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朱基奇女友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平心而论,他的技术特点如何

W卡的曼朱基奇到底好用不?_fifaonline3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46,254贴子:
W卡的曼朱基奇到底好用不?
闪了,不想卖了,税费都要切脱好多,正好楼主套,没有好的前锋就想说留下,有留下的必要吗?
相关的贴子换一换823051567731659281735467相关的图贴
W卡算拜仁的
个人用的还可以,头球好,有反越位,体力还不错,我用的老是能莫名其妙的打进几个头球
反击就看他跑位,直接qw.,然后就是进球
卖了到手也没几个钱还不如留着上10级再说到时候觉得不行再卖毕竟每个人的手感不一样
现在不卖还待何时,新服30万的货,我昨晚闪的,上午890万卖了
边路传中,头球,完了
LZ自己先用用看呗
很好用的啊,又头球,又身体,还有不错的速度,射术不错,主要体力87这么吊
我用13很好用
我单箭头就是他
经理人无敌
过顶直塞,速度说慢,但是人家是推土机,一般人扛不住,弹跳好,头球猛,体力无限,有了他,包你爽
自带反越位,头球身体好,速度还可以,但是有点不灵活,有时候想转个身传个球啥的一下就被断,楼主要是传控型的就别留了,拜仁就是因为要打tiki taka所以把曼朱清洗了
不是W的就已经很棒了这货身体倍棒.吃嘛嘛香.高空轰炸机
普卡都很好用,传控打法下很牛的。
只要过人了 球肯定能进 比+0骡子强多了
很好用的留下自己用
你知道他是我第一个看见的主动去撞世界级联赛意甲的后卫而且,尼玛后卫飞了!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FIFA Online3 W曼朱基奇怎么样 W曼朱基奇手感测试
来源:转载
游戏港口 责任编辑:宋
精彩高清图推荐:
热门资讯排行榜专辑英文名: Mozart Piano Concertos专辑中文名: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艺术家: Murray Perahia古典类型: 协奏曲资源格式: APE版本: CBS发行时间: 1985年地区: 美国简介: 专辑介绍:向太阳——漫说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辛丰年一八十七张一套的贝多芬全集问世[看到这个“特大喜讯”,马上联想到“180”那个数字——一百八十张一套的莫扎特全集。我们只能望两样而兴叹了!世界人口虽在老年化,人生仍苦干太短。我辈爱好者的购买力、闲暇、听赏力、寿命,跟得上那一套又一套庞然的全集发行的步子吗!这倒又促使我下决心来干一件早就想于而又踌躇着怕干的事: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音乐做个虽然不够资格但有一腔热忱的导游者。全集,我们无福消受;那就更应该先取其精华,钢琴协奏曲正是莫扎特音乐中的精华。有些听众,我常常为他们可惜,他们只去听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却不知道他那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中才是风光无限,气象万千。我常劝爱乐而又是“莫迷”者多听细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别的“全集”且不忙买,他的钢琴协奏曲全集大该先买到手。通读贝多芬的“三十二”,我并不劝人那样做,原因此处不暇解释,但我怂恿朋友们不妨通读莫扎特的“二十三”。当然不是叫你在几天之中一口气读完,而是在你大半辈子的生命中开发和享受这个宝藏。随着生活体验与读乐领悟的与人俱老(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句话:“人书俱老”),你会有听之不尽的惊喜。(说“大半辈子”,潜台词是:只有人到中年,“乐龄”较长的人,才可能爱上莫扎特的音乐。)他的钢琴协奏曲重要,这在乐史与乐评中是有定评的。研究莫扎特的权威学者阿o爱因斯坦说,钢琴协奏曲也许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作品。另一位学者维努斯(A.Veinus)用一种对比的方法掂出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分量。他的说法是,贝多芬一共写了七首协奏曲,能够同他的九部交响曲相提并论的只有两首。然而莫扎特的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何以说二十三首,请看后文)中,至少有五六首是可以同他最好的交响曲摆在一起的。如果要在他最精彩的钢琴协奏曲(例如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七)同《G小调交响曲》《朱庇待交响曲》之间评比高下,作出取舍,那是很困难的。现在来一个“高潮”,让我“请出一位尊神”(此乃“文革典故”!)来发言:“你难以想象,像我们这种人,听着背后他(按,指莫扎特)那样的巨人的脚步声时有何感觉。”“由于一般人不理解也不尊重像他的钢琴协奏曲那样的伟作,这才促成了我辈得以存身而且出了名。假如人们知道从我们这里所能饮到的不过是涓滴而已,那他们就会上大师那里去喝个痛快了。”谁的声音?布拉姆斯!这些话是在他同指挥家勒维一起准备演出他的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写出的《第一交响曲》时谈的。一听布拉姆斯这话便信之如神谕是可笑的。我们只是要接受其启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来证实,求得一个究竞。莫扎特并不是什么飞来峰,平地上奇峰突起。你可曾想到,正像19世纪可以看作交响乐的世纪,17—18世纪称得上是协奏曲的世纪。且举两位同莫扎特相去不远的作曲家来看。塔尔蒂尼去世之年(1770),莫扎特年已十四了。此人共写了协奏曲一百二十五首。不过,如今的人只记得他一首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另—位是今天仍然吃香的维瓦尔迪。他死在莫扎特出世前十五年。他作协奏曲的高产纪录是五百!比“大协奏曲”更讨人欢喜的“独奏协奏曲”正是莫扎特那个世纪新兴起来的。按照维努斯的说法这种新兴体裁的结构原则却是来头不小,可以比之于古希腊悲剧中一个角色同合唱队的关系,又可比之为莎剧中主角的独白。他还从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对抗联想到了人世间个体与群体的对应。其实,更切题的是它同歌剧、同交响乐之间的深刻的联系。这就—言难尽了。但这却是协奏曲为何能发展壮大的重大原因,也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写得那么丰富多彩而又深刻的一个原因。维努斯在其大著《协奏曲》中漏掉未说、我想大胆作个补充的是:钢琴这个新兴乐器所起的作用。假如不是克里斯多福里在18世纪之初创制出钢琴的话,那么不论莫扎特多么天才.也不会有那“二十三”了。真难说是莫扎特赶上了钢琴,还是钢琴这全能的乐器赶上了伟大的莫扎特!它一出世便飞快地成长、成熟。作曲者、演奏者、制造者三者,在这个过程和有一种交相为用、相辅相成的影响。莫扎特诞生之前五年才去世的老巴赫竟无缘等到钢琴这乐器的完善!而青年莫扎特就能够把它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喉舌了。然而机缘的凑合还有其他方面的情况。又是作曲家,又是演奏名手,这样的乐人在17—18世纪并不少见。但在两方面的水平登峰造极,集“双美”于一人者,古今又有几人呢?莫扎特正是一个!(同他并世称雄的海顿,在协奏曲的写作与钢琴的演奏上就膛乎其后了。)他是无所不能的作曲家,精通歌剧、交响音乐与室内乐的写作。从古老的管风琴到虽己衰老仍未退出“舞台”的两种古钢琴,各种键盘乐器的弹奏无不精通。