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三防手机排行榜一刺分解动作视频

一位一野老英雄的训练和战斗[转贴]
三防一刺与四防一刺:
有一次,谈到刺杀,我问:防左、防右、防下、防上,应该是四防一刺,你为什么总是说三防一刺呢?
家父回答:防上这个动作在刺杀教材里是有的,但在实战中其实是基本用不上的。你想想,要是用到防上的话,那对方的动作存在着多大的时间差啊!所以防上基本上用不到。实际上,在战场上,防上这个动作并不是用来防守的,而是用弹匣从下向上击打敌人的下巴。
我们当时是面对面站着说话,说到这里,家父举起双手在我面前模拟了一下这个动作。当时虽然他空着双手,而且完全是示范性的模拟,但那种气势真的还是让我觉得有一点恐惧。(不过,我当时就想,我之所以会感到恐惧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我要配合他做这个动作,所以站着不能动。而实际上,真的面对这种动作,我会很自然地迅速后撤半步,同时以一种自然的方式瞬间反击。那样的话,我也许会有点紧张,但绝不会觉得恐惧。)
&&&&其实,弹腿,形意拳,八卦掌,在其初创时期,本意是将动作进行精简,反复操练最简单、最有效的动作,以提高实战时动作的协调与力的协调。就像部队的刺杀训练一样,就是简单的三防一刺,所有的军人都会。但可惜的是,每一个流派发展过程中都将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诚如王芗斋所谓,形式繁杂而绝少精义。&就以部队简单的三防一刺为例,所有的军人都会,如能将其充分掌握的,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但这样的人并不多。
家父对此深有感慨,他曾以这三防一刺对付当地武林中三个人的同时进攻(均用竹棒),却稳操胜券,那三个人浑身白点,而他身上只有被溅出的粉末。所以,他坚持认为,一切的器械(当然是长兵器),只有这“三防一刺”才是真正的精髓。
一位一野老英雄的训练和战斗[转贴]
一位一野老英雄谈谈形意拳的“遇敌好似火烧身”
形意拳有句古诀“遇敌好似火烧身”,这句话怎么理解,讨论很多。笔者有幸,采访过一位当年的老兵,通过对这位老兵的采访,我想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位老同志是当年一野的老兵,解放前高小毕业,那时候算是知识分子。打兰州战役的时候随连队驻扎在狗娃山。老人家当时还是个年轻人,从军时间不长,连队都说他是个“秀才”,平时多负责文字工作,以前参加战役也少,在老粗居多的解放军战士里面算是令类。
狗娃山是兰州战役争夺得最激烈的阵地之一,驻守狗娃山的,是马家军八十二军190师,八十二军是马步芳起家的老底,190师则是八十二军主力,战斗力仅次于马家军王牌100师。,这个师的成员多是马家军的老部下,有西路军的血债在身。这些人深知兰州一失,西宁老巢不保,投降也难得善终,因此战前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作战十分凶狠顽强。西北回民尚武,这些顽匪多有西北刀法的功底,马家军火力不足,战场上主要战术是近身肉搏,用的都是大刀。笔者在西安的一位军事爱好者家里见过一把马家军用的大刀,类似武术的牛尾刀,但前端更宽,后端更窄,估计一刀劈下去,比被大锤砸中还可怕,刀柄有笼头护手。
还是在马家军全线崩溃的前一天,老人家回忆,当时,双方已经厮杀一昼夜,精疲力竭。马家军蛊惑军中回民,战死可上天堂,因此敌军人人脱光衣服,用大刀将身体割得血肉模糊,挥刀发起冲锋,而这边,解放军战士也消耗很大,连长指导员纷纷端起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老人记得很清楚,当时,眼见敌人冲上来,连长下令“人人都是战士”,所有人员全部持枪上刺刀。老人也咬紧牙关,端起刺刀向敌人冲去。
据老人回忆,当时什么都记不清了,顾不上看清敌人长什么样,怎么挥刀出招,就是记着一起在部队学过的“三防一刺”(刺杀的基本动作,防直刺,防左刺,防右刺,突刺)见了对面来人就刺,迷迷糊糊的,记得扎着人了,也记得好像挨了敌人的刀,却感觉不到疼。连刺死两个敌人,连队也打退了敌人的这次冲锋。指导员和不少战士牺牲在这次战斗中,老人事后才发现,左肩上被削去了巴掌大的一片肉,几乎露了骨头。
后来,老人一路随着大部队踏进兰州,追击青马,大小战斗经历了不少。解放后就地任职,后来调到了陕西扶眉。
那时候虽然报纸上总是“形势一片大好”,但西北还是穷山恶水出刁民,治安有些乱。有一次,老人外出公干(当时老人还不老,属于重点培养干部),回来天已经黑了,不想突然遇到了拦路抢劫的三个歹徒。那时候西北还有刀客的遗风,三个歹徒人人一把刀——笔者见过一把西北刀客用的刀,形似柳叶刀,但直刃又像南刀,短,大约二尺多长——把老人围在当中。
据老人说,当时也害怕。老人身上带着十几块钱的公款和印章,那时候,陕西当地经济落后,8毛钱娶个媳妇回家足够了。好在歹徒无心夺命,但为求财,三拳两脚只把老人打翻在地。
也不怎么这么巧,老人倒下往起爬的时候,摸着一件东西:长长的,一根棍子,后边挺宽——大笤帚!老人摸起笤帚,嘿,苗子秃了一半,往怀里一抱和步枪差不了多少。老人心里高兴,抖擞精神,用起拼刺的技巧,不几下,两个歹徒被刺中小腹,倒在地下光哎哟,另一个见识不妙跑了。老人把两个歹徒用裤腰带一捆送了派出所,后来才知道,这三位都是当地青年,平时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算是一霸。
老人一辈子除了基本军事训练和战场经验外,没有经过武术训练,能勇斗歹徒,以一敌三,应该全是战场的宝贵经验。
据这位老人讲,他的体会是,人就是动物的一种,天生就具有与同类作战的能力。兔子看着温顺,可是,与同类搏斗时候,其动很像优秀的拳击手。(个人猜测,形意拳对动物的象形取意,估计也是为了恢复人的搏斗本能,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功力,以求超越常人)平常的生活中,人的这种能力被掩盖了,战场上,有时能激发人的这种能力。许多久经沙场的老兵,没有武术基础,但与人交手,普通的拳师不是对手。
老人还告诉我,当年兰州战役中,军中层通报一件事情,一位战士看敌人大刀凶猛,急中生智,就用木棍绑上刺刀,做成红缨枪与敌人搏斗,一人刺死敌军11人,但没有他会武术的记载。
笔者见到这位老人时,其人已经七十多岁,但身体的反应依然比我这个年轻人强很多。空手随便作了几个三防一刺的动作,依然很敏捷。
老人的一句话印象深刻:那时候(指当年战场上),有口气在,拿牙咬、空手掐也得要弄死他!
