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的书写内容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当前位置: >
李斌: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对策
发布时间:
阅读次数:
  (作者:李斌
广西桂林市法制办公室主任
  一、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就
  桂林漓江发源于灵川、兴安两县交界的猫儿山,流经兴安、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汇入西江,全长 437公 里。其中市区至阳朔为漓江游览风景区,长83公里,是世界岩溶峰林景观发育最完善的典型地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桂林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长期坚持不懈地把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作为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来抓,使漓江的水质始终保持清澈透明,两岸始终保持四季常青,为漓江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确定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即以提高人民群众和中外旅游者生活质量、环境质量为目的,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发展旅游、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综合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全面搞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利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依法加强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利用保护。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依法加强对漓江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实施了《桂林市环境保护条例》、《桂林市漓江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综合治理漓江河道的通告》、《关于禁止在漓江河道采砂的通告》、《关于严禁在我市辖区内水面上经营水上餐厅、旅社、商店的决定》、《关于加强漓江旅游船排污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禁止在漓江和市辖区部门段设置网箱养鱼的通告》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
  (三)积极开展漓江水质污染综合整治。抓好沿江污染源治理和截污工作,是保护漓江水质最重要的途径,以治理工业、生活、旅游污染源以及各分支流的排污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开展综合治理,确保了漓江环境用水和旅游通航用水的水质大部分指标保持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年先后关、停、并、转、迁了49个严重污染的工厂和车间。仅两年,就关、停、并、转、迁了27个企业或车间。市区建成了四个污水处理厂、十几个垃圾转运和处理站,防止大批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倒)入漓江。对漓江游船进行改造,增设粪便集装设施,建造粪便处理船每天将游船上的粪便收回岸上的粪便无害化处理站处理。
  (四)加强漓江两岸绿化和河岸整治。坚持以群众造林为主,国家补助造林为辅的原则,深入广泛开展了漓江两岸造林绿化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在漓江两岸植树种果、开展工程造林、育林和封林。
  (五)加强水资源利用。为解决漓江枯水季节水量不足的问题,确保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以及游览船只全线通航,对漓江进行了补水疏竣工程,由青狮潭水库干渠防渗和漓江航道疏浚两部分组成,有效地缓解了漓江季节性枯水问题。
  二、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保障。在漓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涉及生态补水、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原住居民困难补助、生态移民补偿等,这些都需要有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作保障。而地方财力十分有限,无力填补漓江生态保护资金上的缺口。
  (二)与发展工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表现在: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漓江供水紧张。市区的供水80%以上取自漓江,且供水以平均每10年增长303.5%的速度上升,特别是枯水季节形成多业争水态势。二是保护与受益关系不对等,两岸群众为了保护漓江生态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漓江阳朔段沿岸第一、第二重山列入封山特区,禁伐、禁牧、禁猎,禁止开山炸石、采矿、取土;漓江河道内严禁网箱养鱼、规模养鸭,河道及河道两岸禁止采沙等等,这些规定对保护漓江生态环境是必须的,但沿岸村民“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地影响。
  (三)洪涝灾害增多,枯水期延长,水资源匮乏。漓江流域洪涝灾害一般4年1次,但自上世纪末起灾害的频率加快,仅上世纪90年代就经历了4次洪水,造成数亿元经济损失。漓江的枯水期也持续延长,蓄水量严重不足。2003年冬天,86公里长的漓江旅游线只能游览10多公里。有时甚至不足10公里。日,漓江桂林水文站监测点流量减少到每秒约10立方米。
  (四)水质污染增加,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根据环保部门2007年的水质动态监测,漓江水质依然符合饮用水源安全的要求,总体较好,绝大多数检测指标符合标准要求,却有总氮指标超标。总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枯水时期漓江江面野生水葫芦增多,河道中时常长满河草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此外市区内和各县城、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在沿江两岸建设旅游、餐饮设施,过度的开发也对漓江流域的生态质量造成冲击。市区只有4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流域各县以及乡镇均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沿江各县以及沿岸乡镇居民的生活污水没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漓江。如阳朔兴坪镇,常住人口5500人,加上每年的流动人口近50万人,所有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漓江。
  (五)河道内挖沙混乱现象严重。乱采乱挖导致河床毁坏,河水渗漏,严重破坏了漓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最典型的是20元人民币背景图案中阳朔兴坪镇画山村的大洲,原面积为100亩,现只仅存30亩了。这样的情形在漓江还有不少,如不及时治理,河道中映衬漓江风光的绿洲将逐步消失。
  三、漓江生态保护的立法对策
  (一)漓江生态保护亟待立法。桂林市处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是桂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桂林已成为广西旅游业的“龙头”和我国四大旅游热点地区,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桂林市旅游业以及漓江的独特地位,客观上要求自治区人大通过立法保护独特的包括漓江在内的山水生态环境,通过地方性法规实现漓江流域环境和水资源的严格保护利用。目前,《广西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已完成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立法程序,为保护漓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正确处理好保护漓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立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漓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保护漓江是桂林的重任,社会经济发展是桂林的迫切要求,保护与发展是桂林进步的两个方面,协调两者的关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漓江和推动桂林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桂林市委市政府现做出了科学决策,避开漓江,发展临桂新区,达到工业西移,旅游东进的目的,为正确处理漓江流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树立了典范。