多方面的有利因素,荟萃于绝世天才的一身,于是,在其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中来了一场“灿烂的爆发”(借伏尔泰的话语一用)!万事俱备,只欠“西风”。不刮这“西风”,“灿烂的爆发”也许还是要落空。且来引几封莫扎持家书看看。日,他从维也纳写给父亲的信:“大主教在此地成了我施展才艺的一大障碍。因为,他害得我至少损失了100杜卡特。那本来是我笃定能够从一场音乐会取得的收入。怎能不是这样!女上们都自愿参加分发入场券。我可以有根据地认为,当我昨天在为救济孀妇而举办的义演会上演奏时,维也纳人是非常喜欢我的。我不得不从头再弹一遍。因为,掌声始终不肯停下来。这儿的听众已经都知道我了。假如开一场个人音乐会的话,照你看我能收入多少呢?”日家信:“三次预订入场券的音乐会开过,我声名大噪!在剧院举行的一场更是大获成功。我写了两首辉煌的钢琴协奏曲。……最令我引以为荣的是听众绝无倦态。”日写给某男爵夫人的信:“我走投无路了!某先生通知我,如果在明晨之前不将债款付清,他就要采取行动。请夫人为我设身处地想一想,届时我将何等狼狈!我付不出,哪怕是半数也付不出:老天在上,请求夫人帮助我保全自己的声名荣誉!”简而言之,从萨尔茨堡大主教的牢笼中奋飞而出,他成了个“自由作家”(free lance),可以大展鸿图了;然而从此也就饱尝了穷愁的滋味。他那似乎与生俱来的满脑子的乐想是流泻不竭的。但从他家信中的话来看,他宁愿在宁静的环境中从容地写作。只因为生活的皮鞭在他头上高高扬起.他也只得大干快上了。写歌剧,最能名利双收,然而谈何容易。作曲卖稿,也有种种麻烦。收几个学生来教弹琴与作曲,学费有限,功夫不少,耽误了他作曲,而作曲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不划算。那么,举行个人音乐会,自己作的自己演奏。这同时也就是向听众发表最新之作。“首发式”!随后再将其出版,也便等于先做了广告。因此,定居维也纳之后,他便忙于开演奏会。为了开演奏会,要有吸引人的新节目,自然也就要不断地赶写。于是钢琴协奏曲源源而出,经常是二首一批。1782年写了三首。1784年六首。1785年和1786年各三首……值得一提的是,他要同广大听众直接交流,那么钢琴协奏曲是最妙的渠道了。交响乐只能让他发挥其作为作曲家的本领。室内乐、奏鸣曲只能诉之于为数不多的听众。歌剧观众最多,但作曲家只是到了谢幕时才亮个相。自作自弹协奏曲,他便可以以享有盛名的钢琴名手的形象同仰慕他的众多爱乐者面对面地交流了。何况那节目是最新的,最富新鲜感的,又何况他还推陈出新,不断地给人们以出乎意表的惊喜。而且他的这些作品,正如他在家信中颇为得意地告诉他老父的;有些是技巧上要让别的演奏者“出一身汗”的;有些是“内行听了过瘾,外行听了也觉得动听,虽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总而言之,没有比写作与演奏钢琴协奏曲更为好的了。总而言之,各种因素的综合,催生了这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永葆其青春的“二十三”!为什么是“二十三”,收在他钢琴协奏曲全集中的不是一共二十七首吗?简单地说,二十七首中,从第一到第四首是一种习作,是—种改编曲。原作是别人写的奏鸣曲。所以你要从这几首作品中发现那个有自己的血型指纹的莫扎特是不成的。如果要通读,我倒想劝你在读追其他二十三首之后再来读这四首,而且一定要读,不必因其不足以反映他的本色而搁在一边。顺便提—声,你可不要大惊小怪,不解象这样的大天才何以会“剽窃”。用他人之作来加工成自己的作品,这在巴罗克时期是常见的,巴赫和亨德尔也是两个例子。通读过其他的钢琴协奏曲再来读这四首,大有意趣。首先,你进入了“史境”,获得了乐史感。具体一点讲便是你听到了莫扎特前辈的声音。比如说.—听其中《第四钢琴协奏曲》(K.41)中的行板乐章,我便惊喜地认出了C.P.E.巴赫。因为那主题同他那首《表情细致的回旋曲》的旋律几乎是—模一样。如果你手边有所谓《钢琴名曲270首》,翻到18页便是它。很有意思,也有点不可思议,复调音乐禅让给主调音乐,这像是改天换地的事件,那交接班竟然不动声色地在老巴赫和他的—群儿子们之间完成了。巴罗克也变成了“华丽风”(gallantstyle),然后便走向古典派。承上启下,兼收并蓄。莫扎特最善于取精用宏,熔于他自己的—炉之中。因此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华丽风”的影响灼然可见。正因此,从这诚然不免稚嫩的四作中不是也可读出他后来的脱毛换羽吗?如此“返听”,莫扎特后来的作品也便更显出其特色了。要对乐风流变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我觉得有补课的必要。所以颇想多读读C.P.E.巴赫、J.C.巴赫他们这些不按老父的调子唱的作品了。其实.就拿这四首“华丽风”的作品来说,既不似巴罗克,又不像古典派,那风味是大可玩味的。一套“三十二”,其中隐着一部贝多芬的自传——他的人生经历、他的音乐思维和表达思维的语言的演化,都有线索可寻,一套“二十三”,要作如是听也不是牵强附会。维努斯说得明快:协奏曲这种作品,他从少年一直写到他辞世之年,写作过程贯串了他创作生涯的全过程。从中可以窥见他作为—个人与作为一位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份、甚至不同的月份之间,他是如何不懈地求新、求精的。笔者自己也劝别人,把“二十三”连同他的其他作品,当一部“莫扎特自传”来读。这比把《红楼梦》当曹雪芹自传来读更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会面对“莫扎特之谜”而大惑不解。这是因为,“乐如其人”的公式遭到了否定。我们应该深信,莫扎特家信数百篇,是—部他没想到要公之于众的诚实不欺的自白书。然而《家书》中的莫扎持其人和我们听熟了的其人之乐是何其不相似乃尔!“莫扎特之谜”正是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其人、其乐就是—组矛盾。《家书》中的人是真的,“有声自传”中的“人”也真。将这当作一种复调来听,“相反相成”,我们才能逼近其人其乐。既然是个蹩脚的义务导游,又怎敢乱兜圈子。用意只是一点:你不能不读莫扎持的钢琴协奏曲!(附注:题目是借用艾青的诗题。还要说明的是,莫扎特不是古人说的“夏日之日”“冬日之日”。他是春天的太阳!)二贝多芬的作品,可以用早、中、晚三期划线,听出他的乐风的演变。莫扎特三十年(从5岁到35岁)创作生涯,短促而劳碌的旅程,突出的路标是萨尔茨堡与维也纳。前一段这十九年中,他倒也并不是—直呆在家乡那个小地方。其中却有他虽然辛苦然而非常得意的浪游年代。巴黎、维也纳、伦敦、罗马、曼海姆……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乐人荟萃之地,他都跟着父亲游遏了。灵童天赋,举世皆惊!而灵童自己也从所见所闻所交往交流中,饱饱地吮吸了滋养,迅速地发育成一位早熟的音乐全才。没有那前一个萨尔茨堡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小试牛刀”,也就不大可能有尔后的维也纳时期的“灿烂的爆发”吧。萨尔茨堡时期是他郁郁不得志的时期。见过大世面的他,心想要展翅奋飞。然而,岂但满脑子的音乐无用武之地.还要受新来的大主教和一伙庸夫俗子的窝囊气。奇怪的是一生常处困境的莫扎特,再苦闷也极少作愁苦之声。他虽自幼便看透人情世相(否则他也不会有兴趣、有本事写出那些人性盎然的歌剧来),但他又至死还是一个大孩子。萨尔茨堡时期,正处于他这个人与其乐的青春期。所以,才不过20出头的他,一腔青春之火的热气渗透于此期作品之中是很自然的了。听其乐,你会当他是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愁天子”,当然,决不是古史中那个“无心肝”的陈后主。不妨将以上这些当作一个总的背景,来听他的从第五到第十这六首钢琴协奏曲。前文交代过,他全部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前四首是借用前辈之作加工改编的。真正自出心我的创作、要从这第五首(K.175)算起。这第一炮打响了!莫扎特在世时,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这也是讨人喜欢的—首。