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适应时代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独立学习思维

浙江大学报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习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理论与实践成果?学习篇
&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和研工部组织开展了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理论与实践成果评奖活动,35项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本刊摘要刊登部分成果内容,以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从广义上来讲,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吸收、外化知识的能力,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的能力,与同伴相互启发、相互提升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人才竞争中必备的要素。对于当前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中,提高他们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是教书育人的首要职责。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习创新能力――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理论与实践成果?学习篇
浙江大学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挖掘与提高,力求培养出胸怀大志、追求卓越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此次对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理论与实践成果的评奖活动,旨在总结学校近年来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开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这对进一步激励浙江大学不断总结工作,形成新观点、新理论,推动高等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起到重要作用。这些获奖论文内容涉及大学生人本化德育教育、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导向、做好贫困学生助学工作各方面,其中有近10篇获奖作品探讨了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新模式、新理念和新问题。本期聚焦从培养大学生学习素质和能力角度出发,以求获得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启示。自主学习,寻求教与学之间的合作与平等&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重视的是教育的控制功能。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师生关系似乎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物”关系,学生面对教师时所充当的更多的是趋于物的角色,缺少独立的尊严与权利。2O世纪8O年代末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逐渐兴起,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被提出的是怎样真正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把人类社会的知识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力素质,把蕴含于知识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王庆文、阮啸、李文腾在《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展的途径探索》一文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在价值取向上都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上强调机会均等,强调对象的全面性,强调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教育结果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照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主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要教会学生学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文章还提出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的途径探索,主要包括:(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2)建立主体性教学机制;(3)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4)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5)探寻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6)建立新的教育效果评价体系。&颜鹂通过主体性教育与师生关系研究,从完善教师从教素质,提高教师人格修养角度出发阐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平等。作者通过对浙江大学部分学生的座谈和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总体上有了充足的发展,已树立了主人翁的意识,对自我价值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而且能有意识地运用现有的渠道加以实践。颜鹂认为需要对现有的教师角色定位和师生关系作出改进或改革,并且提出了理想目标,即期望“平等”、“互动”、“尊重学生主体需要”。在新型师生关系模式下,由于其互动的特点,教师与学生在各方面的交流机会将大大增加,而且交流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而呈现多样化、全方位的特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教师在专业上有所建树,而且要掌握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掌握各种个性心理特征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同时其自身也要有一个较为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特征。尤其是教师的人格、精神魅力等因素,它们是一切交流活动的基础,因为师生关系最原始、最基本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作为师生关系中占主体地位的一方――学生已经开始做出了反应和行动,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改进已迫在眉睫。特色教学,构筑自主学习平台&大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构建新型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自主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能力和技能。《自主性学习的有效载体――竺可桢学院多学科讨论组》一文提及国外教育专家概括的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式,分为7个步骤:&Select:选择和确定主题和信息需求。&Uncover:去发现潜在的学习资源,学会如何得到它们。&Collect:收集、检查和选择合适的资源。&Classify:从选定的资源中找出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Evaluate:对信息进行评价、解释、分析和综合。&Exhibit:以恰当的形式来呈现信息。&Determine:确定整个过程的效果如何。&每个步骤的英文首字母连接起来组成“SUCCEED”,意味着自主性学习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能力。倡导自主性学习以发挥个体创造潜能,弘扬主体精神,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扬弃,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竺可桢学院作为浙江大学的特色学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多学科讨论组,构筑自主学习平台。