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们,这个bbc纪录片迅雷下载总结有漏吗

前几天和传球提到纪录片,他叫我列出我下载的纪录片清单给他参考。我觉得聊聊纪录片也挺好,就干脆单独开帖。先把我已经和正在下载的纪录片列出(书名号后的前一个数字是集数,+表示有单独的花絮文件;后一个数字是IMDB评分)∶BBC∕1974《生命的进化》13+∕8.9  BBC∕1984《活力星球》12∕  BBC∕1997《霍金的宇宙》6∕8.6  BBC∕1998《地球形成的故事》8∕  BBC∕1998《追踪亚历山大大帝》4∕8.8  BBC∕1999《宇宙行星探索记》8∕  BBC∕2000《人类起源》6∕  BBC∕2000《与恐龙同行》6+∕  BBC∕2001《蓝色星球》10+∕9.4  BBC∕2001《五官奧妙》4∕6.8  BBC∕2002《人类本能》4∕  BBC∕2002《撒哈拉大漠之旅》4∕  BBC∕2003《旷世杰作的秘密》21∕7.9  BBC∕2003《七大工业奇迹》7∕  BBC∕2003《热带雨林》3∕  BBC∕2003《人类感官》3∕  BBC∕2004《地平线∕土星》1∕  BBC∕2005《埃及特写》6∕7.9  BBC∕2005《灌丛下的生命》5+∕9.6  BBC∕2005《广岛核爆》1∕  BBC∕2005《两性奥秘》3∕  BBC∕2005《生命之旅》5+∕8.8  BBC∕2005《世界八十宝藏》10∕8.2  BBC∕2005《寻找神话和英雄》4∕8.8  BBC∕2005《艺术创世纪》5+∕8.9  BBC∕2005《战栗东方》2∕7.1  BBC∕2006《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6∕  BBC∕2006《艺术的力量》8+∕  BBC∕2006《艺术精选系列》10∕  BBC∕2006《月球之谜》1∕  BBC∕2007《地球的力量》5∕  BBC∕2007《迈克.柏林新欧洲游记》7∕  BBC∕2007《秦始皇兵马俑》1∕  BBC∕2009《南太平洋》6∕9.5  BBC∕2009《奇妙的人类旅程》5∕  BBC∕2009《生命》10∕8.8  BBC∕2010《大裂谷∕美丽的非洲心脏》3∕  BBC∕2010《地球造人》5∕8.0  BBC∕2010《非洲失落的帝国》4∕  BBC∕2010《科学的故事》6∕  BBC∕2010《美丽地图》4∕  BBC∕2010《太阳系的奇迹》5∕  BBC+PBS∕2006《征服者》4∕  DHDT∕2004《世界百大发现》9∕  Discovery Channel∕1997《拜占庭∕失落的帝国》4∕  Discovery Channel∕1998《寻找埃及王》6∕  Discovery Channel∕2006《一览中国》1∕  Discovery Channel∕∕塔倒之后》1∕  Discovery Channel∕《东方艺术大观》3∕  Discovery Channel∕《中国艺术大观》3∕  History Channel∕2009《高清二战》10∕  National Geographic∕2004《国家地理百年纪念典藏》100∕  National Geographic∕2007《万里长城》2∕  National Geographic∕2010《冰岛火山大喷发》1∕  National Geographic∕2010《寻找阿富汗女孩》1∕  PBS∕2005《韩战往事》1∕  NHK∕1980《丝绸之路1》12∕  NHK∕1986《大黄河》10∕  NHK∕1992《太平洋战争》2∕  NHK∕1993《太平洋战争》6∕  1989《意志的毁灭》1∕  1973《邪恶纳粹》1∕  1998《从耶稣到基督》4∕  2006《脆弱的变化》(第二版)1∕  2007《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1∕  《1978年世界杯决赛∕阿根廷VS荷兰》1∕  《2005欧洲冠军利物浦官方记录片》2∕  《2006世界杯进球集锦》1∕  《历届世界杯官方纪录片》14∕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1987∕卡拉扬》1∕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阿巴多》9∕  《马勒∕交响曲全集∕伯恩斯坦》9∕  《柴科夫斯基∕第6交响曲∕卡拉扬》1∕  《小巷》1∕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感谢飞仙的分享,我如获至宝(*^__^*)
  忽然发现下载这些会很慢的,不知道飞仙都是用什么下完的?
  我都是在电驴下的。没多少窍门,就是拼时间。好在有些下载虽然慢,但极少碰到没有源的。    受限于中文字幕、视频格式、网速、硬盘等N多原因,很多纪录片还没下,估计再下以上一半的量我才能淡定。
  我下载电影、CD、纪录片都是在电驴。我得说,电驴真他娘的是个好东西。这种免费午餐以后会越来越少,趁有得吃就赶紧吃。所以这段时间我夜以继日只争朝夕的下载纪录片,这不是夸张。    不说电驴上各种资源极其丰富,光是下载一部片子往往就有多个选择。不同的视频格式、文件容量、字幕、语言,等等,有些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片子甚至有10个以上的版本。这么一来,怎样选择就成大问题了。以下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也希望有同好的网友谈一谈,相互交流,互相促进。    中文字幕∶这是当前首要的,由于我那点应试英语早忘得差不多了,没中文字幕我就玩不转了,所以现在下载前我先看有没有中文字幕,没有就得靠边站了。这当然是很大的损失,不少很有价值的片子,不那么具有大众口味,往往就没人翻译。有中文字幕的质量往往也参差不齐。这样,一是也要下载英文字幕,最好是中英文双字幕;二是强调初步判断。网络上的中文字幕有多种渠道,有些是正式出版物的三区或六区字幕,这个最靠谱;有些是民间的翻译小组,或是个人行为,那样的话质量就无从保障了。当然有总好过没有。我现在优先下载有正式出版物字幕的纪录片。怎样初步判断呢?一是看有没有中文配音。双语版大多数都是台湾版,这样相应的中文字幕也就靠谱了。二是看封套有没有汉字,有的一般就是在华语圈内的正式出版物。    外挂字幕和内嵌字幕∶我对内嵌字幕深恶痛绝。这种字幕原则上都得靠边站。现在的视频格式很多花样,到现在我都还没搞清楚。有些,比如mkv格式,它可以把视频、音频、字幕等统统合在一个文件里。因为现在的字幕错译、漏译、错别字很多,挺影响观看心情的。如果字幕是单独文件,想着以后可以修改或者更换,我也就宽容了。可是好不容易下载的片子,错漏一大堆又没法修改,我的心情就不由分说地沉重了,往往就看不下去了,往往就当场删掉了。所以我喜欢下载简单的avi格式,喜欢有srt文件。mkv格式的另外有单独的字幕文件,我才下。