从他写给老父的家书中可以得知,1778年在曼海姆,1783年在维也纳,他自己都在音乐会上亲自弹过这首“处女作”。而那是因为:“它在此地是如此流行。”第一次听它,假定在此之前你已经熟悉了他后期的煌煌巨作,那么你很可能会觉得莫扎特的起点是否嫌低了一点。那股乐流中显得缺少起伏曲折,也显得有点粗枝大叶。但这却是—条刚刚涌流出峡谷的春水,欢腾着青春的脉动,汩汩地奔流向前。同前四首—对照,气派为之一变!这不但是他个人在变,也透示出欧洲的音乐风向吹向一个崭新的时期。第二乐章也是一支青春之歇。可以听出有点闲愁难道、甜里夹酸的味道。如果已经听过后来的《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K.503),就会认出后—作品中慢板乐章的影子来。这两个慢乐章都神似—支声情并茂的咏叹调。不少人都说,他的钢琴协奏就可以当歌剧来听。那倒不一定。但是有些地方叫人有“歌剧感”,是有其道理的。在“文章作法”上比第一乐章更见用心的是末章。这里不再是只让钢琴说话,乐队插不上嘴,开始突出了协奏曲的交响性。协奏曲不能唱成独奏乐器的独角戏。它应该是独奏乐器同乐队合演的一台戏。此曲开头那一章里,钢琴未免包办。末章便不同了。两方对话交锋,交替地互为宾主。这种协奏与竞奏的交响化,是他后期的拿手好戏,而在此曲的末章中已初见苗头。这一章里还有个细节值得注视一下。就是在华彩乐段出现之前,从乐队的全奏中有个乐汇闪了一下,随即隐没不见。吓!那不是《朱庇持交响曲》最后乐章主题的片段吗!晚期之作中的乐想,早早便闪了光,而且也同《朱庇特》末章主题有关,还有一个更奇的例子。《朱庇特》是他最后一部交响曲,而那个“先现音”是出现在《第一交响曲》(K.16)中的。写那首作品的时候他还只有八九岁。他要姐姐提醒自己为圆号写点好听的音乐。于是“行板”乐章中出现了一支圆号主题。而它正好同《朱庇待》末章中那个“C-D-F-E”主题一模一样。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莫扎持有他的口头禅和“指纹”。上述主题在他的一首《C大调小奏鸣曲》中也可以找到。值得仔细领略的倒是许多乍一听十分面善的乐想,被他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常用语便有了新意趣。他的特色之一,正是用常用语写出变化莫测的新文章!接着“第五”听“第六”(K.238),两首的写作时间相隔三年()。面目的不同是明显的。前—首奔放不羁,稍带点浮躁;后—首便比较光华内敛了。三个乐章全都温文尔雅地收住,这颇为少见,也是出人意表的。跟前一首中那咏叹调似的慢乐章两样,这一首的慢乐章出现了后人才有的夜曲的情调。“第七”“第八”和“第六”是同一年的三胞胎。“第七”的特别之处是用了三架钢琴。借用音乐学者绍努斯的话:“第七”这首三钢协奏曲是一篇“量体裁衣”之作。他写钢琴协奏曲,大部分是为了自己要用,他要开演奏会。少数则是个别订货,为某些特殊对象写的。“第七”就属于此种情况。订货者是他家乡当地显要、洛德龙伯爵家的夫人与两干金,都是弹了玩玩的。音乐不能太深,否则便同买主与其沙龙听客的口味不配。技巧也不好太难。就为了凑合小女儿的程度,第三钢琴那部分写得更加浅易。不必讳言,第一章听上去有点像读一篇有点华而不实的文字。既然动用了三架琴,如何让它们各尽其用各显其能,又同乐队综合成一个“有联合有斗争”的整体。以这种要求去听,也觉得不大过瘾。量体裁衣,不能畅所欲言,尽情发挥;能搞成这样一首不失为既能悦耳也可娱心的乐曲,也还是难为了他。可以说明作曲家对它相当喜爱的,有几个乐史小镜头。一两年后,1777年间,莫扎特在去巴黎途中经过奥格斯堡。—次演奏会上,“第七”是节目之一。作曲家自己担任了“二钢”。弹那“三钢”部分的是斯坦因。这个名字,钢琴爱好音不应该无知。对于新兴乐器的制作情况很是关注的莫扎持,家信中不惜用许多笔墨盛赞这位钢琴制造家,赞他如何的一丝不苟,每制成一琴,亲手反复调试,自己不满意决不出售;等等。那么,老师傅又兼琴厂老板的斯坦因,能参加合奏,也足证他不是个外行了。而天才作曲家同这位名匠在名琴上联弹共乐,那镜头又是何等的富于史感!随后,他路过曼悔姆,那里是曼海姆乐派的根据地。音乐会中又出现了“三美联弹”的镜头。—同合奏这首三钢协奏曲的,除了一位当地的大臣之女,其他两个都是莫扎待传记中的人物。一个是他当时的意中人阿洛西业,还有一个是罗莎小姐,曼海姆大师卡纳比西的爱女。你听听莫扎持的K.309钢琴奏鸣曲看,也许能在“行板”中瞥见她的小像。这可是作曲家自己在家信里透露的消息。“第八”的魅力在于那音乐的淋漓酣畅,尤其是前两个乐章。他的音乐逻辑同贝多芬的不一样,不像后者那样咄咄逼人,他总是娓娓而谈,渐渐地春云乍展,展开了乐想,又忽如秋云之变幻,出人意想,却又顺理成章,不知不觉便加强了紧张度,走向了高潮。“第八”的前两章正是这样的例子,听到那酣畅之极的地方,是一种无上的享受,你会心痒,你会“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萨尔获堡时期的钢琴协奏曲,从“第五”到“第八”,一首有一首的新意.连读四首,便不难听出,即使做不到每一首都在质量上超过前一首,但他是决不肯前后雷同的。渐变之中出现了飞跃性的质变,质变的里程碑是“第九”。但且让我们提前介绍一下“第十”,也便是萨尔兹堡时期六首钢琴协奏曲中的殿军。请留意那曲码K.365,“2”字头己升到了“3”字头。克舍尔的编码是我们辨认莫扎特创作生命年轮的工具。这首双钢协奏曲,原来是为他自己和组姐合奏用的。说起他姐组南耐尔,我们就不能不为乐史上少了一位钢琴才女而嗟叹。这位女神童的天分绝不低于她的弟弟。不但有键盘上的高水平,所作之曲也受到乃弟赞赏,可惜已片纸无存!如果不是因为社会传统风气的影响,不让其走出闺门,她也是前程无量的。33岁才嫁了个官员。虽比弟弟多活了三十八年,贫困,外加双日失明,晚景凄凉!“第十”得到的评价虽然高于“第七”,但它在前六首中并不出类拔萃。不过以双钢协奏曲这一品种而言,有吸引力的作品太少。他这一首还是值得珍视的。双钢的搭档势均力敌,效果胜过“第七”的三钢。全曲中最耐玩的是慢乐章,其中有不少赏心悦耳的细节。末章虽然不及第一乐章那么气派堂皇,然而更为生气蓬勃。如果我们为“第十”够不上称为压卷之作而遗憾的话,精彩的力作“第九”完全可以消除对他已“江郎才尽”的疑惑。从“第八”到“第九”,写作时间只有九个月的间隔。难怪有人不禁会疑问,作曲家的步伐怎么能迈得这么大?也许他是有意留了几手,蓄而不发,等到高手一来,便把好货都倾倒出来?叶耐梅女土便是这位高手。此曲也便由此而得了个芳名《叶耐梅协奏曲》。此曲为她而语,是另一种“量体裁衣”。治德龙夫人母女只能在小圈子里卖弄;她可是名气不小的法国女钢琴家。既然来了这样一位名手,莫扎特也就无须迁就平庸的口味与技巧了。即使放在他全部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中,“第九”也是令人注目的一篇力作。维努斯评说此曲的慢乐章,认为那是莫扎特头一回突破那种把音乐只当成社交礼仪与娱人自娱的眼界,而将其作为对人性的深切体认来对待了。在此曲中,深沉内在的情绪,时时涌流而出。作曲者用一种恳切的语言在向听众说话。维努斯提醒人们,“第九”写成的那时代(1777年),正是德语文学中风行激情话语的年头。歌德的《少年维持之烦恼》也是在三年之前问世的。表现技巧上的精彩笔墨,此曲中也是听之不尽的。比如那作为主角的钢琴如何登台亮相,他向来是不肯按程式办的。“第九”在这个重要细节上又有不同于前几曲的新套子。那写法取得的新鲜感,叫人联想到后来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接着活泼而又妩媚的第一乐章,后面是深情脉脉的慢乐章。唱罢这支忧伤的“咏叹调”,豁然开朗,响起了比第一乐章更加欢腾的回旋曲。三个乐章之间,情绪大起大落,而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但在末章的激流中,他又不让它一泻无余,徒然煞住快车,加了个情绪不同的插部,一段小步舞节奏的音乐。那手法颇不寻常,全曲也越发显得跌宕生姿!“第九”中,织体的编排与配器之轻妙,有一种拾到好处的绚烂,令人心醉。在他之前.写协奏曲的似乎还来不及考虑什么交响化;在他之后,交响化恐怕又做过了头。我看,列位听官如果终于吃够了19世纪的“有钢琴助奏的交响曲”那种美食,再来接近一下莫扎特的协奏曲,也许可以起解腻消食的作用吧?钢琴与乐队这一对角色的关系,他安排得再允当没有了。