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古县城有没有严家村吗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我原来叫菩提缘,
还叫过净土之莲
现在叫一莲,
请博友们记住我。
LOFTER精选
阅读(194)|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6075',
blogTitle:'金刚上师与灌顶————慈城罗珠堪布',
blogAbstract:'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慈城罗珠堪布:金刚上师与灌顶
慈城罗珠堪布:金刚上师
《慧灯之光》一&
发布时间:
&&&&在藏地,人们对于金刚上师与灌顶的认识一般没有太大问题。但是,目前在汉地,很多居士对于金刚上师与灌顶的认知,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盲目地依止一些金刚上师、盲目地接受一些灌顶,结果造成不好的后果。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其后果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有二:
&&&&一、造成了那些金刚弟子(即学密之人)个人修行上的一大障碍;
&&&&二、这些现象给整个藏传佛教和密宗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使得社会各界人士,无论学佛或不学佛的人,都对藏传佛教产生了种种误解。
&&&&所以,我们有必要谈谈这两个问题。
一、金刚上师
&&&&是不是来自藏地、穿藏红色僧装的人都具足金刚上师的条件?或者具有活佛、堪布等名字的人,是不是都是金刚上师呢?都不一定。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做金刚上师?小乘和大乘显宗上师所要具备的条件又是什么呢?下面一个个分别解释:
1、为什么要择师
&&&&有些人也许会想,我们也不做金刚上师,为什么要讲这些?你们虽然不会做金刚上师,但你们会依止金刚上师。依止上师是刚刚开始学佛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因不如法地依止上师而走错了路,就浪费了珍宝人身。人的生命本来就很短暂,在短暂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难,之后遇到真正的善知识——金刚上师就更难,此后能依止金刚上师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难乎其难,所以,要想学正法,就有一系列的困难。我们既然学佛,就要学一个正规的法,要走一条正规的道路。
&&&&佛教就像一个超级市场,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宁玛巴的《大幻化网》所讲,佛法可分为五乘:第一是人天乘,只求人天福报;第二是声闻乘;第三是缘觉乘;第四是大乘显宗的菩萨乘;第五是密乘。如果你想求人天福报,佛教里有这样的法;你想修声闻的法、缘觉的法,佛教里也有;若想修大乘显宗的法或者密乘的法,佛教里还是有。超市里有很多东西,自己可以随意选购。同样,在佛教里,从世间法到最顶峰的无上大圆满,有一层一层的很多修法,选择其中哪一个,是由自己决定的,这是每个人的自由。诸佛菩萨虽然希望大家都修解脱法,不要去追求人天福报,但这只是他们的期望而已。他们既不会勉强所有的人都去修密法,也不会勉强所有的人都去修大乘法或小乘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而一个法门能不能度化所有的众生呢?显然是不能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释迦佛才会一转、二转、三转法轮,传了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仅一个法门就能够度化所有众生,佛也不会说那么多的法了。
&&&&如太虚老和尚提倡的人间佛教,也不代表整个佛法。他们主张建立慈善机构,承办社会福利,帮助人或动物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行持这些善法可以说是人天乘,也可以说是大乘菩萨的行为。因为,大乘菩萨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赞叹除了传法和劝人修行以外的其他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些善行是大乘菩萨的行为还是世间法,关键是由自己的发心(动机)决定。
&&&&现在很多居士自称是学佛的,但实际上他是如何学佛呢?上至知识分子和商人,下至农村里的老太婆,很多居士都是修人天福报的。为什么学佛?为什么受皈依戒?为什么受五戒?都是为了健康长寿、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孩子们能够顺利地考上大学、能够找到很好的工作……这是不是学佛呢?佛没有这样做过。我们都知道,自从佛发了菩提心后,于三大阿僧祗劫中,从没有为自己希求过这些世间安乐。这样的“学佛”更应该叫学法。梵文的法(Darma),中文译音为达摩,其意很广,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在修持正法上讲,“法”具有度众生的能力,可直译为“持”,即抓住的意思。若修人天福报,此人则可享受一些人天报应而不堕恶趣,具有“法”的意义。只是为求人天福报或现世利益而行善,不是学佛,只是学法。现在很多自称学佛之人,都是这样发心的。
