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论文发展新常态

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研究部署“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启动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7月29日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除了“总体平稳”外,会议在研判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时将“和谐稳定”也纳入评价标准之中,并指出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速。而在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改革将依然是重中之重,会议部署具体改革事项时更是多次使用“放”字。习近平当天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表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发展导向,明确了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的工作重点。李克强总理一连串调研的足迹,也突显出了政府近期重点工作。今年以来,李克强曾两赴内蒙古,提出推进西部开发,打造经济发展最大回旋余地;此后,他又到重庆、到沈阳,分别阐述了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出发。
“稳增长”理路和方法出现了“双变”。针对调整伴随的强烈阵痛和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放弃了沿用多年、数度轮回的强刺激做法,由过去的总量调控改为“区间调控”,投资方式由“大水漫灌”改为“喷灌”和“滴灌”;投资投向由以往的粗放式“面投”改为精准式“定投”;更加注重向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等短板倾斜。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新常态 新在哪
“新常态,新特征”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用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经济。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习近平的“新常态”表述当中,“新”在哪里?“常”在何处?
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经济增长趋势稳步放缓和经济结构再平衡。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估计大致都落在6%-8%这样一个区间。世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在2011年-2015年为8.6%,在2016年-2020年为7%。
所谓“新常态”,首先是针对过去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状态而言,这种习惯状态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不平稳,波动起伏很大,发展模式粗放,尤其是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破坏,以及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失衡,比如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过度依赖,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巨大等等。
从两位数的GDP增幅到以7.5%为轴的增幅,从传统支柱产业纷纷进行调整,从全面刺激到定向刺激,这些变化的叠加,折射出来的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增长速度可能会比过去10多年有所降低,但与全球范围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相比,仍然有望保持较高水平。
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所谓“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说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
新常态 新理解
进入中高速增长平台后,要着眼实现“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风险可控制、资源环境可持续”。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实现了7.4%的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与此同时,应当更加关注速度背后的另外一些数据。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面对种种变化,悲观者满心担忧:增长速度下来了,是不是意味着滑坡和退步?潜藏的风险会不会爆发,能应对得了吗?已经高速发展30多年了,中国经济未来还有机会吗?用全面眼光看新常态,中国经济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是必然现象,是一种新常态。因此,我们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又不能过于看重速度,而是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推动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者马光远表示,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专家普遍认为,政治局研判当前经济形势时提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五大关系正符合习近平的战术要求,而处理好这五大关系,正需要执政者具备一个适应“新常态”的平常心。
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工作各项指标的出台,更是有力地佐证了这一提法。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经济的多项关键指标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分析人士认为,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趋势。而改革作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在经济的“新常态”状态下,正在铆足马力加速推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一系列的重磅举动,让外界在充满震撼感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未来抱有了更多的期待。因此,不禁有人惊呼:一种“习近平式”的新常态已经到来。一种新的局面形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感受。有人会欢欣鼓舞,有人会为之担忧。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新常态?并不玄妙,无非八个字:“不拘常例、不违常情”。
新常态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深刻认识。新常态下,不仅经济结构要更为健康和持续,而且社会要更加和谐、公正,制度要更为成熟、稳定。为了适应“新常态”,我们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调整制度,完善政策,建设可持续增长的经济与和谐公平的社会。
对国企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职务消费”中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提出,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
全面改革砥砺前行之际,中国多领域的治理理念和实践正经历一场变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审议了改革央企薪酬制度、履职待遇等重要事项,彰显了决策层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的决心。
改革形势催人奋进,现在各地各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成效明显。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克服畏难情绪,也要克服浮躁心态,既要敢于出招又要善于应招,做到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核心的是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惊慌,要认清其必然性,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未来的政策不应频繁变动,而应保持相对稳定,给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预期。
新常态 新部署
为了加快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政策红利,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重点针对落实进展缓慢的,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7月29日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除了“总体平稳”外,会议在研判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时将“和谐稳定”也纳入评价标准之中,并指出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速。而在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改革将依然是重中之重,会议部署具体改革事项时更是多次使用“放”字。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中国经济而言,这次会议传递出哪些新信息?
今年来,国家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日前,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力争超额完成2014年目标任务,并提前谋划年棚户区改造工作。政府的住房政策已从过去以住房市场调控为主,转变为以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和住房供应体系建设为重点。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依托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开展融资。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要求抓紧实施一批重大政策举措,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一些困难”,上半年7.4%的增长“十分不易”。有什么干货?