每每只调遣一件圆号或双簧管出场,同主角交谈,或是共舞;有时候,木管只不过插进来在钢琴的唱腔上下吹一个长音而已,并不多话;然而韵味好极了,赛如一幅锦绣上镶了条漂亮的花边!又比如“第九”第一乐章中间,钢琴重复唱起一支暖融融的主题,我们正巴不得再享受它一遍。没想到这不是简单的再现,忽然有人加入同唱,那是圆号!尽管一无和声二无复调,但是两种颜色调和在一起,那支主题便更有暖味了,而情意也更浓了!莫扎特就是这样地举重若轻!他的世界是春风,是阳光。我们在萨尔茨堡协奏曲中沐浴着这春风与阳光,时时感到愉悦与幸福。但前六首不过是一种初战告捷,后十七首才是他在钢琴协奏曲舞台上的重头戏。维也纳时期是艳阳照耀下奇花怒放的时节。三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上大放异彩,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促成的。假如把他那过人的天赋看成“天时”,那么,凤凰飞出了萨尔茨堡的鸡窝,到了维也纳,可谓得了“地利”。在故乡,—伙庸人叫他烦恼厌恶;而欧洲音乐中心之一的维也纳.知音识货者如云,乐坛名手如雨.可以说是得了“人和”。——不过这“和”中也包括了“不协和和弦”的对照与反衬,那就是萨列里之流那种懂行而嫉贤憎能的人,矛盾与竞争却又是可以促进的动力。可以认为,定居维也纳对他的创作欲有两方面的刺激,一正一反,辩证的。从此不再俯首听大主教的吩咐,仰其鼻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成了“自由作曲家”了。然而从此也尝到了生存竞争的苦涩滋味,要绞脑汁,卖心血。音乐上的脑汁、心血,他何愁枯竭?伤脑筋的是怎样才能找到市场、主顾,不贱卖,不受欺。而这在那个日益市场化的18世纪欧洲,可就要懂行情,会算计,碰运气了!莫扎特同老父商量如何卖曲稿,如何自己搞“预约”出售乐谱,如何白办预售门票的演奏会等等的家信,可以说明他在“正业”以外不得不付出的精力,然而他到底不够精明,更不善理财,加上建立小家庭后的种种负担.于是,定居维也纳也开始了他十年穷愁的日子。“穷而后工”。光华灿烂,不可逼视的后期钢琴协奏曲成批地联翩而出,恐怕多半要归因于这种现实的无情鞭策,这也是造物者对于天纵之才的某种“玉成”。十年穷愁中,竟从他心中笔下泉涌而出了十七首钢琴协奏曲,很好记,即从“第十一”到“第二十七”。看那音乐涌流的速度吧!1783年是三篇。1784年翻了一番。年各三篇。最未了也是最完熟的“第二十七”是他撒手人寰那年作的。钢琴协奏曲的写作同他在维也纳度过的后半辈子分拆不开了!这十七篇,无一篇不是晶莹的宝石,而又闪烁着不同的光彩。如要取舍,实在为难!很可惜的,大多数听众熟悉的,只是其中的五六首而已。那是最值得反复倾听的几首。不过珠穆朗玛也把别的高峰遮没了!对于已经领赂了那几首杰作的人来说,一听此外的十多首,就会从你熟悉的美妙之外发现你所不知也没想到的美妙,令人惊喜不已。相形之下,又会对那几首最杰出之作所达到的精粹成熟产生一种不可思议之感:莫扎持真令人“莫测高深”!维也纳十年,头一批产儿是1782年的三篇协奏曲“第十一”“第十二”与“第十三”。萨尔茨堡时期的协奏曲中有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叶耐梅协奏曲》(第九”)。同那颗明星对比,维也纳初期这三篇是另一种性格。一种光华内敛的气质。文质彬彬,安详而可亲,没什么逞才弄巧的气味。室内乐般的。托维说,它们的这种气质决不意味着软弱无力。维努斯有同感,认为它们貌似平易,以致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实际上是他写得最朴素的作品,值得倾心细赏。“第十一”又是这一批中最不显眼的。第一乐章似乎是漫不经心、轻描淡写,其实别有一种动人的抚媚。音乐是那么从容地在流淌,有时用稍稍激动的笔触点染一下,恰到好处地加强了动力与生气。维努斯评道:这种莫扎特独具的闲话般情趣,别人是学不来的。此作是其全部钢琴协奏曲中风格最为柔美的一篇。它以那种毫不做作的诚恳打动听者,让你不知不觉便受其吸引,屏心静气地沉浸于其中了。协奏曲最后总少不了用快速热闹的乐章收场。此作不遵守这一章法,最后来了个慢速,甚至比第一章还要慢,如此,也便更加突出了此作的特色。“第十一”曾被忽视,“第十二”当时一发表便惹人喜爱。人说听他的钢琴协奏曲像听歌剧,那么听其中的某些慢乐章员容易想起他歌剧中的咏叹调了。“第十二”的慢乐章正是逼似一出声情并茂的咏叹调。音乐叫人感到丰满而温暖。规模较大的“第十三”,后来的评家对它评价不怎么,嫌其头绪很多而处置欠妥。其实在当年,不但由作曲者本人在重要场合亲自献演过,而且那是奥皇御驾亲临的音乐会。这位号称开明君主也颇知赏鉴的皇帝,入场之前先向票房交纳了25枚杜卡特金币,在包厢里还高声喝彩。莫扎持家信中得意地对此作了报导。“第十三”中间,对位手法明显地用得多。这同他那时接触了许多老巴赫的作品大有关系。那是他在斯维腾男爵府上发现的新天地。他如获至宝,经常上门取经。每去便成了府中音乐会的当然要角,而那里除了巴赫和亨德尔,不奏别的。然后捧回去一大堆珍贵曲谱,潜心研习。《弥赛亚》有种由莫扎特重新配器的版本,正是男爵请他办的。此公不但爱听,自己也写。写的交响乐,海顿评得幽默:“硬邦邦一如作曲者其人。”可见,莫扎特虽然自幼接受过对位法的训练,到后来才补上了老巴赫这一课。这对他晚期创作的影响当然不可轻视。但他食而能化,并不仿古,对位因素在他笔下成了新的表现力。丰富了织体,加强了紧张度,又同配器手法相结合.乃形成了绝妙的交响性,又是如此地举重若轻,流畅自然!这种对位化与交响化的效果,在他的协奏曲中最值得注意,也给人最高的享受。你也会发现,那是一种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后来者的交响化。在一封家书中,作曲家对以上这三篇作品有自我评价:“这些协奏曲是一种难度适中的作品,介于艰深与浅易之间。它们是漂亮的。入耳动听,自然而不空洞。其中不时出现一些段落,既能够让美食家觉得过瘾,而外行人也不会无动于衷.尽管他们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话真有意思!雅俗共赏!足见他作曲时,并不只想着“阳春白雪”。然而要在深、浅之间取得平衡,深入浅出,左右逢源,除了他,又有谁有这神通呢?可以说是“古今一人而已”!(此所谓“俗”,指的是外行,不但是爱好者,即我辈这种人。当然那“雅”也是指的既懂行又真爱乐的。)我们也不必把他打扮得太纯洁。这批作品是为征求订户赶写出来的。售价是4枚金杜卡。对象包括爱好者,太深便卖不了多少。为了有利于流传,还写了用小型乐队协奏的,上流社会的爱好者不难在私人家里演奏它。为此他还在报纸上登了个启事:“莫扎持先生谨向最尊敬的公众提供三首新近完成的钢琴协奏曲。它们既可适用于大型乐队,也可仅用弦乐四重奏协奏。”在写钢琴协奏曲时,心目中明确地想着钢琴的性能与音色而非古钢琴,就是从这批作品开始。这是维努斯的看法。他举配器效果为例,看出作者如何发挥钢琴的特色。比方独奏钢琴同木管与圆号的配合是如此融洽,试想换了古钢琴,那必然会格格不入了。当然,说到这问题,又不能忘了他那时所使用的钢琴同今日之声如洪钟的大钢琴不是一种风味。简单地形容一下:匀称的歌唱性音质,较轻的敲击杂声,较强的“颗粒性”(这个词的西方原义是“珠子般的”,似可译“珠圆玉润”),音量不大,但已足以从p到f做出莫扎特所需要的力度变化,有不错的表情能量。弱点是余韵不长,低音不厚。听他的作品,时常也想象着作曲家是如何开发、利用着那个当时还在发育中的新乐器的,你的乐感自然变得更加丰富。为求真,可以听听席夫等人用莫扎特遗留下的旧琴演奏的钢琴四重奏录音。那是一架安东o沃尔待牌子的维也纳琴。1784年他忙得不可开交。每日上午教学生弹琴作曲,夜里参加音乐会,可以用来作曲的空闲有限。百忙中完成的钢琴协奏曲竞有六篇之多。即从“第十四”到“第十九”。通读这些在十一个月中拿出来的六篇,可以感到像是—道阶梯婉蜒地升向那最后七年的巅峰。音乐从内到外,从语言到手法,都更见其深厚,也增加了我们读乐的难度。但不难发现的是,六篇是六种面目,情趣全不相似。“第十四”虽然不长,乐队也不小,却是“迷人的有个性酌音乐”(拉德克列夫的评价)。维努斯也说它的质量高于“第十五”。它的慢乐章的特色之一是丰富的转调,传达出情绪的波澜起伏。拉德克列夫说这是舒伯特爱用的手法的预兆。特点之二是巧妙地减少了曲中段落之间的终止式,使绵绵不断的乐流更加天衣无缝。拉德克列夫说这又“极大地预示了19世纪的音乐”。