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副总编辑2001年的编辑余玮的资料,急急急急急急

您现在的位置:
笔杆子(解码中国好作家)/中国当代名人传记系列
&&&&《笔杆子(解码中国好作家)/中国当代名人传记系列》编著者余玮、吴志菲。
&&&&走近中国文坛骄子的真实生活,感知文人作家的赤子情怀;用诗意抒写平凡人生,用情怀点亮万家灯火。
&&&&本书记录了这些中国文坛巨匠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讲述了他们人生历程中最动人的生命故事,倾听他们对人生的深切感悟,感知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的坚强毅力,破译他们人生成功的密码。
&&&&《笔杆子(解码中国好作家)/中国当代名人传记系列》编著者余玮、吴志菲。&&&&《笔杆子(解码中国好作家)/中国当代名人传记系列》内容提要:照亮文坛的不止是文字,更是明净的心灵。&&&&成就成功的不止是能力,更是豁达的胸怀。&&&&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个文坛上的骄子。他们的人生跌宕而动人,他们的成长平凡而不凡。他们用真情记录时代,他们用赤心奋笔疾书,他们文亦诗、人亦诗,文比人更长寿。&&&&他们是沈从文、巴金、铁凝、张海迪、臧克家、杨绛、柯岩、杨振声、易中天、于丹……&&&&走近中国文坛骄子的真实生活,感知文人作家的赤子情怀;用诗意抒写平凡人生,用情怀点亮万家灯火。&&&&本书记录了这些中国文坛巨匠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讲述了他们人生历程中最动人的生命故事,倾听他们对人生的深切感悟,感知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的坚强毅力,破译他们人生成功的密码。&&&&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想到的,你没想到的……在雕塑了中国记忆的文豪人生中一一展现。&&&&传递中国好文章,捕获成功正能量,最最真实和诚恳的名家励志传记,他们不仅是中华好儿女,更是中华最文胆,从无名到有名,从普通到不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成功的秘密,感动每个读者的成功励志读物。
铁凝:万绿“文坛”一点红文坛女当家的喜悦与惶恐大作家的“毫不在意”和“真没想到”“女高尔基”的“一时冲动”和“终身职业”《玫瑰门》后的多重身份和多重考验“美女主席”的独身内情张海迪:残缺生命的完美书缘挑战残酷的命运很光荣也很无奈追问生命的真谛人生绝顶之上的精神游走不屈并美丽着张平:作家省长的快意人生“右派”子弟的戏剧性重用为民请命引发文坛“地震”“反腐斗士”的平民情怀“作家省长”是“情理中事”肖复兴:被儿子“看不起”的大作家“挖掘”城南旧事引发的故城保护话题与叶圣陶的“忘年文缘”走出北大荒后一直“反刍”着感恩“老三届”与“中学生”成为创作主体是作家,也是针贬时弊的社会评论家“贵人”相助而“书路”畅通儿子说“看不起”只会写作的作家父亲巴金:用长寿换取“惩罚”的大师用真情和汗水写满的纸页架起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友谊之桥与冰心的知己之交青春不再,恋情不老世纪老人的世纪梦想以院为家,享受“惩罚”沈从文:拿小学文凭的传奇文豪“乡土文学之父”屡遭退稿拿小学文凭走上大学讲台住在“牛棚”里的“乡下人”遗失在“双溪沈园”的边城故事星斗其文与赤子其人杨振声:两度被捕的百年学人白话文的大力推行者“五四”闯将两度被捕走在文坛与杏坛之间“酒中八仙”之首主创青大的岁月写在西南联大史册上的光辉名字生命最后辗转10年臧克家:给大伟人改诗的大诗人向阳湖,天将降大任于诗(斯)人生活,成就了诗人大诗人给大伟人改诗不老的是诗心、童心与爱心郭小川:诗人的诗歌与爱情相识在一个金秋的日子诗一般的求爱信灿烂的春日喜结连理有距离但没“黄昏恋”杨绛:打扫人间现场的“淡定”才子佳人“缘起一面”住“牛棚”的“模范夫妻”“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走在人生边上”的长寿智者梅志:冰雪傲骨话梅香一颗“流星”与一颗“恒星”的死心踏地“三十万言书”获难一家人十个春秋的聚散与一生一世的守望半苦半乐为一个难了的期盼一洼被打湿的心境一个追讨回的清白和一个永恒的爱恋柯岩:最可爱的“重病作家”在农村老大妈的泪光中读懂“文学创作”模范夫妻“大难”中见深情互不相依却又比翼齐飞的文坛佳偶“放心作家”为孩子“净化”成长环境一个“重病号”却是癌症患者们心中最可爱的人罗开富:“浪子”的长征精神用双脚“丈量”红军走