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奥运会打瓦尔德内尔 孔令辉那场球为什么输

王皓马琳王励勤的奥运梦想:像英雄一样去战斗_国内新闻_新闻报道_精英乒乓网-中国网络乒乓第一品牌
 登录名:
当前位置:
>> & >> & >> 正文
王皓马琳王励勤的奥运梦想:像英雄一样去战斗
&&发表日期:日&&
出处:《乒乓世界》杂志
&&编辑:古国天使
&&有790位读者读过此文&
&&&&&&&&这里说的是三个男人的故事。这三个男人,即将身披中国队战袍,去征战世界最高水平的赛事。8月18日,乒乓球历史上第一块奥运男团金牌将在北大乒乓馆产生;23日,奥运会闭幕式的前一天晚上,决出的是男单金牌!
  这将是两场被上亿双眼睛关注的、被镁光灯照亮每一个角落的比赛,不用查收视报告,我现在就可以负责任地断定,整个北京奥运会全国收视率最高的,逃不出这两场比赛!而被我们深深关注的比赛主角――这三个男人,注定要像英雄一样出场,像英雄一样凯旋!
  北京奥运会,国际乒联首次把双打改为团体,这就要求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这三个人,必须是完美型的全能乒乓球运动员。这三个人,要有超强的勇气,不仅随时需要作为团体赛的第一单打上场,也要时刻准备着在队友失利的情况下力挽狂澜;这三个人,要有极佳的单兵作战能力,因为他也许要独守一条线,最终让五星红旗在北大乒乓馆冉冉升起;这三个人,要有协同作战能力,谁和谁都能配成默契度很高的双打,取长补短、互相鼓励;这三个人,就是25岁的王皓、28岁的马琳和30岁的王励勤。
  马琳:奥运会其实就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谁勇敢谁就能把这个游戏玩好,不勇敢的话,这个游戏玩不了。现在已经做好了玩这个游戏的准备了。不要盼它快,也不要盼它慢,这就是顺其自然!
  王皓:奥运会是一个非常容易爆冷的比赛,不光是乒乓球。很多大腕直接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了,这都很正常!其实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大家都想着去拿冠军,但是这个金牌毕竟不是你的,是大家一起去争的,参加比赛的每个人都为拿冠军积累了经验和能量,你积累到50%,对方有可能积累到60%,最终就看两个人谁能够发挥到最好!
  王励勤: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奥运会,觉得自己跟第一次参加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奥运会四年一次,每个人四年当中都会发生很多事情,谁都有可能是最后一届。所以,大家的目标和所承受的压力都是一致的。而且,比赛过程当中一样谁都不能输,谁都是从第一场开始,到最后结束,每一个对手你都必须战胜!
  这三个男人,性格不同、打法各异,却都是上了世界冠军榜的人物。他们都经历过奥运会,共得到两枚双打金牌、一枚单打银牌和一枚铜牌。其实,每一枚奖牌背后,都有不同寻常的苦辣酸甜。马琳:多亏了那场“生死战”
  2004年夏天,马琳第一次踏进奥运赛场,属于他的这一届奥运会是蓝色的,爱琴海的蓝色。这个充满着神话的城市,赋予了马琳神奇的17天。在这里,马琳单打第二轮即负于瓦尔德内尔,而双打和陈^一起夺冠。当马琳把国旗披在身上,眼含热泪地向观众示意,他的心里闪过那么一个念头:多亏了那场“生死战”!
  2004年4月,雅典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的三对男双孔令辉/王皓,王励勤/阎森,马琳/陈^竞争两个奥运会名额,根据队员们当时的状态,教练组首先确定了孔令辉/王皓的参赛资格,余下的两对男双,四个人,究竟用什么方式来做出选择,是当时教练组最大的一个难题。距离预选赛开始还有两天,一个决定悄然诞生……
  大家一直在等消息,已经到晚上9点到10点了,我和陈^在友谊宾馆的房间里呆着直紧张!那天晚上,蔡指导(蔡振华)把我们和国梁,我们的主管教练吴敬平指导和他们一对的主管教练施之皓指导,叫到了一起,问我们同不同意打一场生死战。当时蔡导的意思是,你们可以打,也可以不打。不打的话,选择权就在教练和领导的手中;如果打的话,你们两对谁胜出,谁就代表中国队去参加奥运会双打的比赛。我们当时都没犹豫,都选择打一场比赛!与其把选择权交在教练手中,不如把主动权放在自己的手里。打“生死战”是我们四个人共同的选择!
