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提升块状经济发展2014年有生二胎新政策2014吗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新城)
吉奥微车在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线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18日讯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次次嬗变,一次次扇动翅膀带动活力。
从拨浪鼓摇出的“小商品联合国”义乌,到“‘布’满全球的纺织大县”绍兴,再到“小家电生产王国”慈溪……发端于草根创业激情、以块状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浙江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县域经济的集体发力,让浙江这个陆域面积全国倒数第二的资源小省,创造了全国第四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然而,繁华背后却有“伤痛”。长期依赖资源要素投入,浙江经济的质量与速度早已受限,“卖出8亿件衬衫,换回1架空客A380”的尴尬现实,把浙江逼到转型升级的关口。
从提升传统产业、布局新兴产业,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到推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四大建设”,为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更大的集聚平台,浙江在汇聚新能量,再创新活力。
块状经济 成建制转型
总结浙江30年工业经济的发展特色,绕不过“块状经济”这个名词。
块状经济,是浙江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312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有72个,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块状经济与县域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表述和内涵或有不同,但一并成为高速发展的“浙江模式”的主要特征。
“块状经济为浙江富民强省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一直存在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先天不足,总体上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相当数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发展协调处处长陈建忠坦言,在拼效益拼内涵的新竞争态势下,浙江民营经济快、灵、活的优势在逐渐弱化,低、小、散的弊端却被成倍放大。“块状经济好比一袋土豆,袋子一打开就散掉了;集群经济好比一串葡萄,可以一下拎起来。传统的块状经济是无机的扎堆,集群经济是有生命的组合。”他说。
与世界上成熟的产业集群相比,浙江的块状经济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处于价值链低端,“量都做到天花板了,可利润却还在地板上”。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院长胡克勤说,“浙江制造”乃至“中国制造”面临一个共性问题。比如,“领带之都”嵊州市曾自豪地声称“给地球系上了领带”,但这个“世界之最”深陷产品附加值低的苦恼中,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和营销渠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少话语权,被媒体形容为“失语的‘世界之最’”。
要素枯竭、环境制约、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倒逼,把浙江推到经济转型升级的唯一路径上。块状经济不转变,浙江经济难提升。浙江省审时度势地提出,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浙江块状经济必须走出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解开产业和产品层次的‘低端锁定’。”陈建忠说,在对全省块状经济全面摸底的基础上,2009年7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以龙头企业培育、空间平台优化、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平台推动、政策要素支撑等“五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路径,先后从全省312个10亿元规模以上的块状经济中,确立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开展试点,抱团打造数十家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浙江制造”转向“浙江创造”探索路径、提供样本。
思路决定行动。为了营造氛围,以点带面推动块状经济转型,浙江省在各地举办多场转型升级系列报告会,邀请“两院”院士、国家级知名专家、行业领军人物,对浙江主要产业的现状、背景、趋势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专家的精辟见解,让基层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醍醐灌顶。为了给传统产业注入现代智慧,浙江省在42个示范区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共派驻303位院士、教授和专家,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
同时,省政府成立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全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都建立了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负责、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协调机制。浙江定下目标:到2012年,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左右300亿元至1000亿元、60个左右100亿元至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评论&&&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研究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39页免费5页免费17页免费6页¥3.003页¥1.0069页免费16页免费31页免费4页免费139页2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6页1下载券26页1下载券6页1下载券31页免费9页2下载券
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投稿热线:6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关于宁波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内外发展环境总体错综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市上下按照主题主线的要求,紧紧围绕&两个基本&、&四好示范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年初各项工作部署,着力扩需求稳增长,着力促创新谋转型,着力稳物价惠民生,着力抓减排优环境,经济增速实现稳中缓升,社会事业保持健康发展,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100亿元,增长8%以上;地方财政收入792.4亿元,增长9.2%,大部分指标能完成年度目标。
  (一)经济增速稳中缓升
  农业生产有所放缓。全年新建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0个,新增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0家。灾害性天气、疫情等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均影响较大,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270亿元,与上年持平。工业产销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98.2亿元,增长5.6%,产销率96.8%。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50亿元,增长8%。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先。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航运交易所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1677.4万标箱,增长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9%和11.5%。旅游业总收入945.9亿元,增长9.6%。预计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75亿元,增长9%。
  (二)有效投资增长较快
  &有效投资提升年&活动取得成效。全年固定资产投资3423亿元,增长18%,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超过50%,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完成重点工程投资1130亿元,103个项目实现新开工,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上海大众汽车一期、杭甬客专宁波段等建成投用,镇海动力中心、中烟宁波易地技改等项目进展顺利,轨道交通第二轮规划、浙江LNG接收站二期工程、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获批。招商工作进展良好,实际利用外资达32.7亿美元,国内招商引资、浙商甬商回归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三)市场拓展难中求进
  开放经济加快转型。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预计出口总额655亿美元,增长6%以上,进口总额略有下降。对外投资势头良好,完成境外中方投资额15.7亿美元。进口贸易便利化、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等试点建设加快。内销网络不断完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0亿元,增长13%。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市外门店不断增加,一批龙头企业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建立产销战略联盟,举办购物节、食博会等展销活动。
  (四)创新转型进展良好
  创新工作稳步推进。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2%,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2%;&机器换人&成效初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新增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得到加强。发布实施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系列配套政策。南车超级电容器、石墨烯、碳纤维等一批具有核心关键技术的项目基本建成,51个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全面投产;新材料科技城启动建设,宁海生物医药园、&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建设加快。
