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视频潘娘娘 调兵遣将的伴奏下载

上党梆子潘娘娘
上党梆子演员李文斌[潘娘娘]2
上党梆子[潘娘娘]之五
李文斌等主演上党梆子[潘娘娘]
上党梆子[潘娘娘]之三
李文斌等主演上党梆子[潘娘娘]
上党梆子[潘娘娘]之四
李文斌等主演上党梆子[潘娘娘]
张玲艳:上党梆子《潘娘娘》春风拂柳百花吐
日,在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凤西广场消夏演唱会上录制的视频。
上党梆子潘娘娘,上党梆子潘娘娘在线观看
上党梆子潘娘娘相关推荐
更多“上党梆子潘娘娘”视频搜索结果
安小平:上党梆子《潘娘娘》调兵遣将假祭灵
日,在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走进壶化慰问演出中录制到的演出实况。
上党梆子[潘娘娘]之一
李文斌等主演上党梆子[潘娘娘]
上党梆子[潘娘娘]之八
李文斌等主演上党梆子[潘娘娘]
上党梆子演员李文斌[潘娘娘]3
上党梆子[潘娘娘]李文斌片段1
上党梆子[潘娘娘]李文斌片段
安小平:上党梆子《潘娘娘》调兵遣将假祭灵
日,在晋城市第二届“紫薇奖”新春文艺评比演出上党戏迷协会专场中录制到的视频。
上党梆子[潘娘娘]之七
李文斌等主演上党梆子[潘娘娘]
张银录:上党梆子《潘娘娘》调兵遣将假祭灵
日,在晋城电视台“我爱上党戏2012年度总决赛暨颁奖盛典”中录制到的视频。
上党梆子[潘娘娘]之二
李文斌等主演上党梆子[潘娘娘]
上党梆子[潘娘娘]之九
李文斌等主演上党梆子[潘娘娘]
上党梆子[潘娘娘]之六
李文斌等主演上党梆子[潘娘娘]
上党梆子潘娘娘视频相关内容
上党梆子潘娘娘热门推荐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大戏”,晋南人称“东府戏”,河北邯郸一带称“西府调”、“泽州调”,也曾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定下“上党梆子”这个名字。日,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梆子,又名梆板,打击乐器。约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击拍而得名。
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一般多用紫檀、红木制作,有些地方用枣木心制作,材料必须坚实、干透,不能有疤节或劈裂。外表光滑、圆弧和棱角适度。
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今山西晋城)。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省内其他三大梆子迥然不同。上党梆子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有人说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现,尚未发现史实根据。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昆曲:阳城县上伏村大王庙戏台,有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十六日百顺班演出题壁,所唱《春灯谜》、《恩口口》、《双包计》均系昆曲或弋腔剧目。据在此后写下的40余条康、乾间的舞台题壁来看,至迟在18世纪中叶,上党梆子已经是一个拥有五种音腔的成熟剧种了。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修撰成书的《潞安府志》卷八记有长子县知县王巨源曾禁“丧葬演戏”一事,称“富室旧用梨园送殡,今奉严禁,用者渐少”。这说明18世纪上党地区的戏剧演出活动已相当频繁。另外,乾隆年间已有山西泽州罗戏和黄河以北卷戏的戏班,以及由梆、罗、卷戏组成的三合班在开封城内活动的记载(见清李绿园《歧路灯》)。正是这种“三合班”演变形成为多种声腔的剧种。
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晋城的“鸣凤班”。据晋城县青莲寺残碑记载,一个演唱上党梆子的鸣凤班,成立于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这个鸣凤班是现在确知的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班社,一直延续到1945年晋城解放。晋城青莲寺道光九年(1829)碑载:“有鸣凤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矣。”据说,在明朝末年,阳城县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戏曲。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的姓史的,与姓史的叫翱鸣的共同成立了戏班,取两人名字各一个叫为“鸣凤班”。1959年发现在晋城青莲寺中佛殿的屏板上,有鸣凤班在道光十一年(1831)十月十五日书写的演出剧目单,并列23出戏,其中《彩仙桥》、《对松关》、《大赐福》等都是上党梆子的传统戏。清代道光年间,上党地区的大戏班逐渐增多,这些班社的发展比较快,而且逐渐形成一种上党梆子特有的风格、旋律,并培养出了一些知名的演员。
