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的老师能组成李克平课题组组研究同一个李克平课题组吗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 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 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四、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课题研究共同体:推进教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原作者:杨荣波)有学者认为,“课题研究共同体”是依据“自愿参与”原则组合而成,拥有一个共同研究课题的实践共同体。①本文所言的“课题研究共同体”,是从我区实际出发,基于同一研究主题,由一位区教研员与八所中学的40多位教师为完成一项省级课题研究而自愿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这项省级课题研究时,我们以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的方式推进课题研究,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是基于我区教研训活动的现状和问题做出的选择。
1.课题研究没过程
当前我区的一些课题研究活动“过程缺失”,表现在课题研究“两头重、中间轻”,如“哑铃”状。其课题研究过程是:申报方案“信誓旦旦”地立下“要达到一个宏伟目标”的军令状,然后请专家来搞个“轰轰烈烈”的开题论证活动,专家走后课题组陷入“沉静”,之后“谁也没提课题的事”,到了结题时间,拿起剪刀和糨糊,东拼西凑,弄了个“好看不中用”的结题报告交差了事。美其名曰:“从开题报告到结题报告”。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没过程的课题研究,丧失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教研训活动彼此孤立
当前我区的一些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和培训活动彼此孤立,互不相干。主要表现在,教研活动“专门”探讨知识点的处理、试题的解答等课堂教学问题,科研活动是不与课堂教学发生联系的“纯粹”的科研活动,培训活动则是请“专业”的专家向教师“传授”教学技巧和科研方法。我认为,教研训活动“彼此孤立”是试图把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严格区分开来,实现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和培训活动的单一化。如果这样去做,教师的学习成本和负担就会大幅度增加,不会受到教师的欢迎。
3.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研究现状和需求
从教研员的层面来说,教研员单独做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是既缺乏教学实践方面的例证材料,又不便于发挥教研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引领、指导功能。从一线教师的层面来说,教学实践材料丰富,但是教师做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专业引领,往往忘“题”生畏;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少,难以形成研究的氛围。由此看来,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共同体是彼此的需要、双赢的选择。
为此,以区教研室名义申请的课题被批准为省级立项课题后,我们决定构建一个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共同体来推进课题研究。
省级课题研究共同体推进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是追求教研、科研、培训活动一体化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以省级课题为主导、八个市区级子课题为支撑的研究共同体,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采取“不同学科课题、同一研究主题、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集体攻关”的组织形式,实行“一个子课题组开展活动,其他子课题组前往观摩研讨”的研讨方式,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着力追求让每次活动成为“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有过程的科研活动、有效果的培训活动”,努力实现在每次活动中体现教研、科研、培训三合一体。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研训一体化”中的“教”是教师围绕研究主题有意识进行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是研究和反思的源泉;“研”是“基于问题的探索过程”和“开放性的经验分享”,关键在于多向互动与智慧共享的对话机制;“训”是在尊重教师现有的经验、见识和才智的基础上,帮助教师主动建构起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促成教师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组,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并不断诱发新的学习需要。②
课题研究共同体的主要运作过程如下:
1.寻找志同道合者,构建研究共同体
组建研究队伍采取的方法是把省级课题的方案挂在教育网上,请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师自愿申报学科子课题,然后从优秀子课题方案中挑选一部分向市区级教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立项,被批准立项的子课题吸收为省级课题的子课题。截至2007年1月,构建了以省级课题为主导、一个市级课题、七个区级子课题为支撑的40多位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共同体。根据我区的实际,八个子课题分别来自于四所高中和四所初中,涉及高中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初中英语、社会、科学和美术等八个不同学科。
2.统一思想认识,修改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共同体成立之后,对子课题的申报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论证,然后召开省级课题方案修改会议,共同修订省级课题实施方案,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
3.搜集研究资料,组织理论学习
按照省级课题实施方案,分学科搜索参考文献,在此基础上,召开文献综述交流会,分享搜索到的研究资料。在文献综述交流会上,省级课题负责人向各子课题组分发了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资料,并组织大家进行了研讨交流,对成员进行教科研理论和方法培训。
4.实施课题研究,开展中期总结
省级课题组要求每个子课题组一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以开课为载体的区级主题研讨活动。教研员在开展区级研讨活动前把活动通知挂在教育网上,要求其他课题组前往观摩交流,并在区级研讨活动上布置研究工作。在组织多次课题研究共同体研讨活动之后,进行中期总结,撰写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5.撰写案例论文,交流心得体会