  (三)设立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专项基金,保障资金需求。漓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公共财力予以支撑。该基金主要来源可考虑以下渠道:一是自治区、流经的市县财政拨款和其他资助;二是从漓江旅游业收入、水电企业收取的水电费中、排污费中、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的金额;三是接受国(境)内外的捐赠等。该基金主要用于和漓江流域保护与管理工作相关的各项开支。
  (四)加大污染源治理的力度。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旅游设施的增加,环保任务越来越艰巨,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漓江及支流,尤其是枯水季节,市区漓江段水质仅达Ⅲ、Ⅳ类标准,市区汇入漓江的支流,如桃花江、南溪河、宁远河发黑发臭,再不加快治理,就会严重影响到桂林山水的形象。国家应加大对漓江综合治理的投入,分区分期的搞好环保设施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彻底清除市区段支流水质变黑发臭的现象,把一个清澈明亮的漓江留给21世纪。同时,对三十年来我们管理治理漓江的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措施要认真梳理、总结,将其纳入法律规范,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五)漓江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应特别注重防止建设性的破坏。漓江的美就美在自然的山水风光,如果不顾自然美,进行与漓江自然风光不协调的开发建设,将会破坏风景资源,最终得不偿失。在漓江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方面,有关部门应引入社会评估机制,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通过专家咨询、听证以及技术指标的评估,将行政决策阳光化,接受媒体、舆论和社会的监督。
  (六)保护漓江应当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漓江流经四县五城区,沿岸乡镇、村庄无数,无法封闭管理。社会对漓江水质的高要求与保护难度之大一直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由于漓江在世界上这一独特的社会和地理环境,决定了保护漓江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突出重点,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应当根据漓江的实际情况,分段划分漓江保护的核心区和一般区。重点保护风景名胜、饮用水源和干流源头,对核心区域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力争立竿见影的成效;对一般区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保护方式,由控污、防污、治污逐渐过渡到禁污,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上达到保护漓江的目的。同时,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需求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关系,正确处理源头、上游和下游的关系,将各方面的问题放在一盘棋中加以考虑,形成漓江保护统一的良性的循环机制。
  (七)创造漓江保护独特的管理和执法体制。漓江流域现行的各自为政、左右失衡、上下失调的管理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最主要的表现是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管理存在盲点,争权夺利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时常发生。但是,漓江又不可能象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那样实行封闭式管理,这就需要创造出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在核心保护区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由政府授权的管理机构统一执法,在一般保护区由各执法部门分别执法,集中执法机构和分别执法部门的关系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协调,形成权责分明、内紧外松、左右制衡、上下联动的执法体制。
【相关报道】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京ICP备0505517【绿色新生力】大连理工大学绿梦青春实践团关于陶瓷工业对井冈山生态环境的影响调研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8:53:12&)
225606字(82/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漓江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效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漓江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效应研究
【摘要】:旅游业是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二战以后,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益高涨,特别是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现代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渐上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确立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经济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耗和污染。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正确理解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对旅游接待地区和国家开发旅游资源、制定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互动效应进行研究,以旅游经济效应理论、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正确认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影响,科学客观的度量旅游业在漓江流域的地位和作用,并最终得出促进漓江流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从旅游经济效应、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等不同的角度与层面的文献中分析、总结、探讨学者们的观点看法,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环境与旅游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得到一些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当前单独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比较多,将旅游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的研究比较少;实证研究比较多,规律总结比较少;定性分析比较多,定量研究比较少;至今旅游与生态环境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尚未完全独立研究,从而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通过对旅游、互动效应、生态环境概念的阐述以及旅游经济和旅游业生态化的基础理论进行介绍,总结了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的基础理论,得知旅游业与生态环境间存在着多重关联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并以此基础理论为指导对漓江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进行研究。