过的路程人若不能走到终点骨灰也要到有条件还想再走一回长征路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填饱肚子扑朔迷离的三起三落当年的“浪子”跑出两个中国新闻奖积习难改的“拼命三郎”袁鹰:“两栖人”的“未了”情一座山与一个人的一段历史一份情结自“天堂”到“孤岛”文学青年撞入新闻界直面思想文化战线“看不见的硝烟”以“第一读者”的身份品伟人诗作“领袖之星”的“未了”情时延春:“诗人大使”的中东情缘中国大使所见证的非常卡扎菲唯一一位为两位中东领导人写传的中国外交官两个指示使他“偶然”跨入外交官行列不同国家的荣誉勋章诉说着相同的友谊与荣光翻译生涯中留下印象最深的领导人“诗人大使”的诗情乡情与亲情乔红:耕耘乡村小学的方格田走进乡村小学的生活作家文人的桑梓之爱情系质监工作易中天:“学术萝卜”成名前后品酸甜“军垦战士”住进了“豪华单间”重温情感所系的青春岁月“学术萝卜”的另类“家教经”珞珈山一期古典文学硕士的语言魅力自嘲“瞎猫碰到老虎大的死耗子”学术“勾兑”者走红后的无奈与尴尬于丹:“玩委会主任”酿“圣贤”鸡汤一夜蹿红的“女版易中天”在百姓与圣贤之间搭桥让大家一同分享阅读《论语》的感悟被追捧的美女学者原来是“玩委会主任”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等,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很光荣也很无奈&&&&在“文化大革命”中,共青团被扣上政治上“修正主义团”、经济上“生产团”、文化上“娱乐团”的帽子,团的工作被迫停止了。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共青团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恢复了团的工作,共青团组织带领全国青年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日至30日,召开了共青团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新中国&&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精英,掌管了共青团的工作。当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这一届团中央新的领导班子寄予厚望。外电也报道:中国新兴红星&&在这一届团代表大会上升起。&&&&&&&&团代表大会一结束,新一届团中央领导班子就紧张地讨论“共青团工作如何开展新局面”的问题。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和主管团的宣传工作的常委书记胡锦涛,都和团中央宣传部门的同志商讨团的宣传教育工作如何先行的问题,认为要继续在青年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于是,在1983年3月“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开展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其中“突破口”是要选择一个好的青年典型,作为青年看得见、学得到的好榜样。&&&&当时,团中央宣传部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团委发出通知,要求他们在现有宣传和组织青年学习的先进典型中,选择适合在全国推出和宣传的青年典型。同时,团中央宣传部还派人到南方、北方一些省、市开片会,进一步进行筛选。各地团委报来的近百名青年先进典型人物中,大多数是工、农业生产战线上苦干、实干、拼命干的青年典型人物,他们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走在时间的前列”。但是,这种典型,当时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学习进步的需要。在当时的青年中,已经提出“要迎头赶上,要把‘文革’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口号,青年们正在振作起来,走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新长征路”。这种形势下,应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有理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选择表彰青年先进典型。