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地村到汽车博物馆怎么走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推荐艺术品
作者:张承翥
尺寸:成扇
作者:张承翥
尺寸:成扇
作者:张承翥
尺寸:成扇
艺术家推荐
曹辉,男,汉族,1952年10月出生,成都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工笔画会副会长、东方绘画艺术院副院长。
曹辉主要业绩及发表的作品:
主要业绩:1981年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1986年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界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1989年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界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1990年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85――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1993年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1996年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9年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2011年3月,《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界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界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85――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举办个人画展& 草场地工作站:艺术在高速公路的边上&
草场地工作站:艺术在高速公路的边上
外面和里面  去“草场地工作站”,沿机场辅路往北京首都机场方向走,过五环路桥即是,在一个叫做草场地的村子里。2005年的4月,在北京风司的支持下,纪录片制作人和现代舞编导文慧开始在草场地工作站工作。因为地处草场地村,所以名字就和村子名字相关,创办者吴文光和文慧希望不仅是自己创作作品的工作室,也非只挂着“艺术”名号的陈列或者展示橱窗,而是“创作正在进行时”的一个工作站,同时也是一个和更多志同道合者分享和交流的空间,所以工作站运转的开始,也就是大门“面向,春暖花开”之时。  吴文光是做纪录片的,90年代初开始以独立制作人方式创作纪录片。文慧是做舞蹈的,也在90年代早期开始以个人方式创作舞蹈剧场的作品。自从1994年她创作《100个动词》时,就使用“生活舞蹈工作室”的名字,和吴文光一起共同创作直到现在,作品有10多个,其中代表性作品有“报告系列”:《生育报告》、《身体报告》、《37度8报告》,内容与当代人日益焦虑和欲望的生活经验有关,创作与制作方式是一种独立方式,即和“公家”和票房和宣传和娱乐和商业无关,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作为工作场地一直是他们俩的梦想。  这是草场地工作站开始之前他们俩的状况。  吴文光说,草场地工作站这个空间成为现实,缘于他的朋友毛然。毛然也一直想为自己做设计与策划创意的北京风雷公司找一个离开城市中心的地方,2004年底在草场地找到一个曾经是做医疗器械的院子,请著名艺术家设计,开始重新改造。毛然是70年代出生的,自己也一直拍照片。吴文光说他们是1999年认识,虽然不是同辈人,但因为纪录片认识,当时DV作为一种新的影像方式出现,毛然也买了DV机开始拍摄他的第一部涉及“舌头”乐队及一群摇滚年轻人居住的树村的纪录片《谁在听我歌唱》。因为影像记录这个缘由,吴文光和小他10多岁的毛然一直持续着他们间的友情,按吴文光说法是一种“兄弟感觉”,所以毛然在开始改造这个场地时就邀请吴文光和文慧一起来分享使用空间。除了建立自己纪录片影像和舞蹈创作的工作室,吴文光和文慧两人还有一个“开放的工作室”想法,不仅仅是“小作坊”一样自己做艺术,还希望建立一个更的空间,有更多做独立影像创作的人(如纪录片、实验影像)和舞蹈剧场创作者、或者有兴趣于此的人来共同交流、分享和参与。在改造期间,毛然的空间构想就按照这个未来空间的设想来规划,除了影像制作和舞蹈排练的工作环境,在一个近500平方米的大空间里,分隔出一个兼容影像放映、图书影像馆和讨论聚谈的场地,另外一个排练场地也搭建了有舞台、观众席和灯光音响设施的小剧场。  草场地工作站在草场地村的门牌号是“105”号,它右边的邻居“104号”是麦勒画廊,左边邻居却是“333号”,是个服装公司,不远的路口是一排平房出租的小门脸,饭馆、杂货铺、发廊、修自行车铺、卖大饼瓜子等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工作站所处的草场地这个地处北京城市边缘的村子,实际就是个北京近年来发展中的城市边缘典型之地,像其他类似区域正在被都市消化着,消化的方式是,本地村民逐渐放弃耕地为生,当然也是靠地改变生活,村里的“公家地”被租给各种公司和工厂,私人的房子也加高翻盖改造,出租给那些到大都市寻找生活新机会而不断迁进来的外地人。