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工资水平影响因素论文的论文结尾怎么写写

BD劳动力工资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4页¥18.004页¥2.002页¥1.005页¥3.009页¥2.00 9页¥3.001页¥2.0021页免费19页免费7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4页1下载券10页1下载券35页1下载券7页免费
BD劳动力工资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近代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考察.pdf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近代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考察.pdf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2:00: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近代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考察.pdf.PDF
官方公共微信诸城市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诸城市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规模越来越大,该支队伍已成为城市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如社会保险、劳动保障、工资拖欠、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民工工资收入问题成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有些地区出现多起因拖欠工资引发的集体上访、罢工等群体性突发事件,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上述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因此,通过对山东省诸城市的调研,选定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作为研究的课题。
农民工工资问题由来已久,并有着复杂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原因。本文在山东省诸城市开展了充分调研,与农民工面对面交流,或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二、三产业农民工的工作状况、工资情况进行详细地了解,调取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析研究当地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影响因素。
对诸城市农民工工资水平的研究,从农民工与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对比、农民工与相关人群收入对比、本地与其他经济强县工资对比三个方面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对诸城市农民工工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差别、社会保险、农民工自身因素如文化程度、技能培训、年龄、性别等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提出提高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对策措施,从借助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加强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作用,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并对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保障农民工权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F249.2;F323.6【目录】:
摘要5-6Abstract6-100 绪论10-22 0.1 研究的背景10-11 0.2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1-13
0.2.1 理论意义11-12
0.2.2 现实意义12-13 0.3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5
0.3.1 农民工的概念13-14
0.3.2 农民工工资的概念14
0.3.3 最低工资标准的概念14-15 0.4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概况15-22
0.4.1 国外经济学理论及工资理论15-18
0.4.2 国内工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18-20
0.4.3 国内外理论评述20-221 农民工工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22-26 1.1 影响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宏观因素22-24
1.1.1 地区与行业因素22
1.1.2 就业歧视因素22-23
1.1.3 制度保障因素23-24 1.2 影响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微观因素24-26
1.2.1 人力资本因素24
1.2.2 社会资本因素24-262 诸城市农民工工资水平研究26-41 2.1 诸城市基本概况26-27 2.2 诸城市农民工工资水平现状27-32
2.2.1 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发展不协调27-29
2.2.2 工资水平与预期差距较大29-31
2.2.3 加班加点工资难以实现31-32 2.3 农民工工资维权现状32-33
2.3.1 农民工工资维权意识相对薄弱32
2.3.2 农民工工资维权难度相对较大32-33 2.4 农民工工资与相关数据对比分析33-41
2.4.1 与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对比分析34-36
2.4.2 与相关人群收入对比分析36-37
2.4.3 不同区域农民工工资对比分析37-38
2.4.4 本地与其他经济强县的对比分析38-413 诸城市农民工工资影响因素研究41-53 3.1 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41-43
3.1.1 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产生的影响41-42
3.1.2 统筹城乡发展产生的影响42
3.1.3 消费物价水平产生的影响42-43 3.2 行业差别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43-46 3.3 社会保险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46-47 3.4 农民工就业状况对工资的影响47-51
3.4.1 年龄产生的影响47-49
3.4.2 性别产生的影响49
3.4.3 受教育程度产生的影响49-51 3.5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51-53
3.5.1 核心因素综合分析51-52
3.5.2 其他因素综合分析52-534 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对策措施53-68 4.1 协调和稳定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53-54
4.1.1 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统筹城乡就业中的作用53-54
4.1.2 解决部分行业招工难和"用工荒"问题54 4.2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政策与法律54-59
4.2.1 取消限制农民工就业的户籍制度54-56