&&&&至至22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为团中央宣传部干部的魏久明(后曾任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秘书长)参加了这次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团委都有一名书记或副书记参加会议。魏久明回忆说:“我利用会议空隙时间,分别找了各地团省委书记了解青年先进典型的情况。山东团省委副书记给我讲了张海迪的事迹,还告诉我新华社记者宋熙文同志为张海迪写过内参,为《人民日报》写过张海迪的报道。”在走访时,魏久明为张海迪的事迹所打动,当晚回机关查阅了内参和《人民日报》上的报道,心想,张海迪的人生价值观可以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符合时代特点,符合青年需求,符合邓小平提出的“四有”要求。于是,魏久明向团中央书记处写了书面汇报,山东团省委也写了报告,团中央书记处讨论同意选择张海迪作为青年先进典型,向全国青年推出。&&&&团中央书记处确定把张海迪作为向全国青年推荐学习的青年先进典型人物之后,为了慎重起见,多次派人同山东团省委一道进行考察。首先派了《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记者去了解采访,并为以后宣传报道作准备。他们考察回来反映很好,对张海迪作了充分的肯定。接着,在胡锦涛主持下,抽调了团中央宣传部、团中央研究室和《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社等7位同志,对张海迪的家庭、她本人经历、群众反映和有关地区党、团组织的意见,分别进行了解、考察和核实。后来,他们把考察的情况和省、地区、县党委、团委的意见,向团中央书记处作了汇报。他们除了肯定张海迪事迹的真实性、主要特点和宣传上的意义以外,还反映了当地县委个别领导同志对宣传张海迪的不同看法,反映了张海迪在“文革”时入团,由于处在动乱时期,入团手续不完备,团员档案材料找不到了。团中央主要领导对考察组的报告非常重视,坚持对张海迪的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对不同的意见和张海迪的入团问题,一定要弄清情况,分清是非。于是,团中央第三次派了魏久明和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光■再去山东考调查。&&&&据魏久明回忆:&&“我们到达山东莘县后,何光■同志和我分别同县委领导班子成员交换了意见。我们所听的,没有对张海迪本人及其事迹有不同的看法。对过去报刊上宣传张海迪时,一些不实和不准确的事实,我们表示要更正,以后不再作宣传。对张海迪入团的问题,我找了当时张海迪在农村团支部的团员谈话,了解张海迪入团和参加团组织活动的情况,确认张海迪入团是无疑问的。入团的档案材料丢失了,要求当地团支部、团区委和团县委按照团章规定,重新填写和补上团员档案材料。”&&&&何光■国和魏久明从山东回到北京后,向团中央书记处写了书面报告,向团中央的主要领导作了口头汇报,并把山东省委、团省委和聊城地区、莘县党委、团委同意和支持团中央表彰宣传张海迪的意见,报告了团中央。团中央处书记处研究决定,在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20周年纪念日―_日,召开的全国青少年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座谈会上,表彰张海迪。&&&&这年2月24日凌晨,张海迪乘济南开到北京的298次直快列车抵达北京,下榻在中央团校万青年宾馆。胡锦涛要求魏久明等安顿张海迪好好休息,并帮助她做好有关的准备工作。P28-P30孔夫子旧书网
非常抱歉,您所浏览的商品找不到了!
1.该商品可能未通过审核或其它原因无法显示,您可以联系店主查找
2.在顶部搜索框重新输入关键词搜索
秒后自动为您跳转至
none_item_info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网站商品分类
|||||||||||||||||||
||||||||||
查找其他相似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如此“反映多彩的生活”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宗道一 彭娌娌
