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功你脾胃虚弱喝什么茶好的部位是叫什么战术

什么叫营卫?什么叫营卫不和?桂枝汤作用营卫不和的机理+麻黄汤 关于营卫气血的思考+一句话引发的感想+解营卫,有关营卫, 从正邪斗争论营卫,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营卫与气血津液关系
发布时间:&&&来源:&&&84人关注
  什么叫营卫?什么叫营卫不和?桂枝汤作用营卫不和的机理
  要知道营卫不和首先要知道什么叫&营,卫&.
  从现代分析,营气即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
  《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气虽在血管中,但必须通过微循环才能进行物质交换,供组织细胞所需,所以,与经脉流注次序合称的营气运行是针对各脏腑(经脉)所需物质的转化过程而言,如营气运行旺于肝经时,则转化成肝脏所需物质的功能增强,或是肝经所调控的微循环开放.
  因血液就象一个储备箱,而营气就是箱中的共用物质,各脏腑(机能)所取必需物质具有时序性,所以营气运行是指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
  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指卫气运行于脉管外的分肉间隙,也似已感应到T细胞免疫体系等的产生部位,&肓膜&疑指胸腺等中枢免疫器官.
  营卫的生理功能
  《灵枢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营气,卫气都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中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为营气,由于其性质清柔,故能行于血脉之中,其&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
  依次循十二经脉,督,任,&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灵枢.营气篇》).一昼一夜五十周次,营周不休,并能&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篇》).而&浊者&,即水谷精微中刚悍的部分为卫气,《内经》中又称为&人气&,&阳气&, 由于其为&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素问 .痹论篇》). 故在外能& 行于四末,分肉, 皮肤之间而不休&(《灵枢.邪客篇》,在脏腑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 .痹论篇》). 而且卫气在人体的循行具有一定的规律,&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于五藏&(《灵枢 .卫气行篇》),即白天行于体表, 夜晚则行于内脏,
  与营气相合,共助五脏之精,以涵养五脏之神,神安则能寐.卫气这种有规律的行阳入阴,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作息机制,
  即&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营卫生会篇》),在生理上表现为白昼目张而寤,体表温热,机能旺盛,防御外邪能力亦较强,而夜晚则脏腑安和,目瞑而寐.
  营卫虽然运行途径不同,但其&阴阳相随,外内相贯&(《灵枢 .卫气篇》),&五十而复大会&,所以营卫的相互协调是保证卫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强与弱只是相对的.
  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
  麻黄汤 关于营卫气血的思考
  麻黄汤 主太阳伤寒。发热无汗;恶寒 ;脉浮紧;或喘;或流鼻血;或体痛;呕逆。
  虽然伤寒上 说 风伤卫 寒伤营;从语言的理解上 我们还是可以认为是个回文。风寒 荣卫皆伤。不会单独 伤营或伤卫的。
  营卫体现在在表的一对阴阳 也是 相互依存和转化的。不能绝对化的 割裂去分析。
  卫,和营对应;它为阳;为表;在人体的层面行 在于营血之外 皮肤肌肉之间。 卫,是人体的第一道坚固的防线。它是气之阴,既具有气之无形之阳用,又兼备求阴之成形。气是个摸不着 看不见的东西;而卫是气亲阴,它可以看成是有形的。卫气循环,行遍周身。主在表;主太阳;源于气;补于营;归于血。
  风寒侵扰;卫气因闭。人体积极抗邪外出;津液血气都集中在人体中上焦,运输到体表这个层面,去帮助人体去打仗。这个在表的营卫因为闭合不通畅,则会产生局部的凝聚。表现在脉象上 就是脉浮紧。浮为在表;紧为主寒。人体欲得汗而不能出,就处于一个紧张亢奋的状态。阳闭则热;肌肤出现高温;典型的麻黄汤是有高热无汗的。因为表闭不通,则人体一身气机不畅;则会导致肺的气机失调,出现喘闷。这个根本啊 就是表之卫气因寒而闭导致人体这个气机不畅,才出现多个典型的症状:无汗;高热;恶寒;喘闷;鼻出血;体痛;呕逆等。
  总结来看,麻黄汤的病机在于
  1.风寒在表;
  2.卫闭津液停滞在表;
  3.表不通导致人体气机失常;
  相对于桂枝汤来说呢,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麻黄汤好比在表的营卫被外邪扭成了 一团 结成疙瘩;桂枝汤呢 好比风寒捅了窟窿;表漏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麻黄汤无汗而表不解;桂枝汤有汗而表不解。桂枝汤营分受损,汗出伤营,血汗同源啊;而麻黄汤还在更表的一个层次上。没有营分的亏损,而只有卫气闭合 局部不利造成的营卫不合。所以也可以说,中风比伤寒病的部位更深入,邪气更进了一层。
  虽然可以说 中风比伤寒外邪更进了一层;但是我们不能绝对的认为 中风就比伤寒一定病重。是不可以这么去定位的。人体感受外邪;根据外邪的不同 体质的特异 或中风;或伤寒 。疾病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中风也可自愈;伤寒亦能死人。我们不能简单的从中风伤寒就去断定 疾病的轻重 ,这个是临床上是说不通的。
  麻黄汤用的是攻表之法;重在攻。麻黄苦温,阴中之阳;味重而气轻,能发汗,破结聚。配合桂枝,走表;主太阳之卫。杏仁,苦温能降逆 ,升降之法并用,能调和人体之气机。甘草守中,能补津液胃气,配合人体去解表抗邪,汗出而卫闭开,邪气随汗被扫地出门。四位药,配合精当霸道,力求一战功成,绝不拖泥带水。
  我们要注意到麻黄汤的禁忌。酒家;失血家;疮家;尺脉不足,等阴分受损的人 要注意使用。因为麻黄汤发汗力大迅猛;恐有动阳之嫌;若阴分不足者,汗出则恐亡阳,医家不可不慎。
  麻黄汤主太阳伤寒;
  1.注意 和大青龙 、葛根汤、麻杏石甘汤 鉴别;
  2.要注意和少阴伤寒的鉴别;
  3.注意和中风的区别;无汗不得用桂枝;有汗不得用麻黄。不可不明。
  一句话引发的感想
  &津液在脉外,血液在脉内(脉为血之府)一定条件下,津液和血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是引自本论坛的一句话。今天看到了,想起了一个事情。
  这句话看起来很好,可是仔细想想,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不对在哪里,就在&津液在脉外,血液在脉内&这句话上,想起内经中的水液代谢途径,是从胃肠道的脉外吸收进入脉内的,再从脉内布散到脉外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水液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的过程。水谷在胃肠道中,称之为水谷,不能称为津液,只有进入脉内,才能称之为津液,因为津液是人体吸收的水谷中的,能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没有用的称之为糟粕。
  可是又说回来了,如何来区分津液与水气的关系呢,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提到很多水气的词语,这和内经种的津液有什么联系。在我的认识中,区分的重点还是在于脉之内外上。
  我们把人体的整个胃肠道称之为阳明,是上下通达于体外的内通道,所以在胃肠道中的水,称之为水气,其次是在人体皮里脉外的空间里的水(津出为水,液出为湿),也是水气,还有就是张仲景自己所说的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肝的不同的水气(金匮要略)
  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部位,作用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津液在脉内,丝丝的从脉道的腠理处渗透于脉外,起到濡养的作用,但是在病理状态下,局部的渗出太多了,超过了脾的吸收程度,停聚于某一部位,形成了水气(津多)或者水湿或痰湿(液多)。
  例如,小青龙汤的水气,就是由于津液不能从皮表的腠理处外出,反而上行内充于肺内,形成水气阻滞气道引起咳喘。中渗于胃肠道而呕吐下利(张仲景说的心下有水气),水性趋下,渗于下肢而肿胀,形成溢饮。都是由于津液不能正常的外渗于脉外,偏渗于局部引起的。
  还有一点就是张仲景为什么提出了,痰饮病以及水气病,这就取决于津液的偏渗的不同,津出过多为水气病,液出过多为痰饮病,治疗水气病主要是健脾与宣肺布津,健脾是促进水气向脉内吸收,宣肺是向脉外透散。而痰饮病(寒痰为主,痰热例外)则是以通阳健脾为主,通阳以化,也就是通过用桂枝来通阳化气,使脉内的液能正常运行,不致于加重局部的渗出,健脾能促进脾的吸收,所以张仲景提到治疗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就是这个道理。