&&&&在剩下的修行人中,又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修行。虽然我们都会说“我是大乘佛教徒”,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人却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我们修加行是为了自己,放生也是为了自己,烧香磕头还是为了自己,处处都是这样,和上班或处理一些家务事没有很大差别。上班不是为了其他人,就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修五加行、听法也不是为了其他人,就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同样都是为自己。
&&&&只有剩下的一部分人,才真正是在考虑众生的事情。自己的事,他没有去考虑。如经中所喻,种谷可得谷,但稻草不求自得,无须专门求得(种谷喻为菩萨之六度万行,谷喻为众生的利乐,稻草喻为自己的利乐)。又有一个比喻是,烧火做饭可得饭,火起则烟自然冒出,不须专门求烟(烧火做饭与种谷义同,饭与谷义同,烟与稻草义同)。这些比喻说明了:虽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你的能力怎样,如果你真正能够放下自己(不要说现世生活上的问题,甚至后世的解脱也不去管它),根据自己的能力,只是一心一意无条件地利益众生,自利之事不需要专门去做,也会不求自得。
&&&&其实,只是我们放不下而已,如果放得下,就不用专门做。对此,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众生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流转轮回,无论做高贵的帝释天王,还是转生为微贱的蚂蚁、蚯蚓,随时随地无不为自己打算,从来没有考虑其他人的解脱。但是今天我们有什么结果呢?还是流转于轮回中,什么也没有得到,今生去世时依然空手而归,以后也是这样,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而佛真正把自己的一切都放下了,没有去管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正如佛的广传里所记载的,就是为了填饱一个众生的肚子,他都会舍弃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更不要说其他的。他没有管一己私事,但是佛已经成佛了,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已经圆满了。所以,能够放下就会和佛一样,不能放下就和六道众生一样。学佛人当中,真正能够学到大乘佛法的人比较少,但这只是从外在现象上得到的结论,所以有可能是不准确的。
&&&&凡是只考虑自己的解脱,无论闻思修或做世间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虑其他人的解脱,不要说闻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积累成佛的资粮。佛经里有许多这样的公案。我们经常为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其实从根本上已经错了。
&&&&是不是为他人着想的所有事情都是正法呢?不一定。社会上确实有很多善良的人,每当见闻他们的事迹时,我感到非常惭愧。他们也不是学佛的人,也没有说为了度化众生而成佛,但是他们做得那么好,这是有目共睹的。而我们天天从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为了度化众生发菩提心,这只是口在念,但我们的心行是否与之相应呢?
&&&&总之,只有为了众生的解脱而行利益众生的事业,才是正确的路,也才是我们要走的菩提之路。
&&&&这样的路该如何走呢?我们需要一个具格的人引导,才能顺利地走上菩提道。例如,无始以来,我们在生生世世中,肯定学了很多次世间的学问,只是现在想不起来了,然而,如今只学其中一种,尚需一位老师的引导,否则难以完全掌握。放下自己的事,是无始以来我们从未做过、想过,甚至连作梦都很少梦到的;而利益自己,是我们生生世世做惯了的。今天,佛要求我们把无始以来一直做惯的放下,去接受一个从未想到的事物,该有多难啊!这肯定要有善知识给予帮助才能办到。所以,选择金刚上师和善知识特别重要。
2、如何择师
(1)作大乘上师的条件
&&&&什么是衡量大乘善知识的最低标准呢?
