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喝罐罐茶的两段视频合成一段

乡村罐罐茶&|&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王新瑛 文/图  在陇南,甚至甘肃河东地区的许多乡村庄户,喝罐罐茶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习惯。没有人考证过这一习俗起源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但却在一辈辈庄户人家的生活中延续。说起喝罐罐茶,必须要有几个物件儿:茶罐,茶叶,一把盛开水的小壶,火盆或者火煻。茶罐是极普通的小口圆腹黑陶制器,茶叶一般是产于云南或者四川的老春尖、珠茶,火盆大多是生铁铸造的,形似一顶倒扣的草帽,中间是尺余大的空心圆,四围是一巴掌宽平展的圆边,下面有三只足,讲究一些的人家,火盆是黄铜铸造的,擦拭得锃亮,再配着雕花的架子,很是有点“乡村土豪”的味道。罐罐茶的喝法大体上也分两种:清茶,油炒茶。清茶简单,油炒茶就要复杂许多。清茶苦味厚重,上了些年纪或有茶瘾的人喜欢;油炒茶香味浓,苦味淡,是老少皆宜的乡村风味。
  我家住在村子的最顶头,属于独庄子,离人口密集的大庄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父亲人缘好,经常有人来家里串门子,只要卧在大门口的黑子稍有动静,父亲就知道是有客来了,他必定会起身,倒掉才煮了两道的清茶,给客人准备煨炒茶。记忆里的父亲不急不慢,先把茶罐里的水烧干,再放进去些许猪油,等到茶罐里的油热了,捏一把茶叶放进去,听见滋滋的声音后用茶笔(一种截短了的细竹筷)搅拌,再添上水,用茶笔头儿蘸上盐放入茶罐中,茶罐的圆肚子烤着火,不一会儿,茶罐里的水冒着泡泡翻滚起来,第一杯炒茶便是煨好了,倒进一只白瓷茶盅,端给年长者。随后,第二杯、第三杯、第四杯&&即使是夏天,火煻里的火依然会灼灼燃烧着,照亮漫长的夜,一些远在山外的故事从喝茶人的口中讲出来,充满神奇和新鲜,别人家的家长里短也在品咂着罐罐茶的舌尖津津乐道着。
  入冬以后,农村基本没有多少可干的农活儿。白天,人们去山里拾柴,再把粗细、长短不一的木柴截短,劈成块儿,整整齐齐摞在屋檐下,以备基本一年的烧火取暖之用。山村的冬天,夜晚寂静而悠长,吃完晚饭,男人们或去串门子,或围坐在火煻边和来串门子的人煨罐罐茶、谝闲传,女人们就像停不下的陀螺,洗锅刷碗、喂猪喂牛喂羊、抱柴烧炕&&即便围在火边听男人们说笑,手里也会不停地劳作,纳鞋底、缝补衣裳,粗糙的双手缝过日子密密的针脚,细碎的家务被勤快的女人打理成井井有条的生活。
  夜深时,继母已经干完所有的家务,坐在火煻的一角,借着明亮的火光纳鞋底,她一边听着故事一边飞针走线,脸上绽出温和的微笑,俨然一个慈祥的母亲,望着她,我经常幻想某一天她会为我做一双新鞋,为此,我无数次避过奶奶帮着继母缠线、穿针,这样的愿望,在我幼小的内心不断升腾,又一遍一遍熄灭,随着如水的光阴消散。
  父亲平日里喝罐罐茶用的茶叶,并不是什么好茶,每次去镇上的集市,他就只称一斤或半斤最便宜的茶叶,颜色黑沉沉的,形状就像晒干的老树叶子。但就那样的茶叶,父亲一辈子喝得津津有味,每天清晨,他先拨拉开灶煻里先一天晚上埋好的火,煨上两罐炒茶或清茶喝舒坦了才去地里干活儿,有时候,他把喝着没有味道的炒茶再煮几遍,倒给继母喝,我原以为那是什么好东西,曾经偷偷尝过,但除了苦味儿,再没有别的味道。清茶就更苦了,直接在茶罐里添上叶茶,加上水煨在火边煮,如果第一次喝这样的茶,肯定奇苦无比,难以下咽。但村子里的许多老人,却一辈子喜欢喝这样的苦茶,他们说有茶的味儿。
  自己挣钱后,我每一年都会给父亲捎一些茶叶回去,有一次回家看他,发现他把我给他的茶叶都用布口袋单独攒着,自己仍然喝着老树叶一般的陈茶,只有来了客人,他才把那个大袋子里的茶叶拿出来,一罐接着一罐煨,还说我买的茶叶太嫩,不经喝,煮两遍就没味道了。我想不通,自己花大价钱买的茶叶怎么就没有那老树叶般的茶叶顺口。倒是继母,一个劲儿地说好,还把煮淡了准备倒掉的茶叶也给吃了。那时候的继母依然终日不停地纳着鞋底,那几个高高矮矮的孩子,每一年都会穿到母亲一针一线做的新鞋,遗憾的是继母却始终腾不出手来,在我破碎的心里打上一块补丁&&