这种多学科讨论组的特色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增强了学术研究能力,提高竞赛水平,营造了学院学术氛围,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竺可桢学院多学科讨论组作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成功探索,其参与面之广和成效之丰都是十分可喜的,也是对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方针的印证,有着重要的实践推广价值。为人师表,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所以在课堂上,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会产生隐性的教育影响,老师的课堂教育手段要渗透艺术的感染力。&杨国富、陈敏在《略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隐性德育功能》一文中指出要增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隐性教育功能,从教育手段上来讲,必须锤炼渗透艺术,提高育人效果。“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隐性教育手段渗透德育,必须遵循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的原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此,注重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落实“教书育人”的关键。文章提出的这些关键环节有:(1)精炼语言熏陶学生。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作用,用优美精炼的语言,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2)创设情景感染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种种方法,创设一种浓郁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这样可以增强隐性教育方式的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用以替代传统教学中机械说理的局限性,温柔中不失刚性的魅力;(3)挖掘史料鼓舞学生。这在各门专业课的教学中尤显重要。教师要善于捕捉事例,把握时机,循循善诱,在教学各环节掌握时机灵活进行德育教育;(4)紧扣现实激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善于扣紧学生身边的实际,或与学生平时所闻所见所想所能触及的事实结合起来,或把时代特征、社会变化发展趋势与所学知识巧妙结合,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感;(5)更新手段吸引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社会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快捷性、实效性的特点,采用实物、模拟、资料、图片的形式,运用现代化科学手段,进行渲染、烘托,进行爱国主义、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发展前景教育,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发挥互联网传递快捷、内容广泛的特点,实现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整合、互补,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的辐射力、感染力、吸引力,充分发挥隐性德育方式的愉悦性特点,使严肃的教学内容变得活跃、轻松、愉快。组建班级,提供集体学习平台&《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与同伴在学术上的切磋琢磨,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提高学习的能力。而为大学生搭建怎样的集体学习平台,创造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吕淼华、劳俊华、郑秀娥在《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班级建设探索》中开创性地探讨了研究生班级建设的新模式,这是在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新模式的一种探索。具体做法是:把每个研究所所属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编为一个班级,冠以“某研究所研究生班”名称,所谓所属就是以导师的所属为归属,即导师属于哪个所,他(她)带的学生,无论是何方向的,都归属导师所在所。每个研究生班级配一名业务教师(浙江大学称之为德育导师),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和教育,每个研究生班级组成一个或几个党支部,可以是教师兼任,也可以由学生担任,每个班配一位班长,人数较多的班级还可以按课题组分成若干个小班,并有小班负责人。这样组建起来的班级,不是完全散漫的、放任自流的班级,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学科,围绕这个核心,他们容易产生向心力;有一种共同的归属感,就是研究所;也不是一种没有情感的简单的拼凑,因为他们之间是师兄弟、师姐妹,相互交往充满着自由,在一起没有紧张感,有共同语言。既符合研究生教育特点,同时也克服了高校改革带来的新问题,调动了各种育人积极因素,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这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集体学习的新模式,有利于发挥研究所在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健全研究所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实现对班级的良好管理;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增加相互交流;有利于班级文化的积淀,增加研究生培养特色。自由和无拘束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性,研究生班级的组建,符合研究生的特点,适应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结合党风建设,规范学习风气&大学学习区别于中学学习,尽管大学阶段仍要关注课业成绩、考试合格率和考风问题,但重点已转移到为小康社会建设需要勇攀学业高峰。王珏、陈贵祥、楼仁功、郑丹文在《新时期高校学生党风学风互动建设探析》总结出将党风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即结合实现大学学习目标的关键性问题,从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入手,设计互动衔接点。第一,主观意识问题,要引领青年学生志存高远,高校学生在智力上不分伯仲,一些学生在学业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还在于没有新目标新动力。在这方面,浙大现行的德育导师制、博士生报告团和创新论坛等,都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二,客观环境问题,不少高校正面临老校区与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衔接,教学特别实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等的问题,都是关系大学学习的基础性问题。在参与解决上述影响大学学习关键性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参与者党员背景突出、支部成绩明显,有助于青年学生认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促生参政或入党愿望。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国内高校面临改革和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与大学学习关联的一些重要因素总在动态变化之中,将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易形成新的衔接点。&许迈进、林龙、何锦峰、徐向阳认为科学、合理地整合党支部内部资源,不断探寻支部活动新形式,才能充分调动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支部凝聚力,进而实现支部和党员的协调发展。他们在《新时期高校学习型研究生党支部构建初探》一文中提出努力把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能不断回应环境变化,审时度势,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组织。