宗道一指未经自己授权被擅用的照片:沙祖康在浙江财院作报告 皇皇46万字的《中国高端访问(拾)―――亲历神秘外交背后的16人》(以下简称《神秘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作者余玮是《中华儿女》的编辑部副主任,另一位合作者吴志菲是他的夫人。如该书目录所示,作者“应当”采写了16位外交官。他们是:杨洁篪、符浩、王殊、周南、沙祖康、凌青、蔡方柏、程瑞声、徐明远、朱祥忠、黄桂芳、汤铭新、时延春、陈文照、王成家和章启月。一位大使给余、吴题词:“用您多彩的文笔反映多彩的生活”,另一位大使更是寄语殷殷:“多采访一些,多写一些,多做一些贡献。”但我们粗粗浏览全书之后就发现,作者完全有负大使们的殷切期望。自年的近20年间,我们曾采访了16位外交官中的13位(除黄桂芳、陈文照、徐明远外),作品大多数已付诸文字,且已发表全国各大报刊。我们多少了解一些内情。来看看这两位“记者型作家伉俪”是如何用“多彩的文笔”为广大读者“反映多彩的生活”的。移花接木日上午,笔者曾在方庄蔡方柏大使旧宅采访过他们夫妇,嗣后写成《情兮缘兮法兰西――记中国驻法国大使蔡方柏》一文,发表在1995年第10期《法制与新闻》杂志。此文中有蔡方柏大使详细的“成长轨迹”。《法制与新闻》总编辑张新庆将笔者年前后在其刊物发表的8篇文章编入《在中央领导同志身边》一书,交由国防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1月出版。笔者在2005年夏再次采访蔡方柏大使夫妇,蔡还曾将此书出示。而今我们却发现,《神秘外交》作者将《情兮缘兮法兰西――记中国驻法国大使蔡方柏》一文中有关蔡方柏“成长轨迹”的部分,全部“纳”入了自己的书中(见《神秘外交》第172-173页)。《在中央领导同志身边》一书中还收入笔者《夫妇大使:李培宜、赵宝珍》一文,文中有如下文字:“李培宜的整个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更兼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下的人民生灵涂炭,如哀鸿般痛苦呻吟。留在童年记忆里的除了辛酸就是耻辱。”而在《神秘外交》中,我们看到了类似的表述:  “当时,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下的人民生灵涂炭,如哀魂般痛苦呻吟。留在蔡方柏童年记忆里的除了辛酸就是耻辱。”(见《神秘外交》第172页) 除了“李培宜”变成“蔡方柏”之外,笔者原“如哀鸿般痛苦呻吟”则变成了“如哀魂般痛苦呻吟”,“哀鸿遍野”本来就是成语,几乎所有成语辞典差不多都会在第1页收选此词,“哀魂”则庶几不知所云。其实,余玮、吴志菲的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不止一次用过,用得最多就是那篇《周南:港澳回归那唇枪舌剑的背后》。我们在2007年5月在山东齐鲁书社出版了《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全书44余万字。这是自1998年开始,在周南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经过前后10年、总计18次采访而精心编撰的。余玮、吴志菲的这篇《周南:港澳回归那唇枪舌剑的背后》长达四万余字,绝大部分雷同于《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一书相关内容的表述。读者只要稍加对照,即可了然于心,我们在此不再多费笔墨。在整理周南采访录音时,我们对背景、人物作了大量的增补(均请周南审阅认可),比如陈毅初掌外交部时的讲话,邵天任提出“恢复行使主权”等。《神秘外交》作者不知就里,一概照用不误。而且,他们还不“放过”10年前宗道一的另外两篇周南传记:《诗人外交家周南》(上)(下)(原载《大地》1997年第7、8期)和《新中国驻南亚国际的年轻秘书》(原载《大地》2000年第4期)。余玮、吴志菲对宗道一文字似乎“情有独钟”,那些典型的“宗氏风格”的段落基本上都可以在他们“多彩”的“大作”里找到。也举数例。宗道一这样写道:“他们声称:有问题可通过现有的外交渠道商谈,没有必要在香港设立这样的联合机构。说穿了,英方不愿当‘跛脚鸭’(美俚语,在新总统选出后,在任总统实际很难有作为,故名‘跛脚鸭’),他们害怕形成‘中英共管’局面,危及港英当局在过渡时期的行政管理。”(宗道一:《诗人外交家周南》(下),《大地》,1997年第8期)余玮、吴志菲则一字不落地抄入自己文中:“周南说:说穿了,英方不愿当‘跛脚鸭’(美俚语,在新总统选出后,在任总统实际很难有作为,故名‘跛脚鸭’),他们害怕形成‘中英共管’局面,危及港英当局在过渡时期的行政管理。”(《神秘外交》,第88-89页)余玮、吴志菲只加了3个字“周南说”,就把宗道一的话不露声色地强加在周南的头上了。这篇大作以余玮的名义分别以《周南细述谈判背后的坎坷》、《周南:港澳回归――唇枪舌剑的背后》的标题,发表在2007年第7期《人物》、《财经界》上。