莫扎特最拿手的曲式是回旋曲。“第十四”的末章就是极漂亮的一首回旋曲,元气充沛.一贯到底、酣畅之至。其中有支主题非常吸引人。在他的K.576钢琴奏呜曲未章也可以听到,但用在协奏曲中更加铿锵嘹亮。他在家信中告诉乃父,所写的作品“能叫弹的人出一身汗”,主要便是说的“第十六”这首。当然在今天来看,哪怕是练了不过几年的琴童,也不会出汗吧?有的论者对它有遗憾,说是第一章的音乐逻辑叫人觉得是贝多芬的气味,而专家阿尔弗雷德o爱因斯坦则抱怨末章“海顿太多了!”总之是嫌它欠缺作者自己的本色。就算是有这样的问题,让我们来听听他在乐风上的继往开来,不也很有意思吗?要分辨他同贝多芬的不同(当然指的是青年之贝多芬),也许不难;要一眼看清他同海顿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那就不容易,但又更有意思。“第十六”未章的海顿风,正好提供了一道练习题。听过“第十六”再听“第十七”,这篇力作越发显得精彩动人。维努斯赞它是莫扎待钢琴协奏曲中最听不够的作品。也许他漏了个“之一”,因为还有更听不够的在后头呢。但证以自己的感受,它确能叫你一听便被抓住,跟了上去,一直听从那音乐之流的摆布了。维努斯形容得妙:“第一章的展开部中,木管们热烈地开谈.而独奏钢琴翱翔其上,口若悬河地加入评论。道地的莫扎特式的辩论。众人异口不同声地讲谈着一个话题。互不干扰,但又都用一种奇妙的方式阐明各自的意思,而最终归于一致。”这番话深可玩味。他启发我们去感受作曲家用音乐语言写“文章”,跟文人作文,画人作画是何等的不同。此曲末章的主题,灵感之来,不妨说是花了他34个克罗采币的代价。它同他驯养的那个鸟儿唱的曲调大同小异。在其日用流水账上记下这笔开支时特地加上一行:“那是美妙的!”亲切的首章、情绪紧张而深沉的慢乐章,和喜剧性的最后乐章,从这三个乐章的不同情趣的对比中,我们应该听得出他将整个作品安排得何其浑然一体!对于“第十八”,也有不同看法。但有件事肯定能激发我们对它感兴趣。当年演出时,老莫扎持刚巧到首都来看他儿子。老父竟然听得老泪纵横。最叫他兴奋的是其中的交响性效果之美。各种乐器的织体是如此有效地交相为用.而又是那样的清清楚楚,综合在一起,使整体生色。“第十八”是他头一回使用了比较大型的乐队,这样也就得以充分发挥了交响性的效果,加强了气势。从行板乐章中可以听出莫扎特是怎样铺排那些秀美的辞藻.但又并不意在修饰,而是情辞相副,随着那声腔的更加富丽,曲中之情也加深了浓度。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外在之华丽不伤其内在的纯朴的。维努斯有精彩的形容:像个民歌手唱到动情处.不自禁地唱出了花腔。从老莫扎特的信中可知。“第十八”是为了一位音乐才女而谱。玛丽亚o特雷西亚o卡o帕拉迪斯虽然5岁上便失明,长大却成了既作曲又是钢琴、管风琴演奏名手的乐人。教她作曲的萨列里和伏格勒,都是莫扎特传记中的人物。而钢琴老师柯兹洛赫,则是莫扎特去世后接替他宫廷乐师—职的人。丧明的才女读谱作曲靠一种记谱与打印的简陋工具。说它简陋是因为正式的盲谱体系要到19世纪才有人创制出来。那么她的艰苦、耐心与聪敏也愈见其可佩也叫人感叹了!她的作品居然包括歌剧,也有器乐曲。她写的歌曲是歌剧风格的。颤音、花腔用了不少。那么莫扎特写“第十八”的慢乐章时是否也联想到演奏者而“量体裁衣”呢?《月光曲》的“本事”是一篇可喜的谎言。莫扎特为盲女谱写“第十八”,则是真情实事。帕拉迪斯不幸之中有大幸:多少人听这篇协奏曲时必会想着当年情景。盲女(她能背奏——其实也只能背奏!——六十来首协奏曲)在台上弹奏,莫扎特在座中倾听,而人们今日在遥观此景。这个像卞之琳的诗篇《断章》?1784年大丰收的这批协奏曲中,“第十九”是一篇压卷之作;如果要以全部钢琴协奏曲中选美,“第十九”总是少不了中选的。它正是尔后那八篇伟作的一个辉煌前奏!此作的特点不那么好概括。维努斯说它是多种情绪的变换与交措,而在其中保持了微妙的平衡。他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它那整体的明朗。每当音乐的某一要素被突出之际,其他的辅助性的背景统统是一清二楚的。正像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主体与背景那样。下一个年头即1785年,面对着莫扎特的老父,海顿说:“老天在上,作为一个不说假话的人,我要对你说,你儿子是我所知道的顶了不起的作曲家!”很难想象,假如他在听了此后几年中莫扎特写的歌剧、交响乐,以及综合了歌剧、交响乐与室内乐中美的精粹的那八篇钢琴协奏曲,再作评价的话,他又将怎样措词才能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呢?四通观莫扎特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全景,好像乐谱上注了个大大的“渐强”,最后的八部,奏出了最强音。上文曾提到,海顿向他的老父赞他是最了不起的作曲家。也就在同一年(1785年),他又谱出了三篇钢琴协奏曲,即“第二十”“第二十—”“第二十二”。维努期赞道:“篇篇都称得上是此—体裁中的杰作,深刻的灵感奇迹!”他甚至认为它们在各方面都可以同他最后三部交响乐相提并论。那么,可以同最后三大交响乐中的“G小调”对照的,就是“第二十”了。正面倾诉自己的满腔忧愤,这在他的音乐中是难得一见的。“第二十”和“c小调”都流露了忧愤之情,但又有所不同。听过“c小调”第一章那忧心忡忡的音乐,再听“第二十”的第一章,便觉得其中的怫郁之情更浓更烈,有时雷声殷然,酝酿着风暴、怒潮。这好像不但在同当时文艺思潮中的“狂飚突进”运动隐相呼应,也像是在遥唤着同他仅有一面之缘的贝多芬。无怪乎“第二十”是贝多芬最喜欢演奏的作品之一.并且不辞为之写下不止一段的华彩了。自从上个世纪以来,“第二十”也是莫礼特钢琴协奏曲中演奏得最多的一曲。难道是听众对莫扎持的心事更感兴趣更有同感?维努斯形容它:从一开始便把听者紧紧抓住,而且迫使你一直被吸引到底。诗人烈士闻一多曾埋怨别人不理解他、只见他的唯美,不知道他心头也有“一团火”。莫扎特同样是心头有一团火,胸有风雷的。承接着紧张、严峻的第一章的,是作曲音标之为“浪漫曲”的慢乐章,一篇并不能宽怀解忧的抒情小曲。主题质朴得近乎简单,只有真正的民谣才有这气质。莫扎特有能耐将如此简朴的主题从容地展开,显出了其中孕育着的美与力。于是到了主题再现之时便叫人觉得它何尝简单,而其实是异常的耐玩了。“第二十”完稿于日,第二天便同听众见了面。老莫扎特报导了一个有趣的乐史镜头。他在14日寄回萨尔茨堡的家信中说,他亲眼看到,音乐会开着,下面快就要轮到他儿子上场弹“第二十”了.抄谱手此时还在赶抄谱子。演出之前,不但连—次同乐队合练也没有,作者自己也来不及在琴上把回旋曲乐章整个过它一遍!这第三章回旋曲.同前面那两章是两种心态。有人揣摩,作者大概是从他的愤世情绪中冷静了下来,感到前面的音乐已经把听众刺激得够了,还是应该给大家来点抚慰吧。通读这三章,情绪的变化起伏大而又并不觉得突冗不顺。就那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悲剧气氛化为喜剧气氛了。如其你问我,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最令我心动神移的是哪一首,我会脱口便答;当然是“第二十一”!可惜我同“第二十一”相逢太晚了,直到二十年前才惊喜地发现世上还有如此美得惊人的音乐!可笑我一开头听到的竟是它的改编曲,曼托瓦尼乐队的演奏。不过平心而论,那种改编是较为干净的,污染、扭歪不大。看来,大凡一篇真正的好音乐,似乎也不难从是否经得起改编上考验出是否真金。为什么它还要借助于一部采用其主题作为配乐的电影来促进其流行?每听“第二十一”,尤其那慢乐章,都会“触电”,感受到一种心醉,一种心震,一种狂喜,一种在尽善至美的面前想用一切好话来向它山呼赞叹,却又言语道尽无话可说,于是只得五体投地了!一篇音乐才从作曲家腹中出世,迅即同听众见面交流收到反馈,这多么幸运难得!“第二十”刚完稿便上场,“第二十一”是三天后便首演了。初演情况又有在场目击的老父所作家书为证:座中听众不少人为之下泪,太美妙了!但也还有另一种反应。埃o勃格姆提醒我们,那时的人听了“行板”中的摩登、大胆的和声效果,难免要为之悄然的。这种令前人悍然的新鲜东西包括在前一小节刚出现减七和弦之后,紧跟着来了个向小调的出入意外的转调,随之又用了不协和的延留音,外加上可以使古人牙齿发酸的“伪关系”。对于古人的“愕然”,我们反而愕然。