  按图索骥,按图索骥    多谢feixian!    一直想更正一个理解,上次我提到的我的纪录片文件夹所装,其实大多数应该叫文献片,你这里列的BBC的纪录片,也多半类同。真正的纪录片,我理解,应该是《北方那努克》之类风格的片子,以前在北京时候买过《老头》、《流浪北京》等也算,以及《铁西区》。    但就喜好程度而言,分类不构成影响。什么时候得空,我也分享一下我的目录吧
  对,纪录片有很宽泛的范畴。一般人眼里无非是动物世界、历史回顾、风光片、科普片等等,其实纪录片能涵盖得更广阔也更有表现力。国外评出来的一些纪录片排名,选材和主题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挺陌生。甚至在一些发烧友眼里,比起纪录片,电影就不算什么了。当前受限于国内的资源和中文字幕,所以我能下载的大多是些大路货。不过也很不错了。
  20年前,刚开始踢球那会,心中曾有一个想法,要是能把精彩的比赛录下来,能反复看该多好,那时没有网络也没有DVD,录像机也没看见过,想法始终是想法    如今有了网络有了DVD,反而对实现那个想法没有愿望了。今天中午刚刚看了一会冠军杯国米对拜仁的录像,不能说不好看,但总觉得跟过去的足球比,少了些重要的吸引我的东西,足球比赛节奏比过去快,对抗比过去激烈,当有创造性的想法却越来越少,有创造想法的勇气越来越少,不用说,有新意而且新意成功的线路更少了,反正就是这样,球员们一种例行公事的姿态,多看一场不多,少看一场不少。
  刚刚点击下载了《霍金的宇宙》,我上网这台电脑太破,硬盘余量也就够下这一部的。刚刚下载完TED演讲集,这两天陆续在看,有些还不错。    以前搜索赫尔佐格(德国)的电影,发现他后期拍了好些纪录片,名字很吸引人,不知是否是那种纯粹的纪录片,以及跟他的情节片一样有个性。限于硬件条件,只能等机会去下了。不妨给有硬件条件的人报个料    
  唉,现在只有恨硬盘不够和时间不够的。电驴里,近年来几届世界杯的每场比赛都可以下载到,有些年度的意甲或英超的录像也是一场不拉,物质太丰富了也是个问题。小时候从电视上看个《体坛集锦》我就很高兴了,这么节目将近有一个小时,大餐啊;现在?这种大杂烩在我眼里就是堆垃圾,呵呵。
  分辨率∶一部片子对应有很多版本,主要就在分辨率上。反映在文件容量上相差悬殊,同一部片子,大小有100多MB的,300多MB的,700多MB的,有1.5GB的,2.3GB的,4.3GB的。这样在清晰度上差别就非常之大了。要是我年轻10岁,可能我会非G级的不下,无非是提高网速、买多几个硬盘嘛。现在呢,一个是心态上没这么较真了,另一个,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从录像带、VCD、DVD一直到高清的更迭,知道对高品质的追求是没法穷尽、也没必要穷尽的。适度即可,知足常乐。目前我在选片上设有上下限,下限是700MB∕50分钟,也就是vcd的效果,上限是2.5GB∕50分钟,能达到0。在上下限之间也颇有讲究。看多了就能感觉到,纪录片在05年左右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或者说是质的飞跃。这和日用的电视机、电脑的分辨率提升以及显示屏的比例更变有关,因此在拍摄的取景和构思上也跟着起变化。05年以前的纪录片,多是4∶3格式,强调的是近景,静态画面多一些,05年以后,宽屏以外,大场面多了,动态画面多了。因此对05年以前的片子我会低要求些,对05年后的片子,尽量选用G级的下载。
  电驴最风光的日子其实已经过去了,最近广电对verecd中影视资源的封杀就让人扼腕,付费下载是大势所趋。    过去一年有意识地下载收藏了许多电影,每天开十几个小时电驴(不知道飞仙平均一天能下载多少个G),现在看来是明智之举。虽然很有许多下不到,但现有的已足够看一段时间,有些值得反复看。接下来看看能不能多收藏一些好的纪录片。    过去有收藏足球录像的习惯,甚至刻成光盘保存,现在失去了全部兴趣,觉得还是让那些关于足球的记忆留在头脑比较好,呵呵。
  你这里列的BBC的纪录片,也多半类同。真正的纪录片,我理解,应该是《北方那努克》之类风格的片子,以前在北京时候买过《老头》、《流浪北京》等也算,以及《铁西区》。    ——————————————————    同意传球,昨天我本想留言的,大概意思相同。
  说得对阿,电驴春节前那次整顿差点让我痛心疾首。那天我在关天看到电驴要被封杀,而且看似很严厉,当时我将信将疑,因为这时我正下载得欢。不想过了傍晚电驴的网站就关闭了。我心想完了完了,免费的午餐就这么没得吃了?还有多少东西没下阿。当时《国家地理百年纪念典藏》我下到80几集,很担心不能下完全套。好在我这人毛病不少,以前存盘了很多下载页面,有下载页面就能链接上,于是一连几天都不关机的下。电驴经过几天开开关关终于稳定下来,音乐、电影这几块好像整顿得比较厉害。古典音乐的无损压缩已经给我粗粗走了一圈,损失不大。电影嘛,原来有存货,也可以靠借碟来拷贝,关系不大。当时我最担心的是纪录片这一块。现在好了,这一块被整顿的不多。不过起初很不放心,所以电脑几乎不停顿的日夜下载。现在平均每天可能也有将近20小时在下载,怕了。前面我说过,我再下已经下的一半的量,我才能淡定。
  青石阿,我下载清单最末一部《小巷》,就是你们一个桂林仔拍的,讲的是桂林小巷里的流浪猫。从片子里听到桂林话,我这个南宁仔也觉得很亲切。另外还有2、3部也是个人拍的桂林山水,好像拍的是七星公园的春夏秋冬?
  下载速度∶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到电信局提高网速,然后24小时下载。在网速一定时间一定的情况下,也有一些细末的做法值得一提。比如把下载文件按快慢搭配,按大小搭配。一般我都会同时下载15个文件左右,保持网速的充分利用。但也不能同时下载太多,这样电驴在启动时检索文件会花很长时间,这段时间内电脑经常像死机一样。多集的纪录片一般我不会集中下载,都是分成2、3集这样下完了再补充,好处就在于能形成搭配。有些片子是非常非常慢的,这些片子要是集中在一起下,得,你就一天都收获不了一部。把这些慢的片子掺杂到快的片子里下载,在不经意之间,它就下得了。所以看到流量大的片子也别一口气下完,这不是过日子的方法。怎样初步判断流量的大小,最简单的是看下载时的速度。但是速度这玩意儿很难说,比方说我下1984年的《活力星球》,前面2集花了我几天的时间,速度真是够慢的,不想中间几集飞快,拦都拦不住就下完了(我是很珍惜速度快的片子,轻易不肯挥霍),我刚想留后几集做种,不想速度又恢复成牛慢了。后来慢慢的我又掌握了一个初步判断速度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以前不够留意。电驴下载界面有一行“来源”,以前我觉得没什么用给屏蔽掉了,但这个数据能反映供源的情况。供源数值大的,一般速度都会快,而且也不用担心会没有源。
  挺好的,就是能不能介绍一些关于历史考古类的纪录片的?