同时,还以吴志菲的名义,取掉标题中一个破折号,以《周南:港澳回归那唇枪舌剑的背后》的标题发表在2007年第13期《职业技术》上。宗道一还写到了周南参加翻译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一书。这也是周南在1998年仲夏接受宗道一采访时所津津乐道的:“斗转星移,20余年过去,周南与马克斯韦尔先生重逢香江,拊掌大笑曰:‘鄙人当年从干校调回北京,还是阁下的功劳啊!’‘此话怎讲?’马氏惊诧莫名而细问其故,亦为之解颐。”(宗道一:《新中国驻南亚国际的年轻秘书》,《大地》,2000年第4期)余玮、吴志菲全文照录,连标点都不动:“斗转星移,20余年过去,周南与马克斯韦尔先生重逢香江,拊掌大笑曰:‘鄙人当年从干校调回北京,还是阁下的功劳啊!’‘此话怎讲?’马氏惊诧莫名而细问其故,亦为之解颐。”(《神秘外交》,第106页)余玮、吴志菲“移花接木”得最多的是宗道一有关对周南其人其诗的评介。“大约是‘实践出真情’。窃以为周南写江西干校生活的诗章堪称一绝。他把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那种‘带泪的幽默’演绎得淋漓尽致:‘发落赣江西,拄杖薅新秧。好风来自南,荣辱一时忘。忽而遭呵责,四顾意茫茫。心慕陶彭泽,壶中旨酒藏。日暮荷锄归,一醉卧羲皇。煮水茅棚下,独对青山岗。佳禽时一鸣,日午野花香。山我融一体,恍若悟道常。细读两汉书,古人风谊长。抛卷一长啸,浩气充肺肠。从事接沧溟,谤议庸何伤。’(《六十叙怀》)”(宗道一:《新中国驻南亚国际的年轻秘书》,《大地》,2000年第4期)余玮、吴志菲稍作调整,如同文字游戏,连引诗也如出一辙:“大约是‘实践出真情’。‘发落赣江西,拄杖薅新秧。好风来自南,荣辱一时忘。忽而遭呵责,四顾意茫茫。心慕陶彭泽,壶中旨酒藏。日暮荷锄归,一醉卧羲皇。煮水茅棚下,独对青山岗。佳禽时一鸣,日午野花香。山我融一体,恍若悟道常。细读两汉书,古人风谊长。抛卷一长啸,浩气充肺肠。从事接沧溟,谤议庸何伤。’(《六十叙怀》)周南写江西干校生活的诗章堪称一绝。他把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那种‘带泪的幽默’演绎得淋漓尽致……”(《神秘外交》,第106页)照单全收“移花接木”毕竟费事,“照单全收”方为痛快。也从余玮、吴志菲的那篇《周南:港澳回归那唇枪舌剑的背后》说起。宗道一写道:“周南是营造谈判氛围的高手,海阔天空,纵横千年,看似无心闲聊,实是有意发挥,……日的第12轮会谈开始之前,周南与伊文思以各自首都的花季足足侃了5分钟:‘北京的桃花开得最早,树叶还没有长出来,粉白色的桃花就挂满了枝头。还有白色的桃花,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树白雪。’周南在北京生活多年,自然倍知京城风情地理。‘我在伦敦时,特别喜欢观赏黄水仙花,它比桃花开得还早,冬季就能开花。花开时就像撑开了一把小阳伞。’伊文思不甘示弱,似乎是在与周南较劲。不错,谁不说俺家乡好。外交家‘舌战’有时是不分台上或台下的。‘水仙虽然耐寒,但毕竟只能生长在室内,不像桃花,能在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中开放。’水仙比不过桃花,伊文思只好‘鸣金收兵’,他对周南的评说颔首表示赞同。”(宗道一:《诗人外交家周南》(下),《大地》,1997年第8期)余玮、吴志菲则一概全收:“周南是营造谈判氛围的高手,海阔天空,纵横千年,看似无心闲聊,实是有意发挥。第12轮会谈开始之前,周南与伊文思以各自首都的花季足足侃了5分钟:‘北京的桃花开得最早,树叶还没有长出来,粉白色的桃花就挂满了枝头。还有白色的桃花,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树白雪。’周南在北京生活多年,自然倍知京城风情地理。‘我在伦敦时,特别喜欢观赏黄水仙花,它比桃花开得还早,冬季就能开花。花开时就像撑开了一把小阳伞。”伊文思不甘示弱,似乎是在与周南较劲。不错,谁不说俺家乡好。外交家‘舌战’有时是不分台上或台下的。‘水仙虽然耐寒,但毕竟只能生长在室内,不像桃花,能在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中开放。’水仙比不过桃花,伊文思只好‘鸣金收兵’,他对周南的评说颔首表示赞同。”(《神秘外交》,第84页)再如宗道一写道:“……周南和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齐怀远(前外交部副部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引案:为当时职务])为其(引案:指英国外交大臣杰弗豪?豪)送行。周南在机场被香港记者团团围住,询问中英会谈情况。