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州亚运会主场馆之一广州体育馆,建设用地使用权约8万平方米,占项目用地的三

广州年约8万套房供给中低收入家庭
  广州年约有8万套房供给中低收入家庭
  2020年的广州将发展成什么样,在国内六家规划设计单位给出的方案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广州市编制了《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初步方案,从昨日起分期向市民介绍广州未来在住宅、交通、历史文物保护、村庄建设等方面的专项发展战略。随后,规划部门将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咨询、规划在线网站开通专题论坛等方式,广泛征求市民意见,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打好基础。
  据了解,这是广州市首次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咨询市民意见,城市规划部门随后将完成《公众意见咨询报告》,将公众意见与专家意见、政府各职能部门、其他部门意见一起,作为修改完善《广州2020:城市发展总体战略》最终方案的依据之一。
  年推出7万~8.4万套新社区住房
  昨日,广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叶浩军介绍了“城乡空间体系与空间发展战略”、“新城建设”、“新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的初步设想。广州市2020年前要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使得住房发展基本达到总量平衡,住房布局合理。到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实现25平方米,2015年28平方米,2020年30平方米。年住房建筑面积增量达到5500万平方米,年增加6000万平方米。住房用地增量约为:年2100公顷;年2200公顷。
  中心六区规划建2.49万~2.94万套
  在新社区建设方面,将实现完善住房供应结构、调节住房市场、稳定住房价格的目的。据介绍,年建设的新社区住房可达7.1万~8.4万套,建筑面积569万~670万平方米,用来满足市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需求。
  其中,中心六区包括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规划期内,中心六区规划建设新社区住房2.49万~2.94万套,建筑面积199万~235万平方米。用地主要来自于闲置用地、旧城更新与改造项目用地、“退二进三”置换用地、政府储备用地、以及黄埔大沙东地区部分建设用地。
  但是新社区的主力军来自非中心区,花都最多,其次是番禺和南沙等。规划期内,番禺区规划建设新社区住宅1.24万~1.47万套,建筑面积99万~117万平方米,新社区建设用地主要布置于南浦、汉溪、市桥和南区;南沙区规划建设新社区住房0.96万~1.13万套,建筑面积76万~91万平方米,建设用地主要布局于黄阁镇和南沙岛北侧;萝岗区规划建设新社区住房1.14万~1.34万套,建筑面积91万~108万平方米,建设用地主要布局于萝岗中心区、九龙镇和黄陂片区;花都区规划建设新社区住房1.28万~1.51万套,建筑面积102万~121万平方米,建设用地集中布置于新华城区。
  中低收入户纳入新社区惠及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如金沙洲新社区,所满足的群体主要为低收入及特困户家庭,但是2020的战略规划中,新社区将用于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明确地表达出新社区将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广州市规划局编研中心专家、金沙洲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王健博士表示,政府的投入是主导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的因素之一,虽然金沙洲已经解决了至少5000多户双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但他认为,政府的投入还是不够的。
  王健建议,政府应该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降低双特困和低收入家庭的门槛,例如,金沙洲的“门槛”是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在未来新社区的门槛或可以提高到人均不足15平方米,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王健的观点与战略规划初步方案中提到的核心意思是一样的。他表示,将“中低”收入家庭纳入未来新社区惠及的群体相当于降低了“低收入”家庭的标准。
  此外,战略方案中提到2010年实现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王健认为,这也是针对有中低收入家庭而言的,这表示政府有决心,一方面扩大新社区受益群体,一方面提高居住质量。据了解,目前广州市人均居住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信息时报)
】【】【】
【】 【】 【】【
】【】【】
最 新 专 题 推 荐
家 居 家 装 图 库
精品楼盘推荐
9.18? 9.18 ?
9.18? 9.18
? 9.18 ? 9.17?9.14
? 9.13 ? 9.12 ? 9.11
新浪福建房产――2007.04月福州楼市&
品质点亮生活――金辉睦邻友好品质年您的位置:>
关于印发《广州市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年)》的通知
17:26来源:
花府〔2011〕7号
   
   
  “十二五”时期(年),是花都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花都,开创国家中心城市新城区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时期。本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花都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十二五”时期全区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作总体部署,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要,是制订专项规划、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
  一、开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花都围绕建设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副中心的目标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主线,以创建文明城市和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契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着力打造经济强区,建设田园城市,构建和谐花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花都坚持“发展第一,经济第一,工业第一,汽车第一”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快经济强区建设,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六大主要经济指标全面翻番。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660.2亿元,年均增长13.9%,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排序由2005年的第9位升为2010年的第7位;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超过11000美元,超出预期目标的37.5%。工业总产值达1577.6亿元,年均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87亿元,年均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5亿元,外贸出口总值22.6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7%和2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16亿元,年均增长32.2%。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从2005年的0.93吨标准煤降至2010年的0.74吨标准煤;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每平方公里1.6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每平方公里2.47亿元。“十一五”期末,花都在广州经济版图中已成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显成效。坚持“二产带动三产、三产促进二产”的产业发展方针,以汽车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临空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3∶65.3∶28.4调整为2010年的3.9∶64.8∶31.3。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东风日产整车扩产(36万辆)、发动机扩建(48万台)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汽车产量达67.38万辆,产值达1068.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1倍和3.6倍,花都汽车产业基地成功升格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州和谐型大功率机车产业基地、东风日产产能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广州(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等园区初具规模。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房地产、商贸等服务业持续发展,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广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等项目成为服务业发展亮点,九龙湖旅游度假区和石头记矿物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州空港物流园区和广州(国际)品牌总部经济产业基地列入省首批授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王子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亮点纷呈。围绕城市面貌“十年大变”的目标,以创建文明城市、迎接亚运会为重要抓手,加快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武广高铁建成通车,地铁三号线延伸至花都境内,西二环全线贯通,新都大桥、云山大桥、东风大桥、天贵北路等重点路桥建成通车,三东大道、迎宾大道西等综合改造顺利完成,地铁九号线、广清城际轨道动工建设,广清高速改扩建、迎宾大道东延线等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松园路、曙光路、花城北路等路段先后打通;开拓省内、省际汽车客运线路86条,推进188个行政村实现“通班车”工程。建成新华、花东、狮岭、炭步等5个污水处理厂、3个污水处理站和169.5公里污水收集主干管网,65条行政村污水治理全面完成,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治水工作在全市获金奖。“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关闭63家污染及超标排放企业,天马河、集益水库排洪河等整治工程完成,花果山公园、马鞍山公园、省绿道4号线、2号线等已建成,城乡生态环境日益优化。