  (五)城乡统筹不断深化
  中心城区功能得到提升。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中心城(三江片)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三江核心区块、东部新城等9个重大功能区块开发加快。城市交通网络持续优化,铁路宁波站建成投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已近尾声,北环快速路、环城南路快速路高架主线结构基本建成。&三改一拆&年度目标超额完成。智慧城市创建步伐加快,4G网络初步实现主城区和两个高教园区全覆盖,公共场所免费无线上网试点不断拓展。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发展加快。卫星城市对下放权限的承接和运作能力不断增强,市统筹用地指标、&以奖代补&资金等中心镇扶持政策得到落实。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三村一线&创建工程深入实施,60个村庄整治进展顺利。农房&两改&稳步推进,新启动实施农村集中住房建设项目76个。
  (六)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
  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发布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推进方案,生态工作统筹得到加强。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大气、水和土壤治理。中心城区全面建成&禁燃区&,全市累计淘汰燃煤锅炉等高污染燃料使用设施1294台,实施机动车排气及扬尘防治等系列工程;开展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治理工作;北仑固废等6项危废处置设施工程建设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三大循环经济试点继续推进。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14个重污染高耗能区域、10个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工作有序推进,286家企业完成淘汰落后产能(设备)任务,可腾出用能空间34万吨标准煤。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太阳能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9万千瓦和17.4万千瓦,杭州湾新区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启动建设。天然气用气量进一步增长,居民用户约70万户;汽车&油改气&步伐加快,中心城区已建成加气站20座,其中出租车加气站8座。
  (七)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民生保障完成较好。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等支出项目分别完成预算的102.7%、118.8%和200.7%,41项民生实事项目按计划完成。收入和就业形势稳定,预计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1万,城镇登记失业率2.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保持增长,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在95%以上;城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到588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调增233元;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40.7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进卫生强市建设,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铺开,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启动实施教育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高教协同创新计划,全面运行职业教育&校企通&平台。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宁波文化广场建成投用,艺术剧院、宁波港口博物馆等改造提升项目稳步推进,市图书馆新馆等项目启动建设。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突破,宁波籍运动员在全运会获历史最好成绩。
  社会治理创新力度加大。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完善,十五方面重点项目方案发布实施,规范化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成率达73.5%,市、县两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一网二库&系统功能和数据信息进一步健全。
  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但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年初低温多雨、夏季高温干旱、禽流感疫情等灾害导致农副产品产量普遍下滑,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10万吨以上。特别是&菲特&强台风影响严重,造成3.2万家企业停产,倒塌房屋2.7万间,受灾人口24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3.6亿元。二是企业困难仍未缓解。内外市场需求总体较弱,劳动力等成本还在提升,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仍然较高,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增大。三是投资后劲面临考验。全市新开工项目数下降明显,重大项目青黄不接状况突出,投资保持快速增长难度加大。四是社会和环境风险有所增加。金融和债务风险压力加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还未得到遏制,全年灰霾天气达138天,比上年增加42天。因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生态环境等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结合当前发展环境和我市实际,初步安排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其中一产3%,二产8.5%,三产9.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自营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进口总额增长4%;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集装箱吞吐量增长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35%;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按照上述目标,2014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落实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强化转型发展基础
  落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固定资产投资3800亿元,重点工程投资1200亿元,新开工重点工程项目100个以上,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民间投资领先增长。一是加大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政府性资源和资产,加强建设资金的统筹运用和政府债务的统一管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建设领域,在项目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营造宽松的体制机制环境。二是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完善建设用地(用海)指标管理,深入推进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及低效、闲置用地专项整治行动。继续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开展&无违建地区&创建活动。三是进一步完善重点工程推进机制。强化前期协调、动态跟踪和考核稽查,完善市县两级重点工程计划管理,集中力量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为全市投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二)发挥区位和港口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
  一是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发展大宗商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等交易平台,增加交易品种,创新交易方式,不断扩大交易规模。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智慧物流,加快港区海铁联运设施建设,促进成都到宁波班列开通,提升已有班列运行质量;推广智慧物流新技术应用,加快东部新城环球航运广场、高新区国际智慧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物流企业信息化,推进双重运输。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开展宁波城市物流基地空间布局研究。促进甬易第三方支付平台、航运保险机构等运作。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为契机,明确总体思路,完善规划布局,强化政策导向,推进电商集聚。依托块状经济发展行业性和专业性电子商务,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大型电商交易平台,创建国家级和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谋划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基地建设,促进跨境电商落户。三是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服务业高端人才集聚,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和市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扶持研发设计、融资租赁、环保节能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总部经济激励政策。深入贯彻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举措,大力培育信息、健康、养老、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完善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和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三)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创新转型