应用旅游生态占用模型、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互动效应展开研究。运用旅游生态占用模型计算出漓江流域年的旅游生态环境占用,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漓江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是否保持长期的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作协整分析,得知漓江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之后,使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漓江流域旅游业的发展与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得出漓江流域LNTEF与LNT之间因果关系并不是很明显,比较两者因果检验的显著性发现,LNTEF对LNT的影响更占有主动性击。最后,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10年内漓江流域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占用之间的的动态影响,运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了随机扰动项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率,从而了解到旅游经济增长能解释旅游生态占用预测方差的很大比重,而旅游生态占用在解释旅游经济增长预测方差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小,即旅游经济增长对旅游生态占用的影响较之旅游生态占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
通过对漓江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漓江流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科学治理流域污染源、加速环保技术开发以及合理规划生态功能区与旅游发展区的布局等措施来改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区域合作等措施来增强漓江流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通过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控制旅游开发速度、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实施人才战略、强化旅游管理及创新旅游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等措施来创新漓江流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模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X322;F592.7【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1第一章 绪论11-16 一、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的研究综述11-14
(一) 国外研究综述11-13
(二) 国内研究进展13-14 二、研究的意义与内容14-15
(一) 研究意义14
(二) 研究思路和内容14-15
(三) 论文的创新点15 三、本章小结15-16第二章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16-23 一、相关概念16-17
(一) 旅游16
(二) 生态环境16
(三) 互动效应16-17 二、基础理论17-21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17
(二) 旅游经济基础理论17-19
(三) 旅游业发展的生态化理论19-21 三、本章小结21-23第三章 漓江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分析23-36 一、研究区域概况23-26
(一) 漓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及区划范围23
(二) 自然环境概况23-24
(三) 区域经济环境概况24
(四) 旅游业发展概况24-26 二、数据及模型26-29
(一) 数据来源26
(二) 方法模型26-29 三、结果分析29-35
(一) 单位根检验结果29-30
(二) 协整检验结果30
(三) Granger因果检验30-31
(四) 向量自回归模型31-32
(五)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32-35 四、本章小结35-36第四章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视野下的发展对策36-40 一、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视野下的生态环境发展对策36-38
(一) 加强流域内生态工程建设,科学治理流域污染源36-37
(二) 建立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37
(三) 加速环保技术的开发37
(四) 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37-38 二、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视野下的旅游发展对策38-40
(一) 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控制旅游开发速度38
(二) 强化旅游管理,改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产品结构38-39
(三) 优化产业结构,重视区域旅游联合发展39
(四) 实施人才战略,造就良好发展的软环境39-40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40-42注释42-47参考文献47-50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的项目50-51附录51-52致谢52-5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玉香;刘旭玲;王世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巩劼;晋秀龙;南伟;陆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石强,吴章文,贺庆棠;[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张舒音;;[J];科技和产业;2009年10期
章锦河,张捷;[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卢松;陆林;徐茗;;[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6期
朱孔山;;[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4期
朱继蕤;侯宇丹;;[J];广东水利水电;2009年10期
陈宪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明庆忠;吴映梅;李庆雷;;[J];旅游论坛;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桂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操建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张滢;[D];新疆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燕;[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陶志英;[D];暨南大学;2007年
陈宁;[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孙雪霞;[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德本;赵冠伟;;[J];Asian Agricultural R2009年10期
吴用;;[J];安徽化工;2008年02期
