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管理coho向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栏目推荐: 
陕西调查第11期(总第98期)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主要包括农村乡内二、三产业从业和在乡外从业两个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怎样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以促进宏观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这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试运用农业普查资料,结合全面统计数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宏观的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寻求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增长的现状与特点
&&& 一、中国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情况
&&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 农业普查结果表明: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常住)为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6989万人,占50.8%;女劳动力26111万人,占49.2%。主要特点:
&&& 1、各年龄段劳动力基本均匀分布
&&&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6947万人,占13.1%;21-30岁9184万人,?占17.3%;31-40岁12679万人,占23.9%;41-50岁11021万人,占20.7%;51岁以上13269万人,占25%。各年龄段劳动力基本上均匀分布,但51岁以上的占比例最大,说明农村劳动力略带老龄化趋势。
&&& 2、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
&&&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参见表1。
(表中东部地区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市,西部地区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省区,东北地区指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下同。)
&& 3、从业以农业生产为主
&&& 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其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占70.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15.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13.6%。参见表2。
&&& 表2 全国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
&& (二)农村(户籍)劳动力外出从业和农村(户籍)劳动力转移情况
&&& 2006年,农村住户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占农村户籍劳动力的21.66%。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外出从业劳动力占农村户籍劳动力的21.66%。在本乡从事二产的劳动力为人,三产为人,分别占农村户籍劳动力的7.11%和7.29%。农村总转移劳动力为人,占农村户籍劳动力的35.46%。参见表3
&&&&&&&&&&&&&&&&&&&& 3 2006&&&&&&&&&&&&& &&&&&&&&&&&&&&&&&& &&&&&&
&&& 外出从业劳动力的主要特点:
&&& 1 、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及以上占5.1%。
&&& 2、外出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 %;初中文化程度占70.1%,比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初中文化所占比例高20.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参见表4。
&&& 表4 农村住户(户籍)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3、省外从业为主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7.7%,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49.3%。
&&&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省内外出从业为主,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以省外从业为主。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农村劳动力总体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 4、二、三产业从业为主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6.7%;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0.5%。参见表5。
&&&&&&& &&表5 全国农村住户外出从业劳动力流向及从业情况& &&&&&单位:%
&&& 5、从业10个月及以上人数最多
&&& 东部、西部、中部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人员中,60%以上从业在10个月及以上,东北相对偏低。其中,西部外出从业人员中,67.73%从业时间在10个月及以上。参见表6。
&& (三)外出(户籍)劳动力占总(户籍)劳动力比重比较分析
&&& 外出劳动力基于文化程度、年龄、地域的不同,外出从业比例各不相同。参见表7。
&&& 农村劳动力乡外、县外、省外从业,主要特点如下:
&&& 1、中西部外出比例大于东部和东北
&&& 二次农普结果表明,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比重为21.66%,东部为18.81%,中部为26.46%,西部为22.07%,东北仅为10.77%。
&&& 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东部5188.2元,中部3283.2元,西部2588.4元,东北3744.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374.8元、2484.5元、1256.5元、795.9元、902.6元。
&&& 易见,地域劳动力外出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大小不呈明显的相关关系。东部外出主要是当地企业发达,而东北外出少的原因,与土地面积较广,容纳劳动力较多有关。同时,劳动力流转还受观念影响。
&&& 2、男性劳动力外出比例大于女性
&&& 二次农普结果表明,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中,男性外出从业占男性劳动力的26.36%,女性外出从业占女性劳动力的16.44%。分四大区域看,男女劳动力外出从业占当地男女劳动力的比例,与总劳动力外出比例趋势基本一致,即无论是男女劳动力,按外出比例排序,都是中部最大,西部次之,其次是东部,东北比例最小。
&&& 3、20-30岁劳动力外出比例最大
&& 2006年,按年龄分组,全国各年龄段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和各年龄段农村总劳动力比较,外出比例最大的21-30岁,占38.63%,20以下的外出24.50%,31-40岁的外出26.43%,41-50外出14.47%,51岁以上外出5.03%。
&&& 结合区域比较,外出比例最大的为中部21-30岁的劳动力,外出比例高达46.69%。外出比例最小的是东北的51岁以上的劳动力,外出从业比例仅为3.59%。
&&& 4、初中文化外出比例最大
&&& 二次农普结果表明,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按文化程度看,初中外出从业的占农村初中文化劳动力的28.90%,高中外出20.41%,大专及以上外出17.53%,小学外出13.21%,而文盲仅外出4.35%。中部初中文化外出高达34.08%,东北文盲外出仅为2.20%。
&&& 二、伴随劳动力流动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
&&&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结合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测算,1996年-2006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变化。
&& (一)宏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增长
&&& 从1996年至2006年的十年间,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转,中国GDP增幅始终保持在7%以上的高速增长。尤其在2000年后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年度之间波幅较小、稳定性好,经济在高位平稳运行。
&& 1996年,我国经济总量为71177亿元,2006年达到210871亿元,增长1 .96倍,突破20万亿元,总量位居世界第四,1996年至2006年GDP年平均增幅为11.5%。相应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1996年我国人均GDP为5846元,2006年达到16084元,增长1.75倍,人均GDP年平均增幅为10.7%。按产业划分,2006年第一产业GDP为24737亿元,比1996年增长76.5%,年平均增幅5.9%;第二产业GDP为103162亿元,比1996年增长204.9%,年平均增幅11.8%;第三产业GDP为82972亿元,比1996年增长255.7%,年平均增幅13.5%。
