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为脊椎,虎为丹田 是日本人眼中的孙禄堂堂写的吗

[转载]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龙为脊椎,虎为丹田)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练内家拳可以治好近视眼。
一是运动中的整体力。二是整体爆发力,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包括大脑中枢神经。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当即昏懵,如遭电击,双颊苍白,绵软无力。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
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更上即为分劲,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心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一女子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外表上看不到,&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
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来源:天下武林&太极天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龙为脊椎,虎为丹田.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练内家拳可以治好近视眼。
&一是运动中的整体力。二是整体爆发力,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包括大脑中枢神经。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当即昏懵,如遭电击,双颊苍白,绵软无力。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
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更上即为分劲,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心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
&&&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
这个部位,一女子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
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孙禄堂印象
1、《北派国术家掌故》(1930年出版)中记载的孙禄堂:
光绪时,有蒲阳孙氏禄堂,以拳勇独步一时,举世无敌。其所精之艺为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皆内家绝学,禄堂更旁参外家各派,融会贯通,纯以神行,集有清一代拳技之大成。江湖人称天下第一手。时有宫廷侍卫鼻子李者闻其名,欲约以公赛。知者多劝李曰,孙玲珑透体,鬼神难测,不可公赛。李遂私访,时孙随肃王游,知李大名,待李甚殷勤,谦逊如无所能。李疑为浪图虚名辈,再三邀赛,孙乃从之。二人对立,旁者喊号,号声方出,李尚定睛未动,已然跌出,时孙早立于李之身后。观者皆未见孙何时动作,疑为神乎。李羞去,深悔此行。
2、支燮堂先生回忆孙禄堂先生
禄堂夫子来沪时,社会名流巨贾竞相接待,然夫子多谢而避之。常住在余处,使余朝夕得夫子指教。夫子尝云:“汝技初成,需多试技,行止坐卧任何时候,皆可向吾进击。”一日午时夫子于院中歇息,躺于椅上,闭目入眠。余一时念起,看准夫子身体以石子掷而击之。石子掷去,忽而不见夫子,石子洞穿夫子所卧椅背帆布,而夫子早立于余之身后,夫子手指已经抵住余后颈。余深服禄堂夫子灵敏如神矣。
3、刘子明忆李景林谈孙禄堂先生