张斌;;[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汪淑敏;孙坤;杨效忠;;[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张小娟;高敏华;郭兴芬;;[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程瑾鹤;吴友强;薛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宫松;冯敏玉;袁爱清;赖发英;肖小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李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程春旺;沙润;周年兴;;[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杨洁;刘家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章锦河;;[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沈满洪;;[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梁日忠;赵艳龙;温诚锋;;[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舒伟;张晶;严丽平;周铭;;[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江心英;;[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盛明泉;高利芳;;[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陆燕春;;[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邓启明;黄祖辉;;[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胡晶琼;江可申;;[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段宗志;李大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平;[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李士金;[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袁爱国;[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姜宏汝;[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胡绍雨;[D];南开大学;2010年
刘青;[D];暨南大学;2010年
张伟;[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安永刚;[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马永俊;[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王怀採;[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祥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魏合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许海南;[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崔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付艳;[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张建辉;[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李静;[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郭伟伟;[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董红霞;[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吴菲菲;[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军;[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苏志勇,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龙爱华,张勃;[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康世昌;丛志远;;[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郑晓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赵珊珊;刘玲;;[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乐大华;[J];北京统计;2002年01期
康江峰,白帆;[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李永丽;[J];商业研究;2004年07期
乌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立生;[D];河南大学;2002年
严春艳;[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陈友龙;[D];湖南大学;2005年
冉红;[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孟繁斌;[D];华侨大学;2006年
刘阳;[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缪钟灵;[J];中国岩溶;1997年02期
谢强,梁锋,黄东群,卢一娇,黄金玲,黄彩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梁文寿;;[J];广西轻工业;2011年05期
廖业桂;[J];中国环境管理;2004年04期
王洪涛,陆燕勤,王红君,郭纯青;[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胡君春;郭纯青;曾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年01期
冯丽娴;;[J];梧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李新平;;[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赵湘桂;蔡德所;李若男;陈求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陆仁基;;[J];大自然;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成官文;;[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王安寿;;[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吴虹;郭远飞;;[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韩初强;;[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林高兴;;[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黄发平;;[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王红;;[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张榕;;[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龙步元;;[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步长存;;[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段裕祥;[N];桂林日报;2009年
刘桂丹;[N];桂林日报;2010年
徐莹波;[N];桂林日报;2010年
陈伟红;[N];商洛日报;2009年
卢而康;[N];抚州日报;2009年
张华 王治纲;[N];中国旅游报;2005年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刘德谦;[N];中国旅游报;2009年
张莉莉;[N];辽宁日报;2010年
通讯员 杨瑞 王少婷;[N];喀什日报(汉);2010年
王仁斯;[N];兵团日报(汉);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喻泽斌;[D];重庆大学;2004年
