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发展农业生产要注意的生态问题南方系是什么意思

当前位置: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获得了鱼、猪、..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全面丰收。下图是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__。(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3)该生态系统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________等生物作为_______。(4)在该生态系统内,物质经过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_____________率。(5)该生态系统是根据____________原理建立的。(6)建立此生态系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题型:读图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0116
(1)阳光(2)桑和水稻(3)细菌、真菌&&&& &分解者(4) 物质的利用(或能量的利用效率)(5)生态系统稳定性(或生态学原理)(6)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以充分利用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获得了鱼、猪、..”主要考查你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循环过程3、循环范围:生物圈。4、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局域性的生态系统。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5、实践中应用:①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②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③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④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易错点拨:1、参与循环的物质:不是指由C、 H、O、N、P、S等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内所特有的物质,也不是单质,而是元素。 2、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3、碳循环平衡的破坏——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燥烧,产生大量CO2。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影响: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3)解决措施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新的能源,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③大力植树造林。 知识拓展:1、举例碳循环:&(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无机环境:碳酸盐和C02。②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 (2)(3)(4)(5)碳循环的过程2、N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成分
3生态系统各类成分关系易错点拨:1、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子特殊的消费者。2、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某些原生动物等以植物残体、粪便为食的腐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生产者并不都是绿色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 4、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知识拓展: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1.根据双向箭头A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 (1)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2)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B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 (1)能量的输入③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能量的传递 ①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②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传递过程: (3)能量的转化(4)能量的散失①形式: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后形式。 3、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 ①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2)逐级递减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②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一热能形式散失。③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4、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即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计算方法为: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 “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碗定使用l0%或 20%来解题。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 =M÷(10%)3。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D营养级获得的最少能量=N× (l0%)3。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诗算后合并。3.在食物网中分析如A→B→C→D确定生物量变 化的“最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2)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就越少,如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 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 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 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10%)3。4.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解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解“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若求解“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具体规律如下:表解生态系统三种金字塔的不同:
易错点拨:1、图解中的箭头由粗到细表示流如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方块面积越来越小表示营养级的升高,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越来越少。 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及去向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石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如下:&3、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属于上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部分。4、动物同化的能量并不等于摄入的能量:动物同化的能量=动物摄入的能量-动物粪便中的能量。知识拓展:1、由于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传到第五营养级时,能量已经很少了,再往下传递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所以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2、食物网中,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某营养级流向各食物链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占该营养级比例。如: 是指流向B、C的总能量占A的10﹪~20﹪。3、根据能量流动的递减性原则,在建立与人类相关的食物链时,应尽量缩短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2)恢复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一般环境条件越好,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辨析: 1.实例 (1)河流:(2)森林:&2.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和联系: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易错点拨: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的关系&知识拓展:1、不同的生态系统在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差别,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不同。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4、反馈调节的种类
发现相似题
与“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获得了鱼、猪、..”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63667274680261863849424681480【精品专业论文】浅析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法律,法学,清华,吉林大学,法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析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武汉庆发禾盛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欢迎光临武汉庆发禾盛种业有限公司!!
select ClassID,ClassName from XIN_ProductClass where ClassID=parentID and version='cn' order by OrderID⊙水稻┠籼稻┠粳稻⊙棉花┠棉花分类⊙玉米┠甜质型┠糯质型┠半马齿型┠马齿型┠硬粒型⊙西瓜┠无籽系列┠中晚熟系列┠早熟系列⊙甜瓜┠Western shipper┠Eastern shipper┠Galic⊙蔬菜┠Shallot┠苋菜┠小白菜┠苦瓜┠甘蓝┠白菜┠萝卜┠番茄┠黄瓜┠花菜⊙辣椒┠甜椒┠辣椒⊙其它┠草种┠芝麻┠油菜⊙大麦┠大麦花30
我国南方草地农业模式及发展潜力
[来源:草坪&&&&作者:佚名&&&&点击数:2405&&&&时间:]
&&& 草地农业是生态农业之一种,由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结合西方“有畜农业”发展而来。草地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是将牧草作为植物生产的重要组分纳入农业土地利用,并突出草食家畜在食物生产相结合,把食物生产系统作为整体来开发利用,符合节约资源、高效产出、生态和生产兼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特征。我国南方地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有大面积的草山草坡、疏林草地、果园隙地、冬闲田等土地资源,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草地农业系统。
南方大多数地区属于亚热带(少部分为热带)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区内地形多样,整体上丘陵和山地是平原面积的4.85倍,多数省区约2~3被,云南和贵州则分别为12倍和15倍。平原地区多为水稻产区,作物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丘陵山地则多为林地、草地和旱作农田。从低地平原到丘陵山地,常常具有显著的垂直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的立体垂直变化是南方农业系统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其影响往往超过水平地带的变化。因此,从平原(或盆地)到山地,适宜的草地农业系统具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将对南方地区的主要草地农业系统和模式予以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安全问题对南方地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潜力予以分析。
一、南方主要草地农业模式
(一)山地温带多年生混播草地系统
&&&& 南方山地具有温带气候特点,也是南方草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也是南方草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根据上世纪80年代农业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南方地区各类草地总面积达7952万公顷,占该区域总土地面积(260.20万公顷)的30.56%。南方的草地类型包括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热性灌草丛、干热稀疏灌草丛、低地草甸和山地草甸等七类,其中以热性灌草丛类和热性草丛类草地面积最大,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39.2%和31.6%,两类合计占总草地的70%以上。这些草地大多数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常称为“草山草坡”。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其东延的各大山系顶部的山原地区,地势相对开阔,草地面积大而连片,属于山地温带湿润气候,适宜建立以温带牧草为主的高质量混播人工草地。
&&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七五”至“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农业部的示范性开发,我国南方山地人工草地的建植、管理、利用以及防止退化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并相互配套。以豆科牧草白三叶和红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等禾本科牧草混播而建立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可与新西兰的人工草地相媲美,形成了独特的“亚热带山地长绿温带草甸”景观。在良好管理条件下,这类以三叶草为基础的人工草地牧草干物质产量在kgDM/公顷。这类草地适合发展肉牛、肉用山羊以及半细毛羊(毛肉兼用)等家畜,以放牧利用为主,而在交通和市场销售便利的地区可发展奶牛生产。
早在10年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著名专家组成的南方草地考察组就得出结论,认为南方草山草坡是亟需待开发的后备食物资源,如能高水平开发1330万公顷,年产牛羊肉的能力可达300万吨,等于生产2400万吨粮食。
(二)水稻冬闲田饲草系统
