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研究课题研究途径有哪些有哪些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陈群,1976年9月出生,1998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
下载积分:698
内容提示:&陈群,1976年9月出生,1998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2:23:3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陈群,1976年9月出生,1998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DOC&&&&&&&内容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年会召开
12月16日,生命与健康学部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A415会议室召开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第一届年会。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原常务系主任胡广书教授,医学院院长助理、党委副书记王广志教授,医学院研究生招生负责人高小榕教授、宫琴副教授,深圳市蓝韵实业有限公司刘明宇博士,深圳市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修往高级工程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新材料与生物医药研究所的廖振华副主任,我院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顾立基教授、林功实教授,我院先进制造学部马建设副教授、程雪岷副教授,我院光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团队的全体教师,以及培养处相关老师参会。会议由叶大田教授主持。
会上,培养处处长夏树涛介绍了我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情况;胡广书和王广志教授分别介绍了刚刚结束的全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的情况,以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工程硕士培养的区别与衔接;叶大田教授作了&关于工程硕士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的发言。顾立基教授对工程硕士在深圳的发展和贡献作了概要介绍,并对工程硕士的创新性培养进行了分析。新开课程老师和拟开课程老师也分别汇报了课程情况。夏树涛老师向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
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光学检测实验室、光盘中心和教学实验室,并在参观后进一步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实践安排和课题选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企业委员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对工程硕士的教学和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工程硕士不仅需要掌握较为先进的技术、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还应对企业的日常运作、项目管理等有所了解,才能在工作后更快地融入企业之中。马建设、程雪岷两位老师针对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了介绍和探讨。林功实教授首先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生在我院创意创新大赛中的优秀表现,肯定了同学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并再一次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今后学生培养的重点。林功实教授还建议,可以通过举办夏令营、弹性学制、鼓励学生保留入学资格先入企业工作再返校学习等方法,让同学们深入产业,带着产业中的问题来学习,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会议还讨论了工程硕士的评价标准问题,代表们一致认为,建立一套比较灵活、有弹性的考核体系非常重要,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彭诚)
图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参会人员合影
图为夏树涛老师向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地址:深圳大学城清华园区 邮编:518055 Email:info@sz.中科大和清华的安全工程研究生,哪个更好?都有些什么特点?_百度知道
中科大和清华的安全工程研究生,哪个更好?都有些什么特点?
提问者采纳
研究方向1.火灾风险评估与性能化设计4.清洁高效灭火原理与技术8单说专业的话、电磁学.火灾过程模拟仿真与虚拟现实3、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41系统安全工程或806普通物理B二,比较难考?材料的火灾安全评价14.火灾动力学演化2、热学,中科大的要强一点.火灾风险与保险9,但是中科大专业课给分都会在100左右.火灾探测原理与技术6。中科大的话要365以上比较保险.危化品应急处置及环境修复13.清洁阻燃材料11.纳米复合与功能材料12,英语至少要50分,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36普通物理(力学.火灾扑救优化控制理论5.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全过程动态模拟初试科目一、光学、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16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13无机化学二组任选一组清华的综合情况强一点.建筑火灾烟气运动和控制技术10.智能化安全监测技术7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安全工程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认为是清华的研究生
清华吧,怎么说是中国第一的大学=.=
哈哈,你了解中科大吗,亲?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6月。清华大学组建这一具有计算机与通信交叉学科背景的工程研究实体,其初衷是完成由清华大学等十所著名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示范工程”,建成我国第一个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全国性学术网络CERNET;其长远目标是建成国家计算机互联网络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
  网络中心主任是吴建平教授(计算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李星教授(电子系)。
  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履行以下三大项职能:
  1)网络运行。作为CERNET网络中心的依托单位和清华大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的承担单位,负责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CERNET主干网、CERNET华北地区网和清华大学校园网。
   2)学科建设。围绕计算机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开展学术研究,承担大量有关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网络应用等信息网络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建设下一代高速互联网络实验床。