  八、三焦定位新识以前写过关于三焦的一篇帖子,也很长时间没有写点什么了。看到了一篇关于三焦的帖子。想想自己的理解。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是与我写的也很匹配,特此记录,以便以后细想。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都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联系当中,有着与众不同的三个方面,那就是我认为的三焦。不论对错,写出以供参考。
  人体是个完整的机器,但是,不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人体,而是与外界息息相通的。在这相通的通道中,有三处是特殊的(以男子为例),他们分别是
  1&气体进入人体的肺腔,在这空腔中是唯一的与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关的重要脏器。如果没有肺,就不会有生命的存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上焦&,又称为气道。古人称之为&上焦如雾&,这雾如同气的形态。
  2&食物进入人体的胃肠道,这个空腔,上能连接口,下能连接肛门,这一条空腔,也是人体内部与外部相互联系的而重要脏器,他的主要作用是供应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脏器。没有胃肠道,生命即将枯竭而终止。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中焦&,又称为谷道。古人称之为&中焦如沤&,长时间的存放水谷,腐熟水谷。
  3&水谷进入人体后,吸收水谷精微,糟粕从大便排出,但是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津液,有用的在脉内运行,无用的不能长时间的存于体内,需要排出,这里的排出需要一个空腔来储存这些多余的津液,这个空腔也要与外界相联系,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下焦,就是膀胱。又称为水道。古人称之为&下焦如渎&,渎者,水沟,水流的地方。
  以上是对三焦的形态的浅释,不一定对,但是有他的实际意义所在。
  还有一点就是,这样定位,与古人的说法不是很一致。原因是古人的解剖认识是有一定限度的,描述也是很简略的,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形态。我的认识也不过是在现在解剖学的认识上结合古人的对于三焦的作用认识,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确定,以揭开几千年来的不同认识。
  还 有就是古人有时候会把三焦作为一个名词来用,结合上了针灸的经络,成为三焦经。但是真正的三焦的意义在于怎么理解三焦的各自的不同的作用。虽说没有真正的 临床意义,但是对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只是在某一个焦上可能会以肺,胃肠道,膀胱来命名,但是针对到整体来说时。就会联系到三焦的不 同作用了。
  以上只是针对三焦的定位的一点想法,其次要深入理解三焦,就要结合我写的三焦的本质解,以及经络的微细结构(一,二,三),再深入理解三焦与经络,三焦与原气,三焦与气水,三焦与腠理之间的 共同联系了,很微妙,很细致。明白这一点了,进而继续明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就要联系与药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会把把人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 体。进而再结合伤寒论的条文来深入理解,形成统一认识,以后就是在临床上来验证了。
  不论对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拍砖。
  三焦的本质解对于三焦的理解,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解释,但是都与《难经》的说法不相吻合,也没有很好的解释来说明三焦是怎么来行元气的 ,就是其部位的确立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结论。今就难经的有关条文,结合自已的一些理解,来探讨一下三焦的实际本质,希望能给三焦一个圆满的解释。
  要正确理解三焦,必须要明白一下几个问题,才能完全明白其中道理。
  1.焦字的解释。
  2.为什么称为三焦。
  3。三焦为什么与经络(有形的,不是针灸的经络)有者密切的关系。
  4.三焦是怎样运行元气的,与水液有什么关系
  5.三焦为什么与少阳有关
  以上这五个问题,不能分开理解,要综合起来,全面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规律。
  焦者,烧焦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却很难明白,为什么会叫焦,要明白需要结合经络来理解。人体的经络,在古代时候,针灸的经络与人体的看得见经脉与络脉是混合的没有分开理解,导致经络有不同的看法,家和张仲景的言语来看,张仲景所说的经络是人体中看得见的经络,不是针灸的经络。在《伤寒论》中称为厥阴病,脉分阴阳,经脉主运行阴阳气血津液向外布散,以营养全身,有内而外,遍布全身。络脉是笼络全身的阴津,阴血,水谷精微等物质上充与心肺,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在经脉与络脉的相互交接处(相同于动脉与静脉的交接处 的网状结构),就是所说的焦的位置。这个焦,类似于交,为什么会是烧焦的焦?因为在者交接处,正是心阳达到的最终端,也是肾阳开始温煦的起始,两阳相合,而此处是最温暖的地方。用现在的道理来讲就是正极与负极相接触的地方,是产生能量的地方,如同电灯的结合而发光是一个道理。所以,三焦的位置经脉与络脉的交会处。
  或要问:这与三有什么关系?以上是正常的交接方式,而人体中有三处不相同的交接,就是所谓的三焦。
  上面是肺,肺是气机交换的场所,在人体的交接中,肺气的进入是与全身不同的。也就是说在肺内的经络交接中,有者气体的进入,是在正常中的一个特殊,所以称之为上焦,上焦如雾就是这个道理。
  而中则是在胃肠道,胃肠道是水谷之海,是水谷精微进入人体脉内的道路,与全身的其他交接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在胃肠道的血脉的正常交接中,有者大量的水谷精微进入脉内,这在全身中也是一个特殊,所以称之为中焦,中焦如沤就是这个道理。
  而下则是在肾与膀胱,肾与膀胱为多余水液排出的地方(也是肾气封藏的功能表现)。在全身中,也是与其他地方不相同的。在正常的经络交接中,津液的排出与吸收是平衡的,而此处则是大量的排出,所以称之为下焦,下焦如渎就是这个道理。
  三焦的位置大致如此,其不同点也已经说明,但是其功能是如何表现的。这就要结合经络来说明其中的规律。
  上面说过,经脉与络脉是相互交接的,但是经脉与络脉的运行是靠什么来完成的?这就要说明白了,因为是相互关联的,所以要全面说清楚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经脉的运行是靠卫气来运动的,而络脉的运行是靠元气来输运的,卫气始于肺,而元气始于命门,(肾气制约其运动的太过)。所以《难经》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元者,三焦之尊号也。&元气具有推动作用,系于肾,出肾则为少阳之气,或肝气,我们平时说的&肝行肾气&就是行的元气(肾气不运动,只有封藏之性),&肝肾同源&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三焦的运行元气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少阳属于阳木,而厥阴为阴木,少阳下连于厥阴,而三焦的起始是由厥阴上连与少阳,所以三焦也属于少阳的病位。均是运行的元气,均有升发之性。
  至于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其实就是水谷精微由脾胃到肺,再下达到肾的运行过程,其中主要是中焦的进入与下焦的排出。
  上面的关于三焦的论述是相互连贯的,需要整体理解,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规律。至于三焦的论述与当今有的学者认为的三焦是人体腹膜的认识是不同的,在此指出。由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完全说明白,内容太多,在此只是简略的说明其中的道理,希望大家指正。
  九、《伤寒论》心得示略学习伤寒论,很多学者都在孜孜深入的来学习,但是有时候有一点不明白,也不容易窥其全貌。拿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张仲景说过&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句 话很简单,8个字,怎么来理解。很难说,为什么难说?这里面既要知道什么是卫,什么是营,什么是脉?还要知道营卫之间的关系,以及营卫与脉之间的关系。这 些问题不弄明白,张仲景所说的营卫不和怎么来理解,所以说很难。
  卫气怎么来理解,内经中都有说明,例如: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此条可以看出卫气运行血脉以行阴阳的表现所在],等等,内经条文很多,就不在此一一例举。自己可以汇总一下,综合分析一下。
  把卫气弄明白了,再把营气弄明白,还要把脉也弄明白。这样弄明白了,整个伤寒论的三阳病就都明白了。这些问题我的帖子中都包含着,有心学习的自己可以找 找,营卫好明白,但是脉不容易理解,脉属于厥阴病的范围,但是脉分为经脉与络脉,这一点我也说过了,对于营卫与脉,是经脉,但是对于络脉来说,就不是这样 了,这里面教科书上没有说明,全是自己看内经以及伤寒论来理解的,也是三维一体的理解方式。厥阴主脉,分为经脉与络脉,经脉对外以濡养,络脉对内以收敛, 心包主经脉,肝主络脉,经脉结合营卫来理解,那么,络脉结合的是什么?