& 南方的低海拔平原地区及山间盆地(平坝),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水稻是主要作物,在水稻收获后的冷季过去主要种植小麦或油菜等。近十几年来,由于冷季作物的效益日益下滑,加上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南方水稻产区出现大量的“冬闲田”。利用这些冬闲田种植冷季型一年生牧草,建立轮作草地,生产潜力很大。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利用水稻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的“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在广东开始试验以来,近10年来已经在南方各地普遍推广,发展迅速。
根据南方各地的经验,冬闲田黑麦草在一个生长季(一般从9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约150天)的干物质产量可达公斤/公顷,同时还能改善稻田土壤的生物、物理及化学特性,有利于后作水稻产量的提高。冬闲田种植黑麦草并配套养畜(禽)的草地农业系统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例如,根据笔者在四川省的调查,传统上稻田在冷季种植小麦,粮食产量不过3500公斤/公顷,收入约为元/公顷,而同样的土地种植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可达15000公斤/公顷,用于饲养兔、鹅、山羊或奶牛,可增加收入元/公顷。江苏常熟地区通过发展“稻-草-鹅”模式,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情况下,每公顷可产鹅肉5250公斤;在广东潮州、梅州等地,直接出售冬闲田种植的黑麦草即可获得收入元/公顷。近年来,南方地区的一些实践证明,将非秋眠性紫花苜蓿作为冬闲田饲草来种植也大有作为,从10月至次年5月的生长季中,每公顷干草量产量可达1吨左右。
南方水稻产区的冬闲田是极其重要的草地农业资源,如能充分利用,其生产潜力相当可观。冬闲田种植牧草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可极大缓解南方平原地区饲草资源的不足,对于促进草食家畜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土壤改良、减轻环境污染也有重要的意义。此类地区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容易建成产业化程度很高的草地农业系统。
(三)一年生饲草轮作系统
在南方中、低海拔的丘陵旱作农业区,多具有冬冷夏热的过渡性气候特点,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甚。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多年生牧草常存在越冬(热带牧草)或越夏(温带牧草)困难。利用暖季型和冷季型一年生饲草对温度条件的不同需要,将两者结合,分段种植,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形成生长季延长到全年的高效饲草系统。根据对多花黑麦草、小黑麦等冷季牧草与饲用玉米、高丹草不同组合的研究,证明冷季和暖季饲草相结合建立的一年生饲草系统全年干物质产量可超过35吨DM/公顷。
如以每年饲草干物质产量36t DM/公顷、每个羊单位每年需要550kgDM、饲草占总日粮的80%计算,则这样的一年生饲草系统每公顷的生产力可超过80个羊单位,潜力十分惊人。南方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很小,人口压力较大,因此土地资源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传统的旱作粮食作物受制于籽实成熟所需要的特定气候,因而气候和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饲草生产属于“营养体”农业而不受这一制约,以营养体(生物学)产量计算其生产效率远高于传统粮食产量。
饲草生产系统
冷季饲草产量
暖季饲草产量
合计产量KgDM/公顷
黑麦草-玉米
黑麦草-甜高粱
小黑麦-玉米
小黑麦-高丹草
(四)林草复合系统
南方山区有许多疏林地和果园地,可以用于牧草和家畜生产。有意识地将林地与农作物或草地畜牧业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系统,被称为“农林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洲和大洋洲均有相当的发展。农林业有各种不同类型,其中与草地有关的是林草系统和农林草系统。前者是指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在草地开发中的结合,后者则是在林草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作物组分(包括饲料作物)而形成的农林草“三元结构”(不同于常说的“种植业三元结构”)。
以往在南方的一些研究工作已经揭示了在疏林地种植牧草和饲草家畜的潜在效益。马尾松林下禾草-三叶草草地的产量受林木密度或林冠郁闭度的影响要达到较高的牧草产量,必须保证林木郁闭度不能太高。研究表明,林下种植了牧草的马尾松树高和胸径比未种草的林地分别增加了1.49和1.63倍。在树木密度为720株/公顷的马尾松林下人工草地放牧11月之间的牧草生长季内,幼牛平均日增重达478克/天,18月龄体重达到200公斤。同时,草地上的林木为家畜提供阴凉和生物围栏作用。
亚热带丘陵地区也是经济林的主要分布区,各种果园、茶园的栽种面积较大。在果园种草,可以降低土温、增加有机质、减少地表冲刷,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三峡库区所做的试验证明,柑橘园和茶园种草同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夏季温度,同时每亩可增加水果产量180kg左右,每亩增加茶叶1.6kg,每亩增收300~450元,其中还不算牧草用来养畜后的经济效益。在亚热带丘陵地区利用经济林的空隙种植牧草,发展复合农业系统,是一种有巨大潜力可挖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试验和开发。
林间草地或果园草地放牧家畜的最大风险是家畜(特别是山羊)对林木的破坏、风险的大小与林木的种类和年龄、放牧的家畜和载畜量以及放牧的时期有密切关系。为降低这种风险,应尽可能利用刈割和舍饲的利用方式。
二、草地农业与粮食安全
社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担扰可能会成为草地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粮食生产于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纪录之后出现连续下降,粮食价格在持续6年下降后于2003年秋季开始回升,从而引发了许多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担忧。政府于2000奶牛开始在全国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并下达了一系列文件严格控制耕地向建设等非农用地的转移,而1999年开始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规模也大幅度下降,各地牧草种植明显受到影响。那么,我国的粮食安全真的面临巨大挑战吗?统计资料和一些客观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粮食最安全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03年秋季以来的粮价上涨总体上是一个正常的市场供需反应。
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来看,我国的口粮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一直在持续下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从1983年的260公斤下降到2000年的219.3公斤,同期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从144.5公斤下降到78.2公斤。相反,同期我国城乡人均肉食消费则在微幅波动中持续增加,其中农村和城市居民肉食人均消费分别从1983年的10.8公斤和22.4公斤增加到了2004年的17.9公斤和31.3公斤。显然,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动物源食物的比例不断下降。这说明,在家庭经济条件改善以后,居民对食物的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这是近20多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按照目前 居民的平均粮食消费水平,1个农村人口的粮食消费约等于2.8个城市人口的粮食消费。2004年全国城市和农村分别为5.4283亿和7.5705亿,按当年城乡人均口粮消费水平,全国总的口粮消费应为2.08亿吨。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82.1%下降到了2004年的58.2%,城市人口则相应地从17.9%增加到了41.8%,每年平均变化0.92个百分点。据此计算,在2013年左右我国农村和城市人口将各占一半,届时全国人均口粮消费为150公斤,14亿人口的口粮总需求约2.1亿吨,与2004年的需求量相差无几。这说明,农村人口比例降低所导致的粮食消费需求减少,可以大体抵消新增人口导致的粮食消费需求。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近4.7亿吨,远远大于左右被用作饲料用粮和工业用量。