民国20年春,受李芳辰将军之邀,余赴山东国术馆充任文书,时馆内国术名家云集,如李润如、杨法五、李书文、郭宪三、武汇川等,终日探讨国术技艺,每遇争议不定时,将军常以孙禄堂先生尝云云,则争议立解。人言李将军最推崇孙先生功夫。一日,省主席韩复榘来访,谓:“将军纵横武林数十年,以将军之见闻,何门功夫最称上乘?”李将军曰“今有武当、少林、峨嵋、形意、八卦、太极诸多名拳皆可臻功夫之上乘。然而最上乘者当存乎其人,乃集之大成浑然为一者也。”韩主席问曰:“何人至是?”李将军道:“余遍顾宇内,能集拳术之大成而独造其极者,唯孙禄堂先生一人而已。”韩问:“孙先生有何绝艺耶?”李道:“孙先生内功绝伦,于动静之中能将《易》之奥蕴体用无遗。静之,若幽谷深渊而不可测,虽不闻不见而能感而应之。动之,则玲珑透体不见形影,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孙先生又能周身分毫不动而重心已变,当今善技者无人能知其奥。孙先生神意一动,悠然之,则劲如天网,任彼化打接逃,尽皆无救。放伸之,似天河直泻,沛然莫御矣。孙先生之腿法与其手法等同,身未动而腿已出,横空神打,力透骨髓,痛袭心肺,使人魂散。孙先生之打法,随机应变,出神入化,随心所欲,无一定法。盖孙氏从容天理,拳合于道,中和极致,周身有如一气与天地并立,无可无不可矣。”韩感叹曰:“此真天人也。”余知李将军向不轻许于人,惟每提及孙禄堂先生之武艺时,无不钦服备至,叹未有能及者。又常叹息孙先生拿艺太紧,向不教人。李将军原习杨家太极拳,以为武术正宗,首都国术馆成立后,李将军力邀孙先生南下,两人时常过从,相知日深,此后李将军论拳与数年前之观点多有不同矣。
4、杨世垣回忆孙禄堂先生
民国12年我在天津南开上大学,同年拜在孙禄堂老师门下学习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那时禄堂先师每月来天津一两次。每次约三五日不等。禄堂先师尝说学习内家拳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也许这个原因,同期的师兄弟中,对我比较看重。第二年寒假,先师要我陪他一起回到北京,并住在先师家。一天清晨起来,天降大雪,院子里白茫茫的一片。我走出厢房门外,正好禄堂先师手提着灯笼从前院回来,先师站在影碑边看着院子里的雪,似乎不忍下脚。先师说:“这是天作银毯。”言罢,纵身一跃,竟到了北房的台阶上。我留意看了一下先师站在影碑旁边的脚印,正在影碑一侧。当天我用圈尺一量,从禄堂先师站着的影碑到北房台阶的距离正好三丈五尺。后来我回到天津跟师兄弟们讲,先师手提着灯笼一跃,竟达三丈五尺。于是有人说郭云深老先生一跃也在三丈外。后来先师听到了这些议论,当即否定道:“我也就是勉强两丈外吧。”说着用虎形一跃,然后师兄龚剑堂用尺子一量,果然只有两丈五尺。我觉得纳闷,为什么先师当众故意不跃得远一些呢?后来李玉琳师兄对我讲:“这是咱们老师的敬师之德。你们拿郭老师祖做比较,咱们老师当然故意不跃到三丈外了,你老弟就别钻牛角尖了。”所以很多人以为先师一跃就是两丈五尺,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禄堂先师手提着灯笼一跃竟达三丈五尺。先师敬师之德无以复加。
5、郑怀贤回忆孙禄堂先生
我在上海时曾与师兄萧格清在中华国术研究会任教,一次请孙老先生前来担任名誉理事,宴会后大家恳请孙老先生表演一、两个绝技,老先生被央求不过,于是让人拿来五个方凳,每个凳子之间相距三四尺依次摆放。孙老先生坐在一端,另一端的凳子上放着萧格清的帽子,孙老先生让在场的人站在老先生的身边,孙老先生说:“我要从三条凳子下穿过取那顶帽子,身边这人只要在我起身时能坐在我坐的凳子上,就算他赢。”大家认为这事太容易了,于是首先由翁国勋来试,大家只觉眼前倏忽一闪,再定睛看时,孙老先生已经拿着萧格清的帽子坐回原处,而翁国勋竟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之后周围的人分别来试,包括我和萧格清这些练过多年八卦拳的,结果没有人能在孙老先生起身取回帽子的过程中能坐在老先生的凳子上。在场的人中只有我和萧格清是老先生的弟子,但是各位拳家看到这种惊人的表演后,无不惊叹孙老先生的技艺有如神仙一样,是有生之年从没有见过的高人。
6、郝家俊回忆孙禄堂先生
孙禄堂老师的太极拳打手精妙绝伦,与众不同,完全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其中的精微奥妙非常人可以想象的。禄堂老师与人打手,常常仅用两个手指一搭,对方就动不了了。欲退不出欲进不能,无论进退,五脏六腑感觉被无数根钢丝扯住一般,动则欲碎。禄堂老师的手法却极轻微。有时未见禄堂老师如何动作,自己的内脏就如被电击,一下子就瘫倒了,有时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一下子飘出三丈外,却完全没有感到自己身上受力。禄堂老师的打手真是不可思议。如今我研究打手技术也有50多年了,遇见的各派名家也不少,没有见过谁能达到或者接近禄堂老师的水平。只有师兄李玉琳先生常能打出一些莫名之劲,但不如禄堂老师能无时不然,随心所欲。