  其实络脉也是这样,脉内是营气,但是脉外不是卫气而是肝气(或者叫元气,少阳之气),这样,对于络脉也形成了一个三维理解思路。这三种物质分别构成了伤寒 论的三阴病主要机理。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不明白的,这肝气营脉,是怎么形成的三阴病?在这里就要结合我前面曾写过的一些帖子了,就是经络的微细结构,腠 理是脉道的内外运行的一个门,经脉与络脉的腠理是不一样的,经脉的腠理由于卫气的开腠理的缘故,所以腠理之门是对外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对机体的温养的作 用。而络脉的腠理则是正相反,络脉上的腠理之门则是对内的,肾气的封藏之性固涩者腠理,使得络脉之外的水谷精微以及水湿之邪通过腠理进入络脉内,通过经脉下达于下焦,排出多余的水湿之邪。所以经脉与络脉的 作用机理就是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因此也就形成了一对相反相成的正常人体机理。
  肝气在肝脉外,向上升发,以促进络脉的输运,输运脉内的营气上行于心肺,有利于布散到全身。而卫气则是通行经脉,把脉内的营气布散到全身,这样形成了对外与对内相互发挥作用的正常生理机制。只有把厥阴病所主的经络之脉弄明白了,整个伤寒论就明白了。
  所以,要理解伤寒论,必须弄明白营卫脉与肝气营脉之间的关系。把这些正常的生理功能弄明白了,再结合条文来理解,伤寒论就尽收眼底了。
  论营卫
  中医中的营卫基本上就等同于血气,而血气一阴一阳是人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发现大多数中医者却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搞明白,也难怪中医无法振兴啦,今特辨明人身的营卫也就是 血气是如何形成的。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清浊第四十》&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又&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营气第十六》&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相信看了以上诸条,不难得出&营气的生成过程是从胃到肺;而卫气的生成过程是从胃到心&这样的结论。而至于其是如何运气的则《内经》都说的很清楚,此处不再论述,估计还有不知道多少医生不知道营气和卫气究竟是怎么在人身上是如何运行的。所以从事中医事业者一定不能离开《内经》而从医。
  调和营卫
  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矢和、解除风邪的方法。风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失和,其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弱、苔白滑、口不渴等症。使用桂枝汤,可以纠正这种营卫失和的状态。方中主药桂枝解肌袪风,使风邪从卫外泄;辅药芍药敛阴和营,佐以生姜、大枣,协助桂、芍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全力合成调和营卫的作用,以解除风邪。
  开鬼门
  开鬼门: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鬼(同魄)门,指汗孔。开鬼门,就是发汗法。
  轻清疏解
  轻清疏解:由药力较轻的解表药与治咳化痰药组成,适用于伤风烦微痛、鼻塞、咳嗽等症。常用药物有:薄荷、牛旁子、桔梗、苦杏仁、橘皮等。
  营卫气血
  营卫气血:营、卫、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气血在经脉中不断地循环运行。营、卫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其生成要通过一系列的脏腑气化活动,如脾胃的消化运输,心脾的气化输布,然后分别营养人体各部,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里所谓&清&和&浊&主要是从功能上的差异而言。&清&是指营气的作用比较柔和,&浊&是指卫气作用的慓悍滑利,无所不到。&卫主气&,&营主血&,卫属阳而营用阴,阳主外而阴主内,故从所处位置而言,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这虽不是绝对的,还是可以说明营和卫在内、外概念上的不同。从作用方面讲,&卫&有捍卫于外的&保卫&&用;&营&有充盈于内的&营养&作用。一般来说,&营卫&主要体现在功能作用方面,&气血&主要体现在物质基础方面。通过气血的运行,发挥营卫的作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指营血,&阳&指卫气,这些阴阳、内外、守(内守)使(运行)等对偶概念名词,提示了营卫气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就在这个基础上,把温病传变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临床上辨证施治的纲领。
  营卫不和1
  《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
  《灵枢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营气、卫气都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
  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中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为营气,由于其性质清柔,故能行于血脉之中,其&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 依次循十二经脉、督、任,&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灵枢 &营气篇》)。
  一昼一夜五十周次,营周不休,并能&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 &邪客篇》)。
  而&浊者&,即水谷精微中刚悍的部分为卫气,《内经》中又称为&人气&、&阳气&, 由于其为&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素问 &痹论篇》)。
  故在外能& 行于四末、分肉、 皮肤之间而不休&(《灵枢 &邪客篇》,在脏腑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 &痹论篇》)。
  而且卫气在人体的循行具有一定的规律,&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于五藏&(《灵枢 &卫气行篇》),即白天行于体表, 夜晚则行于内脏, 与营气相合,共助五脏之精,以涵养五脏之神,神安则能寐。
  卫气这种有规律的行阳入阴,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
  正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作息机制, 即&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 &营卫生会篇》),在生理上表现为白昼目张而寤,体表温热,机能旺盛,防御外邪能力亦较强,而夜晚则脏腑安和,目瞑而寐。
  营卫虽然运行途径不同,但其&阴阳相随,外内相贯&(《灵枢 &卫气篇》),
  &五十而复大会&,所以营卫的相互协调是保证卫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
  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
  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强与弱只是相对的。
  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
  营卫不和:
  (1)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2) 治法:调和营卫。
  (3)方药:桂枝汤。方中以枝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营卫不和2
  什么叫&营,卫&。
  从现代分析,营气即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
  《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气虽在血管中,但必须通过微循环才能进行物质交换,供组织细胞所需,所以,与经脉流注次序合称的营气运行是针对各脏腑(经脉)所需物质的转化过程而言,如营气运行旺于肝经时,则转化成肝脏所需物质的功能增强,或是肝经所调控的微循环开放。
  因血液就象一个储备箱,而营气就是箱中的共用物质,各脏腑(机能)所取必需物质具有时序性,所以营气运行是指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
  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指卫气运行于脉管外的分肉间隙,也似已感应到T细胞免疫体系等的产生部位,&肓膜&疑指胸腺等中枢免疫器官。
  营卫的生理功能