  ——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及市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富民工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类规划基本覆盖,完成狮岭镇、炭步镇和花东镇三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及全区所有行政村村庄规划,支持各镇(街)推动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做特、做强、做优”专业镇,促使镇域经济快速发展;按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转移,探索农民“进社区、住公寓”的集中居住模式,率先推行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政策;完成华侨农场危房改造,解决1191户住泥砖房及危险房的困难农户居住安全问题;农村“五通”全面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各项社会事业快速进步。坚持“民生为重”,“十一五”时期区财政投入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资金达116.99亿元,年均增长31.68%,财政民生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从2005年的56.64%增加至2010年的70.08%。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不断强化,在全区城镇和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获“广东省教育强区”称号。连续四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成为全市唯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的区县。镇(街)文化站基本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村(社区)普遍建立多功能文化活动室,被评为省文化先进区,基本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花都灰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狮岭镇被授予中国盘古王文化之乡的称号,华严寺建成使用。高标准完成花都体育场、东风体育馆、九龙湖高尔夫比赛场馆等建设和改造,成功举办亚运会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以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推进,15.5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为14.1万人。广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升级为“三级甲等”医院和“省中医名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被列为广州市首个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示范区。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看病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惠及43.2万农民。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不断强化,全区刑事立案大幅下降,和谐花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制定落实“惠民24条措施”,全力办好惠民实事,民生工作成效显著。大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均有较大提高,低收入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制定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若干意见》,免征农业税,切实落实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各项措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培训及推荐就业服务,扶持经济薄弱村、农业龙头企业和山区镇发展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35元,年均分别增长12.5%、11.8%;连续上调低保金标准,农村低保标准从2005年每人每月170元提高到2010年的290元,城镇低保标准从300元提高到370元,五保供养标准从106元提高到406元,建立健全了80周岁以上老年人长寿保健金发放制度,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花都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新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花都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1.发展机遇
  ——国内外环境总体向好为加快发展创造机会。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总体上呈现稳定回升态势,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酝酿新的突破,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注民生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为花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及广清合作加快推进,区域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将使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加速。花都作为广州北大门及交通枢纽,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有利于花都发挥广州北大门优势,聚合国内外资源,加快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并在区域合作发展中发挥门户枢纽的功能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速为加快发展创造动力。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珠三角、环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各城市主动加强与广州的合作与对接,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成功举办,为广州及花都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广州强化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综合门户城市功能,加快空港门户枢纽建设,高铁、地铁和轻轨在花都聚合,将为花都加快发展创造巨大的动力。
  ——空港经济区建设为加快发展创造支撑。《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要将白云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国际空港门户枢纽,将空港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空港体制创新试验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广州拟成立空港经济区并赋予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空港综合保税区已经国家批准设立等,将促进空港经济区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业及白云国际空港枢纽的快速发展,广州空港经济区及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花都经济社会发展将获得更好的支持条件。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加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区10年以来,全区上下努力奋斗,开拓进取,大力建设汽车产业基地、中国皮革皮具之都和国际空港,开展综合环境整治,积极参与办亚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经济实力和政府可支配财力明显增强,城市面貌明显改观,融入国家中心城市步伐明显提速,为花都“十二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花都奠定坚实基础。
  2.面临挑战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面临压力。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新一轮科技竞争激烈,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多元化趋势,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式多样,对花都承接国际优质产业及资源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压力。区内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新增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大,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土地供应、饮用水等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传统产业有待提升,空港产业发展较慢,发展成本增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诸多压力。
  ——区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各区域竞相发展及深化改革,生产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性加大,围绕产业、技术、人才等的竞争日趋激烈。全国主要城市汽车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发展迅速,对花都未来产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珠三角地区产业同质性较强,涉及商贸物流、总部经济、先进制造等重大项目方面的竞争激烈。市域内萝岗、番禺、南沙、增城等区(市)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白云、从化等区(市)经济发展较快,周边的南海、三水、清远等区(市)发展潜力较大,给花都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城乡与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农民增收速度仍然较慢,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困难较多。满足各种需求层次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人才比较缺乏,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城区对花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社会建设面临不少难题。发展与稳定的矛盾日益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文化设施建设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民生诉求逐步增多,流动人口较多,社会治安工作繁重,安全生产不稳定因素多,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建设幸福花都的任务还很繁重。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花都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立足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先行先试,切实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区、花园城市、幸福花都三大任务,积极实施绿色发展、集群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均等化和国际化五大进程,将花都打造成为国际空港经济区中心、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广州北部综合门户枢纽和生态宜居的国家中心城市新城区。
  2.发展战略
  ——绿色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及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城市,促进绿色增长,倡导绿色消费,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花园城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集群发展。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引进大项目,并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微笑曲线两端(研发和营销)拓展,集聚配套项目;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产业集聚区,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建设专业市场,整合产业发展资源,促进产业区域集聚,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及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发挥人力资源、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合作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创新载体建设,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促进花都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创新型城区转型。
  ——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实行镇街统筹、片区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空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民生福利水平和居民幸福感,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花都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创业与居住环境不断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民生福利显著改善,幸福花都建设取得成效。
  ——经济强区。汽车产业、空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空港经济区中心功能增强,成为广州经济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超过11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2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5∶62.5∶35,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超过80亿元。