4.2.2 严格执行最低工资规定56-57
4.2.3 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立法57-59 4.3. 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民工工资维权中的作用59-66
4.3.1 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59-61
4.3.2 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主导作用61-64
4.3.3 发挥司法机关的保障作用64-65
4.3.4 发挥法律援助和公证机关的服务作用65
4.3.5 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65-66
4.3.6 发挥工会等部门的协力作用66 4.4 加强农民工自身素质建设66-68
4.4.1 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66-67
4.4.2 提高农民工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67-685 结论与展望68-69参考文献69-71致谢71-72个人简历72-73发表的学术论文7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强;[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刘琦;[J];湖湘论坛;2004年02期
陈东琪;[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08期
蔡昉,都阳,王美艳;[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罗志先;[J];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43期
蔡昉;[J];开放导报;2004年06期
袁书华;;[J];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01期
郑功成;[J];理论探讨;2004年05期
简新华;黄锟;;[J];人口研究;2007年06期
庞凤仙;[J];生产力研究;2005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岸萍;[D];广西大学;2005年
罗强;[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李晓芳;[D];湖南大学;2006年
李伟;[D];河海大学;2007年
许宁;[D];广西大学;2007年
季静;[D];扬州大学;2007年
颜萍;[D];新疆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姜淑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成艾华;[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罗御;罗晴;;[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李瑞;蒋成凤;;[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肖云;杜毅;;[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韩秀丽;;[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唐踔;;[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温丽;;[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杜毅;王孔敬;;[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李恺;刘亚平;;[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鹏;;[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石莹;;[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于娜;;[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郭其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叶建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陈钊;陆铭;;[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陈娆;周云;赵博;;[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宋金芝;;[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刘昌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周常青;;[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赵勇;[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王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汤晓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王梅;[D];南开大学;2010年
罗瑞芳;[D];南开大学;2010年
王佳佳;[D];暨南大学;2010年
谢宣正;[D];暨南大学;2009年
陈微波;[D];山东大学;2010年
葛宝琴;[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怡;[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由明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刘嘉;[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刘宏伟;[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张先忠;[D];郑州大学;2010年
苏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真;[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诸葛喜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姜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家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张静,王运川,刘刚;[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王文玲;[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赖小琼,余玉平;[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阎启义,隋海燕;[J];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07期
李强;[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J];读书;2003年07期
范小玉;[J];调研世界;1997年03期
周运清,王培刚;[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06期
肖方;[J];法律与生活;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锫坚;[N];经济观察报;2004年
文钊 孙健芳;[N];经济观察报;2004年
韩俊;[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毳;[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刘秀梅;[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岸萍;[D];广西大学;2005年