  《灵枢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营气、卫气都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中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为营气,由于其性质清柔,故能行于血脉之中,其&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 依次循十二经脉、督、任,&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灵枢 .营气篇》)。一昼一夜五十周次,营周不休,并能&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 .邪客篇》)。而&浊者&,即水谷精微中刚悍的部分为卫气,《内经》中又称为&人气&、&阳气&, 由于其为&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素问 .痹论篇》)。 故在外能& 行于四末、分肉、 皮肤之间而不休&(《灵枢 .邪客篇》,在脏腑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 .痹论篇》)。 而且卫气在人体的循行具有一定的规律,&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于五藏&(《灵枢 .卫气行篇》),即白天行于体表, 夜晚则行于内脏, 与营气相合,共助五脏之精,以涵养五脏之神,神安则能寐。卫气这种有规律的行阳入阴,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正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作息机制, 即&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 .营卫生会篇》),在生理上表现为白昼目张而寤,体表温热,机能旺盛,防御外邪能力亦较强,而夜晚则脏腑安和,目瞑而寐。
  营卫虽然运行途径不同,但其&阴阳相随,外内相贯&(《灵枢 .卫气篇》),&五十而复大会&,所以营卫的相互协调是保证卫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强与弱只是相对的。
  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
  知易子谈脏腑如何协调工作及营卫气血问题。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围绕吃展开。所以呢,民以食为天。
  食物到了肚子里是个什么过程呢,色香味 眼睛 鼻子 嘴巴来感觉,食物进入了消化系统
  嘴嚼 吞咽 胃酸化解 胃蠕动磨碎,来自于肝胆 脾胰腺消化液进入,食物化解为营养,被小肠吸收 大肠吸收食物营养 水分进入血液中。肝胆 脾胃起作用了;小肠 心血系统起作用了;大肠 肺起作用了,肺呼吸出去二氧化碳 吸入氧气 参与生化反应。包含营养的血液 进入肝脾血库 肺血库,继续被化解成更小分子营养 还合成一些养分出来,被血液系统输送给每个细胞。血液细胞又把老死细胞分解,带走代谢产物回流肝脏化工厂,被分解 解毒,代谢物被分解成小分子循环到肾,被肾小球过滤出去,形成尿液,通过膀胱 尿道排除出去。废物 毒素从尿液排除,从皮肤 孔窍排除,脏血干净了 重新循环利用。五脏六腑就这么配合着完成生命新陈代谢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能量参与,也就是气的参与,经络不通 气不通
  不管在那里,都会造成这个新陈代谢过程的障碍,造成身体出问题了。
  气机升 肾肝脾心功能没问题。
  气机降 心脾肺命门功能没问题。
  升降失序 出障碍脏腑协调工作就是一句空话了。
  不能协调工作营养就无法到达每个细胞,也不能把老死细胞化解,毒素 代谢物无法带走。病灶 疾病就出来了,病灶出来 就是造成经络不通了,恶性循环就持续了。身体就脏兮兮 粪坑似的,叫那些细胞怎么生活?人又怎么会舒服呢,各种症状不出来呢。
  所以呢 我们养生堂 首先通经络,让气机畅顺,搬走垃圾毒素,净化身体细胞生存环境,恢复身体新陈代谢功能,让这个生命力重新焕发出来。他们就会去把疾病消灭,恢复健康。按照五行调理气 经络就把人搞健康了,多么简单呀!
  这个是后天的部分,还有先天部分。
  血液系统营养被输送进入骨髓,在晚上10-凌晨2点,人在深度睡眠时 就会造血,更新血液,水火交济。为什么需要深度睡眠呢?因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共振吸收来自于二十八宿星系团的高能蓝光来合成血液成分,人体只有深度睡眠或禅定时才能共振吸收。还有紫外光, 在3-7点, 还会有高能绿光,都是在深度睡眠中被吸收, 参与细胞合成,参与身体组织修复。所以俗语说:吃的好不如睡得好,就是这个道理。要不然营养成份不会成为你的身体组织一部分,还是散乱无章的。晚上 就是人体生命里大夫修复身体 排除疾病的时间。是人体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时间。
  连续熬夜 会觉得身体散架子似的 原因在此呀;三班倒的人 时间久了 啥病都出来了 不是很浅显道理么;白天一条虫 晚上一条龙小伙子,少年老头了 身体垮了 原因也在此。
  吃饭是补后天的气和精的,睡眠是补先天气和精的,还大大的调神呢。睡眠好了 精神就十足。
  这个十足是指十方时空的能量都进入你身体的意思。
  知易子:这几天都谈邪毒 邪气问题;下面来谈谈正气 营卫气血问题。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关键就在于营卫。我们先来看看营卫啥意思:
  营,营养 养料 营造 运营,这个营是生命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其生化过程。
  材料方面分为两大类:1.提供热量 能量类的:糖 脂类 淀粉。。。为主;2.提供结构造型材料的:核酸 氨基酸 蛋白质 脂类蛋白。。。分阴阳,提供能量类的属阳性;提供结构成形材料的属阴性。能量类的属于消耗性的,需要不断补充,每天的吃饭五谷杂粮 瓜果蔬菜都是糖类为主,结构材料类的是肉类 植物蛋白。成长时期必须补充充足,否则发育不良,中年以前的,都需要不断补充,结构材料可以循环使用。中年以后可以多吃素,不需要补充那么多了。
  所以身体结构都属于营的范畴,不管是血液成分 还是身体组织结构都是其涵盖范围,成形的东西。营养可以分解为能量,特别是糖类的,出来卫气,包含生化反应分解 合成 吸收 释放的能量。
  吸收不足,卫固能力差 结构不成形 散架子。
  释放不足,体温恒定保持力差 很容易寒邪侵入。
  所以呢:卫气是提供功能性的,中医称为用; 营气是提供结构性的,中医称为体,营卫问题对应体用问题。营卫概念贯穿生命的整个新陈代谢生老病死过程,属于正气范畴。我们养生,就是在调和营卫,保持正气流布,关乎出入 升降的生死大问题,涉及好东西进来 废物毒素排除的过程,是脏腑协调工作的结果。
  我们怎么实现以平为期呢,就在这个营卫 气血调和上面做文章,气通血行 百病不生。这个营卫问题,是我们易道医养生的重中之重,也是获得健康 保持健康的关键。
  营卫排除废物不行,就会垃圾成堆,造成堵塞,影响正气流布,给新陈代谢制造障碍,我们养生堂首要任务就是调气,帮助营卫体用排出垃圾,重新调和气血运行,使之畅通无阻,协调脏腑 肌体组织实现其功能,保持旺盛生命力来达到防病去病获得健康目的。
  好了,课讲完了。
  首发&张仲景脏腑经络阴阳营卫运行图&
  在经过第九次整理伤寒论的学习心法后,初步整理出了张仲景的内在本旨心法图,此图画的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全面,至于一些细节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所以也只能这样了,希望绘画技术好的给予重新画一个,替换上,那将衷心感谢。
  此图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完全理解,却是很难,需要下一番功夫,但是这样看不容易明白,需要讲解后,才能明白,由于在理解上与现在对中医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在理解上需要脱离中医传统的认识思路,重新来认识,方能真正明白其中的规律。通过此图可以将理法方药完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此图只是表明了张仲景提出的六经病的病位,至于其中的功能与特点,以及三焦腠理等一些细节,只有在讲解的过程中,才能讲到。
  由于这是第十次进行学习,我的学习思路也更加深入了,也更加明白了。但是只是我明白了,其他学者还是不明白,所以我提出免费讲解的事,但是就是讲解也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表达出来,需要用心来体会理解。这次让学习者直接进入深层次的理解,学习起来很难,也不很容易接受。有的学者可能认为我的这是臆想,不合乎自然规律,那是没有真正的深入理解进去,等真正明白了,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本来春节后进行讲解,但是一直没有固定的时间来讲,时值论坛2周年之际,我也把此图发表出来,让更多的学者来学习张仲景的本旨心法,我也尽可能的抽时间来讲解,也算我对中医的一点贡献吧。此次讲解,主要是讲解主要思想,至于条文,有心学习者,可以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系统的自己来学一遍,等自己真正能明白了,那是你自己的,别人是不会明白的。
  人体的脏腑理论是固定的,但是思路是灵活的,看你通过此图能否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看你学习的态度如何了。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把病机与方药,以及条文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让学者在此图中体会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方药在人体内时如何来发挥作用的。但是只是提示,不是全部,学习者可以从中找出规律,自己来加深学习。在讲解过程中,还会提到我在本论坛写的帖子,结合理解,容易明白。
  由于此理论也是初步完成,尚在初级阶段,可能存在着不足,如果您觉得是玄谈阔论,可以不学,如果您从中学习到有用的东西,那是您的福气。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问,也可以在论坛提出来,我在讲解时重新讲,或者在论坛上写出。您能提出问题,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我也是学习,也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可以共同来学习,我也只是初入其门,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都知道,只能是大致规律而已。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让我们共同学习。
  解营卫
  欲知《伤寒论》,必先明营卫。
  营卫之解,中医书籍多如牛毛,对营卫之解多是乌合之众,人云亦云,始终未能让我明白,营卫究竟是何物??经过这几天废寝忘食的思考,终得其解!-------营者,道法氧气也;卫者,道法嗅氧气也。 ?