有时候,我猜测,可能形意拳的“遇敌好似火烧身”,讲的就是这股子劲头。老拳师说“一年战场,十年功夫”也就是这个道理。人一怕,就完了,人不怕,什么敌人都敢碰。当年美国人的功力大不大?他有原子弹,指挥官和士兵都经过二战的洗礼。中国人不怕,朝鲜战场上也就打赢了。有了功力,配合“火烧身”的这股子劲头,形意拳就威力无比。
当然,这位老人没有武术的训练,也没有见过武术家,他的话只能作为参考
论自由和精简&&&&&
在《李小龙传奇》,李小龙向学员讲解了什么是自由,在李小龙的文章里,这样的的阐述随处可见。陶振宏创空拳,将自由发挥到了极限。杜心武的自然门讲究“自然而然”,只操功夫,不问打法。王芗斋在站桩之外,反复强调“拳本无法,有法也空”。
由此可知,真正的实战高手,其理法是共通的。“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
但是,每当这些高手逝去,他们所传的功法、动作,马上就又成为一种宗教,被无数的爱好者、追随者所模仿。 自由,看来真的很难!
自由真的很难:陶振宏在激情豪放之后,又悄悄地将“形意三体式”作为一个单独的流派,声称自己是唯一的传人,然后又把被自己否定的踢、打、拿91式公布出来。可见,传统的力量是如何的强大,任你武功高绝、还是思想深刻,最终你还是要向他屈服。&&&除非你选择离开。
还有王继祥的“随意太极拳”。 一边在反复宣讲随意,一边又说,最好先认真地学一套正统的太极拳。
在我工作的地方,有人听我说在打太极拳,便问我是否能打一套,当听到说不能,便笑着说,那不叫打太极,所谓打太极一定是要会一套正式的套子才行。我无语。从此,我再也不说会打太极,只说站桩。&
&&&&论精简&
&&&&其实,弹腿,形意拳,八卦掌,在其初创时期,本意是将动作进行精简,反复操练最简单、最有效的动作,以提高实战时动作的协调与力的协调。就像部队的刺杀训练一样,就是简单的三防一刺,所有的军人都会。但可惜的是,每一个流派发展过程中都将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诚如王芗斋所谓,形式繁杂而绝少精义。&就以部队简单的三防一刺为例,所有的军人都会,如能将其充分掌握的,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但这样的人并不多。
家父对此深有感慨,他曾以这三防一刺对付当地武林中三个人的同时进攻(均用竹棒),却稳操胜券,那三个人浑身白点,而他身上只有被溅出的粉末。所以,他坚持认为,一切的器械(当然是长兵器),只有这“三防一刺”才是真正的精髓。
&&& 论双推手:
民国时期的武术书籍,常会有这样一句话,考武术各门各派,其手法均出自岳飞之“双推手”。当时,我深感疑惑,这个双推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的分析是:简单的说,双推手就是象形意拳虎扑一样的动作,双手向前推出。按照站桩的说法,一切动作可以从基本桩(浑圆桩)化出。那么一切动作可以从双推手化出。&&&&&&&&&&&&&&&&
实际上,双推手就像拳击中的直拳一样,是内家武学中一个共通的基本动作,我估计宋迈伦的夫子三拱手就是这样的动作,可能他就是将这一个动作的实战技巧充分地发挥出来了。所谓三皇炮捶拳不过是遮人耳目的东西而已。只不过是给入门初学者练练罢了,就像部队新兵要走正步一样的道理。
内家武术的基本动作,均可以从双推手、开合式、云手(即划圈)这三个动作(也许还有劈拳、崩拳和单换掌)化出,配以步法的变化,就已经可以变幻出无穷无尽的动作了。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另外编出几个动作来。关键是,三招两式就已经足够,为什么我们非要学那一套一套的动作呢?拳击只有直拳和勾拳(摆拳就是侧勾拳)两个动作,不是照样风靡世界吗?&
再进一步:&&&&&&&&&&&&&&&
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于是,我们又回到王芗斋那里去了。
但我想,不动之动的站桩可能是传统武学的精髓,但是它和一拳一脚、三招两式、一套一套真的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实际上,操持单调的模式,体会内在的精神,才是真正的精髓。哪怕你练的是任何一个门派,动作精熟(但无疑是越简单越好),不用费心去记忆,而是集中精力去体会内在的感觉,就都是最好的武功。&
&&&&还有龙行三掌:我估计峰清长老的龙行三掌可能就是三个基本动作,或许这三个动作还与董海川的八卦转掌有一点渊源,但是到了刘志清这里,就演变成了套路,并且发展成一个独立的门派,于是,我们就不知道真正的龙行三掌是个什么样子了。(也许龙行门自己会知道)形意拳,在李存义之前还没有那么复杂,只有五行和十二形。
从历史来看,十二形原先只有十形,也就是一些基本的单操手而已。
八卦也是,原先只有几个转圈的动作,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如此庞大的体系。少林之心意把,是单练的散式,但少林心意拳又是一个完整的套路。为什么,我们不去把那些基本的动作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统一起来,如此,浩如烟海的中华武术岂不是可以很快得以精简。&
&&&&不过也没办法,现在好多老外也要不远万里来中国学武术。可见,套路的威力也是不得了啊。
套路应该彻底取消!空手道、日本少林拳的前辈们早就发现,倘若不断去优化动作的形式(例如空手道的“型”),那么这样的形式就会无穷无尽,习者将会被对这些形式的记忆所淹没,而丧失修炼的真谛。
不幸的是,我们的武术恰恰走入了这样的泥潭,还自以为是。
天下的真理最终是相通的:希望大家在论战的时候不要忽略了一个明显的事实:一种学术、技艺,在某一段时期,修炼者必然会出现一些大致相同的感悟。然后大家又用已有的语言进行阐释,所以,相似的情况必然会发生。任何一个一代大师,必然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于所研技艺在当时的各种流派和理论,必然会很了解。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王芗斋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阐述方法比较直白,除《意拳正轨》外均少了传统武学的神秘气息,而多了几分科学态度。在我看过的武学著作里,除了王芗斋及其传人的著作外,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秘诀》和章乃器的《科学的内功拳》两书是最让我欣赏的。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秘诀》被认定是伪造的,但书中的观点却是很正确的。比如:精简,持之以恒,不动心,对柔术和禅的推崇,注重桩法等。&
谁是第一高手?