之后,有一些艺术家工作室和画廊、艺术空间也选择这些僻静也便宜的地方落脚,就变成现在这样世俗日常生活和艺术混杂的地方。  如今的北京,除了著名的已经成为北京一景的“艺术旅游区”的大山子798之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所谓“艺术区”在出现,如费家村、索家村、宋庄、酒厂、环铁艺术区等,草场地是其中一处。早先草场地开始的是艾未未主持的文件仓库画廊,包括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2005年开始,与草场地工作站先后出现的就有艺术东区、麦勒画廊、三尚艺术中心、北京公社画廊等。  内部和内容  在进入大空间之前,是一个有数张长条桌摆放的食堂,按照吴文光的说法,艺术之前先是生活,和吃有关。  看见工作站的人常穿着的一件生活舞蹈工作室T恤上印的字:  “LIFE100% ART零%。”  “百分之百的生活,百分之零的艺术”,这意思似乎是在印证着这种说法。在工作站工作的人,除了吴文光和文慧之外,还有七八个人,他们大部分都很年轻,据介绍,都是因为参加了工作站的活动开始喜欢这个地方,开始做义工,之后自愿留下来成为“草场地人”。  从2005年4月草场地工作站“开门”,至今过去1年8个月。“开门”的意思不仅是在某个特别的日期开放给外人参观,它是迎接需要它的人。来自奥地利的舞蹈家威力•道勒(Willi Dorner)是第一个应邀在工作站开始表演交流计划的艺术家,交流计划是一周的舞蹈工作坊,参加工作坊的人除了专业舞蹈人之外,还有非舞蹈表演方面的,比如杂志编辑、平面设计师、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是因为热爱剧场表演而来的,参加者均是免费的。由这个工作坊开始,与表演和影像有关的类似工作坊和讲座成了草场地工作站的基本交流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些交流活动有工作站和欧洲的一些表演艺术中心或剧场合作,邀请富有剧场实践经验的欧洲表演艺术家和艺术节总监主持。到2006年的12月,已经举办的表演和影像交流工作坊、讲座30多次。在这些基本活动之外,草场地工作站还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表演创作计划,比如2006年初开始的青年编导计划,这是和荷兰的DOEN及Borneoce等艺术机构合作的支持青年舞蹈及剧场创作者的计划。计划是公开发出,在提交的申请中选择了8个计划,提供一定数目资金及排练场地等支持创作作品,作品在草场地工作站“五月艺术展示”活动中演出,之后,从中选出三个作品作为“发展计划”,继续提供资金和场地等支持创作者修改和发展作品,作品在10月生活舞蹈工作室和北京9个剧场共同合作的“交叉现代舞季”以及上海越界艺术节上演。这些创作者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有专业的舞蹈剧场创作者,也有非表演专业的,他们大部分都是草场地一系列表演交流活动中的参与者。  吴文光和文慧既是这些交流活动的组织者、策划人,也主持一些交流活动和讲座,同时也邀请国内一些从事剧场和影像创作多年的艺术家来主持工作坊和讲座。被邀请主持讲座的有多媒体艺术家和剧场创作者汪建伟、实验剧场创作者张献、纪录片批评家张亚璇、多媒体影像策划人李振华等。  从2005年5月的第一次纪录片影像论坛开始,草场地工作站也把纪录片和实验影像当作空间的交流项目。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各有一次固定的“影像论坛”活动,放映最新的纪录片作品和实验短片,同时有相关的讲座和讨论活动。除此,还有一些不定期的放映活动,主要是主题展映的纪录片,新作品发表,刚刚在12月初进行的“北京电影学院纪录片专业研究生作品展映”即是活动之一。  所有活动和计划项目的展开,按照草场地工作站的想法就是,建立一个可以和更多人分享和共同参与的艺术平台。作为具有多年以独立方式从事纪录片影像和表演剧场的经验的艺术工作者,所希望分享和参与吴文光和文慧创办的这个完全民间和独立的艺术空间的人群是那些依然在独立从事剧场和影像创作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包括有兴趣于此的学生。他们觉得,艺术创作的前提首先是独立方式和自由表达,现实的环境多年来并没有如此风调雨顺地适应这种创作,但环境在于人为,草场地工作站的存在就是为创作这种环境的努力之一。  这种想法在2005年7月由吴文光在草场地工作站策划主持的“村民自治影像计划”被继续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这个计划是以“村民自治”为题材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参与计划的纪录片和图片创作者,其中有10个纪录片计划属于青年导演计划,20多个年轻人被选入,组成10个拍摄计划的小组,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并且第一次开始拍摄纪录片。另外的村民纪录片计划和村民图片计划的创作者完全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农村的村民,其中10个村民作者拍摄纪录片,100个村民拍摄图片。