  天人一气,人身道法自然,人身是天地之道的缩影! ?
  地球上空最外层是嗅氧层,具有保护地球免受外空之物侵袭。而人之卫气也,具有嗅氧层同样的作用,保护人身免受六淫外邪入侵,若得外感病,卫气必先伤,而引动里气,方可致病。嗅氧气密度高,其性浊而骠悍,卫气与之相仿。 ?
  地球表面是氧气层,具有荣润滋长养万物之功。营气,具有营养荣润肌肤腠理之功。氧气其质清柔,营气与之相防。 ?
  营气源于脾土,藏于肝木,行于脉内。卫气源于胃土,藏于肺金,行于脉外。脉者,非血脉之脉也,而是经脉之脉耳。道法自然,营气氧气皆藏于肝木,乃肝木所吐,具运动势气主向外疏泄;卫气嗅氧皆藏于肺天,乃肺天所积,其运动势力主向内收敛。 ?
  营卫与气血之的关系: ?
  营卫乃气血所化,营卫运行于经脉肌肤腠理,气血运行于血脉及脏腑。外感病,首伤营卫,久则累及气血;内伤杂病,缘于脏腑经络气血之伤。营卫运行方式以出入为主,而气血则以升降为主。是故内伤杂病,皆缘于气血升降失常,而外感病则缘于营卫出入失常。外感来自六气,故仲圣以六经应六气而论之。内伤杂病,来自气血运行失常,致使五行升降运动失常。 ?
  圆运动理论,论人体气血升降之规律最明,是故圆运动理论善长治疗内伤杂病。六经论以治外感病见长。
  有关营卫  【营卫气血】营、卫、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气血在经脉中不断地循环运行。营、卫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其生成要通过一系列的脏腑气化活动,如脾胃的消化运输,心脾的气化输布,然后分别营养人体各部,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里所谓&清&和&浊&主要是从功能上的差异而言。&清&是指营气的作用比较柔和,&浊&是指卫气作用的慓悍滑利,无所不到。&卫主气&,&营主血&,卫属阳而营用阴,阳主外而阴主内,故从所处位置而言,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这虽不是绝对的,还是可以说明营和卫在内、外概念上的不同。从作用方面讲,&卫&有捍卫於外的&保卫&&用;&营&有充盈于内的&营养&作用。一般来说,&营卫&主要体现在功能作用方面,&气血&主要体现在物质基础方面。通过气血的运行,发挥营卫的作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指营血,&阳&指卫气,这些阴阳、内外、守(内守)使(运行)等对偶概念名词,提示了营卫气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就在这个基础上,把温病传变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临床上辨证施治的纲领。
  营卫钩玄
  文章来源: 11:33:50营卫学说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早在《内经》即设立专篇进行论述,主要内容散见于《五十营》、《营气》、《营卫生会》、《卫气失常》以及《卫气行》诸篇,下面结合自己研习经典的体会从营卫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面做一总结。
  一、营卫钩玄之生理篇
  1.营卫来源
  营卫皆由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源于中焦,本于下焦,散于上焦。吴谦在《订正伤寒论》中曾言及&营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卫,即气中剽悍者,营,即血中精粹者。以是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是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肾中先天之精气与脾胃后天水谷之气是营卫化生的源泉,相对来说卫更关乎先天,营更关乎后天,但实际上营卫的化生皆禀于先天,养于后天,和先后天因素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可偏废。
  2.营卫循行
  营卫循行有两途:一是运行于十四经脉,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在心肺上焦宗气贯心脉行呼吸之推动下,营卫随十四经偕行,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复还于手太阴肺,如环无端,终而复始,阴阳相随,营卫相将,偕行出入。如此,胃中化生的营卫由中焦升散至上焦,然后上下表里升降不息,往返不止,在上下往返转运中复又化生营卫之气。二是营卫随天地运转、阴阳盛衰而进行的昼夜循行。一日分为十二时,卯酉分昼夜,子午分阴阳,人气亦应之。卫气之行,昼夜五十周于身。平旦阴尽,卫气出于阳,卫阳逐盛,至午卫阳极盛,由午至酉卫阳逐衰,卫气依次循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加强阳经之运行,运行二十五周。入夜阳尽入阴,由酉始阴气逐盛,至子阴气极盛。子至卯阴气盛时,加强阴脏运行,亦运行二十五周。而后平旦阴尽,复从足少阴运注于阳经,与天相贯,常如无已,阴尽而阳,阳尽而阴,往返无穷。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对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不可绝对理解。盖阴阳互根,营卫相随,卫气行,营气必随之。张志聪说:&卫气之循经而行者,与脉内之营气交相环转。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与脉内之营气相将而行。&虽卫气白昼加强阳经运行,黑夜加强阴脏运行,然营卫必相随而行,以便温润卫阳运行之脏腑,和其所主。
  相对于营气来说,卫气在生命活动中起主导的作用,这是由于它的性质剽悍滑疾,常常不受脉中血液流速以及脉道的约束,可以根据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功能的变动,在运行于经脉的同时随时应急。如热饮食或酒热之气入胃,熏蒸卫气,营卫受热加速运行,即可越其经脉之道而出。《营卫生会》篇说:&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即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经脉》篇说:&饮酒者,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已满,而经脉大盛&。热饮食和酒热之气入胃,卫气振发,运行加速,腠理疏泄,卫气走之,见开则出,营气亦随之,故经络充盛而满,汗出,营卫越其外。营气之运行其常乃是发挥其精专营养的作用,既入于五脏之隧道&&经隧内脏组织,又随经脉之血运行于体表,一日一夜周于身,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常道。营与卫阴阳相随伴行于身,二者一内一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或旁达四肢,或遍泽于皮毛,或出入于十二经脉腧穴,营血卫气相互间阴阳相抱,和谐贯通,以络脉系统为道路,以津血气化为形态,昼旺行于阳,夜旺行于阴,此生物钟之天人相应规律也。
  所谓经络,就是人体营卫血气运行的通路,营卫循经脉而行,但在具体的运行中又略有不同,一般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协调,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整体运行中有离有合,四肢末端是营卫行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上下相贯如环无端之汇合处,此谓之&气之大络&,《灵枢&动输》篇曰:&四街者,气之径路也,四末营卫之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从上文可以看出:&大络&阻塞不通时是气街保证了营卫之气的正常循行。气街在于胸腹头胫,《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头部气街主要通于脑,诸阳气皆上聚于脑,而胸、腹内藏五脏六腑,彼此之间相依相靠,手足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也是无不通达胸腹,形成密集网络,足踝部之气街在足阳明之气冲穴及足太阳之承山穴及外踝上下诸穴,此处均有奇经八脉分布,起到重要的联接作用,所以说气街是营卫运行之径路,实际上就是头胸腹胫各部脉气散布合聚的纵横通道。
  3.营卫功能
  卫在脉外,主卫外而属于阳,功能如下: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二是熏肤充身,温养皮毛;三是控制腠理开合,主司汗液的排泄。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卫气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决定卫气宜温宜固。营在脉中,主内柔而属于阴,其功能有营养作用以及化生血液的作用,营气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决定了营气宜养宜敛。营卫二气虽是阴阳不同的属性,但又互根互用。以相对位置而言营脉内卫脉外,从功能看营卫有属阴属阳之异。营气虽属于阴,但具阳气之性,营气与卫气在正常状态下处于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理状态之中,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之为营卫和,这时卫阳外固,营阴内守,营卫之气协调和合。要维持营卫和的状态,有三个方面十分重要:首先在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方面要协调一致,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相伴而行,有营有卫;其次在营卫的力量对比上要基本平衡,营不过强,卫不过弱,卫阳营阴能相互制约;再次是营卫的各自功能应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若营卫的某一方面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影响整体,造成营卫不和。