胜券在握的周南脱口吟出一句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个中详情均在此中,再不需述备矣! “1984年8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第20轮会谈结束之际,周南对众多的港澳、大陆记者发表谈话时满怀喜悦地引用李白《早发白帝城》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当时的谈判形势。第21轮会谈开始之际,周南团长以旅游为题,建议英方团长伊文思作三峡游。无独有偶,他也提及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周南意味深长地说:‘好就好在不仅写了景,也写了诗人的心情,叫作寓情于景,下次我们去体验一下……’” “1个月后,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紧接着,周南马不停蹄,又率团参加了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有了与英国人谈判的成功经验,周南与鲁伊?梅迪纳大使的谈判就如‘三月轻舟下扬州’,一帆风顺了。”(宗道一:《诗人外交家周南》(下),《大地》,1997年第8期)余玮、吴志菲手法如旧:“……周南和外交部部长助理齐怀远为他(引案:指英国外交大臣杰弗豪?豪)送行。在机场,周南等人被香港记者团团围住,询问中英会谈进展。……胜券在握的周南脱口吟出一句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个中详情均在此中,再不需述矣!” “……中英进行第20轮会谈。这轮会谈结束,周南对众多的港澳、大陆记者发表谈话时满怀喜悦地引用李白《早发白帝城》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当时的谈判形势。…… “……第21轮会谈开始之际,周南以旅游为题,建议英方团长伊文思作三峡游。无独有偶,他提及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周南意味深长地说:‘好就好在不仅写了景,也写了诗人的心情,叫作寓情于景,下次我们去体验一下……’” “紧接着,周南马不停蹄,又率团参加了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有了与英国人谈判的成功经验,周南与鲁伊?梅迪纳大使的谈判就如‘三月轻舟下扬州’,一帆风顺了。”(《神秘外交》,第92-93页)值得玩味的是余玮、吴志菲有3处小小的“修改”。一是将“再不需述备矣”中“备”删去,备即“全”(如《岳阳楼记》中“前人之述备矣”),意谓不需要再详细地说了。删去“备”字,意思大变。二是将齐怀远的职务改成了“外交部部长助理”,这也大谬。齐怀远当时的身份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而非外交部部长助理。据《中国外交大辞典》介绍:齐怀远出任外交部长助理是1984年8月(见该书第257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据《人民日报》报道:直到日,齐怀远的身份仍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见《人民日报》,日第1版)第三,“三月轻舟下扬州”一句本是出自宗道一之手笔,不知内情的这两口子也一并照单全收,真是令人忍俊不禁。余玮、吴志菲全文“照单全收”的要数以下一段。宗道一这样介绍:“出身书香门第的周南一生嗜好有二:读书和吃羊肉。……周南好读书,举凡古今中外文史哲地无不涉猎。在国外访问,只要时间允许,周南必去博物馆、画廊游览。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他就去了不止一次。在北京,最让其留连忘返的是璃琉厂和故宫博物院。周南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周南爱书成癖,在外交部是出名的。哪怕只有半小时空隙,他也要拿起书读上一会。周南在外交部图书馆借的那些古书如《嘉业堂善本书景》、《越缦堂日记补》、《明本东坡居士集》,一般官员很少问津。周南现在已不大看洋书,倒是常读线装书。他说:线装书不但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托在手上轻若无物,可以躺在床上翻看。在明清小说中,周南尤其是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情有独钟。 “堪称中国外交界的‘业余’红学家。他自小就喜好京韵大鼓《黛玉葬花》,差不多每隔两年重读一遍,故对书中掌故细末毫节烂熟于心。