  喝罐罐茶,就像各自不同的日子,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喝法,在陇南,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地方,罐罐茶就煮得很讲究,先在锅里烧好清油,调小火,放进茶叶翻搅,加上核桃仁、面粉,放入盐、花椒粉,再继续翻炒,直到面粉与油粘到一块儿呈现稍微的黄褐色,煮罐罐茶的料就算是备好了。煮茶用的茶罐,是山村人在小窑里用泥坯烧制而成,讲究点的刷一层黑色的粗釉子,虽不太精致,但却很耐用。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大小适中的茶罐。过去人们取暖大多用木炭,在燃着红红木炭的火盆上煨罐罐茶,那自是一种享受,现在找不到木炭了,人们便用电炉子煮罐罐茶,也有聪明人把电炉子做成袖珍的,而且能立起来,让盘着电炉丝的一面烤上茶罐的肚子烹制罐罐茶。
  到了我现在的年龄,仔细回想起来,在文化娱乐生活不多的乡村,在过去那清苦难挨的日子里,老辈的人们煮罐罐茶,其实也是在煮自己的心事,煮生活的苦乐。这是劳作之余的一种修行:休养生命,修补心灵或苦难人生的疮疤。
  也许在他们心里,这苦熬了一生的罐罐茶,比起日子的苦来,便是生命的另一种回甘。熬上一罐茶,在晨霭迷蒙的早间,提神醒脑,在劳作了一天的傍晚,消乏解困;在风雪凄雨的长夜,闲说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儿,打发了无数苦寂无聊的日月。
  如今,许多人对煮罐罐茶有了新的创意,加入的配料也越来越多,如枸杞子、银杏、核桃仁、花生仁等等,茶叶只是做了罐罐茶根本意义上的引子,就像我们日新月异的生活,不经意间被我们改变,却依然传承着骨子里无法遗弃的东西,这让我常常想起过去,想起那依然贫穷的小山村,想起煨着罐罐茶苦熬一生的父辈&&(编辑:孙燕)[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热点民族文化
推荐民族文化
最新民族文化新闻武山罐罐茶
&武山罐罐茶
早晨,如果在家或单位附近遇见熟人,“走,喝茶走!”便是打招呼,或者说:“茶喝了没,进去喝上一罐?”并不一定是真的请你去喝茶;如果是多日不见的熟人遇面了,又不方便当时请到家里小坐,就会说“闲了喝茶来!”意思是这会儿还不方便;想去串门,又没有个由头,便会说:“闲着来没?喝茶来也?”邀请人来,就说:“干啥着呢,过来喝茶来!”有客人上门了,肯定先要说上句:“坐下,我给咱提炉子,喝茶!”从前,一进农家院,主人愿不愿意,总会说“屋里炕上座,我给曹(咱)笼火喝茶!”
凡武山人都有这些口头语,不管是喝茶的还是不喝茶的,都是这么与人招呼。因此,武山人的喝茶也就有他的讲究,用洋话说是茶道,用现代语言讲就是茶文化。
喝罐罐茶,武山人也叫“熬茶”、 “捣罐罐”、“ 熬上一罐儿” 、
“煨上一罐儿”。罐罐茶有清署解渴、明目醒脑、助兴提神、利水益肾、驱睡眼、涤烦闷、助思路、解醉酒等功效。疲劳之时品尝几盅,顿有“嚼破红香堪换骨”及释燥平矜、怡情悦性之感。故传有“晨饮罐罐茶,不用请医家”的民言。
武山人喝茶源于何时,我没有考证,但今年夏天在瓦房寺参加龙川文化研讨会时,看到了几个类似于现在的茶罐的红陶罐,大小模样与现在的茶罐差不多,那可能就是古代人用的茶罐吧。我想,如果那陶罐是真的,武山人的罐罐茶历史可就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了。哈哈………
我所能记得的武山人最早的喝茶工具是火盆、甂(pia)子、坩泥做的茶罐儿和青花瓷的茶盅儿,还有一样就是熟面或油饼之类的食品。有人说,喝茶是由头,茶罐子煨上了就有吃的东西了,这也是去乡下走亲戚、串门子最实惠的一件事,特别是过去困难时期干部下乡解决肚子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不会喝罐罐茶,对不起,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乡镇干部。
据说最好的火盆是铜火盆,那可是过去大户人家很讲究的一件常用家档了。里面架上木炭,边上擦的锃亮,放在炕头上,主人盘腿坐在边上,怀里抱上一个铜水烟瓶,将那汤水面油饼(如今人们都叫烂草帽油饼)烤在边上,那可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其次是铸铁的火盆,勤快人家的铁火盆用猪皮擦的铮明瓦亮,煞是好看,火苗跳跃着,水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馍馍烤的焦黄焦黄,别有一番情调,也能说是小康之家了。再次就是泥火盆了,用烂搪瓷脸盆装上草木灰,上面放上一个三角朝上的铁架子或泥捏的倒三足鼎,一样是火盆可以喝茶,那就是当年绝大部分农家的火盆。一碗炒面、一罐茶就是这家男主人的“早茶”了。在武山,没有火盆的农家是没有的。