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意识、创建学习平台、完善学习机制,将这个学习型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成具有开放的组织文化、奋发的团队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浓厚的学习热情、持续的党性修炼的党风与学风相结合的团体组织,引导浙江大学综合政治素质的提升。个性与专业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有观点认为,研究生培养强调专业化、个性化,即以培养专才为主,基础素质的培养应在之前的教育阶段就已完成,否则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虽然研究生素质教育与其它教育阶段在层次上有所不同,但也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即依然要注重思想、业务、人文、身心等素质的全面培养。吴为进、彭列平、汪益民在《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及途径探析》一文中指出研究生素质教育既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又要体现个性化和专业化。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研究生成才的基础。另一方面,个性化发展是研究生成才的关键。这是由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实质、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才供给的局限性决定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是专业化教育的过程。研究生凭依专业平台的训练成就专业能力。只有专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才能尽可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诚然,研究生素质教育有着明显的特殊性,然而但凡素质教育总具有普遍的内在规律性。合理、科学、有效的研究生素质教育必须兼顾两者,双管齐下。全面的研究生素质教育需要一个完整、有效的教育培养体系。&《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及途径探析》一文还认为,在高校中,研究生往往身兼教师和学生双重身份,他们既从事本专业的课程学习,也开始承担导师和课题组的部分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任务,同时部分研究生还兼任了助教、助研等任务。研究生在教学与科研上的主体意识强烈。讨论式教学和结合科研培养研究能力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的两大特色。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与科研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过程。如果研究生阶段缺少创新素质的培养环节,则无异于延长了的本科教育;如果研究生缺乏创新素质,则无异于本科生的角色延滞。这一切都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无谓浪费和教育效率的低效性。所幸的是不仅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而且研究生自身对创造、创新能力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感。所以研究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充分激发他们的教学与科研意识与激情,突出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特征,完成从大学阶段的基础教育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研究型教育这一重大转移过程,扎实他们的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实习记者 郑虹)
八面来风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理论与实践成果?学习篇要点选登
《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班级建设探索》&研究生班级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把研究生班级建在研究所是新形势下根据研究生特点组建班级的一种积极探索。这种模式在健全研究所育人功能、调动导师育人积极性、增强研究生班集体意识和产生研究生班级文化积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略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隐性德育功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运用隐性教学法优化课堂环境,利用其渗透、诱导优势,充分发挥大学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课堂教学中隐性教育因素转化成德育要素要求加强教育主体建设,确立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地位。《完善教师从教素质& 提高教师人格修养――主体性教育与师生关系研究》&教育应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学生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提高教师的人格素养,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新时期高校学生党风学风互动建设探析》&高校学生党学风互动建设活动机理,在于借助参政与求知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参政与求知需要协同,更为主动地、较为全面地吸收先进的思想观念、政治主张和道德规范,主体性进一步发展;强调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对主体性发展的突出要求,由此指出了党学风互动建设的现实意义。结合互动衔接点的设计,初步探讨了党学风互动建设的几种模式。《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展的途径探索》&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因此,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否具有主体性素质,怎样才能培养具有主体性素质的建设者,对社会进步来说关系重大。本文对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及培养途径作些思考,以期来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及途径探析》&研究生素质教育是具有独特意义的领域。它不再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研究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体现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有效开展研究生素质教育有着现实的迫切要求,更需要首先对它有科学的认识。本文通过借鉴和吸收该领域的相关成果,对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途径进行了有益地探析。《新时期高校学习型研究生党支部构建初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研究生的特点以及随之产生的一些新问题都对当前研究生党支部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试图从学习型研究生党支部构建的角度来对这种新的要求做出积极回应。《自主性学习的有效载体――竺可桢学院多学科讨论组》&以学术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浙江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理念,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多学科讨论组”在上述理念指导下应运而生,是培养宽基础、多学科交叉的自主性学习人才的有效载体。在本科教育阶段构筑多学科交叉的实践平台对当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其对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报 版权所有 & 2002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智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39:08