颜丽虹;[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钟泓;[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叶传忠;[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魏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刘彤;[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王建勋;[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谢园方;[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杨建翠;[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张颖;[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芬芬;[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宋利君;[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张杰;[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杨超;[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何洁玉;[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吴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丁爱玲;[D];青岛大学;2006年
文瑚霞;[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王莉;[D];河南大学;2007年
宋河有;[D];青岛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的位置:&&&&&& > 正文
发展漓江生态旅游的问题分析与法律对策 09:22&&来源: |
  【摘要】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在桂林开发生态旅游,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美丽的漓江是桂林旅游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本,但也存在季节性缺水、环境污染的威胁等问题。为此,有必要通过将生态旅游作为一个长远战略确定下来,并加强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   【英文摘要】 Ecotourism refers to sustantible economic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Gulin, has advantage on scenery of lijiang ,which is important capital of tourism, but be weak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season&shortage of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write down ecotourism strategy by law and to enforce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citizen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权;环境教育   【英文关键词】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写作年份】2008年   【正文】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提出。20多年来,其内涵不断扩充,但有两个要点始终不变: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中国是一个旅游景点丰富的国家,旅游是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但是由于以前许多景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旅游景点进行&掠夺式开发&,加上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景区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许多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开发,也反映了游客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必须选择的经营模式。美丽的漓江是桂林得天独厚的资源,对漓江的生态旅游开发是桂林经济发展的持久战略,为此,需要分析漓江开发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探讨漓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之路。   一、生态旅游的产业特征   长期以来,人们把旅游业看成一本万利的产业,以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资源&,于是旅游开发商对大自然进行拼命掠夺,宾馆、酒楼等大量服务设施占据了自然物生成的场所,游客将垃圾随处乱扔,景区变成了人们挥霍纵欲的地方。这种传统的旅游经济视盈利为目的,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旅游更多抱怨的是景区门票太贵、旅途疲劳、导游服务态度之差,而对旅游景点的美好印象却不多,留下&没来失望,来了更失望&的感叹。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何在,这是一个应该思考的战略问题。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找出经济、社会及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路径。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支持环境保护,进行可持续管理和环保教育的旅游。[1]生态旅游与观光旅游不同,观光旅游是走马观花,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欣赏、休闲旅游,是在赏析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是为了繁荣经济,更主要是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是生态经济发展的资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旅游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也构成了一定威胁,生态旅游是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配比最优化的经济模式。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桂林风景秀丽,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旅游业是桂林的骨干产业,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桂林经济发展的方向。   环境作为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应该付出对价。享受美丽风景是游客的环境权,但旅游中这种权利取得是要交费的。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其自身还是经济发展的资本。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资本分五大类:生产性资本、国际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知识资本。生产资本能增加有形资本积累和提高资本回报率,促进经济自由化;国际资本指大量吸收国际要素流入,实行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私人和政府投资人力资本,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提高教育的潜在效益,保障穷人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维系自然资本,保持可持续发展;知识资本提供社会生产进步的可能性。传统经济发展指标GDP忽略了环境因素,为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公民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其真实国民财富因各种自然资源的损失而大打折扣。