传统武术所有的绝世高手都有欺世盗名之嫌。董海川、孙禄堂厉害,是否就比吕布、关羽、赵云、马超更厉害呢?&&&&&&&&&&&&&&&&&
看了金庸武侠小说我们都以为武林高手比古时的大将厉害,可事实会怎样呢?当代传统武林高手那么多,有几个真正敢走上擂台的。
倘若孙禄堂、董海川、王芗斋、杨露禅、宋迈伦、杜心武、尚云祥、孙存周、解铁夫这些人走上擂台,每隔一个月比一次武,就像足球的甲级联赛、散打王比赛一样,谁会长胜不败呢?李昌镐、马拉多纳、迈克尔•乔丹也有失败的时候,我们的大宗师好像就不能败。
也许,从这样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启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是马拉多纳的球迷,有人是郝海东的球迷,但是没人会拿马拉多纳和郝海东去进行比较。为什么我们这些武迷们非要让我们的前辈争个你死我活呢。这里一个很大的关键是缺乏比赛的机制。或者说,我们缺乏共同的游戏规则。
动作该如何精简?
各门各派基本上是以动作来分门别派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将动作进行精简,则门派将会显著的减少。(至于完全统一是不可能的,拳击如此简单还有不同的打法流派。)至于精简的方法,其实王芗斋在“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一段话中有着精辟的论述,想来各位网友均有了解。奥卡姆剃刀历经历史的检验,已被反复证明其实用价值,关键看我们如何使用这把剃刀。我觉得,将动作不断地归类也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以内家拳而论,也许可以按动作的单双而分为两类:双推手与单推手。双手齐进齐出,前后推拉(上下起伏可以归在里面)、左右开合、内外划圈,可以算作一类;双手交错,逆向而动,前推后拉,前钻后撤,循环往复,可以又算作一类。
内家,可以归结为短手,而外家,则可归结为长手。尊我斋主人谓“长手贵健身,短手贵自保。”
另一种精简方法
或者我们可以从十路弹腿、形意五行拳、八卦八大掌、太极拳之单式、龙行三掌、自然门内圈手、李小龙的勾漏手(日字崩拳与形意崩拳有多大的差别?)、八极之六大开等动作中进行精简。
我想,基本的动作不要超过8个。复杂的动作就是基本动作的组合,千万不要编排套路。以单式练习(单操手)为主。&&&&&&&&&&&&&&&&
串起来演练也可以,但绝不能设定固定的格式,而是以自由的串接为要义,就像国标舞的表演一样。不过,我估计,这样的事情可能没人愿意去做。
武功没有那么复杂
天下武功没有那么复杂。不要相信有所谓的秘诀、真诠,绝不要相信那些有师承的人故弄玄虚的说法,说有些技艺,大师非什么样的人不授。实际上,武术与乒乓球有点相似,一个比较好的运动员,自己训练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有教练。当然有一个聪明人指导肯定是好一些。练!
---& 这可能是唯一的真诀。
练得多,心得就多,对所练的姿势和动作就更熟悉,更协调。运用起来就会更顺手,也更有效。仅此而已。我们为什么非要有那么多门派呢?还有那些该死的套路。想当年我练连手短打和四路查拳时的那个苦啊,反反复复,记住了这一招就忘了那一招。一套查拳打了一半就气喘吁吁。
也许,每个人的天资不一样,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练功方法。
他发现有一个很怪的现象,套路打得越好的人,动手能力越差,即便是一些名声赫赫的大师也是如此。另外,他虽然很欣赏太极拳,也学过半段,但是他所接触的太极人士动手能力却均很差,可以说是各种门派中最差的。小的时候,受武侠小说的影响,我总觉得是我们那里的武林圈子太小,没有真正的高手,才使得家父这样的人显得鹤立鸡群。但长大后,发现我们的武林掌故中太多虚假的东西,于是反而对家父的观点开始认真起来。他的观点就是,必胜的信念带来胜利,任何武林门派都是幌子,身体强健,反应敏捷,生性好战,并且经常进行实战,这样的人都可以成为高手。而反过来,那些所谓的名门大派,基本上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而且,这样的人去学所谓的套路,只要记住动作,会打,就一定打得很漂亮,但是如果打得多了,反而会限制他的实战能力。曾有人对我说,家父的梅花拳、摘要拳、武松脱铐、罗汉拳是打得相当漂亮的,但是在我少年时代,曾让他教我,可他冥思苦想了几天,也没有把那些动作想起来。有的时候,真想干脆自己独创一派武功来练,出功最好,不出功就算是养生。想起王芗斋曾说过:每天清晨,不用一切方法,仅仅迎风立掌,体会空气的流动,与空气相争,“吾恐其效用,远胜于太极。”为什么没有人(指那些名家高手)对这样的思想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呢?这些人似乎更热衷于普及少林、太极、内外家各大派的套路。&
&&&&可惜的是,这些隐士异人,大多不肯站到一起对各种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要么关起门来各练各的,要么见面互相恭维一番了事。
家父常常这样跟我说,即便是王芗斋、王安平这样的人来,他的第一意念就是,“我要和他动手”。他坚持认为,一个人无非是两只胳膊两条腿,他不会说自己天下第一,但决不会在不动手之前拜服任何一个高手。不过,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遇到比他更强的对手。而且,越是那些身强力壮、肌肉发达的人,对付起来越是轻松。
本地的几个黑道大哥,有的同他试手之后,好像也不太愿意再与他相遇。毕竟,每一个闯出一番天地的人,都不想毁了自己的英名。
有时候,我觉得江湖和黑道很难分得清,我就曾听过一个不认识的人在饭馆里提及家父,称其为我们那里第一代跑黑道的。&&&&&&&&&&&&&&&&
据我推测,家父退出武林的原因是江湖险恶,大概是因为他当时锋芒太露,所以被人暗算,从此对江湖心灰意冷。闭口不谈武林事。他退隐这件事颇有点象《边城刀声》里傅洪雪的父亲(好像叫白先勇)从武林中消失一样。我本不想在这里谈及家父,只是为了阐述我的一些武学观点,不得不提。我一直在练站桩和随心所欲地练功之间摇摆,对于所练的功夫的名称也反反复复,上论坛的目的也是想理清自己的思想。不过,自上了这个论坛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思想日渐向自由和无法方向发展。原因是看到这里的论战大多有些无聊。任何有形有式的东西,都很容易被后来者异化成一种宗教性的仪式。从而,我们许多的吵架不是在进行交流,而是在论辩谁的前辈(教主)功夫更高。