也许是因了武山人的这种喝茶习惯,铸成了大错——破坏了森林——你想全县多少户人家,至少一天要喝一次茶,一次用上2斤木柴(武山人叫硬柴),哪要砍多少树啊(砍柴可是过去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个重要工种,你看过去的文学作品中都有靠砍柴为生的)。加上上世纪50年代砍树大炼钢铁时破坏了的生态没能得到及时恢复,到了70年代,连酸刺根都找不到挖了。一年长的木材不够一年烧啊。好在进入80年代以后,有了蜂窝煤及专用的蜂窝煤炉子,解决了人们的喝茶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植被,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我觉得应该给发明蜂窝煤炉子的人申报全国科技大奖,其功德无量啊!
武山人喝茶,最基本也是最讲究的还是这火源。用木炭火喝茶,那是解放前“富汉”的待遇,大部分人家是用硬(木)柴的,后来就是蜂窝煤。而进入本世纪,基本都是电炉子了。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富也好,穷也罢,基本上武山人家家都有喝茶用的电炉子。而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电热丝的、电磁的、光电的,玉石座的、木桌子座的、雕刻座的,高中低档,因主人而异。原来的火盆可以说已经成为文物了,专门用来喝茶的蜂窝煤炉子也不多了。冬天用火炉取暖的人家便有了最优质的火源,铁炉子喝茶不仅是一举多得,更别有一番情味在里头:一家人或亲朋好友围着火炉喝茶、早餐、聊天、讨论……那简直就是一种生活的幸福:暧暧的火,暧暧的茶,暧暧的话语,暧暧的情;暧暧的人,暧暧的心,暧暧的亲情,暧暧的家。难道这不是温馨的生活?而用电作为能源就是时代的产物了,你都无法想象有多少个品种,但怎么讲究的热源也是为了烤茶罐儿的。
武山人喝茶也很讲究茶具:茶壶、茶罐、茶盅各有不同。茶壶有铁的、铜的、不锈钢的、铝的、玻璃的应有尽有。过去最讲究的还是铜壶,最普通的是甂子(是一种用铁皮制成的圆锥形盛水容器,下大上小,约能盛500~800毫升水,有口沿,向外倒水一点也不勾的,用起来很方便。这种手工制品已经很少有人用了),现代的茶壶从材质到样式可就多了去了,但基本功能就是烧水和给茶罐儿斟水。茶罐儿的变化并不大,有坩泥的、陶瓷的、铝铸的、铁皮的、搪瓷的,也有用紫沙的、玻璃的等等,但以坩泥的为主,样式都差不多,不能大,一般都是底大口小的圆锥形器皿,约能装30~80毫升水。茶盅儿无论从样子、大小、材质到品牌哪可就太复杂了,但武山人喝罐罐茶的茶盅儿都比较小,要不然怎么叫“盅儿”呢。
武山人喝茶,茶叶以绿茶为主,虽然五花八门,但总的原则是要耐煮——武山人说“背罐儿”,味要浓;这几年有钱人喜欢用铁观音,但真正的喝茶人,还是讲究云南产的毛尖绿茶。品种也有很多,用什么茶,什么价位的茶,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太大的讲究,瘾大的用的要苦一些的,瘾小的要求要清淡些的。有钱人喝钱多的,没钱人喝便宜的。无论你到谁家去,茶总是有的,也很大方的请你喝。放茶叶的多少因人而异,茶瘾重的人,用手抓上一把茶,要捏碎了放到茶罐里,几乎就倒不了多少水,倒出来的茶水只一点点,浓浓的,很酽的,一般人只一盅儿也就醉了的,其中的甘苦只有自知。
说到喝茶的水,可就有很多说时的。如今在县城的早晨,你总能看到有很多人手里拎着不同的塑料容器:或瓶、或壶、或桶,里面装的全是从何家沟(在老爷庙的东沟)盛来的泉水,这就是县城的人们最讲究的喝茶之水。其实,从前武山最有名的是红峪水。民间传说因为红峪水好,就用牲口驮着给远在长安的皇上进贡。为了这贡水可苦了老百姓,家家得派夫送水。后来武山来了个聪明县官,发现了南部山区有大脖子的人,便心生一计,派了一批大脖子病人去送水。宫里人见了就问这是怎么回事,送水者说:“因为经常吃了这红峪水,就得了这种怪病。”这一说不要紧,可吓坏了宫里了官宦:“以后断不可再送水来了!”从此便解了百姓的劳役之苦。如今街上卖菜的都爱说自己的菜是红峪水浇灌的——好啊!如果你用红峪水或何家沟的水喝茶与自来水比一比,还真有很大差异的,不信你试试。