&&&&第一、大乘上师要有无造作的菩提心。据佛经所载,若某人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他不是十全十美,在没有其他上师可寻时,我们也可依止他。我们依止上师,除了希望依靠他获得对解脱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别无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会给我们灌输一些好的东西,也就是说,他绝不可能为获得个人的财产、名誉和地位而利用我们,只会尽己所能地来度化、引导我们。所以,我们多多少少会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第二、只具有菩提心是不太圆满的。比如在世间,我们找到一位人品极好的老师,而他却一无所能,我们跟着他又能学到什么呢?同理,上师人品虽如弥陀、观音一般(菩提心还是必要的),但我们要的是解脱智慧,而他对此却一无所知,老师都没有智慧,我们哪里能得到智慧呢?所以,大乘上师在无造作菩提心的基础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显密教理,特别要精通我们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若某人不具有菩提心和智慧,他表面上会说得很好听,做得也很好,但实际上利益自己的成份很多,考虑其他众生的成份很少,他会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利用我们。如果我们在很多关系上处理不好就会很麻烦,这时,还是以不依止为好。上面讲的这两个要求,是做大乘上师的最低标准。
(2)作金刚上师的条件
&&&&做金刚上师只具备上述的最低标准是不够的。无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是宁玛巴一位非常伟大的成就者。他著的《功德宝藏论》里收集了很多显宗、密宗对金刚上师的要求。之后,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讲到: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众生的福报浅薄,要找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萨一样的金刚上师,恐怕难而又难。尊者又继续说道:所以,暂且不谈很高的要求,对金刚上师比较低一点的要求是:
&&&&第一,三戒一定要清净。三戒是指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
&&&&1)别解脱戒清净。别解脱戒分为在家和出家两种。故从这个角度而言,金刚上师既可以是在家人,也可以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刚上师首先要具足圆满、清净的居士戒。
&&&&2)菩萨戒清净。作金刚上师一定要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说到菩萨戒,我要强调汉地存在的一个问题。现在,汉地很多学佛人都认为,我曾在某法会上受了菩萨戒,所以我肯定有菩萨戒。但实际上他们得到菩萨戒了吗?很难说。问题在于,获得菩萨戒的关键是什么?若举办一个非常隆重的法会,并邀请一些高僧大德,由他们为大家举行一个授菩萨戒的仪式,是否就得到菩萨戒了?从外缘上讲,很多条件都具备了:传戒上师是有菩萨戒的高僧大德;他懂得怎样传菩萨戒;仪轨也准确无误;我们去参加了;法会也非常隆重,种种外缘十分圆满。但得菩萨戒的关键是内因而非外缘。内因就是我们从心灵深处是否发过菩提心。比如说,参加授戒法会后,我们应扪心自问:现在我做的一切,是为利益自己,还是为利益众生?若是为利益众生,就要有为度众生而成佛的念头。若大部分修法的动机是这种念头,就可以得到菩萨戒;反之,若处处都是为了自己的解脱,那你根本没有菩提心,又怎么会有菩萨戒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所以,首先要锻炼、调整自己的内心,也就是按加行里讲的发菩提心的方法,先修四无量心,再发菩提心。佛法再三强调,所有行持要从内心出发,从内心开始。内在没有任何基础、没有菩提心,只是参加授菩萨戒的法会有什么作用?传戒法师虽是高僧大德,福德、智慧都很圆满,但他的圆满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们自己不发菩提心,他也没有办法强迫把我们变成菩萨,如果有这种可能,释迦牟尼佛早就这样做了。所以,得菩萨戒也没有那么容易。一旦得了菩萨戒,就要护持使之清净。
&&&&3)密乘戒清净。获得密乘戒需要得到真正的灌顶。现在我们也会说:我是受了灌顶的,有密乘戒。但是否真正得到,要看三个方面:
&&&&第一、给你灌顶的人有没有灌顶的资格和能力,再进一步说,他自己有没有密乘戒;
&&&&第二、你本身有没有受灌顶的资格;
&&&&第三、举行的灌顶仪式是否如法。
&&&&如果能保证这三方面都没有问题,才可以说我已经入了金刚乘;否则,是不是金刚弟子还是值得怀疑的。