  哈哈,飞仙,驴友所见略同,你的很多下载方法我都深有体会!    我最多下载一部源少的片子,用了三个月,呵呵    我的网速是2M的,下载速度最快能到每秒200多KB
    好,我也可以按图索骥。    我常年挂网,下载有便利。    我以前只下外国电影了,看样子应该攒攒这样的片子。  
  飞仙单子里列的,大多数是自然类纪录片,这类片子BBC最为擅长,蓝色星球系列很多。还有discovery也擅长。你在广西,GXTV资讯频道在改版前每天都有好几小时播出discovery、探索时空节目,现在还不知道播不播。我最此类片一般。    我更喜欢人文类的,NHK在此方面拍了很多片子,都很不错。特别有多部看中国的纪录片,眼光更为理性,尽管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但摄像机不撒谎,还是比较客观的。    国内的纪录片其实做的不错的也不少。以桂林为例,CCTV知名记录片导演陈晓卿就是以拍摄纪录片《龙脊》成名,至今此片还是国内纪录片经典。纪录片《漓江渔家》拿过纪录片金熊猫奖,也是经典。好的纪录片不仅是记录,更是在人物的错综关系或者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有所思考。  
    我还以为是自己的电脑有问题,原来是因为某纪录片是敏感词!!!    NHK,建议去找找《激###@流。。@@中。。。%@国。。。mmm》。  
    电驴是可以去除敏感词的    config目录下有个Txt文件,把里面的东西清空存盘就可以  
  LZ不怎样,后面几个跟帖还可以。  我也较喜欢看纪录片,但纪录片容量太大,所以一般看过即删或只保留声音文件。    觉得较好的有:迁徙的鸟 、维多利亚时代(这个应该不算纪录片) 。 日本NHK拍的一些纪录片也还可以。     最近看过 搭车去柏林 和不想骑了 ,也不错 。    这种东西觉得好的应该买正版高清的保存,下下来一般都压缩了,有一定数据损失,再说也没有收藏价值 。    
  我是去年年底开始关注纪录片的。以前也喜欢,不过很零星,比如历届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中,我买有1950《康-蒂基》、1974《心灵与智慧》、1999《九月的某一天》、2000《战争存亡录》、2005《帝企鹅日记》,另外,像《夜与雾》、《死营革命实录》、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茶马古道》、《洋眼看中国》、青石提到的《老头》、南同学提到的《迁徙的鸟》,都买有。去年我开始先看的《国家地理百年纪念典藏》,2004年刚推出不久就有碟卖,我担心这么大套碟如果有个别碟片质量不好就影响整套了,就没买。    我在看国家地理时有2点印象很深。    一个是那些涉及古代的纪录片喜欢用演员来演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开始我很不习惯,觉得纪录片这么严谨求实的方式怎么能演戏呢?媚俗,一顶商业化的帽子就扣过去。不过很快就接受了,因为要发挥影像的优势,只有这么去表现才淋漓尽致,否则就很枯燥了。只要观众认识到这是演戏,根据有依据的史实进行演绎,知道这是一种辅助方式,就问题不大。当然这种方式的弊端仍然很难避免,毕竟观众的感受力是主观的。选取演员的长相不同,很可能就影响到观众对历史人物在情感上的亲疏。但是也要看到,纪录片这么短,它不可能全景的反映历史,它在选取表达内容时,本身已经是主观的。因此单独苛求扮演这种方式,不太可取。有些纪录片把演戏更是发挥到极致。比如《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介绍的是罗马时期的六个关键转折点,描述古罗马的兴起和衰亡的故事,这是一部混合着剧情和史实的纪录片,几乎都是情节戏,这个我就不好表态了。不过除刚开始看时有些反感以外,后面也看得津津有味。另外一部《埃及特写》也类似。讲的是挖掘和解密古埃及的考古历史,它要是不以扮演的方式对那几位发现者加以演绎,我觉得我不会那么印象深刻,并且欣赏和喜欢上其中的一些人物。
  哦,前面的内容漏了一点。    IMDB评分∶就像电影一样,IMDB评分固然不能迷信,但还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目前我下纪录片,只要能看到IMDB评分的,没有8分左右,一般不下。个别片子,比如《战栗东方》,BBC好不容易有个专题介绍二战的东方战场,7.1分我也下了,而且一定要下。再有6.8分的《五官奧妙》,我觉得有趣,也下了。    另外还有一个特例是《寻找阿富汗女孩》。讲的是“1985年,一位阿富汗难民少女的照片,出现在国家地理杂誌的封面;慑人的海绿色双眸,彷彿道尽了阿富汗人民在长年战乱下,所遭受的苦难与恐惧,这张照片也同时深深憾动世人的心。十七年后,战地摄影师史提夫麦凯瑞,凭著这张他当年所拍的照片与些微的线索,前往难民营寻找这位女孩;经由联邦调查局的虹膜比对分析及面部辨识技术,阿富汗少女的身份之谜终於解开,她将再度透过深邃的眼神,代表阿富汗同胞向全世界诉说对和平的渴望……”这片子没有中文字幕,我也下来看了。
    操!这样的破帖也发?就是个片子广告和电驴广告,楼主是水军还是五毛?建议斑竹删帖。    楼主的文字能力太差,顶多也就是个中学生中的中等水平,《我下载的纪录片清单,及一些心得体会》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个病句,及在这里是连词,清单和心得体会联合做下载的宾语,而清单和体会是连不起来的。    就这水平还是别来论坛现眼了吧!还是去评判法文小说的中文译本是否做到了“信达雅”吧,虽然你不懂法语文,但你那光腚撵狼——胆大不要脸的精神却是无人能及的。    
  刚high回来。    怎么,范粉,看不惯哪?我不懂法语也看得出法语翻译的好坏,你有这水平不?你不服挑我的毛病呀,我还就有自信你不配和我谈文学。
  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懂样样都精通,生命有限,有所侧重,其他很多方面了解个大概掌握点常识,也就可以了。比方说我对音乐有兴趣,摇滚、爵士、民乐、世界音乐、古典音乐都有意识听一听,但我就很少谈这些,因为正是有所了解,知道光是摇滚就有很多流派分类,水深,不熟行的往往说多错多。而我清楚自己的听觉感受不如视觉,爱好程度也不高,省心的话就不谈或者少谈。电影、纪录片我也有不小兴趣,感受力自认为不错,但还是觉得缺乏全面了解,所以谈得也不多。文学就不同了,我就有这个自信∶哪怕我不懂法语、德语、俄语,可是哪个译本更好,哪些地方译得更合理准确,在一定条件下,我还就敢不懂外语的也能谈谈,而且有一定把握。就算面对懂外语的、搞过翻译的、是文学博士、或是大学教授,在文学话题上,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水平有多高,但至少,我不会在名头下心虚,不敢表达。楼上那个范粉,他或者她蠢就蠢在非要把别人的强项看成弱项,无知无畏的认为我在文学上无知无畏。来跟我谈文学呀,我不过是从事理工行业的,爱好文学没几年,有本事你尽管放马过来,让我看看你有多强。