这些基本没有碰过摄像机的村民,来到北京草场地工作站开始接受培训,之后回到自己的村子拍摄,然后再回到草场地工作站做后期编辑,每人完成了10分钟的发生在自己本村的有关村民自治故事的纪录片。2006年5月,10个村民的作品合为一个长片在草场地首映,之后在中央电视台的12套节目和中央教育电视台栏目中播出。播出后,草场地工作站不断接到各地村民打来的电话询问这个计划是否还在继续,他们希望参加。这个计划按吴文光的想法是还在进行的,目前条件下,工作站支持着10个村民继续拍摄新的纪录片,并让他们再次来到北京,开始学习电脑影像编辑,完成自己的新作品。已经完成的村民纪录片今年继续在不同地方放映和交流,其中包括在中山大学举办的国际影像人类学会议、维也纳国际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草场地工作站的大门是灰色的,除了墙上钉着个铁皮做成的“105”数字,没有任何标志,大概主人是认为知道它的人自然能找到门,不想用醒目的招牌招摇。出大门走几步就是村口,站在这里可以看见通往首都机场高速路上呼啸奔驰的车流。在北京,在高速前进的都市边缘,这个叫做“草场地工作站”的艺术空间正隐于此。  访问  吴文光:我记得是2004年7月吧,有天毛然来电话约我去看个地方,说是这个地方不错。之前我们俩老在一起说找个地方做事,毛然知道我特别希望有一个空间。我们一起看过一些地方,包括大山子去了无数次。开始在大山子是觉得没有合适的场地,后来觉得越来越贵,而且扎堆在那里的人多得像个集市。毛然说的这个就是草场地,当时看了地方觉得不错,一个完整的院子,有大空间,但租金价格我听了就心虚,和毛然说了,毛然说,这个钱你不用担心,公司有能力拿下,关键是能共同在一起做有意思的事。记得那天,我们俩有点心潮澎湃,在草场地村子里的一个小饭馆里要了面条、花生和啤酒,边吃边谈怎么改造这个空间。第二年的4月,空间改造完成,室内装修还没有全部完成就急不可待地开始使用了。除了做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实现一个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可以和更多人分享和交流的创作空间和交流平台,那些主要是以独立自主方式做剧场舞蹈创作和纪录片、包括实验影像的人,特别是那些年轻但没有很好的条件和信息的人。  文慧:我们的交流计划是从做工作坊和讲座开始,这也是工作站的常设计划,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邀请国外的艺术家来主持,到现在,一年多,已经邀请有20多个艺术家来过,时间有长的有短的,长的一个多月,短的几天,包括那些因为自己的计划来北京,我们认识,觉得他们的艺术有意思,也会邀请他们来交流,做工作坊或者讲座。表演的工作坊有舞蹈、戏剧,也有涉及到音乐的,像11月初一个荷兰的舞蹈家Katie Duck来做了一个即兴舞蹈和音乐的工作坊。除了邀请国外艺术家来交流外,还有就是我和文光以生活舞蹈工作室的名义来做,这个表演工作坊是在草场地工作站开始之前我们就做了,是在2004年开始的,当时是和朝阳文化宫合作,在他们的舞蹈教室里做的。我们自己做的工作坊一般是安排在周末,在一到两个月的周末的一个下午。这样那些平时要上班或者上学的人,都可以来。我们一般是在工作坊开始之前在我们的网站或者别的网站上发消息,也用电子邮件的通知方式,想来的人只要提前用邮件报名就行,不用交钱。来参加的什么人都有,岁数大部分在20到30岁之间,都有这方面的兴趣,有来过几次就再也没来的,也有两年时间一直参加的,这些人中不少自己开始做作品,我们2006年的青年编导计划中的大部分创作者都是这些人。  文慧:草场地工作站对我们生活舞蹈工作室来说,这个地方就像一个实验室,不断可以尝试自己想寻找的剧场表达手段和方式。以前我们没有自己的地方,打游击一样到处找地方,有了一个作品的排练想法,开始最头疼的就是找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安静舒畅地排练,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地方。自从有了草场地,想排练随时可以动。另外,这个实验室也开放给那些对这方面有兴趣的人,比如我们做的表演和身体一类的工作坊,就是用大家的实验室,把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来实现自己想做的或是没有想到过的动作,可以从实践中来得到新的东西。除了这些交流活动,还有青年编导计划和交叉舞蹈季演出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更多的创作空间,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共同实验室的想法。  吴文光:实际上就是,不仅我们创作者自己有个空间,同时也和更多人分享这个空间。这些都是我和文慧以前想做却没有条件做,现在可以尝试了。纪录片和影像方面也是这样,5月和10月分别做的两个影像论坛,以纪录片为主,基本上都是一些国内最新的作品在这里发表,另外还有些特别专题的展映,比如12月中旬的北京电影学院纪录片专业的毕业影展,是今年刚毕业的电影学院纪录片专业研究生的毕业作品,他们中的一个学生和我联系,说他们已经毕业了,作品除了在学校放映过就一直没有机会出学校门,我们就组织了这次展映,包括一个讨论论坛。12月,北京很冷,但放映时人都坐满了。