7、吴江平谈孙禄堂先生
孙禄堂先生不仅精通内家功夫,也精通外家功夫,孙先生是将内外家功夫融会贯通,使之焕然一新,武功确实登峰造极。我的老师窦来庚、大师兄曹晏海都是以外功为主。他们都说孙先生对外功也是极精的,但与一般的外功绝然不同,闪赚腾挪,全是由内而外,一气冲空的结果。为了能得到孙先生的指点,他们都曾想了很多办法,因为孙先生一般不亲自带学生,平常白天孙先生或写字或看书,沉言寡语,一般不教拳,只有到了礼拜一,孙先生才给国术馆的老师上大课,这天很多人乘车搭船从外地赶来。即使在国术馆的人也很少有机会能经常得到孙先生的亲自指导。为了提高自身的技艺,窦老师在中央国术馆毕业后,没有马上回山东,而是在镇江找了份工作,就是为了能经常得到孙先生的指导。曹晏海那时差不多每周日,从南京赶到镇江,就是为了星期一能听到孙先生的讲课。当时能得到孙先生亲自指导的人很少。即使形意、八卦、太极方面的名家,也很少能得到孙先生的指导。国术馆有成就的内、外家的拳师,差不多都拜在孙先生门下。当时若能得到孙先生的亲自指导,诚如李天骥所言,真是有一步登天之感。
8、孙剑云回忆孙禄堂先生
大约民国15年前后,有位关先生,比先父小几岁,我叫他关大叔,常来我家找先父。只要他一来,两个人就到练功的屋子里,一连几天不出来,我母亲也不让我们去打扰。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修炼道功。大约年余后,关大叔有段时间不来了,一天关大叔的家人来我家找关大叔。我母亲说有日子没有来了。看到他家里人有些着急,先父说:“你们不要找他了,你们是找不到的,他已经走了。”后来先父去世前,见到我们哭,于是厉声道:“要不是为了你们,我早就走了,还用拖到今天才走,你们还哭什么。”听先父这样讲,这时我忽然想起关大叔这件事。也许先父说的“走了”就是指修道正果。
江苏国术馆成立时,馆内国术教师中有许多名家、高手,他们一再要求先父表演一下功夫,如果分别搭手试艺,容易伤别人的面子。于是先父讲:“就在这个大厅里,你们一起来抓我,谁能摸到我的衣服,就算他优胜。”这个大厅约能容纳200多人,当时在大厅里的国术馆教师和学生有百余人。大家听到先父这样讲,起先没有动,有几个与先父熟悉些的,走过来将先父围住,就在他们欲抓住先父时,忽然先父不见了。不知何时先父到了圈外,这时有人喊,要大家团团把先父围住。然而就在大家看准的先父的位置,一起扑过来时,又不见了先父。后来直到众人都累了,也没有人能碰到先父的衣服。
江苏省国术馆从南京迁出后,设在镇江阳彭山,国术馆门口总有一些黄包车等着生意拉活。一次先父外出,一个车夫央告先父照顾他生意,本来先父出入都是步行。见车夫这般央告,就只好答应坐车夫的车。然而,当车夫拉先父出外办事回到国术馆后,却不肯要先父的车钱。先父问他何故?车夫说:“这回我开了眼界了,拉先生上坡,比每次拉着空车还要轻。我起先还以为车里没有人了,回头一看先生就在车里。这回我才知道先生有腾云驾雾的功夫。我怎敢要您这位老神仙的钱。”先父说:“哪儿有这回事?那一定是你今天早晨多吃了两碗饭,身上有力气呗。”但那车夫还是一口咬定先父能腾云驾雾。
先父在上海时,一次众武术名家聚会,当时有人提议要先父表演一两个绝技。先父推脱不过,于是走到屋子的一面墙下,将身体一侧(左或右)贴靠在墙上,先父靠墙里边的脚外侧和同侧的肩紧贴在墙上,同时把外边的另一只脚抬起来,就这样保持十几秒钟后,回到座位上。在场的人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有什么奥妙。于是先父要他们照着自己做的动作去试,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完成先父刚才做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先父解释说,这个动作可以用来检验一个人能否在外形丝毫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功来改变自己的重心。几十年来我还从没有见过第二个人能够像先父那样完成这个动作。
9、孙保安回忆孙禄堂先生
有一天我爷爷在屋子里写字,我进去玩。过了一会儿,爷爷说:“你去看看咱们后院墙上有人。”我跑到后院一看,见有个人趴在墙头往院子里看。我有些纳闷,爷爷在屋子里是看不到后院墙的,他老人家怎么会知道后院有人趴墙头呢?还有每当街口有化缘的和尚、道士,爷爷在屋子里总是事先就知道了,让我们拿一些馒头到街口去等着。我们刚到街口,化缘的不前不后正好到。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10、任兰芬回忆孙禄堂先生