  ——门户枢纽。广州北站交通枢纽和空港门户枢纽基本建成,珠三角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和广州北部综合门户枢纽功能明显增强,国际化水平提升,成为广州对外交往、经济合作的重要窗口和要素流通中枢的重要平台。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0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达35亿美元。
  ——花园城市。节能减排持续推进,低碳经济及绿色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低碳花园城市发展格局形成,城乡生态环境面貌明显优化,宜业宜居的低碳城市和花园城市示范区基本建成。到2015年,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广州市下达的指标任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4.0平方米。
  ——创新城市。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国内外创新人才及资源加快集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华南科技创新中心重要载体和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区域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取得成效,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先行区。到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平均超过3.8亿元/km2,互联网普及率80%。
  ——文化名区。教育现代化取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化品位提高,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成为文明城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到2015年,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000平方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以上,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超过800人。
  ——幸福花都。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覆盖城乡,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更加精细化,民生福利水平持续提高。“十二五”时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5年,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农村农民(35周岁以上)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二、着力打造广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以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为抓手,以集群化和高端化为方向,以二产带动三产,突出汽车产业和空港产业带动作用,加快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空港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互动发展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空港经济区中心。
  (一)做强做大汽车产业集群
  以国际汽车城建设为载体,在实施汽车产业“十百千计划”基础上,加快实施“倍增计划”(五年翻一番,十年增两倍)。在推进汽车城第二至第五期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打造辐射范围达215平方公里的国际汽车城,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东风日产乘用车产能扩建项目和发动机改扩建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积极吸纳日产电动汽车、雷诺汽车等车企及零部件企业、服务企业进驻,高水平推进整车生产区、汽车零部件区、汽车研发区、汽车科教区、汽车贸易区、文体旅游区等建设;加快汽车售后市场建设,大力促进汽车二手车市场、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展示、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回收、汽车租赁和汽车文化的发展,延伸汽车产业链,抢占汽车产业链高端,建成我国产业链条最完整、产业配套最完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基地。力争在2013年全面实现“十百千计划”,在2015年实现整车产销量超130万辆、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率先成为广州第一个产销超百万辆、产值超2千亿元的汽车产业基地及中国南方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
  (二)大力培育以飞机制造及维修为重点的空港产业集群
  加快制订落实《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年)》实施细则,抓住空港经济区建设提速的契机,依托新科宇航飞机维修基地,着力吸纳飞机制造、维修、零部件制造、机载设备制造、航空电子设备等企业及关联配套企业集群发展,积极打造国际级飞机维修产业基地,着力培育国内重要的通用飞机(含私人飞机)制造、维修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广州空港综合保税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及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发展保税物流、仓储物流、国际中转、配送加工等物流业;依托国际航空枢纽,积极发展空港运输保障业、运输配套服务业和航空运输总部经济,大力吸引商贸、物流及服务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机构,打造空港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托空港商务区,发展临空商务商贸业,把空港经济打造成为我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新经济增长极。
  (三)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机车制造维修产业集群
  ——光电子产业集群。依托广州(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核心,优先发展发光二极管(英文缩写LED)照明产品制造业,努力吸纳封装、芯片制造企业和LED研发机构落户发展,加快发展封装和芯片制造业,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LED龙头企业,促进LED上中下游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引导和鼓励区内LED企业及研发机构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形成从外延衬底材料、外延片生产、芯片制造、封装及特色应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把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建成世界LED封装、研发中心和应用产品生产基地,力争形成国际级的LED产业集群及区域品牌。
  ——物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策应智慧地球技术发展,培育发展物联网及传感设备、智能仪器仪表、汽车电子、航空电子、信息集成服务、服务外包等物联网与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物联网及电子信息、电子商务企业,率先打造以物联网相关技术与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抓住新能源及低碳经济兴起的契机,加快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产品及装备为主体的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顺应世界生物技术发展新趋势,吸纳国内外生物技术及医药企业,积极发展健康保健、创新药物、基因芯片、先进医疗设备等生物医药产业。
  ——机车制造维修产业集群。以广州和谐型大功率机车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高标准建设大功率机车配套产业园区,加强与国内外大功率机车及配套企业联系,围绕机车制造维修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延伸,大力吸纳大功率机车制造和维修相关的零部件、机车电子、研发试验、配套服务等企业及机构集聚发展,打造大功率机车产业集群。
  (四)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皮革皮具产业集群。扩大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的宣传效应,完善中华皮革在线网,依托国家级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升皮革皮具总部、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展示销售、采购交易、信息交流、检测认证、物流等中心功能;按照标准化、艺术化、集群化和品牌化发展思路推进现有企业发展壮大,继续吸纳国内外品牌皮革皮具企业集聚,打造包括设计、生产、营销、物流等链条完善的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形成中国皮革皮具的“狮岭标准”、“狮岭价格”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成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善、竞争力最强及享誉世界的中国皮革皮具强都。
  ——珠宝产业集群。依托广州珠宝交易中心和珠宝主题公园平台,加快珠宝城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投资创业环境,引进国内外珠宝及金银首饰生产加工、机械设备、原材料、贸易展示、创意设计、购物体验、检测鉴定等企业集聚发展,拓展延伸珠宝产业链,做旺唱响珠宝区域品牌,打造华南地区的珠宝生产加工中心、珠宝交易展示中心和珠宝文化创意中心。
  ——服饰产业集群。按照高端化发展要求,加快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服装业,优化生产加工环节,重点拓展服饰总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物流等环节,延长服饰服装产业链。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以广州航空电子信息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等新兴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国光电器、飞达音响和科达电器等电子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引导电子电器和航空电子企业集聚,加快数字视听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及其关键配套元器件等领域发展, 打造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配套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以广州国际空港枢纽为依托,以火车北站枢纽为支撑,以空港综合保税区、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及国际空港产业城等为载体,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吸纳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集聚,整合航空物流、铁路物流、公路物流和江海物流,着力发展保税物流、国际中转、物流加工、仓储、配送、货物贸易等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第三与第四方物流,打造区域物流品牌,壮大区域流量经济。
  ——现代商贸。以北站商务区、空港商务区、广花商贸集聚区等为重点,完善城区、中心镇、行政村等商业网点建设,根据人口集聚及区域发展需要,加快现代商业中心、连锁超市、专卖店、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建设,促进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商业步行街升级改造,吸引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或百货集团落户,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优化提升商贸业,打造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发展会展、通讯信息、金融、保险以及服务中介等行业。
  ——总部经济。按照“片区带动、多极提升”的布局思路,以广州(国际)品牌总部经济产业基地为龙头,整合空港商务区、空港经济花都高新科技产业基地、花都汽车城、狮岭皮革皮具城等总部经济发展空间,大力吸纳现代工业、航空运输、商业、物流、皮革皮具、时尚类品牌企业、研发等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入驻,重点发展工业总部经济,积极发展航空业、金融信息、国际品牌等服务业总部,建设珠三角工业总部经济之都。大力吸纳航空运输、商业、物流、皮革皮具、品牌企业等总部及分支机构入驻,打造与花都支柱产业相融合、与广州中心城区错位发展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文化创意。以产业化为方向,以打造发展载体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引领,结合汽车、空港、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品牌创意等设计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创意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完善综合服务平台,培育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和品牌,打造广州创意之都的新增长点。