最后一天晚上9点多结束,有5个年轻人还跟我聊了很多,他们都是在校学生,学的也不是影像,其中3个是在中央美院学平面设计的,一个是首都师大学中文的,骑自行车一个多小时跑来这里,他们说很高兴找到这个地方可以看这样的纪录片。我和文慧是从70年代成长过来的,知道信息的匮乏在当时真是一种饥饿感,稍微一点点新信息流传到我们手上就成为影响一辈子的东西。所以我们理解了分享的价值,特别是在我们的环境依然“贫乏”的现在,我们自己的条件有些改变之后,手里有些新信息,值得和有兴趣的人分享和交流。除了说到的那些活动和计划,我们一开始建立工作站,就把相关的图书、影像资料建立档案,这些资料除了一些视觉艺术方面的,主要集中在表演剧场和纪录片、实验影像方面,像影像资料,都是国内难找的欧洲和美国的当代实验剧场和现代舞,包括装置剧场、多媒体剧场、行为剧场、音乐剧场、木偶剧场、场景表演,五花八门,有近500个作品收集,不敢说一网打尽国外当代剧场的代表作,但有不少是最近20年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和作品。我想这样的演出录像的收集和整理,国内像中央戏剧学院都没做到,其他做表演教育的院校、包括剧团就更不用说了。剧场经验当然最好是看现场演出,但现在的条件,看到录像也是不错的经验,至少知道人家在做什么。纪录片和实验影像方面,有国外的非常著名的作品,也有从90年代以来到现在的国内创作的作品。整理下来,现在已经有总数超过千部作品了。所有的这些录像以前都是创作者本人和我们互相交流赠送,以后我们开始做这方面工作,就主动和那些国外的剧场创作者,包括艺术节、艺术机构主动要求赠送。这些作品录像资料都在草场地工作站的资料馆里,我们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开放给那些对此有兴趣或者要研究的人的,有时我们也会组织专门的放映,特别是创作者本人在场的话,交流会非常有效。  所有的这些,我们感觉对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工作,也许对一些喜欢它的人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但不敢把这种意义说得过大,它毕竟还是在主流文化、包括商业文化之外的“另类存在”,或者说是条羊肠小道。  吴文光:2005年4月工作站开始头几天,我还回城里的家住,后来就彻底住在这里。到现在,我经常几个月都没有回过城里的家,吃喝拉撒都在院子里完成,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当时就觉得是一步到天堂,我不是那种对现实过于奢望的人,所以就觉得是理想得不能再理想了,能这样做几年,人生可以作个最后的句号了。在草场地工作站工作的都是年轻人,除了和我一起工作了有10年的苏明,其他大部分都是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都不是那种应聘来工作的,都是和工作站的活动和建设有了关系才呆下来的,比如参加了工作站的活动,开始做义工,以后就留下来工作,他们吃住都在工作站,拿很少的钱,每天从起床打扫卫生开始,什么事都做,做到夜里过12点。每天我和这些年轻人,早上起来一睁眼就开始在空间工作,心情特别好。不想出这个院子,虽然大门外面是一样的天空和空间,但一出这个院子就感觉烦躁,出了这个院子,我现在最想去的地方也只有云南了。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京公网安备号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博物館營銷的Web 2.0時代
泰特美術館曾經舉辦過&與David Hockney在Twitter上聊天&的活動,邀請Twitter用戶向藝術家David Hockney提問,然後請藝術家親自回答。這爲博物館利用Web 2.0工具與觀衆交流提供了壹個有趣的例子
  &參展作品已經到達並在拆包當中,待會兒就能看到照片了。&
  &布展實在是壹件氣力活。&
  &大家都在爲今晚的開幕熱身呢,展場看起來真是棒極了!&
   這不是某策展人在電話或短信裏的唠刀,而是英國曼徹斯特美術館最近兩天發布在Twitter上的狀態更新&&短短幾句話,美術館的粉絲團就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新展覽開幕前的熱烈氣氛。通過幾個簡單的步驟全世界Twitter用戶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自由&跟蹤&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機構,隨時接收對方發布的即時消息。這種由用戶自行創造、分享和交互資訊的社交應用是Web 2.0互聯網工具的壹種。在中國,最聲勢浩大的類似應用當數新浪微博(也被戲稱爲&圍脖&),從測試階段便吸引不少名人用戶,李開複、趙薇、潘石屹等人的圍脖就聚集了數十萬粉絲。而在大洋彼端的Twitter,則有壹群特殊的用戶:MoMA、泰特、古根海姆、V&A、Frieze&&博物館、美術館、畫廊、行業協會甚至藝術雜志,都紛紛加入到發布即時信息的行列中。
  除了Twitter外,Facebook、Myspace和個人博客等其它Web 2.0工具也是博物館行業熱衷的新玩意。MoMA在Facebook上建立的頁面有超過24萬跟蹤者;這些粉絲可以對博物館發出的展覽和活動邀請進行公開討論和反饋&&而不再是傳統電子郵件邀請函的&請勿回複本郵件&。毫無疑問,Web 2.0已經成爲西方博物館營銷的重要手段,這個虛擬平台是如何進入博物館行業,又是如何産生影響的呢?
