白衣”、“百夷”,清朝以后称“摆夷”或“摆衣”。 唐、宋朝时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明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建有“彻(车)里军民总管府”及金齿宣抚司等政权机构。清代沿袭明的制度,并在内地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委派流官统治,国民党时期在边疆置县和设治局。解放前,内地和杂居区较早产生封建地主经济,西生活在云南省境内的傣族共有101.46万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西南部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思茅地区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云南省境内30余县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有傣族270,531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有傣族289,678人;另外,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有傣族51,950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有傣族43,459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39,094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有傣族22,075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21,444人、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15,188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8,391人;滇南的思茅地区有傣族126,354人、滇西南的临沧地区有傣族92,334人、滇东南的红河州有傣族85,238人、滇西的保山地区有傣族34,594人。文化民俗⒈服饰傣族妇女都会纺线织布,衣服都是自己做。傣族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异不大,上穿无领大襟或对襟白布短褂,长及腰下臀上,袖口较窄;下身穿黑色、褐色或白色长管裤,裤裆较肥大;头缠黑色布、白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脚不套鞋,一年四季均赤足。天冷时身披棉毯或毛毯。晚上,小伙子去串姑娘时,除了一把长刀,便是披毯,方便谈情说爱。如果男女双方都情投意合,这床毯子就是两个年轻人的藏身之物,相互依偎在一起。男子的其它服饰还有戴牙套、镶牙或纹身。出门赶摆(佛事活动),则打旱伞,背“通把”(背包)。傣族妇女的服装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突出,而且各地不同。西双版纳的妇女,上身穿白色、绯红色或色彩鲜艳的紧身背心,外穿大襟或对襟无领、白色或绯红色短衫,袖管和腰部很窄,下摆宽,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身穿能盖住脚的筒裙,多为褐色的,喜用银质腰带。德宏、耿马、孟定的妇女,穿颜色艳丽的筒裙,上衣较短,仅齐腰部。潞西、盈江等地的傣族姑娘穿白色、浅蓝色对襟短衫,黑色长裤,围青色绣花围腰;到结婚年龄的姑娘改穿裙子;已婚妇女,改穿对襟上衣,下身穿黑色裙子。新平、元江一带妇女的裙子,都用彩色布镶边,并用银泡缀成花纹,耀眼夺目,尤其围腰更为鲜艳,故被称为“花腰傣”。各地傣族人民都跣足不履。妇女的发式,各地也不一样。西双版纳和瑞丽、孟定、孟连都挽髻,但挽法略有不同。西双版纳妇女的发髻挽于头顶,常插以梳子、鲜花,有的用大头巾包上。瑞丽、孟定妇女,将发髻结于脑后,有的将余发打散,使其自然下垂。已婚妇女将发盘在头顶上,终年带着用黑布缠成的高筒帽,帽边用绿色发绳缠绕作装饰。妇女的首饰主要有耳坠、项圈和手镯,多系银质,耳坠和项圈上还镶有翡翠、玉石、玛瑙等制品。银质腰带是西双版纳妇女的特殊装饰,此外,妇女的特殊装饰还有墨齿和戴牙套。现在傣族的服饰和发式也逐渐有所改变,慢慢趋于简单化。回页首 ⒉饮食傣族地区以产米著称,一日三餐都吃米饭;德宏傣族人吃粳米,其它地区的吃糯米。西双版纳的傣族是用脚踏碓舂米,每天舂够当天食用的,这就是傣族“不吃宿粮”的习俗。傣族吃米饭不使用筷子,习惯用