  ——旅游服务。以北部生态旅游区为依托,以广州九龙湖空港国际都会、王子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丫髻山休闲度假区、广州花都空港物流与生态旅游配套服务区、珠宝文化旅游区、广州冰雪世界、中国(花都)南方青年企业家论坛暨国际青年中心等项目为带动,大力合作开发旅游资源和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会议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行业,完善景区硬件设施,优化旅游服务软环境,组织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及珠三角生态旅游目的地。积极建设一批星级酒店、特色美食街和娱乐休闲一条街,积极发展酒店、饮食等服务业,提升花都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
  ——房地产。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地铁九号线、机场商圈、北站商圈规划建设等契机,制定实施房地产业和住宅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盘活现有存量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优化房地产业内部结构,引导房地产业差异化发展。加快住房建设和商业地产开发,推动保障性住房、普通住宅、高档住宅协调发展,形成高中低档兼有、商住平衡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为承接广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分流,增强区域消费能力提供产业支撑。
  (六)做优做特现代都市农业
  坚持用发展现代工业思路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壮大花卉、盆景、苗木、龙眼、荔枝、蔬菜、岭南佳果等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以花卉园艺业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以观光农业园、乡村“农家乐”等模式,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休闲服务业融合发展,结合节庆活动加强特色农产品的推介和销售,打响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促进传统农业向旅游休闲农业转化、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提升农田水利和农田标准化建设水平,高标准建设花卉、蔬菜、水果、水产等现代都市农业基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鼓励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造广州都市农业基地;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和生态化经营为方向,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大力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增产和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七)提升企业发展水平
  围绕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及重要产业发展,支持骨干企业规模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发展,着力在汽车、机车、飞机、光电子、皮革皮具、现代物流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级企业集团。依托花都汽车城、新科宇航广州飞机维修基地、空港物流园区、空港商务区、广州国际品牌总部经济产业基地、皮革皮具城等产业基地,以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发展为依托,培育和发展一批品牌优势明显、产业链条长、结构优化、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群,提升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积极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和市现代产业“300强”项目,规划实施花都现代产业“100强”项目计划,扶持一批企业上市及发展壮大,加大汽车产业、机车与飞机修造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合作,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产品,增强花都产业发展后劲。
  (八)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
  抓好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积极发展股权托管、股权转让、质押融资及相关咨询服务,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大民营企业上市的引导和培育力度,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用地支持。采取直接投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为重点,突出培育一批民营龙头骨干企业和新兴产业,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全面提高花都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强化民营企业的品牌、质量和标准意识,提升民营企业产品质量;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依法经营管理水平。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民企劳动关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人才建设、技术支持、市场开拓、法律维权、创业辅导、上市等支撑平台及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三、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有序推进各具特色、互补互动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推进城镇现代化和名镇名村建设,加快“三旧”改造,有序引导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以“北优”战略为指引,强化城市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引领作用,依托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一核三心四区”的主体功能区格局,实施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的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区域发展由外延拓展向内涵优化提升转变。
  “一核”是由新华街、雅瑶镇、花山镇南部等构成的城市核心区,按照宜居宜业的理念,重点推进城区向东及东南拓展,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
  “三心”是指狮岭、花东、炭步三个中心镇,重点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格局,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承接现代产业和人口转移,打造宜居宜业卫星城。
  “四区”是指东部、中部、西部、北部四大战略性产业集聚发展区。东部地区:以国家级空港综合保税区、新科宇航广州飞机维修基地、通用飞机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广州光电子产业基地、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等为支撑,整合花东、花山中部等区域产业发展,建设空港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空港物流、空港服务、临空制造等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中国南方最大的国际空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城市核心区):统筹及优化新华城区、雅瑶、花山南部和狮岭东南部的产业布局,以城市中轴线CBD、空港商务区和火车北站商贸区为重点,以广州国际品牌总部经济产业基地、广花商贸走廊、国际皮革皮具城、广州国际名店城等为支撑,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商贸业和高科技产业。西部地区:以花都汽车城为依托,统筹新华西部、炭步东部、赤坭南部等区域产业发展,建设汽车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汽车服务及相关配套产业,打造中国南方最大的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北部地区:以广州九龙湖空港国际都会、王子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丫髻山休闲度假区等为载体,整合梯面、赤坭和花东北部、狮岭北部等区域产业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限制工业发展,保护青山绿水原生态,打造珠三角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都市农业基地。狮岭中部和南部建设中国皮革皮具之都和大功率机车修造及零部件配套基地。扶持梯面建设山区名镇。
  (二)加快城镇现代化建设
  优化区域城镇发展布局,新华街、雅瑶镇、花山镇南部等城市中心区按照一体化发展要求统筹规划,以功能拓展提升为主攻方向,以空港商务区、城市中轴线建设为重点,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衔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宜居宜业的片区中心,促进现代服务高端要素集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承载广州中心城区服务业延伸和人口转移的能力。狮岭、花东、炭步三个中心镇区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强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开发,创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吸纳广州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区内农村人口和外来农民工集聚,成为城市化发展、城乡协调和农村繁荣的战略枢纽。赤坭、花山和梯面三个镇区重点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强化特色产业功能和一般性服务功能,促进北部山区经济发展。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乡镇规划管理和建设,推进农村工业进园区发展,农民搬迁进安置区及居住社区生活,农村集体留用地进入统筹集中开发试点园区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市政、卫生、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改善农村居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土地流转给企业和种养大户,有效地转移和减少农民;大力培育农村产业支撑,发展与农业有机结合的服务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积极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和文化类型,逐步改造旧村落、缩减自然村,保护古村落,建设特色村和生态村。
  (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重要生态功能区推进建立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生态及农业保护区进行经济补偿,形成推进农村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推进一体化城乡交通路网、水务、电力、垃圾收运、社会治安等基础设施无缝对接,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构建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运营机制,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和协作配套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鼓励农民到中心镇或中心城区就业落户,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制订和落实扶贫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强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双到”帮扶工作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措施,推进以梯面镇为重点的贫困村、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全区城乡共同繁荣。
