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题 资料一韩非子资料二春秋繁露 爵国资料三明夷待访录

[] (2014-10-
20) [] (2015-01-
27) [] (2015-01-
27) [] (2015-01-
27) [] (2015-01-
27) [] (2015-01-
27) [] (2015-01-
27) [] (2015-01-
27) [] (2015-01-
27) [] (2015-01-
27) [] (2015-01-
您现在的位置:& -&
-& &&&正文
彰武高中学年度(上)高二历史试题第三次月考
彰武高中学年度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 本试题共分两大题,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命题人: 王宏旭
2.第I卷必须将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表格内。
3. 第II卷必须使用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在草稿纸和本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2、从服务现实的角度出发考察老子的思想,对我们最有利用价值的部分是(&& )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3、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是(  )
①孟子  &&&&& ②墨子  &&&   ③庄子   && &&&&&④韩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4、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相当于现在的公开检讨和自我批评。在古代皇帝中 , 罪己次数最多的要算是清世祖顺治皇帝了。如“自亲政以来 , 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 , 因循悠忽 , 苟且目前。” 以致灾害不断;这种做法的思想渊源最应查阅的资料是(&&& )
A、《论语》&&&&&& B、《庄子》&&&&&& C、《韩非子》&&&&& D、《春秋繁露》
5、古代中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并转化为巨大生产力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
C.古代中国在科技发明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6、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而黄宗羲在明清思想史上,非预期地“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刘述先)。这里的“新”时代是指(  )
A.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启蒙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C.开始出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D.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
7、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的“天堂”。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无论文化人才还是文化成果,北宋都可以和历史上任何时代媲美。能够证明上述论点的有
(1)追求有意无法的书法家是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襄&&& (2)市井风情画成为一大亮点(3)“长短句”的兴起更易于表情达意&&& &&(4)印刷术指南针等获得大发展
(5)散文“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占六位&&& (6)儒家思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A、(1)(2)(3)(5)(6)&& &&&&&&&&&B、(2)& (3)&
(4)& (5)(6)
(1)& (2)& (3)&
(4)(5)&&&& &&&D、(1)(3)(4)(5)(6)
8、古代世界有位思想家认为:“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这位先哲
A.首次用观察的经验解释自然现象
B.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9、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的维新派则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
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B.弘扬传统文化
C.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服务&&&&&&&&& D.主张政治变革,建立“理想王国”
10.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11.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的理论依据来源于&&&&&& (& )
A.康德的思想&&&&&&& B.卢梭的思想&&&&& C.伏尔泰的思想&&& D.孟德斯鸠的思想
&&& &&&&&&&&&&&&&&&&&&&&&&&&&&&& &&&&&&处死路易十六
12.“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民族主义思想基础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13.以下是中西文学史上两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与二者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B.两部作品的创作风格相互交融
C.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秩序的不满& D.都描绘了新阶级变动引发的社会变化
14.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被视为世界戏剧史上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的作品的风格流派应该是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15.仔细欣赏下面两幅图片,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墨色恬淡,融绘画、书法、篆刻于一身
B.重户外写生,重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C.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重写意
D.客观真实地描绘自然景象
16、“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
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B.洪仁\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7、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新闻联播》《午间半小时》《全球资讯榜》等栏目,主要发挥了电视的
A、传播资讯功能&&& &&B、娱乐功能& &&&&C、艺术展示功能& &&&&D 模仿功能
18、《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
A.谭嗣同&&&&&&&&&&&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陈独秀
19、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早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0.“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与这句话直接有关的现象是(&& )
A.“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C.毛泽东思想形成&&&&&&&& &&&&&&&&&&&&&D.中国共产党诞生
21.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 )
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② 颁布《临时约法》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 &&&&&&&&&&&&&&&&&&&&④ 提出“新三民主义”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22、2009年8月17日《光明日报》载文说:“《毛泽东选集》159篇文章中有112篇出自陕北窑洞,毛泽东思想在这里走向成熟。”这段时期主要是指&&&&&&&&& (&&&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23.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共八大&&&&&&& &&&&&&&中共十二大 &&&&&&& 中共十四大 &&&&& & 中共十五大
A.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 &&&&计划经济& &&&&& 一国两制
B.主要矛盾  &   走自己的路 & &&& 市场经济 & &&& 邓小平理论
C.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 初级阶段&
&&&&& 科学发展
D.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 &&&&市场经济
&& &&&&基层民主
24.邓小平指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经验教训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正确回答是在(&&& )
A.&&&&&&&&&&&&&&&&&
B.&&&&&&&&&&&&&&&& C.&&&&&&&&&&&&&&&& D.