孙禄堂老先生武功神奇,体内有罡气护体,遇敌来袭,虽然不闻不见,亦能感而遂通,临机应变,从容中道,体外更有极强之吸力,与敌虽相隔丈外,互不接触,亦能使敌被吸引而不能动。举手间,可将敌凌空提起,使敌两足离地而不落下。孙禄堂老先生的武功绝非常人所能思议。
11、孙雨人记孙禄堂先生
孙禄堂太夫子晚年返乡,途经定兴,受到县政府的热情接待。当时县长有位故交,是留洋学习物理学。听到很多有关太夫子神奇的传说,一定要见识、研究一下。太夫子不喜欢当众表演,但是县长也一再要求,盛情难却,于是答应做一个游戏。太夫子说:“好吧,我就表演一个吧。”随后问大家:“在座的诸位今天身体如何?有没有不适的?”大家回答:“没有什么不适啊。”太夫子接着问道:“现在你们感觉怎么样,还舒服吗?”这时屋子里的人个个虚汗立下,瘫软不起,都说心口难受。这时禄堂太夫子又问:“现在好点了吗?”大家缓了口气,都说好些了。于是禄堂太夫子说:“这是一气之作用,不知物理学可否解释?”那位县长的故交,虽是留洋学物理学的,也惊骇不已,结结巴巴地连声说:“神人,神人。”最后说他也不能解释其中的道理。
孙雨人说:“当年武林中已经没有人能跟禄堂太夫子比武了,如果太夫子想取谁性命,他还不知道,就已经不行了。禄堂太夫子武功之高,是当时其他人望尘莫及的。能得到点儿皮毛,就足以称雄一方。”
历史文献上记载的孙禄堂先生---张全亮
1、文献一《近世拳师谱》
孙师禄堂讳福全号涵斋,直隶完县人,幼从李奎元习形意拳,李之师爲拳法大师郭云深,孙实学于郭,相从最久,又随名师程庭华习八卦拳,民初得郝爲真太极之传,孙师聪慧绝人,又得数位名师真传,其苦心孤诣非常人可及,孙师喜交游,行迹所至声誉雀起,尝遇方外隐士密授仙法,故孙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於时,爲治技者冠。徐东海督奉,招爲内巡捕,清室意公亦折节师之,民七入总统府,授六等文虎章,民十七国术研究馆成立,聘爲武当门门长,苏省国术馆副馆长等职,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流传於世,孙师一生术合於道,其武艺举世无匹,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爲神,民二十二年冬无疾卒於里第,子存周承其传,亦名重於时。
摘自《近世拳师谱》第65页,1935年出版。
2、文献二《北派国术家掌故》
光绪时,有蒲阳孙氏禄堂,以拳勇独步一时,举世无敌。其所精之艺为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皆内家绝学,禄堂更旁参外家各派,融会贯通,纯以神行,集有清一代拳技之大成。江湖人称天下第一手。时有宫廷侍卫鼻子李者闻其名,欲约以公赛。知者多劝李曰,孙玲珑透体,鬼神难测,不可公赛。李遂私访,时孙随肃王游,知李大名,待李甚殷勤,谦逊如无所能。李疑为浪图虚名辈,再三邀赛,孙乃从之。二人对立,旁者喊号,号声方出,李尚定睛未动,已然跌出,时孙早立于李之身后。观者皆未见孙何时动作,疑为神乎。李羞去,深悔此行。
摘自《北派国术家掌故》,1930年出版。
3、文献三:向慨然谈孙禄堂
孙禄堂先生在拳术界的声名不减于李存义,论班辈,却比李存义晚一辈,论本领,据一般深知二公的拳术家评论,火侯还在李存义之上。……从来拳术家肯下功夫的,大概要推孙禄堂为最。孙住的地方,离他的师父家中有两百里旱路,孙在家用功,每遇到疑难之处,自己思索不得立时动身到他师父家去,决不因路远踌躇,他家清贫,总是带一点干粮在路上充饥,二百里路一气走到,不在路上停歇,见着师父把疑难之处解释明白了,又立时欣然归家,也不在师傅家停歇。在他心目中看这四百里路直如平常人看三四里路一般容易。他做功夫并不限时间地点,随时随地都在用功,所以孙禄堂的武艺纯熟自然到了绝境。
文章来源:向恺然撰写的武林高手江湖异人,秦鹤岐、孙禄堂、杨登云、神针等篇。篇名即孙禄堂。向恺然短篇著作,范伯群编,台湾业强出版社
1993.2。又邮拨。
4、文献四:姜容樵谈孙禄堂 
