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器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和实际操作心得报告

想了解更多关于个人工作总结网的资讯,请访问:
个人工作总结排行榜
工作总结编辑推荐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工作总结范文相关
· · · · · · · · · ·化学平衡教学中以开放性促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
摘 要: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化学平衡研究采用开放性措施来促进课堂的实效性,根据对新旧教材的研读、比较,就化学平衡(新教材中又称化学反应限度)知识点及其相关内容的不同层次要求,系统、深入地研究开放性课堂的理论、实践、策略、评价等各方面教学问题,并为化学教师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涵盖各种课堂教学类型的化学平衡课堂教学案例。通过研究得出,在化学平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课堂针对有关概念理解与理论应用方面采用适当的开放方式及其讨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平衡&&& 反应限度& &&开放性&& 实效性
一、化学平衡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讨论论证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开放是必要的,而教学实效性又是人们一直以来的追求。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现在提倡课堂教学要开放与实效“兼顾”,教师的教学中应把握好开放与实效的“博弈”问题。我们认为开放与实效不是“兼顾”的问题,他们不是二元分离,而是融为一体的,开放是手段,实效是目标,要想追求真正的实效,必须开放,没有开放就没有实效,没有知识的建构。课堂实效性的突破实际上是开放性措施的优化问题,教学必须要开放,但开放要符合规律才有实效!
我校化学组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高一、高二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这一概念的理解都有困难。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平衡概念以及平衡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总会有一些矛盾冲突的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性,避免一步到位的知识授予方法,更要重视教学策略的选择,需要学生在思想上反复的认知与提升。讨论式的开放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像化学方应限度这样的概念原理课,所谓的高潮应该是学生原有认知的突破,也就是认识发展脉络的把握和展现。学生原来认为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完全进行→可逆反应;原来认为可逆反应是正向进行完又回来了→双向进行动态;可逆反应有限度吗?→化学平衡;平衡状态是停止了吗→动态平衡;平衡状态是不变的→随外界条件可以改变。而且每一次的问题提出和认识转变都是由证据(实验事实和数据都是有利的证据)来引发和帮助的……认识的一次次转变和提升就是高潮,就是魅力!
二、选题的论证过程
化学反应限度是人教版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也有相关内容,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新旧教材,这块内容始终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原因有四:(1)学生对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认为完全是外界原因造成的,不能理解是可逆反应自身的特征;(2)学生认为“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就停止了”,不能理解动态平衡的含义,(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理解工业生产要兼顾速率与平衡,对条件选择有一定的困难。(4)通过实验感受可逆反应的存在和可逆反应的限度不易实现。
我们主要探究化学反应限度的开放性教学方法及实效性评价,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研究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增加了利用化学反应限度解释的相关内容。在我们的课题中,我们以化学反应限度教学为主线,同时还加入了与化学反应限度有关的内容,如盐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移动等内容,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在一些教学环节上采用了一定的开放式的探究教学法,并根据授课实况和最终效果,总结经验,并撰写了相关的教学设计、案例论文数篇。
三、课例研究分析
我们主要通过课堂进行开放性与实效性的研究,下面我们分别就高中化学平衡知识及相关联系点结合我校教师实践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盐类水解平衡
(一)教案片段
[引导]醋酸钠在水中水解显什么性?为什么?请写出它的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
[回答]碱性,因为它是强碱弱酸盐
[引导]醋酸钠在水中水解显什么性?为什么?请写出它的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
[引导]如何从实验现象直观看出显碱性?
[回答]试纸变蓝,滴加酚酞试剂变红
[实验]4 mL醋酸钠滴加酚酞
[实验现象]变红,说明显碱性
[探究问题1] 温度会如何影响盐类水解平衡?
[提出假设]从反应吸放热角度看平衡移动
[提出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对比法比照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盐类水解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促进水解
[引导]温度降低又会怎样呢?
&[实验]将滴加有酚酞加热变红的醋酸钠放入冰水中
[结论]盐类水解逆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降低,抑制水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
[拓展1]像Na2S这样的弱酸强碱盐在配制时应怎样避免水解呢?
[回答]加几滴相应碱
[拓展2]刚才讨论了促进FeCl3水解过程,如何促进FeCl3水解呢?
[回答]加几滴碱
[引导]直接加碱可以,那么有没有间接加碱的方法呢?