版纳的原野隔绝了中原文化的教化,与泰国、缅甸等东南亚诸国却近在咫尺,于是小乘佛教随风潜入,版纳境内,人人都是俗家子弟,(男子少年之前都必须剃度侍佛,成年后还俗)。佛塔寺庙与傣家竹楼、翠竹古木交相掩映,一派神圣景象。版纳佛风有别中原而酷似东南亚,又融入傣族人的文化风格,从寺庙建筑可见一斑。飞龙白塔是版纳佛塔的典范,圆形尖顶,塔身如玉,塔尖金黄,到过曼谷的人们可似曾相识?景真八角亭亦是版纳有名的佛教建筑,基座高筑,锥型屋檐,又酷似傣家竹楼。版纳人笃信佛教又不拘泥细节,因此,版纳的寺庙并没有很多清规戒律,对佛的信仰更体现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中,真正是时时有佛,处处是佛。傣族是西双版纳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主要信奉小乘佛教,自古将孔雀和大象视为吉祥物。傣族少女服饰优美、容姿秀丽、能歌善舞,是版纳迷人的景致之一。傣族民居  傣家竹楼颇具特色,大多临江河湖畔而建,是上下两层的干栏式建筑,周围绿树环绕,花香扑鼻,令人赏心悦目。傣族与水  水在傣族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的许多节日、习俗与水有关,例如辞旧迎新的泼水节。傣家人十分在意水源的清洁,路过傣家寨子时,切记不可往水井里扔东西。傣族婚恋习俗  傣族男女恋爱自由,每当新年来临,姑娘们将做好的四角缀有缨须的菱形花布包在丢包场丢给意中人,这就是著名的“丢包”活动;小伙子夜晚来到中意的姑娘家楼下吹笛表白心意,叫做“串姑娘”,有意的姑娘会随小伙到竹林中密谈。  傣族的婚礼也很有情趣,两家请客,但婚礼在女方家里举行,主要的仪式是为新郎新娘栓线,表示把两颗心栓在一起。西双版纳节日傣族关门节、开门节 公历七月中旬、十月中旬   公历七月中旬(傣历九月十五日)是傣族的关门节,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祈福。从此到开门节的三个月里,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  公历十月中旬(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的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会举行盛大的集会。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傣族泼水节 公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由公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持续三天。届时,人们先到佛寺浴佛,然后以互相泼水来表达真诚的祝福,把过去一年的烦恼辛劳冲洗干净。   传说:有关泼水节,还有一个神话故事。相传,远古的时候,傣族聚居的地方遭遇了一场灾难,季节混乱,瘟疫不断,民不聊生。村里有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了挽救众人,决心与恶魔对抗。她们乘恶魔醉酒之际,用他的头发丝割下了他的头颅。但是恶魔的头颅落在地上便会喷火,所到之处又是一场火灾。于是,七位姑娘轮流抱着魔头,直至它腐烂,每次轮换都要泼一次水,冲洗身上的污迹。由此换来的代价是,可怜的姑娘也被烧死了。但是,从此人间迎来了风调雨顺。人们为了纪念七位勇敢的姑娘,将这一天定为辞旧迎新的日子,也就是现在的泼水节,泼水同时又是寓求吉祥的意思。哈尼族嘎汤帕节 公历元月二日至四日  嘎汤帕节是哈尼族的新年,时间在每年元月二日至四日。节庆期间,男人们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做一个陀螺,大家到开阔的场地上开展打陀螺比赛。 基诺族特懋克节 公历二月六到八日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的新年,每年二月六到八日,基诺山寨会举行盛大集会,男人们击鼓剽牛,妇女们载歌载舞。这时到基诺山寨的客人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传说:特懋克的传说饶有趣味。相传远古时候,地上发生了特大洪水,有一对夫妇把自己的儿女放进一个大木鼓里,给他们留下一把刀和一个铜铃,让他们顺水漂流,并要他们每天击鼓,只要鼓响了,说明水已退,便可用刀划破鼓皮出来。