   3)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国家的大型复杂网络工程进行规划设计,通过相关企业将部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网络中心具有较好的学术研究与实验条件。除了CERNET网络中心和清华大学校园网提供的计算机互联网络环境以外,网络中心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国家“211工程”项目“清华大学信息学科群建设:高速信息网络试验床”、“985”项目“高速清华大学校园网SuperTUNET”、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中国高速信息试验网CAINONET”、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高速互联试验网NSFCNET”、我国连接国际下一代网络   Internet2的网络节点DragonTap、清华-NortTel网络体系结构联合实验室和清华-Nokia
IPv6联合实验室等等。
  网络中心肩负培养信息网络人才的重要任务,开设信息学院本科生平台课程?《计算机网络》,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研究生,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31人、博士研究生17人、博士后2人。
  网络中心现有员工50余人,平均年龄35岁左右,半数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获博士学位的技术骨干8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9人。
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的地位
Copyright(c)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清华大学航空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在机械工程系下设航空研究所1938年成立航空系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航空学科的创建和航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中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航空系迁出清华大学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50年代末为了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技术清华大学又先后成立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和自动控制系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航天基金鼓励教师进行有关航天航空领域的科研工作英文名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创办时间日类&&&&别公立学院所属地区北京知名校友王永志, 黄克智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王永志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及解放军一级英模奖章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黄克智现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1952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生毕业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已培养研究生75名其中44人已获博士学位有2名为中科院院士  杨 卫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硕士学位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6年8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清华大学明确提出了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发展航天航空学科的目标并抓住985计划的良好契机在985一期建设中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高强度投资1998年学校成立了跨院系的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和纳星一号已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发射成功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2]
在人才培养方面该院先后开办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等专业开设了航天航空与新军事变革等课程并通过国防生定向生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适应我国对航天航空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集成并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以整体性高水平的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为结合点全面带动各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筹备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成立
学院在航天航空方面注重与国内外的著名航空航天院校研究所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院成立之前的2003年清华大学就与中国一航签订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议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发动机公司在清华大学设立喷气推进联合研究中心2005年清华大学-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目前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天航空系工程力学系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保持跨学科特色挂靠航天航空学院航天航空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人机环境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以及地震波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动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是学院的重要目标自2003年起校学术委员会同意工程力学系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改为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并在同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现有约360名本科生约380名研究生180名博士生和200名硕士生每年从国内外招收90名本科新生2005年开设的航天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和热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专业具有技术科学类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结构是许多产业和各类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造就可纵览技术发展全局人才的摇篮为了加强专业与特定工程部门的紧密联系并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材2002年开始在工程力学系增设了国防定向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国防定向生
在该院的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现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且评分最高2005年该院增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