从全国整体来看,目前并不存在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因素,但饲料粮将是未来全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项。尽管我国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已经从1985年的86%下降到了2004年的65%以下,而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但作为人均耕地缺乏的国家,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2004年猪肉产量占全世界的47.6%,猪饲料占了世界的40%以上。美国是产粮大国,猪产量却只占全世界的9%。与北方相比,我国南方地区饲料粮比较缺乏,但目前南方猪肉人均占有量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牛肉、羊肉和奶类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4.67%、42.86%和20.41%。因此,在南方地区更需要调整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地农业,增加草食家畜比重。
三、南方以草代粮发展草地农业的潜力
既然我国粮食产量完全能够满足城乡居民的口粮需求,而且全国粮食产量的一半左右是用作饲料的,那么粮食安全的问题实际上已经转化为饲料安全的问题。从解决饲料资源的角度,可以将单位面积粮食(饲料粮)和饲草的生产效率作一对比。为了便于不同农业系统之间产出的比较,在这里引入“稻田当量”的概念。以南方地区主要作物稻谷的饲料代谢能产量为标准,将其他作物或饲草(可利用)与之比较,按单位面积饲料代谢能产量折算为相当于稻田的面积,即为“稻田产量”。
如以饲料代谢能产量为衡量标准,每公顷小麦和玉米籽实的稻田当量分别为0.45和0.69,而每公顷冬闲田黑麦草、青贮玉米和人工草地的稻田当量分别为1.34、2.8和0.78。如以每公顷粗蛋白产量作为衡量标准,冬闲田黑麦草、青贮玉米和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粗蛋白质产量分别为稻谷的3倍、2.7倍和1.8倍,是小麦的4.4倍、3.9倍和2.5倍,是玉米(籽实)的4倍、3.6倍和2.3倍。
目前我国南方15省区(不包括台湾)水稻种植面积近2500万公顷,水稻冬闲田闲置面积很大。假设其中40%即1000万公顷冬闲田能够在冷季种植一年生牧草,则相当于增加1340万公顷(2亿亩)稻田的产能。南方玉米种植面积约6.9万公顷,而目前玉米主要用作饲料。如果将其中1/3即约为200万公顷粮用玉米改为青贮玉米,则相当于448万公顷稻田的产能,减去原来粮用玉米减少的200万公顷,相当于新增248万公顷(3720万亩)稻田的产能。南方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达6500万公顷建成高产人工草地,相当于增加1560万公顷(2.34亿亩)稻田的产能。这3项合计,相当于3148万公顷(4.72亿亩)的“稻田能量”,潜力十分可观。另外,南方还有838万公顷的烤烟地,也可发展冬闲田种草;106.9万公顷茶园、464万公顷果园以及大面积的疏林和隙地均可发展不同类型的人工草地。
由此可见,通过发展草地农业,以草代粮,能够更好地发挥土地和光热资源的潜在优势,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也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推算,而且以解决饲料问题为目的,其前提条件是整个农业结构(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随之调整,即从当前的“粮-猪”农业向草地农业转变,减少耗粮型家畜特别是猪的比重,增加草食家畜(禽)的比重。而这个调整也符合当前我国畜产品消费市场及畜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上一篇: 下一篇: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南方新高考】2015届高三地理总复习精品课件第16章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ppt3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0 &&
【南方新高考】2015届高三地理总复习精品课件第16章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ppt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
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
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区域农业生产
的条件、布局特点、
问题,农业持续发展
的方法与途径 目标导航 考纲呈现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1 优点:①________________,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满足
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
2 缺点:冬季寒冷,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②__________的 影响。 雨热同期 低温冻害 2.地形土壤条件:
1 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等,利于进行农业③________。
2 土壤:④____、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壤肥沃,利于农业 生产。 多种经营 黑土 工业基础好 3.社会、经济条件:⑤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人口密度较低 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 。 交通发达
二、农业布局特点及农业发展方向
1.三大农业区域的划分依据:⑦______、⑧______、植被、
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气候 地貌 2.三大农业区及发展方向:
图 16-1-1 围绕?______________与增加 农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 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大力发 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三河牛、 三河马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 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畜牧 业区 以森林资源?________为核 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 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 产品,在半山区实现“? ________________”,在山区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的 加工业 人参、鹿 茸、貂皮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 林业和 特产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 场,继续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方系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