  知道这个结果之后,我和陈^还有吴导和他爱人,四个人一起出去吃宵夜,好像是那种壮行饭一样。吃完饭结帐,99!走出来抬头看见墙上有个很大的钟,1点11分!这个我们都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就说,好兆头!
  那天夜里挺折磨人的,我和陈^两个人都呼吸道感染,他一直吐,我不停地咳嗽,两人一直折腾到清晨5、6点。第二天快10点起床,急急忙忙去训练馆里进行适应训练。你可以想像,这场比赛明明不是奥运会,但是比奥运会更残酷!因为输了就意味着你没有资格去代表中国队打奥运会的双打比赛!对我们来说,它跟奥运会没有区别!但是它周围的环境,包括观众关注度,包括场地里的布置,跟奥运会又不可能相提并论。当时的紧张,是从内往外的紧张,那种内心里特别紧张,又释放不出来,憋着!在这个恨不得每平方厘米都十分熟悉的场地里,加上我们四个队员只有10个人,蔡指导当裁判,刘指导(刘国梁)翻计分牌,气氛要多压抑有多压抑。我和陈^又都是兴奋型队员,这样的环境根本无法带动我们释放。
  被称为“生死战”的这场比赛,至今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没有观众、没有媒体,甚至连平时加油助威的小队员都没有,偌大的训练馆里只有10个人。鉴于当时男双三选二属于绝对敏感的话题,这场神秘的比赛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据说,现场的10个人最后都哭了;据说,阎森和陈^都有着超水平的发挥;据说,每一个人,都忘不了那天下午的每一个细节,成为了一辈子的记忆……
  第一局我们先5:7落后,最后11:9赢;第二局很轻松就输了;第三局我们是8:10落后,12:10赢;然后第四局又输了;二、四局我们比较难受,这两局是阎森控制我,当时阎森打得非常凶! 2比2打到第五局,10平以后我们赢了,比分好像是14:12左右;但是在第六局的时候,很轻松,他们一点戏没有,就三分,11:3,阎森崩溃了,我们赢了。
  这些枯燥的数字,就这么深刻地烙在马琳的记忆里,四年多了,所有与“生死战”有关的一切,都悄悄躲在马琳内心的某个角落里,关键时候蹦出来,告诉他要选择坚强!
  谁也没打过这种比赛,都不知道什么样的感觉。经过那场比赛,我和陈^就像共同经历过一场战争似的,在一个战壕里面,最后在死亡里面冲出来!如果没有那场比赛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两个在奥运会的比赛里,很难拿到冠军!如果要找一句话形容我当天的心情,只能是:从地狱到天堂!当时我觉得自己内心往外的一种火焰,一下就升起来了。如果没有这场比赛,我想很难拿到冠军。因为有了这场不同寻常的比赛,让我们互相信任、共同去承受奥运会这种气氛,这种压力。而且最关键一点,前面我的单打输了。如果没有这场“生死战”,我们俩的信任度会差很多!
  在马琳的字典里,奥运会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谁最勇敢,谁就能把这场游戏玩到最后。每一场比赛你都是直面生死,都需要背水一战,这就是“生死战”的含义。
  马琳说,他会把的比赛当成生死战一样去打。
 王皓:等的就是柳承敏
  一场“生死战”造就了奥运冠军马琳,而一个柳承敏却造就了今天的王皓。柳承敏和王皓,两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们关注的目光里,也是在蓝色的雅典,当时王皓21岁,柳承敏22岁。王皓第一次打奥运会,柳承敏是第二次。即使是在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奥运会上,赛前几乎没人能预料到,会是他们两个人,在爱琴海边打这场男单决赛。更让人没想到的时候,一场比赛的输赢,会同时成就了他们俩!
  “我决赛前睡得挺好的,一觉睡到早上九点多,正式比赛是在下午。整个休息看起来非常好,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心里还是藏着一些事去睡的。”
  “是你无意当中藏着一些事,不是故意的,对吗?”
  “对。”
  “不愿意去想那些东西?”
  “对,可能也感觉是决赛,所以自己也希望去把状态调整到最好。”
  在蓝色的雅典,对于内向而年轻的王皓来说,幸福来得有些突然。他从来没有准备,双打失利后,单打冠军其实也可能属于他;也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当比赛场上只剩下一张球台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在奥运会这个非同寻常的比赛里,任何人内心里藏着的一丝不安,都会在赛场上显现出来。
  “奥运会的决赛,跟平时的比赛太不一样了!入场的时候在运动员等候区等候,门一开,全场都是观众,所有人的眼神、包括所有场地的灯光全都对着你,突然间就感觉这是决赛,这是四年一次的奥运会的决赛,感觉一下就出来了!”