上党梆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州底”派流行于原泽州府管辖的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鸣凤班”及后来的高平“三乐意”(俗称东宅戏)、“万亿班”都属此派,晋城的鸣凤班稳居魁首,后来高平的三乐意、万亿班都曾称雄一时。它的特点是比较稳重委婉,抒情性强。“潞府”派流行于隶属潞安府的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潞城、壶关、平顺8县和原沁州管辖的沁县、武乡、沁源3县,特点是更显豪放。最早的有代表性的班社有“三义班”、“乐意班”等。三义班比较灵活,唱岳家将戏多;乐意班格律比较严谨,唱杨家将戏多。
清咸丰间至抗日战争以前(),是上党梆子的鼎盛时期。晚清时,壶关的“十万班”曾到北京和鲁西南演出。这一时期,这个剧种的职业班社多达200多个,有剧目千个,并造就了号称一代戏王的赵清海以及郎不香、申灰驴、曹火柱、都歧歧、靳伯庐、冯国瑞、王福成、段二淼、郭金顺、申银洞、赵德俊(金圪瘩)、温喜云、徐执中等名演员。后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演戏日少,上党梆子日趋衰落。"七七事变"后,职业班社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挺进晋东南,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给上党梆子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动在太行山区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重视上党戏曲艺术,创作了现代戏《万象楼》,创作和改编了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等,这些剧作弘扬民族气节,揭露奸伪丑态,激励反抗精神,由武乡县光明剧团、襄垣县农村剧团演出,很受观众欢迎。接着,《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剧也先后由上党梆子剧团演出。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晋东南各县纷纷成立上党梆子剧团,为以后的繁荣发展,保留并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
1954年,长治地区将专区胜利剧团和高平县朝阳剧团合并,组建为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分团,专演梆子戏。1956年,组织长治专区戏曲赴京汇报演出团,在京演出了经加工整理的《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等传统戏,受到好评,涌现出吴婉芝、郝聘之等一批杰出女演员。1959年初组成山西人民赴福建前线慰问团演出第三团到福建演出。这时,省内计有上党梆子职业剧团15个,演职人员1000多人。另有省戏曲学校晋东南分校1所,为上党梆子培养后继人才。1985年,共有上党梆子剧团12个。
上党梆子在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还有两个嫡亲姐妹剧种--枣梆和西调。清光绪初年,晋东南大旱,梆戏艺人结伴到菏泽一带谋生,把上党梆子戏传了过去,并在那里开科授徒。后经当地艺人改造、充实,形成了新的剧种,名为枣梆。河北邯郸地区永年县的西调(又名三搭板或泽州调),也是这样形成的。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上党梆子观众大量流失,演出水准逐渐下降,不少剧团被迫解散,后继人才匮乏,剧团前景堪忧,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保护。
早期歌舞戏曲的熏陶
1960年,长治市市区分水岭战国古墓葬中,发现编钟10件。1972年又在同一地方战国古墓中,发现青铜鼎、石磬和两个青铜俑。此青铜俑高12厘米,侏儒形象,着紧身矩领蔽腰膝短袖衫,表演形态。1983年,潞城县西流乡潞河村战国古墓中,发现编钟、编磬、佣钟等乐器。这些都证明:早在战国时,上党地区歌舞就很盛行。
汉成帝时,轻盈善舞的皇后赵飞燕,就是在阳阿公主家歌舞而获宠入宫的。三国时,魏陈思王曹植在《箜篌引》中也有“阳阿奏奇舞”句。阳阿是上党属县,辖境在今晋城市境内。
1959年,沁县南涅水村出土了北魏至宋的佛事活动造像石刻苦100多件。其中一块高82厘米,宽20—60厘米的六魏刻佛像,四周有百戏浮雕。虽年久风化,模糊不清,但隐约可辨出者12人:一组是在爬竿,有的爬竿,有的倒挂,有的仰垂,姿势各不相同;一组有的双臂倒立,双脚玩物,有的后仰软腰,有的练气功;一组有的吹笛,有的鸣锣,正在演奏;还有一人玩杂耍,艺人表演长跷伎。平顺县大云寺的后周舍利塔上的七幅乐舞伎浮雕,乐器有横笛、拍板、觱篥、琵琶、笙、磬等。这个寺院里的五代乐舞壁画,形象生动。这些,都使人看到了那个时期上党地区百戏歌舞演出的一斑。
沁县灵泉寺宋太平兴国九年(1984)和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的两座经幢,现存11幢乐伎幅乐伎演奏的和乐舞浮雕,有乐人11,舞人2,乐器有笙、笛、觱篥、琵琶、古琴、拍板等。高平市开化寺宋神宗熙宁六年至宋哲宗绍圣三年()的壁画,两个舞枝翩翩起舞,12名女乐伎各执乐伴奏。还有两座宋碑记载了上党地区在汴京城里的瓦肆勾栏作为民间艺人向市民观众献演技艺的场所的时候,已经有了砖木结构的舞楼。一座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威胜军关亭侯新庙记碑(当时沁县叫作威胜军),原立于沁县政府大门里,现移入沁县文史馆,碑阴有“三殿三间,舞楼一座”的记载;一座是平顺县东河村九天圣母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修圣母之庙碑,碑文有元丰三年(1100)“命良工再修北殿,创建舞楼”文字。这两座舞楼都是为神灵演出的场所。其实那时和后来一样,既是娱神,也是娱人。那时即使没有形成完整的戏曲,就有个雏形或者只是歌舞,也要对以后的戏曲产生影响。