木鼓漂了七天七夜,漂到基诺山时,洪水退了,兄妹俩从鼓里出来,就在基诺山上结为夫妻,繁衍后代,成为了基诺族的祖先。每年的特懋克节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瑶族盘王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   盘王节是瑶族盛大的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生日)。节日期间,人们杀鸡宰猪,喝陈年老酒,唱盘王歌,跳盘王舞,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   传说:这一节日源于古代一个传说,古时评王与高王交战,评王以重金和许嫁三公主为赏,鼓动人们去刺杀高王。盘护出征,斩杀了高王。评王将三公主嫁给盘护,封为盘王。盘王与三公主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所以盘王作为先祖受到崇拜和祭祀
红河州是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哈尼族的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姑娘节、哈尼族敬老节、“里玛主”节、“捉蚂蚱节”。  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十月年为大年,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节里经常整个家族聚会餐(自带食品),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们,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诉说自己的新婚生活,而严禁男子偷听。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现在,这一带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就自己选日子结婚,不要彩礼,也不办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哈尼族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今年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  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  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制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楼主您好:【信息来源 昭通网】  根据您的提问,我整理以下资料,供您参考  红头瑶是瑶族诸多支系中的一个分支。生活在云南省金平县的红头瑶妇女,光头饰银箍戴红色尖帽,身着对襟黑布上衣,宽大的裤腿上绣满了精致美丽的图案,这身惹眼的打扮极具时装效果,而大山是她们最好的秀场。  街子天上的红尖尖  在金平县城探访红头瑶,最方便的是逢鼠、马日的街子天(集市)。街子上能遇到哈尼、瑶、彝等少数民族,缤纷之中,一眼就会注意到人群中晃动的红尖尖,像一朵朵绽放的芭蕉花。据说很早以前,她们的祖先从外地顺着红河迁到金平来,经过红河流域时,走在前面的人为了便于辨认,就顺手摘下野芭蕉花顶在头上,后来这红尖尖便成为这一支系瑶族头饰的象征,也成了她们的族标。  用一组细链子组成宽银箍固定着的红尖尖下,露出来的是被剃得精光的头皮。剃头戴上红尖尖帽是过去红头瑶女子出嫁前的重要仪式,是女人成熟的象征,这样的审美观颇有点另类。有些中年妇女保留了长发,有些妇女的光头长出短短的头发尚未再剃,想不到的是,还是光头与银箍、红尖尖的搭配更加简约、时尚,有如神来之笔。  几个卖红头瑶服饰的摊位旁集中了最多的红头瑶。围在旁边背着背篓的女人以上了年纪的居多,有的旁边陪着好脾气的丈夫,有的是一群老闺蜜同来,拿起一方红色三角巾放在头顶比比长短,或者将一件衣服放在老姐妹的背上看看效果,认真劲儿和开心的笑容,丝毫不亚于妙龄少女。  1.这里的温泉也很有名,图为勐拉温泉边的傣族妇女。  2.娃娃的帽子上凝聚了妈妈无限的爱。  3.水碓冲还是民间银饰工艺制作之乡。  