每天只要有“清茶油饼臊子面”就是曾经武山人的理想生活了,也是待客的最高待遇。这油饼就是喝茶的上品,穷人家就是一碗炒面。“洋芋喝茶耐合(凑合)的”是一句戏语。实际上,武山人的罐罐茶我想就是广东人的“早茶”
吧。茶是引子,食才是主要的。
有茶瘾者喝茶是很有规律的,一般是在早晨。鸡叫(过去农村没有时钟,以鸡叫为准,鸣叫头遍大约可能是在四点左右吧,一般说鸡叫三遍就天亮了)了,便起床,因为天还没亮,庄家人就开始笼火喝茶。一罐茶大约需要40分钟到1小时。等女主人烙的油饼好了,男人火盆上的水也烧开了。茶罐烤的焦焦的,拿起来用嘴一吹,试一试火候,抓上一把茶叶放到里面,然后将水斟上,“咝……"的一声便有一股热气直往上冲,迅速将茶罐拿开火源,等待水泡不溢了,倒在茶盅儿里,再慢慢吸到嘴里。不要说喝的人感觉怎样,看的人都觉得香。武山人喝茶讲究“一气香”,就是一盅茶,量不多,只有一小口,也不炀人,真有点南方人喝功夫茶的味道。如果你下乡去了农家,说不喝茶,也许你就得饿肚子了。所以会喝茶也是农村工作的第一基本功啊。
如今,城里人喝茶也没那么多讲究了,但范围却更广了,也不再是男人的专利,几乎男女老少都喝。喝茶的工具也是应有尽有。茶罐里的内容更是没有数了,除了茶叶,什么枸杞、大枣、桂元、葡萄干、核桃、杏干等等。除了水,还有蜂蜜、冰糖或白糖等佐料。而吃的就更丰富了,有油饼、油圈圈、电烤饼等面点食品——单独用熟面喝茶的人已经没有了,另外再加上些别的副食品,如牛肉、猪肘子等,甚至于炒个小菜什么的,不一而足。所谓“油饼不能下肉,有福不能重受”,是过去穷人对富人的妒忌之言。从前啊,有两个贫下中农在一起喝茶,一个问:“你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早上喝茶吃什么?”另一个“见多识广”的非常肯定的说:“那保证是蜜拌燕麦儿熟面,加点心!”
不管走到哪里,武山人的喝茶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天南地北的武山人,家里都要收拾一套这喝茶的家当,不信你到外地工作的武山人家里头抽查一下,年青人不说,40岁以上的人家没有罐罐茶喝,那肯定不是地道的武山人。
喝酒场上有吵架的,但喝茶从来都是温文尔雅的,从没听说喝着茶打起来的。喝茶的那种情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有再大的隔阂,只要能坐在一起喝上一罐茶,也就会烟消云散的。不信?你想一想,有这样一个场景:室外大雪纷飞,几个人围着火炉喝茶,眼前是热气腾腾的茶罐,耳边有民乐回荡,哪不是神仙在神聊是什么?忙了,喝上一罐解乏,闲了喝上一罐忘犹,热了喝上一罐消暑,冷了喝上一罐暧心……
喝罐罐茶,有何保健作用,我不知道有没有专家研究过,但我发现一般有茶瘾的人过于肥胖的不多,也许与茶能隔食有关吧。因此我觉得这武山罐罐茶,其实是一种健美生活方式。喝罐罐茶也能调节人的情绪,是释放心绪的一种好方法。如果说你非常烦燥、非常疲惫,或者非常无聊的时候,不妨喝上一罐试一试,肯定能得到缓解的。
不过这茶也能醉人,也能上瘾,也能懒人。初入茶道的人,很容易被茶喝醉,那可和酒醉不一样,只有难受的份儿,甚至于头晕、恶心、呕吐、失眠……如果你经常定时定量的喝罐罐茶,过不了多长时间,就有茶瘾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位家在外地的同学分配到县畜牧站工作,每天早上,同事们都提个茶罐儿围着土炉子去喝茶,同时交流了前一天的工作,领导也就安排了当天的任务。特别是大家喝着、聊着、吃着、笑着,就象一家人,茶喝罢了,工作也交流了,任务也明确了——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功啊。过了几个月,该过年了,他放假回到兰州的家里,没过两天,就觉着头昏脑涨、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睡夜不着的难受的要命。母亲以为是儿子病了,可也没查出病症,一家人可急了。一日,家人上班去了,他独自在家,发现放在阳台上的铝制热水瓶盖子,就突发奇想,制作了一个茶罐儿开始喝茶,只一盅下肚,就觉着神清目明、精神振奋了——原来是茶瘾犯了。罐罐茶也养懒人,有人就借着喝茶偷懒,特别是给人家帮忙时,一天喝上三罐茶,还干什么活嘛。“二罐整”是说没有规矩的胡来。