[2]   由于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大家自认为对资源都有使用权,个人对资源的损耗、枯竭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因而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种现象被经济学称为&公地悲剧&。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一种非排他性却又有竞争性的公共资源,一个人的使用会对社会上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引起社会和私人纯价值的差异。在环保领域,&集体理性&和&公共选择&是必要的,环境保护这一对大家都有好处的行为,只能靠大家的齐心合力才能做到,而理性人&搭便车&的本性使集体理性难以实现。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只有由政府出面通过对使用环境公共物品的人收取费用,才能持续保障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所以,国家应采取必要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使旅游市场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二、发展漓江生态旅游的问题分析   美丽的漓江不仅养育了桂林人,也以其秀美风景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在旅游业繁荣的背后,漓江旅游是否能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隐忧。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缺水。漓江流域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降水和径流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既有洪涝威胁、又会严重缺水。近几十年来,漓江桂林水文站最小瞬时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一直保持着13 m3/s这一数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加大,如若在最小流量3.8 m3/s的情况下,仍大量抽取漓江水,漓江将可能因&工程性缺水&而出现&断流&, &旅游性缺水&而 &断航&。漓江上游虽然有猫儿山、海洋山、青狮潭三大水源林,但现今森林质量有所下降,水源林结构不合理,涵养水源功能减退。因此,将增加漓江枯水流量的主要希望寄托在上游水源林的增加和保护之上。漓江源头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几年来完成防护林人工造林94.67km2。它对于枯水期河道流量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漓江上游水源林区森林质量有所下降,漓江在枯水期最小流量为每秒3.8立方米,但目前仅桂林城区用水量高达每秒7立方米。[3]除水源林因素外,漓江水量减少的原因还有周边湿地的严重萎缩。如近郊的会仙湿地,从上世纪50年代的20余个、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湖塘,萎缩成只有6平方公里的几个湖塘。湿地是处于水陆过度地带的特殊自然综合体,具有调节径流的功能,湿地的减少威胁着漓江生态旅游的发展。   其次是环境污染。漓江山水旅游带来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污染引起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在桂林市,光引起排污的餐饮业就有3000多家,其中还不包括排污企业。目前桂林市区有5个污水处理厂,每天实际处理的污水为13.8万吨,仅占排污总量的40%。漓江流域各县、镇都无污水处理厂。各县城、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在沿江两岸过度开发旅游、餐饮业。水库和上游进行网箱养殖,引来水体富营养化。除了水葫芦疯长,福寿螺也从兴安至阳朔沿江疯长。漓江流域面临生态恶化和物种灭绝的巨大风险&& [4]桂林市政府对漓江污染治理还是很重视的,1984年桂林市人民政府就漓江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加强漓江旅游船排污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漓江游船餐饮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措施,从管理制度上严格规范,杜绝污染源的产生。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整改污染治理的硬件设施,保护漓江水质。经过30多年的综合治理,漓江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上游干流、支流和阳朔境内段漓江水质良好,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有关要求。但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对漓江&齐抓共管&,国家法律对环境管理责任承担又不明确,环境管理难以协调,漓江污染源治理也就难以根绝。比如说,漓江的船舶污染,属于海事部门管辖,但也归环保部门管。漓江沿岸开河口、挖沙等行为,除了归水利部门管,矿产部门也&有份&&& ,&多头管理&导致难执法。再如:按照法律规定,设区的市要进行规划环保评价,可在企业没有进行环保评价的时候,就出现卫生、工商就已发证,银行也早已放贷的情况。如果企业造成环境污染,就无法确定由谁来承担责任。   第三,国家环境管理与公民环境权的协调问题。什么是环境权?1969年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3条规定:&国会认为, 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作出贡献。&1970年在东京召开关于公害问题的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第5项指出:&我们请求, 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环境权首次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是在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宣布:&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从这些国际性文件看出,公民环境权是一种新型的权利,它的实现需要国家的积极给予和作为。桂林市民和游客在享受漓江风景时,应该遵循政府对漓江保护的规定。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为市民和游客服务,公民有享受他们环境权的资格。可在现实生活中,这二者有时难以协调。例如,景区对市民与游客收费标准的协调,居民生活排污与景区环境保护的协调,景区软硬件建设与居民住所迁移的协调等诸多问题,这都是发展漓江生态旅游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发展漓江生态旅游的法律对策   漓江是桂林旅游的生命线。漓江的保护、治理和利用,关系重大。保护漓江,需要坚守,要让漓江的水世代碧波荡漾;发展漓江生态旅游,是巧用漓江。在&守&与&用&之间,需要政府、市民、旅行社、游客有所&为&和&不为&,尤其是政府的科学合理的&为&与&不为&,更是漓江生态旅游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漓江环境综合治理。   桂林市政府为维护漓江生态旅游的循环,2000年申请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桂林漓江环境综合整治》,到2007年该项目竣工验收,项目总投资4.5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约2927万美元。该项目主要是针对漓江存在季节性枯水、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通过采用补水、治污、植树、小区环境改善和机构加强等综合治理措施,从而达到保护漓江水源、改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调节漓江水量、促进桂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个世行贷款项目共分为污水治理、漓江补水、小区改善以及机构加强4大类。该项目的竣工,将极大地改善漓江环境状况,对桂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除争取世界银行支持外,桂林市还得到了国家林业局、旅游局等部门的支持,成功启动了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重点工程、漓江补水疏浚工程,等。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为漓江综合治理提供了资金、人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漓江综合治理是一个永久性的工程,其资金、人力、政策等应具有可持续性,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是桂林发展的难题。