  飞仙完全可以不去理会那种专门挑起事端的无聊人,你的文学鉴赏力无需向他们证明,他们根本意不在讨论。
  中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个模子压出来的高分低能儿是这样的∶教授或者教科书告诉他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他就知识性的接受了这个概念。至于,为什么是信达雅,信达雅中的主次,信达雅这种提法有无弊端,什么是翻译的根本原则,他就不深入了。只要一谈到文学翻译他就满嘴信达雅,对具体的操作就不讲究了。以至于不少译者,一边强调忠实于原文,一边就“淫雨霏霏,大风怒号”。如果我说信达雅这个概念过时了,或者说现在这个提法是旧瓶装新酒,与这种书呆子填灌得来的认识相冲突,他就不由分说的认为你无知,是胡说八道。他没有分辨力,也不想分辨,他认为书上得来的总是对的。我就这么说∶翻译的原则就是个“信”,“达”和“雅”不能与之平起平坐,并且都还构不成原则。如果原文本身不“达”的,比如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开篇的有些句子故意表达得罗嗦而且幼稚,有些译本翻译得通顺流畅,“达”是“达”了,但违背了“信”,也就是违背了乔伊斯这么表达的特定用意。如果原文本身不“雅”的,像米勒的南北回归线,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行文本身口语化,多有污言秽语,你译得雅致纯净,“雅”是“雅”了,但同样违背了“信”,有违原作者的风格特色。在翻译理论上尽管国内现在不少人仍然沿袭旧的名称,但在对原则的具体认识上,往往都突出了“信”,弱化了“达”和“雅”。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就是好的翻译。
    呵呵,还要跟人谈文学?就你那点水儿给谈文学的人提鞋都不配。我敢说,你连这个帖子的题目是个句子还是个短语(词组)都说不明白的。    译本是否“信”,必须对照原文才能知道,不懂就不能对照原文,不对照原文你怎么知道“信”还是“不信”?不懂原文的读者充其量也就能感觉哪个本子适合自己阅读而已,硬要评价其信与否,只能是“家雀下鸭蛋——硬充大屁眼子”罢了。    翻译家的译作,除文学作品介绍交流外,还与一定社会现实的目的性有关,严又陵以文言译赫胥黎《天演论》,典雅流畅,音调铿锵,令“新派人物不谙中国本土文化”论者为之语塞;鲁迅“硬译”是为汲西语表达之所长补中文表达之不足,以达成中西文化融合之目的,从社会功能来说,他们的翻译都是好的,岂是你一句“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就是好的翻译。”便可抹杀的了的。    又翻到了一篇帖子:《从竞技的角度怎样一拳打翻范美忠》。呵呵,看来楼主语言能力实在差劲,连选取议论视角的“从某某角度......”和用于比喻的“像某某一样......”基本句式的用法都不甚了了,连题目是否是病句都不知道就敢上网发帖,这脸皮真得有地皮厚才行啊!真是超级大笑话。    没事附庸一下风雅,装模作样地谈点文学是可以的,但多少也得靠点谱,要有点基本的文字知识能力,要力所能及,否则就是“装B”,明白?          
  呵呵,楼上那百步穿杨中虎,没事找茬是吧?春节过完了,继续热闹一下,我看也行。明天再继续。    哦,最后码几个字。看百步穿的资料说是女的,张嘴也B呀B的。好奇问一句∶你下面长B不?是闲着慌想百步穿,是吧?
  原来闲来无事吵架也是一种乐趣,领教领教
  不懂法文、德文、俄文,我们能不能通过比较相应的多个中译本,依靠对文学和文本的认识,有依据的分辨出其中的哪个译本更好、哪些地方译得更合理准确?可能是“装B”的杨中虎认为不能,他或者她说∶“译本是否‘信’,必须对照原文才能知道,不懂就不能对照原文,不对照原文你怎么知道‘信’还是‘不信’?不懂原文的读者充其量也就能感觉哪个本子适合自己阅读而已,硬要评价其信与否,只能是‘家雀下鸭蛋——硬充大屁眼子’罢了。”其实吧,技术层面上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有意思,我乐意。但这个可能是“装B”的杨中虎是个什么角色,其用心在哪,不用多说,点开他或者她的个人资料,就很清楚了。    这么个看似严谨求实的质疑让我想起近期看的一部纪录片《与恐龙同行》。这是BBC于2000年上演的巨型科普节目,大量使用了电脑合成技术附以实景拍摄。历时两年,耗资数千万英镑。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那么对缺乏古生物学等知识背景的很多观众而言,往往就生出疑惑∶这些以画面的方式展现的恐龙,它的模样、体形、体量,它的眼睛、皮肤、鳞片,它行走的动作、吃食的姿势,以及其他生活习性等,是影片制作者主观臆想出来的狂想曲,还是有科学依据的接近真实的展现?也就是说,人类能不能对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恐龙,在没有亲眼目睹的前提下,有所了解和有所展现?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有这样的疑惑,甚至提出一些质疑,都是正常的。但仅仅因为自己缺乏相关知识、只是凭着朴素的眼见为实的态度,在不尝试去了解的情况下,就不由分说的断言∶    恐龙长什么样、它怎样行走和吃食,必须亲眼见过恐龙、看到它怎样行走和吃食才能知道,没亲眼见过,你怎么知道“信”还是“不信”?没亲见恐龙的BBC,充其量也就是你主观认为恐龙该长什么样而已,硬要以科学的旗号展现,只能是“家雀下鸭蛋——硬充大屁眼子”罢了。    这样一种看似严谨求实其实狭隘偏执的论断,只能反映出这个人无知无畏。
  我现在喜欢看纪录片,不仅在于能增长常识,也还在能激发观念和方法上的提升。纪录片的花絮部分有时比正片更有看点。
  我比较过莫泊桑《漂亮朋友》开篇的第一句,有以下这些译文∶    (张冠尧 译,人民文学89版)乔治·杜洛华递给管账女人一枚五法郎的硬币,接过找回来的钱,走出了饭馆。  (王振孙 译,上海译文08版)乔治·杜洛瓦付给女管帐一枚一百苏的硬币,接过找还的零钱,就向饭馆门外走去。  (李玉民 译,北京燕山02版)乔治·杜洛华拿一百苏硬币买单,接过女收款员找的零钱,便走出餐馆。  (周国强,杨芬 译,北京燕山08版)乔治.杜洛瓦付给女收银员一枚一百苏的硬币,接过找头,走出餐馆。  (李青崖 译,重庆08版)乔治·杜洛阿从女司账手里收回了那块百苏银元的找头,就起步对着饭馆子的门外走。    5个译者中有4个译得一致,我基于对文学和文本的认识,有论证过程的认为,唯有剩下的那位译者,他的译文才更可能接近于原文。我在贴中还表示∶    我欣赏李青崖的翻译是一回事,不过让我费思量的是,其他译者,他们在新时期——也就是文革后或改革开放以后——翻译出版这个作品,在译文中表现出相当高的同质性。那么很自然引起我的疑问∶这种差别,到底是时代的差异,表达习惯或翻译风格的差异,还是水平上的差距,对翻译文学作品认识上的差距?