孙福全,号叫禄堂。直隶保定府完县人。七、八岁就酷嗜武道。除去跟先生念书,就央告他父母就本乡拳师练习武技。到十来岁,他的武艺文艺居然并驾齐驱,崭然露头角,却是他学技既湛,心里便有些不满意少林拳。过了两年,便又投拜李殿英门下。李殿英就是驰名北省的李奎垣。……孙禄堂跟着李奎垣十年,不曾离开。就把李奎垣的玩艺儿一古脑儿和盘掇过来。但是孙禄堂的心里仍是不满意,总觉着自己的本领有限,在这时又跑到北京,找着程廷华,又拜在廷华门下,不消三年,他把程廷华的能耐也都学到自己身上来,不要说八卦掌入了化境,为同辈中所望尘莫及。就是五行十二形龙虎猴马也各尽其妙。龙形有伏龙登天的气概,虎形有推山倒海的威风。哪怕不懂拳的人,瞧着他的拳,也都赞叹不置。这人也真奇怪,本领越是高强,求学的心越是真切,凡是同门的武师,不管是师爷、师叔、师伯、师兄,不管千里万里山州川县,问着讯,就要去拜访,有一手专长,他也不肯放松。同辈师兄弟中就数他年纪最大,也就算他的能耐出类拔萃。所以无形中也就推他为小八侠之领袖、斌字辈之魁首。他的技艺无一不精,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所以当时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
摘自《当代武侠奇人传》第七卷。
注1:姜容樵在《当代武侠奇人传》一书的自序中写道:“余学无所成,治技更无所得。惟将生平所受之于师者,闻之诸老前辈及各友者,虽至微之事,一言一动,亦一一笔之于书。特仍怕有未尽善,或不能达其意,复编此最近五十年来国术掌故小说《当代武侠奇人传》一书,搜集各派名家传记轶闻、专门造诣以及作用思想,事必确实,语有明证。不惟存在诸先生尚存十九,即过去诸先生亦为全国所景仰。特述颠末,用公同好,以为治技者参考。至于未能尽量发挥诸先生之精微奥妙,尚祈同志随时指正,则幸甚焉。
  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十日沧县姜容樵于海上”
注2:姜容樵时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
5、文献五:许龙厚撰孙禄堂先生行状
孙君禄堂,讳福全,号涵斋。河北蒲阳人也。前清府选用知县、知州等职。民国历充法政学校武术教授,国务院卫队总教习,总统府武承宣官,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主任等职。民十八年,浙省举办国术游艺大会,孙君为副评判委员长,嗣后沪上举办国术大赛,孙君又为评判主任。孙君十二岁从李奎垣先生习形意拳,十五岁复从郭云深先生学,相随八年。后从程庭华先生习八卦拳,并得郝维桢太极之传。孙君天禀气质超迈绝人,又虚怀若谷、专心潜学,于形意、八卦、太极拳皆能穷其理而绝其术焉。谓之形意拳刚球也,八卦拳弹簧球也,太极拳皮球也,三劲一理,皆为中和真一之气一以贯之、纯以神行之道也。孙君习拳不分派别,融会三家拳术,独能贯通为一,其艺之精微,功之绝纯,南北拳家无出其右矣。孙君弱冠时既游历南北,凡闻有艺者,必访至,切磋、较艺五十余年,未遇其匹。又尝屡挫日俄等国力士,海内武术家无不称道,从之者甚众。今之国术名流金一明、曹晏海、马承智、胡凤山、李润如、童文华等皆为其门人也。孙君生平负气节,清室肃王意公慕其名,折节下交,孙君除论拳外,从无一事请托。以是缙绅孙君益重焉。孙君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其仁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乡有夫,外出数年,其妻贫不能守,孙君故托其夫之信,月予以金。其夫后果归,得免仳离。孙君之隐德类如此。晚年归平,道骨仙风、气象绝好。岁癸酉十月,以无病卒于里第。享年七十有五。生平着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及《八卦剑学》,其子存周、女剑云能继其传。余与孙君相识有年,受益良多,略知其行状,谨为之录。
源自1934年《体育月刊》
文献六:李子鸣先生谈孙禄堂先生
孙禄堂先生十五岁时拜保定形意拳名家李奎元为师,后又经其师祖郭云深先生指点窍奥,技遂猛进。19岁时闻北京有程廷华先生,精于八卦拳术,乃徒步进京住访。一日,孙先生于郊外某村访程先生,有一犬狂扑之,先生怒而击之。一女孩闻声出现,怒而止之,双方言语冲突。是时一老者出而呵止之,并请先生至家中。相互寒暄毕各通姓名,始知老者即闻名江湖的眼镜程先生。于是道及仰慕之情,欲请程先生一试身手。程先生至院中,纵身登上屋檐,倏然下落,起落自然,其快如风,遂大服而跪拜门下。孙先生秉性聪颖,过目不忘,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程先生亦爱其敏捷过人,倾囊相授。如此苦练数年技艺精纯,凡闻有技者,必往访之,与人相较,从未失败。故锅、程二位先生赞曰:“此子真能,能不辱其师。”故当时有“活猴”孙禄堂之称。数年后,程先生谓曰:“吾徒几百人,而天资聪颖又能专心苦学者,都不如汝。虽余尽心相授,然汝亦有宿慧,否则不克臻此境也。现观汝之技可谓无敌手,可以行矣。望前途珍重。”惟八卦掌之精义皆包含于《易经》之内,遂入四川,访精于“易”学之某公,习《易经》,终能穷其理而绝其术也。