&&& 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10.4%的增幅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
8 19962006GDP
&& (二)粮食亩产和粮食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 2000年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不断增加,我国宏观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从2003年逐年增加,05年、06年连续两年增产,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其中,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747.9万吨,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2006年棉花总产量达到675万吨,比2002年增长37.2%,年均增长8.2%;油料产量达到3059万吨,比2002年增长5.6%;肉类总产量达到8051万吨,比2002年增长22.2%,年均增长5.1%;水产品产量达到5250万吨,比2002年增长15.9%,年均增长3.8%。2003年-2006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
&&& 1996年我国粮食亩产为299.4公斤,2006年粮食亩产314.4公斤,比1996年增长5%,1996年-2006年粮食亩产年均增幅0.5%。从年粮食亩产逐年增加,年均增幅达2.9%。1996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千公顷,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为千公顷,比1996年减少7078.8千公顷,减少6.3%。1996年我国第一产业(农业)从业劳动力为3.48亿,2006年第一产业(农业)从业劳动力为3.26亿,比1996年减少6.5%。1996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产粮1451.6公斤,2006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产粮1527.8公斤,比1996年增长5.3%,1996年-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产粮年均增幅为0.5%。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下降的情况下,伴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并没有带来农业产出的下降。参见表9。
9 19962006
&& (三)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 伴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居民收入呈现连年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增速不断加快。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26元,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1996年增加1660.9元,增长86.2%,年均增幅6.4%。扣除价格因素,2004年-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在6.0%以上的速度增长,%,%,%,年年平均增长6.2%。
&&& 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38.9元,2006年为11759.5元,比1996年增长143.0%。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同步,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加快,扣除价格因素连续四年均保持在7%以上的涨幅,2003年增长9.0%,2004年增长7.7%,2005年增长9.6%,2006年增长10.4%,年均增长9.2%。2003年-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1%-4.3%之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
&&& 在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比重不断加大。1996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450.8元,占纯收入比重为23.4%。2006年工资性收入1374.8元,占纯收入比重为38.3%,比重上升14.9个百分点。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924元,增长205.0%,年均增幅11.8%。伴随着劳动力转移,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主要支柱,农民增收的重要亮点。参见表10。
&& 三、相关分析
&&& 我们用1996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计算第一产业劳动力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国民经济几个主要指标的相关系数。
&&& 结果表明,一产劳动力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一产GDP、二产GDP、三产GDP都呈负相关,而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一产GDP、二产GDP、三产GDP都呈高度的正相关。易见,劳动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中国的发展基本符合经济规律。劳动力转移过程,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的大趋势发展的。
第二部分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贡献
&&&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收的主要途径。分析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贡献,对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愈来愈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分布全国各地各个城市,各个行业。农民工为了生存需要,肯出力气,勤奋进取,任劳任怨。同时,由于劳动力的相对富余,所以打工价格低廉。据有关资料,现在的矿山,真正在井下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中,80-90%是农民工;建筑工地80-90%是农民工; 90年代以后,全国各大城市的高楼大厦、楼堂馆所、公路铁路、基础设施、站台码头,主要都是由农民工参与施工、建造的。许多行业的工厂、车间在第一线劳动的多数也是农民工。上至星级宾馆、超级市场,下至饭摊、大排档,街道社区的送煤、送奶点,也大多是农民工在服务。农民工几乎包揽了城市里最累、最苦、最脏、最险、最差的行业和岗位。现在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融进了我国正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成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城市已经离不开农民工。毫无疑问,农村劳动力在当今中国城市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城市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参见表11。
&&& 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
&&&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是基于城乡从业收入的差距和城市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增收的机会为前提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输出地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带回资金,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劳动力流动,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提升了人力资本,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开拓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
&&& 国家统计局历年的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收入来自劳务报酬的增长呈现逐年大幅度增长态势。2006年,全国农民的工资性劳务报酬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重已达到38.3 %,比1990年上升18.1个百分点,同期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下降11.8个百分点。
&&& 目前,全国约有1.3亿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在城市从业,这些农民工提供了我国农民40%的纯收入和大部分的货币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 2006年,分省市看,北京农民的工资性劳务报酬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重已达到61 %,上海高达73.2%,天津为53.2%。参见表12。