不打底稿的十字绣  从脚边到大腿都密密麻麻绣满花纹的花花裤,是红头瑶服饰的另一大亮点。  在街子上一个卖银饰的摊子前,摊主阿山见我对旁边比比试试的红头瑶妇女很有兴趣,就邀请我到他们村子去做客。阿山家所在的村子叫水碓冲。“无山不瑶”,瑶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和其他瑶寨一样,水碓冲也是一个向阳避风、林茂泉清的寨子,背靠森林,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地沿着山坡分布在绿树环抱之中。  正值农闲时节,村里不时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妇女在能辨别经纬的黑色底布上,埋头飞针走线、挑花绣朵。绣线的颜色有白、朱红、水红、粉绿、草绿等,颜色鲜艳对比强烈。绣花的女人中不乏年轻姑娘,村子里遇到的一些年轻姑娘一问几乎个个会绣花。虽然她们现在更喜欢以牛仔裤代替花花裤来搭配传统的对襟上衣,结婚以后也不再剃头戴红尖尖帽,但至少绣花这门手艺还能传承得更久。  红头瑶绣花的技法叫“挑花”,也叫“十字绣”,由许许多多的十字针绣出千变万化的几何图案,再组成五彩缤纷的花纹。与欧洲十字绣事先在方格上描好图案大相径庭,这里的妇女挑花刺绣从不在布上打底稿,要绣的图案都已在脑子里想好。即便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作品,也一定会有所变化创新,绝无一模一样。她们用手中的五彩线在土布上传续文化、用针在土布上耕田种谷,表达对自己依赖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村子里的土路上随意走走,几位红头瑶妇女背着手从我身边走过。都走过去很远了,还能看到那耀眼夺目的红尖尖在一片绿色中闪动。青山,才是她们展示服装最好的舞台。  十里村看蓝靛染布  街子天上紧挨着卖土白布的摊位旁,有哈尼族妇女在卖染布的原料蓝靛。一块块蓝靛像方砖头一样铺在被染成蓝色的麻袋片上,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碰巧金平县电视台要去十里村拍摄这种传统的染布过程,便搭车同往。今天的十里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乡,30多年前也曾有过惊天动地的时刻,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第一炮就是在这里打响。从金平县城到十里村乡不过十几公里,却是很不好走的山路,路上有些地方抬眼就能望到前方属于越南的连绵群山。  一路颠簸终于到了十里村。电视台的李台长指着小河沟旁空地上一种开淡紫色花的植物告诉我,这就是板蓝根,它的根茎可入药,叶子用于制蓝靛。将收割的枝叶放在土坑中浸泡两天,掏出腐烂的枝叶,再放入适量石灰,搅拌后过滤沉淀,晾干即成固体染料蓝靛。  有位红头瑶老妈妈正在自家院子装满蓝靛溶液的大缸里染布,在染布过程中要经过数次浸染、晾干,直到布料呈深蓝色为止。用蓝靛染出的布,凝重素雅而含蓄,不容易褪色。村里有些人家的菜地、屋顶的竹架上晾着染好的蓝布或黑布,长长的染布就像是献给天地的新衣。  瑶族人用蓝靛染布已有悠久的历史,如今随着化学染料的广泛应用,只有在偏远山区的少数老人仍在延续着这种古老的梦幻
1辟邪剑法有几路?----72路 2不属于7种武器系列的是什么----情人剑 3袁承志的第一个师傅是谁?----1穆人清 4小年是那一天---24 5不属于五岳剑派的是----泰山 6云铮的老爸是----云翼 77杀手是谁-----杜7 8钟万仇外号---马王神 9小鱼儿父亲是谁-----江枫 10杨过9981只麻雀练成是什么武功------天罗地网 11碧血金蚕生在何处----雪山 12呵柯是谁的女儿---李自成 13我国是第几个过新年---12 14陈家骆师父绰号是什么----天池怪侠 15侠客行中出现的最后一个招术是:--雪花六出 16不是圣诞色:---黄色 17毒手神枭是那一位---石万嗔 18不属于4无量的是什么---善 19史火龙会几招降龙----12招 20石破天的玄铁令哪来的啊-------烧饼 21《天龙八部》中与,段誉在无量山上学到的功夫是什么?-----凌波微步 22令狐冲与岳灵珊相差几岁?-----8岁 23史亿刀是谁的别名?----石破天 24金庸的小说里唯一一部没有年代的书是哪一部?------笑傲江湖 25哪部小说被称为金庸的“唐吉柯德”?-------鹿鼎记 26绰号“小东邪”的是:郭襄 27斗转星移”是谁的家传绝技------慕容复 28万岳朝宗是何派剑法?-----嵩山派 29令狐冲和任盈盈在哪里结婚------西湖 30不传传百变无敌敌千招是金庸哪部小说――碧血剑 31什么不属于独孤九剑?