  一是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继续实施&科技领航计划&等扶持政策,加快关键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实施一批智慧城市、重大科技专项、新能源产品应用等项目,促进自主创新产品示范应用。落实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布局。优化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和方向,发挥好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等引导基金作用。二是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用好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资金,扶持宁波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宁波水产种业园、蛇蟠涂现代渔业园区等集成创新项目。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科技支撑体系,整合提升涉海科研院所科研水平,培育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产业等企业研究中心。三是扎实推进临港产业优化升级。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循环链&的要求,尽快完成石化项目产业布局,下决心淘汰部分能耗高、污染大、经济社会效益差的重化项目产能。以能源结构调整为切入点,统筹建设临港产业的能源和动力中心,推动&煤改气&。四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和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示范点和试验点(区),推进&机器换人&专项行动,鼓励引导企业&电商换市&。大力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小微企业上规升级。继续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
  (四)整合优化功能区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一是大力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报批,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编制中心城区功能区等规划,优化功能布局。加快&两心一轴、三江六岸&城市核心区建设,推动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镇海新城等重点功能区块开发,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完善城市立体化交通体系,推进快速公交网络建设,开工建设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继续推进南北环快速路等项目建设,确保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建成投用。二是做好重点开发区优化整合和错位发展。以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加快发展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实施存量调整优化行动计划。推进海洋重大平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制定象山港区域产业准入目录,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宁波三门湾区域规划体系;加快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等建设,建立跨区域联合开发机制。三是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探索户籍、土地、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配套改革,积极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再创发展新优势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完善改革领导体系,强化统筹谋划,突破发展瓶颈。一是深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经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研究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改革,完善污水处理费征收制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评价激励机制。二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政府阳光运行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程,完善规划管理体系。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探索建立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四是强化试点先行优势。开展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成效综合评估,继续争取国家层面的重大改革试点。五是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构建全社会信用基础数据统一平台,促进部门信息共享,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相关制度。
  不断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一是重塑宁波开放型港口综合区位优势。争取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争取外汇管理、货物入出区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政策。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办好中东欧国家商品展。二是优化外贸发展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通关、报检、退税等各环节效率。支持机构、企业打造进口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提升发展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三是支持企业&走出去&。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做好政策性银行、保险机构的引导和协调,强化境外风险控制。四是进一步开展内外引资工作。拓展国际招商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深化国内经济合作,计划引进内资到位资金570亿元,完成浙商甬商回归项目投资任务。
  (六)夯实重点领域工作基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深化落实市委《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严格落实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考核,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是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大气、水、土壤年度整治目标完成。严格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扩大&禁燃区&建设范围,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和治理,实施河塘清淤疏浚行动。强化节能和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落实不锈钢、铸造行业差别电价和印染、造纸、电镀行业差别水价政策,加快淘汰落后机电设备,推进10个区域内重点行业、重点区块整治提升。实施国家级、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世行项目。二是推进低碳城市试点。编制发布低碳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2014年度工作推进方案。建立清单常态化报告制度,推进清单应用。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机制创新,研究碳减排路径。三是统筹谋划能源发展战略。优化能源发展战略导向,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天然气综合利用规划。完善基于天然气的清洁能源保障体系,扩大天然气综合利用,加快建设浙江LNG接收站二期工程,继续推进加气站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能效提升,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用能监测体系。
  (七)不断改善社会民生,加快提升生活品质
  一是谋划实施好民生实事项目。完善实事项目形成机制,围绕交通出行、改善环境、防洪防涝等重点安排好十大类实事项目,确保顺利推进。二是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推动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做好农民就业创业帮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低标准养老保险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接轨。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三是做好价格调控和困难群众生活帮扶工作。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农副产品市场供应,推进&菜篮子&商品供应点建设和管理。适时调整价格调节基金使用方式,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和食品价格补贴政策。四是开展减灾防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制定&五水共治&实施方案,实施&治水强基&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下穿立交、局部低洼地段等重点部位提标改造,加快甬江防洪工程、主干排涝河道体系等工程建设,提升平原地区防洪、三江片排涝标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石化、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控制潜在重大事故风险。五是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巩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推进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扶持政策。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积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实施高校重点学科和专业提升计划。实施公共文化全民共享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探索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鼓励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体育强市创建工作,启动奥体中心项目。做好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划生育新政策201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