&&&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在1990年-2006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5.4%,占比年均提高1.1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2.6%。
分区域看,在1990年-2006年间,东部、西部、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5%、10.9%、10.1%,其中:工资性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16.6%、16.0%,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0.4%、37.8、36.7%。
&&& 事实上,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衣食住行消费已经离不开打工收入,除个别农业规模户和专业户外,绝大多数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表现为打工收入的差距。
&&& 农民工对流出地省份的经济增长也具有突出意义。据四川、安徽、河南、江西、湖南等省的统计,每年农民工从打工地汇回家乡的钱,都在200-300亿元以上。农民工不仅仅带回资金,还带回技术和观念。
&&& 可见,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外出打工仔、打工妹,“一年土,二年洋,三年盖上新楼房”,“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已成为许多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 二、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我们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测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GDP及其增长的贡献。基本思路是:等文化程度、等劳动力时间创造相等的价值,GDP全部由劳动力创造,资本的作用只是作为带来价值的必要条件,而不创造GDP。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时间为9个月,城镇为12个月,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时间为9年,城镇为12年。测算结果如下:
&&& 2006年,中国40%左右的GDP是由农村劳动力制造的;其中: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创造的GDP约占全国GDP的28-33%。至于民工薪水占社会薪水的比重,这是分配的概念,不是创造的范畴。同理,我们测算,近十年来的中国经济增长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贡献率在15%以上。
&&& 2006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从事服务业的人数为5337万,占全国三产从业人口的21.68%。加上在乡内从业的三产人口,农村劳动力从事三产的人口约占三产从业人口的50%以上。农村人口无论是星级宾馆、超级市场,还是街头小餐馆、饭摊、夜市、排档,多数从业者是农村人。街道社区送煤、送奶、送报、保安,也大多是农民工在服务。应该看到的是,三产中农村劳动力占据半壁江山,虽然是低层次的占据,从事三产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城镇从事三产的劳动力比要低得多,但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三产服务的重要力量。
&&& 事实上,外出劳动力从业主要对输入地的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更大。由于劳动力流动是低市场的,农民外出劳动力没有与输入地劳动力做到同工同酬。
&&& 三、对输入地消费额的贡献
&&& 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不仅仅为就业,还为输入地企业与经济发展、为输入地GDP直接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事实上,农民工不仅是生产主体,也是消费主体。据陕西农户调查资料,农村劳动力在较正规企业打工,每人每年领到工资性收入约为9000元,其中:寄回和带回家庭5000元,留在城市消费和路途4000元。农民工的消费支出,无疑会促使城市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幅度增加、城区建设规模的大幅度扩张,由此推动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 显而易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拉动了输入地的消费,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 四、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贡献
&&&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潮流,是城市化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应该理性地看到,尽管政策对农民工进城有种种限制,但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虽然户口在农村,甚至土地还在耕种,但已经在城里买房和长期租房,事实上,已经成了城市和城镇的常驻人口,只是户籍制度和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治权利把民工没有当真正的城市、城镇人口对待。
&&& 无论如何,进城务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土地规模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农村种植业规模不可能扩大,加之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农产品市场决定了农产品价格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农民源于种植业的收入总和不可能有太大的增长,农民源于农业的收入的增加只有靠减少种植业的就业劳动力来解决。而进城务工,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有效途径。尽管全国城乡差距由倍扩大为2006年的3.3倍,但我们应该看到,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没有农民进城务工,这个差距会更大。
&&& 农民进城务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度手段,而劳动力有序转移才能建立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三部分&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四部分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接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 城市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最终去处,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拓展是互相促进的。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展缓慢,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有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的是全新的课题。城市还没有作好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备,配套政策不足,在城市的管理上没有适应。突然增加的城市人口和快速膨胀的城市规模,给大城市的管理形成很大压力,交通拥挤,供应紧张,住房短缺,转移劳动力的政治待遇、社会福利和保障,子女就学等问题没有相应的保证措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应对不力,尤其是在人员的安置上没有相应的接纳能力,造成的失业和就业困难。
&&& 二、农业劳动力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调
&&& 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高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现象日趋严重。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动使农业技术人才流失,农村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农村参与科技普及的力量日渐削弱,制约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的全面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 农村就业尤其是农业生产部门的就业, 高龄化、妇女化日益增多,青壮年劳动力、科技人员和知识青年严重缺乏,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农村资源的开发,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农业劳动力流动使农村资源的开发受到影响,给未来的地区开发和建设形成困难。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动,使农村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的妇女儿童,农村养老、子女教育以及农村公益事业受到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劳力,“一事一议”无法正常进行,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管理受到影响,农村社会治安难以维持。
&&& 三、劳动力转移表现为低水平、不彻底