每次研讨活动之后,都要求开课教师以教学叙事的形式,记录开课研讨活动的全过程和学生的体验收获,并在下一次课题研讨活动上交流。要求前往观摩的教师要做好记录并撰写研讨收获。省级课题组把教师围绕主题撰写的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等编辑成册,分发给各子课题组参考。
6.撰写结题报告,共同修改定稿
课题研究进入结题阶段之后,省级课题负责人对结题报告的规范和要求进行说明并对各子课题组执笔人进行相关培训,要求各子课题组分头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省级课题组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召开执笔人会议共同修改并定稿。以下是课题研究共同体在瓯海二高举行的一次活动的简记。
活动目标: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及注意事项
活动形式:一个子课题组开课,其他子课题组前往观摩研讨
活动准备:(1)教研员在“瓯海教育网”上发布活动通知,明示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与目标。课题组教师根据研讨的主题与目标做准备。(2)瓯海二高课题组的教师合作准备一堂课,指定一位教师展示。
活动过程:(1)观摩王敏老师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出的研讨课《雷雨》。(2)八个子课题组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派代表围绕研讨主题发表评论。(评论内容略)(3)教研员对教师的评论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实施现场指导和培训,并布置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
活动后续:(1)瓯海二高课题组提炼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操作流程图:学习课文——汇集问题——提炼问题——确定问题——分解问题——小组探究——形成报告——课堂交流——小组总结。(2)王敏老师以教学叙事的形式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案例——以〈雷雨〉为例》(内容包括:案例主题、案例背景、案例过程、案例分析与反思等,案例具体内容略),作为课题组的过程研究资料。
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合作并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依靠一线教师提供实践性的材料和灵感完成研究任务,达成“提炼在中学学科教学实践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范式,总结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学的利弊得失、要具备的条件和注意事项”的研究目标。二是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共同研讨交流,达成“让课题研究共同体中的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训和提高,促成其反思意识的觉醒、研究意识的形成、研究能力的提高、实践性智慧的提升”的师训目标。三是以“课题研究共同体”来凝聚人气,积聚能量,达成“形成区域性的科研氛围,推进区域性教科研工作的开展”的工作目标。(原作者:杨荣波)1.有利于推进课题研究
依托课题研究共同体这个实体,在教研员的组织下,八个子课题组“轮流坐庄”,经常开展围绕主题的研讨交流活动,保障了研究过程的扎实推进。在凸显课题研究过程和价值的同时,逐步积累研究资料、案例和体验,保证了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课题研究共同体中,氛围与情感是维系成员间关系的纽带, 共同的愿景是成员间合作与共享的思想基础。③共同的研究主题和愿景使得每一次研讨的过程资料,既作为子课题组的资料,也可作为省级课题组的资料。从各子课题的结题报告中,教研员获得了结题所需要的实践性材料和例证,保证了省级课题的顺利结题。我们认为,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是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有效形式,是推进“教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2.有利于促进教研员工作方式与职能的转变
从教研部门的层面来看,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是在对教研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与工作职能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思考深入到一定阶段时所创生的新型的工作方式。课题研究共同体的实践体现了“走进学校做研究,走进课堂做研究”的校本精神,能有效地促使教研员工作方式与职能的转变,改变教研员的工作与教师的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使教研员真正成为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合作者、推进者、推广者,成为校本研修的研究者、参与者、引领者、服务者,从而发挥教研员和区级教研部门应有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教师在研究中发展
“课题研究共同体首先满足的是教师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群体感,在内在动力不断缺乏的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由于课题研究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自愿参与,会唤醒教师强烈的价值与渴望,使教师在研究中不再感到孤单。”④课题研究共同体使有共同研究兴趣的教师找到了归属感和“家”的感觉。同时,通过教师的共同活动,形成一种“研究氛围”,这种氛围会影响和激励每一个教师,促进业务精者不断思考,督促业务不精者不断进步,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使大家在“研究”中共同受益。实践证明,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让一线教师和教研员集体攻关,为一线教师研究的起步和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
4.有利于提高师训的实效性
教师培训向何处去?究竟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受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学者认为:让教师参与行动研究是一种“生态”型培训模式,因为它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反思研讨为中介,把培训融入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活动中,倡导基于课堂、学校现实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⑤课题研究共同体的活动是瓯海区教研室“科研先导,研训一体”理念具体生动的实践。课题研究共同体以让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方法,在研讨活动中努力实现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教师培训三合一体,让教师在自主参与中得到培训和提升。这种基于行动研究的参与式培训方式可行有效,受到教师的欢迎。
在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推进“教研训一体化”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现象和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第一,课题研究共同体的管理问题