  從&在地&到&在線&&&無牆的博物館
  西方博物館與萬維網的&第壹次親密接觸&發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在此之前,壹些博物館已經通過局域網和數據線纜進行機構間的數據共享。1994年,有至少20家博物館&先鋒&建立了線上主頁,列出展覽、藏品、開放時間等信息,向公衆敞開大門。國際博物館委員會(ICOM)在這壹年建立了壹個名爲&虛擬圖書館博物館主頁(VLMP)&的網站,列出世界各地線上機構的連接,當年,VLMP産生了3459次的訪問量。第二年,ICOM發表政策聲明,鼓勵博物館&擁抱新科技&,開發線上功能。1997年,第壹屆&博物館與萬維網&研討會召開;次年,對博物館與萬維網應用結合的曆史的回顧性文獻開始出現,這距離博物館第壹次&上線&僅僅相隔四年。
  其實,早在1968年,E.A.Bowles已經以&無牆的博物館&來對未來博物館的信息共享勾畫了藍圖,如今看來,這番預言得到了神奇的應驗。萬維網爲什麽能對博物館行業産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博物館數字媒體專家Ross Parry以這個圖表揭示傳統的&在地(onsite)&博物館和虛擬&在線(online)&博物館的區別。傳統的博物館以建築實體、展覽爲中心,公衆的在地體驗是集中型的。首先,從文藝複興時期開始,西方建築界就流行以宏大的空間表現意識和理念,以致今天許多沿用舊建築的博物館也常常呈現出莊嚴肅穆、神殿般的氣勢,大部分現代博物館建築也堅持類似的空間概念,完全孤立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外。而在建築內,知識的制造、選擇和闡釋由策展人壹手控制,信息以有型實物展示進行系統化的傳達,展覽與公衆的對話是單向的。再有,公衆在博物館內獲得的體驗受各種因素左右&&博物館的遊覽路線、廁所衛生、服務質量、外部環境,甚至博物館咖啡廳售出的壹杯飲品,博物館可以通過改善這些物理性設施來提升公衆的情緒與感受。
  而在線博物館提供的是壹種完全不同的、以用戶爲中心的分散型體驗。它首先是壹個信息分散的網絡,公衆從自己所在的位置&&學校、辦公室、家、星巴克裏甚至公車上&遊覽&博物館,而不必進入建築實體。浏覽的內容由用戶自己掌握,進行雙向的對話&&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浏覽的重點、直奔主題,可以自由設定浏覽的界面,保存、轉發各種信息,可以在不同機構、不同展覽頁面間隨時跳躍,不需要跟隨博物館設定的路線。而他們的體驗是個人化和本地化的,不受博物館的控制。
  對于機構本身來說,網絡技術爲觀衆調查提供了便利,博物館可以利用網絡數據分析工具追蹤主頁訪問的來源以及訪問集中的頁面,並根據訪客的喜好對網站的相應內容進行調整。以曼徹斯特美術館爲例,這個機構在20世紀90年代末推出第壹代的官網,當時網站的目的十分單純,僅僅簡單地列出了博物館的基本信息。隨著網絡越來越廣泛地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美術館的官網也開始不斷更新,並成爲市場營銷的重要工具,提供地理信息、展覽信息、網上展覽、藏品展示、活動更新、教育項目、討論組等功能。美術館的網絡經理Martin Grimes透露,現在美術館官方主頁的月訪問量達到3.5萬人次,與真正進美術館實體遊覽的觀衆人數不相上下。網絡遊客中70%的訪問來自英國本土,其余30%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地區;絕大部分訪問來源來自Google搜索提供的鏈接。數據還顯示最受網民歡迎的頁面是藏品頁,網民在這個頁面停留的平均時間達到30秒。此外,根據在美術館內進行的觀衆調查結果,家庭觀衆、學習型觀衆都偏向主動從美術館網站尋找展覽更新和教育活動信息,美術館也據此調整了相應頁面的內容以適應這些類型的觀衆的需求。
妳今天&圍脖&了嗎?&&Web 2.0營銷工具
  在線博物館的應用不僅僅是對實體博物館的補充和吸引人們走進建築的營銷手段,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提供壹種有別于實體的體驗,真正體現與公衆的即時交流,爲信息的溝通創造了壹種新的形式。Web 2.0的出現無疑讓這個目標得以更好的實現。簡單來說,Web 2.0就是由用戶自己創造、發布、分享信息並能進行即時交互的網絡工具。這個概念的創造者Tim O&Reilly如此形容這項革命性的技術:&Web 2.0沒有壹個固定的界限,它擁有的是引力無限的內核。&通過Web 2.0的各種應用&&Facebook、Myspace、Twitter、各種博客等,博物館可以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發起不同形式和內容的討論組,打破博物館經過傳統官方主頁和電子郵件發布&廣告&、不可回複的刻板形象,形成人對人的交流而非機構對人的交流,而增添了個人化的新面貌。隨著手機網絡的普及,Web 2.0的便利性和即時性被推到極致。數月前,小編前往參加大英博物館舉辦的萬聖節活動,遇上大雨和人潮,就在避雨的當兒,同行朋友已通過手機將博物館出口擁擠的消息發布在Facebook狀態更新上,片刻便收到數條回複。
  相對資曆較長的Facebook和Myspace,Twitter(微博)是近年才興起的新玩意。它限制了每條信息的字數,與手機網絡的應用更爲契合,使信息的發布具有朋友間互發短信、即時反饋的親切感,甚至是壹種得到&第壹手資料&或者打聽&小道消息&的興奮體驗。&Twitter&壹詞本身就是小鳥&滴滴&鳴叫之意。目前,加入Twitter大軍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有來自34個國家共871家機構。這些博物館壹共吸引了超過100萬來自全球各地的粉絲,而幾家比較著名的機構例如MoMA、惠特尼美術館、泰特、V&A等都有數萬跟蹤者,最具人氣的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粉絲超過9.2萬人。這意味著這些機構每發壹條信息,都至少能顯示在這些跟蹤者的頁面上,如果經過其他用戶的轉發,則會傳達到更大範圍的人群;也意味著這數萬人可以即時加入對信息的討論和反饋中。這還不算與這些機構的賬戶相互鏈接的其他文化機構、藝術媒體、獨立策展人、藝術家及行業內人士,以及他們各自的粉絲團。