首创诸宫调的一代宗师的孔三传是泽州人,他在戏曲曲艺界的影响是尽人皆知的,无庸赘言。迨及金元、上党地区的戏曲古迹更多。择其荦荦者有:
四个舞台、两个舞亭(庭)碑记,一个舞台遗迹: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二郎庙残存有金大定23年(1183)修建的舞台。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舞台,台基和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显系全代遗物。沁水县郭南村崔府君庙舞台,除四个柱础为明天启年间物(天启七年,该庙由沁河西岸迁至渭沟)外,完全保留着粗犷古朴的宋金建筑风格。泽州县冶底村天齐庙舞台,位居东北的石柱上部东南,隐约可辨出“正口二”字样,柱础无疑是金元遗物。阳城县崦山白龙祠内,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载有明昌三年(1192)此处有舞亭存在。《阳城县金石记》记载,这个县豆村有紧泰和八年(1208)“重修舞庭碑记”。沁水县龙港镇姚家河村附近的海龙池王寺有一元代舞台以及现存六根石柱的刻字证明,为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物。
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二仙庙初建于唐,重修于金海陵王正陵二年至金世宗大定三年()。在大殿前露台东侧须弥座石有《宋金队戏图》,露台南边须弥镶石有线状的竹竿,显系当时演出的导引人竹竿子;第二、第三为表演者,头上簪花,一人前臂举起,手藏在扭卷的袖内;后七人为伴奏者,有男有女,所用乐器有杖鼓、笛、觱篥、拍板等。后者共六个人物:右一座者右手持碗正在观赏;左二和左一为伴奏者;其余三个舞者这两幅石刻显示了当时华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上党地区同时存在的现实。
民间艺术的哺育
上党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直到现在还可窥见它们与上党梆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上党地区民间音乐组织八音会很普遍。只要有十几户的村庄,酒会有八音会;大村就会有两三个。它的历史有多久,无从查考。但长子县西南呈村打制铜乐器,据说已有600多年。每个八音会都有会名,但人们习惯以它所在村庄或街坊称之,它的主要活动是参与迎神赛社。会员们身着长袍(夏秋是大褂),领口内斜插一面红色的、下边有一尺多长的三角旗。旗上有的上绣条龙,有的绣个“令”字。插旗杆的布筒跟前有一溜白布,写着村庄的会名。边走边演奏。要是朝山进香,走几十里是常见的事。甚至有走一、二百里的。这实际是民间音乐演奏大赛。裁判者当然是千千万万音乐业余爱好者。被人们称许的八音会是十分光彩的。他们总希望年年保持这个荣誉。而被人冷落的八音会不会承认失败,他们总要狠下苦功,准备下一次出人头地。这种竞争永远没有了结。八音会使用的乐器和上党梆子用的完全相同,而且不少曲牌和锣鼓经如《二番》《戏牡丹》《一串铃》《葡萄架》《靠山红》和《一马三箭》等都完全一样。八音会的另一种活动是村子里有人结婚、分居、庆寿时吹打一番,称之为“闹房”、“暖房”和“闹寿”。有些地方死了人也请八音会去“闹丧”。在这些场合,都要唱几出“围鼓戏”——大伙围着老鼓演奏,嘴里分别唱着剧中角色的台词(有些能手一人能顶两三个角色)。不少上党梆子业余自乐班就是从八音会唱“围鼓戏”起家的。也有一些上党梆子职业班就是由自乐班发展而成。从这个“八音会——自乐班——职业班社”的发展,可以窥见上党梆子形成的一些线索来。
泽州秧歌是流行于原泽州府地区的一个小剧种。它的小锣出场和接唱时的锣鼓点和上党梆子的小锣出场与[一马三箭]开始的锣鼓点很相似。泽州秧歌的形成比上党梆子晚,可能是它从上党梆子中吸取的;可是,也不能否定它是上党地区的民间音乐为梆子和秧歌所吸取。
晋城的一种曲艺丝弦书中,官员上场的锣鼓点,也与上党梆子官员上场的锣鼓点接近。上党地区的民间艺术“太行意拳”的一些程式中,也能看到上党梆子的基础功“在把”的痕迹。
上党民间有好多驱疫禳灾迎福的活动,如晋城、阳城、沁水的“冲瘟”)扮钟馗、小鬼和老虎,在鼓乐导引下,到民户去鸣枚鞭炮,“驱除瘟疫”);阳城东乡的“送子”(高禖神夫妇在鼓乐导引下,为新婚夫妇送泥塑彩色小儿);长子一带的“鞭打癀痨鬼”(庙会时钟馗在街上追打由人妆扮的“癀痨鬼”,追到台上吊打);陵川乡间的“五鬼盘叉”(五个小鬼奉命来提不孝妇,经过滚扑追打,最后缚住。——可能是目连故事中鬼拘刘青提之事);壶关、陵川一带的“猿猴脱壳”(丧礼时,人扮猿猴躺到红毡上,筛以麸面,猿猴跃起后,毡上留有猴形,挂起);长子、屯留的“斩时魃”(天旱祈雨的一种形式,在锣鼓中,二武士持刀将由人妆扮的“旱魃”猛追到舞台上,打碎“旱魃”头顶的黄色南瓜——作为“旱魃”“脑浆迸流”);这些活动都有人物活动,一般也有简单情节。
闹元宵时,上党有些地方还扮演有简单情节的“步下故事”,如《瞎妈妈送闺女》(闺女临产,母亲才往婆家送,结果产到途中)等。