&&&&第二,要广闻佛法。例如,有些修行人(以前某些在山洞里修行的老喇嘛)修行相当好,戒律清净,又很虔诚,对上师非常有信心。在智慧上,他还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但是,要给别人传法就很困难。因为佛法跟世间学问不同。比如:虽然你只精通世间所有学问的一部分,但在这个圈子里,你就是权威。而佛法不是这样,只有精通了整个佛法后,你才可以融会贯通,了解佛的真实意趣;若只看了一两部经典,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为佛法可分为了义和不了义两种。佛传法时,要考虑听众的根器,传对他们有利的相应之法。如果讲实话,而有人不能理解,佛是不会这么做的。假如实际上不是这样,但若暂时这样讲,可使大家都能理解,都很开心,又由这个开心而都能走上解脱之路,那么,佛就让大家开心,先讲一个方便法。这难道是佛打妄语吗?不是,佛要观察众生的根器,应机施教。众生的根机各种各样,因此佛说的法也各种各样。而在所有这些法中,佛的真正思想是什么呢?这只有在精通了很多经论后才会明白。这是佛教与其他学问的不同之处。所以,要给别人传法,就必须广闻多学。
&&&&第三,要有大悲心。因为,作为金刚上师就要以悲心摄受众生。若某修行人戒律清净,又懂得一些显密教法,但他只是独自在山洞里修行,拒绝跟所有的人接触,不愿意摄受他人;那么,他虽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却不具备做金刚上师的条件。
&&&&第四,要精通显密仪轨。特别在密宗里,有很多事业法,它们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可以遣除修行的障碍。但这些全是依照仪轨来做的。若什么仪轨都不懂,就缺少了许多度生的方便。所以,要精通这些仪轨。
&&&&博通经论和显密仪轨是从学识方面讲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
&&&&第五,要有证悟。譬如要灌一个大幻化网的灌顶。在大幻化网中有一百位本尊,其中有五十八位忿怒本尊,四十二位寂静本尊。授灌顶者不但要将所有的本尊都观想清楚,甚至连每尊佛持何种法器、结何种手印、身上有何种装饰也要清晰地观想出来。若做不到这一点,他怎么给人灌顶呢?所以,做金刚上师一定要有证悟。又如,给别人传讲大圆满,首先自己必须证悟大圆满。如同为人带路,首先要把路了解得清清楚楚,才可能引人走上正途。若引路人都是糊涂的,又怎么为人带路呢?同样,若上师自己都没有证悟,他讲什么大圆满呢?所以,传大圆满、传窍诀的人必须是证悟者。
&&&&这里的证悟,不要求断掉所有的烦恼,也不要求证悟圆满的智慧,只要求或多或少地断除了烦恼、证悟了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也不是文字上的知识,而是通过修证得来的。
&&&&第六,要懂得,即四种大乘菩萨摄受众生的方法。若不懂四摄法,也没有办法度化众生。
&&&&对金刚上师较低的要求,就是以上六点。具备这些条件的称为具德上师。可是,我们西藏有一个说法:小偷和佛,难以分辨。在大街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其中谁是小偷呢?我们不知道。佛也是同样的,在大街上的众多人中,肯定有佛的化身,但他的头上也没有写着“佛”字。所以,佛和小偷从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既然这样,我们该怎样去选择、依止金刚上师呢?
&&&&在密续里讲了三种观察金刚上师的方法。首先,在还未接触时,向住在此人附近的大众打听,因为这些人应该比较了解他的情况。这是从远的方面讲;第二,从近的方面讲,虽然不接触他,但可以在这个人的附近观察他的行为,仅观察一两天是不够的,因为短期内他是可以伪装出来的;第三,就是真正接触这个人并仔细观察,在观察五、六年,七、八年后,如果你觉得上述六点他都具备了,就可以去依止。
&&&&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的时间呢?对于现代社会工作繁忙的人来说,怎么可能用七、八年的时间去观察一位上师呢?但是,我们要真正地得到灌顶或接受一些密宗的窍诀,对金刚上师又必须要严格要求。那该怎么办呢?此时,像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那些高僧大德,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他们是很多高僧大德长期以来已经观察好的,依止他们,就不用费太大的心思去观察。而其他名不见经传的很多上师,就必须要观察。
&&&&上面讲的是密宗对上师的最低标准,不符合这样的标准,就没有办法做金刚上师。但是做不做金刚上师是他们的事,依不依止是我们的事。在前面也提到过目前汉地的状况:从藏地出来的穿红衣服的人,只要自称是活佛或堪布,人们便不看他的背景,也不知道灌顶有哪些条件,而一律去接受灌顶。大家只知道灌顶很好,金刚上师很好,仅此而已。如果依止以后永远不退失信心,倒也无妨,而实际不是这样。比如一人来灌顶,大家都去听,等他离开不到一个星期,这些人就开始毁谤:“噢,我们错了,他(上师)没有修证、没有戒律,……甚至连人品都不好。”或者又说:“你的上师不如我的上师,我的传承比你的传承好,我的教派比你的教派好”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在汉地的居士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3)、做小乘上师的条件
&&&&下面,顺便说一下小乘的上师。做小乘的上师,第一、要戒律清净,也就是说,若是沙弥(尼),则沙弥(尼)戒清净,若是比丘(尼),则比丘(尼)戒清净;第二、要精通戒律;第三、要非常关照他的学法弟子。其他的还有很多,但这里只讲这三点。
&&&&在所有的上师中,对密乘上师的要求最严格,特别是对修证的要求,因为证悟不是很容易的事。密法绝对不允许你盲目地依止上师,它严格地要求你再三地观察,选择好上师后,再依止他听法、受灌顶。