喝茶也有许多讲究的。不论是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均以罐罐茶当先,凡祭祀活动献茶是必不可少的。饮茶时,这第一盅茶要先向祖先奠上一点,那怕是一滴也算,然后要向在座的客人双手端着谦让一番,这是古礼。如今说是“头盅土,二盅苦,第三盅儿神仙茶”,是今人对古礼的亵渎。但老喝茶人,不管在哪儿喝茶,方便不方便,第一盅茶还是要奠一点的。
过去啊,老人盘腿坐在热炕头上,眼前的火盆火苗跳着,一只手握着水烟袋,一只手端着茶盅,美美的吸上一口烟,紧接着将茶也喝下,这叫“牛抵虎”——好一阵才冒出一点烟来,甚至于有的人一点烟也不吐出来,全吸到了肚子里,双眼闭着,简直就成神仙了。这是一幅怎样的幸福场景。所以武山人说“世上三样受活的,吃烟喝茶蹴作道”(即世界上三件最舒服的事是抽烟、喝茶、无事闲呆着)。如果说,某人到某家去,一罐茶也没混上,或者某人到某家去连主人家的一盅茶也不喝,哪可就不是没面子的事儿了,肯定问题严重。
茶也能修身养性。或一人慢饮,或数人品尝,既提神解乏,又闲聊自娱。茶能助谈,谈可浓茶味,几盅香茶下肚,同坐者侃侃而谈,屋内充溢着无尽的温馨,客主均被陶醉于茶乐中。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四人是施茶”之说。“临风一啜心自省,此意莫与他人传”、“红炉煨香茶,谈笑度韶华”,这便是武山饮茶人的情趣。
“薄茶待后(厚)客”我到觉得应该是“厚”而不是“后”,这可是武山人的双关语啊。其实,武山人的茶文化还是很丰富的。
上了年纪的人,每天能喝上一罐茶,我想这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走在武山城镇的街头,或是在乡村的巷尾闲游,你会被不经意的一句招呼词所感动:“走,到我家喝罐罐茶走!”
如果你在武山哪一户人家,一进门,就被迎上炕头,然后支起罐罐茶,端上油饼,那你可是得到最高的礼遇了。
&&&&&&&&罐罐茶是武山一带农家古今相沿的一种独特的品茗风俗习惯,因使用罐罐煮茶而得名。最原始的用具是罐罐,一种烧制出来的器具,青灰色,八九厘米高,底座直径只有四五厘米,呈锥体,看似粗糙,品起茶却很香浓,架在火盆上,可供一个人慢慢品用。名曰“一气香”。现在的茶罐是一个杯状的陶罐,口沿比罐体宽出些许,口沿下用细细的铁丝箍紧,铁丝一头长出成柄,柄上缠上布条,以防烫手。有了茶罐,再配以茶杯、小火炉,一顿罐罐茶就可以开喝了。
一般一罐茶大约需要一撮茶叶,为使茶叶更加香味纯正,煨前先在火中将茶罐烧热,尔后放进茶叶,让茶罐继续加温,并不时晃动茶罐,待香气扑鼻,即刻倒入沸水。沸水一次不能倒的太多,约略将茶叶覆盖即可。
&&&&&&&喝罐罐茶很讲究礼节。第一杯为土茶,第二杯为苦茶,第三杯为神仙茶。所以,第一杯一般不喝,祭给土地爷。第二杯则开始喝。主人给客人敬茶,必须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恭尊谦让,以表敬意,这种吃茶的礼俗,既文明,又礼貌。修房造屋,生丧嫁娶,也以罐罐茶当先,传情达意,从而演变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和茶俗茶礼。
&品罐罐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早在隋唐之际,就有品罐罐茶的习俗。唐杜牧“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的诗句,在关陇一带广为流传,可见这是先民留下来的遗风。
&罐罐茶是一种夏日解渴消暑、冬日驱寒增暖、去火清目的绝佳饮料。还可消渴解乏,明目清脑,助兴提神,对健康很有益。同时还有祛睡魔、涤烦器、助思路、醒酒醺、去百病等功能。民间传有“清早罐罐茶,不用请医生”的茶事佳话。
喝罐罐茶早先是爷爷和父亲的专属,后来婆婆和母亲也上瘾了,现在祖孙三代都可以围在一起,同桌喝茶,共享天伦。其实,喝罐罐茶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喝茶人哪怕农活再忙,一罐茶也是少不了的。在武山农村,祖辈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喝罐罐茶。他们一边烧茶,间或抽一锅水烟,或者旱烟,呛人的烟以及柴火的烟,让整个小屋子时时烟雾缭绕,他们居住了一辈子的那间房子,墙皮和屋顶都因多年的烟薰火燎呈现出黑灰色了,头顶的椽檩,更像是黑漆刷过似的,闪着黑黝黝的光。而老人却端坐其间,仿佛活着的神仙,脸上泛着淡淡的愉悦之光。所以,老辈人常把“抽烟、喝茶、闲聊”作为世间最舒服的三件事加以推崇。