  “实际上在这块场地你已经打过四场球了,突然间变得不一样了?”
  “对。”
  “是什么原因使决赛场地变得不一样?”
  “可能还是第一次进入决赛这种气氛,有时候你突然间到了一定的环境当中,突然间心理上有变化。其实场地还是一样的,我打半决赛的时候,场地里也只有一张球台,只是区别在于一个是半决赛、一个是决赛。”
  “感觉金牌已经在那儿,太想要了,所以紧张?”
  “对,可能金牌在那儿,自己也是特别希望能够拿到这个冠军。”
  每个人都在算,王皓此前曾经六战六胜柳承敏,这场比赛哪怕只发挥出八成的水平,这块金牌就稳稳地戴在王皓的脖子上。然而,王皓的对面站的是柳承敏,一个眼神像狼一样的青年。经过这么久,我们都知道,平时的柳承敏,和世界级比赛决赛中的柳承敏,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上场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对困难准备得不到位,平时碰柳承敏都只是在一些公开赛、小的比赛,不知道他真正到奥运会、包括世界锦标赛这种大赛的时候究竟会发挥什么样的水平,没有衡量的一个线。”
  “现在你明白柳承敏在大赛当中和一般比赛当中不是一个人?”
  “对,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吃过亏的时候,你对他会更加深刻地去了解。平时是什么样,比赛的时候什么样,包括他到奥运会后会是什么样的竞技状态?他会把自己调整到什么样?柳承敏确实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
  和柳承敏的这场比赛,王皓花了两、三年才走出梦魇。这期间,他将那场比赛里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反反复复地在心里像过电影似地一遍又一遍重演。
  “第六局3:8落后,打到9平,自己发球失误了。”
  “你发了一个什么球?”
  “发了个侧旋,出台,等于是在手里丢了;第二个是发完球以后摆转,然后回了一个反拉的球,两个球。首先从对方第一板回球开始,质量非常高,自己重心没有调整好,再加上拉完球质量不高,对方侧身就拉回来。”
  “你是不是里边还加了保险?”
  “对,一个是加了保险,再一个,是对球的反应和判断。因为当时自己非常紧,所以重心顶到以后还是没有完全调整好。”
  “你有没有听到看台上蔡导在喊,让你跑起来?”
  “刚开始听到了,后来根本没听见!因为蔡导离我不是很近,再加上自己一直都想着比分,对面的柳承敏又是那么凶狠的一个人,到后来根本什么也听不见!”
  隐藏在心里的那一丝不自信,让王皓懵懵懂懂走向了失败。当最后一个球被柳承敏挑落的一瞬间,柳承敏和王皓这两个名字就被绑在了一起。告别爱琴海,柳承敏成了韩国人的英雄,鲜花、掌声、荣誉,纷至沓来;而王皓,却默默地承受着失败的结果,从此,性格内向的他愈发敏感,甚至害怕别人的安慰。
  雅典回来之后,王皓和柳承敏不断在大大小小的比赛当中交手,王皓又回到了几乎永远的胜利者的角色。然而,他从来不敢小看对手。这几年,用卧薪尝胆来形容王皓并不过分,在柳承敏享受快乐的时候,王皓渐渐把自信心练得像他的肩膀一样厚。2006年多哈亚运会,王皓在半决赛中击败柳承敏,并最终战胜马琳夺冠;但是王皓知道,必须要在柳承敏特别在乎的比赛中击败他,才能彻底挫伤他的自信。这样的机会出现在2007年西班牙男子世界杯,一个他们谁也没有拿过的冠军的比赛,半决赛王皓4比0轻松战胜波尔,另外一场半决赛,在柳承敏和王励勤之间进行。
  “其实自己参加过很多届世界杯了,而且连续两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对柳承敏这次应该是第三次了,别人可能感觉我已经三次打决赛,如果再不拿冠军有点儿说不过去。当时我打完半决赛以后,没看柳承敏跟王励勤的比赛就回去睡觉了。后来刘指导打电话告诉我决赛对柳承敏,心里突然间感觉一惊喜还是怎么着,感觉这又是一个机会、是一种机遇。别的没想,倒头就睡。吴导一会儿又打电话问我,用不用看录像?我说不用了,心里有数了,下午就比赛了。”
  “一个是你想拿的冠军,碰的又是你最想打败的对手,所以特别高兴?”