――破镰 32不属于楚留香的系列是――拳头 33哪不小说属于古龙系列――绣花大盗 34段誉出走遇到的第一个妹妹是谁――钟灵儿 35 36哪种不是广西特产――两面针 37目脑节是那天――正月15 38飞狐外传毒手药王住在哪――白马寺 39萧11郎和连城壁同时爱的女人――沈壁君 40天山童姥的死对头是谁――李秋水 41田归农的女儿是――田青文 42张无忌是明教第几代教主――34 43令狐冲的易筋经是谁传授的――方证大师 44段誉在无量山上学的武功――凌波微步 45清风13式是哪个派的?――华山 46杀人名医平一指是哪个小说里的――笑傲江湖 47金的悲惨世界是那部书啊?――连城诀 48黄河老祖是谁?――祖千秋 49温青青偷了多少钱-----2000 50金轮法王二弟子----巴达尔 51同声共死是哪套武功里的----冲灵剑法 52圣诞节节期是指?-----12月24日至1月6日 53洪七公对以下长老最注重的是?---鲁长老 54韦小宝的鹿鼎公怎么得来的?----第3个,.最长的那个,呵呵 55污衣帮长老--鲁长老 56寿南山是哪部小说里的-----倚天屠龙记 57东方不败谁杀的?----任我行! 58毒手药王住哪里?----白马寺 59钩的排名是几?---七 60华山排名第三的是谁?-----梁发 61不传传百变,无敌敌千招是?----神行百变 62戚芳被谁杀的?――万圭 63独孤九剑的转破三节棍的是――破索 64情花毒是用什么解的――断肠草 65毒手药王有几个徒弟?――4个 66红花会三当家谁蔼―赵半山 67躺尸剑法是哪部小说里的招式――连城诀 68柳大头在哪诛三霸---怒江 69风景扯呼----强盗 70平一指----笑傲江湖 71蝶谷医仙---胡青牛 72赵无忌哪部小说里的---白玉老虎 73楚留香第一次偷――白玉美人 74桃谷仙人有6个 75韦小宝最好的武功是什么神行百变 76丐帮奉立帮主时帮众要对帮主做什么唾沫 77七星海棠---酒 78污衣派长老---鲁 79不是高老大的杀手---韩棠 80元旦的旦指的是什么日子 81小鱼儿和花无缺是什么关系双胞胎 82铁手无情杜天是那位小说人物古龙 83张无忌打败幽冥二老用的是什么功夫?----九阳神功 84韦小宝在那次事件被封为一等鹿鼎公---攻克雅克撒 85骗取丐帮帮主的是那个----杨康 86风的丈夫是---陈玄风 87神龙教有几个分旗---5 88创立峨嵋派的是?---郭襄 89黑玉断续膏在哪一部中出现----倚天屠龙记 90哪种功可破“蛤蟆功”---一阳指 91不会左右互搏的是谁---黄蓉 92不是韦小宝的老婆---苏菲雅 93小李飞刀是谁--李寻欢 94郭襄第一次在那里见到小龙女---高台 95不是流星蝴蝶剑的人物是谁--元宝 962005生肖是什么----鸡 97铁手无情,杜天哪位小说---古龙 98不传传百变,无敌敌千招是---碧血剑 99谢逊全家是被谁杀的---成昆 100哈尼族过年是---10月
绿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边境,红河州西南部,北回归线以南。东、北分别与本州元阳、金平及红河县接壤,西北倚思茅市墨江县,西南隔李仙江与思茅市江城县相望,东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153公里。县境东西最大横距3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0公里,总面积3096平方公里,县城驻地大兴镇,海拔1640米,距省会昆明462公里,距自治州首府蒙自270公里。总面积3096.86平方公里,几乎全是山地。绿春县辖1个镇、8个乡:大兴镇、戈奎乡、牛孔乡、大水沟乡、大黑山乡、半坡乡、骑马坝乡、三猛乡、平河乡。人口民族  全县总人口20.5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3人。境内居住着哈尼、彝、瑶、拉祜、傣、汉等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2%,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居全省第二。其中哈尼族占总人口数的88.2%,故有“哈尼山乡”之美誉。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125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大兴镇 44063 戈奎乡 19236 牛孔乡 29496 大水沟乡 18179 大黑山乡 17183 半坡乡 9462 骑马坝乡 12379 三猛乡 22967 平河乡 28291。 