总之,这些民间音乐、曲艺和街头演出,都会给上党梆子以哺育,使它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茁壮成长起来。
乐户演出的导引
乐户的最早记载见于《魏书·刑罚志》。明洪武年间任夏辅官的杜是壶关人,告老回乡时,皇帝赐他一户刘姓乐户。麻巷村的刘章秋,就是这个刘姓乐户的后代。他在民国五年(1916)还曾设班教授乐户的演奏技艺。
上党乐户在迎神赛社时,要献演戏队(又称杂剧)、琴戏和院本。明嘉靖版(沁水县志)有“士夫作神主治祠堂,四时致祭,墓祭各有其时……用鼓吹或演杂剧”的记载。阳城县上伏村康熙五年碑有“惟以杂剧为岁事”的话。抗日战争前,潞城、长子、壶关、屯留、陵川等县都还不断演出队戏。
队戏:《元史·祭礼六》有“兴和署掌枝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的记载(《新元史》亦有此记载)。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中有“钱塘为宋行都……孝宗奉太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队戏为李端娘……”的记载。上党队戏起源何时,和宫廷队戏相同与否,都不得而知。据乐户老人潞城朱招群()、朱群才()、平顺乐户老人王福云()等回忆和潞城南舍村“调家龟”演出,共有17个剧止。这些戏没有弦乐伴奏,没有唱腔,只有道白和吟诵(吟诵有韵的上下句,以七字句有二二三句式,也有三二二句式),台词大多古朴文雅。队戏的锣鼓经被称为“锣鼓趟”,除上下场外,只在吟诵一句或两句之后,击打几声。服装文角色与上党梆子穿的相同,武角色穿前襟短、后襟长的“龙褂”,腰系“圪塔带”。
院本是金元时行院演出所用的脚本。元末明初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了700多个院本名目,但均已失传。人们只能偶尔在其它作品中见到收入的片段。上党乐户在迎神赛社时说的院本,乐户老人仅知道三个:《闹五更》、《土地堂》(均有品述抄本)和失传了的《三人齐》。这三个本子除《闹五更》夹有唱了五次的一段民歌外,都是只有道白,没有唱腔。插科打诨,惹人发笑。
乐户演出的琴戏,有《无名驹》、《送带》、《饯行》、《疯僧扫泰》、《戏牡丹》等剧目,是用笙(或笛)伴奏的上党梆子小戏。
乐户在迎神赛社时,还要扮一个手持上截破作竹篾子的竹竿的前行(读hang)。他要在为神灵“进盏”时口诵一些祝颂的词儿。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释文为:“前行,舞者之列入在前行者。《卫敬瑜妻王氏企喻歌》:‘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前头看后头,齐著铁钮 ’”(卫敬瑜妻子事见《南史·孝义》)王福云在解放前即任前行角色。
1984年和1985年,平顺县西社村乐户世家王双云、王福云弟兄各捐献出珍藏多年来(其中最早的系嘉庆十七年抄)的队戏剧本七本。虽然大部分是角色单,但也使人大开眼界。1985年10月,潞城县南舍村堪舆世家曹战鳌(),曹占标()弟兄,捐献出珍藏了400多年的明万历二年(1574)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书中论有正队戏、供盏队戏、哑队戏剧目166个,院本剧目8个,杂剧剧目26个,还有大量的唐宋大曲名称。使人窥见了明代上党地区的民间祭祀演出的盛况。其后,长子县发现了《唐乐星图》,南舍村发现了《迎神赛社曲目文苑》等抄本,使资料更加丰富。
乐户演出的戏剧与上党梆子,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都未见到相互关联;但实际上却有明显的相通之处,有授受的痕迹:
1)敬奉祖师爷:上党乐户敬奉的祖师爷是咽喉神,诞辰是腊月初八。他们除了在自己家里敬奉有泥塑神像外,陵川县东陈丈沟村的咽喉祠(俗称打鼓庙)和高平城内的咽喉祠、浩庄的咽喉庙,都是他们的敬神之处。上党梆子每年要敬两次神:一次是四月二十四日敬梨园始祖唐明皇(俗称老郎爷),长治北街的梨园会馆、晋城周元苍的五聚堂(也称会馆)和泽州县望城头村和开元宫,都塑有唐明皇的神像,各个现社也都有老郎爷,都按时祭祀;再一次是腊月初八,各班社除在班社内祭祀外,高平的班社都要到城内咽喉祠祭尊咽喉神,由名班献演。五聚堂、开元宫和泽州县的府城、玉皇庙、神南庙,阳城县上伏村的西庙,都有咽喉神殿,除乐户和戏曲艺人外,老百姓也来此敬神。这种情况,只能理解上上党梆子接受了队戏的习俗(因为乐户的演出活动肯定要比上党梆子古老得多)。
(2)演出剧目:从乐户口述和《迎神赛社礼节传薄四十宫调》、《唐乐星图》等本记录的290个队戏,杂剧、院本、琴戏的剧目看,大都取材于封神、楚汉、三国、说唐、唐五代和杨家将、岳家军的朝代故事。上党梆子的700多个剧目中,也绝大部分是朝代戏,只是除了取材料于上边所述的来源外,还有一批元明剧目。《天门阵》、《战幽州》、《长坂坡》、《八仙庆寿》、《打磨坊》、《单刀会》、《两狼山》、《七下生》、《走樊城》、《锁五龙》、《私下三关》、《孟良盗骨》、《二进宫》、《双如意》、《藏舟》等乐户和上党梆子都有的剧目,绝不会只有一种偶然的巧合,肯定是有授受的关系。特别有趣的是乐户演出的琴戏有一本《无名驹》,写明代杨继盛被严嵩害后,其女与老仆杨恩赴福建搬兵,夜宿开山寺。寺僧党飞雄爱其所乘宝驹,欲加杀害。后得知是恩公之女,道歉之后,送之上路。高平米山镇五瘟洞戏台上道光七年的上党梆子班社聚魁老班的题壁上,就有《无名驹》,在同一地点,也是聚魁老班的道光十年题壁上,则题有《无名驹》的又一名称《杀寺》(咸丰元年,有个玉顺班在段都村旧舞台的题壁上,也题有《杀寺》)。但民国年间,上党地区的舞台题壁中,就没有了《无名驹》或者《杀寺》的剧目了。1963年,河北省永的上县西调剧团来上党地区作“探亲演出”时,曾经展览演出并抄录油印《党飞雄杀寺》。据老艺人说这是光绪初年由上党梆子艺人在河北设帐授徒时留下来的上党梆子剧目。把这个本子与乐户老人朱群才校对,他说只有少数几句不同。可见这是上党梆子和琴戏都演出的本子,经艺人带到河北保留下来,上党地区可失传了,又由西调送到了回来。绕了一个大圈,走了80多年。