  营卫可以化生血液,营润周身,补益脑髓,化生神气。营卫气之行于骨者,在&骨之属&,《灵枢&卫气失常》云:&骨之属者,在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津液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补益脑髓。营卫从尾骶而渗入脊骨,上渗髓空入脑,补髓益脑,化生神气,使思维敏捷,意识精明,智力增强。卫气者,司眼目毛窍之开合者也。昼夜寒暑之开合乃天之开合,人气亦应之,卫气昼行于阳则目张神机开,夜行于阴则目瞑神机合。卫气行于肌表司毛窍之开合,天寒则毛窍合以保持体温,并可防御外邪,天暑则毛窍开汗出以散热,并可驱邪外出。
  虽然营与血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内经》行文中多营血互称,可是营并不等于血,营气有着与血濡养功能之外的更多的作用,例如营气具有调节作用这一点就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素问&痹论》指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所谓&和调于五脏&者,指营气与五脏关系密切,一方面营气的化生、运行、分布与五脏有关,即《妇人良方》所说&荣者&&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另一方面营气又可调节五脏的功能,和谐五脏的关系。众所周知,营气是血中之气,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气的中介,大脑的精神意识活动可以通过营卫之气来影响脏腑,通过营卫&神&五脏&营卫这一交互循环作用调节五脏功能。
  4.营卫气化
  营卫气化乃指营卫之气的变化。营卫气化的过程包括营卫离合交感媾化,营卫气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代谢和信息调整过程。它沟通了人体与自然的联系,实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营卫气化立论依据。营气与卫气相关是:①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华。②阴阳相随。内外相贯,二者不可相失。黄元御说:&卫气为阳,然气降而化水,是自阳而之阴也,营血为阴,然血升而化气,是自阴而之阳也。卫降而营升&,这原是禀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思想。拓展了营卫升降出入之论,曰:&水谷入胃&&上乘化为雾气而归肺,肺司气而主皮毛,将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经,自经而归脏腑&。这里指出了营卫之气升降出入运动形式,而且点明了营卫运动的途径及气化之场所。
  营卫离合交感。营与卫有清浊之分,阴阳之判。营卫之气的离合,&聚散相荡,升降相求&,营卫之气之交感,&循环迭至,润温相接&,两者
  &相争相制,欲一之而不能&,然&阴阳相引&是营卫离合交感的内在动力。营卫离合交感主要发生于机体外周皮腠部位,这同皮腠之络脉-孙络结构有关。络脉是营卫血气浅出皮表、表阳之气内达经脉之必经渠道,《素问&气穴》曰:&孙络三百六十穴会&&以通营卫&,景岳注云&表里之气,由络而以通,故以通营卫&。由孙络在外周构成首尾衔接的密织交叉的网络,从而使营卫之气从线状或网状流行,变为面状的弥散,张志聪云&脉内之血气从络脉而渗贯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络脉而溜于脉中&,从而触发了营卫交感,最终至于&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
  新陈代谢及相互媾化。营卫离合交感孕育了微妙的营卫媾化,旨在弃旧而用新,共同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和防御过程,保持生命的稳定,赵意空云:&卫行脉外者,其气交感于脉中矣;营行脉内者,其气交感于脉外矣。阳津阴涸,交相感触,而又合以大气者,谷精渐以变化,温度籍以保存&(蔡陆仙《中国医药会海》)。可见营卫离合之趋势,交感之状态,媾化之结果,根源于营卫自身的矛盾运动。①营卫离合交感是营卫媾化的前提条件。②营卫媾化是营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营为阴,卫为阳,两者性质截然相反却又同源同流、离合交感,两者的矛盾运动促成了营卫媾化这一结果的产生,这使得机体的防御和新陈代谢过程统一起来,极大地增强了机体在恶劣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营卫气化的意义。营卫气化的实质是弃陈就新,伴随着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进行,&温度籍以保存&,以供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这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链环。正如《吕氏春秋&克己》&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乃其天年&,营卫气化促进了生命新陈代谢,由此使生命体内精气得以更新,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确保机体生长发育,共同防御外邪入侵,延续生命的过程。营卫气化实现了人体与天地交通,实现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乃&生生相续,弥于无穷&的源泉。
  二、营卫钩玄之病理篇
  1.营卫病理机制:营卫调畅则气血通利,五脏安和,营卫充固才能元真强旺而阴阳调和。营卫一旦失调,轻则营卫失和,重则导致营卫虚衰,脏腑受损,《灵枢&邪客》曰:&营卫稍衰,则真气去&。《素问&热论》曰:&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所以营卫病变总机制为营卫失调。
  2.营卫病理类型:根据营卫的偏盛偏衰情况又分为营卫不和及营卫亏损两大类。
  (1)营卫不和:营卫二者生理上必须互相配合协调,和则顺,逆则乱,两者病理上相互影响,无论营或卫的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均会破坏营卫这一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相对和谐平衡,而出现营卫不和的情况,主要病机是营卫相互关系失调,造成一方偏盛一方偏衰。
  营卫不和的临床表现很多,均与营气和卫气的机能有关,大多不表现为脏腑的实质性病变。《伤寒论》54条指出&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即病人脏腑无实质性病变,而由于营卫不和出现发热、自汗出等症状,如卫弱营强:自汗;营弱卫强:发热汗出。营卫不和这一概念不仅仅可以说明表证、自汗的病机,还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例如寤寐失调也多与营卫不和有关,卫气昼则不能行于表则精神不振,夜不能入于阴则心烦失眠,是病虽表现于卫,然其机要仍在于卫气不共营气谐和之故。所以在治疗时重在调节营卫,使营卫交通,阴阳相济则不寐自除。笔者曾统计桂枝汤病例500例发现,应用桂枝汤可治疗外感内伤疾病达76种,而这些不同种类的疾病之所以能均使用桂枝汤获效,关键在于这些病例有其共同的病机&&营卫不和。营气与卫气的相互和合是机体维持正常机能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中注意调整营卫气的运行、分布以达到阴阳和合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2)营卫亏损:多累及脏腑,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营病卫病,营卫亏损初期主要表现为营病或卫病的某一方面为主。营病病机为营气亏少,导致脏腑精气不足,证见:形容憔悴,头昏,心悸乏力汗多,失眠多梦,贫血。卫病病机为卫阳不足,卫外不固,证见体弱多病,畏风,自汗易感,皮肤毛憔。②营卫俱病:营卫亏损进一步表现为营卫俱病,势必对脏腑气血均有所影响,以气血而言:营虚必导致血涸,卫弱终成气竭。又因营卫与宗气形成有关,故营卫衰则宗气不足,渐至真气竭,营卫病变涉及气血与脏腑,尤其以心肺不足有关,人体脏腑赖营气充养,营气亏少必导致脏精不足,引起脏腑阴阳偏盛偏衰而致病。应当强调:营病卫病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营卫相互影响,营病未有卫不病的,卫病未有营不病的,只不过有先后主次轻重之别罢了,临床上当据脉症兼顾双方,固卫必兼养营,养营必先固卫,营卫并调,阴阳兼顾。
  3.卫气为百病母