新常态 新亮点
从年初经济形势迷雾重重到年中的曙光初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沉着应对,以坚定的科学发展理念和高超的全局驾驭能力,交出令世界瞩目的答卷--经济增速平稳合理,深化改革屡破坚冰,转型升级再上台阶,社会政策扎实兜底,民生改善深入细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如此描绘新常态下的发展图景:经济增长将更平稳,由于更多依赖稳定的消费需求拉动,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经济质量将更提升,表现为资源环境将得到更有效保护,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趋于完善等。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总量和GDP占比均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高0.5个百分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认为,这表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格局初具雏形。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规模已超过第二产业,虽然第三产业没有月度数据,但发展势头应当好于工业。1-4月,投资增速虽仍在回落,但基础设施投资和国家预算资金到位的速度在加快,未来有望稳住;消费名义增速的回落很大程度上受物价涨幅走低影响,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速还比上月微升了0.1个百分点。
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3万亿元,增长6.4%。在外需回暖和国家稳外贸政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从5月份开始,我国外贸增速由负转正,出现企稳回暖态势。而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贸易方式成为促进外贸增长的生力军。依托网络的新型贸易方式,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多高品质的进口商品;而庞大的中国需求也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前七个月,我国从全世界购买了6.9万亿元的商品,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
商务部8月18日通报,7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1亿美元,同比下降16.95%;同期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92.1亿美元,同比增长84.9%。商务部表示,在不远的将来,对外投资超过利用外资水平,将成为“新常态”。值得注意的是,7月当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276家,同比增长14.0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1亿美元,同比下降16.95%。同时发布的数据还包括,今年1—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5亿美元,同比增长4%,是今年2月以来首次摆脱上年大项目影响实现正增长。7月当月,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92.1亿美元,同比增长84.9%。
新常态 新机会
8月1日,中国证监会出台十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措施,包括抓紧完善制定股票发行改革方案,完善创业板制度。明确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进一步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出台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指导意见;扩大债券投资主体范围,积极培育交易所市场,做好资产证券化。
二季度以来,宏观趋势性和周期性问题双重压力同时启动,对市场形成压力。短期市场风险释放后,“新常态”红利的释放过程将会出现。这一过程需要关注和“新常态”周期相关的领域和行业,并发掘主题性投资机会。引领“新常态”周期的行业是下一轮增长中的火车头,是未来新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小幅回升,验证了近期宏观调控的成效。然而,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以定向调控为新特征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在下半年继续精准施策,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往往滞后金融3到6个月,上半年货币信贷对经济的有力促进作用,会在下半年更好地表现出来。
中国有信心适应长期的经济增长减速,并与先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决裂。其中,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又是重中之重,它既是新常态的目的之一,也是一主要实施路径。
天津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速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场发动机”作用开始显现。
在告别“黄金十年”后,中国房地产业进入了提质换挡、减速运行的新阶段。
“新常态”既带来新挑战也带来新机遇,客观分析形势,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我国一定能走出一条转型升级、内涵增长的新路。
新常态 新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货币政策取向的本质不在于“松”或“紧”,而是与实体经济的契合度。只要金融总量总体稳定,也能基本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就不要过于纠结单月金融总量数据的回落。事实上,就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贷款等指标衡量,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完全可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下半年开局首月,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房价环比齐跌,其背后的信号值得关注,这说明一线城市楼市已经进入深度调整的“新常态”。相对于以往的几轮楼市调整,各方应以平常心来看待楼市“新常态”。中国楼市持续多年“高烧”,需要挤出“泡沫”回归理性发展的轨道,因此这轮调整持续时间将比以往更长、调整也更剧烈。
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中间链条,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现代物流业在信息化方面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业也将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时代,在多重约束下,规模的快速扩张也许要成为历史,而注重内涵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将成为竞争的主旋律。在“新常态”条件下,随着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商业银行必须结合自身规模、人员和区域等优势,在业务结构和产品创新上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请您先登录,再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即将过去的2014年 “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代名词。 _ 财经频道 _ 东方财富网()
||||||||||||||||||||||
即将过去的2014年 “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代名词。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而准确、深入、全面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 ,是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增长速度将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一稳定是更高水平的稳定,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质量加快“上台阶”的稳定。
  而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大传统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或即将发生哪些深刻变化?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证券日报》产经中心经过精心策划,选取资本市场关注的十大产业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今起特别推出《中国十大产业“新常态”年度报告》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责任编辑:DF143)
东方财富网(&&或&&)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东方财富产品下载专区
网友点击排行
&&&&&|&&&&|&&&&&&
沱牌舍得集团的股权转让方案出炉[]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第一,要客观认识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外部因素看,2008年,以次贷危机为先导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呈现断崖式下跌,美国连续衰退,时至今日仍未形成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欧洲经济长期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潭,难以摆脱低迷走势,新兴经济体普遍减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形成显著冲击。受全球经济减速、需求下滑、贸易不振、风险上升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下行走势。内部因素看,中国在人口红利减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投入边际效率递减,“入世”效应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减弱,上一轮改革驱动力逐步消失的影响下,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下降,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在外部冲击与内部增长动能减弱的影响下,中国经济GDP增速无论是季度还是年度均呈现回落。2007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达到14.8%的高峰,今年上半年回落到7.4%,最低季度增速到达了6.6%。年度增速从2007年14.2%回落到2013年7.7%,下降6.5个百分点。未来低于两位数的速度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第二,要客观认识社会转型的新常态。中央提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一方面,“打虎拍蝇”,加大反腐力度,颁布了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从上层制度推动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强调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力争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社会规则与利益模式被打破,关乎百姓利益的就业、医疗、教育等制度日趋完善,同时伴随城镇化的深入,户籍、土地制度革新将有效推进。