(3)风格方面:乐户演出的剧目都是直叙其情,直言其事,大起大落,很少转弯抹角,旦角戏很少。现存的剧本,角单和艺人口述,除琴戏中有女角外,几十出队戏和院本,只有《长坂坡》中糜夫人有20多句唱词,这也很可能是后来才加上的。上党梆子被称为粗犷豪迈,火爆激烈,古朴豪放(贬之者说是原始、野蛮,不是杀人就是打架)。作家赵树理曾指出:《西厢记》是名剧,全国有好多剧种都演,可是上党梆子就没有这个戏(上党梆子的古代题壁中有《游殿》、《跳墙》、《佳期》都是上党昆曲)。上党梆子的“三把”虽比乐憎爱分明的“调壮士”艺术性强,但也给人以僵硬之感。从《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宫调》中的角色排场单看,有些剧目要上演员数十人,最多的达一百多人。真是浩浩荡荡,令人眼花缭乱。而上党梆子在皇帝登殿和大帅出征时,上司、五堂龙是常见的,而且红黄蓝白黑色彩鲜明、富丽堂皇。演《大八仙》时,几十人的戏班,除伴奏者外,边做饭的、赶脚的、看戏房的、烧茶水的都要登场,花红柳绿,挤满一台。因而把上演此剧叫作“堆作仙”。民国十六年一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北京的《世界日报》连载署名负生的文章《山西戏》,对上党梆子壶关乐意班(十万班)这些表演风格大加赞赏。这种风格的形成,恐怕队工不只是给予影响而已。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琴戏的问题。虽然明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薄四十宫调》和清抄《堂乐星图》都没有琴戏的记载,民国抄本《迎神赛社礼节文苑》有“请戏”二字还不是正文,墨迹不同,可是从王双云弟兄献出的咸丰八年抄录的队戏在剧本就有琴戏《捡柴》的全本和《送寒衣》、《送带》、《戏牡丹》、《招夫牌》的角单;乐户老人的介绍,绝不是从上党梆子中学习来的;况且在《迎神赛社礼节传薄四十宫调》所载的“恭盏队戏”中,《山伯访友》、《访友》、《周氏辱齐》、《送米》、《三元捷报》、《班超投笔》等剧目前,都有一个“戏字,这是否就表明是”琴戏“,为了和队戏相区别,而特意加上去的呢?看来也有这个可能。况且据上党梆子已故的戏剧负责者李春枝1962年的调查笔记记载,阳城县关鸣凤村白继尧老人说,上党梆子是由鸣凤村子个人由西边学了个琴腔回来,在鸣凤村演唱形成的。他说这琴腔是否就是乐户演出的琴戏呢?如果说在某种情况下,从境外传来一种声腔,乐户学上用或笛伴奏,民间艺人却继续使用它的主奏乐器换作巨琴,逐渐形成上党梆子,和乐户的琴戏分道扬镳,倒像是顺理成章的事。这还需以后继续查考。
外来的剧种的催生助产
上党梆子有些老人说:”咱这大戏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大戏“是20世纪30年代前本地观众对上党梆子的称呼,是相对于秧歌等小剧种而言。)至于是哪个帝王的宫,则众说纷纭,有唐明皇、宋太祖、萧太后和明代在长治封藩的潞王(实为沈王)诸说。唐明皇在潞州作过二年别驾;宋太祖代周后讨伐李筠确曾亲临泽潞,但当地严格地说戏曲尚未形成,更加唐明皇在潞时韦后擅权,朝内不清,他首先要考虑朝内大事;宋太祖来泽潞时是才即位数目,军马倥偬,都不会有此闲情逸致。萧太后是指辽圣宗之母,她并未来过上党。这就只能从明代的沈王身上考虑了。
明太祖第21子朱模,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沈王,永乐六年(1408)就藩潞州。王宫旧址今为太行太岳烈士陵园(陵园南门往东的街现在还叫东华门)。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义军大将刘芳亮攻破安府(潞州于1529年改为潞安府),把”方在冲龄“的第九世沈王朱迥洪掳走,不知所终。几代沈王在长治共达237年。明朝规定,亲王就藩时,皇帝都要赐予若干曲本(剧本),宫里养有备供奉的戏班。这些亲王既不能任免和奖惩官吏,干涉地方行政,又不能招兵买马,调兵遣将,只能”以诗酒声色自娱“。据《明史》和乾隆三十五年《潞安府志》载:沈康王朱洁 ”雅好文学“,沈宪王朱允移”挥毫千言立就“,沈宣王朱恬 ”好学,工古文辞,声音律“。《潞安诗抄》前编就载有三个沈王和22个沈王子孙的108首诗作。这些沈王和他们的子孙们不能不看戏曲,不能不对戏曲产生兴趣。到了义军破城,王爷破掳,王族也逃走了(泽州县巴公镇李村的朱姓说,他们的祖是从王宫逃到晋城的)。王公的戏曲艺人在王府没法待了,全国兵荒马乱回不了家,流落到民间,对当地才有萌芽、没有成熟的戏曲剧种的职业、半职业的班社给予辅导,助其成长,是完全可能的。因而促成了上党梆子的形成。
康熙二十五年拔员,沁水人樊度中的诗作《东岳庙赛神五首》的第五首第一句是”台上弋阳唱晚晴“(见雍正版《泽州府志》和嘉庆版《沁水县志》)。这说明康熙年间上党地区有弋阳腔演唱。上党梆子把行当分作须生、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九种,也和弋阳腔相同。肯定它受过弋阳腔的影响。上党梆子受昆曲、皮簧的影响就更大了。