25.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  )
A.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C.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II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7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
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其积极意义是什么?此时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理论、观念?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1分)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孔子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邪:不正当、虚假―编者注)。”
材料二: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历代词话》卷五《宋二》
材料三 :社会学家认为:“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思无邪”观点的正确性。(3分)
(2)材料二中,宋词出现哪两派?(2分)
(3)依据材料三,以明清为例,在绘画、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材料二:2009年8月22号,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中国问题专家――季塔连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到:“新中国不断取得巨大成就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按照变化了的时代条件,及时平稳地调整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用不断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活动。”
材料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
――――邓小平
&&& & &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确切含义是什么?(2分)
(2)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3分)
(3)这些理论成果各自解决了怎样的“变化了的时代问题”?(3分)
(4)列举前两个重大理论成果的实践意义。(4分)
(5)材料三中中央领导人的言论有什么本质上的一致性?(2分)
2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图一        &&&&&&&&&& &&图二   &&&&&&&&&&&&&&&& 图& 三&&&&&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3分)
(2)概括指出上述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各自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分)
(3)以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有什么共同作用?(2分)
图四《蒙娜丽莎》&&&&&&&&& 图五孟德斯鸠
(4)图四与图五代表的运动,其斗争对象有什么不同?(2分)
(5)图二与图四反映的事件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如何?(2分)胡适曾将图二代表的运动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对此你怎样理解?(4分)
高二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25 ADBDA&&
CBDCD&& BACDC&& CAADB&&
26、(1)因素:民心。(1分) 主张:仁政。(1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1分)
目的:限制君权施行仁政。(1分)
&&&&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分)
&&&& 根因: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3)关键:薄敛节俭。(1分)
地位:南宋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官方哲学。(1分)
(4)标准:百姓的忧乐。(1分)
主张:限制君权,言论自由(或天下为主,君为客)。(1分)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1分)
(5)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1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1分)
27、《诗经》中的国风,或揭露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或赞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分)
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分)
(3)绘画方面 :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更加有趣;(或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文学方面:“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或市井芸芸众生成为小说的主人公等。)(2分)
28、(1)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2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任三个,3分)
(3)民主革命的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3分)
(4)取得新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或完成民族独立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4分)
(5)体现了一切从实事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2分)
29、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分)
核心内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分)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分)
()前者仅指向天主教会神学,后者既指向天主教会还指向封建专制制度。(2分)
()态度: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2分)
&&& 理解:新文化代表人物认为孔儒礼教造成人性压抑、价值缺失,从而提倡科学民主、新道德、新文化,要求男女平等、个性解放。(2分)它和西欧文艺复兴一样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文学等的发展。(2分)
彰武高中学年度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7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6分,共50分)
26、(13分)
27、(7分)
28、(14分)
29、(16分)
彰武高中学年度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 本试题共分两大题,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命题人: 王宏旭
2.第I卷必须将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表格内。
3. 第II卷必须使用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在草稿纸和本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2、从服务现实的角度出发考察老子的思想,对我们最有利用价值的部分是(&& )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3、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是(  )
①孟子  &&&&& ②墨子  &&&   ③庄子   && &&&&&④韩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4、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相当于现在的公开检讨和自我批评。在古代皇帝中 , 罪己次数最多的要算是清世祖顺治皇帝了。如“自亲政以来 , 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 , 因循悠忽 , 苟且目前。” 以致灾害不断;这种做法的思想渊源最应查阅的资料是(&&& )
A、《论语》&&&&&& B、《庄子》&&&&&& C、《韩非子》&&&&& D、《春秋繁露》
5、古代中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并转化为巨大生产力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
C.古代中国在科技发明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6、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而黄宗羲在明清思想史上,非预期地“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刘述先)。这里的“新”时代是指(  )
A.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启蒙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C.开始出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D.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
7、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的“天堂”。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无论文化人才还是文化成果,北宋都可以和历史上任何时代媲美。能够证明上述论点的有
(1)追求有意无法的书法家是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襄&&& (2)市井风情画成为一大亮点(3)“长短句”的兴起更易于表情达意&&& &&(4)印刷术指南针等获得大发展
(5)散文“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占六位&&& (6)儒家思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A、(1)(2)(3)(5)(6)&& &&&&&&&&&B、(2)& (3)&
(4)& (5)(6)
(1)& (2)& (3)&
(4)(5)&&&& &&&D、(1)(3)(4)(5)(6)
8、古代世界有位思想家认为:“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这位先哲
A.首次用观察的经验解释自然现象
B.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9、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的维新派则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
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B.弘扬传统文化
C.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服务&&&&&&&&& D.主张政治变革,建立“理想王国”
10.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11.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的理论依据来源于&&&&&& (& )
A.康德的思想&&&&&&& B.卢梭的思想&&&&& C.伏尔泰的思想&&& D.孟德斯鸠的思想
&&& &&&&&&&&&&&&&&&&&&&&&&&&&&&& &&&&&&处死路易十六