  “对,假如碰到中国人,比如说是王励勤,他也没拿过世界杯,我也没拿过,心里肯定别扭,有可能两个人都是憋在那里。再加上大家比较了解,平常在一起打得比较多,优势或者说劣势都非常了解,打起来也不会很舒服。但是对柳承敏,雅典奥运会输过,再加上大家都把这个比赛当焦点去看,世界杯又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比赛,而且他又赢了王励勤和马琳两个人,觉得这会儿更有看头!”
  “那场世界杯决赛打得确实太漂亮了。”
  “当时确实心态调整得非常好,技术上也是。”
  “你感觉柳承敏是不是属于你强他弱,你弱他强的那种人?”
  “对,因为像柳承敏这种打法、他这种性格的人,我在他身上吃过很大的亏,对他非常了解。我清楚地知道他的作风、包括他这个人的性格、真正能够到大赛当中发挥出什么样。换一个别人,如果没有在大赛的时候在他身上吃过亏,不可能完全感受到。
  柳承敏这个人,一到了决赛、到了真正他想要的比赛,全场只摆一张球台,许多的观众,再加上热烈的气氛,他一定会全力以赴。而且,到每天只打一场球的时候,他会每天都积攒起来,爆发在一场比赛中,所以这是非常可怕的!我这几年总结出了一套经验,现在和他比赛,估计他可能在比赛当中会发挥出120%的水平,但是我再把他往上估一些,算他发挥到150%、发挥到200%,这样去对待他,才有可能会打赢。其实真正当你准备他会发挥出150%到200%的时候,你肯定也会超过自己100%的水平。因此,在强强对抗的时候,他的实力、整体能力不像中国运动员那么强,慢慢就露出一些问题。”
  “就是你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
  “对,在大赛当中的硬朗,骨子里的一些霸气,毕竟他拿过奥运会冠军,比赛当中有这种气质。”
  没有人会相信,王皓和柳承敏的故事已经讲完,人们甚至盼望着,在北京奥运会上,王、柳之争能再次重演。对这一点,王皓自己也充满期待,如果能在北京,把那块从自己手上丢掉的金牌重新夺回来,这可就太完美了!
  “乒乓球男单决赛是放在奥运会闭幕式前一天晚上举行,可能那会儿中国代表团夺金牌的任务,包括乒乓队夺金牌的任务,都要在这一天实现,这个时候心理的承受能力,跟在国外比赛完全不一样。”
  “有没有想过,北京奥运会还是打进决赛,对手还是柳承敏?”
  “想过。历届奥运会的单打冠军,说实话大家都瞄着前几号,可能每届的奥运冠军每个人都瞄着他们,大家一算,前四号,前五号,其实拿到冠军的都是排名在前十位的,包括世界锦标赛,很多比赛,他们都是排在世界前十名,只能说排名前四或排名第一、第二大家觉得呼声高一点。但是呼声高可能不代表你自己也觉得你确实就要拿金牌,因为别人都把你架起来的时候,这会儿自己还是要小心,就像你自己在一个很高的塔尖上呆着,大家都要去供你。如果说你自己回去调整的话,跟大家一样稍微弯下来点,折下来点,和大家一起去处理,可能这时候心态会不一样。”
  “我就想问你,是不是期待着在北京奥运会,决赛当中再把柳承敏打下去?”
  “肯定有这种想法,希望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把2004年失去的金牌重新夺回来。如果真的碰到柳承敏,自己会赢的感觉会更强烈一些,因为这可能是老天再次给我的一个机会。”
  “你肯定不会放过他?”
  “应该不会!”
 王励勤:一切顺其自然
  说王励勤的故事有点儿难,原因在于很多时候,他并不会告诉你,他究竟在想什么。在出征男队的三名队员里,他是唯一有过两届奥运会经历的,不论是悉尼的辉煌,还是雅典的失落,王励勤都选择了自己一个人承受,不与人分享。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既有萨格勒布世锦赛决赛对马琳的大翻盘的精彩,也有雅典奥运会半决赛输王皓的稀里糊涂。在他的身体里,激情和内敛总是在打架。王励勤那热爱古典音乐和歌剧的主管教练李晓东曾经说过,大力是个唱威尔第歌剧的嗓子,却偏偏喜欢跟人拼莫扎特艺术歌曲里的控制,所以,结果只能是自己给自己找难受。最近一段时间,王励勤持续低迷,也许,是时候看看这些经典的赛事,给自己总结经验了。其实不用说,大家都清楚,当王励勤激情澎湃的时候,就是他走上最高领奖台的时刻。
  雅典奥运会男单半决赛 王励勤1比4王皓
  因为王皓输给了柳承敏,雅典奥运会这场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的半决赛几乎被人淡忘了。在这场比赛里,王励勤和王皓分别代表两种心态:一方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一方冲劲十足,激情四射。奥运会结束之后,当时王励勤的主管教练施之皓说,大力根本就没等对手犯错误,就自杀了!