上党梆子过去的班社,除梆子外还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皮黄,共五种声腔。合称“昆梆罗卷黄”。近年来,昆、罗、卷已绝迹舞台,只是以梆子为主,有些剧团或唱些皮黄。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板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匹六]、[垛板]等;曲牌体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铃]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调。调式是微调式;除[紧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类板式中的过门,都是宫调式的。伴奏乐器:打击乐是音响强烈的大锣、大鼓,弦乐是巨琴、二把和二胡。
上党梆子的基础功叫“三把”。它运用起来稳健大方,雄壮有力;不足之处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观。表现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强烈明快。行当方面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 上党梆子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富,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
上党梆子的音乐绝大多数是从民间音乐(如八音会曲牌)直接吸收而来。在上党梆子原有的200余个曲牌中,绝大部分是民歌音乐、民间小调、乐户吹奏的曲牌。有些曲牌如《靠山吼》、《小开门》、《一串铃》、《葡萄架》、《四六》等,至今剧团和八音会同谱演奏,像《慢跺板》,在农村少数巫婆上香时仍哼的是这曲调。
据统计,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皮黄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罗罗腔戏和卷戏各数个,代表性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雁门关》、《闯幽州》、《董家岭》、《巧缘案》、《夺秋魁》、《甘泉宫》、《东门会》、《徐公案》等,其中一些剧目完全为上党梆子所独有。
上党梆子的脚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四种,各行当的基本表演程式名为“三把”,运用时演员挺胸昂头,稳健有力。其表演风格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简练明快,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京剧影响,有所变化。上党梆子的舞台装置有“设大朝”的讲究,脸谱图案也十分独特。旦角还有一种名为“破面”的化装,带有元杂剧的遗风,即用白粉在剧中品行不端者右眼睑上横划一笔,或在角色右颧骨处画上一朵小小的兰花或菊花。
上党梆子的脸谱用红、白、黑三色勾脸,也用黑白相间的灰色、红白相间的粉红色和红黑相间的紫色。神仙、道家、法师、妖精也用金黄。通常分别叫作红莲、黑脸、白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谱式有竖三分脸、横三分脸、全脸、斜脸、蝙蝠脸、阴阳脸、桃形脸、菱形脸、雷公脸、红花纹脸、白花纹脸等。画法线条粗狂,笔法简练,对比鲜明。
上党梆子的服装、头脑自具特色,服装讲究大红大绿,五彩上色,头脑讲究“金头盔黑乌纱”,显得古色古香,庄严肃穆,与众不同。抗日战争前,苏州有一家万顺泰戏装店,专为上党梆子制作有自己特色的服装,人称“下路货”,质量较高。高平米山制作的服装叫“本地货”,质量稍差一些。这些服装分别被装入头脑箱、大衣箱、二衣箱之中。上当梆子原来是没有水袖的,只是在蟒或生衣、旦杉的袖口上,加长宽都约十五厘米。解放后,普遍增加了水袖,学习了水袖功,使舞台表演显得更加婀娜多姿。
上党梆子的舞台装置是桌、椅和大幔。一般是三桌六椅三面幔。装上有桌裙,椅上有椅披,除灵堂为全为红色,上有绣花图案。大幔分左右两幅,搞约4米,宽各2米。红黄蓝白绿各色均有,绣以彩色的凤凰或牡丹、大花瓶。上边有约1米宽的通长横檐,绣八仙或笙箫笛管,檐下有穗。解放后,舞台装置发生了变化。普遍使用了幕布:台前要挂大幕,正额挂通长檐团标,还有沿幕、翼幕、中幕和天幕。大幔除在个别剧中偶用外,已退出了舞台。
据1965年不完全统计,上党梆子共有剧目七百出(其中梆子六百余出,皮黄九十余出,昆曲十余出,罗罗戏和卷戏各数出)。现在存在剧本四百余个。这些剧目,大部分都粗犷豪迈,淳朴健康,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表现杨家将、岳家军的剧目较多。《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代表性剧目。《三关排宴》经赵树理同志协助整理后,在1962年搬上了银幕。“文化大革命”中,上党梆子受到严重摧残。粉碎“四人帮”以后,重新勃发生机,涌现出《山村供销员》、《骏马岭》、《杀妻》、《还印》、《借粮》、《两地家书》、《西施》、《巧会虹霓》等一批新剧目。郝聘之、郝同生、马正瑞、高玉林1982年在全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获一级优秀演员奖,吴国华、张爱珍、袁金叶、郭孝明、张保平、刘晋苗等后起之秀,大胆创新,将上党梆子推向新的艺术境界。