&&& 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后完全脱离农业,称为分离式转移;二是转移后同农业保持着某种形式或某种程度的联系,称为兼业式转移。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出临时性和兼业性,低市场性,劳动力转移不彻底,虽然他们离开了农村,但还没有融入城市,城市也没有接纳他们;而他们在农村还保留着土地或者家庭,还要经营家里的土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变换,在一产和二、三产之间变化,或者以农业为主,兼业打工,或者以打工为主兼业务农;即使是当了小老板,也不愿放弃土地;虽然不能全力经营耕地,也要保留这份农民的低保;结果是虽然劳动力经过多年的转移,但是农业户数没有减少,甚至反而还有增加。同时,农民候鸟式的在城乡往返也带来了大量的福利损失。这种兼业化转移,占到流动的劳动力的90%。农民兼业化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农民兼业化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主要是这种兼业式转移方式和专业化生产相背离,无法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且这种兼业化转移,使农村流动的劳动力无法摆脱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依赖,劳动力流动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当然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不利。
&&& 四、对城市社会管理带来压力
&&& 农村流动劳动力在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 使得流动的劳动力在工资报酬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同工不同酬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由于一些大型城市在劳动力市场准入方面对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外来人口有很多限制,造成流动民工就业岗位的获得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低,这些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与城市劳动力形成了职业层次较为分明的分工。即使干的是完全相同的工作,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外来劳动力得到的工资和其他待遇相对也会较低。外来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差异也很明显。工资和待遇的差异使农村流动劳动力频频更换就业单位和岗位,流向不稳,形成就业不稳定因素,使得岗位专业性难以维系。对同工不同酬的心理抵触及在城市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引发治安案件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五、转移劳动力普遍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
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数没有经过职业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适应能力差,只能在脏、累、险的工种上竞争,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上适应性差,难以在城市长期扎根;而在专业和技术要求高的行业又往往出现“民工荒”。
&&& 此外,一些地方劳动力外出从业后,由于土地不能有效流转,甚至出现耕地撂荒。
第五部分& 对策建议
&&& 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有秩序的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 1、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劳动力就业模式
&&&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这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从发展战略层面考虑, 对劳动力迁移采取更自由的政策将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以多样化的转移渠道,依靠市场机制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到城市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最优结合,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实现永久性迁移,这也是大部分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二是加速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使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三是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对农村的改造,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村引入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在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 2、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
&&& 将不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户籍制度衍生出的劳动力市场策、城乡不同的政治待遇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城乡分割体制,以及沿袭下来的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统进行改革,打破城乡隔离,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保障体系。给转移农民以公平的待遇、均等的机会,消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总之,只有消除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实现劳动力的顺畅转移,劳动力转移也才能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 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教育不仅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获得非农就业机会,而且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今后应在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教育投资结构,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岗前培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教育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
&&& 4、落实土地流转政策
&&&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把这些政策具体的落实到农村,使转移户得到好处,承包户有利可图。转移劳动力没有后顾之忧,规模户可以大展宏图。即促进劳动力转移也促进农业的规模效益。土地流转虽提出多年,但实际成果不大。因此,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农村的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发展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劳动力转移。
&&& 5、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使就业机会减少,而且也出现了一批失业人员,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中小企业和二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地方,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应该有连续性,使之起到吸纳过剩劳动力及失业人员、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今天鼓励明天取缔的摇摆政策,不但丧失了群众的信任,也限制了劳动力的转移。另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受限制较多,尤其是贷款难。国家应研究出台更多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6、促进城镇化建设重点转向小城镇
&&& 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几年来的发展和建设,我国小城镇的数量急剧增加,质量和功能却相对滞后,限制接纳能力。国家应把城市化的重点向小城镇转移,从指导思想、工作重心,政策、资金上扶持中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注:文中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
(刘鸿儒 王安仁 孙卫南 谭静池 艾宁 孙纲 刘梅 董春梅)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领导和管理
Tel:029- Fax:029- E_mail:
ICP:陕B2-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