……有趣的是周南还是蜚声中外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燕京大学同窗。”(宗道一:《诗人外交家周南》(下),《大地》,1997年第8期)余玮、吴志菲又是略加涂抹,便“为我所用”:“出身书香门第的周南好读书,举凡古今中外文史哲地无不涉猎。……他爱书成癖,在外交部那是出了名的,哪怕只有半小时的空隙,他也要拿起书读上一会儿。他在外交部图书馆借的那些古书如《嘉业堂善本书景》、《越缦堂日记补》、《明本东坡居士集》,一般官员很少问津。到了国外,只要时间允许,他也必去图书馆、博物馆走一走。在北京,最让其留连忘返的是璃琉厂和故宫博物院。 “……周南现在已不大看洋书,倒是常读线装书。他说:线装书不但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托在手上轻若无物,可以躺在床上翻看。在明清小说中,周南尤其是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情有独钟,读过几十遍,堪称中国外交界的‘业余’红学家。他自小就喜好京韵大鼓《黛玉葬花》,差不多每隔两年重读一遍,故对书中掌故细末毫节烂熟于心。不为人知的是周南还是蜚声中外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燕京大学同窗……”(《神秘外交》,第110页,加粗的字为余玮、吴志菲加) 图、文并“冒”《神秘外交》一书首尾还有《杨洁篪?中国在世界面前的新“名片”》和《章启月:分享“中国”二字背后的荣誉》。据笔者所知,迄今为止,杨洁篪还没有接受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如央视的个人经历的专访。章启月也很少接受媒体的个人采访。余玮、吴志菲有没有采访过杨洁篪和章启月,从《神秘外交》文字看,笔者以为是值得怀疑的。那么,“素材”从何而来?日下午,宗道一曾在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办公室采访过杨洁篪,也曾在2000年春秋两度采访当时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1998年以来,宗道一先后在《人民日报》主办的《大地》上发表《中国外交部最年轻的副部长杨洁篪》、《杨洁篪:新世纪的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外交生涯回首:从“老虎杨”到共和国新外长》、《章启月: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到女大使》等文。这些文章的不少篇幅又被余玮、吴志菲或改头换面、或原封不动地“纳”入他们的“作品”之中。读者只需在百度上检索到宗道一的上述作品,对照《神秘外交》,即可得出结论。余玮、吴志菲又以“特约记者”之名义将自己的“作品”投寄到《人物》、《传记文学》、《党史纵览》、《中国社会导刊》、《财经界》、《职业》、《职业技术》等多家报刊,或署名“余玮”,或署名“吴志菲”发表。特别是余玮以“特约记者”名义发表在《财经界》(2007年第7期)的《周南:港澳回归――唇枪舍剑的背后》(同时以“特约记者”“吴志菲”的名义,改标题为《周南:港澳回归那唇枪舍剑的背后》,发表2007年第13期《职业技术》),又将宗道一发表在2006年第5、6期《百年潮》上的周南口述有关配图一并“收编”,连照片的说明文字也完全一样。特别要指出:《神秘外交》中《沙祖康:不信外交辞令的沙“将军”》一文两张沙祖康的照片,正是宗道一所摄。1998年以来,沙祖康大使曾应邀5次到宗道一所在的浙江财经学院演讲,上述两张照片正是在1998年秋他在浙江财经学院报告厅演讲时所摄。照片被用于图书出版,宗道一既未接到授权申请,亦不曾给予授权。生搬硬套在《杨》、《章》文中,余玮、吴志菲还将宗道一的一些典型叙述“纳”入自己的“大作”中。比如杨洁篪一度和王光亚住在同一寝室。这是王光亚和现任驻日本大使崔天凯提供的素材。宗道一在2000年写道:谁能想到,这一上一下的高低铺?睡了两位副部长(依当时任职)。又比如,章曙在采访时告诉笔者宗道一,他有4位女儿。宗道一这样写道:薛润吾(章曙夫人)生了一窝凤凰,章启月是最小的一只。余玮、吴志菲皆未“放过”。特别要指出的是:余玮、吴志菲对外交界的人事变迁缺乏起码的常识,也谈不上跟踪积累,庶几属于外行。所以,他们在“利用”宗道一作品时,将一些概括、总结性的史料不加区分,悉数录入。但是宗道一的作品有一些写于本世纪初,乃至上个世纪90年代,十数年过去,自然有了很大的变迁,数据也有变化。余玮、吴志菲不作任何改动、补充,所以不免贻笑大方。仅举3例。其一,“这些年来先后共有37位女性担任驻亚非欧美国家的大使。”(《神秘外交》,第416页)这本是在2005年统计的数据(见宗道一:《章启月出使布鲁塞尔》,《大地》,2005年第1期)。