这些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罐罐茶也喝出了许多新意,从“洋芋喝茶”到“熟面衬口”,从“青茶油饼”到白糖、枸杞、大枣、核桃仁、蜂蜜煮茶,每一次细小变化,不单代表着生活水准的提升,也成为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见证。农闲时节,亲朋相聚,几个人围成一圈,喝茶聊天,其情、其景,真可谓“于庸常处得幽趣,清淡之中叙乡情。”
武山罐罐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云南藏族:魅力视野
星期 二 _A04风情o藏族_民族时报_云南网
第A04版:风情o藏族
第A01版第A02版第A03版第A04版第A05版第A06版第A07版第A08版第A09版第A10版第A11版第A12版第B01版第B02版第B03版第B04版第B05版第B06版第B07版第B08版第B09版第B10版第B11版第B12版第C01版第C02版第C03版第C04版
云南藏族:魅力视野
&&&&松赞林寺
&&&&民族服饰
&&&&玛尼堆
&&&&第六届康巴艺术节暨迪庆州民族团结节于9月12日至16日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举行。为期5天的艺术节,以“和谐、发展”为主题,通过歌舞晚会、旅游论坛、文化长廊等多种形式展现绚丽多姿的藏族文化。&&&&本报特此推出“风情·藏族”特刊,与您一同品味独特的藏家风情。&&&&梦幻般的金秋草场、晶莹的雪山、湛蓝的天空、大地长天之间的藏房,谱出一曲独特的田园牧歌。&&&&很少有人知道,在青藏高原向南延伸的横断山区,分布着一支藏族群体。虽仅有10多万人,但已在这世界上最险峻的雪山峡谷中世代生息了数千年。&&&&他们独特而绮丽,和而不同。&&&&他们就是云南藏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群体&&&&迪庆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区,雪山、河流、草地构成了极为壮丽的自然景观,是云南自然生态系统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云南藏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其文化多样性十分突出,在全国独树一帜。&&&&最让迪庆藏族引以为自豪的事,莫过于他们的先民同青藏高原的藏族有着一样悠久的历史,而且都是黄河中上游古羌人的子孙。至于他们的血统,自然不及西藏藏族那样纯正;他们的文化也像餐桌上的拼盘那样五彩纷呈。&&&&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滇西北雄奇险峻的自然环境令人生畏,而迪庆藏族古老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则鲜为人知。&&&&其实,滇西北迪庆高原是一个民族文化交织融合发展的大舞台。&&&&服饰、饮食,建筑特色把云南藏族的魅力一一展现。&&&&藏族服装在中国各民族中,是最具鲜明特色的,厚重、鲜亮、华贵,式样和色彩搭配都极为奇特。因而无论男女服装,一看便知是藏族。但在迪庆,则不一定。&&&&迪庆藏族男子大多身材魁梧、性情强悍,他们的传统装束“藏味儿”最浓,与其他藏区的藏民大致相同,无非头戴毡帽或皮帽,身穿肥大的长袍“初巴”,腰系藏式皮革腰包,佩挂银壳或牛角短刀,足蹬长统靴子。当然,如今男式服装已有很大变化,除部分老年人外,中青年大多改穿汉装,藏装只是在逢年过节喜庆之时穿戴。&&&&迪庆藏族妇女服饰则非常特殊,种类繁多,各地不同。&&&&中甸藏装初略一看,你竟不知道这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她们身穿藏式对襟大褂,头包白族风格的布帕,围腰和披肩的式样与纳西族的相似;德钦藏装的百褶裙则与普米族的一模一样,而上装又具有满族服饰的特点,从头到脚,把几个不同民族的装扮都集于一身了。&&&&&如今汉族服装又大受妇女们的青睐,很多人在民族服装外,会穿汉式皮衣或夹袄,脖绕围巾,更多的人则内穿汉族服装,外套民族服装。文化多元见于一身。&&&&很显然,在迪庆,藏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又深融于藏文化之中。