第三,要客观认识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尽管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但是工业占GDP比重的峰值已经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在GDP中的占比逐步提高,2006年达到42.2%的高峰。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外部冲击与内部要素结构转变的双重作用下,工业比重持续下降。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意味着我国正在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
第四,要客观认识需求变化的新常态。伴随人口结构的变化,储蓄率将逐步回落,投资增速将放缓,而且由于国际市场争夺加剧、贸易投资规则改变,出口需求有所减少。我国需求结构将由原来的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同拉动,尤其是消费需求在三大需求中贡献从长期看将不断提升。
第五,要客观认识区域统筹的新常态。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即区域发展一体化,“全国一盘棋”。有专家将我国区域统筹形象地比喻为“一弓两剑”,“一弓”指贯穿我国东部一线的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京津冀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些区域战略以落实政治、外交战略为主;“双箭”指横贯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这些区域战略以落实经济发展为主。
第六,要客观认识改革创新的新常态。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前期的重大改革措施作用效应基本已经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若干新问题与新情况,需要启动新一轮改革,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根据当前中国阶段性特征,我国宏观管理思路逐步由需求管理转为供给管理,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与创造力,促进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在国有企业改革、行政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全面推出了系统性的改革措施,“改革”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制度建设的新常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您查找的资源存在问题,因而无法显示。
ㄨ惧ㄦ Web ″ㄤ璁块 Web 搴ㄧ搴涓ㄣ璇风瑰 Web 娴ㄤ腑锋扳璇ㄧ璇锋
绠$娉ㄦ椤:
璇堪姝ょ瑰璇锋澶辫触璇 Web ″ㄧ绯荤浜浠舵ュ涓惧般璇锋ユュ椤逛互ユ磋璇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国经济发展新常态_百度知道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新常态”。正确认识“新常态”的特征,对于新阶段的经济政策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之初快速发展的条件随着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已经不复存在  “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已经跨过了粗放经营、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了一个不创新、不深化改革就难以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之所以30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存在着快速发展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第一,10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即“穷”,“穷”的另一方面就是产业空间很大,从事什么产业都是新的,都可以发展经济。加之基数小,很容易快速发展。  第二,长期的封闭使我们不能完全了解外边的世界,特别是不能清楚地了解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其他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亚洲四小龙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知道了我们是后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承接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跟在人家后边亦步亦趋地做就是最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诞生了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这样的态势使世界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兴奋点,并因此使产业结构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使我们大批量地承接外来产业转移,实行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四,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资源、环境压力不大,劳动力“红利”相当充分。  第五,改革开放从制度层面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创业的热情。  基于上述发展之初的条件,我们形成了明显粗放的速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发展方式的特点是:一是粗放经营,铺摊子,上项目,靠投资;二是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便宜,走低价格路线;三是招商引资,模仿,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四是过度依靠外需;五是靠行政力量推动,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赛;六是GDP崇拜,速度第一,而不是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在这六个特征中,核心是GDP崇拜和行政力量推动。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使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但付出的明显代价和潜在代价都是难以估量的。此外,必须指出,低价格路线是低层次的竞争路线,是与更穷的国家竞争而不是与更富的国家竞争。  二、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  现在,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做大,我们面临着做强的新的历史任务,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人们所讲的“新常态”。  “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自然放缓。这是基于以下的分析:  第一,真正的经济增长是由创新推动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大约从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这是第一个长波;第二个长波是从1842年到1897年,是所谓的蒸汽机和钢铁时代;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时代。西蒙·库兹涅茨在其《长期运动》中也做了类似分析。他们的分析揭示了经济何以发展,即一个革命性发明和发现被用于工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就成为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就当前情况来看,世界经济还没有出现可以担当引擎的新的经济增长兴奋点。  第二,经济增长速度是有一定规律的,即“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制度环境下,不受紧缩政策或扩张政策等外来因素的干扰,本身固有的、自然而然的增长率。这样的增长率和既定的条件是协调的,是既定条件下的一种均衡。“自然增长率”是阶段性的,是历史的。据此,随着快速发展的条件成为过去时,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速率,一个中速的增长速度。  第三,“新常态”面临的任务是为已经起飞的经济持续加油,使整个经济在做强的过程中展翅高飞。“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是货真价实的创新,是扎实有效的结构调整。  三、面对“新常态”的应有形态和政策设计  既然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  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其《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是普遍大众创新的结果。他说,“繁荣的历史进程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广泛实现自主创新的结果。”他强调,“国家层面的繁荣源自公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它涉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构思、开发与普及,是深入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淡化官本位;鼓励适当的冒险;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其他类似问题
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