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对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危害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1分)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的用水(任意两点,2分) 三北防护林工程(1分)
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1分)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方式。(1分)
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气候湿润。(2分)
南方低山丘陵(1分)&&南方低山丘陵土层薄,水土流失后更难恢复;河流的下游多为人口、城市集中地区,经济发达;土地生产力高。(任意两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1)①地区由于位于内陆,气候干旱;荒漠化扩张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蒸发量、大风)、土壤、植被等因素分析。(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荒漠化防治的著名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3)③地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和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和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4)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量酸性气体的排放,并在降水丰富地区则酸雨危害严重;(5)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的损失超过黄土高原,主要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广西南宁九中高二上学期段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指出,我国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解决我国生态问题关键在生态文明观念。读图,回答。(17分)(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1分)(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分)(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是_____&&&&&&&&&&&&&&&&&&&&&&&&&&&&&&&&&&&&&&&&&&&&&& ___。(4分)(4)④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5)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________。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____&&&&&& ____和_____&&&&&& ___所造成,这些都是促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3分)(6)分别列举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各两种)。(4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我国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解决我国生态问题刻不容缓。读图,回答问题。(1)①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  。(1分)(2)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  &&&&&&&  。(2分)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的生态工程是  &&&&&&  。(1分)(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  &&&&&&&&&&&&&&&&&&&& 。(2分)(4)④地区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  &&&&  和  &&&&  。(2分)(5)③地区与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一样存在着水土流失的问题,其中危害更严重的是     地区,其原因有  &&&&  &&&&&&&。(2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广西南宁九中高二上学期段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指出,我国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解决我国生态问题关键在生态文明观念。读图,回答。(17分)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1分)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分)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是_____&&&&&&&&&&&&&&&&
___。(4分)
&(4)④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________。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____&&&&&&
____和_____&&&&&& ___所造成,这些都是促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3分)
(6)分别列举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各两种)。(4分)
科目:高中地理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指出,我国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解决我国生态问题关键在生态文明观念。读图,回答。(17分)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1分)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
治理措施是_____&&&&&&&&&&&&&&&&&&&&&&&&&&&&&&&&&&&&&&&&&&&&&&
___。(4分)
(4)④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治理措施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__&&&&&
&&______。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____&&&&&& ____和_____&&&&&& ___所造成,这些都是促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3分)
(6)分别列举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各两种)。(4分)27、下列问题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A人地沙漠化 B资源短缺 C人口增长 D温室效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_百度作业帮
27、下列问题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A人地沙漠化 B资源短缺 C人口增长 D温室效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回答28~29题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C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D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29、下列做法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A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 B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C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0、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D人口基数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7、C28、D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29、C30、B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地理必修三期末综合题演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第十一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百度文库破亿啦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第十一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9.6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933
今日:3615套总数:4931553套专访:2539部会员:5127683位
当前位置:
&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课件):湘教版必修3 第2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地理(课件):湘教版必修3 第2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湘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30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4.59M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1.(2010·课标全国卷)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解析: 回答该题时要特别注意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从问题中获取时间信息——春季,春季降水少,植被没有恢复,加上高低纬度温差大,因此多大风天气,这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因素。从图中获取空间信息,一是多沙漠,植被差,容易起沙,这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二是位于河西走廊,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更强,这是沙尘暴多于其他干旱地区的特殊条件;三是此地区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因此多大风。 答案: 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2.(2009·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1)~(2)题。 (1)P地与Q地相比,P地(  )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消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解析: 第(1)题,P、Q两地分别位于贺兰山东西两侧,由于贺兰山对冬季风的阻挡,P地大风日数较少;而P地距海洋较近,又处在迎风坡,年降水量较多。第(2)题,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答案: (1)AB (2)AC 热点聚焦 时事材料 材料一  2011年2月,甘肃敦煌月牙泉面积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22亩,锐减到当前的8亩,水深也由原来的9米多缩小到现在的l米多,按这个速度下去,20年后月牙泉将面临不复存在的危险。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上百万的外地人涌入内蒙古草原挖发菜(谐音发财)赚钱,内蒙古1/5的草原严重退化。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现今,许多地方寸草不生,阿拉善地区沙漠正以每年1 000平方米的速度扩大,牧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有3万多人被迫转移出沙漠地区。 知识链接 地质作用、干湿区划分、可持续发展模式、沙漠治理措施、水循环、旅游环境承载力、合理载畜量。 原创新题 (1)按干湿区的划分,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________区和________区,其气候特点是降水________,气温________。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一带________季常遭受风沙灾害,沙尘甚至波及长江流域一带,此时长江正处于________期。 (3)根据上述材料,解释什么是不可持续发展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有效的防治沙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________为核心。 (4)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措施是_____________ _____,工程固沙,________,建立法规,加强生态管理。 (5)月牙泉将要枯竭的原因有哪些? (6)有哪些措施可减缓月牙泉的消失? 解析: 本题综合性强、难度大、涉及知识点较多,难点在于月牙泉枯竭原因分析上面。月牙泉枯竭是由于地下水量减少所致,附近地区由于过度放牧、过量开采地下水、地表河流断流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月牙泉的水量骤减。 答案: (1)干旱 半干旱 稀少、蒸发强 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2)冬春 枯水 (3)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消除贫困 (4)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 规定合理载畜量 (5)河流断流,地表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量开采地下水;旅游规模大,超过水资源的利用率。 (6)限制旅客数量,适量开采地下水,补充地下水量,禁止周边过度放牧。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荒漠形成 乱砍滥伐 在缺乏能源的地区 砍伐天然植被是当地居民燃料的主要来源,这必然导致天然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荒漠形成 盲目开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草原是干旱半干旱水热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盲目开垦会导致荒漠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过度开发河水和地下水,导致绿洲植被因缺乏水源而生长衰退,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工矿开发区、居民点、道路两侧 由于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和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水资源和人才、技术的缺乏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读我国西北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及聚落分布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图中历史名城湮没在沙漠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古城附近雅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2)该地区的农业用水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如该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业,为解决耕地的用水不足,在a处上游筑坝修水库,那么对该流域生态的负面影响最大的地方是________,其后果可能会造成________消失。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发展________等第三产业;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时,要发展________型农业,同时可推广________、________ 等灌溉技术。 (3)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为防止沙漠的扩展,在做好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的同时,必须要做到“退人”;如可以将零星分布的聚落居民迁入a地,加速a地的城镇化。这一举措对该区域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解析: 从古城所在地原有古河道相通,可推测古城湮没在沙漠中的主要原因是河道退缩缺水引起的;根据沙漠地区的外力作用特点可推测古城附近雅丹地貌形成的原因;根据该地地处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山前地带,可推测出当地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从沙漠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特点,可推测出全球变暖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河流上游筑坝修水库对下游地区带来的影响;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等措施都要从有利于节约和合理用水、恢复当地植被等方面来思考。 答案: (1)水量减少,河流退缩,因水源干涸而废弃 风力侵蚀 (2)冰川融水、地下水 水库以下流域 楔形绿洲 旅游 节水 喷灌 滴灌 (3)融水补给减少,绿洲退缩,沙漠扩大 (4)①可以切实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工作;②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③可以提高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1.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形成 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解析: 西北干旱地区平地覆盖的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等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持续干旱则促进土地荒漠化形成。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并非起着决定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活动。 答案: C 荒漠化按形成原因及地表状况分石质荒漠化和沙质荒漠化两种。 1.全球荒漠化的分布,如下图: 热带荒漠区: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地区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纳米比亚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北美西南部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等。 温带荒漠区:主要分布在35°N~50°N的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中心部分,但在南美洲却出现在大陆东岸,即阿根廷大西洋沿岸的巴塔哥尼亚荒漠。典型地区有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中国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等。 2.就我国而言,不同外力作用下,我国的荒漠化表现为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形式。它们的分布各有其特点: 风蚀荒漠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是各类荒漠化土地中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荒漠化类型。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水蚀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水蚀荒漠化与土壤的质地紧密相关。