  許多博物館和美術館營銷專家都把Twitter看作另壹個&秘密武器&。在這壹行業有18年經曆、曾爲帝國戰爭博物館和泰特利物浦館制訂營銷方案的Catherine Braithwaite興奮地描述道:&整個博物館和美術館行業都投入到Twitter這個平台中,新鮮事都是經過Twitter發布的,許多比正式的官方公告還要早;展覽開始前,人們已經通過Twitter&竊竊私語&,互傳消息和八卦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生機勃勃的景象,仿佛突然之間Twitter就成了行業的信息基地。&而美術館營銷顧問Jim Richardson則發起了&跟蹤壹個博物館日&(Follow a Museum Day),首次活動定于今年2月1日,目的在于鼓勵Twitter用戶分享自己關注的機構,並且跟蹤別人分享的機構。他在紀念日的宣傳主頁上寫道:&日,比爾&蓋茨在Twitter上注冊了壹個賬戶,24小時後,他的粉絲團壯大到超過23萬人次。這個例子讓我有點兒難過,因爲大部分在Twitter上注冊的博物館連500個粉絲都很難爭取到。我開始思考我們可以怎樣利用這個工具吸引更多人來關注博物館行業,以及怎樣讓人們加入跟蹤博物館的行列。&&現在有超過100萬人在Twitter上跟蹤博物館。設想壹下,假如每壹個粉絲都跟他們的壹個朋友分享他們喜歡的博物館;假如壹個長年不曾走進博物館的人因爲Twitter而開始對藝術産生興趣;假如更多人可以通過Twitter告訴博物館他們對展覽的想法&&&活動的倡議經過Twitter發出後幾個小時便收到了數百條評論。
  然而,這個&武器&能夠實際産生多大的影響呢?根據筆者觀察,許多機構在Twitter上發布的信息與所謂的正式官方公告相差無幾,只是字數縮短、頻率更密(因爲發布的步驟大大簡化),對于跟蹤這些機構的其他用戶來說,這些更新僅僅是又壹輪垃圾廣告的狂轟濫炸而已。這樣的做法恰恰背棄了Twitter最大的賣點&&信息的個人化。對此,壹些機構的處理方法是在信息中加入情緒化、帶有個人色彩的描述以及網絡流行語,比如篇頭提到的曼徹斯特美術館關于布展的進度更新。還有壹些機構則會強調他們的Twitter賬戶的個人化管理,比如布魯克林博物館的資料頁就寫著:&我們是布魯克林博物館,恰好是全美最老牌最大型的博物館之壹。誰在這兒滴咕呢?Shelley B.是也。&顯然,對于博物館來說,Twitter這個平台帶來的挑戰,遠遠大于申請壹個簡單的賬號或者設定壹個吸引眼球的賬號頁面。它還需要博物館在管理上創新,抛下&主流&、&官方&、&機構&的身段,讓機構背後的&個人&走到前線。只要應用得宜,Twitter這壹類的社交工具就是壹個最便宜、高效、親民的公共關系平台。當然,不少IT業內人士對Twitter的壽命保持懷疑,認爲這也許不過是昙花壹現的潮流,很快就會被挑剔的網民遺棄,相應地,博物館的如意算盤也無從打響。正如Catherine Braithwaite所說:&這股潮流是去年突然冒起來的,它有著壹個怎樣的未來,將會走到哪裏去,我們誰也不知道。然而,網絡營銷、博物館與網絡的結合卻是實實在在、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從&在線&到&在地&&&未來的網絡博物館
  網絡技術的發展壹日千裏。就在人們還在爲Web 2.0的發展興奮不已之時,另壹個網絡技術革命&&Web 3.0工具已經悄悄掘起。它的特點在于把&在線&的信息傳播&在地化&&&這並非指倒退回實體化的、單線程的傳播,而是指信息可以根據用戶的地理位置自行更新。目前,蘋果Ipod就有壹個類似的應用軟件,用戶只要打開攝像頭,軟件就會根據攝像頭檢測到的視覺環境以及手機本身的GPS系統,感應到用戶所在的方位甚至移動的方向,並針對攝像頭拍攝到的周遭環境給出相應事物的維基百科信息。
  這個工具可以怎樣應用在博物館營銷上呢?設想壹下這樣的畫面&&妳在公車上用手機浏覽某博物館的官方主頁,屏幕會不時彈出提示信息,告訴妳公車行駛路線附近建築物的曆史,並指出跟這個建築物有關的藝術品、器物、展覽或者機構信息。如果把這個構想更推進壹步,實現可用手機攜帶的&移動博物館&也並非難事。這時,網絡對于博物館的意義已遠遠超過營銷和推廣的範圍,並會帶來諸如版權、原創性、知識的控制權等更深層次的問題。
Tate had been held &with David Hockney on Twitter chat& campaign, inviting Twitter users to the artist David Hockney to ask questions, then asked the artist to personally answer. This museum visitors to use Web 2.0 tools and the exchange of an interesting example of
&Participation works had arrived and was unpacking them, you can see the photos a little later.&
&Exhibit is a living strength.&
&Everyone is a warm-up for tonight's opening it, the show looks really great!&
This is not a curator at the telephone or text inside the nagging, but Manchester Art Gallery has recently published in two days on Twitter status updates - just a few words, the museum can be immersive way fans group before the opening of the new exhibition felt a warm atmosphere. Through a few simple steps, Twitter users around the world at this web site free &track& their interest in people, institutions, ready to receive each other's release of instant messaging. This created by users themselves, sharing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ve social applications in a Web 2.0 Internet tools. In China, the most impressive display of a similar application when the number of micro-Sina Bo (also dubbed the &bib&), from the testing phase will be attracted many celebrity customers, Kai-fu Lee, Zhao Wei, Pan Shiyi and others, bib gather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fans . While the other side of the ocean's Twitter, there is a group of special users: MoMA, Tate, the Guggenheim, V & A, Frieze ... ... museums, art galleries, art galleries, trade associations and even art magazines, all have added to the immediate release of information ranks.