今天听“行板”,再和谐、古典不过了!维努斯说这个乐章是超脱的,像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格调。纵然内心承受着苦难,然而既不加快步子,也不提高喉咙,虽说有的音调明显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极度苦恼。我有自己的感受,也在此姑妄言之。听“第二十一”中“行板”,一种幻觉不知自何而来,自己恍惚进入了一座殿堂,端严而又秀雅。它既非中世纪气味的寺院,更非可憎的帝王之居.而是像古希腊的建筑。崇高的但又是可亲近的,令人仰止,而又满心愉悦。主要的一点是,它并不超然出世!“发自内心深处的极度苦恼”,如果所指的是其中用双手交操弹奏低音区的一段旋律.那么也正是使我为之心震神痴的一例。这里的材料、手段之平常与效果之神异,极其雄辩地证实了作者的天才,真正是神来之笔!但我并不觉得是痛楚的呻吟。诚然,音符寥寥,曲调简短,然而此中情味极其丰富复杂,效果非常微妙。很难设想境界如此宏深的音乐当年竞在一架只有五组六十一键的钢琴上做出来了。除了再三谅呼:“天才!”“Brava,大师!”——正像当年《费加罗的婚礼》彩排后全体演出人员情不自禁起立欢呼的那样——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话可讲!勃洛姆提醒我们的那番话,是有史为据的。“第二十一”中新颖笔法,的确把他老父也刺激得不轻。这位巴罗克时代的遗老,一则以喜(为爱子的成功);又一则以惧——生伯他太脱离传统。把“第二十”和“第二十一.”对照而读,情理、气氛迥不相同。它们的写作时间,相去却只有一个月!再听同在一年中完稿的“第二十二”吧,你能发现三首之间有什么“自我重复”吗!?本人是在把前二首听得相当熟之后才接触“二十二”的。一听之下,有一种出人意表的陌生感。我是说,几乎都认不出莫扎特来了!又觉得它有点隔膜难通。因此,如何领赂“二十二”的独有之妙,至今仍是有待我下功夫的课题。所以也掏不出多少有自信的实感真情来编导游词了。“第二十二”虽然作于1785年,原安排在下一年的音乐会用的。然而又提前派了用场。原因是要参加一场盛大音乐会,为救济乐人遗孀募集基金。一说起莫扎持那时的乐队,人们马上联想到小型的编制。这次音乐会中却用了一支一百零八人的。其实当时还有大大超过这一规模的,也常有编制残缺人数少得可怜的。“第二十二”恰好是一部正配用大型乐队来发挥的乐曲,配器丰满,气势大,特别是用上了当时乐队成员中的新秀单簧管。这样,我们听此作也就无须拘泥于把莫扎特同小乐队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了。初演那场,“行板”乐章最受听众激赏,不得不在掌声如雷的敦促下马上再来一遍,而这在那个时代也是罕见之事。听他的钢琴协奏曲,有两个乐章对我有最强的磁力,每听有如通电。一是“第二十一”的慢乐章,一是“第二十三”的末章。断章取义,本不可取,何况,莫扎特的音乐是“不可以分析的”(有位评家说过)。但对我们这种凡人爱好者来说,听一首大作品,往往是由点而线而面而体。只要能努力从局部通向整体,打通整体,似乎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听法。恕我妄言,交响音乐大块文章中,听到最后一章还能叫人毫无倦意的,多乎哉不多也!“第二十三”的末章适得其反。真正的高潮!真正的大团圆!真正的生命力无穷动!每听它—遍,“十万八千个毛孔都舒服”也不足以形容那痛快。“第二十一”的慢乐章让你沉静下来,再将你提升到太空。“第二十三”的末章叫人心花怒放,“欲仙欲死”。二者都令人对美的极致,对天才的不可思议感到极乐狂喜(ecstasy)!然而这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情殉”,或斯克里亚宾的《狂喜诗》的境界清浊不同,有仙凡之别。在这个有人简单化形容为“欢叫”的乐章里,他连小号与定音鼓都省掉了。音阶这东西如果不厌其烦地敲打,是可怕的“烦躁剂”,无怪圣—桑斯和德彪西都要在其游戏文章中引用它嘲弄钢琴教师、教材(《动物狂欢节》和《儿童园地》中)。想不到一到莫扎特手里,音阶型的乐句却都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气、活生生、妙不可言的声音。可知人类在其文明进化过程中创造出音阶,绝非无意识的偶然!要完满地享受这一章音乐,当然还是要从前面从头听起,但也不妨心里存想着其上文的印象,独赏此章,放个“特写镜头”。“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第二十五”是于1786年中联翩而出的三部杰作。作品神,创作速度神,神来之笔,就在他本人也只有最后的三大交响乐可比。维努斯品评“第二十三”,别有意趣。他认为它在好多方面都是特里特别的,是何气质,很不好形容。不像个喜剧,又不像个悲剧,但又不像《唐璜》那么悲喜交集。他又拿它比莎剧,说是像莎翁暮年之作那样,往往在情绪上自相矛盾。平静中若有隐忧,时而又寓意深长地捧腹大笑。更妙者,他觉得说它不是什么反而容易些。又来了个强烈反差!虽然“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是4月里涎生的“双胞胎”,“第二十四”的情趣又变了。他全部钢琴协奏曲中,用了小调的只两例。除了“第二十”便只有“第二十四”。其实不仅钢琴协奏曲。四十—部交响乐,只三部是小调,其中之一还可能不是。全部小提琴协奏曲,无一非大调。用小调作的弦乐四重奏也只二首。维努斯说他这些为数不多的小调作品,每一首都达到了他所意图的庄严性与戏剧性。—说到调性问题,门外汉何敢乱道。但我们也能有所感觉。即便感觉不清那二十四种调的色彩缤纷,起码也该感觉到大、小调的对立与对比。所以,注意到莫扎特如此偏向于大调,当然能促使我们细心体验其乐中之精微奥妙了。虽然不宜把调性功能简单化,但形容大调的音响有如春风,有如阳光,大致不离;那么莫扎特之爱用大调,又何足怪!小调并不等于悲调。“第二十四”也像他的其他小调作品一样,表现得壮丽而高贵,气质不凡,是一篇英雄气概的音乐。以上这段主要是拉的维努斯的话。他还形容其第一章:棱角分明,有点硬邦邦的。然而在这暴烈的第一章之后,他又用温和的“小广板”来抚慰听众丁。而最后一章也颇有特色。埃o勃洛姆如此形容说:假如音乐的确像库普兰所期望,能够用来画肖像画,那么这个变奏曲乐章便可作肖像画观了。画中人是一位仪容端丽的未亡人。她无须刻意作态,而其满怀饱痛之情已流露无遗了。当初和此作尚缘悭一面而渴想一听之时,向一位先我而通读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青年乐迷打听:“第二十四”好听不?回答:是其中最难听的。随后听到了,果不其然,难听,难懂!至今也仍觉得同它隔膜。“第二十二”与“第二十四”也因此而成了我继续追踪莫扎特的多样、多面、不可测的一个动力。爱乐者与乐结缘,往往要碰巧。“第二十五”这一曲,我较早便接触了勃兰德尔的录音,听得熟了,听出了自己的感受。然后才知道,它是最不为人们注意的一首,这倒怪了!“第二十五”这样一部力作,的确是他全部钢琴协奏曲中最不走运的。1934年5月,施纳贝尔同塞尔联档在此作的诞生地演出它,有可惊而也叫人可叹的发现:维也纳当地居然从不曾有过它演出的记录!“第二十五”的创作正好介于两座万世不朽的丰碑之间,这是很值得记住的。在其前,是1786年5月首演的《费加罗的婚礼》;在其后,乃同年i2月完稿的《唐磺》。他的钢琴协奏曲和歌剧之间有相通之处,这可以讲得通。我粗浅的实感是有若干慢乐章最容易叫人觉得是在听一首大咏叹调。“第二十五”中那个“行板”就尤其像,像无词的咏叹调。此作头尾两章中也有许多地方有歌剧感。时而似二重唱,时而像宣叙调,紧张的段落与高潮处更是神似他歌剧里终场的多声部重唱。钢琴固然总是Prima donna(头牌女角),木管、圆号们也都迈出声腔不同的歌手。特别是他似乎宠爱的大管,像个饶舌的丑角,喜欢插嘴帮腔,好笑而也有趣。有歌剧感、戏剧性,而又并不把你的心思引诱到标题性、情节件的想象中去,始终保持住纯乐的性格,这真微妙极了!也许这可以同布鲁诺o瓦尔特的自述联系起来思索,他说他在指挥莫扎特歌剧中有时进入了纯乐境界。他把歌剧美综合到钢琴协奏曲中,并不是把它标题化了,而是将其人性化了。“第二十五”是在他完成两大歌剧之间的夹缝中赶出来的,更是在他那穷忙烦恼一时交集的现实人生戏剧中挤出来的。债台高筑,帐单借据一大把。