12.“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民族主义思想基础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13.以下是中西文学史上两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与二者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B.两部作品的创作风格相互交融
C.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秩序的不满& D.都描绘了新阶级变动引发的社会变化
14.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被视为世界戏剧史上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的作品的风格流派应该是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15.仔细欣赏下面两幅图片,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墨色恬淡,融绘画、书法、篆刻于一身
B.重户外写生,重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C.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重写意
D.客观真实地描绘自然景象
16、“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
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B.洪仁\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7、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新闻联播》《午间半小时》《全球资讯榜》等栏目,主要发挥了电视的
A、传播资讯功能&&& &&B、娱乐功能& &&&&C、艺术展示功能& &&&&D 模仿功能
18、《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
A.谭嗣同&&&&&&&&&&&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陈独秀
19、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早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0.“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与这句话直接有关的现象是(&& )
A.“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C.毛泽东思想形成&&&&&&&& &&&&&&&&&&&&&D.中国共产党诞生
21.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 )
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② 颁布《临时约法》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 &&&&&&&&&&&&&&&&&&&&④ 提出“新三民主义”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22、2009年8月17日《光明日报》载文说:“《毛泽东选集》159篇文章中有112篇出自陕北窑洞,毛泽东思想在这里走向成熟。”这段时期主要是指&&&&&&&&& (&&&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23.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共八大&&&&&&& &&&&&&&中共十二大 &&&&&&& 中共十四大 &&&&& & 中共十五大
A.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 &&&&计划经济& &&&&& 一国两制
B.主要矛盾  &   走自己的路 & &&& 市场经济 & &&& 邓小平理论
C.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 初级阶段&
&&&&& 科学发展
D.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 &&&&市场经济
&& &&&&基层民主
24.邓小平指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经验教训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正确回答是在(&&& )
A.&&&&&&&&&&&&&&&&&
B.&&&&&&&&&&&&&&&& C.&&&&&&&&&&&&&&&& D.
25.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  )
A.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C.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II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7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
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其积极意义是什么?此时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理论、观念?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1分)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孔子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邪:不正当、虚假―编者注)。”
材料二: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历代词话》卷五《宋二》
材料三 :社会学家认为:“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思无邪”观点的正确性。(3分)
(2)材料二中,宋词出现哪两派?(2分)
(3)依据材料三,以明清为例,在绘画、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材料二:2009年8月22号,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中国问题专家――季塔连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到:“新中国不断取得巨大成就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按照变化了的时代条件,及时平稳地调整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用不断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活动。”
材料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
――――邓小平
&&& & &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确切含义是什么?(2分)
(2)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3分)
(3)这些理论成果各自解决了怎样的“变化了的时代问题”?(3分)
(4)列举前两个重大理论成果的实践意义。(4分)
(5)材料三中中央领导人的言论有什么本质上的一致性?(2分)
2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图一        &&&&&&&&&& &&图二   &&&&&&&&&&&&&&&& 图& 三&&&&&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3分)
(2)概括指出上述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各自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分)
(3)以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有什么共同作用?(2分)
图四《蒙娜丽莎》&&&&&&&&& 图五孟德斯鸠
(4)图四与图五代表的运动,其斗争对象有什么不同?(2分)
(5)图二与图四反映的事件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如何?(2分)胡适曾将图二代表的运动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对此你怎样理解?(4分)
高二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25 ADBDA&&
CBDCD&& BACDC&& CAADB&&
26、(1)因素:民心。(1分) 主张:仁政。(1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1分)
目的:限制君权施行仁政。(1分)
&&&&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分)
&&&& 根因: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3)关键:薄敛节俭。(1分)
地位:南宋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官方哲学。(1分)
(4)标准:百姓的忧乐。(1分)
主张:限制君权,言论自由(或天下为主,君为客)。(1分)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1分)
(5)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1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1分)
27、《诗经》中的国风,或揭露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或赞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分)
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分)
(3)绘画方面 :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更加有趣;(或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文学方面:“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或市井芸芸众生成为小说的主人公等。)(2分)
28、(1)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2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任三个,3分)
(3)民主革命的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3分)
(4)取得新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或完成民族独立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4分)
(5)体现了一切从实事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2分)
29、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分)
核心内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分)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分)
()前者仅指向天主教会神学,后者既指向天主教会还指向封建专制制度。(2分)
()态度: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2分)
&&& 理解:新文化代表人物认为孔儒礼教造成人性压抑、价值缺失,从而提倡科学民主、新道德、新文化,要求男女平等、个性解放。(2分)它和西欧文艺复兴一样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文学等的发展。(2分)
彰武高中学年度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7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6分,共50分)
26、(13分)
27、(7分)
28、(14分)
29、(16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所有:阜新市教育局&&&&&&&&网站维护:阜新市电化教育馆网络部
通讯地址: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 技术支持:博大软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夷待访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