如果马拉多纳和贝利对阵,乔丹和张伯伦对阵,泰森和阿里对阵,或者现实一点的象孔令辉与瓦尔德内尔对阵,输赢无疑是很难料的。但他们在比赛前决不会承认自己会失败。
截拳道和自然门都很厉害,但是发展到今天也有僵化的趋势。曾有人对我说自然门是散打的前身,当时我还觉得此人不可理喻,但是,到今天我觉得这些门派如果都是这样僵化的话,情愿不要去沾惹他们。日常所操的功夫是哪一种,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如果是养生,我觉得在房间里来回渡步就不错(洪韶光说的,最好的运动是步行),长跑也不错,还有太极拳和瑜珈功。如果是谈技击,那首先是看你的追求,倘若为了上台,那最好是学散打、拳击,如果是为了培养礼仪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好是去学跆拳道、空手道一类的武道。倘若想成为绝顶高手,无疑是要站桩,同时反复操练几个实用的单操手,还有,必须练摔跤。还要多打。也仅此而已。对于武道,我不想知道的更多了。尤其是看到今天还有人相信绝顶高手可以轻易地跳上屋顶。还有孙禄堂那神行百变的绝技,跟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有什么区别。前阶段我回家,听家父提及一件趣事:(就发生在今年)&
曾有一队少林武僧敲锣打鼓在马路上做宣传,后来本地形意门的掌门弟子不服气,要跟他们比试,结果这个掌门弟子一个人居然把那些少林高僧打败了,他们不得不偃旗息鼓离开了。此人的师父与家父也很交好(但已辞世多年)。&&&&&&&&&&&&&&&&
这次事件之后,该人对家父说,论动手,他最佩服的还是家父。&好了,从今以后,我不再谈论家父了。&
&&&&&&&&&&&&&&&&
&&&&练习之前,在心理上先慢慢地酝酿,待练功的状态逐渐出现,有了强烈的、自然而然想把手抬起来站桩的欲望时再站,然后,如果站的时候感觉不顺,就慢慢地自然调节,等感觉顺一点再保持住。实在有想动的感觉的时候,也不妨稍微地动一动(这样的动可以顺其自然,不去管用什么动作,反正越自然越好,越简单越好,越顺畅越好)。
这就是我所谓的站桩的自由式练法。我是这样练的。不知与你说的“巧”是基本相似还是完全背离。而且,不管时间(开始的时间和坚持的时间均不管),不管姿式(正、侧、反、提随时变换,无一定之规)。意念不能说绝对地集中,只能说基本集中,慢慢去感悟力的协调。
(此文立论极高,不惟针砭武术之弊端,亦引发我们对各业现状的反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原创)关于“三防一刺”刺刀术中的N个学问
(原创)关于“三防一刺”刺刀术中的N个学问
“非信廉仁勇者,不能传兵论剑。中华武艺,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愚闻居安思危,存不忘亡者,先圣之首务也;求体之健,防身之祸者,智者之深虑也。”
&&&&&&&&&&&&&&&&&&&&&&&&&&&&&&&&&&&&&&&&&&&&&&&&&——李良根。《&剑经&注解》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防一刺”刺刀术,是一门重要的军旅武艺。在技法发展源流上,与双手长刀法之技擅自倭奴一样,其拔主要学习来自于在抗日战争中之倭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学习自以拼刺术凌厉著称的侵华日寇的日式刺杀术,并在对日寇战争中,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建功至果。在建国后,这套高效的刺杀技术完整地保留下来,曾以长期在军中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练兵必练技能项目之一。
作为一项军事格斗技术,“三防一刺”刺刀术,本身就是一个技法、技理科学合理的完整的技术体系,里面包含着武术很多重要的基本法理。武术文化,讲究传承。下面,就目前笔者的粗浅理解,抛砖引玉,试分析如下,以引起诸君的重视和研究兴趣,为这一宝贵技术的复兴和发展,略尽心力:
(一)学习刺杀术的现实意义:培养杀敌技能和勇敢顽强作风。
刺杀是近战歼敌的重要手段,在反侵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发扬我军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刺杀基本动作,掌握在各种情况下的刺杀技能,并在训练中培养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
(二)侧身对敌的预备用枪姿势:门户严密,攻守自如。
准备拚刺:预备用枪技术动作:右手将枪提起(移握护木),拇指轻贴胯处。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半面向右转(即向右转45度),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尖对正前(敌)方,两脚距离约与肩同宽,左脚中央线与右脚跟在一线上,两膝自然微屈,上体稍向前倾,重心落于两脚之间稍前。在出左脚的同时,右手以虎口的压力和四指的顶力迅速将枪向前稍左送出,左手迅速接握护木,虎口对正枪面,右手移握枪颈,置于第五衣扣右侧稍下,枪面稍向左,刺刀尖约与喉部同高,并和左眼在一线上,两眼注视敌方。
预备用枪的动作要领,归纳起来为:“压顶送,二同时,一般高”。压顶送,就是以虎口的压力和四指的顶力,将枪送出;二同时,就是转体、出脚和出枪要同时,两手握枪要同时;一般高,就是刺刀尖约与喉部同高。
同时,训练教程要求,在每个刺杀技术动作做完后,都要迅速恢复成预备用枪姿势。
其中的学问:
1。和敌人拚刺,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争取主动,夺取胜利。预备用枪,是拚刺的准备动作。其中的科学是:预备刺杀姿势是: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的弯脖处,枪托下垂在右腿的介面,身体45度右转,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差不多和眉毛持平。这样,枪身的斜面,正好护住自己的脖子、胸部和腹部。左臂在前,曲臂持枪,可以有效防护自己的左肋要害。当然,右肋要害自然就在后面了,敌人根本无法攻击到这个位置。而自己的刺刀,只要一甩,就可以突刺敌人。因此,预备用枪,这个动作做好了,就能防守严密、利于进攻,并从精神上给敌人以威胁。
同时,如果面对敌人,“哗”的一下把枪送出,一次就做好准备动作,基本功正确扎实,防守门户严密,令敌人无懈可击,并且怒目相对,就会使敌人不寒而栗。反之,就会助长敌人的气焰。所以,在“预备用枪”时,一定要做到动作正确有力,精神抖擞,气势雄壮。
2。臂不离肋。两臂不得外张。两臂外张的缺点:一是突刺慢,二是没有力,三是暴露面大,无法有效发挥两臂对两肋要害的防护作用。
3。身体45度右转,半斜面面向故人。人体面向敌人的暴露面,也就是敌人对你的攻击面。人体正面,胸及肩宽,约50厘米。90度右转,人身正侧身,只有约20厘米。45度右转,半侧身,则暴露面为约30厘米。如果90度右转,人身正侧身,暴露面最小,但是,因为刺杀是双手持枪动作,则动转不灵活,无法全力对敌。因此,45度右转,半侧身向敌,则既可以达到减少身体暴露面,减小身体被敌人刺中的几率,同时,又可以保证持枪方便有力,可以进行全力快速突刺,此外,还可以保证身体动转灵活,前进后退和左右闪躲自如,可以保持和争取身体在对技中快速移位,保持在拼刺中的运动机动性和主动性。可以说,这个姿势,攻守兼备,进退自如,防守严密,无懈可击,不动如山,动如奔雷。
(三)快攻快收的“三防”和“一刺”:拼刺中的“招不过三”理念。
(1)“一刺”的技法动作。
突刺,是拚刺的主要手段。突刺时,两臂向目标用力推枪(左手主要掌握方向),同时以右脚掌的蹬力,腰部的推力,使身体向前,随即左小腿带动大腿向前踢出一大步(踢出时,脚距离地面不要超过二拳),在左脚着地的同时刺中敌人,右脚自然地向前滑动。突刺时,一要“快”,二要“狠”。“快”,就是对准突刺点后迅速刺过去,不能引枪。“狠”,就是要三力(两臂的推力、腰部的推力和右脚的蹬力)合成一股力,狠狠地刺向敌人。刺出后的姿势是:枪面向上,左臂伸直,枪托自然贴在右小臂内侧,左膝与脚面中央垂直,右腿伸直,身体成斜直线。拔枪时,左脚用力蹬地,推动身体向后移,同时两手将枪面稍向左旋转,猛力将枪刺拔出,收回左脚,成预备用枪姿势。离敌较远时,还可以用垫步刺。方法是:右脚迅速向左脚跟移动,在右脚着地的同时,迅速勇猛地向敌突刺。
突刺的部位有头、喉、胸、腹、裆部等,训练中应着重锻炼对胸、腹部的突刺。
刺左:从预备用枪姿势出发,按突刺要领,迅速将枪刺沿敌人枪下(距左手前约一拳)经左手腕上方向左胸突刺。
刺右:从预备用枪姿势出发,按突刺要领,迅速将枪刺沿敌人枪的右侧(距左手前约一拳)向胸部突刺。
刺下:从预备用枪姿势出发,按突刺要领,迅速将枪从配合者左手下向腹部突刺。
欺骗刺:对防守严密的敌人,可以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迷惑他,使他暴露空隙,然后迅速突刺。
骗左刺右:进攻者将枪刺向前稍下滑至敌枪左方(距敌左手前约一拳),趁敌防左时,立即转枪取捷径刺右。
骗右刺下:进攻者将枪刺向敌右方虚刺(距敌左手前上方约一拳),趁敌防右时,立即转枪取捷径刺下。
骗下刺上:进攻者将枪刺向敌腹部虚刺(距敌左手前下方约一拳),趁敌防下时,立即转枪取捷径刺上。
击打刺:在敌人防守严密时,所采用的强攻歼敌手段。
左打刺:进攻者将枪刺从敌枪下方绕至敌枪左方,以两手的合力向左上猛击敌枪(距敌左手前约二拳),随即迅速刺左转枪刺下。
打压刺:进攻者左手向右前稍下打压敌枪(敌左手附近),右手向前上猛力推枪,同时,左脚向左前跨步转体刺中敌人。
(2)“三防”的技法动作。
防刺,是防开敌枪后迅速反刺的动作。在拚刺中,要为刺而防,防、刺紧密结合,积极消灭敌人。
防左刺:当敌人向我左方刺来时,应以左手向左前稍下挥枪(左、前、下各约一拳),同时右手向右前稍上猛摆枪托(约一拳),以两手的合力,用刺刀座左侧猛击敌枪。防左时,挥枪动作不能过大。这时的姿势(即定势)应为:左臂微屈,枪口约与左大臂外侧成一线。
防右刺:当敌人向我右方刺来时,我用力防开敌枪,并迅速反刺的动作。防右刺的动作要领是:当敌枪向我右方刺来时,左手向右前稍下迅速推枪(不超过两拳),同时右手向内前稍上猛带枪托,以两手的合力,用刺刀座附近猛击敌枪。这时的姿势(即定势)应为:左臂稍弯,枪面向左上,枪口约与右大臂外侧成一线。防开后,取捷径迅速向敌反刺。
防下刺:当敌人向我下方刺来时,这时就应左手向下稍前右迅速推枪,同时右手用四指和手腕的力量向上稍前内猛带枪托,以两手的合力,用刺刀座附近猛击敌枪。这时的姿势(即定势)应为:右手腕贴于第三衣扣附近,枪面向左上,左臂微屈,枪口约与裆部同高,枪刺尖约与右膝在一线上。防开后,取捷径迅速向敌反刺。
其中的学问:
(1)突刺时不能“引枪”的道理:所谓引枪,即把枪后拉一下,然后再刺。如果你在要实施突刺时,先后拉引枪,你就等于在告诉敌人:“我要刺你了”。对方因此对你的进攻有了准备,当然你就刺不到敌人了。
(2)防守挥枪动作,不宜过大。道理在于:“人身侧形,只有七、八寸,枪圈但拿开他(按各规定动作距离要求),则彼枪不及我身膊可矣。圈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无益,而我之力尽,且门户大开,易被敌所乘。”例如,防左时,你如果挥枪动作过大,如敌人来个骗左刺右,你就会因右面暴露面大,而被敌刺中。
考虑到人体正面,胸及肩宽,约50厘米。90度右转,人身正侧身,只有约20厘米。45度右转,半侧身,则暴露面为约30厘米。因此,在进行突刺时,我为了既能有效闪避出对方刺刀尖的攻击范围,同时,又能够使对方始终落入我刺刀的攻击范围,我刺刀尖的运动圆圈直径,以不超过50厘米为宜。
(3)防后即攻;即防开后,取捷径迅速向敌反刺。防御,是相对于进攻而言的,其目的,就是令对手进攻失效。但是,格斗的胜负,往往是通过攻击的形式获得的。如果一味地消极防守,只能招致对手接二连三的连续攻击,助长对手的士气,使自己陷于被动之中。因此,在实际格斗中,为了杜绝消极防御,实战武术的防御技法,一般都是以防守反击的形式进行训练的,以避免在训练与实践中出现防守与反击脱节的现象。切记:“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御。”这样,不但能够成功地拒对手攻击于我身体之外,而且,我又能因势利导,迅速启动对对手的反击。因此,在拚刺中,要为刺而防,防、刺紧密结合,积极消灭敌人。