我们能否由个别与普遍的关系而认为李青崖误译的地方较多,其他译者,由于原文本身就是这样,因此他们翻译过来的同一性就高?  对此我持很大的怀疑。我不懂法语,无法从原文找到支持我判断的依据,但凭借我目前达到的认识,我不认同这个“普遍”或“多数人的意见”,即便这个“多数人”是法语翻译界的多位专家学者。我有我的依据∶理性和文学性。    我是做事谨慎的人,在不懂法语的前提下,如果我没有一定把握,我有什么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在任何一个懂法语的网友面前,很容易就可能让我出丑。我敢这样论断,是因为我有相当的把握。我在相关的帖中回应一个网友的质疑时说∶    我的胆子谈不上大还是小,这要看对什么事了。比方说,我不懂法语,从法文中抽出一句话,给出不同译文,我就不会胆大到试图判断谁译得好,因为我没有判断的依据,而且这么去判断对我没意思,判断对或是错都没有意义。不过我喜欢外国文学,你给出一段足够长的原文,我有兴趣了,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和对文学的理解,几个译者之间谁译得好,我往往会有自己的判断。如果我没有把握或者兴趣不大,我就不吭声,可是我有把握而且有谈一谈的兴趣,那么,像本帖一样,我就会表达出来。但总的来说,我不会一口咬定我就是对的,听我的没错,我在表达时总是表明我谈的是个人见解。我倒希望书话里有哪位懂法语的能对照原文谈谈,也好让我的判断得到检验,而不至于悬在半空中,让我难以绝然地肯定或否定。    终于在豆瓣,有懂法语的网友对照原文后给出意见,我也已经转载到书话的帖中了∶     10:35:47 索本近寒  第一自然段,原文里只有“接过零钱”,完全没有“递”或者“付钱”的动作。通过日常经验,我们知道,收银员找给你钱,必然是你先付过款,所以“递”或者“付钱”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它在原文中并不存在。而且我觉得在翻译中加上这么一个动作,完全是多余的。这里不是李的”截取“多么巧妙,而是后来的译者画蛇添足。让我很惊讶的是,后面的几个译本竟然都包括这个动作。多加一个动作,谈不上是多么严重的错误,但是这么个人化的一个解读竟然在多个译本中重复出现,不得不让我佩服后来译者与张先生的心有灵犀。     在豆瓣这个跟帖的后面还有一个跟帖∶   23:19:27 好人卡收藏家  楼主这个帖子相当有意义呢,在下读的正是法国现代文学,也做过某本书的翻译。有人喜欢文学翻译,十分激动。   关于老一辈的译本对比,我就不说了。我想谈谈一个新现象,就是如今随着法国留学人数的增加与法文书籍的引进,我感到译者的水平似乎有所下降了。像傅雷那种自身学识极为丰富,文学修养高,翻译态度严谨的译者,随着时代的进步反而越来越少了。   会法语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投身法国文学研究的,却少的可怜。鄙人所在的学校里中国学生不少,但真正与我一起读文学的,一共三人。这就有了一个问题,会法语是否就等于能做好文学翻译?面对这个问题,至少我现在持保守态度。我绝对不会碰我不熟悉的作家作品,不会仅凭字面的阅读去翻译的。我的导师手下的学生,凡是能做翻译的,多是到博士,对某人的作品有相当了解,才可动手的。   这并不是鄙视其它专业的同学的文学素养,我仅仅是想提醒朋友们,面对新出的译本,如果这位译者仅是一位“会法语”的译者,请稍作保留地阅读。    这两个跟帖,就是对我这几年在文学上用功的最好回报。
    支持楼主    我已经付诸实际行动向你学习了,奈何就是速度真是十分十分的慢。  
  对那些死读书空有知识的低能儿来说,就是给他10个胆子,他也不敢对书本和共识产生怀疑,因为他以书本和共识为真理,他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低能儿,古时就会嘲笑并且激烈抵制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因为他那狭隘的认知能力不能够理解也不能够想象。这些低能儿在如今,教授和书本告诉他地球是球体,他就没有一丝疑虑的接受,哪怕这个观点与他在现实中的体认有着根本的冲突,他没有疑问,他没有对疑问展开深入思考的能力,他接受“真理”,那是因为它叫做“真理”。
  再举一个德语的例子。也是我在书话的帖子∶        作者:feixian2005 回复日期: 16:26:18 
      我在本帖中一再提到文学性,并作为判断译文优劣的量尺。我想有些朋友免不了会撇撇嘴,认为是过分渲染了它的作用,而且认为,文学是一种主观体验,不过是见仁见智。让我们看看一个举例:        《诉讼》第九章《在大教堂中》,K在教堂里等候意大利人,天下着雨,很暗,教堂里几乎没人,他四处走走看看。这时一个神甫登上讲坛,他觉得很奇怪,因为并没有听众。他担心神甫开始布道后他就不好走开,于是往外走。这时神甫叫住他——        “一个洪亮而纯熟的声音,多么响亮地回荡在这座随时准备接纳它的大教堂里!可是,神甫并不是在呼唤那些信徒,他的声音一板一眼、清清楚楚地响在耳际,叫你没有回避的余地;他在大声喊着:‘约瑟夫.K!’”        K当时非常吃惊,简直有点心惊肉跳。因为他并不认识神甫,而且自打他被宣告被捕以后,他已经变得很敏感了。接下来就是要比较的译文,我们来看看,谁译得好,也就是译得忠实于原作,反映出了原作的文学性。        《诉讼》第九章《在大教堂里》的片断:《卡夫卡小说选》人民文学94版——孙坤荣 译    K停顿了一下,眼睛望着前面的地上。目前他还是可以自由行动的,可以继续往前走,穿过离他不远的三扇又小又黑的木门中的一扇走出去。        《诉讼》第九章《在大教堂里》的片断:《卡夫卡全集3》河北教育96版——章国锋 译    K.吃惊地停住脚步,呆呆地看着眼前的地面。暂时他还是自由的,还可以继续向前走,穿过不远处那三扇黑色的小木门中的一扇走出教堂。        《诉讼》第九章《在大教堂里》的片断:《卡夫卡小说全集1》人民文学03版——韩瑞祥 译    K吓了一跳,目瞪口呆地望着眼前的石板地。他暂时还是自由的,还可以继续往前走,面前这三个黑乎乎的小木门离他不远了,穿过任意一个便溜之大吉了。        这段我认为孙坤荣译得最好,忠实于原作,而且译出了原作的文学性。不过另两位译者都译出孙译没有的“吃惊”、“吓了一跳”,虽然我有把握是这两位译者自己添加上这层内容上合理但形式上不具备文学性的意思,为谨慎起见,我对照了钱满素与袁华清由英译本转译的《审判》,网上的电子书主要就是这个版。        《诉讼》第九章《在大教堂里》的片断:《审判》——钱满素,袁华清 由英译本转译    K吃了一惊,呆视着眼前的地板。他暂时还是自由的,可以继续走自己的路,可以溜进前面不远处那些暗黑色的小木门中跑掉。        这个中国最早的《诉讼》版本同样译出了“吃了一惊”,虽然我仍然不服气,但确实是一个打击。       刚才看到有人顶起这个帖。我灵机一动:卡夫卡早就过了版权期,他的英译版电子书不难在网上搜索到,虽然我的英语丢失殆尽,不过看一两个句子问题还不大。我在澳大利亚的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网站看到了translated by David Wyllie的The Trial (Der Proze&) [1925],以下是对应的英译文:        K. stood still and looked down at the floor. In theory he was still free, he could have carried on walking, through one of three dark little wooden doors not far in front of him and away from there.        作者:feixian2005 回复日期: 12:22:07 