&&&&此后(依止后),有一个更重要的要求是,从今以后,无论发现他有什么样的过失,都不要退失信心,这位上师有功德也好,没有功德也好,你要认真地依止,否则又会造业。现在无论在汉地或藏地,都是既有很多真正的金刚上师,也有很多不具足金刚上师条件的人。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要观察好,选择好。
&&&&如果你不能观察,那该怎么办呢?他们无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是修行人,尤其是穿僧衣的出家人,多少都有一些功德,这是肯定的。释迦牟尼佛也讲过:出家后还俗犯戒的人,就像獐子的尸体一样;而其他不修法的人,却像狗的尸体一样。因为在獐子的尸体上,还有非常有用的麝香;而在狗的尸体上,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可取之物(这是古印度人的看法),而只是一具尸体。也就是说,一个出家人即使再没有功德,也比一般情况下的在家人好,他总是或多或少有些功德。所以,在家人的做法应该是,从自己的信仰上,要恭敬所有的出家人,不要去观察他们的过失。如果你要依止某位出家人,就一定要再三地观察;如果你不打算依止,却常认为这个出家人这里不如法、那里不如法,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有无功德从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也许这些人都是菩萨的示现。
&&&&印度曾有八十位大成就者,他们显现为什么样的人呢?按照我们的旧有观念,如果今天我们看到他们,肯定会生起很大的邪见——他们中有些是打猎的,有些是妓女或屠夫,总之,都是世间种性最下劣的人,但他们却是佛菩萨的应化。所以,我们要培养这样的习惯,在信仰上这样恭敬,对我们没有任何损失。这是居士应有的正知正见。
&&&&目前,在灌顶方面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大家都认为灌顶非常了不起,所以去接受灌顶;有些人听说没有灌顶就不能看密宗的书,他很想知道密宗的书里到底讲了些什么,越不让看就越想看,为了有资格看密乘的书,他便去接受灌顶;有些人觉得,有资格看很多密宗的书是很了不起的,因此要接受灌顶。而且,人们往往在接受灌顶后,不认真地护持密乘戒。在汉地的各大城市里面都是这样,包括国外和藏地某些地方也有这种现象。
&&&&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在金刚上师灌顶时,自己到那个地方坐一坐,听一听,吃一些发下来的加持品,再将佛像搁在头上,这样就得了灌顶,很多人都有这种看法。实际上不是这样。
&&&&是否得到灌顶要考虑三个因素:
&&&&第一、灌顶的人是否具备金刚上师的条件;
第二、受灌者是否有接受灌顶的资格;
第三、金刚上师灌顶时的方法是否正确。
这三方面有一个欠缺,我们就没有得到灌顶。如果以后我们要接受灌顶,就需要观察这三方面的条件。
&&&&首先讲一下什么叫作灌顶。很多居士,包括汉地的出家人,都不懂灌顶是什么。有些人认为:灌顶后,修行上会有很大的进步,很快就会成就;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开许,灌顶后就可以看许多以前不能看的经书。需要澄清的是,灌顶后马上成佛,对目前一般人的根机来说是不可能的。虽然曾经有一些这样的人,但他们是利根之人。对普通人来讲,不要说马上成佛,甚至在灌顶后能否立刻看到进步都是不一定的。
&&&&那么,灌顶到底是什么呢?灌顶就是一个高层次的授戒。比如授比丘戒、比丘尼戒时有一个仪轨;授菩萨戒时也有一个仪轨;同样,授灌顶时还是有仪轨。更确切地说,受灌顶就是受密乘戒。如我们去受大幻化网灌顶,幻化网有五条根本戒,十条支分戒。我们首先要看能否做到这些戒律的要求,如果目前能够做到,就去接受这个灌顶;如果根本无法做到,就不能去受,否则灌顶后会犯戒的。凡是灌顶都是授密乘戒,只是戒条各不一样,有多有少。这些戒律中有一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经过开许,也会有代替的方法;还有一些戒条是一般人能够做到,而我们却做不到的。所以,首先要了解灌顶的那些戒条,若觉得能够接受,才可以去受灌顶,这样才是如法的。
&&&&若灌顶时根本不知灌顶就是授戒,而且上师们也不讲。这样,在灌顶三、四年后还是不懂。以后看到密乘戒的法本时,才发现两件事:或是根本就没有得到密乘戒,或是密乘戒早就破了。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没有好好考虑;二是授灌顶的人没有介绍。
&&&&律经里讲:如果给某人授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必须先要清楚地告诉他从今以后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佛说,假如拿一把非常锐利的刀交给屠夫,让他去杀生,这肯定有很大的罪过,但是,这个罪过却不如为一个人传戒却不给他介绍戒条的罪过大!
&&&&有人会提出疑问:授戒不是很好吗?灌顶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会有罪过呢?