地理气候   绿春境内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山岭大致呈西北向西南逐渐倾斜,为中山峡谷地貌,最高海拔(黄连山主峰)2637米,最低海拔(小黑江与李仙江交汇处)320米,主要河流有李仙江、小黑江和牛孔河、勐漫河、渣吗河等10余条。境内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海拔差异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从海拔低到高包罗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等六种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6.6℃ ,年均降雨量2400毫米,无霜期在340天以上。黄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占地20余万亩。境内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三类动物有17种,内有珍稀动物黑长臂猿、野牛、 虎、黑熊、穿山甲、蜂猴、马鹿等。已知树种有140余科960余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桫椤,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木连等11种,药用植物近千种。旅游景点   宋壁石林溶洞群   宋壁石林溶洞群落位于绿春县大水沟乡境内,俗称大风丫口。在群山层峦之巅屹立的一块块大青石,似百年古木,万年青藤;有的尖峰破天,有的沟壑通洞府,当地人亦称为“石林”。山顶有一年一度的百鸟聚会,凡每年农历八月间夜晚,这一带秋雨朦朦,雾气腾腾,百鸟从四面八方飞聚山顶,一声声鸟鸣刺破长空,神秘莫测,令人称奇。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中部,海拔2637米,距县城42公里,属哀牢山南延支脉,与老挝丰沙里自然保护区相连,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绿色三角洲"之一。山中景色优美,形如流云、声似雷鸣的瀑布及山水交映、茫茫林海、云雾缭绕的一幅幅迷人的景观令人留连忘返。   李仙江热带雨林   李仙江在绿春境内流程达96公里,顺江而下,江水时而水平如镜,时而水流湍急,两岸山水石林相映生辉,热带雨林尽收眼帘。随着戈兰滩、土卡河两座中级电站的建成,将形成湖光山色常青、波光涟漪的热带雨林游览库区景致,是欣赏江岸自然风光、江上激情漂流、航游出国之旅和享受异国风情的好地方。   民俗风情   古老的哈尼族“哭嫁”习俗   素有“哈尼山乡”之美誉的绿春县境内居住着19万勤劳勇敢的哈尼人民,在原始生态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形成了许多浓郁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而哈尼族的男婚女嫁时举行的传统“哭嫁”仪式至今还保留得十分完整。且繁杂的“哭嫁”礼仪,别具一格,其间蕴藏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自古哈尼族青年一般在冬、春两季才进行婚恋,而且规定苦扎扎(哈尼“六月年”)后方可结婚。哈尼族的婚媾旅程是一个很复杂、很特色的礼仪。而绿春哈尼族哈欧支系的姑娘出嫁时,至今还按古规进行着“哭嫁”的仪式。 哈尼姑娘出嫁日,新娘和情同手足的伙伴们聚集在一亲戚家里,由村里一个慈爱的婶婶作主,由婶婶领唱古老的哭嫁歌,新娘听到牵肠挂肚的哭嫁歌后,对村井、父母、兄弟姐妹和朝夕相处的伙伴的眷恋之情一时涌上心头,泪水朴簌簌地落下来,这时姑娘们围着新娘抱成一团放声哭泣起来。待姑娘们“哭够”了,新娘家的迎亲伙子们掰开密密层层护着新娘的人群来“抢亲”,姑娘们尽力护着新娘不让“抢走”,掰开的人群又围拢,围拢的人群又掰开,一番“折腾”之后新娘被“抢”到娘家酒席前向父母、兄弟作礼节式的哭别,最后由亲兄弟或堂兄背她出寨门。   哈尼姑娘哭嫁,一半是属于眷恋、惜别的忧伤,一半是履行古规,哈尼人说:“姑娘出嫁不哭,以后的日子不会幸福。”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像芭蕉叶的植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