上党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 ,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在约400 个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戏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表现杨家将的“杨家戏”,歌颂岳家军的“岳家戏”,演得慷慨悲壮,动人心弦。
解放后,经过整理加工,许多传统剧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移植演出的《薛刚反朝》、《法门寺》,创作和新编的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等,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
上党梆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中,名角竞秀,人才辈出。著名的老艺人杨清海,工须生兼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自如。《长生殿》、《雁门关》、《甘泉宫》,在太原演出获得“誉满并州”的美称。四十年代,郭金顺以扮演《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雁门关》中的杨八郎、《徐公案》中的海瑞、《挂龙灯》中的高怀德而著称。他的独到演技和唱工,常使人赞不绝口。上党梆子还培养出一些优秀女演员,其中著名的有吴婉兰、郝聘芝、张爱珍、吴国华等。她们的唱工和做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党梆子在清代中期流传到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当地形成了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
党梆子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一个竞争崛起、兼收并蓄、丰满壮大、逐步完善的过程。
过去,上党梆子明显地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州底派,一为潞府派。前者又别称为“下路”,后者又别称为“上路”“府八派”。
州底派主要流行于原泽州府所属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以鸣凤班最负盛名(成立于乾隆后期,到1946年,曾稳定连续地活动了160年)。后来的三乐意班、万亿班都曾红极一时。
潞府派主要流行于原潞安府所属的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和顺。“十万班”是代表班社。“十万班”下过河南、山东,传说还进过北京。后来形成了乐意班、三义班争雄的局面。
上党梆子过去分为生角(也称红生、须生),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也叫作“丑”)九个行籽。一般班社没有老生、老旦专职演员,老生由生角兼演,重点老旦由生角反串,一般老旦的由其它行当代演。20世纪50年代起,才有了青衣、大净、二净之称。
行当是按性别、年龄、性格的不同划分的,因而各有他们自己的特征:老艺人说须生要儒雅,小生要秀气、要狠毒,大净要奸、要耿、二净要鲁,小丑要能,正旦要端庄、娴静,小旦要娇柔、俊美。根据这些特点,老艺人对各个行当又有不同要求:胡子生要有三分儒气,小生要有三分毒气,正旦要有三分文气,小旦要有三分娇气,大花脸要有三分奸气,二花脸要有三分鲁气,三花脸要有三分灵气。在外形方面要求也不同:如戴网子,三花脸离眉一指,小生离眉二指,须生离眉三指,花脸是满圆。
上党梆子表演程式:可分作六大类叙述:
一是整装类:有打场、三把、整头、拂袖、束带等;
二是行进类:有望场、骝马、大转场、蛇摆尾、摆对过场、绞腿、跌参、一条箭、穿场等。
三是上下场类:有耍上场、耍下场、骑马上场、备马上城等。
四是杀战类:有夹枪剑、老四季刀、十字闯、里土堤、四十八棍、罗汉锤、络拳、回马枪、十三枪、花刀、三压刀、锁口枪、绞棍等。
五是台步类:有踏五步、纽步、蹉步、云步、蟹行步、七寸步,还有三倒步、十字步、垫步、跪步、跨步、摇摆步、慢三步、跳箭步等。
六是跟头类:有纺花车(即虎跳)、没底跟头、小跟头、爬虎、吊猫、鲤鱼打挺、蝎子圪撩尾、大绳秋千、单叉、抢背、大跟头、飞脚、不掉(即旋子)等。
上党梆子的伴奏乐队,以演出梆戏的编制阵容为基本队伍,为其它声腔伴奏时,则另行调整、缩减。据老艺人回忆,过去较大的班社,演奏员即有九人。计:文乐组四人(巨琴、二把、老胡胡各一人,月琴或双琴一人),武乐组五人(鼓、大锣、小锣、钹、梆子)。小班社文乐组三人(三大件各一),武乐组四人(梆子由不上场的演员兼)。
上党梆子的锣鼓经种类更为繁多,运用更广。从功能方面来讲,主要有三:一用于唱腔的起板,句间和各种转接以及落板等程式组织;二是于表现及服务于情绪、动作、场面及衔接等;三专用于曲牌和专门的吵台音乐。从音响方面来看,有文武之分:全奏形式俗称“大家伙”,为之武;仅用小锣为之文。演奏时组合手法多,其中又十分重视小锣的运用,艺人称之为“舌头”;以锣区别各组合程式中强音节奏,钹为衬,既起节奏作用,又显示它在不同程式中的色彩与情绪作用。而组合音量强弱控制与速度变化全在于鼓师的点眼与手势。
上党梆子传统唱腔各流派最负盛名的演员,近百年来首推赵清海(1881——1939),乳名群孩,陵川县杨寨村人,成名于鸣凤班,攻须生,兼演老旦、大花脸。他做戏注重刻画人物。文武俱全,昆簧尤佳,人称“演什么像什么”;尤其是唱腔声情并茂,珠圆玉润,引人入胜。他被上党戏曲界称作“戏王”“泰斗”“一代巨匠”,深受观众喜爱,同行敬佩。他走遍太行南北,经久不衰,观众都以一睹为快。在二三十年代他的艺术已臻成熟时,出现了“泽州名优冠上党,梨园争学群孩腔”的局面。慕名学艺者接踵不断。后来成名的郭金顺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