罗强;[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范晓雪;[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冉宏伟;[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李伟;[D];河海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甘满堂;[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周亚新;[J];嘉兴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沈劳薪;;[J];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3年01期
莫艳清;万建新;;[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6年05期
欧亚敏;;[J];科技广场;2006年06期
黄旭平;张明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刘钧燕;;[J];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谭丽琳;陈成智;;[J];海南人大;2008年04期
李亮;杜蔚虹;;[J];长江论坛;2008年04期
申奉澈;;[J];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六平;;[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刘丽;;[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姜杰;王健;;[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仲兴;蔡曦蕾;;[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葛楠;;[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艾晓萍;张荣荣;;[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马智宏;;[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下册)[C];2011年
纪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廖荣辉;;[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王曦;;[A];北京市第十四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理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裴睿;[N];成都日报;2007年
林纯洁;[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黄滢;[N];南宁日报;2007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郭强?刘文宁
贺少成;[N];工人日报;2008年
王娇萍;[N];工人日报;2008年
王丹容;[N];温州日报;2008年
王慧峰;[N];人民政协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放之;[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郭金丰;[D];浙江大学;2005年
田原;[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李利民;[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何亦名;[D];暨南大学;2007年
葛信勇;[D];西南大学;2011年
孙玉娜;[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黄丽云;[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秦伟平;[D];南京大学;2010年
颜明权;[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振宇;[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许宁;[D];广西大学;2007年
李晓敏;[D];暨南大学;2009年
王环;[D];山东大学;2011年
何燕霞;[D];大理学院;2012年
张笑牧;[D];复旦大学;2011年
罗丽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王广云;[D];山东大学;2008年
姜彦坤;[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汪颖颖;[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受阻、内需不旺使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2009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深入研究农民消费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定量研究农民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农村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属于贫困阶段;年,恩格尔系数在50-59%之间,为温饱阶段;年更降至40-50%之间,步入小康阶段。农村消费结构趋于高级化,主要体现在三大变化:一是食品、衣着等基本消费支出比例下降;二是现金消费比例增加;三是更注重居住质量;四是对文化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服务需求增加,占消费总开支的比例从1990年的10%左右升至2006年的近30%。以家电为主的新型耐用消费品、小型农用机械等家用生产设备的消费开支比例逐年上升;住房面积及单位价值不断增长,住房质量上升,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多。
  根据消费经济理论,可支配收入、消费环境、消费意识等均可影响农民的消费行为。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文献研究,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
  1.可支配收入
  调查显示: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均纯收入从990.38元提高到5025.08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4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随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渠道拓宽,工资性报酬的比重从20.16%上升至31.93%。家庭经营收入(包括种植业和畜植业收入)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占比从71.11%降至60.66%。(2)现金收入逐年增加,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从68.32%增长到85.61%。但有研究指出:现金收入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即期粮食出售收入的增加,很可能是上年收割在当年的集中转化,并不代表当年粮食产量的增收。(3)农民收入水平总体水平仍较低,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农村居民收入的1/10-1/40,影响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收入低,生产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低下;因资本不足,农产品加工业得不到发展,商品化率低……结果陷入低储蓄→低投资→低资本积累→低经济增长的困境。
  据此假设:持久收入水平与消费倾向正相关,暂时收入水平与消费倾向负相关。持久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欲望越强,消费倾向越明显;暂时收入水平越高,储蓄欲望越强,消费倾向越低。
  2.农民就业渠道