  营卫病机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一概以五脏病机或六淫病机来取代。在营卫两者之中,卫气与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卫气行于肌表,外邪侵犯人体,卫气首当其冲,与之相争,故外感可伤及卫气;另一方面,卫气又透达脏腑,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也可戕伐卫气。《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起居,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可见卫气稽留、经脉阻隔在百病之始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故《灵枢&禁服》说:&审查卫气,为百病母&,卫气紊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实在是《内经》营卫病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以下举例分述之。
  卫气与外感疾病关系密切。卫气是机体抗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是顺应自然变化、调节机体相对稳定的机制所在。卫气既可抗御外邪,又可驱邪外出,所以当外邪侵袭,或者卫阳不足而发生外感性疾病时,第一个病理环节即是卫气失调;另一方面,尽管由于外邪性质不同,患者体质相异而使表证类型繁多,表现复杂,但其最基本的病机是卫阳与外邪交争于肌表,故卫气是解除表证的内在依据。
  卫气与偏枯。《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偏枯即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其主要病机是营卫虚衰,循行不畅,失于对肢体的温养推动,外邪乘虚而入,内邪随之滋生,导致脉络郁阻、肢体失养发为偏枯,营卫之气的既虚且滞是发病基础。偏枯的具体表现如不仁不用偏沮等多和卫气温煦肌肤、推动肢体的机能失调直接相关。《素问&风论》曰:&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逆调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偏沮即半身汗出,这更是卫气不足、开合时常的表现。因此偏枯病机与卫气失调有关。
  卫气与痹证。风寒湿等邪气侵犯人体,与营卫之气合则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为痹证。
  卫气与疟疾,《内经》认为,疟疾乃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外邪引发伏藏于体内的疟邪,与卫气相搏而发病,并且休作有时。休作的机理在于&疟气随经络、沈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邪气随卫气出入循行,交应有时而发病。《素问&疟论》曰&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而日发者乃由邪气浅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是以日作。&
  卫气与汗出异常。&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就是卫阳蒸腾营阴而来。《内经》明确卫气主开合,说明汗的生理病理与卫气直接相关。营卫调和是开合腠理、调节汗液分泌的关键,营卫不和、卫闭营涩则易致腠理失开而导致汗闭证。病理性汗出如自汗和盗汗等,最直接的病理环节也是卫气失调、皮毛开合失司。
  卫气与胀证。卫气出入表里,通达上下,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过程中,卫气气机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阻滞均会对升降出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灵枢&五味》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说明营卫畅达有助于六腑通降,并且营卫的运行是水谷精微输布的重要环节。《灵枢&胀论》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说明卫气调和则内外协调平衡,五脏机能有序,气机畅达;卫气失调则六腑通降、五脏气化、气机运行均会受到影响,而常见胀满之证,进一步可能由于津液停血瘀而变生有形邪实,形成包块。《内经》认为,胀的部位一是在皮肤腠理之间,二在脏腑空廓之中,与经脉相关。但均由卫气逆行留止而生。如《素问&胀论》曰:&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交,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卫气失常》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息逆息&。至于有形邪实,《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息肉乃因卫气阻滞,津液停血瘀,搏结日久而来。
  卫气与痈疽痤齄。卫气循行肌肤,温煦皮毛,使之润泽光滑,如卫气失调,不仅可见皮肤干枯,毛发不泽,也常引起痈疽痤齄等皮肤肌肉病变。痈,《内经》认为主要因卫气不行,郁蒸化热,肉腐成脓使然,如《灵枢&痈疽》曰:&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肿。&《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偾嗔而有疡&。《素问&生气通天论》在论述卫外阳气的病理变化时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如果在卫阳发泄,汗出散热的时候骤见水湿,寒水遏之,则汗孔闭塞,卫阳拂郁皮肤而化热,轻则为痱,重而为痤。该篇还说&劳汗当风,寒薄为齄。&齄,即粉刺,劳作之时,汗孔洞开,如遇风寒则卫阳郁遏,津液凝于皮肤而生齄。
  卫气与疾病的预后:不论内伤还是外感,在决定疾病的预后的邪正斗争中,作为正气,卫气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素问&热论》云:&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此之后,三日乃死。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认为在外感热病的预后中,卫气与脏腑一样重要,同样,在内伤杂病中,由于卫气与脏腑气机间的密切关系,一旦出现&荣涩卫除&等一系列危候时说明正衰而邪盛,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素问&醪醴论》有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曰:神不使也&&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涩卫除,故神去之而不愈也。&
  三、营卫钩玄之治疗篇
  调和营卫是中医临证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首载于《内经》,再见于《难经》,而详发于《伤寒论》。金元以降,阐发其论者代不乏人,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1.调和营卫的意义和作用。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各行其道。然运行之中,又相互贯通,上而胸中,下而丹田、孙络、溪谷皆有会合之处,其运行循经络而内外交贯,如环无端,周而复始,阴阳相随不可分离,以贯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灵枢&动输》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无端。&营卫相通,阴阳和谐,新陈代谢旺盛,生命才能旺盛而长久。营卫失和,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致使诸病丛生。所谓调和营卫,就是通过考察营卫的循行、节律和盛衰,调理营卫的相互关系,祛除有害于营卫和谐的各种因素,从而使营卫充盛,运行通畅,阴阳和谐而归于权衡,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2.调和营卫的治疗原则。营卫不和和其营卫,营卫亏损补益营卫,这是营卫治疗的基本原则。然而具体的方法又有所不同。
  ⑴疏其道。营卫失和的关键在于经络阻滞,营卫运行失常,阴阳不得相通相和。《内经》中和营卫方法有三:一曰针刺,二曰热熨,三曰汤药。法虽不同,但都是着眼于&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即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可见,调和营卫法重要的一环在于疏通经络。经云:&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营卫交通在于&气之大络&,故在治疗中要更注意通络法的运用。