生态旅游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政府一方面为增加财政收入需要将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另一方面需要对环保投入稳定的财政资助,在国家没有开征旅游税和生态补偿基金不足的情况下,仅凭地方政府的财力、人力与决策是难以为继的,因此,要通过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方法使漓江生态旅游作为长远战略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   其次是完善生态旅游的法律体系。   要守住漓江的美丽山水,关键在于&法治&,要用法律确定生态旅游战略,用法律引导和管理生态旅游。由于我国还没有《旅游基本法》和《自然保护区法》,国家对生态旅游的管理还处在依靠、条例、政策阶段。对保护漓江而言,目前可依靠的除了全国性的,还有广西的3部地方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对漓江的保护而言,这些法规仍显不够。日至18日,中华全国协会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广西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的2007年年会在桂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律师,国家环保总局、自治区人大、桂林市环保局的有关负责人,以及广西高校多名志愿者等,共同宣读了会议通过的《漓江宣言》,呼吁立法保护漓江。他们认为:漓江要找到更加明确的&护身符&,至少应由自治区人大或者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漓江环境保护条例》,在桂林市设立高级别的漓江环境保护执法机关,综合行使保护漓江流域的政府职能。[6]笔者认为:立法除了保护物质性的生态环境外,尤其还应该重视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生态旅游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是重要的内容。生态旅游注重自然区域,强调生态旅游产品或服务必须是以体验大自然为核心的。同时,也强调让游客享受文化体验,或者其他乐趣(如摄影),这一点将生态旅游产品同单纯的自然旅游或文化旅游或探险旅游区分开来。文化是旅游之魂,历代先人在漓江两岸留下了众多人文与历史遗迹,与桂林山水融为一体。离开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三是对公民进行生态旅游的教育。   完备的法律当然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还需要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政府是公民教育的首要义务承担者。为促进漓江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总体目标,在全市树立建设环境伦理的价值观念,积极推进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促进社会各方面采取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决策和行动。建立绿色的、节约的消费体系,引导广大市民和各地游客形成科学环保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共同呵护漓江的山山水水。笔者建议:在法律、法规、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中规定政府、旅行社、导游的环境教育义务,并作为一项业绩考核指标规定下来。   旅行社和导游是生态旅游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在生态旅游中,旅游服务者与游客的关系不仅是一般经济性服务,还是教育关系,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他们不仅了解漓江的地理、民俗、文化,还应具有环境美学知识,一定的教育技巧,能引导游客在欣赏漓江自然风景的同时遵守生态旅游规范,也能愉悦的学习漓江文化。生态旅游还是游客自我教育的过程。生态旅游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放松紧张身心忙碌,享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愉悦的审美体验活动,它有助于游客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大美。人对这种大美的体验,必须由主体人与自然客体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游客通过摄影、写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分感悟和审美自然,也就会自觉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既要让漓江能长远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本,又要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漓江风景。   【作者简介】   余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律系, 541004。   【注释】   [1] 李锦,等:西部生态经济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   [2] 胡鞍钢:中国经济如何由黑色GDP向绿色GDP转变[R],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报告   [3] 郭纯青等:推进漓江流域综合治理,构建漓江流域水环境安全[A].2005年环境科学协会集[C],中国环境出版社,18   [4] 黎品玉、黄志军:立法保护漓江延续它的美丽[N].法治快报,   [5] 卢清建史翠英:漓江环境综合整治世行贷款项目全部竣工[N].广西日报,   [6] 刘桂丹:全国律协环资委通过《漓江宣言》[N].桂林日报, 北大法律信息网
权威师资阵容,经典班次科学搭配。适合基础好、时间充裕、自学能力强的学员
高清智能交互课件,下期学费减半。 适合基础薄弱、工作忙,高效备考的学员
实验班助教贴心指导,签署协议保障通关。适合有专职助教督促指导,零基础、时间紧的学员
考点集中,方便快捷,手机/平板专属课堂。购买全套课程任一班次同时购买移动班,可享7折优惠
历年真题,应试指南。看书、做题、云笔记功能一应俱全
1100元/门&
1800元/门&
3000元/门&
500元/门&&
50-100元/套&&
司法考试相关栏目推荐
··············
2015年司法考试移动班,支持以手机/平板电脑为载体学习网络课程,每15-20分钟一个讲座,化繁为简。权威名师倾情打造,授课幽默风趣,妙语连珠!
学员:maojiayi学员:wppwdd8学员:laimengzhu学员:gongzheng2013学员:szt520125学员:wangshen1987
咨询电话:010-
特色班精品班实验班移动班
权威师资阵容,经典班次科学搭配;高清视频课件,移动应用随学随练。紧扣大纲全面讲解,超值优惠套餐!
含全套基础学习班、法条串讲班、 冲刺串讲班、真题解析班、论述题精讲班。
权威师资阵容,经典班次科学搭配;高清视频课件,移动应用随学随练。
当年考试不过,第二年半价重学!
含全套基础学习班、法条串讲班、 冲刺串讲班、真题解析班、论述题精讲班。
权威师资阵容,经典班次科学搭配;高清视频课件,移动应用随学随练。
当期考试未过,签署协议,学费全返!
含全套基础学习班、法条串讲班、 冲刺串讲班、真题解析班、论述题精讲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每15分钟一个讲座;
化繁为简,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高效利用零散时间高效备考的学员!
含全套基础学习班、法条串讲班、 冲刺串讲班、真题解析班、论述题精讲班。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法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法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法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Copyright & 2003 - 2015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咨询电话:010-6500111 咨询时间:全天24小时服务(周六、周日及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
传真:010- 投诉电话:010- 建议邮箱:&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18层()
  /   京公网安备6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