  在以家庭为主的农村经济中,农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直接的生产者和投资者。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交织在一起。当要素投入和产出品价格不确定时,农民的经营收入也不确定,加上农村人多地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扩大就业渠道,确保稳定的收入。当前农民获取外延收入的路径主要有:外出务工、乡镇企业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外销,但前景不容乐观。首先,城市本身存在下岗和再就业压力,纷纷出台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打工。其次,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程度低,农业区域结构趋同,缺乏特色产业集群。当因经济或金融危机、无序竞争导致市场萎缩时,农业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而乡镇企业多存在规模小、技术、资源、人才短缺等问题,难以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或被迫关、停、并、转,或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加,普通劳动者的用工需求下降。2006年,乡镇企业每万元固定资产仅吸纳0.8个劳动力,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有限,难以成为持久动力。再者,农村信息网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流通不畅,农民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供需状况,产品外销困难。
  本文用非农行业乡村从业人员数(NEt),即乡村就业人数中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就业人数的占比代表其他收益来源。受农业、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以及现有大城市承载人口压力增大等条件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据此假设:NE仅与暂时收入正相关。NEt越高,说明短期效益越好,就业需求和农民暂时收入增加,但因暂时收入与储蓄倾向正相关,因此NEt对消费倾向(Ct)的正效应不显著。
  3.食品零售价格指数
  这里所说的食品零售价格,是指大米、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和肉禽蛋、水产品、蔬菜等与农民收入息息相关的农产品全国集贸市场均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灾害平均损失率大约是粮食6.5%,经济作物6%,大牲畜10%。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种植和养殖收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农村市场经济改革进程滞后,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使市场信号失真,难以真正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在粮食丰产年份,政府制定最低价格以保证粮农收入不受市场价格下降的影响;而在粮食减产年份,政府则出售储备粮以平抑粮价。该做法旨在稳定粮农收入,但同时造成市场价格扭曲,市场不确定性难以通过价格机制传递给生产者。农民难以获得真实的市场信号以调整生产。
  本文用食品零售价格指数Pt()反映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指数越高,说明销售情况越好。但由于农产品实际上是完全竞争产品,既缺乏价格需求弹性,又缺乏收入需求弹性,增产难以增收。据此假设:Pt对农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农民只能根据上一期价格指数的情况来预测当期消费。滞后一期的食品零售价格指数(Pt-1)与农民消费正相关。
  4.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受农业政策的影响,农民收入经历了高速→平稳→减缓的变化过程,与之相对应,农民消费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高速增长期。该时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减免农业税等农业政策,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16.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41%上升到53%。年均农业支出163.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2%。第二阶段()为缓慢增长阶段。该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年均仅增长4.9%。年均消费增速同步放缓。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降至8%,为186.9亿元。第三阶段()为增长停滞期,该时期建立乡镇财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年均增长4.8%,但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下降,出现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9%。年均农业支出307.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至9.3%。第四阶段()为恢复增长期。年均农业支出52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升至8.8%。1993年7月,《农业法》颁布,提出农村增产和增收的双重目标。1994年实行农村分税制改革,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由升转降,粮食收购价格则由降转升。农户收入年均增长4.1%。消费年均增长6.1%。第五阶段(1998一现在)为现代农业发展阶段。1998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指导方针。2003年,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烟草以外的农业税,对粮农直接补贴;进一步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筹资、行政事业性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等。农村居民负担下降30%。
  可见,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很大。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层次低、覆盖面小、社会化程度不高等缺陷,以现金为基础的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缺失,财政支农比重不足10%,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补贴或农业税减免虽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公平,但也会造成稀缺资源的配置失衡。农民获得政府转移支付只是部分替代了其他纳税人的需求,并未从根本上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难以实际带动经济增长。据测算,中央财政对税费的305亿元转移支付中,即使70%直接用于农民减税,也只能使人均负担减少23元,这无疑是杯水车薪。农村基础设施弱、供电不正常、电价过高、缺水、信号接收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家电下乡”的政策实施和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孙颖、郑春梅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发现国家政策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影响显著。