      我们那的图书馆进了一本云南人民10版的《诉讼》,译者是老资格的卡夫卡的中译者张荣昌,这套卡夫卡文集的主编又是叶廷芳。对卡夫卡的译介叶廷芳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士,他在出版卡夫卡文集方面前前后后主编过多个版本,换过不少译者。不过就我的印象,换汤不换药的成分多些,这么些年来,我觉得在翻译质量上没有多少提升。张荣昌的这个新译本能超越八十年代初孙坤荣的吗?我看达不到。这种不断炒旧饭的缺乏学术价值的翻译在我看来是一种浪费,带有那么点功利色彩。看起来版本众多,其实没有多少学术含量。还不如总结出以往版本中错漏的地方,在翻译上根据卡夫卡的特点和德语的特点定下具体的翻译原则,从旧译中选出可靠的版本,扎扎实实进行修订,推出更上一层楼的修订版。而不是总想着推倒从来,一切从零开始。        这里选登这个新译本中和主帖有关的几段第9章的译文∶      
……      K.一愣并望着眼前的地面。暂时他还是自由的,他还能够继续往前走,从离他面前不远的小黑木门中的一扇溜出去。        第二选段,即神父突然叫出K的名字后的部分,张荣昌的译文中没有过去几个译者译出的“吃惊”、“吓了一跳”等字眼,印证了我前面从文学性的角度作出的判断是合理的。是的,我不懂德语,可是并不由此我对德语翻译就没有判断的能力。
  在上面这个谈德语翻译的帖中,有一个跟帖是涉及到俄语的∶    作者:feixian2005 回复日期: 22:32:31 
  我原本想写一篇《从布宁诗意的景色描写浅论文学写作的理性和逻辑性》,就是对比看了戴骢和赵洵译的《苏霍多尔》第3章后的感想。能译出作者比较完整的景色描写的写作构思的,我看唯有戴骢。赵洵?则译得乱七八糟。怎么说呢?组成画面的元素她基本都译有,可元素之间的搭配和组合,她相当于是重构。这样就违背了翻译的基本原则,而且混乱了文学作品中的内在脉络。也许从文笔上作者华美的气息仍在,但就其整体结构而言,已经混乱不堪。赵洵是俄语界的前辈和权威了,可是就事论事,说到文学翻译,她的文学素养还不够。    我之所以谈到戴璁和赵洵,就是另一个与我有矛盾的网友,也是想借谈文学翻译来贬损我。他说戴璁的译文不算什么,赵洵才是译布宁的不二人选。记不太清楚了,我好像当时跟他说∶要不我们就各自论证,看看到底谁强。后来没下文了。
  哦,更正一下,论卡夫卡的帖中,后面补充的内容可能写得匆忙,张荣昌译文中的“一楞”已含有吃惊、吓了一跳的意思。但这不影响我对孙坤荣这段译文可能更接近于原文的论证。并且这一论证得到英译文的支持。
  提一提。    等那个“B”的或者“装B”的来了,我再接着谈她或者他那点对文学翻译的认识。
  呵呵,我们来试一试百步穿是个“真B”还是“装B”。    在粗话面前如果他或者她视而不见,那多半就是“装B”。当然我这么说了以后,他或者她可能也会装B的纯洁起来,发嗲或者生气,说不定还能撅出个小嘴的样儿。    大家别错过这场秀,看看他或者她怎样表演,能表演多久。请大家尽量给些掌声鼓励。当然了,围观之前尽量多穿点衣服,天比较冷,围观也不易的。至于要不要带塑料袋,看各自的抵抗力如何来定了。
  比较喜欢看记录片,这些都好像没有看过。
  呵呵,那个装B犯,一开口就说人装B,整得自己好像多真诚多圣洁多牛逼似的。    你要是对那些话题只在表面上掠过,我还真不敢说你不懂装懂,但你只要敢深入,我就能知道你的斤两,而且凭我目前对你的判断,你就会说多错多。其实很多东西懂与不懂没什么嘛,术业有专攻,各人有各人的兴趣爱好。就算你不懂装懂我也懒得理,有些人就这德性。但是你不懂装懂还偏要指责别人不懂,还说别人装B,那你不是自讨没趣自暴其丑自扇耳光吗?    百步穿,我跟你说啊,我语重心长的跟你说∶你要是长B的话,就不要说话时一口一个B的作践自己。你要是没B的话,就不要装B。没B的你装B干嘛,寻求另类刺激想要体验百步穿的感觉?人不能这样犯贱吧?你要是因为对我有旧怨,那就光明正大的冲我来,东北汉子整得自己跟个鼠辈似的,这脸就丢大了。你整这么多马甲干嘛,男的女的都有,硕士的愣头青的都有,这样很容易导致你人格分裂精神变态。你要是原来没和我打过交道呢,这种可能性当然也有,那以后说话就别这么冲,先夹着尾巴做人,对怎样为人处事多看看多学学。
  BBC∕2001《上帝之子耶稣基督》3∕6.8  BBC∕2001《与野兽同行》6∕  BBC∕2002《野性南美洲》6∕  BBC∕2003《野性澳洲》6∕  BBC∕2003《野性新世界》6∕  BBC∕2003《与远古人同行》4∕  BBC∕2004《圣经解码》9∕  BBC∕2004《野性非洲》6∕  BBC∕2004《野性欧洲》4∕    又增加了一些正在下载的纪录片。大多是双语版。我发现基督教的片子速度都比较快。
    我找到一个好网站,纪录片之家,可以不用电骡了。    /  
  楼上给力~~
  嗯,纪录片之家我注册过。不过感觉不像电驴那么一目了然,操作起来也不够方便。另外,射手网值得一提,找或者更新字幕可以去那。有关下载电影、纪录片、音乐有什么好的网站,还有什么其他有趣有意思的的网站,欢迎大家提供。
  电驴的下载速度太慢了~~在网吧下载,7M的峰值, 用电驴浪费了。比较冷门的片子建议去风行看看有没有,它的格式都是MP4的,大小基本没有过G的,速度或许有慢的,但绝对不可能有停顿的时候~~热门当然用迅雷。主要还是多找电影网站,速度绝对比在电驴或迅雷上搜来的资源快~~而且电驴和迅雷都被盯上了~~你懂得~
  我没怎么尝试过别的网站,一直就电驴了,看来得多试试。电驴被关闭的资源,我也觉得在次一级的网站能找得到,毕竟资源已经共享了这么久,早传开了。
  真不错,好贴!
  选了一些飞仙2005所列纪录片,我正在找寻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纪录(忘记了名字),内容是说人类最早在海底是一个类似蚯蚓一样的软体物种,很弱小,比他庞大、厉害的物种比比皆是,我没有看到最后如何演变,也忘了纪录片的名字,所以我就在网上找,无意间看到了飞仙的文章,我不知道我看过的那个内容是不是而最终却是“生命的进化”,或者是“人类的起源”,按照飞仙所列纪录片名,我也正在下载,先下来看看,看是不是我说的那个内容,不知道飞仙知道我说的那个纪录片不?  
关于“百步穿杨中虎”的那些话,飞扬2005大可不必计较,那是鬼话,君不见她出生于1908年么?那不是鬼还是人啊?