到《神秘外交》描述相关情节时,在章启月前还有3位女外交官被任命为女大使(李蓓芬、杨燕怡、杨秀萍),故章启月应为第40位女大使,余玮、吴志菲是疏忽呢,还是根本就不知晓?其二,“于是,分工主管这帮孩子的张希先(中国资深外交官唐明照的夫人,前外交部美洲大洋司副司长、现任全国侨联常务副主席唐闻生的母亲)创造性地提议……”(《神秘外交》,第414页)此时的唐闻生已是前全国侨联常务副主席了。其三,“如今,章启月已经赴布鲁塞尔出任驻比利时大使,人们期待,刘结一和章启月能成为中国外交圈内的第十对大使伉俪。”(《神秘外交》,第422页)这也是不准确的。就在章启月出使布鲁塞尔1年后,高玉琛出任第11任驻毛里求斯大使,他是前驻马达加斯加大使许镜湖(现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的丈夫。因此,到日,中国外交界已经有了10对伉俪大使(至日,中国外交界已经有了11对伉俪大使)。只从前期发表的作品中“找素材”,又不注意及时更新数据,出现这样的错误,就不难理解。期盼法律“阳光”沙祖康大使2001年夏、2006冬年曾接受央视东方时空栏目“东方之子”节目组、新闻频道“面对面”的采访。假如我们没有记错,第一次为李小萌主持采访,第二次则是王志。这些内容因沙祖康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而在网上以及各种纸质媒体广为流传。余玮、吴志菲《沙祖康:不信外交辞令的“沙将军”》一文除了全文照搬央视上述采访内容(还有采访沙祖康老师蒋克的内容),基本就是“利用”宗道一的文字。1998年以来,宗道一及其学生曾数十次采访沙祖康及其夫人刘瑾凤,已在北京《世界报》、《法制文萃报》上发表20余万字。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翻翻2007年9月以来发表在《法制文萃报》上的长篇外交纪实连载《叱咤风云沙祖康》。什么叫“耕耘”?什么叫“原创”?何谓“深度采访”?读者一读即可明白。宗道一自少年时代起就关注新中国外交界,举凡各个层面的外交人物、外交事件、代表团出访、出席国际会议的代表团名单等各类史料均在搜集之中。迄于今兹,已近半个世纪。筚路蓝缕,艰难备尝,内中甘苦酸辣自知矣。1990年以来假暑期之暇,将近20次赴京采访包括唐家璇、戴秉国在内的外交部各级外交官800余人。然而,20年来,其作品屡遭抄袭剽窃,尤以厕身上海、打着“东方新闻工作室”旗号的笔名“童心射、肖舟”一伙最为典型。10年来,这伙文坛“剪径”强人,先后将宗道一的作品不做修改署上自己的“笔名”投寄数十家刊物。一时自以为得逞。待到宗道一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时,这一伙见不得阳光的“雅贼”只好惶惶然逃之夭夭,暂时隐匿蛰伏起来。《中华读书报》记者祝晓风、李颖曾于日刊出《“童心射”抽刀断文》,无情揭露这伙人的卑劣行径。李颖甚至严谨仔细地作了统计:“数千字的文章除了26个字以外,全部是抄袭剽窃而来,连标点符号也照抄不误。”网络的兴起发达为众多治学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一些浮躁者提供更多“诱惑”。搜索而下载,几分钟就“搞定”,悠哉游哉。据百度百科介绍,余玮这位“擅长人物专访及大纪实重磅新闻采写”的“资深记者”、“红色传记作家”、“高端人物的解密者”,迄今已出版有《孤独的夜玫瑰》、《太阳梦》、《世纪小平》、《魅力陈云》、《敦厚朱德》和《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中南海大讲堂》、《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中国高端访问》、《中国经济前沿报告》、《第三只眼看人居》、《真情恩来》、《触摸红墙》(与吴志菲合著)等43部(卷),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家庭》、《新华文摘》、《读者》及中央电台等500多家媒体刊播或被转载各类作品3800多篇,共计1500多万字。如此之高产,这在我们这些几十年勤以补拙,不过发表了几十万字、出版几部书的“老朽”看来,着实不可思议。有道是乌云遮不住阳光,公道自在人心。法律就是太阳。我们呼唤并期盼公平正义,我们更相信法律,因为法律会作出公正的评判。(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中国外交人物研究所)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日报 2001 股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