  王皓:“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之前我很少赢他,奥运会前在秦皇岛最后一次热身赛,我0比3落后,最后4比3赢,可能大家感觉那会儿王励勤状态非常好,会有自我保护,可能不经意就输了。作为我来讲,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场比赛我赢了,对他心理上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奥运会半决赛我们再碰,在那种气氛下,我是超水平发挥了,这一点王励勤根本没有想到,我抱着拼的心态,而他潜意识里还想加一点保险。我呢?一点机会也没有给他!他在等着我犯错误,那场比赛我恰恰自己一点错误都没有犯!”
  王励勤:“王皓那场比赛发挥得非常好,因为他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对于他来说,从两个人心态上分析,我更喜欢跟他打。他以往跟我打,相对输得比较多,这样的话,他摆得比较低来拼我。而我自己,怎么说呢,虽然也做了困难准备,但是必胜的信念还不是特别强。包括场上遇到困难,加了些‘保’的思想在里面,而不是一上来放得比较开,去拼这场球。所以说从比赛局面上来看,我一直是比较被动的、比较压抑。当时也试图在调整,但是一直没有调整过来,最后无法扭转这种局面。”
  一场比赛,听球台两边的人同时说,你会发现,在奥运会这样的比赛里,排名前十的人都有可能是冠军。当场地里只剩下一张球台的时候,打败你的,往往是你自己!
  王皓:“其实我每一场比赛、跟每个人比赛都是在进攻,只是说某场比赛进攻的失误多了一些,比分就会打得紧;对王励勤的这场比赛,进攻的比例、自己失误的比例少了一些,再加上不断地给他施加压力,最后才能赢。其实当时我和王励勤在实力上还是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心态摆得比较好。”
  王励勤:“比较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当时,因为那条线,马琳失守以后,这边我跟王皓半决赛相遇,所以上去的话,对柳承敏,从实力上分析,取胜的可能性比较大。在之前也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方面的思想影响了我自己比赛的发挥,没有真正把精力放在当前的这一场比赛当中,而有一些分心吧!从技战术来说,大家应该怎么打非常熟了,在比赛当中,任何技战术的运用,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思想,用一个平稳的心态去做保障,如果这个前提条件出现问题,不论是技术还是战术,肯定是没有任何的保障。”
 萨格勒布世锦赛男单决赛 王励勤4比3马琳
  与雅典对王皓那场“闷葫芦”比赛相比,在萨格勒布赛场上战胜马琳的王励勤绝对激情四溢。而这场比赛的戏剧性,也堪称历史上数得出来的经典。决赛马琳大比分3比1领先王励勤,第五局打到7:1,眼见着胜利在望,马琳稍有松懈,被王励勤抓住机会,成功翻盘。
  马琳:“6:1这个球完以后,当时觉得没什么问题,应该说冠军不会跑出自己的圈了!当时从技术来讲,自己发挥得非常好,那天就连最差的反手都非常有感觉,而且比赛当中打了很多超级球,最后又是大比分领先,就觉得对手翻盘的可能性不大。就是因为这一闪念,觉得没什么问题了,对手把比分追到7:5,自己突然有一点紧张了!”