(4)在每个刺杀技术动作做完后,迅速恢复成预备用枪姿势。
预备用枪姿势,是准备格斗的基本姿势,是与对手格斗是最常用、最简单,可以随时以最短的攻击距离,使刺刀和人到达最有利的攻防定位的预备姿势。以预备用枪姿势构成的准备格斗的基本姿势,在进入防守或进攻路线时,可以再无须任何中间动作的过渡。而且,在正确的基本姿势面前,对手欲想得到进攻的空隙,是很困难的。反之,守方则可以迅捷地作出反应。从这一姿势开始,作出各种攻防动作。所以,若能在实战中迅速恢复并保持基本姿势,将必然完成持续的攻防连贯。基本姿势之所以攻守转换皆宜,是因为在这种架势下,其内含的运动态势和心理态势,都处于攻守平衡的状态之中。因此,在实战中,从预备用枪姿势出发,在每个刺杀技术动作做完后,迅速恢复成预备用枪姿势,可以再无需调整,即可做出远多于不恢复该姿势的、选择合适动作的广阔空间,从而得以保持住时间上的先机优势。这个理念,和拳击、击剑、截拳道中关于预备势的涵义,原理同出一辙。
要牢固地建立这一概念,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切身体验。不过,你只要注意一下“乒乓球”的比赛,就不难理解这一技术原理的正确和普遍性了。
但是,这一理念,与中国武术的传统观念,却相去甚远。在中国武术中,除了形意、通背和大成拳及自然门,在实战中,是没有基本姿势的,它们讲究以连绵不断的攻击和防守动作,来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这在实战中,往往是不切现实的。因为,在残酷的战争中,实战结果,总是残酷地只是在二、三招之中,即见分晓。若一个“回合”还不分胜负,其后的再战,必定也是在以基本姿势为过渡的形式中重新开始。在实际中,在多于三次的攻防对应中,一个人不可能继续保持住严整的架势和可向任何方向作出移动应招的能力。基于这一原则,实际攻防过程,决不会在“有一招攻,必有一招防”的循环形式中,无限连续下去。
日本刀法之所以以“型”为训练和表现形式,“招不过三”,其原因,也正是在于此。日本人历史上战乱不断。在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战争中,日本人总结和发现了这个原理。因而,日本剑道“型”中的攻防动作,都是被严格限定在二、三招以内,即所谓“招不过三”理念(整个战术动作组合,动作最多不超过三个)。
因此,具体到“三防一刺”刺杀术这个以生死搏杀为目标、攸关生死、生死立判的军旅战场武术技术,自然也要采取和贯彻这个原理:以正确的预备姿势出发,以有效防护自身,保护自身安全;在动作完成后,迅速恢复保持预备姿势,从而以利再战。
(四)为什么只是“三防一刺”,而不是其他内容?
刺刀术,技法类似于中国的长枪术。中国长枪术,技法变化莫测,变化无穷,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满地花草。可是,为什么刺刀术的内容和技术体系,只是“三防一刺”,而不是其他内容?
其一,在这其中,所暗合的,是武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大原则,那就是:冷兵的实战招术,贵精,不贵多!这是基于冷兵“一击必杀”的搏杀特点。冷兵搏击的“一击必杀”性,决定冷兵打斗不象手搏,即在冷兵打斗中,绝不会出现对战双方长时间相互纠缠的局面。往往是在两人相互碰撞的瞬间的同时,也就是分出高低上下的瞬间。谁抓住机会,作到抢先一击得手,谁就有可能是最后的赢家。所以,冷兵搏击,追求的是快速、凶狠,一击必杀,而不过分追求体力的旺盛和招数的繁多!
其二,刺刀术的技法规范,决定了其技术的“三防一刺”。刺刀术的标准预备用枪技术动作是:右手将枪提起(移握护木),拇指轻贴胯处。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半面向右转(即向右转45度),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尖对正前(敌)方,两脚距离约与肩同宽,左脚中央线与右脚跟在一线上,两膝自然微屈,上体稍向前倾,重心落于两脚之间稍前。在出左脚的同时,右手以虎口的压力和四指的顶力迅速将枪向前稍左送出,左手迅速接握护木,虎口对正枪面,右手移握枪颈,置于第五衣扣右侧稍下,枪面稍向左,刺刀尖约与喉部同高,并和左眼在一线上,两眼注视敌方。采取这个姿势,攻守兼备,是经过实践,证明是最科学合理的刺杀预备姿势。
这个预备姿势,决定了其他的技术动作,核心就只能是“三防一刺”。突刺的部位,有头、喉、胸、腹、裆部等,着重锻炼对胸、腹部的突刺。其中,刺左:从预备用枪姿势出发,按突刺要领,迅速将枪刺沿敌人枪下(距左手前约一拳)经左手腕上方向左胸突刺。刺右:从预备用枪姿势出发,按突刺要领,迅速将枪刺沿敌人枪的右侧(距左手前约一拳)向胸部突刺。刺下:从预备用枪姿势出发,按突刺要领,迅速将枪从配合者左手下向腹部突刺。
再看相应的“三防”:防左刺:当敌人向我左方刺来时,应以左手向左前稍下挥枪(左、前、下各约一拳),同时右手向右前稍上猛摆枪托(约一拳),以两手的合力,用刺刀座左侧猛击敌枪。防左时,挥枪动作不能过大。这时的姿势(即定势)应为:左臂微屈,枪口约与左大臂外侧成一线。防右刺:当敌人向我右方刺来时,我用力防开敌枪,并迅速反刺的动作。防右刺的动作要领是:当敌枪向我右方刺来时,左手向右前稍下迅速推枪(不超过两拳),同时右手向内前稍上猛带枪托,以两手的合力,用刺刀座附近猛击敌枪。这时的姿势(即定势)应为:左臂稍弯,枪面向左上,枪口约与右大臂外侧成一线。防开后,取捷径迅速向敌反刺。防下刺:当敌人向我下方刺来时,这时就应左手向下稍前右迅速推枪,同时右手用四指和手腕的力量向上稍前内猛带枪托,以两手的合力,用刺刀座附近猛击敌枪。这时的姿势(即定势)应为:右手腕贴于第三衣扣附近,枪面向左上,左臂微屈,枪口约与裆部同高,枪刺尖约与右膝在一线上。防开后,取捷径迅速向敌反刺。
从上,可以得出结论:预备用枪姿势,攻守皆宜,这种防守门户最为科学严密。它决定了刺刀术的相应的主要攻击手段,即“突刺”,则只能选择刺左、刺右、刺下那几个进攻路线。这种预备用枪的防守姿势,也只给作为进攻手段的突刺留下了这几个可以利用于进攻突进的空门。而“三防”,则是对应于这几个进攻路线的相应防守动作方法。
因此,“三防一刺”的核心技法,是由刺刀格斗术的固有特点和形式所决定的。