  孙先生与杨澄甫先生有八拜之交,欲与杨交流拳技。而澄甫先生以各守所长足矣,拒之。实则不肯将太极拳传之也。而先生学太极拳之心更切。民国初年,河北广平永年人郝为真先生(乃李亦畲先生之爱徒,太极拳之巨子)来京探访亲友。郝先生初次进京,客住旅店,不久病倒,病情甚剧。孙先生闻之,速前往探视,并为其请医生诊治,朝夕相待,诚挚甚笃。月余,郝先生病愈,乃谓先生曰:“吾二人本非至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实无可报。”孙先生曰:“区区小事,不必挂怀。四海之内皆朋友,况同道乎!”郝先生曰:“吾实心感,愿将平生所学太极拳传之与君,愿否?”孙先生曰:“求之不得。”乃迎郝于家中,自列为弟子,朝夕受教,数月得其大概。郝先生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综观孙先生之武技,得自四五位名师之尽心亲传,更加他自身之钻研苦练,对于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内家拳术均能造其极,本其心得而创造发展,成为孙式形意、孙式八卦、孙式太极,并创三家合一之说。曰:“形意力实,八卦力巧,太极力灵。问何以三家可全?曰:比之于物,太极皮球也,八卦弹簧球也,形意刚球也。惟其空,故不屈不伸而不生不灭;惟其透,故无知无得,无障无碍;惟其刚,故无坚不摧,无物不入。要皆先天之力,一气之流也,何不能合成。其三家形式虽不同,其理皆合,应用亦各有所当也。”惟孙先生能将三门拳术融会贯通,合而为一,体用完备,集内家拳术之大成,为一代名家大师,创宗立派者。孙先生技与道合,其威名享之于海内外。
孙先生一生以教拳为业,足迹遍祖国各地。年迈七旬,应聘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嗣后为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先生教学循循善诱,其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
孙先生晚年将一生心得,著书立说,其主要著作有:《八卦拳学》、《形意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拳意述真》,嘉惠后学非浅,留有《八卦枪》一书,但未脱稿。
源自《八卦掌精要》李子鸣弟子张全亮编
孙禄堂论拳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
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
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虽空,乃至实至诚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无意即无火也),随彼意而应之。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即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也。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用之法也。
夫练拳,至无拳无意之境,乃能与太虚同体,故用之奥妙而不可测。然能至是者,鲜矣。
拳 道 真 论
拳道乃通仙道。
拳道之行,旨在长生;仙道之贵,是在久视,此两者原为一体,总在一源。观上者达摩赖戒杖以定禅;真武执宝剑以证道。由此可见非拳无以护道,非道无以明拳。拳道合一,方为真拳,始入正道。
拳道之行,至简至易,不在动作之多寡,套路之繁杂,唯在神气二字而已。神气者,始于清静,终于躁动。故清静为天下之正。万法莫不归之。人能身静,则气定,则心静,则神凝。但于气定神凝之时,或站或坐,一任自然,但以舒适得力为是,恍惚杳冥之中,则本能灵光自现,先天自然之内力日增,生生不已,无极而太极生焉。太极者动静之机,动静者阴阳之大道,于此处,冥心细细体察体内动静之微妙,遍体阴阳之争力与宇宙呼应,空洞虚灵,浑圆均整,如融太虚;如沐海洋,一动百动,无微不到,动静虚实,互根为用,永顺自然。如此而渐行,则拳之几种力学不妄而得,不期自备。再加之精神意力之运用,久久则自复备一触即发之本能,具有不可思议之神妙。