  好贴,去看看这些片子
  这个很好,感谢飞翔分享
  to 水边的吴谦∶    你要找的那部纪录片,具体谈到的内容,在我看过的片子中没有,很抱歉帮不上忙。从你提到的内容看,应该是属于“生命的进化”而不是“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按我的理解,是指人由猿转变的这一过程。你提到的关于生命进化的纪录片,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进化缺环》,相当好看,很有启发。那里面的科学家也蛮有意思,其中有一个,我觉得很像奇爱博士,呵呵。这是在电驴的链接∶/topics/136095/。应该就是这个链接,页面介绍和片子内容对不上号,有误。
  你想让你的帖子有高人气高楼层吗?找我们QQ
  我新换了一台电脑,为了保留原有下载的记录,我就把原来电脑里的电驴整个复制到新电脑中,结果在新电脑中也能运行,不过奇怪的是,现在开机和下载完成后都不用hash了。虽然这样很省事,不过我怕会影响到下载文件的质量。请教懂行的高手是怎么回事。
    K. stood still 这句,德语我不知道,但欧洲语言基本具备对等。先看做可信的英文本。  停顿的译法是对的。连一愣都不对。但我确不知德语原文。STILL是一个描述动作的词,和任何心理无关。基本我来,就英文本,是要翻译做“停下”。因为顿在中文里有很强的动作迅速结束的感觉,而英文的STILL是描述一个很和平,很静止的状态,也就是英文的翻译里,不但不强调心理,还比较强调这个动作外在的平静。而实际上,如果上下文里果真是K害怕,那么,引申改翻成“僵住”。表示巨大的恐惧导致的动作静止。
    我差不多也可算同意飞仙的文学性的提法。在我,因为我对语言的敏感度极其高,我就是根据这个文字的好坏直接判断译本的严肃与否。这个直觉的判断不用任何逻辑推理。文字的语感对我来说,直接展示了一个翻译者的汉语能力,这个能力,特别好的汉语语感的人基本都正好比较严肃对待翻译,这个隐藏了天赋=才华+态度,天分越高的人对自己要求越高,我的这个判断吧。    作为一个诗人(我姑且这么说),我还有另外的一个理由证明僵住比停顿好,或者说是更优异的翻译:音乐上的发音和节奏。按照英文,STOOD STILL的发音是一个延长的音【JU:】结尾,我的住,[U:].。。。:)  完美的铁译是很恐怖的,会让你找到一大堆和原文无比妥帖的证据,而翻译者本人在翻的时候未必知道这个。比如我翻的时候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那个情形,我自己带入就僵住了。翻这个我有身体上的直接感受。    翻译必须有文字的敏感度,对中文英文以及文学本身都必须有超乎寻常的敏感度才成。这个是我翻译英文东西的直接经验。翻过东西的人,看到译文,译文有没有那个“”作者鬼魂附体“的状态,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一看就知道。
    我也是纪录片爱好者。但我喜欢的不是楼主列的这个。基本算最佳传球说的那个。所以我就不说了。讨论那个我会参与。    我自己对我喜欢的那种非文献纪录片的定义,比较像作者电影。不过导演处理的不是虚构世界,而恰恰是现实的世界。我现在最想看的,是《永远》。讲法国那个拉尔尼雪兹墓地。我觉得这个我说的纪录片比电影好看,太耐看了。
    。。。。我好像是来谈翻译的。:)飞仙你看过吕叔湘翻的《伊坦 弗洛美》没有。天啊!!!!!!我先是在我买的旧书《翻译论集》里看到谈此译文的文章,后来看到小说的时候,都不行了!吕老的水平太可怕了。太可怕。  论文集里有一点英中的对照么,我看着看着简直是拜倒。我几乎不看小说,一直以为自己有”无法阅读小说出生缺陷“,而看完吕老的翻译,我才知道,我患的是”坏文字天生免疫症“。我读小说的,但只能读文字过人的。  吕老的汉语能力,老一辈的汉语能力,真不是我们这些没有受过旧学熏陶的后辈可以想象的。据说他还是谁,翻译前是大声朗读左传的!哦买噶  
    我和你们不一样,我不是由关心小说到关心小说翻译的。  我是关心语言,到关心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怎么样的沟通可能的。我只会一点英文,所以这里说的就是英翻中。    我自己记得的一个佛教核心概念”空“的英文翻译,也是几乎拜倒。我真的很想知道是谁翻的,谁第一个翻的?他是谁,哪国人,从梵文翻出还是从任何语言的佛典翻出比如汉语佛典?,,,,,,这精准的实在我没有办法不崇拜。佛教的核心概念是空。这个空字极其复杂,含义要一千个我给你一千,要一万我给你一万。这个牛逼到家的翻译,翻成了LUMINUS.  老天,这个词的英文原意是什么,流光溢彩。哦吗噶,空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对等澄明等,而这个最高境界,被佛教里形容成无上光明,十万光芒啊。  这个准头,这个对等,我五体投地。我真不知道是谁最早翻的,他对佛教真真是了解啊!    翻译不是人事,是神事。叫我神经的事。哈哈
  关于《审判》的译文,无汤说的“STILL是一个描述动作的词,和任何心理无关”,我觉得是合乎我所谓的文学性的判断。在这段文本中,作者并不打算描绘K的心理,K在那一瞬间的感受,是通过其他方式让读者深刻的感受到的。我在当时的帖中这样说∶    “为什么当初我认定孙译更忠实于原著呢?因为这种含蓄的表达才是文学的方式。(有兴趣的可以参见本人的《农村小住》作者:feixian2005 回复日期: 11:02:15 + 11:35:44)在神甫喊K之前,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知道,卡夫卡已经做了多少篇幅的铺垫,在如此漫长而平淡、看似可有可无的描述后,突然,这个第一次出现的神甫,莫名其妙地叫住了K,这无异于晴空下响起一声炸雷。K的吃惊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读者看到这里,自己都要大吃了一惊。那么,作为卡夫卡,还有什么必要画蛇添足,把吃惊这样的文字展现出来呢?面对这声凭空而来的炸雷,K克制住内心的惊讶与紧张,他保持住外表的镇定,在这里卡夫卡表现的是这一点。整个前面看似平淡的铺垫,就是为了不用文字明确地说出,而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孕育读者的感受,去体验到K的吃惊。  在这段中,译得最没品味最没文学性的是韩译。这里他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是滥用四字成语和熟语,由此引来表达内容的走形。另外,“目瞪口呆”、“溜之大吉”这样具有强烈色彩的词,在文学作品中一定要慎用。”
  吕叔湘译的《伊坦.弗洛美》,我有这本书,不过没看,因为作者伊迪丝.华顿在我看来还不够档次,呵呵。不过从我对翻译的兴趣来看,冲着吕叔湘的大名和无汤的推荐,我打算看一看。粗粗翻了一下,吕叔湘的译句挺长,我喜欢。目前我最推崇的翻译家是戴骢,他现在享有的名望还不够高。
    怎么说呢。对卡夫卡的文字整体气质的把握,你可能把握得比较好。因为卡夫卡以及其作品都有某种调性。这是一个作家自然流露出来的旁人绝对没有的东西。卡夫卡的文字我不熟,但卡夫卡的个性我知道,那么一个压抑的家伙绝对不会乱用太多的感情用于,不像我。    如果一个人对一个作家熟悉到某个地步,他的很多直觉基本没错啦。飞仙,这哪有什么奇怪的啊