其三,下面这则资料,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三防一刺与四防一刺:有一次,谈到刺杀,我问:防左、防右、防下、防上,应该是四防一刺,你为什么总是说三防一刺呢?家父回答:防上这个动作,在刺杀教材里是有的,但在实战中,其实是基本用不上的。你想想,要是用到防上的话,那对方的动作,存在着多大的时间差啊?所以,防上基本上用不到。实际上,在战场上,防上这个动作,并不是用来防守的,而是用弹匣从下向上击打敌人的下巴。我们当时是面对面站着说话,说到这里,家父举起双手在我面前模拟了一下这个动作。当时虽然他空着双手,而且完全是示范性的模拟,但那种气势,真的还是让我觉得有一点恐惧。”(引自《意炼之道&——&家父的武功心得》
其四,防刺打击:从左至右的防御反击
1。防左侧击:技术动作要领是:当敌人向我左方猛刺过来时,由于敌我相距较近,我防开后不便突刺而采取的歼敌手段。方法是:当敌枪向我左方猛刺过来时,先按防左要领防开敌枪,随即以左手将枪向后拉,右手前推,结合腰部向左旋转的力量,右脚自然向前滑动(距敌较远时,可上前一步),用枪托后踵狠击敌人头部。此时,枪托后踵约与左肩同高,并与左肩外侧在一线上,枪口靠近左大臂下端,右臂微屈,体重主要落于左脚,两膝微屈。击后,右手迅速将枪后拉,左手推枪向前猛劈,恢复预备用枪姿势。
2。防左弹匣(仓)击:技术动作要领是:先按防左的要领防开敌枪,以两脚掌蹬力和腰部的挺力,同时两手向前上方猛力推枪,用弹匣(仓)部位猛击敌喉、面部。右脚自然向前滑动(脚跟可提起)。击后,撤右脚,劈枪成预备用枪姿势。训练时,防、击要紧密结合,动作要准确有力,并将力量集中在防(打)击点上。
3。防左下击:按防左的要领防开敌枪后,左手后拉,右手向前稍下猛推枪托,以两手的合力,用枪托后踵猛击敌裆部,随之右脚向右前自然滑动。这时,两腿微屈,右臂自然伸直,弹仓向前上稍左,枪口位于左大臂上端,击后,右脚后撤(或左脚上步),劈枪成预备用枪姿势。
4。撞击砍劈:当敌来自后方时,以两脚跟为轴,身体向右转90度,同时两手向后拉枪(枪面向里)并转头向后看,用枪托撞击敌腹部。这时,枪托约与小腹同高。左手腕轻贴身体,小臂力保持水平;随即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再向右转90度,左脚向前一步(也可以左脚掌为轴,右脚后撤一步),同时,右手拉左手推,用枪刺座附近,砍劈敌颈或面部。
从以上技术动作,可以看出一个规律:防刺打击,其动作路线,均是从左至右的防御反击。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其实,还是由刺杀术的预备用枪姿势而决定的。
握枪,无论是步枪,还是中国的冷兵长枪,其握持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在通常的情况下,握枪时,右手握于枪把,为后手,左手握于枪的前段,为前锋手。而握棍,则正好与此相反:握枪时,左手握于棍把,为后手,右手握于棍的前段,为前锋手。
这主要是由棍、枪的发力方向不同,和个人的用手习惯,而造成的。一般人,多数惯用右手,因为右手经常得到锻炼,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则右手比左手有力,这称为“右利手”。而有少数人,惯用左手,左手比右手力大,称为“左利手”,俗称“左撇子”,不过,这种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前辈制艺,在通常情况下,是面向普遍情况,面向“右利手”这个大众群体,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而非面向“左撇子”这个特殊情况的小众群体而确实标准,以增加和提高其技术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当然,情况也有例外。在此先不予以讨论。)
而用枪和用棍,要求的发力是不一样的。用棍,是前锋手起主要作用,进行发力,后手主要起支点作用,用来掌握控制发力方向;而用枪,则正好相反,是后手起主要作用,进行发力,而前手主要起支点作用,用来掌握控制发力方向,枪谚谓之“后手如锁,前手如管”。这样,就好理解了:多数人是右利手,右手有力,因此,在使用需要双手共同持握的兵器时,在用棍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用枪时,则右手在后,左手在前。二者之不同握法的目的,却是共同的:即均为了充分发挥有力的右手的有力发力作用,以取得最大最好的发力效果。
下面引自《飞龙虎棍——雷仁生棍法》一书中的资料,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握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左手握棍头在后,右手握棍把在前,右手为前锋手,起主要作用,此为右手握棍式,简称右棍;另一种与此相反,右手握棍头在后,左手握棍把在前,左手为前锋手,为左手握棍式,简称左棍。”“有些人惯用右棍,有些人惯用左棍。”“由于握棍方式不同,左、右棍的进攻方向,也不同。右棍,多数从我之左边攻来(即从其右侧发出),力的方向是从左指向右,这时,左边为死门,右边为生门,只有向右侧闪避,才能走出其威胁圈,同时,使对方进入我棍的攻击圈;而左棍则正好相反,多数从我之右边攻来(即从其左侧发出),力的方向是从右指向左,这时,右边为死门,左边为生门,只有向左侧闪避,才能走出其威胁圈,同时,使对方进入我棍的攻击圈。”“此外,左棍,多数由枪法变来,所以,包含有较多的枪法。”
因此,就可以理解了:握枪的方法,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相当于左棍的握法,发力攻击方式,也与左棍规律相同。其攻击方式,对于我来说,多数从我左侧发出,攻敌右侧;对于敌人进攻我来说,则是多数从敌人之左侧发出,攻击我的右侧。因此,作为“三防一刺”刺刀术的防刺打击方法,采用的即是我从左发力攻敌右侧(撞击砍劈),或从我右侧发力攻敌左侧(防左侧击、防左弹匣(仓)击),或从我下方发力攻击敌下部(防左下击)的方法。第一种情况,相当于左棍之单头棍的用梢攻击法;后二者,则相当于左棍之双头棍的用把攻击法。
此中的原理和窍要,亦诚如程冲斗公在《单刀法选》中所言:“有心手巧妙者,可不必定拘愚见(教程要求),但目视敌如何杀来,手中运枪刀如何格去,身体如何左右躲闪,脚步如何进退等法。”“至于心手俱化,随机而应,唯以顺势顺力为妙。如逆之,则不能称绝疾也。”“能以此解悟类推,可称因敌制胜矣;反此,何以谭技哉?”