“费加罗”票房收人大失所望。火上加油的是,就在“第二十五”脱稿前不到一个月,生下来没多久的新生儿夭折了。赶写“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等等作品,是为了筹款还债而又不完全是为此。“第二十五”才写完,两天之后,《D大调交响曲》手稿也注上了“完稿”的字祥。“第二十五”是K.503,这另一曲使成了K.504。为何对写作这样地乐此不疲,原来,作曲、演奏,对他是最灵的解忧剂。“第二十五”不引人注意,“第二十六”却是他最流行的钢琴协奏曲之一。除了“叶耐梅”,有外号的便是这首所渭的“加冕”了。加上这一外号没什么道理。1790年,身处因境的他,抱着改善经济情况的期望来到了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为利奥波德二世弹奏此作,庆祝加冕之意。虽然大获成功,物质收益微不足道,一场空欢喜。“加冕”一名,由此而来,其实它早在三年前便写好了。流行是流行,艺术质量上并非全无可议之处。维努斯对其有褒有贬;不失为有光彩的成熟之作,然而谈不上如何深刻。独奏声部是钢琴化的。曲中的对位法颇为丰富,虽然是冷冷地编织出来的。此作有不少动人之处,不过整个听起来更使人注意的是未免有点刻意求工。可又别因为它比不上前一首(即“第二十五”)那么出色而低估了它。《科里奥兰》当然不如《李尔王》,但除非是一个鉴别力不高的读者,才不会发现其中也自有意趣。听“第二十七”,怎能不叫人想着这是那个天才人物在其最后一年里写的.他最后的一篇钢琴协奏曲!我们能漠然地听着、唯美地听吗,不同其人其事交织成一种曲外的和声复调?假如你原先从未听过它只是一部一部听下来,被那音乐的意想不到的多彩、多样,变化莫测,愈出愈奇,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莫扎特所迷醉了;简直无从设想他会怎样来结束这一整套协奏曲系列吧?同一般交响音乐总要用个热闹的终曲不一样,“第二十七”是奏的另一种调子。有人以为,与其说它是为听众而作,但更是他在自弹自唱,自赏自诉。以往是光彩照人不可逼视的,此刻是显得光华内敛了。维努斯的品评是可信服的:一篇不大在乎他人赏识与否的作品。不是对处境的反应,而是对它的疏离。音乐不怎么沉重,可也并不轻松,有一种宽宏的胸怀.而又不时透露出心事重重,稍有激动而又复归于宁静。第一章里有很长的篇幅表达了这种抑压之下的平静。发展部便终于出现了不加掩饰的忧郁之情。“行板”是“多云”天气,但也不阴沉。末章是欢愉与忧郁的混合物。他用这样一种味道复杂色调微妙的音乐来结束了自己的“音乐传奇”。你想深味他面临那过早来到的人生之墓时的内心滋味呜?好好地倾听“第二十七”和《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就是了!奉劝真心爱乐的诸君,你一定要倾听莫扎特,只要能进入他的音乐天地,你在听音乐这方面便有了—个安身立命之地,终身受用不尽了。佩拉希亚 Murray Perahia 1947—美国钢琴家(有犹太血统),5岁开始学琴,海恩是他第一个老师,1966年进纽约曼纳音乐学院师从巴尔萨姆,1968年拜霍尔绍夫斯基为师。 1972年参加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获奖,从此开始扬名。佩拉希亚技巧精湛,演奏以细腻见长,追求线条明快和在细微处的层次展示。他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有极高的评价,对门德尔松的协奏曲他也是最好的演绎者。来源自eMule搜索,感谢原发布者。分轨APE,可用Foobar直接播放。本专辑仅供个人试听, 请自觉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如果喜欢本专辑,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以前曾有网友发布过Sony版的Perahia演绎的《Mozart钢琴协奏曲》,今特发布CBS版的Perahia演绎的《Mozart钢琴协奏曲》供大家比对参考。 专辑曲目: CD0101.Concerto pou piano n?1 en fa majeur KV 37 - Allegro02.Concerto pou piano n?1 en fa majeur KV 37 - Andante03.Concerto pou piano n?1 en fa majeur KV 37 - Allegro04.Concerto pou piano n?2 en si b閙ol majeur KV 39 - Allegro spiritoso05.Concerto pou piano n?2 en si b閙ol majeur KV 39 - Andante06.Concerto pou piano n?2 en si b閙ol majeur KV 39 - Molto allegro07.Concerto pou piano n?3 en r?majeur KV 40 - Allegro maestoso08.Concerto pou piano n?3 en r?majeur KV 40 - Andante09.Concerto pou piano n?3 en r?majeur KV 40 - Presto10.Concerto pou piano n?4 en sol majeur KV 41 - Allegro11.Concerto pou piano n?4 en sol majeur KV 41 - Andante12.Concerto pou piano n?4 en sol majeur KV 41 - Molto allegroCD0201.Piano concerto no.5 in D major, KV 175: Allegro02.Piano concerto no.5 in D major, KV 175: Andante ma un poco Adagio03.Piano concerto no.5 in D major, KV 175: Allegro04.Piano concerto no.6 in B flat major, KV 238: Allegro aperto05.Piano concerto no.6 in B flat major, KV 238: Andante un poco Adagio06.Piano concerto no.6 in B flat major, KV 238: Rondeau. AllegroCD0301.Piano concerto no.8 in C major, KV 246, 'Lutzow': Allegro aperto02.Piano concerto no.8 in C major, KV 246, 'Lutzow': Andante03.Piano concerto no.8 in C major, KV 246, 'Lutzow': Rondeau. Tempo di Menuetto04.Piano concerto no.9 in E flat major, KV 246, 'Jeunehomme': Allegro05.Piano concerto no.9 in E flat major, KV 246, 'Jeunehomme': Andantino06.Piano concerto no.9 in E flat major, KV 246, 'Jeunehomme': Rondeau. PrestoCD0401.Piano Concerto no.11 in F major, KV 413: Allegro02.Piano Concerto no.11 in F major, KV 413: Larghetto03.Piano Concerto no.11 in F major, KV 413: Tempo di Menuetto04.Piano Concerto no.12 in A major, KV 414: Allegro05.Piano Concerto no.12 in A major, KV 414: Andante06.Piano Concerto no.12 in A major, KV 414: AllegrettoCD0501.Piano concerto no.13 in C