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形容为:一根粉笔教到底,一堂课灌到底,缺乏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教学内容程式化,从分析背景、概括过程到总结意义,生硬刻板。历史老师苦心钻研教材,呕心沥血,一节课下来声嘶力竭,但吃力不讨好;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埋头苦记,被动地咀嚼一切知识,吞咽费劲,苦不堪言!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很多教师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钻研。笔者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把历史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历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离不开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本文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阐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方法和益处。
一、把课前交给学生
把课前交给学生,是指通过课前活动,让学生先活动起来,打开一节课的大门。笔者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开展历史博览活动,二是进行课前探究活动。
1.历史博览活动
历史博览活动,是指在历史课上,利用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进行一项历史专题的多媒体汇报和展示。全班学生按照座位顺序轮流进行,内容可以涉及和历史有关的方方面面。
历史博览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制作、展示、点评、整理四个环节。历史博览活动对于师生共同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拓展视野、锻炼思维、提高能力、提高兴趣;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增长见识,增加备课资料、增长教学能力、增进师生关系、积累素材,提高教研水平。
2.进行课前探究活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探究”活动,涉及到本课的重要内容,有史实、图表、材料分析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进行课前探索活动,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培养很有裨益。&
课前探索活动往往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补充、改编、创作一些新材料、新问题,使之更切合当堂课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节,我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结合当今世界局势,谈谈美国发生“9?11事件”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个探究问题既贴近生活又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像这样,课前轻轻松松的进行一段充满挑战的探究活动,既可以融汇一节课的重要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由此进入课堂,既打开了知识的窗户,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占用时间不多,效率高,效果好。
二、把课中交给学生
&把课中交给学生,把是指通过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的主体时间交给学生,把教学的主体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体话语权交给学生,并借此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学习方式,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统一。笔者常用的方式有四种:
1.设计提纲,引导自学
阅读,并且学会总结、归纳,提取信息,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培养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并尝试总结、归纳。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可以给出导学问题或知识目标,然后解答问题或分组汇报。导学问题的设计不强调探究性,而强调基础性,重在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的自学过程有理有序。
2.设计问题,引发探究
把探究引入日常教学,是新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最大的特色。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和导学问题的设计截然不同,强调问题的可探究性,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
探究问题可分为课堂问题、课后问题两类。不需要其他资料辅助,根据教材上和学生已有知识可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课堂上探究,和当堂教学内容结合非常紧密的问题,适合当堂探究。需要学生到室外动手,或者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解决的问题,就放到课后去探究。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我设计了几个探究问题,其中“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会不会建立统一的中央集制度国家”、“假如晁错不上《削藩策》还会发生“七国之乱”么?,这两个问题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能解答所以更适合课堂上去做。而“比较中西文化异同”、“为什么东西方民族性格有这么大差异?”,这两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所以更适合适合课后探究。
两年多的新课程改革使各地老师创造了各种形式探究活动,例如:材料分析、问题探讨、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竞猜抢答、小品、采访、调查、课题结果展示等,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但哪些形式更适合高中历史教学要看具体情况。笔者以为,比较适合高中课堂上使用的是:材料分析、问题探讨:
材料分析: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运用这种方法时老师的任务主要是:搜集材料,设计问题,点评、归纳学生结论。问题探讨:例如“假如你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在外交部,那么,你认为外交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如果你是外交部长,你觉得中国最近急需解决的有哪些事情?你将如何办理?”运用这种方法时老师的任务主要是给提问题、点评、归纳学生发言。
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人,一直在思考,在研究,在合作,在表达,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则成为组织者、聆听者、评价者、激励者,实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3.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同学组成的小组合作解决,或者整个班共同讨论解决,课堂上到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由于由独立思考拓宽到集体思考,许多争辩就在这当中产生,当学生的思考被激发后,往往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有时学生在小组里解决不了问题,甚至离开座位,到其他组中去寻求答案,大家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大胆提出反对意见,洋溢着集体的智慧,其乐融融。
这样的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往往能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可以培养全班合作精神。社会发展使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合作、自主解决问题的极好方式。
一名学生这样来评价小组讨论,他说:我认为,一块钱和一块钱交换,你也只能有一块钱;但一个思维和一个思维交流,你就有两个思维!