[2]学院现有在职教师80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5人讲师1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黄克智过增元和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杜庆华和王永志
在近期进行航天航空学科规划的过程中该院在相对稳定的重要的优势学术方向上建立了若干个教师学术梯队作为院内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单元以保证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持续稳定发展
该院教学科研和办公设施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全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5000万元
[2]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是学校进入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平台组织学校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其基本定位是(1) 高水平的整合的航天与航空学科的培育地(2) 有重大国家需求的航天航空领域的先导性创新性研究的组织者(3) 引导清华大学师生为我国的民用和国防航天航空事业贡献力量的主渠道
航天航空学院发展的理念清楚发展力学和热科学学科的优势创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学院的工作应该做到凝结力量共同奋斗凝聚人心创建和谐凝练学科开拓进取实现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的发展目标航天航空学院的前15年发展可用一个三步走的目标来加以描述在第一个五年完成学科布局培育多个在航天航空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高层次研究方向构建成适合承担国家重大航天航空研究需求的学院在第二个五年完备学科建设形成在航天航空领域高端研究占有优势的从学科发展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可一体化运行的实体在第三个五年形成可为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研究起先导作用的国际知名的研究实体[2]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38年成立之时各国航空事业突飞猛进而此时正值日本侵略者妄图亡我中华航空工程系的成立对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培养航空人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早在1934年清华大学即在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设立三组原动力工程组机械制造工程组和航空工程组航空工程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航空工程专业注重于飞机之制造发动机之装卸试验及比较等均施与充分之训练当时学校第一次接受外界资助建造了风洞实验室发动机实验室并在四年级学生中挑选有志学习航空工程的成绩优良生1935年冬由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推荐聘请了美国教授华腾多夫F.L.Wattendorf博士担任航空讲座同时筹备推进航空研究事业开始了教学和研究工作
年间由王士倬教授主持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其试验段风洞直径最小为5英尺最大约10英尺长50余英尺1936年又由华腾多夫王士倬等教授主持和当时的助教以及第一届毕业的学生十余人参加设计了试验段直径为15英尺必要时可扩大至20英尺的大型航空风洞该风洞的设计得到了当时欧美航空界的赞许曾登载于英国第一流的飞机工程杂志及国际应用力学报告内1936年学校在旧电机馆东面专门建成航空馆年底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由顾毓琇任所长庄前鼎任副所长其间由冯桂连张捷迁设计及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滑翔机殷文友张捷迁设计了单翼教练机
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后其首要工作即派员去江西南昌选定地点兴建15英尺口径的风洞当时的国家航空委员会曾先后补助设备经费23万元此号称远东最大的风洞于1937年初动工建造美籍教授华腾多夫博士及教员张捷迁受托驻留南昌负责督造其间冯?卡门教授应邀访问清华大学进行公开演讲两次还专机飞往江西亲自检查风洞的建设风洞的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由南昌复兴建筑公司承包钢结构工程由上海兴中公司承包风洞马达系向万泰公司订购英国汤逊电机制造厂500马力电动机试验天平向美国定制1937年12月初全部土木建筑工程大体完成马达亦已运抵香港惟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昌频遭空袭安装马达等项工作无法进行乃不得不放弃垂成之功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于1938年4月迁至成都即借四川大学部分房屋开展研究工作曾制造滑翔机一架赠送教育部另曾拟重建一座小型风洞后因迁移而作罢1938年清华大学在西南联大成立航空工程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也于1939年春奉教育部之命迁到昆明首任系主任为庄前鼎后由冯桂连王德荣分别继任在战争的环境中虽然频繁辗转迁移面临研究经费不足设备简陋缺少参考资料匮乏生活待遇菲薄等艰苦的条件但师生们以高昂的热情进行教学与研究
航空工程系成立前后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许多人在国内外航空航天科技界和教育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系前航空工程组先后有3届毕业生共30人建系后1939年至1946年有8届毕业生共126人当时的课程设置是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编制的开设有21门课程又分为飞机工程发动机工程两个组专业教师从严教学编译国外先进空气动力学教材及其它书籍有十余种教学实验室仅有发动机风洞及飞机模型实验室设备有试验段直径3英尺的直流式木质风洞1座可惜未能安装完成善加利用德制双座单翼飞机和双翼飞机各1架自行设计制造的滑翔机1架其间于1940年由时任空军军官学校总顾问前十四航空队的陈纳德将军建议还承办了试飞员训练班学习为期1年学员必须具备精练的飞行技术在熟习航空工程学识后方可胜任试飞的职务第一期录取学员8人均系航校的高材生其中有在昆明击落第一架日机的飞将军翌年第二期后因敌人侵入越南昆明空袭频仍故未继续举办
清华航空研究所是航空工程系的重要教学基地1939年航空研究所迁至昆明后即着手建造试验段直径5英尺的钢制回流式风洞于1940夏建成还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等合作研制了测试仪器这是当时国内惟一可供试验研究用的风洞承担了航空工程系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实验和国家多项抗日战争急需的专题研究任务自1939年至1945年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大量卓越的研究成果在空气动力学的专题试验研究方面和理论研究方面总共发表论文108篇其中多数为英美第一流航空工程杂志及国际应用力学杂志刊载1939年建立高空气象台在高空气象方面的研究取得大量实测资料和理论研究成果并研制了多种气象仪器供各地气象台使用研制了初级滑翔机2架中级滑翔机1架还于1943年协办昆明航空滑翔展览会参观民众10余万人1940年直升飞机在美国首次试飞成功后不久清华航空研究所就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直升机的研究设计工作另外还进行了飞机结构材料的研究工作