&&&&因为,如果他真正得到了灌顶,却因上师没有传讲戒律而犯了密乘戒,那么他不是要堕金刚地狱吗?这个灌顶对他到底是利益还是伤害呢?当然,这是上师的责任,不是我们责任。可是现在已经破戒了,即使责任不在我们,而受害者却是我们。所以,接受灌顶前首先必须懂得灌顶是授密乘戒。虽然得了灌顶后,可以被开许看密乘的书,而且可以逐渐地、间接地增长一些智慧,减少一些罪业,但灌顶主要是授戒。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灌顶,接下来讲得到灌顶所要具备的条件。
&&&&只有具备了六种因缘——二因四缘,才能够得到灌顶。
&&&&二因四缘的第一个是相应因。相应因本来是指人体里的气脉明点等。对于一个六根具足之人,这个条件基本上是具备的,所以不用考虑;
&&&&第二是俱有因。它是指灌顶用的法器,如宝瓶、佛像、甘露等。
&&&&有了一个瓶子,上面插一根孔雀的羽毛,是否就是一个法器呢?不是。要成为法器,除了需要很多其他东西外,还需要金刚上师的加持。你们经常说“加持”、“加持”,但是否知道什么叫加持呢?所谓加持,就是有一定能力的人,在某种物品里面加入一种能力。比如说:平时我们喝的水只是自来水或矿泉水等,只能解渴,但加持过的水,就有能力消除业障和增长智慧。它的能力之源是什么呢?是不是念一个经就有这种能力了?不是。如果念一念经就叫加持,那凡是认字的人都可以做到。事实上,加持的来源是一定层次的修证,这样的人才能够加持这些灌顶用的法器。现在,有钱的人可以购买到外表非常庄严的金银做的宝瓶,里面需要的很多药物也可以在中药市场买到。但金子就是金子,金银不会有什么加持吧?同样,佛像、甘露水等也需要开光、加持。在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物体上,有一种肉眼无法看到的能力,那就是通过他们的开光、通过他们的修证加持得到的。这是金刚上师们的事。如果我们选择了具德的金刚上师,他肯定有这个能力,我们就不用考虑俱生因。
&&&&下面讲四缘。
&&&&第一是因缘。修密乘的金刚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叫作因缘。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他要对密乘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且在灌顶的现场,能够听到金刚上师讲的话、念的仪轨,需要观想的能够观想,这种人可以说因缘已经具备了。如果对密法没有什么兴趣,或者是以好奇心去接受灌顶,这种人就不具备因缘,也得不到灌顶。有些人虽然对密法有一些信心,但是到了灌顶现场不认真听,也不具备因缘。
&&&&第二是增上缘。这是金刚上师要具备的。如上所讲,金刚上师相当重要。你们中的居士都去过学院,在学院听过很多法,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在其他地方,不能经常听法的那些居士,虽然非常虔诚,但是因为他们对密法不了解,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所以非常盲目。他们不会选择金刚上师,在这上面发生了一系列问题。
&&&&如果金刚上师没有灌顶的能力,就得不到灌顶。若只需授予灌顶的人能念一个经,那么谁都有灌顶的资格,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他必须要精通密宗的经典而且要有修证,特别是在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上,要有一定的修证层次,才可以给人灌顶。这样的灌顶才是如法的,其他的灌顶都是形式。听听那些声音也是有功德的,那也是续部里的金刚语,除此以外,得不到什么。因为,这里面没有什么可以得的,如同锅里没有瓢,能舀得出东西吗?所以,观察、选择上师很重要。
&&&&第三是所缘缘。金刚上师也是标准的金刚上师,我们自己也有信心,且所用法器也很圆满,是加持过的,但是还需要具备一个缘。灌顶中,上师会让我们做很多观想,如果不观想这些,就不具备所缘缘。所以,在灌顶的时候,要认真听灌顶词,让我们观想的都要一一观想,这些全部做到,才能够得到灌顶。如果你的身体虽然在灌顶的现场,但心里却在胡思乱想,是得不到灌顶的,这很容易发生。你们很多人都去学院接受过灌顶,灌顶的金刚上师已经具备了上师的条件,找不到再好的了,而且在法器和灌顶的仪式上也无可挑剔,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听,去观想呢?若是没有,灌顶还是不圆满的。
&&&&第四是无间缘。无间缘是指灌顶的次第不能颠倒,前面的灌顶和后面的灌顶,一个一个不能错乱。但这不是我们的事,是金刚上师的事。
&&&&综上所述,在灌顶时,我们自身要做的,是首先观察选择好金刚上师,然后到灌顶的现场,认认真真地听,上师让我们观想什么,我们就认真地观想。