[回答]NaHCO3等强碱弱酸盐
&[探究问题2] 两种水解后性质不同的盐混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 从两个水解反应分析
[推测]相互促进,产生CO2和Fe(OH)3沉淀
[实验验证]带火星木条熄灭,红棕色沉淀
[总结]两种性质不同的可水解的盐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彼此的水解,甚至可以使反应进行到底
[延伸]在泡沫灭火器中利用的也是这样的反应原理。
[引导]泡沫灭火器是内外桶结构,外桶是钢制材料,内桶是玻璃做的,你能利用盐类水解分析一下内外桶分别盛哪种溶液吗?
[分析] 从两个水解反应分析,对照[探究问题2]进行思考
[回答]内桶盛放硫酸铝,外桶盛放碳酸氢钠。
[提问]促进弱碱强酸盐水解有哪些方法?
[分析]从水解反应分析、记忆,思考
[讲述]泡沫灭火器在使用时应当倒置,混合,喷出
&[总结]现在有三种方法可以通过改变溶液酸碱性来促进弱碱阴离子的水解,1、加碱,2、加碱性盐溶液,3、加较活泼金属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归纳能力
[联系实际 图片展示]98年抗洪救灾时用来净水的药剂是什么?它如何利用盐类水解的原理来净水的呢?
[回答] KAl(SO4)2?12H2O,铝离子可以水解
[联系实际 农谚]“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 这里隐含的就是盐类水解的奥秘。你能用所盐类水解知识解释吗?
[回答] 两种性质不同的可水解的盐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彼此的水解,甚至可以使反应进行到底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思维,发散学习;培养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联系实际,将盐类水解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与课题引入相呼应;通过促进水解方法的拓展;介绍泡沫灭火器使用方法,普及科普知识;培养学生活学活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性措施
本课时在引入方面利用ppt演示文稿呈现泡沫灭火器灭火的新闻以及警车配备泡沫灭火器的新闻,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盒中盛装碱性盐溶液的试剂瓶使用的塞子,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和生活实物,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的生活实例分析埋下伏笔。在影响盐类水解平衡因素的讨论中,利用久置和新制FeCl3溶液进行对比,指导学生分析溶液的酸碱性对盐的水解的影响。在探究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学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知识理解,使学生能够体会学习方法和学习乐趣。在应用盐类水解进行生活实例分析时,利用了“图片”、“农谚”、泡沫灭火器等实物或图片直观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实例分析,从原理分析结构。学生利用具体直观的图片进行分析可以加深知识印象,简化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农谚,使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我们以新闻资料和图片形式引出对泡沫灭火器原理的分析。以文字资料介绍 98年抗洪救灾时净水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用来净水的药剂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利用盐类水解的原理来净水的。联系实际给出农谚 “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 指导学生分析隐含在其中的盐类水解的奥秘。
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学生探究实验:探究实验1温度的影响(以醋酸钠体系为例)中 ,在实验设计方面,学生可以从两个不同侧面进行实验:温度升高和温度降低,使学生体会两个相反过程中同一化学原理。探究实验2两种酸碱性不同的水解盐混合(以NaHCO3和FeCl3混合体系为例),根据学生程度可以先推测后实验验证,也可先实验后分析原因,从学生的学习程度出发,充分发挥其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时知识容量大,设计思路清晰,完成了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提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另外,在分析完影响盐类水解平衡因素后,及时总结溶液酸碱性促进弱碱阴离子水解的方法,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加深重点知识印象,强化落实。课后,除纸笔测验外,采用座谈方式听取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本课从生活中或身边物品引出:泡沫灭火器及盛装碱性盐溶液的试剂瓶,调动学生兴趣。以化学平衡的移动为基础进行学习方法和知识的迁移,简化学习难度;在盐类水解影响因素讨论中采用内外因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思路。从不同侧面分析同一问题(温度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使学生能够辨证的看问题。采用ppt演示文稿展示实物图片等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在设计探究实验环节时,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实验方案讨论,也可以先实验后讨论。在讨论泡沫灭火器原理前,先通过探究实验掌握类似反应原理而后进行知识迁移,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盐类水解影响因素讨论中采用内外因学习方法,较全面的掌握盐类水解影响因素,对重点内容“温度和溶液酸碱性对盐类水解的影响”设计探究实验环节,并在知识学习完后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生活实例分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准确、熟练盐类水解知识。
我们选择两个平行班进行了对比研究,一班采用给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二班采用开放性实验探究模式教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个班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时间是授课一个月后,我们发现两个班的成绩相差显著,一班34名学生中有31名认为“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占总人数的91.2%,而二班学生中又30人认为“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占总人数的81.1%。所以,在开放式的探究教学中,由学生实验验证后的结论更具有持久性。
案例二:第三节 化学平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第2课时)
(一)教案片段
教师:相关知识回顾:通过前面的学习任何可逆的过程都有一定的限度,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过程达到限度时,说明达到了平衡状态。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是:逆、等、动、定、变。逆指研究可逆反应;等指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动指动态平衡,反应并没有停止;定指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变指条件变平衡状态就会发生变化。
教师:新课引入:外界条件的变化为什么会引起化学平衡状态的变化?试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角度分析。
学生:因为化学平衡状态就是V正=V逆状态,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会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使V正≠V逆平衡破坏。
教师:投影(板书):
教师:如何通过改变条件来打破旧的平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哪些?