  (五)加快“三旧”改造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原则,落实和用好用活省、市的“三旧”改造政策,加快细化和完善全区“三旧”改造规划和实施设计,完善“三旧”改造涉及的各类历史用地手续。建立利益补偿、分配和平衡制度,吸引市场主体参与“三旧”改造项目开发,鼓励原用地主体参与或采取合作合资方式实施改造,推进改造实施主体多元化、改造方式多样化和改造资金多元化。把“三旧”改造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退二进三”、盘活闲置土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城乡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对空心村和偏远村宅基地进行整理的新机制,实现土地利用效率优化。按照“改制先行、改造跟进”原则,推进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统筹城中村集体留用地使用,以点带面,全面带动新华街道、中心镇镇区等区域的“三旧”改造,优化城市及产业发展空间。
  四、着力强化广州北部综合门户枢纽功能
  以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智慧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城乡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应用,构建智慧交通、智慧电力、智慧城区、智慧城管等系统,建设广州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智慧门户城区,促进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影响力。
  (一)打造广州北部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围绕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及综合换乘枢纽建设,加快地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与机场联接的高速路、快速路、市政路建设,实现陆路交通与机场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航空运输保障、配套服务水平,打造汇集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地铁、公路客运、城市公交有机融合的世界级空港综合交通枢纽。以火车北站作为区域交通枢纽,整合好与轨道交通、快速路、主干道、客运站、公交站等交通接驳,加快推进一批重要通道建设,拓宽拥挤道路和打通断头路。推进新华街道、狮岭镇区、花东镇区等主干道路交叉口的遂道式立交改造,建设好地铁站口与公交线的接驳,建设花都新汽车客运站等;完善城乡公交网络建设,扩大公交覆盖,完善道路交通组织和行人过街系统,优化居民出行环境。积极推进智能交通技术在各种道路网络及设施中的应用,建设智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提高通达效率。加强城(镇)区、住宅小区、公共场所等的停车场建设,满足未来停车的需要。
  (二)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以超前标准建设街道、镇区、产业园区等市政综合管沟,积极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的智慧化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全区电网进行改造和升级,建设智能电网工程,实现电量自动采集、用电优化配置与节约使用,异常事项自动报警和及时响应处理,促进区域用户普及使用智能电表,实现可靠、清洁和高效的电力保障。加大城乡水利设施投入,争取分配饮用西江水,多渠道保障城乡水资源供应;运用智能技术对城乡给排水网改造,推进用户使用智能水表,建设覆盖自来水厂、给排水管网、用户、水质监测的智能水系统;加强区域河流(河涌)水质监测,继续推进污水管网覆盖和完善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全区生产和生活污水全部处理及达标排放。完善以巴江河、新街河等为重点的堤防、水闸、泵站等防洪(潮)排涝设施智能化建设及“水浸街”的改造,实现防洪(潮)排涝工程运行智能化及实时监测、响应防御,保障区域防洪安全。提高对气象、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水平,加强建设工程及基础设施防御和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建设,运用智能技术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增强城乡防灾和减灾能力。
  (三)建设智慧城区
  加大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的统筹建设力度,率先在花都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积极推动物联网及信息技术在花都政务、企业、社区、家庭、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城乡管理、安全监管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现有产业和企业进行智慧化改造提升,积极发展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智能信息服务,促进各个领域及行业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倡导智慧的新生活方式,提升区域运行效率。建设紧密链接及共享广州口岸、通关信息资源的分平台,提升区域通关效率。建立社区统一的智能监控与管理信息中心,统筹社区人口、文化、教育、卫生、就业、物管、治安等管理工作。积极发展社区视频监控系统、防入侵系统、楼宇安全系统和应急处理系统,实现社区事故智能监控、预防和及时处理。制订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率先推动智慧技术在城市家居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广使用智能家具产品,实现远程家居自动监控、位置查询、节能减排和高效利用,为居民创造安全、智能和舒适的家庭环境与新生活。
  (四)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
  充分利用广州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挥花都作为国际空港及全国汽车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强与南海、三水在基础设施网络、环保联防联治、城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协调和有效对接,主动融入广佛肇经济圈及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花都与珠三角在汽车、空港、皮革皮具等产业领域的协作互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联合打造珠三角的空港门户和空港经济区中心。以交通网络衔接为突破口,以产业和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加强花都与清远、韶关等地区重点领域的协作,逐步加大对口扶贫阳江等地区帮扶力度,助推对口帮扶对象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要素和资源流动,发挥花都在广州带动环珠三角发展、推进泛珠三角合作及服务全国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提高国际化水平
  发挥国际空港门户优势,广泛开展推介和宣传活动,将花都打造成广州“魅力花城”、“综合门户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区域重要的对外交往平台。以国际化水准,加快推进城市环境建设,积极创造国际化的生活和服务条件,为国内外人士和机构提供高效服务。推进营商环境、做事规则与国际惯例接轨,营造有利于国际机构组织集聚的便捷舒适的交往空间和多样化、国际化的社区氛围,积极吸引国际组织在花都设立总部、区域总部或者分支机构,鼓励有关社会组织参与国际组织的专项活动,积极组织和承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交流活动。依托空港经济区等战略性发展载体,打造穗港澳台合作载体,建设广州与东盟投资贸易、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节点,促进与世界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加强合作,积极吸纳高端要素和聚集优质企业,提高利用外资及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与国际空港接轨的物流政策、通关程序和管理机制,降低区域企业出口及物流成本,形成内外融通的开放新格局,提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六)合作共建国家级空港经济区
  在省、市统筹协调下,加强与白云区、萝岗区、从化市的沟通,积极推进在基础设施、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合作,共同高标准推进空港经济区建设。树立“依托空港、服务空港、发展花都”理念,按照各功能区定位及分工,大力发展临空指向性和关联性强的高端产业。争取支持把空港经济核心区升级为国家级空港经济开发区,把花都打造成为广州国际空港经济区中心。借鉴综合保税区及国际物流园区发展的经验,调整优化空港综合保税区范围,加快建设及封关运作,运用国家级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发展保税物流、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业务,引领国际空港物流园区建设,促进航空保障、航空配套服务、航空总部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花都产业发展水平。
  五、着力建设花园城市示范区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建设低碳城市示范区,开展花园城市建设行动,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保护青山绿水,优化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双丰收,打造绿野环抱、百花盛开、宜居宜业的新城区。
  (一)建设低碳城市示范区
  把握“低碳广州”建设机遇,编制及实施低碳城市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支持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以低碳经济发展工程为带动,以节能减排及资源节约利用为抓手,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标准。加强培育和引进低碳企业,大力发展LED、电动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及产品;积极推进现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低碳化发展,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应用,推广绿色建筑及促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绿色交通,积极申报“绿色照明示范城市试点单位”,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企业和低碳家庭,率先建设“低碳广州”示范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立建设低碳城市示范区领导机构,加强低碳经济宣传和教育,普及低碳经济知识,倡导低碳生产方式、交通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低碳经济发展环境,构筑低碳新城区。
  (二)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控制资源消耗,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抓好节能减排,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全面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扩大政府绿色采购,推广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严禁违法用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积极推进“三旧”改造,创新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加强北部地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统一协调的水系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保障城乡用水安全。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建筑节能,鼓励新能源、小排量汽车消费。普及群众节约意识,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积极推广能效标识产品、节能产品的使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三)大力优化生态环境
  按照广州“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环境要求,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整治和加强监管,严格防范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和环境风险,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推进河流、河涌、水库等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扩大雨污分流覆盖面,提高城乡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及发展清洁生产,加强饮食服务业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城乡绿地系统、田园景观体系、生态旅游体系、森林生态保护体系、洁净水系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建设贯通城镇与乡村的多层次、多功能绿道网络系统,将分散的山林、园地、农田、水面等开敞空间组合串联起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打造绿色生态新城区。