major, KV 415: Allegro02.Piano concerto no.13 in C major, KV 415: Andante03.Piano concerto no.13 in C major, KV 415: Allegro04.Piano concerto no.14 in E flat major, KV 449: Allegro vivace05.Piano concerto no.14 in E flat major, KV 449: Andantino06.Piano concerto no.14 in E flat major, KV 449: Allegro ma non troppoCD0601.Piano concerto no.15 in B flat major, KV 450: Allegro02.Piano concerto no.15 in B flat major, KV 450: Andante03.Piano concerto no.15 in B flat major, KV 450: Allegro04.Piano concerto no.16 in D major, KV 451: Allegro assai05.Piano concerto no.16 in D major, KV 451: Andante06.Piano concerto no.16 in D major, KV 451: Allegro di moltoCD0701.Piano concerto no.17 in G major, KV 453: Allegro02.Piano concerto no.17 in G major, KV 453: Andante03.Piano concerto no.17 in G major, KV 453: Allegretto04.Piano concerto no.18 in B flat major, KV 456: Allegro05.Piano concerto no.18 in B flat major, KV 456: Allegretto06.Piano concerto no.18 in B flat major, KV 456: Allegro assaiCD0801.Piano concerto no.19 in F major, KV 459: Allegro02.Piano concerto no.19 in F major, KV 459: Allegretto03.Piano concerto no.19 in F major, KV 459: Allegro assai04.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V 466: Allegro05.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V 466: Romance06.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V 466: Rondo. Allegro assaiCD0901.Piano concerto no.21 in C major, KV 467 - Allegro maestoso02.Piano concerto no.21 in C major, KV 467 - Andante03.Piano concerto no.21 in C major, KV 467 - Allegro vivace assai04.Piano concerto no.22 in E flat major, KV 482 - Allegro05.Piano concerto no.22 in E flat major, KV 482 - Andante06.Piano concerto no.22 in E flat major, KV 482 - Rondo. AllegroCD1001.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major, KV 488 / Allegro02.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major, KV 488 / Adagio03.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major, KV 488 / Allegro assai04.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 KV 491 / Allegro05.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 KV 491 / Larghetto06.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 KV 491 / AllegrettoCD1101.Piano concerto no.25 in C major, KV 503: Allegro maestoso02.Piano concerto no.25 in C major, KV 503: Andante03.Piano concerto no.25 in C major, KV 503: Allegretto04.Piano concerto no.26 in D major, KV 537, 'Coronation': Allegro05.Piano concerto no.26 in D major, KV 537, 'Coronation': Larghetto06.Piano concerto no.26 in D major, KV 537, 'Coronation': AllegrettoCD1201.Piano concerto no.27 in B flat major, KV 595 - Allegro02.Piano concerto no.27 in B flat major, KV 595 - Larghetto03.Piano concerto no.27 in B flat major, KV 595 - Allegro04.Rondo in D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KV 38205.Rondo in A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KV 386CD1301.Concerto in D major after J.Chr.Bach, KV 107 no.1: Allegro02.Concerto in D major after J.Chr.Bach, KV 107 no.1: Andante03.Concerto in D major after J.Chr.Bach, KV 107 no.1: Tempo di Minuetto04.Concerto in G major after J.Chr.Bach, KV 107 no.2: Allegro05.Concerto in G major after J.Chr.Bach, KV 107 no.2: Allegretto (with 4 variati...06.Concerto in E flat major after J.Chr.Bach, KV 107 no.3: Allegro07.Concerto in E flat major after J.Chr.Bach, KV 107 no.3: Allegretto (Rondeaux)08.J.S.Schroter: Concerto no.3 in C major: Allegro09.J.S.Schroter: Concerto no.3 in C major: Grazioso. Larghetto10.J.S.Schroter: Concerto no.3 in C major: Rondeaux. Allegr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曼朱基奇女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