  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用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AEt)反映国家财政对改善农业消费环境的贡献。这里所说的农业支出,主要用于支农、农业基本建设、科技和农村救济(合作医疗和村民委员会补助)。研究中假设:AEt应与消费倾向正相关。AEt越大,说明农村消费环境改善,消费意愿增加。
  5.教育程度
  教育师资、经费缺乏是导致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下的重要原因。2005年以前,全国财政支出中安排给农村义务教育的比重逐年降至5%以下。《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68%,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家庭的教育支出已经数倍于收入的增长。年,国家由西部向中部和东部地区逐步推广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决定3年内新增经费470亿元用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据2008年官方提供的数据,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1%,大专以上只有0.5%。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761元,而大学生每年学费加最低生活费开销动辄上万元,支出为收入的3倍以上,教育负担沉重。不少农家学子苦读考上了大学却读不起书。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禀赋低,生产效率难以提升。
  由于缺乏对农村教育开支的专项统计指标,加上2003年以后教育统计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以农村高中毕业人数(EFt)作为农村教育程度的衡量指标,EF越大,说明农村人力资本禀赋不足,不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据此假设:EFt与消费倾向负相关。
  6.利率的变化
  利率的变化对消费兼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提高储蓄存款利率会激励消费者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以获得稳定的银行利息收入(替代效应),但利息收入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刺激当期消费(收入效应)。转型初期,农民积极购买短缺物资,收入效应一般大于替代效应,消费的利率弹性系数表现为负。但随着改革深入,不确定性增加,农民的消费行为从攀附式和集中式消费向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消费转化,谨慎性消费心理增加。在当前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出口急剧减少、内需严重不足的经济萧条背景下,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悲观,利率的替代作用凸显,利率弹性逐渐为正。
  研究中以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RIt)为控制变量,将其定义为一年期名义储蓄存款利率减去当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变化率。据此假设:当经济预期悲观、储蓄动机增强时,利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与消费倾向负相关。当经济预期乐观,投资、生产动机增强时,利率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与消费倾向正相关。
  二、对农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是制定农村政策以拉动内需的前提。研究假设:(1)农户消费有限理性化。随收入增加,农民消费需求逐步高级化,消费行为从“无风险预期”向“风险预期”转变。但受人性弱点和教育程度的局限,农民仍存在从众、攀比的行为动机。(2)追求跨期效用最大化。农民往往属于保守型投资者,对风险的预期较高,因此当期消费动机小。
  (一)收入的分解
  根据Friedman的定义,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必须满足:
  (1)YPt和YTt是正交的;
  (2)E(YTt)=0;
  (3)YTt是平稳序列,没有单位根。
  由于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难以区分,Friedman(1957)提出了指数平滑法,将持久收入的公式设定为:
  YPt=λyt+λ(1-λ)yt-1+λ(1-λ)2yt-1+… (1)
  0<λ<1
  YTt=Yt-YPt (2)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方法,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与消费者的消费期望和地区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当消费者所在地区经济增速较快时,消费者会将收入增长视为一种持久性的收入增长,并将现期收入作为持久性收入进行消费,表现为较大的消费倾向。反之,当地区经济增速缓慢时,则倾向于将收入超常增长部分视为暂时性的收入增长。据此将当期收入(Yt)对人均GDP回归,用拟合的收入作为对持久收入(YPt)的估计,用残差部分的收入作为对暂时收入或损失(YTt)的估计。相关回归方程为:
  LnYt=α+βlnGDP+ε (3)
  LnYTt=LnYt-LnYPt (4)
  (二)回归分析
  本研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提供的年年度数据,采用Eviews6.0统计软件,分析影响农民消费的制约因素。研究中采用三步分析法:(1)先用消费价格指数()对消费支出进行可比计算,以克服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平均消费倾向(Ct)为因变量,以收入(Yt)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以找出收入对消费的影响。(2)接着,将t期收入(Yt)细分为持久收入(YPt)和暂时收入(YTt)进行回归分析,以检测农民消费对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敏感性。(3)考虑到价格影响的滞后性和各变量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不一致,先从利率(RIt)、农民就业渠道(NEt)、滞后1期的食品零售价格指数(Pt-1)、农业支出(AEt)中找到年间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然后加入教育程度变量(EFt),采用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相关的回归方程。为消除非线性关系的影响,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进行回归分析。相关回归方程为:
  LnCt=α0+α1LnYt+εt (5)
  LnCt=α0+α1LnYPt+αLnYTt+εt (6)
  LnCt=α0+α1Pt-1+α2NEt+α3RIt+α4AEt+α5EFt+εt (7)
  相关回归结果见表1.回归分析表明:
  (1)收入水平(LnYt)与平均消费倾向(LnCt)负相关。这可能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农民更注重储蓄,而将生活消费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二是负担沉重。多数农民对未来教育、医疗开支存在悲观预期,加上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储蓄动机增加。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收入群的消费偏好,比较2006年高收入群(年人均收入≥3000元)、中上收入群(2000≤年人均收入<3000)、中下收入群(1000≤年人均收入<2000)和低收入群(年人均收入<1000)四组家庭各类消费支出的年增长率和其在家庭总支出中的占比。研究表明:(1)高收入组的消费增长(14.89%)远远高于其它各组。说明购买力整体向高收入组集中,低收入阶层对消费拉动的能力有限。(2)中低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边际消费倾向较低;高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最低,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这证实了王曼的研究结论: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不同。低收入阶层为贫困型消费群体,靠不多的积累和借债度日。中下收入阶层消费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对各类消费品需求呈数量扩张,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倾向,青睐低档次的耐用消费品,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中上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消费品已有保障,对消费品需求已从数量增长型扩张过渡到质量型阶段,对消费品牌、档次表现出明显的关注。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力弹性较低,以积累能量升级消费结构。高收入阶层由于基本消费已得到满足,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平均消费倾向较低,消费观念明显城市化,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旺盛。
  (2)持久性收入(YPt)、暂时性收入(YTt)均与平均消费倾向(Ct)显著负相关,且持久收入弹性(0.5484)小于暂时收入弹性(0.9479),这与预期的结论相反,暗示消费对暂时性收入敏感。这从某一层面上证实了本文的猜测:对处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大多数农民家庭,消费开支主要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根据现行家庭消费开支的情况,往往对未来的教育、医疗开支具有较高的预期,会将正常的持久性的收入列入储蓄计划,以筹集未来所需要的开支;而将额外的暂时性收入用于改善生活。
  (3)考虑到农业支出、企业效益、教育程度、市场变化等均会对收入产生影响,我们进一步以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AEt)、就业渠道(NEt)、农村高中毕业人数(EFt)为自变量,以实际利率(RIt)、滞后1期的食品零售价格指数(Pt-1)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农业投入(AEt)不足是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最根本原因。滞后1期的食品零售价格指数(Pt-1)与消费倾向(Ct)显著正相关。说明由于市场信号失真,价格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农民往往根据上年的营销收入(而不是当年的营销收入)来决定即期消费开支。利率(RIt)与消费倾向(Ct)显著正相关。这与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暗示对收入层次低、收入渠道不宽、具有强储蓄动机的农民来说,利息收入很可能是其生活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来源。农村有民间借贷市场,农民相互拆借资金并视其为朴素的投资方式,将获得的利息收入贴补家用。当利率上升时,农民会用增加的利息收入用于改善生活,使消费开支增加。遇到经济萧条,农民宁愿减少生活消费,也不愿放弃储蓄,以备未来教育、养老、医疗所必需的庞大开支。这说明转型期在消费环境尚未改善的情况下,仅仅依赖利率调节农户消费行为存在不确定性。当农民对未来收入或消费支出预期的不确定加大时,“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会全部或部分抵消“利率下调”对大额消费(如住房、交通、通讯开支)的刺激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降息”不能促进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启动内需,不能单纯依靠利润调节,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和农业生产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农民负担。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必须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各地区实际、多层次、多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子有所教、病有所医,对生活开支和生活质量有明确的预期,从而刺激生活需求。
  2.拓宽农民收入来源。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水利、环保、保险等方面的补贴,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二是通过信贷支持、多渠道融资扶持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业加工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链,以拉动就业,拓宽收入渠道。要进一步落实土地规划,“迁村并点”建立集生产一加工基地一消费于一体的市场集群,实现集约化规模经营。三是根据农民消费的选择次序,重点开拓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建材市场。四是发展农村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尤其是食品加工及饲料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商品市场长期处于一种非规范化的状态,市场秩序混乱。缺乏完善的送货、安装、售后服务,假冒伪劣产品到处充斥,抑制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国家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降低水、电、交通和通讯等的收费标准;鼓励农民对家电、电话、运输工具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确保农民负担的增长低于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实现生产、生活、信息、技术、资金、物资加工、储运、教育、销售等全方位农业服务经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据测算,如果将现行电价(0.78元/度)调低40%,每百户彩电消费量将增加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消费量将新增226台。2009年2月起,中国推行家电下乡政策,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摩托车、电脑、热水器、空调中的两种,可享受额度13%的政府补贴,以刺激农村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
  4.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禀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国家应视为公共产品保证其供给。政府有义务将公办教育的收费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大众化层次上,以降低民众负担。此外应逐步建立健全科技下乡机制,促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缩小城乡差距。
作  者:&&&&出  处:单  位:&&&&经济类别: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 ()& ()& ()& ()& ()& ()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后感结尾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