学生:可通过改变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来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平衡。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能对问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建立打下基础。使学生明确能够引起化学反应速率变化的外界条件就可能引起化学平衡移动,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猜想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后面画出外界条件改变时,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图像打下基础。
教师:分析P26试验2-5和P27试验2-6并通过现有的知识对改变不同物质浓度时正逆不同的变化的分析对实验结果做一定的推断。
学生:讨论分析发现试验2-5是想通过改变生成物浓度来改变平衡,因为生成物的浓度会对逆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所以做出如下猜想:当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时因为逆反应速率会增大,所以平衡会被破坏,并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试验2-6是想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来改变平衡,因为反应物的浓度会对正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所以做出如下猜想: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时因为正反应速率会增大,所以平衡会被破坏,并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教师:根据学生试验探究结果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并板书:
1、&浓度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教师:能否用图像表示出上面规律中四种变化情况中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己绘图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与化学平衡移动之间的关系,便于教师后面的总结
教师:总结:由以上四图可以得出结论:1)改变反应物浓度瞬间,只能改变正反应速率;改变生成物浓度瞬间,只能改变逆反应速率。
2)改变浓度瞬间,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逆)&v(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新旧平衡速率比较:
增大浓度,新平衡速率大于旧平衡速率;减小浓度,新平衡速率小于旧平衡速率
小结: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不能改变其浓度,也不能改变速率,所以V(正)仍等于V(逆),平衡不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到如果再问题分析解决后进行适当总结会有更大的收获。意识到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总结的重要性。
教师:温度的改变也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那么温度的变化能不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呢?
学生:应该可以。但需要实验的验证。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P28实验2-7的反应原理
学生:对2NO2(气)N2O4(气);△H=-56.9kJ/mol
分析得出:2NO2(气)为红棕色,N2O4(气)为无色,所以混合气体的颜色深浅由2NO2(气)的浓度决定;该可逆反应正反应反向是放热的,那逆反应方向一定是吸热的。
教师:提出问题:当升高温度的时候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如果平衡发生变化,平衡可能怎样移动呢?
学生分析总结:升高温度后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因为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而逆反应方向是吸热反应,所以正反应速率可能增大的少,逆反应速率可能增大的多。
推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推断的正确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2、温度的影响
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用速率和时间的图像表示温度的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浓度的学习后,对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的分析应该具有系统性。通过图像可以使学生对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有整体把握。
(二)开放性措施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必修4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节《化学平衡》中的一部分。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下节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奠定基础。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对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通过浓度和温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原因。先利用已掌握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对本节教材设定的实验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猜想,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去验证科学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到浓度(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然后通过对速率-时间的图象分析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具体原因,最后可以联系实际生产让学生理解学习该理论的意义,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对生产实际有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在《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可逆过程(反应)及其特征,了解任何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已有正确认识――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当条件改变时平衡也将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机成熟,但结合本班学生(理科实验班)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内容的知识量本节只学习其中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能让学生在充实的学生情境中满足于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也达到了探究的教学目的。本节课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式教学法尝试,十分重视科学猜想的教学环节,因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这是因为,探究活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本节课高度重视学生的反思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前面的探究活动给予科学的归纳和系统的总结,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有了探索真理的钥匙,有利于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并且能深化知识,用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学有所用。