&&&&前面讲的两个因四个缘,其中缺少哪一个都得不到灌顶,这在经书里讲得很清楚。经中有一个比喻,比如古代的马车,有两个轮子,若缺少了任何一个轮子,它都无法行驶。同样的,这六个因缘里缺少任何一个,我们就不能得到灌顶。所以,如果我们想得到一个真实的灌顶,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具备这六种因缘。
&&&&灌顶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护持密乘戒。灌顶就是接受密宗的戒律,在灌顶时所发的誓言必须要做到,否则就要犯密乘戒,堕金刚地狱,那是非常非常危险的。犯戒者很危险,金刚上师们也有危险,除非是佛或很高层次的菩萨,因为他们不受因果的影响。凡夫有没有灌顶的资格呢?也可能有。凡夫中修到加行道较高层次的人有资格灌顶,但是他也有可能堕地狱。因为凡夫有可能犯戒,如果犯戒,就有可能堕落。既然这样的金刚上师都有堕地狱的可能,那接受灌顶的人当然有堕地狱的可能。所以,灌顶后的第一个重要学处,就是详详细细地了解密乘戒,然后要好好地护持戒律。这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事已经颠倒了。比如:若首先把居士五戒介绍得清清楚楚,然后要求每个人都要受圆满的居士戒,很多人就会十分害怕地说:“这我做不到,五戒中有的对我不合适。”但是,人们对灌顶的态度不是这样。凡是有人授灌顶,大家都会去参加。若连居士五戒都不能完全做到,那怎么接受得了密乘的戒律呢?这说明,我们接受灌顶之前根本没有观察。实际上,居士五戒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对传居士戒的上师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对受戒者的要求相对来说也比较低。即使是这样,很多人仍会觉得力不能及。而灌顶的时候,人们根本没有这种感觉。假如有人灌一个大圆满的顶,那么此地凡是听到这个消息的学密居士,肯定都会去接受这个灌顶。可不可以这样做呢?前面讲了,即便灌顶的法器、灌顶的仪式以及授灌顶者都非常圆满,自己也有可能不能接受此灌顶。大圆满有很多戒律,你能不能护持这些戒律,这一定要选择!若居士的五条戒都要这么认真选择,那么对密乘戒更要谨慎,不能掉以轻心。
&&&&如法地接受灌顶、如法地护持密乘戒的功德与守持别解脱戒的功德相差天渊;然而,破密乘戒的危险性与破别解脱戒的危险性也相差天渊。不过,只要能认真护戒,根据密宗的要求如实去做,密乘戒也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密法不是针对登地菩萨,也不是针对佛,就是针对凡夫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不要失望,因为佛所制定的密乘戒是凡夫能够做到的,只是方法一定要正确。所以,若能如理如法地做,灌顶还是非常殊胜的。
札西彻令仁波切传法灌顶中
对「三昧耶戒」开示&
【提示】如法灌顶后,即具足「三昧耶戒」,要如何守戒及忏悔过失。于2月28日的「弥陀颇瓦法」传法灌顶中,主法上师:白玉堪布札西彻令仁波切专门针对「三昧耶戒」开示。而佛网工作人员全程录音,经仁波切同意,现将「三昧耶戒」部份贴上网,给金刚兄弟们参考。
&&&&密宗弟子在如法灌顶后,即具足「三昧耶戒」。要如何守戒及忏悔过失?当您具足「三昧耶戒」体后,就有金刚护法神守护您。所以仁波切说:「金刚弟子要时时以智慧内观自己的身、口、意,言行、举指,有无犯下过失,有无犯下密宗十四根本戒;若有,则快快以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在佛前忏悔过失。
三昧耶部份做简单的开示:三昧耶不光是金刚乘的部份,对于小乘声闻来讲,还有菩萨和大乘,就金刚乘来讲,也有内密和外密的差别。每一乘当中,用的名相会有些不一样,每个乘都要求三昧耶。
&&&&我们一开始要变成佛教徒就皈依,皈依之后有九个部份要受持,要保护它,这就是皈依的九个戒。虽然叫作九个戒,其实就是三昧耶的意思。
&&&&就像变成出家人,叫做沙弥或沙弥尼,还有比丘、比丘尼,这些也叫做比丘的戒、比丘尼的戒。因此,我们叫做戒,其实也是一个三昧耶。
&&&&就金刚乘的外密来讲,是在讲十四个根本戒,这也是一种三昧耶。就金刚乘的内密来讲,也是有无数的三昧耶戒。就所有的这些戒,它是以佛身、佛语、佛意的三个身口意是在讲这些戒。
&&&&因此,如果想要成佛的话,就要守住三昧耶,依就三昧耶的次第,将有成佛。这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当然如果不想要成佛,这些三昧耶对我们来讲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假如说我们已经接受三昧耶,对这个三昧耶戒有了一些过失等等,这个时候,如果是小乘佛教徒,它也有声闻教法的可以忏悔的部份,就像是三十五佛礼忏,这样子忏悔三昧耶的一个方法。