&&&&迪庆藏族的饮食也颇为独特。&&&&居住高寒山区的藏族以青稞糌粑为主食,小麦、燕麦、荞麦为辅;河谷藏区则以包谷为主食,青稞、小麦、养麦、小米为辅。平时每天吃四餐,农忙时吃六餐。&&&&酥油茶为藏家不可缺少的饮料,分为罐罐茶(居札)和捅搅茶(觉扎)。人少时喝罐罐茶,人多时喝桶搅茶。&&&&酥油茶的制作是放入酥油、香料、食盐,再将茶水煮沸,倒入茶桶,搅拌成水乳交融状即成。喝酥油茶可以消除疲劳,增加体温,振奋精神。按老一辈的规矩,吃酥油茶必须拌以糌粑,否则外人会以为这家人已经穷困不堪了。糌粑以青稞炒熟磨成面粉,是藏家传统的主食。藏家晚饭为“大饭”,即有酒有肉的正餐。&&&&藏家的肉食有琵琶猪肉,牛羊肉。不论杀几头猪,都要制成琵琶肉。琵琶肉为整猪去内脏腌制而成,因形似琵琶琴而得名,原为纳西族的传统肉食。琵琶肉易久存,是高原藏家吸收纳西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范例。&&&&每年农历七月以后,藏家开始吃羊肉,八月以后吃牛肉。“样”和“伞纳”是藏家节庆不可缺少的食品。“样”以糯米粉做成,“伞纳”以面粉做成,俗称油炸果。尤以僧侣做的“阿达伞纳”为最好最有名,它以粗麦面加干蔓青水合成,做成吉祥结状,放入油祸中炸成,保存期长,香味独特,是待客和节日的最佳食品。&&&&如今,迪庆藏族的饮食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主食由单一的糌粑向大米、面粉转变。很多地方吸收汉族饮食习惯,用饼和包子馒头下酥油茶。高寒坝区则以洋芋与保山、大理等地兑换大米,每年每家要换近千斤大米。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内地新鲜蔬菜大量运销迪庆,即使严冬也能吃上蔬菜瓜果。&&&&与此同时,迪庆其他民族也接受藏族饮食习惯。一是喝酥油茶,无论到哪个民族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打酥油茶的器具,弄一碗茶给客人吃;二是普遍吃牛羊肉。人们常开玩笑,把喜吃肉类的滇西北居民叫做“食肉动物”,把离不开新鲜蔬菜的昆明人叫做“食草动物”。&&&&迪庆藏族的建筑,最鲜明地体现云南藏族着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藏族传统建筑,称为纯藏式土墙碉楼。这种建筑四面冲土为墙,楼分多层,底层喂养牲畜,二楼住人,三楼堆放杂物,顶部为土掌平台,便于晒粮、打粮。碉楼三面多窗,采光面广,门窗上端彩绘斗拱作檐,风格别致,远望犹具特色。&&&&香格里拉及高寒地区的藏式民居则设计复杂,一律只冲三面土壤,房屋虽仍保持楼分两层的传统格局,但住人的第二层留出了走廊和通道,梁柱造型也大量采用汉族和白族工艺,有些楼房的前檐还设置双层斗拱,兽吻雕梁。有的正面完全仿照白族和汉族建筑,改作木制格扇和雕花门窗,所雕图案都是内地常见的松鹤长寿、龙凤呈祥和喜鹊登枝等等。&&&&故此,香格里拉藏式民居底层的建筑用语全部为藏语词汇,第二层却全部为汉语词汇,不同建筑文化的结合于此一目了然。&&&&于是,藏民盖房子也因此离不开白族、汉族工匠。即使仅藏族木匠施工,他也必须通晓两套以上建筑术语,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房顶,则多采用纳西族木楞房的做法,以木片代替瓦片盖顶,上面再用石块压住。木片被室内的火塘烟熏之后,不怕受潮,不怕虫蛀,只要过段时间把朝上的一面翻朝下,也用烟熏一段时间,屋顶便可经得住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风吹雨打。&&&&藏族建筑特别讲究用材粗大,其中尤以屋中中柱为最,直径皆在一米以上,一般为两人合抱为标准,它是家长权威的象征。同时藏民也以中柱的粗细论房子的气魄、牢靠以及主人的贫富。因而,中柱在藏民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藏民心目中极为神圣。家里的佛事和社交活动部围绕中柱举行,过年要用红纸书写“中柱大吉”贴在上面,以示吉祥。&&&&带院落的人家,大多要立一座别致的门楼。若为藏式则朴素庄重,若为白族式的则雕梁画栋,然而无论哪种式样,门头上都挂着用于驱邪的“甲马纸”,上面绘的是汉族的门神。一座小小门楼,把迪庆藏族文化多元和混合的特点表现得极为鲜明。