  ⑵益其源。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二者皆养于中焦而宣散于上焦,故营卫运行乃三焦协同的作用。凡营卫气虚而失和者,宜根据其所出、所养、所运而分别补益其源,方可使之充盛:①畅元阳而益肾,卫出下焦,下焦者肾,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居,卫为元阳所化,与统摄一身阳气而贯脊属肾的督脉相联,其运行之终始为足太阳膀胱经,而常出入于足少阴之分间。大凡卫气之虚,实因下焦火弱,故畅元阳而益肾,以实卫气之虚,乃为正治。伤寒论卫虚而阳弱者,用桂枝加附子法,即此意。如肾气不足,营卫行涩,心络挛急则胸闷作痛,营卫虚滞,不能行其温煦荣养之职则面色白光白、四肢欠温,玄府开合失主则汗出,病虽在心,亦当从营卫论治,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此下焦根源虚弱也,缘卫出下焦,肾气激发营卫之气化运行无力,当温补肾气,疏通营卫:补骨脂、小茴香、黄芪、当归、生脉散、丹参饮。②调脾胃而养正。营卫乃水谷之精微所化,必须靠后天水谷的补充和滋养。营出中焦,胃乃为卫源,故凡营卫虚衰而生化不足时,必须以调理脾胃为要,恰如尤在泾所说:&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伤寒论》中桂枝汤用草、枣与稀粥,小建中之倍芍药加饴汤等等,皆调脾胃而养正之法。如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职,化源不足乃至营卫不和,卫表不固,易受风邪外袭,症见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畏风怕冷,四肢酸软,舌淡白苔薄白,脉浮缓,根据营出中焦,胃为卫源之理,宜建中固表,调和营卫,以小建中汤合玉屏风散加减。③益宗气而宣肺:营气卫气的宣散输布必须靠宗气的宣发,上焦不通,营卫不散,故宗气盛则营卫畅,宗气衰则营卫结。凡宗气弱而致使营卫运行失和者,当用益宗气而宣肺法以调之,益宗气可用参、术、芪,宣肺可用麻黄、杏仁、桔梗等。如营阴素虚,风热夹湿侵袭于肌表,卫气闭塞,营气内壅,卫不布津,津聚成湿,风湿相搏,蓄积于肌腠,乃发皮肤湿疹者,此病在肤表,据卫出上焦,心营肺卫之理,当补益宗气,宣行心肺,疏风宣卫以祛湿,凉营通络以泄壅。
  (3)伐其过。根据营卫失和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而调之。调和营卫的临床:①和卫解肌,治疗外感风寒,如桂枝汤;②益卫和营,治疗自汗不已,桂枝汤,虚甚者加参、芪、附子。③散卫和营,治疗皮肤瘙痒,症见皮肤瘙痒如虫行皮中而无定处,稍遇寒热而瘙痒更甚,舌淡苔白,脉濡者,邪留肌肤与卫气相搏,溢于皮肤之间。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散邪而和营卫。④畅卫运营,治疗关节疼痛。《素问&气穴论》&肉分之见,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四肢关节乃孙络溪谷之所在,营卫会合之处,外邪客之,经络阻滞,营卫运行不畅通,故而肢节烦疼,屈伸不利,应畅卫运营,治以麻黄汤、柴胡桂枝汤。⑤温卫畅营,治疗多寐嗜睡或肢体浮肿、苔滑而腻、脉弦或滑者,此为痰湿为患。然痰湿所成,乃因营卫不通、水液停聚所致,故治疗应温卫畅营,清气升则津液四布,浊气降则水液下行。《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指温卫阳而化水气,畅营卫而布津液,所谓离照当空,阴霭自散,可用苓桂术甘合二陈汤加减。⑥泄卫通营:治疗不寐失眠。证见睡眠不实或彻夜难眠或多梦易醒,辗转烦躁不安而以它法不效。系因邪客脏腑,致使卫气独营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营卫之气不得相通,而阳跷脉满而盛,卫不入阴则目不瞑而失眠,故应泄卫通营,畅其经而疏其道,营卫通即眠安,以半夏秫米汤加百合、苏梗,兼心烦加莲子、黄连等。难以入眠加桂枝汤,多梦易惊合温胆汤。⑦养营益卫:治疗不仁不用、肢体皮肤麻木不仁或不知痛痒,或肢体不举等多属于气虚络脉阻,营卫失和所致,《灵枢&刺节真邪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故应养营益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当归、桑枝、路路通、丹参、乳香、没药。
  (4)祛其邪:邪分两种,一为外来之客邪;二为内生之邪,多由营卫紊乱而来。&祛其邪&很重要的一条是给邪以出路,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病在血络的,可直放其血&导而出之&,有形之积,根深日久,药所难为,可径手术切除之,&邪去正自安&,病邪不去,正难自复,必除其邪,以使气和,所以说&祛其邪&也是营卫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环
  从正邪斗争论营卫
  在《伤寒论》的研究史上,对营卫的讨论占了很大篇幅,许多争执到现在仍不能统一,本文不介入其争论,而想从另一个角度研究营卫。因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邪正斗争的观点,我们就试用武学的观点来分析营卫。
  在国家的边防线上,布置兵力一般都设置两道防线,第一道略向外凸,在第一道防线后方的一定距离,设置第二道防线。第一道兵力相对较弱,重兵设在第二道。敌人进攻时,第一道先行抵抗,如能抵退当然好,抵抗不住也不要紧,靠两条防线之间的距离缓冲敌势,紧接着用第二道重兵主动出击击败敌兵。我们常讲的营卫即是机体的两道防线。卫气是第一道防线,首先迎敌,如果正气强于邪气的话,卫气可以从容的把邪气阻止或排出,而营气始终处于备战阶段,没有直接参战。太阳伤寒麻黄汤证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邪势强一些,卫气抗邪有些勉强了,但仍能够不让病邪通过,死死守住第一道防线,会出现《伤寒论》中第46条的情况:&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如果邪气再强一些,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突破了卫气的防线,和营气进行交战,这时可以表现为汗出,脉浮缓等(汗出表示营气在被消耗);二是营气因为卫气在消耗而跑到一线去帮助它。那么营气帮助卫气是一种什么情况呢?&脉阳浮而阴弱&或者&营弱卫强&就是这种情况概括。试想,边防部队的总数是一定的,而营气把兵力调给了卫气去助战,自然形成了营弱卫强的状态,不论是卫气被突破还是营弱卫强,共同点就是原本设置的两条防线只剩下一条了,抗邪成功固然好,万一被邪气冲破将毫无缓冲的余地,会导致邪气入里或半表半里,这时再进行治疗与解表法相比就显得被动了,所以说指望把唯一一道防线设置的固若金汤的防守是危险的。营气如果不守住自己的位置而去补充卫气,虽然卫气被加强了也是乱了阵脚的打法,是机体抗邪机能有些紊乱的结果,它不象麻黄汤证那样,尽管有46条那样的激烈对抗,营卫组织的还是很有条理,邪气冲进来还有营卫之间的缓冲。
  卫气被破或者营弱卫强的情况发生了,大家都知道用桂枝汤来治疗,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是邪气相对来说强于卫气的结果,如果再用麻黄汤迎头而上未必能胜。我们常把麻黄汤证叫做表实证,桂枝汤证叫做表虚证,就是因为麻黄汤证的表气较足,可以对邪气进行硬攻;桂枝汤证表气已经不足,驱邪就要讲究策略了。那么用桂枝汤来治疗的原理是什么呢?桂枝汤中一味阴性药,四味阳性药,是一种&虚进实出&的打法,芍药主&虚进&,其余四味主&实出&,下面详细论述。
  中医学中有一条治则,邪气过强时,不是迎头而上的驱邪,而是待其稍衰,避过其锋芒再与邪气对抗。可是这条原则需要灵活理解,非要在时间上等待邪衰再治疗,就未免太消极了。桂枝汤巧妙的利用了空间衰减邪势,而不是时间上的等待。对芍药这味药,经方家们有酸与不酸的争论,但都认为它是一味阴性药,其药力趋下趋内。可以说芍药是大胆地把邪气往里放,即所谓的&虚进&,虚的意思是并不真正的引邪入里,目的只是衰减邪势,营卫与邪气不是战的很坚苦吗,我把这道防线舍弃了,让邪正的争势猛的一空,放邪气进来,这邪气往里一进就没有那么大的势能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敌势一虚的同时我还有&实出&,就象跷跷板一样,芍药从那一端进入的同时桂枝已经从这一端出击了,这样以桂枝之实击邪气之虚,就是实出。记得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画面:魏军刚一进攻,蜀军就败退了,然后魏军边追击边捡蜀军丢弃的衣物、马匹(其势就这样衰减下去),诸葛亮看火候差不多的时候,把令旗往前一指,蜀军掉头反击,结果魏军大败。这里看起来是蜀军一退一进两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过程,因为它的撤退是假败,是&虚进&,在他们撤退的时候已经想着进攻了,时时保持着进攻的势头,如果实心踏地的撤退的话,那么也就不大可能再杀回去了。同样,如果桂枝汤中用桂枝配大黄的话,驱邪就不那么容易了。方中的甘草、姜、枣、啜粥等,无非是补充兵力,一个战术设计的再巧妙,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是不行的,兵力是个硬指标。为什么麻黄汤不用姜枣,不用啜粥呢,因为卫气在第一道防线抗敌,表气尚实,不用动用中央的兵力,桂枝汤是营卫抗邪不力,所以要从中焦调用兵力。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治疗方法:
今日坐诊大夫
张霞副主任医师
擅长:小儿皮肤疾病,毛发指甲疾病及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诊治。
皮肤干枯&是怎么引起的?
皮肤干枯&如何治疗?
皮肤干枯&吃什么好?
皮肤干枯&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脾胃虚弱的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