    呃,你对英文熟吗?你自己去翻下一句英文,就知道了。我不管这个作者,我看到的是翻译的语言的精绝!对照英文,我自己用感觉翻了下下,就直接拜倒了。你绝对不会觉得你在看翻译作品,你会发现作者用中文写了个外国故事。    你可以自己搜原文翻译一段。然后再看吕老的。老天,我的娘!神品  都说了,我不那么关心小说的。:)    戴骢?不知道啊。我搜下。  我关注民国以后的那一代人的翻译作品。听说赵元任翻过爱丽丝漫游仙境,我很想看。因为赵元任是一个语言天才。他翻出的东西,自然可怕啦。  我不关心小说啦,我关心翻译:)
  我看卡夫卡的量肯定不如论坛上一些网友,比如他后期的作品我就基本没看过,因为我觉得他中前期的作品我都没看明白。他太神奇了,不知道他是怎样发展起来这样一种风格。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的,他视文学为生命,但是他不依靠文学达到什么功利性、现实性的目的,这让他能保持绝对的独立性。业余爱好才是真正单纯而有生命力的爱好,呵呵。
  对早期翻译家我也曾关注过,很多还是不喜欢,毕竟我有我的量尺,而我对朗朗上口和优雅的文笔并不很看重。老一代翻译家中,我比较看重李青崖。这也是一个被忽视了的翻译家。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他译的《包法利夫人》。这本书我一直没看过,主要是没碰到合适的译本。我买有张道真的译本,可他是从英译转译的。英语我很不好,一直是很大的遗憾,我只能是在有中译本的情况下对照英文看看句子结构什么的。我非常欣赏英语,比起汉语它要严谨、合理得多。现代汉语要发展,还得进一步学习借鉴英语。
    所以,我知道的啦:)  你关心的是内容,我关心的是技术。    我在翻译里真是把汉语学了。因为这个英文呃它逼出你对汉语的把握和认知。要知道我才是翻译一本童书的啊。而汉语的存在又叫我对英语有自己的那个体会。就是说我在翻译里把两个都学了。  这感觉好奇妙。
  这两天我开个帖子,让你看看戴骢是个什么样子。他不仅译得严谨、合理,而且,文笔也相当华美。什么是好的汉语,什么是汉语的方向,我从他那里受益良多。无汤感兴趣的,到时认真回复一下我那个帖子啊。我关心的是,别人是怎样看待他的译文,对比我的看法,会有哪些异同。我不期望我们之间有多少共同点,关键是你的真实的看法。同不同的关系不大,就像你是更感性的我是更理性的,干嘛非要我们都一样才叫好呢?我想你会认同我这样一种态度。
    当然好啦。什么是好汉语,我非常有兴趣啊。  老大,我和你们谈话哪里是找共同。看看别人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对自己有启发就热忱,没启发就走开。这个态度基本合格不?
  嗯,你这个概括很合我心意,我就喜欢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一个国家一个领袖一种人群一种声音滚蛋!
  置顶。
  一直到现在我几乎每天都在下载,以致我250G的上网本,我父母家500G的台式机,我1T的台式机,我1.5T的第二硬盘都已塞满,偏偏硬盘的价格到现在仍然居高不下,我只好动手删减一些存货了。  被我删掉最多的是国家地理的片子。很怪,它很多片子的结尾不完全,总是少了那么1、2秒,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无伤大雅的,可对我这样有完美心理的人就不能苟同了。于是我把包括将一个片子人为分成2个文件的这些有缺陷的片子都给删了。  再有就是删掉一些PBS、A&E、ITV、CBC、NHK的片子。在我已有不小于500集的观看经验后,现在我最推崇的就是BBC。这都没什么好解释的了。PBS我都看不上眼,虽说它是一个很专业的记录片厂家。  删了不下300个G。心痛的同时,我更担心再过一年我没东西可以下载了。
  400块钱,买个1tb硬盘,神马都是浮云
  存货还是要整理的,不能良莠不齐,这不符合我的心理。  我们这里希捷1T现在要550元,一年前也就350元左右,我才不愿意花这笔冤枉钱呢,呵呵。
  哦,写错了,现在我们这希捷500G都要550元,一年前350元都不用。
  嗯。。。  不能这么考虑啊  通货在膨胀  总不能不吃肉吧  而且可以网购啊  京东淘宝都行  能找到个适合的  买个质量好的可以用10年  还是比较划算的
  这段时间删了好些存货,够顶一段时间的了,塞满了再买。一天能下载6个G这样,估计一个月半以后,不买都不行了。
  。。。  那没办法  眼大嘴小  只能节食减肥了:)
  谢谢关不羽粉儿提供的链接。  记录片、CD我已经下载得够多的了。不知下载经典的电影去哪些网站好?新片、连续剧这些我都不怎么看,就是想下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电影。画质嘛,要2~4G左右的,不追求高画质——好片子太多了。   另外,mkv这样含内嵌字幕的文件,有没有分解的软件?现在很多记录片的翻译小组只推出内嵌字幕的。这种内嵌字幕的片子我都不要,如果能把字幕文件分解出来得到纯净的视频文件就好了。
  关不羽粉儿很专业  学习了
  今年央视春晚四个男主持姓氏字母组合:LZSB ,呵呵!
  江北胡子,也就是ID已自尽的百花残,春节这几天过得舒坦吗?呵呵。我今年没看春晚,好几年都没看春晚了。怎么,你是不是看到“今年央视春晚四个男主持姓氏字母组合是LZSB”,于是就触景生情并对号入座了?这段时间我忙着别的事冷落你了,刚才看到你上面的跟帖才想起来。我稍作思考,觉得我能理解到你心情,挺同情你的。你看情况是不是如我下面所描述的,如果我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你指正∶  元旦那天在你当LZ的那个帖子被顶起后,你就开始惴惴不安,越临近春节你就越是坐立不安。吃年夜饭时你还在惦记着,以至看一会春晚就到电脑前刷新一遍闲闲书话的首页。可是直到春晚结束你都没等到你当lz的那个帖子出现。你既感到心里落下一块石头,又感到有另一块石头搁在心上。大年初一,你当lz的那个帖子还是没出现,这越发加重了你七上八下的心情。到大年初二,你开始觉得不对劲了。到大年初三,你觉得自己可能是sb了。于是你坐不住了,于是你跟了我这个帖。情形是不是这样,江北胡子,也就是ID已自尽的百花残?我说过,在我眼里你是透明的,呵呵。
  我又理了一遍思路,觉得我上面的描述是靠谱的。江北胡子,也就是ID已自尽的百花残,如果你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你一定要跟帖说一声,我会告诉你实情是怎样的。
  谢谢关不羽粉儿。  我一直都只用电驴,太不与时俱进了,115还是头一次听说,反省一下。
  想找跟长征有关的纪录片,有没有好的推荐?
  传球,霍金的宇宙如何?  
  to 唐棣之花∶  国内的记录片我没下载有,电驴里也未见有《长征》的记录片,不过到百度上搜,有《长征—云南不朽记忆》。那时除了少量照片以外,恐怕不会有视频方面的资料。我看过最可靠、最生动的就是索尔兹伯里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了。
  BBC∕2002《Pakistan》1W(/topics/147305/)  相当不错的记录片。很难想象它是怎么拍成的,如果没有更多的扮演和演戏的成分的话。
  看看怎么样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bc纪录片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