在这一时期尤其要提到的是周培源教授在湍流研究中做出的举世闻名的工作周培源教授自1939年至1952年执教于清华大学含西南联大时期其间1943年至1947年利用休假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工作他1940年发表于中国物理学报第4卷第1期以及1945年发表于应用数学季刊第111卷第1期的两篇论文为现代高阶湍流计算模式奠定了严密的理论基础至今仍为被国际湍流研究者广泛引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于1946年回迁北京复校原航空工程系建于昆明的风洞及所属房舍由云南大学接管使用在北京重建后的航空工程系由王德荣教授任系主任并聘任钱学森顾培慕宁幌陆士嘉沈元屠守锷丁履德王宏基等为专职教授钱学森教授因在国外未能应聘到校开设的课程有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动力学和飞机设计等建有流体力学实验室有新建造的烟风洞和风速每小时200英里的风洞美制德制和日制的航空发动机8台等新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1年5月全国第一次高校院系调整时将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的航空系并入成立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为沈元同时学校又建成新航空馆后来根据中央关于加快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要办专业航空院校的指示在1952年全国第二次高校院系调整时中央决定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调出与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的航空系合并新组建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此后清华大学的很多院系仍继续开展着许多有关航天航空方面的研究根据1956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12年规划1957年初在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导下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编制隶属清华大学钱伟长教授为首任班主任郭永怀教授和杜庆华教授为副主任从1957年至1962年工程力学研究班共办了3届其中流体力学专业两年制研究生有105人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力学骨干人才195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在电子系精密仪器系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等许多院系以及199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宇航研究中心等多年来都在航天航空的研究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2] 航天航空学院成立
2005.11 航天航空系下成立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 人机环境研究所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
[2]集航空航天推进等学科为一体
成功发射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和纳星一号
力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评估中排全国第一
院长院士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钱学森力学班从2009年开始招生
毕业生供不应求
招生专业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工程力学(钱学森班)历年来航院的科研水平一直站在国际和国内的前沿航院承担着众多的国家及各部委的各类科研项目其中包括主持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863项目973项目科研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高科技项目占60%-70%航院发表的学术论文数SCI论文排名及人均综合效益排名在清华大学一直名列前茅航院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已经并不断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载人航天大飞机等航空航天和航海等重要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日益与新兴产业结合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如生物力学微纳米微电子微机电(MEMS)清洁能源等航院可以说是高科技专家的摇篮高水平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对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航院的老师一直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内容将科研设施用于改善本科实验教学的条件并将科研工作与本科生的培养相结合航院的毕业生有众多机会在我国三航领域施展才华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每年都有毕业生前往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航天航空航海相关的部门工作截至目前共培养本科生近五千人研究生两千余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六百余人
清华大学航院的办学目标致力于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培养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等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家建设与教育事业的骨干其中已有12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翟志刚等首批航天员经过我院的培养于2010年1月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与传统航空航天院校专业设置不同清华大学不分别设置航空航天或推进技术方面的学院清华航院集航空航天推进等学科为一体在发展高水平专门学科的同时重视航空航天领域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借鉴了国外著名大学如MITStanfordPrinceton等院校的办学模式航院的本科生按统一教学计划培养该计划以强调打好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见长重点培养航空宇航工程工程力学和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三个方向的专业人才
自2004年起航院的本科招生实行按学院大类招生即在本科招生时统一按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工程力学(钱学森班)报名录取本科教学以清华大学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方针为指导培养具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扎实理论基础同时具备工程综合能力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潜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航院大部分本科毕业学生有机会直接进入本校与校外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培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航院的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全国重点一级学科在历次教育部评估中排名第一1999年开始评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以来我院共有13位博士生榜上有名在全国名列前茅航院每年都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以及文体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科协举办的飞行器创意设计大赛已历五届逐步发展成为清华大学重要的科技创新品牌活动之一以航院同学为主的航模队多次在全国高校航模比赛中获得佳绩本科生队员李干同学被评为首届清华大学科创之星(全校共10人)目前航院已建成学生航空创新实践基地和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近年的全校本科生合唱比赛中航院本科生团队多次获得一等奖航院男子足球队连续获得20062007年清华大学足球甲组比赛亚军受到学院表彰学院有较为完备的学生荣誉体系每年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人数近30%生活困难学生也可以获得较高额度的助学金资助绝不让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