&&&&可以说,迪庆民居是藏式建筑为主体多种民族文化和工艺结合的建筑体。&&&&在迪庆高原这个民族生息繁衍,奋斗发展、民族和睦、文化交融的大舞台上。藏族以其悠远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杰出的创造力和宽广的胸怀与各民族和平共处。正因为如此,迪庆的藏文化才有了自己独具的色彩。&&&&这种藏文化是那样地生动、鲜活、独具魅力。&&&&藏文化在迪庆高原雪域中的独特发展使它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文化独特性和文化包容性,越来越闪烁出耀眼的文明之光。&&&&崇尚神力的精神世界&&&&迪庆地势高峻,群山林立。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处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愚昧和懒惰的人咒骂高山是贫困之源,而高原各民族的史诗把巍峨的峰峦比喻为孕育生命的母亲和创造财富的巨神。&&&&藏族是雪山的子孙,一生以雪山为伴。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他们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游牧民族“发羌”、“唐旄”有渊源关系。也许,这些祖祖辈辈在迪庆从事农业,定期放牧的藏族,正是听到了雪山的召唤,才不畏险阻和严寒,来到这里安家的吧!&&&&历史岁月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迪庆藏族与西藏藏族虽然在生活方式、文化特征上已呈现很大的差异性,但生活的内核依然极为密合,玛尼堆、归化寺等标志信仰上体现着仍以西藏为中心源头的云南藏族文化。&&&&只要一见到玛尼堆,就进入了藏区。玛尼堆用刻有经文的石块垒成,上插经幡,在藏民族的心目中玛尼堆有祈福、避邪的功能。在藏族地区的山顶、村口和路口,多有玛尼堆,它祝福世代居住于此和偶尔路过此地的人们吉祥如意,万事顺达。&&&&从迪庆州府所在地中心镇出发,汽车沿滇藏公路北行,绕过一座山丘,一片布达拉宫式的建筑群瞬间出现眼前,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归化寺,藏名:噶丹松赞林寺。&&&&历史上,藏传佛教除实行政教合一,统治地方之外,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宗教相关联。喇嘛为藏胞的出生祝福,解释他们的命运,为他们治病,处理婚姻案件。因此,家有财产者,都入寺敬献许愿,村村寨寨设有经堂,家家户户设有神龛。&&&&汉族的宗教生活,大体上是与世俗生活相分离的。大多数人平日关心的是油盐柴米,到了患病灾变,才去庙里烧香磕头。&&&&藏族却不然,他们的日常起居,无时不笼罩在宗教的气氛中,但他们的宗教信仰,又为世俗所渗透,一言以蔽之,圣与俗的交织正是藏族宗教文化的最突出特点之一。&&&&除了松赞林寺寺院中严格规定的宗教制度,没有剃度入寺的信众,每天也要在自家的佛堂点灯拜佛,定时到各大小佛寺进香,布施僧众,参加法会。&&&&还有一项经常性的活动,称为“转经”。&&&&转经是藏传佛教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民间活动。藏族人认为,转一次经,等于念一遍佛、积一次德。经转得越多,功德越深厚,一辈子不间断地转经,就能消除罪孽,功德圆满。&&&&在藏族地区,转经不仅使用手摇转经筒,使用设立于所有寺庙的大大小小的转经筒,而且转经还包括步行转玛尼堆、转寺庙、转山。&&&&很多老人自小就转这座太子雪山脚下的飞来寺,数十年来,就仿佛走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对宗教的虔诚,是藏族心灵的呼唤,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信仰,早已和大地长天连为一体。每转完一次经,他们的精神都得到一次超脱和升华。&&&&云南的藏族,神秘且多姿,绚丽而迷人。
我给文章打分
在线留言&&&&
热点新闻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截取一段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