     &案例三:选修4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
(一)教案片段
【教师】当v(溶解)= v(沉淀)时,得到饱和AgCl溶液,建立溶解平衡AgCl(s)Ag+(aq) + Cl-(aq) ,请回忆溶解平衡概念和溶解平衡特征:
【学生】“逆、等、定、动、变”
【练习】书写碘化银、氢氧化镁溶解平衡的表达式
【迁移】既然存在着平衡关系,请大家分析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内因、外因
【讨论】若使氢氧化镁沉淀溶解,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现提供以下试剂,请你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蒸馏水、酚酞、盐酸、饱和NH4Cl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 FeCl3溶液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汇报:因为存在溶解平衡,因此从平衡的角度出发,可以采用加水、加盐酸、加饱和NH4Cl溶液、FeCl3溶液、Na2CO3溶液
【引导提问】刚才同学说的思路非常好,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具体的实验方案,怎样才能获得明显的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方案:分别向氢氧化镁沉淀中加入蒸馏水、酸、盐,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注意书写的规范;巩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书写;利用平衡知识解释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让学生自行思考设计出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案。
【组织汇报】下面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情况。
【学生】各小组同学汇报。
1.加水应该可以,(但现象不明显)
2.加盐酸沉淀很快消失
3.加饱和NH4Cl溶液沉淀有所减少
4.加Na2CO3溶液没有明显变化
5.加FeCl3溶液沉淀变成红褐色
【引导提问】通过平衡知识的了解,同学们从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出发进行了实验,但美中不足的是现象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明显,这样就考查大家化学学科实验能力了,提醒大家,这里可以用到初中实验经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空白实验的方法如饱和NH4Cl溶液对氢氧化镁沉淀的溶解平衡影响;还可以借助其他药品的帮助来判断如氢氧化镁沉淀加水后滴加几滴酚酞再看现象…
完成实验,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少许Mg(OH)2
少许Mg(OH)2
少许Mg(OH)2
少许Mg(OH)2
2ml蒸馏水,滴酚酞溶液
3ml饱和NH4Cl溶液
2mlFeCl3溶液
&固体无明显溶解现象,溶液变浅红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学生】对比实验;再做实验进行对比。
记录现象,进行分析,书写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 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释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并试从中找出使沉淀溶解的规律。
【解释】在溶液中存在Mg(OH)2的溶解平衡:Mg(OH)2(s) ? Mg2+(aq)+2OH-(aq)
1.加水增加溶剂量沉淀部分溶解
2.加入盐酸时H+中和OH-,使c(OH-)减小,平衡右移,从而使Mg(OH)2溶解。
3.加入NH4Cl,学生出现分歧,部分学生认为NH4Cl水解显酸性消耗了OH-;部分学生认为NH4+结合OH-而使沉淀溶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观察能力;体会化学学科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落实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制造思维冲突,加深对第三章知识的理解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思考NH4Cl溶液为什么能使Mg(OH)2沉淀溶解
【学生】讨论:多数同学认为氯化铵在水中完全电离出NH4+,只有少数发生水解,因此NH4+结合OH-使沉淀溶解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
【引导提问】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预测。
【帮助】提供一种药品:CH3COONH4溶液几乎呈中性
【学生】同学们想到了所使用的药品得提供NH4+,但还不能显酸性。所以调溶液呈中性。(有的提出加氨水;有的提出加醋酸钠…)
【演示实验】在Mg(OH)2沉淀中,加入CH3COONH4溶液。请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
【学生】观察沉淀逐渐溶解(对比)
【设计意图】出现思维困惑,老师适时提供帮助,提升对盐类水解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全面性的分析能力
(二)、开放性措施
本节课选用和开发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
一是增加的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盐酸的实验―析出晶体。该实验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析晶作为课堂的引入,既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景,初步从平衡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溶解问题。另外增加的验证NH4Cl溶液能溶解Mg(OH)2是由于NH4+结合Mg(OH)2电离出的OH-形成难电离的NH3?H2O的实验。它是对前面的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内容的升华,学生既要考虑NH4Cl溶液中的主要粒子的影响,还要考虑排除NH4+水解的干扰。此时学生不仅要知道应找含有NH4+的盐,还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阴离子对溶液不产生酸碱性的影响。
二是学生实验:本节课提供给学生探究影响Mg(OH)2溶解平衡的试剂有:水、FeCl3溶液、NH4Cl溶液、HCl溶液、酚酞溶液、Na2CO3溶液等。这就要求学生先根据影响Mg(OH)2的溶解平衡条件确定出与Mg2+、OH-两种离子结合使平衡移动→通过分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和信息验证→最后确定出影响溶解平衡的条件。
整节课时是在几个问题驱动下贯穿而成的,其中创设出来的问题情境开放性较大的有
设计目的及作用
① 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使饱和氯化钠溶液析出晶体,并说明你的理论依据。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溶液析晶的方法。为实验探究的进行打下基础和提供思路。
② 如何验证所给的物质哪些能使Mg(OH)2沉淀溶解?