黄土高原北部与鄂尔多斯高原过渡地带的晋陕蒙三角区,既具有黄土丘陵的剧烈起伏地形,丘陵表层又覆盖着深厚疏松、抗蚀力极低的沙质土壤。加之人口密度较大,垦殖指数过高,导致这一地区成为中国水蚀荒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另外,水蚀作用还导致了我国江南丘陵的“红色荒漠”和云贵高原的“石漠化”的形成。 土地盐渍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干旱区由于旱地灌溉而形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属化学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又一种类型。其成因与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及不合理灌溉方式等有关。在我国以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华北平原等地较为严重。 [特别提示]在不同的地区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不同 地区 人为原因 后果 能源缺乏的干旱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破坏固沙植物 采挖药材、发菜 铲掉草皮,破坏草场 草原物区 超载放牧 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生产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干旱绿洲地区 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 灌溉措施不当 次生盐渍化 [特别提示]在不同的地区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不同
读世界荒漠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荒漠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C地与B地纬度位置大体相当,但没有形成沙漠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地荒漠直逼海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资源利用不当是造成A区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简述该区域水资源利用不当的方式及其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荒漠分布的特点可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归纳得出;与B地纬度位置大体相当的C地没有形成荒漠的原因可从C地与B地大气环流的差异、季风气候对C地的影响方面来考虑;F地荒漠直逼海岸的原因可从地形对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方面来考虑;A区域水资源利用不当的方式及后果可从不合理灌溉、过度抽取地下水、上游用水多少对中下游的影响方面来考虑。 答案: (1)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中西部和中纬度大陆内部。 (2)C地深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风和台风带来丰富的降水;B地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北信风控制,少雨 (3)位于安第斯山的东侧,为西风的背风坡;大陆面积狭窄,受寒流影响 (4)①内陆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②绿洲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土地沙化;③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答案: C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许多地方的土地荒漠化状况得到很大改观,但由于“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长期存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在继续扩大。 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内涵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具体措施:既有工程措施,又有生物措施,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荒漠化防治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5.控制人口增长
读图及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06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防治荒漠化年”。今年世界环境日的口号是“莫使旱地沙漠化”。 (1)我国荒漠化的分布有何特点? (2)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在荒漠化集中分布区,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而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___________因素,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而_______________在其中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为有效治理荒漠化,我国政府组织实施了规模宏大的________________生态建设工程,请在上图中用黑粗实线画出该工程的大致范围。 解析: 根据图中荒漠分布的范围、面积、集中程度、类型等方面可说明我国荒漠化的分布特点;根据荒漠分布地区的位置、气候等自然特征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推测出荒漠化地区的地质作用形式、影响荒漠化发生和进程的因素;根据荒漠化东扩南侵的趋势来推测治理荒漠化工程的大致位置。 答案: (1)面积大,分布广,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其中又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分布最集中,发展最严重。 (2)我国荒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该地区: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面积广;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3)物理风化 风力的侵蚀、搬运 气候 年降雨量的变化 人类的活动 (4)“三北”防护林(沿图中荒漠区的东南边缘画出即可)。 3.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草 解析: 塔里木盆地属于干旱区,严重缺水,所以不能大面积植树造林和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其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只有在绿洲附近不是沙漠,所以防治荒漠化主要是防止绿洲变为荒漠,为此要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答案: B 高考思维导析:荒漠化是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生态问题,荒漠化的分布、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是高考考试命题的重点,考查的形式往往是结合政区图或热点灾害事件。此外,随着荒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沙尘暴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条件、危害等将成为今后命题的热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呢?一碧万顷的大草原和满天星般点缀其中惬意取食与休憩的牛羊吗?在我国的很多地域,这幅宛如人间天堂的美景已经成为某些老人脑海里遥远的回忆。面对日趋严重的荒漠化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秀丽的洞庭湖风光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中美得恰似一位纤尘不染的仙子。而在现实生产中,作为一块湿地,其中蕴涵的丰富资源有待于我们今人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区域内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不同区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各区域的不同状况如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本单元学习重点: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防治;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田纳西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治理措施;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煤炭资源在不同时期对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鲁尔区的新发展;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学习本章知识,要抓住本章知识主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要充分运用好各类图表,分析“活动”中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要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注重联系实际,加强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比较,形成区域整治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思维点拨】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漫卷风沙埋河道,欲哭无泪哀胡杨。” 许多环境问题研究专家形象地把荒漠化比喻为“地球癌症”,荒漠化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什么环境问题研究专家把荒漠化比喻为“地球癌症”?形成这种现象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3.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 荒漠化是指由于