课题研究共同体是依据“自愿参与”原则组合而成的,有时会出现个别教师说自己忙,不参加研讨活动或者“不辞而别”的现象。这种现象折射的问题是:如何形成和制定课题研究共同体的“公约”或制度,对研究共同体成员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管理。
第二,教研员和教师的关系问题
课题研究共同体的价值在于对话和交流。但由于现实中教研员和教师的地位不对等,有时出现“教研员讲,其他教师记”或者教师不敢讲真话和实话的现象。这种现象折射的问题是:在课题研究共同体中,如何处理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交流真实的想法。
第三,教研员的引领问题
课题研究共同体中讨论的热烈与否、每个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讨会”主持者的“引领”和“鼓动”是否有力。因此,“研讨会”主持人必须担当好推动者、人际关系专家、阐述者和总结者的角色。⑥讨论环节,有时出现无人发言而冷场的现象。这种现象折射的问题是:在课题研究共同体中,“研讨会”主持者如何发挥好“引领”和“鼓动”作用,不断调动教师参与和交流的积极性。
①②③赵飞君.依托“课题研究共同体”深入开展校本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06(7).
④于芳.“研究共同体”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9).
⑤⑥周耀威、王伯康.基于“研究共同体”的教师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5(21).
(杨荣波: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325005)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文链接:
推荐阅读:
内容/版权举报请联系bianji#niubb.net
||苏ICP备号-1 |原创日志作品-
您现在的位置:基于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正文&
彭梦迪说:
范思怡说:
陈天赐说:
陈雨婷说:
[By[张小亮]
at 20-42-44]
[我来说几句]
评论人姓名:
个人网站:
评论内容:
(127字符以内)
尚能输入: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和维护《》,也请不要发表威胁本站生存和声誉(如政治敏感、非法传销)的言论,如发表不良言论,文责自负,谢谢合作。
  一、一旦违犯法律法规,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本站工作人员有义务配合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如IP地址等)。
  二、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严禁发表有人身攻击倾向、有造谣生事嫌疑的言论,严禁发表虚假广告、色情、网络传销性质的内容,管理人员有权删除违反规定的内容或取消违规网友的发文权限甚至删除其ID。
& & & 友情连接
[ 基于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 网页维护: 张小亮 版权所有,并对网站内容负责。
Copyright(C) 2007 基于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All Rights南昌市教科所特级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王跃
当前位置:&&
朝同一个方向努力——青云谱学校研究课题介绍
上传: 李钰 &&&&更新时间: 23:04:07
& 朝同一个方向努力&&&&青云谱学校研究课题介绍 & 朝同一个方向努力&&&&青云谱学校研究课题介绍 &一个成功的事业不是因为一大堆做成的事而构成的一个结果,而是因为有着一群人在朝着同一个方向作不停地努力所构成的一种状态&&&为推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科研兴校的步伐,使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实现&为教育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学校特色建设服务&的工作宗旨。这也是青云谱学校教学研究努力的方向,我们不是用所做的一大堆事堆砌成教科研成果,而是努力去呼唤老师们边工作边研究,向这样一种状态前进。 青云谱学校研究课题: 一、奚蔚燕主持的省级课题《&三主&运用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进入结题阶段。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良好习惯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基础。 一月一个重点,齐抓共管显成效。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我们每月确定一个课堂学习习惯训练重点项目,细化操练要求,下发到各年级实验班级落实。而且每周对教与学的常规进行交流汇报,让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的操练达到制度化、常态化,真正落到实处。围绕&卫生习惯&、&认真、工整书写的习惯&、&专注倾听的习惯&、&、行为常规习惯&,制定了《青云谱小学生一日行为常规要求》,从&按时上学、教学用品的准备、课间文明活动&等十个方面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实验教师按&规范&落实。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在课题研究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一路探索,从无到有,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小学低中高学段习惯养成方法》一套教材也在修改、编撰中。
& & & & & & & & & & 二、杨潜、周敏主持申报的《小学英语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 &&& 在现行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口语交际部分占有很大的篇幅,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重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小学英语课堂,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环节。课堂以丰富的情景设计,实用易学的的语言材料,并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然而,反思目前我们实际教学中的小学英语课堂,语言交际的训练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曾经多年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影响,我们的英语教学课堂中,还过多的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语法知识的分析上,运用语言也只是一种模拟情景的练习,机械的重复运用一些已经掌握了的语言知识,虽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习得,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课堂基本以教师控制为主,语言知识停留于表面的层次,模仿、机械操练,再到对话的模拟表演,看似让学生运用了新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实质上只是一种变相的背诵课文。