(五)欺骗刺、击打刺:逢强智取、强攻破门的攻击技巧:
1。欺骗刺:对防守严密的敌人,可以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迷惑他,使他暴露空隙,然后迅速突刺。
骗左刺右:进攻者将枪刺向前稍下滑至敌枪左方(距敌左手前约一拳),趁敌防左时,立即转枪取捷径刺右。
骗右刺下:进攻者将枪刺向敌右方虚刺(距敌左手前上方约一拳),趁敌防右时,立即转枪取捷径刺下。
骗下刺上:进攻者将枪刺向敌腹部虚刺(距敌左手前下方约一拳),趁敌防下时,立即转枪取捷径刺上。
2。击打刺:是敌防守严密时,所采用的强攻歼敌手段。
左打刺:进攻者将枪刺从敌枪下方绕至敌枪左方,以两手的合力向左上猛击敌枪(距敌左手前约二拳),随即迅速刺左或转枪刺下。
右打刺:进攻者以两手的合力,按防右的动作,猛击敌枪(距敌左手前约二拳),随即迅速刺右或转枪刺下。
打压刺(打压刺):进攻者左手将枪上挑,由对方枪上方迅速闪至左方,向前稍下打压敌枪(敌左手附近),同时,右手向前上方猛力推枪,左手随即下压前推,打压对方左小臂,同时,左脚向左前跨步,转体向其左胸突刺,刺中敌人。
笔者记得,以前曾经在一份资料中,看过下面这个观点。笔者对此,深表赞同:
“武术在其初创时期,本意是将动作进行精简,反复操练最简单、最有效的动作,以提高实战时动作的协调与力的协调。”
可能,这,就是武术的本质.
拼刺刀技术,是冷兵格斗中最实用的技术之一,可以上战场杀敌,保家卫国。作为军事武术,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武术的本质问题.
军事武术,最讲究的,就是实战效能和杀敌的快捷性、有效性。在战场上,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生死立判的生死关头,相信,任谁也是不敢在军事武术这个攸关生死的重要的技术和性命问题上开玩笑的。因此,军事武术,可以说是各个时期武术发展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
邱丕相老师在他所编著的&枪术棍术&一书说:“枪,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使用最广泛的便是枪。古时候的长枪,多用铁杆连同前面的枪尖。到了明朝,枪术除了作为战争中的军事武艺,在广大民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民间流传中,枪术作为一种技艺,大抵都是用白木腊杆,前面装有铁枪头。随着枪术在民间的流行,除了战阵中和练兵时常用的拦、拿、击、刺之法,逐渐增加了许多攻守的枪法。”“棍,是最早的兵器之一。在战争中,人们总结积累了棍的攻防方法。当棍一旦从战争中的兵器票根到民间,人们用以防身\健身,便出现了更为丰富的棍法,逐渐确立了棍术。”
从上面的资料内容,可以看出,武术的发展轨迹,是从简洁实用的军事武术,逐渐向技法花哨的民间武术发展演变的。而真正实用能够上得了战场的杀敌致果的军事武术,一直是中国历代政府的军事机密,在中国历代政府的干预和误导下,军事武术,在民间却少有流传,而只图人前饰观健身、少切自卫实战的花草满地的民间武术,却广为流传。中国历代政府均不象日倭一样,军国民,提倡实用的军事武术的发展,终至中华民族缺乏全民尚武之精神。这,确实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大悲哀。
中国历代政府和全社会不注重军事武术的研习和传承,而误导花哨图观的民间武术广为流传的历来中国武术发展大趋势,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明朝时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军队采用的练兵方法,基本上都是花草满地的民间花法,在战场上,中国唐朝时号称“战阵称猛”的双手长刀之“陌刀法”,已成绝响,失其流传。其结果,就是:明军弱师,难敌孤悬海外之倭寇在日本国内多年的内战中磨砺形成的犀利实用的日本刀法。可以说,这是中国民间花法与日本军事武术的一次正面的交锋对抗。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军短器不接,长兵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段”。后来,戚继光痛定思痛,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认真学习倭刀优秀技法,最终编成辛酉刀法用于练兵,以更好对阵倭刀之法,这样,情况才好了一些。但是我想,单独从刀术上来讲,戚继光师从倭刀法的中式倭刀法,应该终究还是赶不上倭寇的水平高。戚家军的胜利,靠的还是类似于群殴的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鸳鸯阵法”。
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武术大国”的中国军队的刺刀术,也不敌“军国民”的日本鬼子的步枪刺刀术。后来,中国军民逐渐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现学现用,在战场上,在对敌中,学习日本刺刀术,最后,才能更好地对阵日军的拼刺术。中国军民的以大刀术对阵步枪刺刀术,是没有别的办法,凑合现有装备条件用的结果,如果从技术上来讲,大刀对刺刀,首先,在器械上就不占有优势,技术难度极大,终不如枪刺刀术对枪刺刀术的效果来得好。当然,这种美其名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的临时抱佛脚式的做法,也是可以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要比死不悔改,什么也不学,任人欺凌宰割,要强得多。但是,其前提是,你首先要先交出昂贵的学费,要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前期,必须先付出生命的惨重的血的代价,然后,才可能以命换技,在被痛打后,才能学习得到人家用来有效杀你的技术。并且,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而学习得来的技术,其技术水准,还不一定真正到家。
我们,都是武术爱好者。文化,讲究传承。武术也是一种文化,同样也需要讲究传承。我们的武术学习,基本上都是先学习人家现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成熟的技术,然后,再消化吸收,体会练习。学习是很重要的。这种学习,对于强身健体和有效提高自身防卫自保的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学习武术,保证赶不上学习武术的人的打斗水平好。
我的观点是,我既然喜欢武术,那么,我学习武术,我就要学习最实用的武术。而军事武术,在我看来,就是最实用的、能够真正上得了战场的最强大的武术。
当然,反过头来说,我并不是一个好战分子,说心里的一句实话,我一辈子,也不想真正用上这些技术,我也追求和希望永享万世之太平。但是,“兵可一世不用,但不可一日无备”。此诚所谓:“有备,而无患”。此说,诚如是也。
再者,我要说的,就是我在相关的武术研究文章中,一向都特别讲究、强调和提倡“武德”二字,喋喋不休地导人向善。好勇斗狠的匹夫之勇,根本不配学习武术。否则,只能是自速其死而已。此所谓:“强梁者,不得其死。”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精忠报国,除暴安良,行侠仗义,争上战场,杀敌立功,保家卫国,马革裹尸,血染沙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武者所应拥有的男儿本色和大抱负、大胸襟。
&司马迁说:“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乃知悠悠我中华之文化之博大精深,惜不为我鄙侪所知也.
愿以此,与所有爱好武术的朋友们共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用三防智能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