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
。 思考 荒漠化是否就是沙漠化? 【提示】 不是。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乱垦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其中风力长期侵蚀作用形成沙漠化,流水长期作用形成石漠化,所以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退化 2.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如气候变化等。 (2)人类活动: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了
、草原、森林等资源的
下降。 3.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 生产能力 耕地 二、荒漠化的危害 1.全球上亿人面临
的危险,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造成土表裸露,为
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了
的破坏,使得生物的
持续下降,
减产甚至绝收,引发
,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荒漠化 沙尘暴 植被和地表形态 生产力 粮食和牧草 饥荒 思考 从教材图2-5“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遗址”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提示】 (1)荒漠化危害巨大,能使一座繁荣的古城在地球上消失;(2)风力侵蚀作用的威力巨大,古城长期被风力侵蚀而被破坏;(3)人类要明白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不要自毁家园。 三、荒漠化的防治 1.国际行动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
荒漠化严重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方针:
。 4.措施:(1)营造
建设工程;(2)采取
、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资源和其他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 西北地区 三北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 “三北”防护林 封沙禁牧 禁樵禁采 5.其他 (1)
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2)防治荒漠化的内容: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3)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农田被侵占,既有工业化进程中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贫困迫使旱地居民无可选择地以牺牲长远利益来争取短期的生存,尽可能地开发现有的极少资源。因此,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为核心。 (4)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人与自然的协调 预防 扭转 恢复 消除贫困 思考 防治荒漠化是以预防为主,还是以治理为主? 【提示】 荒漠化是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轻预防重治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防治荒漠化中预防投资少,见效快;而一旦形成荒漠化,再去治理则投资大,见效慢,效果差,因此应以预防为主。 课本P36 图2-1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 图中显示的是塔里木河等西北内陆河沿岸枯死的胡杨树和周边的荒漠景观,在胡杨树生长的地区,过去多为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绿洲。由于内陆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以及沿河地区人口激增,农田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得河流下游地区水量急剧减少直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胡杨林与草本植物因缺水而成片死亡,最后演变成图中所示的大片荒漠。 课本P37 图2-2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 图中显示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的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内陆盆地和高原地区,尤以塔里木盆地边缘、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西部等地最集中。这些地区多属于气候干旱的地区,由于人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强度过大的人类活动,使得这些地方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按荒漠化的发展程度,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存在沙漠化严重地区、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地区和潜在荒漠化地区四种类型。 课本P38 图2-3 干枯的胡杨树 图片中的胡杨树是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河沿岸的一种耐干旱、耐盐碱、对多变的恶劣气候适应性很强的树种,被称为“沙漠的脊梁”。它的根可以扎到2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取地下水,体内还能贮存大量的水分,可防干旱。在胡杨树分布的地区,过去多为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绿洲。现在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周边是一片死寂的荒漠。其原因在于:沿河两岸人口激增,使得垦荒等经济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农田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使得人们盲目修建水库拦截河水,盲目向河流掘堤引水、抽水,过度抽取地下水,
从而使得河流下游地区水量急剧减少直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也因缺水而成片死亡,最后演变为黄沙漫漫的大沙漠。 课本P39 图2-5 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遗址 图片中的交河古城遗址位于吐鲁番县城西10千米处的雅尔湖乡,城址建在两条古河床交叉环抱的土崖孤岛上,远在三千年前,原始居民为避免野兽的侵害和防备部落间的战争,便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家园。从晋开始直到唐初,这里一直是高昌国的交河郡治所。由于该地位于天山南麓,北接匈奴,西通龟兹,因此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汉通西域时与北方游牧民族必争之地。
公元640年唐太宗派人在此设交河县,9世纪中叶,这里曾为吐蕃所陷,以后交河城又为回鹘高昌国属地,设交河州。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化和战争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到了元朝时,交河城池逐渐衰落,后毁于西北少数民族的混乱战争之中。因为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居民随之他迁,古城遂被废弃。现存交河故城遗址,大体为唐代的遗存。 课本P40 图2-6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是指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建设的大型防护林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它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东西长4 480千米,南北宽560~1 460千米,总面积406.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有“绿色万里长城”之称。历史上,“三北”地区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后来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于恢复“三北”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减缓风沙和水土流失的严重威胁,缓解能源短缺,保障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等,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三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此处所说的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由于一种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③长期的自然丧失。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1)从自然因素来看: a.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容易引起风蚀。 b.西北地区深居大陆腹地,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这就为土地表层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易于侵蚀。 c.从西北地区的自然格局来看,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由乔木、灌木植被向草本植被转变,直至荒漠。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
分析区域资源开发的一般思路: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思路:
→→→→ →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的问题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