调查发现,一旦离开课本,要设计新的情景,并联系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交际运用,学生都无从下手,不知所云,他们不能自如地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与他人进行交流。为了改变现状,更好的实现《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新的情景(境)中创造性的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信息的能力,在此提出了《小学英语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旨在通过英语学习和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课题组将全面、系统地研究优质课堂,本课题意在分析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行动研究&为课题切入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将教学技艺的运用与学科教学、班额教学等有机结合,改变教师的教学观,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各学科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主动开发、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开展《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 开发地方(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我校地处青云谱区中心地段,是以区名命名的公办小学,而举世闻名的&八大山人&&&朱耷画院正位于风景秀丽的青云谱区,他独有的文化艺术资源和人文资源已成了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得天独厚的教育素材,在青云谱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利用青云谱区&八大山人&资源优势,通过进行参观、采访、阅读、习作、绘画、摄影、剪贴、编写等活动,积极开展地方课程研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及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提出了&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研究&这一课题。 学校在青云谱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利用青云谱区&八大山人&资源优势,与八大山人纪念馆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要求学生用摄影、速写及上网查找等方式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还亲自带领学生参加活动,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居住在八大山人的家人、亲戚、朋友、邻居作采访,了解那里的历史建筑及他们的居住情况、生活情况等等。
& 通过上面一系列活动,课题组收集到师生丰富、精彩的摄影、速写、调查报告、访谈录、参观感想等材料。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发展了师生的人文意识,为下阶段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校出版了校本课程教材&&八大山人& 青云直上&&,教材分低.中.高三册:低年级版内容翔实、配图精美、富有童趣;中年级版内容丰富、配图到位,体现了作者巧妙的心思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也标志着学校的课程开发走上了成熟。通过归类整理,可分为五部分(1)景观篇。如:《家乡之最》。(2)历史篇。如:《闻名天下的八大山人纪念馆》。(3)环保篇。如:《我是环保小卫士》等。(4)经济篇。如:《家乡的家乡的英雄》等;成立十一年的&小百灵&管乐团在全国、省、市、区级各类竞赛中屡获殊荣,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学校美术教育也抓得紧,抓得实,学生在国家级、省、市、区级比赛中获奖。使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拓宽了学校教育的领域以及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校立足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有效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四、开展《课内外结合&诵读经典古诗文&培育学生人文素养&》课题研究,做好经典诵读工作,打造文明书香校园。 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探索通过经典诵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并利用校园里的宣传窗建立&诵读专栏&,教学楼墙面上分别悬挂历代名人画像、警句,举办特色活动图片展,师生作品展,鼓励学生积极撰写读后感、古体诗文等,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本课题的成果主要有三项,分别是&课内外结合&诵读经典古诗文&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问卷及报告、论文汇编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其它创新之处在于用儿童喜闻乐见,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诵读形式,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少年儿童的人文素养,丰富学校文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中小学如何学习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 四、结语: 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从申报立项开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一把手校长挂帅,分管校长主抓,并从软、硬件上给予保障。 学校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将课题研究的方案、课题研究活动过程、课题研究的反思以及课题研究的成果汇编成册,以便于课题组成员随时掌握、随时了解,更利于活动的开展与资料的积累。不断邀请省、市专家来校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导。多次开展、市、区级教学研讨;开展&读好书、写好文&活动,参与各项征文比赛,将好的文章发布在学校专刊上,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的创作热情。 近几年来,经过全体课题成员的共同努力,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10名以上语文教师在市级以上赛课中获奖,先后有50人次的语文教师的论文在各级教学期刊上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有50余篇在市区比赛中获奖,有20余篇在各级杂志以及报刊上发表。语文学科被评为&青云谱区区级名科&。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克平课题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