  (四)加快建设花园城市
  学习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精心谋划和全面动员,建立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管理、协调和运营长效机制,规划构筑“一轴三网多园”的花园城市发展格局,整合建设南起花果山公园、北至王子山森林公园,由生态旅游区、景观林带、四号绿道、香草世界、广州花卉之都、世界国花雕塑公园、芙蓉嶂旅游度假区等构成的花轴;建设王子山、丫髻岭等山体景观花网,新街河公园、天马河景观带等滨江河水景花网,迎宾路、山前旅游大道等路景花网等三大花网;发动社会各界把公园、田园、果园、家园、校园、工业园等建设成为星罗棋布的花园,在“一轴三网多园”中种植不同季节开花的树木花草,形成花轴支撑、花网放射、花园点缀、四季繁花似景的花园城市。制订和落实花园城市行动计划,明确城市景观色彩分区管理,加强住宅小区外观设计引导,实施城乡亮化、绿化和美化工程,推动主干道形成花园式旅游景观大道,沿线村庄形成花园式旅游节点,公园、田园、重要历史文化村庄等成为花园式景区,学校、家园、工厂等成为花园式的景点,从点、线、面推进城市公园化建设,积极推进“四台”(阳台、窗台、天台、露台)绿化,打造“花园城市”示范区。
  六、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
  抓住广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契机,实施创新发展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支撑,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
  (一)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巩固和扩大创建教育强区成果,推进全区教育均衡、公平和优质发展。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完善“上级支持、以区为主、镇街补充、社会资助”的教育投入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加快城乡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和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建设,推进秀全中学新校区、黄冈中学广州学校和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建设,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化工程建设;普及和提高从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15年基础教育,实施涵盖高中教育(含中职教育)的12年城乡免费教育,实现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逐步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实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队伍优化工程,积极扶助民办教育发展,促进教育交流合作与教育国际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园区,加快发展以汽车、大功率机车、飞机修造、航空服务、皮具首饰时尚业等区支柱产业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建立涵括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社会道德教育宣传体系,打造区域教育品牌和学习型城区,为全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充分利用华南科技创新中心资源,依托国际汽车城、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光工业园等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政合作,整合区内创新资源,支持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中山大学国光电子与通讯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皮革皮具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LED照明、皮革皮具、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等工程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载体,创造良好的创新和创业环境,强化政策扶持支撑,争取国家、省、市科技创新资金及重大创新项目支持,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政府采购力度,增强花都产业的创新能力;强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普及,全面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继续推进区科技馆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实施,加快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创建驰(著)名商标区域,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专利技术的企业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三)构筑区域人才高地
  制订落实省、市人才战略规划的行动方案,实施人才集聚计划及人才发展工程,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及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管理机制、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实施开放灵活的柔性招才引智战略,完善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全面优化人才政策环境,依托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基地,以项目引进带动人才引进,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开发、培训和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推进国内外先进地区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与花都在人才培养、业务培训方面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国际认证本地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区及国际人才港高地。
  (四)创新体制机制
  力社会服务,增强医药管理局化园区,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逐坚持先行先试原则,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服务、社区管理服务和农村管理服务体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行政层级,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区、镇管理权限,强化区级政府综合决策、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等职能,增强镇(街)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经济建设等职能。贯彻落实《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推进以“简政强镇”为重点的事权改革, 创新镇级行政管理服务体制,扩大镇(街)行政、经济、社会等事务管理和处置权限。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原则科学配置镇级财力,增强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扩大镇级管理权限,赋予特大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完善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和方式。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先进制造、商贸物流等基地建设用地向南部地区集中,生态旅游区、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向北部地区集中;建立全区产业发展引导机制,严格把好安全、环保和规划关,优选引进高效益、低排放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南部地区支持北部地区、工业发达地区支持都市农业和生态保护区、城(镇)区支持农村地区发展机制,确保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全面增强保护和建设生态的积极性。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促进村级事务管理向城镇社区转变,完善农村社区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服务体系。
  七、着力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挥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居民素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全国文化先进区和文化名区。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推进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以重大文化设施为载体,加快推进区文化艺术中心、广州民俗博物馆、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区国家档案馆、城(镇)区雕塑工程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精心塑造具有花都特色的城市文化标志。完善镇电影院(影剧院)建设,在区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集青少年宫、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于一体的镇(街)文化体育中心,完善覆盖城(镇)区“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形成区、镇(街)、行政村(社区)三级现代公共文化、科技设施网络及服务体系,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级示范区。全面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通过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定期免费或低票价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率,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形式,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城乡群众免费享受各种公共性文化和科普服务。
  (二)发展文化产业
  抓住文化强省、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机遇,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汽车文化、空港文化、珠宝文化、皮具文化、娱乐文化、时尚文化、花卉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特色功能文化园区,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建设,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交易技术产权保护等服务,积极发展文化中介产业,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和文化名区。
  (三)提升文化品位
  加快推进现代文化和岭南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凸显花都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城市文化品格。以重大文化设施为载体,加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在新城建设、功能区打造、城市景观带和重点街区设计等关键环节要彰显花都独特城市风格及文化形象。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古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洪秀全故居、资政大夫祠、古村落、灰塑等十大文化名牌工程。以中国盘古文化和楹联文化之乡建设为契机,打造中国盘古文化研究圣地。在举办好盘古王诞、香草文化节、油菜花节、芋头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的基础上,争取举办现代化工业(如汽车)文化节、时尚业(如珠宝皮具)文化节等国际性、全国性的现代文化艺术、会展活动和重大体育比赛项目,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节庆或会展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影响力。
  (四)发展体育事业