解放前,州底派成名的代表演员还有鸣凤班的须生段生荣,小生宋苟明,旦角刘雅斗、李小保、三花脸杨三圭等;其它班社的二花脸都岐岐,老旦郎发香,小生郎小喜、须生靳伯庐等。活跃于抗战时期到60年代的驰名演员则是须生郭金顺、申银洞,二花脸赵德俊(金圪塔),须生曹二土、徐执忠,小旦李子清等人。
同期,潞府派成名的代表演员有乐意班的须生王富喜、申灰驴、平福成、郑根成、邢洞狗,旦角运转(姓不详)、赵保锁,花脸何豆孩、邢福保;三义班的须生段小绪、曹三狗、冯国瑞(秃嘴)、曹火柱,旦角郭群益(西火旦)等。抗战期间到60年代最驰名的演员则是段二淼(艺名活罗成,须生、小生)和他的徒弟温喜云(须生、老旦)、王东则(小生)等人。
解放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造诣最高的演员有吴婉芝(小旦、花旦、青衣)、郝聘之(上党梆子演员兼演上党落子青衣、老旦)、郝同生(小生、须生)等。
张爱珍,女,中共党员,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59年9月生,山西高平市人。1990年进修于晋中师范专科学校。曾任高平县上党梆子青年团副团长、副书记。上党戏剧院二团支部书记兼团长,现任晋城市上党戏剧院副院长、中国剧协会员。
郭孝明,男,汉族,1960年2月生,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城南村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副院长,晋城市上党梆子研究会秘书长。1996年任上党戏剧院二团团长,2003年任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副院长。
吴国华,女,高平市人,生于1958年10月。1973年考入晋东南戏校(中专),1979年毕业。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剧协副主席,晋城市剧协主席,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副院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名誉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张保平,男,沁水县人,生于1960年10月,1973年考入晋东南戏校(中专),1979年毕业。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晋城市剧协副主席,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在二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扮演了众多活生生的戏曲人物形象。
第一,根据艺术教育规律,学习戏曲表演的学生入学起点应是小学或初中毕业。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和家长而言,他们认为学习戏曲没有前途,就业前景暗淡。以职业技术学院2002届戏曲表演专业学生为例,从1996年入学至2002年毕业,在6年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系统地学习了上党梆子剧目和戏曲专业知识,在唱、念、做、打,四功五法上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为继承和发扬上党梆子这一古老剧种,我院的戏曲专业教师出力流汗、辛勤耕耘,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人才。这届学生在全省艺术院校第六届戏剧剧目汇演中,获得了优秀演出剧目奖,音乐、创作、伴奏奖,排导一等奖,还分别获得了优秀演员一、二、三等多项奖项。同时,为全方位培养专业人才,学院还为他们开设了舞蹈选修课,使他们在全省第四届音乐舞蹈比赛中,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晋城人民争得了荣誉。他们还连续参加了历届晋城市春节联欢晚会的表演,深受观众好评。就是这样好的一批学生在就业时多数遇到了困难,由于剧团的编制有限,使大部分学生不能从事所学专业,改行做了普通的服务行业的工作,使之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付之东流。
第二,志愿学习戏曲表演的学生多为农家子弟,他们多数家庭生活不富裕,甚至贫困,很难承担上学的全部费用。就校方来讲培养戏曲专业学生,也需要投入很大的经费。在教学设备上,需要的教具有传统的戏曲服装、导具、大型排练厅,以及排练厅内地毯、把杆和电教等设备,在实习演出时还要有舞台演出的设备。在教学形式方面,采取的是分行当、分专业、分器乐教学的小组课和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教师的课时投入量比普通中学大得多。这种专业独特的教学形式,就形成了学生的消费与教学投入资金不成正比例的局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党梆子戏曲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