4.让学生自己主持上课
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中见到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课件,讲授部分教学内容。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并不在传递知识本身,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和培养能力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机会,她会还你一个惊喜!
下面展示的是我班张智慧同学的教学设计:
什么是公社?&P79页知识连接
&&&&&&&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成立
&&&&&&&导火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巴黎市内国民自卫军妄图解散自卫军的武装
英国君主立宪制:
保留君主,议会掌权,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革命开始:日
&&&&&&&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政权
&&&&&&&革命措施:①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利机关
巴黎公社&&&&&&&&&&&&&&②公社在艰苦的条件下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实践)&&&&&&&&&&&&&&③其他改革法令: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
&&&&&&&&&&&&&&&&&&&&&&&&实行义务教育
&&&&&&&&&&&&失败原因:成立之初,一直处于反动军队的包围之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俾斯麦勾结发动进攻:
巴黎公社力量弱小寡不敌众:缺少同盟军
&&&&&&&&&&&&影响: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运动的宝贵经验。
注:巴黎公社的背景、失败原因,教材没有完全是学生自己总结。
通过让学生讲课,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以便于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水平作为起点来分析问题,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学生讲课,时间和内容方面应该有所选择,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过难。可以在每一单元或者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选择一小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提前准备。
以上从四个方面,介绍把课中交给学生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会起到提高教学活力,活跃课堂气氛,构建生动课堂的作用。可以说,所谓“生动”,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会生动。&
三、把课后交给学生&
把课后交给学生,就是通过活动布置让思维的触角继续延伸,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让知识和能力得到应用。笔者常用方式有三种:
让学生做课后探究:上面提到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分为课堂问题和课后问题两类,需要课后动手或查阅资料的问题就交给学生课后解决。例如在学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节后,我留下的课后探究一是调查沈阳市清朝时期的文物古迹,哪些能够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这个问题都需要实地考察、借助网络和其他书籍,并且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解决。
开展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让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闪耀在学生身边。例如,我们曾经做过的课题有“中西方民族性格的比较”、“九?一八事件全过程”、“盛京的兴衰”、“沈阳市的清代遗迹”等等,都能把课堂延伸社会、延伸到生活。
让学生制作历时手抄报、主题班会:结合主要的主题日,例如“五四运动”“七?七事变”、“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一二?九”等,让学生制作主题板报、手抄报,或者制作一节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紧紧跟上时代的脉搏。
4.学生自己出书或给学生出书
让学生自己出书,这是历史课堂的迁移和延伸。希望通过出书让学生更爱书,爱写,给学生出书让学生有表达的冲动,有表达的成就感。&
在学期开始时我就布置,每学期出一本书,书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可以是历史论文、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故事等,但要求书的主题相对统一。出版的形式多样,可以电脑打印,可以手抄。书收上来以后全班进行评奖,然后展览。给学生出书就是把学生上课时的教学设计编辑成册,然后在全班展出。学生看着自己创作、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设计封面的书,有着非同一般的成就感。
我把课后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注意身边的历史现象,用历史知识去阐释生活中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想着历史,用着历史,对于历史思维和历史兴趣的培养都有助益。
把课前、课中、课后教给学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历史综合素质。
文章录入:张智勇&&&&责任编辑:张智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管理团队 |
江西省信丰中学 ┋ 校长:肖承洪 ┋ 电话: ┋ E-mail:.cn
网站备案: ┋& 网站设计: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