  弘扬广州亚运精神,充分利用好现有体育场馆,积极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不断增强市民身体素质。实施健康行动计划,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区、社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结合起来,形成区、镇(街)、行政村(社区)三级现代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及服务体系。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保障广大市民享有良好的体育服务。合理利用体育资源,积极扶持重点项目,培育优势项目,加大青少年体校建设力度,为国家和省、市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体育人才。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探索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营机制,设法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落户,开发职业体育竞赛、品牌项目大赛等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户外健身休闲、极限运动等体育休闲业,拓展体育培训业,促进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
  (五)建设文明城区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华,大力弘扬 “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和“兼容、创新、厚德、奋发”新花都人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创建文明镇(街)、村(社区)、家庭、单位等力度,深化居民文明行为教育,促进居民文明行为、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队伍,拓展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志愿服务载体,让市民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提升自身社会价值和文明素养,营造诚信友爱、理解包容、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推动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八、全面打造幸福花都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和谐发展战略,加大民生投入,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供给能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改善民生福祉,建设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城区,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全区居民幸福感。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居民社保政策落实力度,创造条件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提升城乡养老保险水平。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促进救助资源城乡共享并适当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扶危济困新模式,建设区敬老院、区儿童福利院等福利设施;推动公共政策和服务向妇女儿童倾斜,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慈善公益宣传,增强社会慈善意识。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危险房改造和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重建住房,推进城镇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改善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公共交通出行和生活环境,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及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住有所居。
  (二)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做好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完善城乡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镇医院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建立镇医院(卫生院)由市、区财政分级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推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提高村卫生站服务效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动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建设区人民医院新院、炭步中心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新住院大楼,加快镇村卫生院(站)标准化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农村卫生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水平和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水平;高标准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建设,发展“智慧医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全科医生,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单位。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和职业卫生监督检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城乡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风险控制水平。加强城乡居民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和爱国卫生工作,把村(居)计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纳入村(居)卫生站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三)优化就业环境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扩大就业规模,落实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整合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城乡一体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做好困难群众的就业帮扶工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失业监测及调控,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城乡统筹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完善城乡职业培训网络,增强就业能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和协助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力实现创业,加强创业示范村和青年创业示范点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引导区域企业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规范用工行为,让职工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和更加体面的劳动,构筑和谐的劳动就业关系。
  (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和预警制度。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机制,加快最低工资标准法制化进程,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占全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众的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解决其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逐步缩小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
  (五)加强社区建设
  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相关组织的工作关系,完善居民民主选举制度,逐步推行社区居委会成员直选,减少社区居委会协管、协办的行政性事务,充分发挥居委会的自治组织功能,积极推进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形成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自治体系。完善居务、村务公开制度,构筑社情民意的收集、解决和监督机制,引导社区居民积极有效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区“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和完善一个服务中心、一个卫生服务机构、一个小公园、一个群众娱乐场所、一个治安视频监控中心),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健全服务组织,拓展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和完善服务机制,发展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建立以福利服务、就业服务、心里辅导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社区群众多样化需求。通过加强社区自治,强化社区管理,实现社区的净化、绿化、美化和文化。
  (六)完善社会服务
  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治理结构,重点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强化社会工作、建立城市志愿者及义工队伍、慈善组织等领域先行先试,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探索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治理机制,鼓励各种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参与提供社区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进一步简化登记手续,社区实行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制度。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发展和规划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完善培育扶持政策,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及时掌握社会组织动向。对社会组织实施分类评估,将评估等级作为社会组织参与竞争政府购买服务和接受政府职能转移的资质条件。强化社会组织资料管理,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九、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总结推广筹办亚运会的城市管理经验,创新城市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注重依法管理和长效管理,构建服务型政府,不断强化城市营运及管理能力建设,显著提高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增创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促进政府职能向创造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和强化社会管理转变,优化区、镇(街)两级行政运行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区、镇(街)职责事权体系,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建立区、镇(街)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网络,统一政务服务标准,加强政务资源的整合共享,全面推广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网上民政互动、告知承诺及智慧政务。进一步推进政务、厂务、村(居)务公开,提升政府在线服务水平,全面普及网上惠民服务,增强政府服务力、公信力和执行力。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队伍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府;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程序,健全政府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深化行政问责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在社会组织、社区管理、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等领域先行先试,引导社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参与提供社区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