In addition to Twitter addition, Facebook, Myspace and personal blog and other Web 2.0 tools are also enthusiastic about the museum industry, the new stuff. MoMA built on the Facebook page has tracked more than 240,000 these fans can be the museum's exhibitions and events to issue the invitation to open discussion and feedback - rather than traditional e-mail invitation, &Please do not reply to this message.& There is no doubt, Web 2.0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rketing the West Museum, the virtual platform is how to get to the museum industry, but also how the impact it?
From &the ground& to &Online& - a museum without walls
Western Museums and the World Wide Web &first intimate contact& occurred in the 20th century, 90's, Prior to this, the museum has adopted a number of local area networks and data cables for inter-agency data sharing. In 1994, there are at least 20 museums, &Pioneer& has established online home page, lists exhibitions, collections, opening hours and other information, open the door to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 was established in the year a &virtual libraries, museums, home page (VLMP)& website, listing agencies around the world to connect online, when, VLMP generated 3459 times in traffic. The second year, ICOM issued a policy statement to encourage the museum, &embrace the new technology& to develop online features. In 1997,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Museums and the World Wide Web& The following year, on the Museum and the World Wide Web application with a review of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beginning to emerge, from the Museum, the first &on line& a mere four years.
In fact, as early as 1968, EABowles had a &museum without walls& to the museum for the future sketched the blueprint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now seems these goals are ambitious fulfilled prophecy has been fantastic. Why is the World Wide Web can produce such a large industry, the museum attraction?
Museum digital media expert Ross Parry with this chart reveals the traditional &on the ground (onsite)& Museums and virtual &online (online)& Museum of the difference. The museum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ntities, exhibition center, the public's experience is concentrated in the ground type. First of all, from the Renaissance, when Western popular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n the performance of grand sense of space and ideas, so many of today's museums in the old buildings are often showing a solemn, shrine-like momentum, most of the modern museum building also insisted that a similar the concept of space is completely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of people's everyday lives. In buildings, knowledge of the manufacture, se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by the curators hand control, information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will be a systematic physical communication, the exhibition and the public dialogue is one-way. Again, the public access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museum by about a variety of factors - the museum tour route, toilet hygiene, service qualit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even museums drink a cup of coffee sold, the museum can improve the physical facilities to to enhance the public's emotions and feelings.
The Online Museum is an entirely different, with decentralized user-centric experience. It is primarily a decentralized network of information, the public from their own location - schools, offices, home, Starbucks or even a bus to &visit& museum without having to enter the building entity. Browse the contents of the control by the users themselves to carry out two-way dialogue - the user can freely choose to view the focus toward the themes are free to set your browser interface, save, forward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different types of exhibitions between the page at any time jumping, do not need to follow the museum set the line. Their experience is personalized and localized, and not the museum's control.
For the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the network technology has facilitated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audience, the museum can take advantage of network data analysis tools to track the source of home visits and interviews with focus on the page,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te visitor's preferences to adjust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 Manchester Art Gallery, for example, the institution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90 the official launch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network, then the purpose of the site is very simple, just a simple list of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museum. As the network is becoming more widely infiltrated into people's daily life, the museum's official website began to continuously updated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marketing tool, provid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xhibition information, online exhibitions, collections display, activity updates, educational projects, discussion groups and other functions. Museum's network manager, Martin Grimes said the museum is now the official home page visits a month to 3.5 million, with the real audience into the museum tour the number of comparable entities. Internet access 70% of tourist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mainland, the remaining 30% mainly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Germany, the vast majority comes from the Google search to access the link provided. Data also show that most Internet users welcome page is a collection of pages, Internet users to stay on this page, the average time to reach 30 seconds.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audience in a museum survey carried out, the family audience, learning-oriented audience ten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look for the exhibition from the Museum web site updates and information o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rt galleries have also been adjusted accordingly the contents of the page to fit these types of the audience needs.