  王励勤:“到了大比分1比3,小比分1:7的时候,自己这种不好的思想,比如说是感觉要赢下这场比赛,或者说是想要赢这一分,这种想法相对少一些。很多精力就放在能够多打一会儿,或者说多上台,尽量少犯一些错误上面。我不断叮嘱自己,一定要把球理顺。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自己当时还想决赛,或者想到胜负,比赛肯定是输了。”
  马琳:“从局面上分析,就算第五局自己大比分领先没赢下来,但是大比分还是3比2领先,等于还是机会啊!两局博一局,如果说谁上来和我比赛,都让我3比2领先,前面都不算,上来就是3比2领先,我肯定笑死了!但是当时因为进入那种局面以后,自己一下子就蒙了,整个头脑里有点空白,光想着第五局7:1领先没赢下来,一直后悔当时比赛的情况,没有重新开始,没把自己的技战术捋清;没有重新投入比赛,把前面全忘掉。如果说做得好,不去想这个,重新开始,我觉得自己起码还是有50%的机会。因为当时那天自己从技术层面,包括心理层面看,前面做得非常好的。”
  王励勤:“当时我一点杂念都没有,越打到后面越没想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允许犯任何错误,对手在比分上面有一定的优势,有允许犯错误的空间,只要不犯特别大的错误,还是有可能战胜我。但是对我来说,一个失误就会导致整场比赛的失利,没有退路了,大比分、小比分都是落后的!所以说,自己每一分,每一板在处理球上都是比较冷静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已经不是说谁的技战术能力强了,最主要打的是心态 。”
  马琳:“打到7:4,我给自己叫了个暂停,叫完暂停以后,对手追到7:7,然后9:7领先,当时我就已经有点茫然了。打到9:7怎么处理的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可能一方面这个暂停的时机不好;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暂停完成以后,和前面比赛没什么变化,这才是更需要总结的。”
  王励勤:“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扭转,应该说是第一次,而且出现的这个场合是在世界锦标赛的决赛当中。相对原来遇到困难时的处理方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完成神奇的逆转之后,激动的王励勤突然跑到场边拥抱了一个外国老者,这个举动让所有熟悉乒乓球运动员的记者们全体错愕,从来没有听说过王励勤还有外国朋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让内向的王励勤使用如此外向的表达方式呢?
  王励勤:“在比赛过程当中,坐在包厢里的那个外国的球迷,一直在给我加油。我每打完一分,在捡球的过程当中能够看到,他在给我加油鼓劲。尤其是我从大比分落后,在慢慢追的过程当中,一下子给我形成了一种比较好的暗示。每次过去捡球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地看一下他,他当时给我的精神支持非常巨大。最终赢下来这场球之后,情不自禁过去跟他拥抱了一下,也是对他表示感谢吧!
  人生的道路总是呈波浪形,完成这次激情的表演之后,王励勤遭遇了职业生涯的低谷,在接下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以往被称为“巡回赛先生”的王励勤竟然未能获得一站巡回赛的冠军,这让媒体不得不再次将镜头对准他――大力到底怎么了?
  王励勤:“自己这么多年,应该说以往取得一些成绩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从发展上看,北京奥运会想要取得好的成绩,需要的是二次创业。这种挑战跟难度非常大,因为你不仅挑战的是自我,还是一个规律。只有上升一个台阶,才能去完成奥运会的任务。”
  “现在你的身体状态和悉尼奥运会前,和雅典奥运会前有区别吗?”
  “有一些差异吧,首先是打法,因为自己打球的年龄比较长,相对要改一些打法,包括练习新的技战术比年纪轻运动员困难一些。年纪大的运动员,像我这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从思想上显得比较保守,不像年轻运动员没有包袱,赢了球最好,输了也无所谓,心态比较好。从这点上,我觉得需要改变。另外体能上面也会有不同,年龄增长了,体力上还不错,但是恢复起来要比年纪轻的时候差一些,这些方面是需要去克服的。”
  “心理上和那会儿有什么不一样?”
  “我现在跟前一段思想不一样,前一段是非常渴望去奥运会拿冠军,去参加比赛。但是现在,我最重要的目标是尽量提高自己,撇开奥运会,就当没有这个奥运会。因为如果自己在各个方面、无论技术战术、思想心理都是能够真正做到非常过硬的话,一切的成绩都是水到渠成的。”