  (二)打造法治城区
  贯彻落实《广州市依法治市第五个五年规划(年)》,积极开展法治城区创建试点工作,以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宣传教育、基层民主法制和法治惠民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建设执法严格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的法治城区。深入实施区委政治协商规程,规范人大代表议案的实施程序,完善人大代表和政协建议、提案办理制度,推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健全党委重大决策工作机制,落实人大常会讨论决策重大事项职权,完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社会公示、公开听证等制度,建立重大决策法律审查制度,广泛推行人民调解制度。深化司法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推行“阳光司法”,强化执法监督,拓展社会、新闻舆论和网络的监督,创造良好法治环境;做好法律保障、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市民法制观念,形成依法治区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城乡管理能力建设
  坚持城乡管理与建设、服务并重,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城市建设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把亚运期间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转化为常态长效制度,完善城乡管理各项标准和规范,建立网格化智能管理格局,全面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乡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统一的城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体系,提高城乡资源规划、配置、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发挥规划在城乡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探索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及管理体制,加强城乡空间、容积率、色彩和建筑外立面管理;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统筹城乡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依法清理和整治历史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新的违法建设,整治城乡“六乱”,创建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加强农民住宅建设与管理水平,严格规范农民建房,防止新的城中村在城市化发展中蔓延;推进政府行政与社会管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将城中村纳入城(镇)区一体化管理体系;细化各项城市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性化。
  (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突破口,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管理服务重心下移,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思路,积极推进在街道(镇)组建综合执法队和政务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形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综合管理服务格局,切实提高社区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推行“社巡合一”防控机制,整合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设立统一管理指挥平台,逐步完善城乡智能化监控网络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机制、突发性事件处置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设,有效预防和严惩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和推进优生优育工程,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实施以身份证为核心凭证的社会管理模式,探索推行居住证制度和积分制管理,建立优秀人才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制度,完善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宿感;完善公安、出租屋管理、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外籍流动人口的管理。
  十、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协调与衔接
  把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镇(街)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中,统筹引导各镇(街)区、各领域的协调有序发展;各镇(街)规划、专项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纲要衔接。同时,加强与市规划纲要的衔接。
  (二)落实目标责任制
  对于本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要明确责任部门负责完成,强化执行力;对于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加以落实。
  (三)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领域安排一批重大项目,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资金和积极性,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为完成本规划纲要确立的目标和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四)开展中期评估
  建立规范的中期评估机制,及时掌握进展情况,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环境变化情况依法适度修订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五)加强监督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由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和区发展和改革局联合组成考核组,对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争取广泛支持 
  加强与市、省及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把本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项目纳入省、市规划实施的重要项目。争取用地指标和区内外的资源、资金和人力支持,确保本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
花都区“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预计完成情况
  2010年
  规划数
  年均增长(%)
  2010年
  五年年均增长(%)
  与规划目标比较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高出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
  超出规划目标
  工业总产值(亿元)
  1577.6
  高出规划目标4.5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
  3.9:64.8:31.3
  已完成规划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69.87
  高出规划目标8.6个百分点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高出规划目标7.7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高出规划目标11.3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高出规划目标1个百分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高出规划目标19.7个百分点
  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预计完成规划目标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高出规划目标8.8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
  <3.0%
  <3.0%
  完成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
  <8.5‰
  <9.1‰
  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完成目标
  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
  已超额完成规划目标
  (1)花都区统计年鉴、广州市统计年鉴和《广州市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人均生产总值按6.8元∶1美元折算。
   
   
花都区“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指   标
  2010年
  “十二五”规划预期指标
  2015年预期值
  年均增长(%)
  1.地区生产总值
  >1100.0
  >12.0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
  预期性
      第二产业
  >725.0
  >12.0
  第三产业
  >405.0
  >14.0
  2.人均生产总值
  >13.6
  >10.0
  预期性
  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80.0
  >12.0
  预期性
  4.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5.工业总产值
  1577.6
  3000.0
  >13..0
  预期性
  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预期性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0
  预期性
  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69.87
  预期性
  9.出口总额
  亿美元
  预期性
  10.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预期性
  11.常住人口
  见备注
  见备注
  预期性
  12.城市化水平
  预期性
  13.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KM2
  >3.8
  预期性
  14.互联网普及率
  预期性
  15.社会安全指数
  预期性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预期性
  2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85
  约束性
  2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约束性
  22.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
  预期性
  23.城镇登记失业率
  3.0以内
  3.0以内
  预期性
  24.城镇户籍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
  约束性
  25. 农村农民(35周岁以上)养老保险参保率
  约束性
  2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约束性
  2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预期性
  备注:常住人口待国家公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后再作确定。
  主题词:计划 规划 通知
  抄送:区委各部委办,区人大办、政协办、纪委办,区
  法院、检察院,各人民团体。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日印发
                       (共印8份)
(编辑: newsroom)
一键分享: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广州日报大洋网()
随时随地畅享资讯
订制《广州日报》手机报:发送AA到
订制《信息时报》手机报:发送AB到
赞助商链接
大洋广州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