从平衡移动条件的角度,让学生自行思考进行总结。
③ 从实验现象中,结合平衡的知识总结出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法。
&&& 从实验的角度体会沉淀溶解平衡。体会化学中对比试验、空白试验的意义。
④ 从实验中分析NH4Cl溶液使Mg(OH)2沉淀溶解可能的原因?结合这节课的实验和所学知识,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
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提升,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⑤从实验中FeCl3溶液的加入沉淀不仅没有溶解,反而出现红褐色沉淀的现象进行下节课的铺垫。
留出悬念,引导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离子反应的实质。
在课堂中采用了提问、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节课设计和安排的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两部分活动,开放程度均很大,学生能从各个角度考虑和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研究的欲望。
(三)、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学生反馈的概念图,分析得出:所有的学生基本都提及了知识层面,即掌握了沉淀溶解平衡的书写。绝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沉淀平衡移动的条件。部分同学提到实验验证及对比实验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交流和反思之后,体会更深,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最好能有明显实验现象;如果均无明显实验现象的可借助一些指示剂或对比实验来确定反应是否发生。少数同学提及收获巩固了盐类水解的知识。
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的实效性,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①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而且引出的内容紧扣研究重点,最后又落实到生活中去。②理论探究部分引导深入,为实验探究提供知识支持。③实验方案设计的讨论与汇报为部分孩子理清思路,铺设台阶,加强了化学学科思想的渗透。④通过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巩固了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⑤通过对Mg(OH)2沉淀溶解条件的实验讨论加深了对电解质及盐类水解的理解。
四、总结与反思
在化学平衡的开放性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到启发、指导、示范和咨询的作用;在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过程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在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适度兴奋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在化学平衡教学中,我们需要在课堂上使用那些开放性策略呢?
(1)重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引入方法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疑问和重视。例如,盐类水解知识的引入,结合实际,提出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盐类的水解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增加了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答案,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简单例举如下:
问题1:用纯碱洗涤油污物品时,为什么热的碱水去污效果更好?
问题2:医院里治疗胃酸过多的病人时,为什么常用小苏打(主要成分NaHCO3。)?
问题3:在给农作物施肥时。铵态氮肥能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 )同时使用吗?
问题4:泡沫灭火器里装有Al2(SO4)3和NaHCO3。的饱和溶液。那么利用泡沫灭火器是如何把火熄灭的?
(2)问题设置的策略
在化学平衡的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是有技巧的,具有思路引导性的。例如,在盐类水解平衡知识学习时,我们可以阶梯式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
问题1: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那么反过来,显酸性的溶液一定是酸的溶液吗?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吗?
问题2:盐的溶液是否显中性呢?
问题3:要证明盐的溶液是否显中性,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问题4:试总结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和其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的关系。
因此,开放性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有技巧的提问和设疑,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盲目重复的探究,既节省时间,又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中,如果不进行探究思路引导的话,学生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几种盐溶液的pH值)很难得出盐类水解的概念。
(3)一举两得的知识过渡
分析问题的开放性是建立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的,由于新课改的课时问题,因此在课上进行这样有目的的讨论,可以起到节省课时和巩固知识的双重作用,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
比如,化学平衡的教学是在化学反应速率之后,因此在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时,更要充分应用速率的知识进行分析。教材中以溶解平衡为例,引入可逆反应的概念,由于前面速率知识所涉及的只是单向反应,其开放点为让学生通过反应物的量的变化对于双向反应的速率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正向反应物逐渐减少,正向速率就逐渐减慢,逆向反应物逐渐增多,逆向速率就逐渐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速率的知识进一步加以巩固,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可逆反应的进行过程,同时可以让学生用此方法分析其他生活中熟悉的可逆过程。
化学平衡的特征是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是对于平衡概念的内涵进行整理,又是为后续的平衡移动和等效平衡的教学进行铺垫。这里的开放点是在逆、等、定、动、变的特征中进行定量的分析,这些定量因素的改变也是平衡移动的判据:如反应速率的等量、各物质含量的等量、反应条件的等量等;而后加入“同”字,即对反应物初始用量问题的讨论,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不同条件下反应物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即相同条件下相同的初始反应物用量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还可以为等效平衡的教学做适当的铺垫。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铺垫、分析、讨论和应用,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这些教学环节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4)猜想→设计→验证: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中,化学平衡理论或概念抽像难懂,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或现象的预测,鼓励学生起手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完成探究过程。因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科学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也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原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来验证,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规律;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可能就是错误的,或与本研究的课题不相吻合,应该放弃,应当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实验在这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活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通过语言、动作进行信息交流,学生间进行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学习环境。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平衡移动的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根据平衡特征中的变字,对于影响平衡的条件和移动方向进行猜测,教师提供相应的药品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选择,并验证温度等影响平衡的条件。
另外,还要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及基础的不同,对于一些同学可能很容易就完成的学习过程,另一些同学就会相对困难。因此,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这种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必要时还要对他们进行额外讲解。当然,开放性的探究型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完善,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研究/教学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灭火器操作规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