  每一天,在国家总局训练局的乒乓馆里,马琳、王皓、王励勤三个人,总是站在固定的位置,他们面前的对手在轮换,横板、直板、攻球、削球……各种打法轮流上岗,每隔一段时间,教练组会根据他们的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共同讨论出下一步的训练方案;还有科研人员、医疗组成员、心理学专家……
  这一切,都只为了保证他们在奥运会上能够表现得更成熟、更完美。
  在他们经历过的无数次的比赛里,无论是“生死战”带给马琳的信心,还是柳承敏给王皓的磨练,还有王励勤和马琳在萨格勒布赛场上的“心理战”,都已经过去了,都已经在他们心中形成了经验。
  英雄都不是天生的,经历成功和失败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无论如何,我们坚信,他们会像英雄一样出征,更会像英雄一样凯旋!(
精英体育传媒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信箱:瓦尔德内尔 - 外滩画报
瓦尔德内尔
2006年,老瓦退役。2007年,他又出山了。乒乓球坛的莫扎特现身在27年前来过的老地方—上海。年轻时,他曾在这里彻彻底底输掉过一场比赛。而这次,42岁的他为友谊而来,为缅怀青春岁月而来。放下的球拍被重新捡起,时间证明,天才是不老的。
  纵使被赞誉为乒乓球坛的莫扎特,瓦尔德内尔也只能算一名好赌好酒的莫扎特。  当法国《队报》把他放到20世纪百位最伟大运动员里时(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乒乓运动员),老家瑞典却冷漠而理性地把他晾到一边。  在瑞典最优秀男运动员当中,天才老瓦不是第一。赌博丑闻使他拱手把第一的交椅让给好友比约&博格。爱买体育彩票的他,输了钱,欠了债,还落下了坏名声。  毫无疑问,老瓦有天才的光明,更兼备了天才的幽暗。6岁摸球,12岁闯江湖,15岁名满天下,球拍就是长在身上的第三只手。19次世界排名第一,奥运会男单金银牌各一枚。历史上第一位集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百年乒坛,无出其右者。  没人能明了天才与烈酒、赌博之间,有多少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的诡秘。与他等量传奇并费解的天才,还有莫扎特、迈克&杰克逊、罗纳尔多们。  无人能否认一点,老瓦是一个神话。2006年退役时,中国人想起了1983年的一役。  18岁的瓦尔德内尔对阵22岁的蔡振华。决胜局中,两人八次打平,蔡振华仅以30比28险胜。金发蓝眼的瑞典少年,注定成为中国队最大的对手。  2004年雅典奥运会,老瓦击败马琳和波尔。虽止步于男子八强,39岁的他仍是一段神话,彼时的敌人蔡振华,早已坐在了电视机前。而他,已见证了中国整整五代的乒乓球选手&&  2007年,来到27年前输过比赛的上海,已是中年男子的老瓦感慨万千。他在复旦的体育馆里,与15名选手展开&车轮大战&,在最后一个人上场之前,老瓦坐着不愿意起来。坐在聊天室里,他叹道:&27年前,我在这里呆过6个星期&&&&&雨人&老瓦的生活  2002年,瑞典作家费格出版了老瓦的传记《跟着感觉走&&瓦尔德内尔传》。他如此评价道:&瓦尔德内尔是乒乓球界少有的天才,但他在其他领域,就像达斯汀&霍夫曼所饰演的&雨人&一样,有点自闭且无知与懒惰。&  日,瓦尔德内尔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父亲是印刷厂的印刷工,母亲则是商店店员,平常的家境造就了老瓦不服输的心志。6岁,瓦尔德内尔开始和哥哥一起学打乒乓球。12岁,他获得了第一个冠军。在瑞典乒乓球协会举办的乒乓球比赛中,他击败了一个比他高出一个头的选手Dennis Petterson。对手Petterson在落败之后,问他:&怎么样才能够打败一个你都看不到他头顶的对手?&  早年的生活虽然教会了他如何去拼搏,却没有教会他学会生活。  42岁的老瓦依然不会开车。16岁时,在一次乒乓球大奖赛之后,他获得了一辆保时捷跑车。按照瑞典的法律,两年之后他就可以驾驶着这辆车上路,但是车被他扔在车库很长时间,直至被卖掉。直到39岁时,他也不愿去花时间考一本驾照。到现在老瓦都是用步行,他还抱怨说坐飞机往返太麻烦,因为他常常需要到德国去打比赛。  42岁的老瓦一个人住在斯德哥尔摩,关于他的爱情,老瓦自己调侃起来,&秘密!秘密!&而据他的哥哥说,他的母亲也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总是在那里喋喋不休。&  现在的老瓦除了给多尼克做代言之外,他同时还在几家瑞典的大公司里做代言,其余的时间,他在德国的一家俱乐部里打联赛。他说,我太老了,我太老了。  这时,中国成为他的第二个家。  在他眼中,中国是一个有很多朋友的城市,因为在大街上的一个阿姨,都能叫得出他的名字。现在的他,不复当年翩翩北欧美少年的身影了,已是一个带着典型啤酒肚的中年男人。走在北京宽阔的大街上,他习惯被老百姓唤作&老瓦&。  老瓦好酒。退役后,他在北京三里屯有一家自己的酒吧。酒吧,原本就是为方便自己的胃口。  他常常叫上孔令辉和刘国梁,最厉害的对手成为最好的酒友。老瓦嗜酒如命,常常会在醉酒之后喊刘国梁的名字。