循此而进,则为拳学之正途,仙道之阶梯也。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龙为脊椎,虎为丹田.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练内家拳可以治好近视眼。一是运动中的整体力。二是整体爆发力,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包括大脑中枢神经。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当即昏懵,如遭电击,双颊苍白,绵软无力。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更上即为分劲,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心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一女子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孙禄堂前辈的一份珍贵遗稿
[从此文内容看,当是孙禄堂老前辈为其《八卦拳学》一书所做序言。(后出版的序言未用此稿).文中谈到的孙禄堂老前辈对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的看法,以及著《八卦拳学》一书的初衷,十分珍贵]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推之全球无异也.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先哲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全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于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各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因思幼从余师李魁元先生时,先生常云天地之理,变化无穷.晤对闲谈,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术一门.其技之精,理之细,亦甚奥妙测.余当时存诸心中,总未得门而入.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白君与余指引相见,云先生精通八卦拳术.初见先生练时,其意与形意拳大相悬殊.时余练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劲,不能周知,心虽爱慕,又恐与自己所练之拳气力不和.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每日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作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这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日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余师亦在其数.以后诸弟子又各传门徒,此技之妙,遂流传于社会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现精此技者虽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传与人者少.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余得程先生传授后,朝夕练习,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数十年略得其中梗慨.思欲立谱以传后世,然无依据在前,诚恐断定有谬.但步步循理设想,夫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实出一人遗传,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故公余之暇,探辑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将所习之技,编纂成书,以聊助爱技击后世钦好者或作入门之径,是则余之志也.余本武士,才短于文,书中有不合之处,望乞诸君子随时指示为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禄堂传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