You do today, &bib& ? - Web 2.0 Marketing Tool
On-line application of the museum is not only complementary to the physical museum, and to attract peopl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keting tools, its most important role is to provide a distinct entity's experience, truly reflects the real-tim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fo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reated a new form. The emergence of Web 2.0 will undoubtedly make this goal can be better achieved. To put it simply, Web 2.0 is that by the users themselves to create, publish, share information and be able to conduct real-time interactive web-based tools. The creator of the concept of Tim O'Reilly describes this revolutionary technology: &Web 2.0 is not a fixed boundary, it has the infinite gravitational core.& Through a variety of Web 2.0 applications - Facebook, Myspace, Twitter, a variety of blog and so on, the museum can be initiated for different target groups in different forms and content of discussion groups,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 of the museum's official home page and e-mail release &advertisement& and not the stereotyped image of the reply form person to person communication and non-institutional exchange of people, but adds a personalized new look.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networks, Web 2.0 for convenience and immediacy of being pushed to the limit. A few months ago, Xiao Bian to attend the British Museum, organized Halloween activities, encountered heavy rain and the crowds, on the rain of the moment, peer friends have been exported via cell phone the museum crowded news published in the Facebook status updates, the moment will be closed to several of reply.
Facebook and the relatively longer-serving Myspace, Twitter (micro-Bo) is only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the new gadgets. It limits the number of words per messag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phone network is more fit, so that the release of information with my friends each send text messages, instant feedback, intimacy, and even a gain &firsthand information& or inquire about the &grape vine &Experience the excitement. &Twitter& The word itself is a bird, &Didi& tweet was intended. At present, to join the ranks of Twitter museums and galleries from 34 countries a total of 871 institutions. These museums had attracted more than 1 million fa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hile several more well-known institutions such as MoMA, Whitney Museum of Art, Tate, V & A and others have tens of thousands of Tracker, the most popular Spanish Prado Museum fans more than 92,000 people. This means that each of these organizations issued a message at least be able to track who appear in these pages, if forwarded through the other users will be communicated to a wider
also means that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can immediately join the right information, discussion and feedback. It also is not with the link between the accounts of these institutions and other cultural institutions, arts and media, independent curators, artists and industry insiders, as well as fans of their respective groups.
Many museums and galleries Twitter marketing experts regarded as another &secret weapon.& In this industry 18 years experience, worked Imperial War Museum and the Tate Liverpool museum marketing program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excitement of Catherine Braithwaite said: &Museums and galleries throughout the industries into the platform Twitter, the novelty is over Twitter released, many more than an official government annou exhibition before the start, it has been through the Twitter 'whispers', and exchange instant messages, and gossip. 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vibrant scene, as if all of a sudden Twitter has become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base. &while the museum marketing consultant Jim Richardson was launched& to follow a Museum Day &(Follow a Museum Day), the first event scheduled for February 1 this year, aimed at encouraging Twitter users to share their concerned institutions and agencies to track to share with others. The anniversary of his propaganda on the home page wrote: &January 20, 2010, Bill Gates registered a Twitter account, 24 hours later, he was a fan of group grow to more than 230,000 passengers. This case, let me a bit sad because most of the museum with Twitter registered 500 fans are very difficult to win. I began to think about how we can use this tool to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useum industry, and how to allow people to join the ranks of the museum to track . && Now, more than 100 million people in the Twitter track museum. Imagine, if fans are related to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ir friends to share t if one has not walked into the museum for many years that people who began the arts T if more people can tell the museum through Twitter their thoughts ... ... the exhibition &Through the initiative of the activities of a few hours after the issue of Twitter have received hundreds of comments.
However, this &weapon& can actually have much impact?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observed that many agencies the information posted on Twitter and so-called formal official announcement is almost the same, but reduce the number of words, frequency is more dense (since the release of steps to greatly simplified) For other users to track these institutions, these updates just another round of bombing just junk advertising. Such an approach just turned its back on Twitter's biggest selling points - the information personal. In response, some agencies i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is to add emotional, with a personal touch and network description of buzzwords, such as the articles mentioned in the Manchester Art Gallery on the first exhibit of the progress of the update. There are a number of agencies will highlight their personal Twitter account management, such as the Brooklyn Museum's profile page is written: &We are the Brooklyn Museum, happens to be the nation's oldest, one of the largest museums. Who whispered here it? Shelley B. is also. &Clearly, for the museum, Twitter the challenges of this platform is far greater than for a simple account or accounts set up an eye-catching pages. It also requires the museum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cast off the &mainstream&, &Crown&, &body& of the movements, to enable the corporation behind the &personal& went to the front. As long as the application properly, Twitter is a social tool in this category one of the most inexpensive, efficient, friendly platform for public relations. Of course, many IT industry to maintain the life of Twitter suspicion that this may be just a passing fashion, but soon users will be critical abandoned, accordingly, the museum's wishful thinking there is no way broke. As Catherine Braithwaite said: &This trend of last year to take up suddenly, it has a kind of future will be're going, we do not know who. However, network marketing, museum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etwork is real it is in, an irreversible trend. &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场地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