有一次喝完酒,刘国梁帮他买单然后送他到住处。当记者问最好喝的啤酒是什么,&青岛!当然是青岛啤酒!&他答道。  当记者问到酒吧生意,老瓦说:&生意很好,但要在奥运之后,我们才能确定究竟需不需要再开另外一家。&  这次复旦比赛结束的当晚,老瓦又特意跑到新天地去小酌一番。&不朽的中国&敌人&  1980年夏, 14岁的少年瓦尔德内尔带着野心和功名来到上海。  在12000名中国球迷的注视下,他和瑞典朋友林德输得片甲不留。赛后他们选择留在了上海,和上海乒乓球队一起训练了6周。他说,在这里,他领教到要如何刻苦训练。天才,不能仅靠天分成其为天才。这6周,成为老瓦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27年之后,林德已经成为了瑞典国家队的主教练。老瓦,也以他自己的方式留在了这里。  从1983年开始,瓦尔德内尔见证并遭遇了中国五代乒乓球选手&蔡振华、江嘉良、陈龙灿、王涛、马文革、孔令辉、刘国梁、王励勤、马琳&&  在老瓦的奥运回忆当中,最难忘的就是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他战胜法国的盖亭夺得金牌。 这枚金牌也是他唯一的一块奥运金牌。在场体育记者评论道:&这个男人的球技超越了整个时代,简直就像是从外星球来的一样。&瑞典国王观赏了他的比赛,并起身为他鼓掌。此时的老瓦,是瑞典人心中的一代英雄。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老瓦遭遇到了宿敌刘国梁。之前的六次交手当中,老瓦均落败,但这次他打得气宇轩昂,三比零,完胜刘国梁。总决赛,他遇到了孔令辉,二比三,获银牌。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老瓦击败马琳和波尔。虽然止步于男子八强,39岁的老瓦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站在球台前的敌军们是走过5辈中国最优秀的男乒明星们&彼时的敌人蔡振华坐在了电视机前,刘国梁为国家队的总教练,孔令辉也已入主男乒。敌人老瓦还在独自作战,他以坚忍的不畏败精神,教会自己的对手如何学会&热爱&。  老瓦事后说:&是对乒乓球发自内心的喜爱让我有了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力。我至今没有想过要退役,如果可能的话,我还要打下去。&  这是老瓦之所以成为老瓦的唯一原因。  当然记忆最美好的还是胜利时刻&&2000年的吉隆坡世乒赛,是老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比赛。在那里,老瓦杀得中国队毫无还手之力,为瑞典队扳回了一块团体金牌,&谁也没有想到那个老家伙会出现,而且还打得比中国队好。&老瓦和自己幽了一默。  老瓦在接受采访时说,最想参加的其实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虽然那时他只会作为瑞典奥委会的成员出席,而且这个遗憾,已经没有办法再改变了。至于现在的中国队,老瓦看好王励勤,&但我想现在他也应该不需要什么意见了吧。&  2006年的不来梅世锦赛上,老瓦选择了退役,他回首无言地向看台告别,无人能猜测天才瞬间的心思。一位中国粉丝在博客上写道:&缺少瓦尔德内尔的乒坛是寂寥的,没有与瓦尔德内尔交锋的人是遗憾的。后来者只能四顾茫然而感叹生不逢时,手执利刃而体味孤独,因为寻不到他的踪迹,无人轻易敢称天下第一。&&奥林匹克问卷:第一次知道奥运会是在什么时候?大概是在六岁吧。&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会参加奥运会?电视上看到很多次。&上场之前,最大的恐惧是什么?我没有任何恐惧。&奥运历史上最欣赏的运动员是谁?卡尔-刘易斯。&如果可以选择,你最愿意和谁同场竞技?作为一个乒乓球运动员,我已经结束一切的国际比赛了。&除了乒乓之外,你最喜欢的运动是哪些?足球,还有高尔夫。&印象中,奥运历史上最精彩的比赛是哪一场?我个人历史上最精彩的比赛是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在那里我只丢掉一盘;还有就是2004年,我已经38岁了,依然赢了马林和波尔。&如果你可以有上帝的能力,你最想改变哪场比赛的结果?如果我真的有上帝的能力,我希望这个世界上不要再有贫穷和战争。&你最想参加的是哪一场比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不走运,我已经42岁了,年纪这么大,已经不可能再去赢得一枚奖牌。&提到奥运会,你会想到什么?一直到现在都是,成为奥运会上最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
――本文来源《外滩画报》 10:39:16 总第 242 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斯瓦尔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