&&&&如果是大乘佛法的话,是有四种对治力的一种忏悔方法。同样如果是外密的话,它有接受特定时间内接受某一种布萨,通过布萨的这种仪式来做忏悔也是一种方法;如是内密的话,它主要在讲,所见的一切都是本尊的形象,我们所听到的声音都是咒语的声音,如果就我们心的部份来讲,都是法界。因此以这种逻辑,它也有在修金刚萨埵的这个法。因此如果是说对三昧耶有一些过失,我们不想要堕入金刚地狱这种结果的话,那通过金刚萨埵的百字明,也可以做忏悔的一些事情。
&&&&就我们自己来讲,目前就是平常的一些,我们都是一些凡夫。就像阿底峡尊者,他曾经来到西藏的时候,他对三昧耶的部份也是做了一些开示。一开始接受在外的被解脱戒,那在外的被解脱戒的一些戒律,他从来没有去触犯它;后来他又接受在内菩提心的一些戒律,他说菩提心的菩萨戒部份,他有小小的一些过失;后来他又接受金刚乘的这些戒律,他説他的过失很多,如同天空下了雨一样,过失的机率非常多。不过阿底峡尊者説,从来也没有因为违犯了三昧耶,就把违背的那件事情一直放着,他每天都是在做忏悔。
&&&&因此就我们自己如果对三昧耶有一些过失的话,我们也不要把它放着,通过金刚萨埵,通过百字明可以去忏悔它。如果做了忏悔的话,就表示这样子的一个戒,我们是没有去犯过它的。
&&&&在金刚乘的教法当中,有一些是火供的修法,这也是为了忏悔我们对三昧耶的一些过失;同样我们是在造佛像,是在修佛塔,这也是忏悔的一个法门。另外就像是供灯、点灯等等也是忏悔的一个法门。
&&&&还有就像顶礼的部份,这些顶礼同样也是为了忏悔。因此就平常自己,如果是对三昧耶有一些过失的话,通过忏悔的一些方法,让它重新恢复到原来的三昧耶的一个状态。
&&&&因此就我们所接受灌顶的部份来讲,同样也是有一些三昧耶。就像灌顶之后的生起次第的这些内容,脉气明点的内容,也有大手印,大圆满这些内容,都是有一些三昧耶。不过同样都有相对的忏悔法门,来弥补它的过失。
祈竹仁波切《狮吼棒喝》摘录:
&&&&我们必须在依止一位师长前详加观察,不是看到报纸宣传便一窝蜂地前去依止。世间上的学问,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生死成就大事?如果已经依止了一位师长,我们就应该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过失。如果他有甚么过失,你应该早在观察期中决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经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迟了。没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师长,这纯粹是你个人的决择。如果并未好好去观察便盲目依止,只可怪自己了。
&&&&如果我们以批评及狭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是有过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样会是充满过失的。佛陀在世时的俗家亲戚提婆达多便是一个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并非圆满的圣人,反而是他的敌人,所以他还处处陷害佛陀。
若透过智慧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学习及尊重的特质,何况自己的师长呢?你眼中的师长之过失,极可能是你内心的反映而已,并不一定是师长真的有过失。如果你真的肯定师长在客观上有过失或根本没有真正之不断传承等情况,最好是悄悄地疏远而另寻师长,但绝不可批评已依止之原来师长,心中仍要视他为自己的师长中之一位。
在传统中,一个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师长,所以再依止其他大德是没有过失的,但谤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师长则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与某人建立了师徒关系(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并无告知师长),就不要再批评他。你尽管可再依止其他师长,但不要评谤原来的师父。其他人如果与他并无师徒关系,这个人又的确真的有很大的根本过失,或许还可出言以维护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为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
&&&&总而言之,依止一个师长前要观察入微,依止后就要视师如佛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城年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