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只用四个字的网名说清楚吗?说说

请历史专家指点 孔子,老子,孙子的政治教育和突出事迹,要求简明扼要,能总体的概括说说就欧了,3Q!_百度知道
请历史专家指点 孔子,老子,孙子的政治教育和突出事迹,要求简明扼要,能总体的概括说说就欧了,3Q!
我只有20积分,你看着办吧!全拉出来了!
提问者采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孙子特指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
提问者评价
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简明扼要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1.孔子留下的就是传说中的72弟子,生平语录在《论语》里。做官倒是在鲁国做过,据记载他治下“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做过坏事的都逃到国外去了,还诛杀了少正卯(排除异己)。2.老子著《道德经》,思想家,也是道家尊让的起始者。3.孙子名孙武,《孙子兵法》,春秋时统率训练吴国军队,最后击败楚国。
孔子主要是他的教育理念以及学习观点老子思想体现在与中国传统的思想里面 代表最初的对宇宙以及自然、人的关系的认识、主要是他的哲学思想孙子 “兵圣”把战争思想系统化、影响世界
恢复人交白卷大师傅感和
饿 公羊AUERFG儿歌日 G E可热 内容风格 .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从政治的角度谈谈对与时俱进的理解和看法
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从政治的角度谈谈对与时俱进的理解和看法
09-05-19 &匿名提问 发布
1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具体的现实运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实现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辨证的历史过程,它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要尽快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经济上必须努力建设我们的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第二,要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第三,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最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2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实际生活变动之剧烈和深刻,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特别是进入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国际局势跌宕起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人类社会处于一个大变化、大转折的阶段。从总的来看,国际范围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社会多样化发展,相互交错、变化多端。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结晶,从来就不是一个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始终与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紧密接触并相互作用,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党要践行“三个代表”,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决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除了拥有各种先进条件外,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失去先进性、创造性,无论拥有什么条件,终归站不住,终归要失败。因此,坚持党的先进性,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而与时俱进则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中共理论家将“两半”概念舶入时两者所指对象和含义不相同。   应该说,“半封建”和“半殖民地”这两个概念的发明权和理论界定权,都是属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和列宁。列宁在提出与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前者指的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后者说的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考虑中国的革命问题时,必然会从马列主义学说中寻找理论武器。中共的经典作家在从恩格斯,尤其是列宁那里舶人这“两半”概念用于说明中国社会情况之初,基本上是恪守了导师原来理论界定的对象和含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最早提出与使用的是“半封建”概念。从目前所见材料可知,恩格斯早在1851年写的《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就曾用“半封建半官僚”来说明普鲁士邦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同时也是马克思的提法。首次用“半封建”来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制度的是列宁。他在1912年写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就是以皇帝为整体首脑的全体封建主和各个封建主”;中国同时又存在着“进步的、战斗的、革命的资产阶级”,他们正在“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从中正确地寻找‘复兴’中国的道路”。“半封建”这一概念,后来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舶来,用以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其阶级关系等问题。蔡和森在1922年写的《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制与军阀割据》,及1924年写的《冯自由派反革命运动的剖析》两文中,分别指出中国属于“半封建半民主的局面”,或是“半资产阶级和半封建社会”。周恩来在1926年写的《现时政治斗争中的我们》一文中也指出,我们“肯定而且坚信目前的政治斗争,是应为打倒半封建势力而斗争”;而在当时党中央的一些文件中,“则把军阀、官僚、洋行买办、地主土豪等,统称为半封建势力”。稍后,中共“六大”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曾明确地指出:“现在的’中国经济政治制度,的确应当规定为半封建制度。”可见,无论是恩格斯、列宁,还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讲“半封建”概念时,都足统一地用它来说明社会制度性质的——由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状态。   “半殖民地”概念是列宁首先提出来的。他用它来说明近代中同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而不是指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列宁在1915年写的《社会主义与战争》一文中,最早提出“‘半殖民地’国家”是指“被压迫的、附属的、主权不完整的国家”,并将中国列为半殖民地国家之一。次年,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又强调半殖民地国家是从独立国到殖民地的“中间”过渡形式或附属形式,“它们在政治上、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被财政和外交方面的附属关系的罗网包围着”,并再次明确指出“处在列强瓜分中的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国家”’。1920年7月,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全世界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人口,是“处于直接的殖民地附属关系中,有些是像波斯、土耳其、中国这一类的半殖民地国家”;同时他还谈及农民苏维埃问题,并两次说到农民的“半封建依附地位”与“半封建的关系”问题。显然,列宁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内容是不相同的:半殖民地概念仍然是指国际地位而言,半封建概念则是指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即制度)。李文称:“列宁最初指明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一说法是不对的。   列宁用“半殖民地”来说明中国在弱肉强食国际关系中之国际地位的这一表述,稍后被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所沿用。共产国际在1922年11月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文件中,重申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中共的领导人在此前后期间,也在著述中广泛使用“半殖民地”这一概念来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如1922年夏秋间。中共“二大”决议中曾出现有“半殖民地”概念,指明中国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蔡和森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一文中则说:“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早已处于半殖民地地位。”1923年后,陈独秀和毛泽东在分别所写的文章《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北京政变与商人》中,都曾用“半殖民地”来说明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并由此出发沦述了中国进行反帝反封建之国民革命的必要性。由上可知,白恩格斯、列宁到中共的一些领导人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标准,前后一脉相承:前者均指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后者则皆指其社会性质,两者对象和含义不同。至少是1926年以前,尚未见到有人将“两半”概念联在.一起用来概括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二、将“两半”概念联璧用来说明中国社会性质是蔡和森的理论创新   革命理论的概括和创新,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考察;而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进行认定和作出概括,其目的则是为了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推倒了清廷和封建帝制,但却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20世纪初期的近代中国仍是半封建社会,并处于半殖民地地位。1924年国共合作后,中共的革命理论研究与宣传随着大革命运动而高涨。蔡和森在1926年所写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最早将“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两个界定标准不一和说明对象及含义不同的概念联为一个完整的新概念,用它来概括说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并将它同党要完成的革命使命联系起来。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负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他不仅强调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且还对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政治独立日渐丧失而完全依附帝国主义”,社会虽“仍留在农业经济里”。但其“旧的生产已经崩坏”,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及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作了较明确的说明。这是蔡和森作为当时中共领导人和理论家的突出理论新建树,也是他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一大贡献。   蔡和森将“两半”概念联在一起来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论新概括,后为中共中央领导所认同并沿用。月间,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次大会在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同时,讨论了“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大会虽然没能把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情况“搞得很清楚”,但与会代表在斯大林的帮助下,经过讨论后对这个问题却“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引起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主义革命”’。1929年2月,中共中央在发出的《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农民运动的策略》中,明确地使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这一理论概括,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肯定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或社会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指出这是中共“六次大会”的重大理论成果。显然,该通告已将“六大”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正式形成为我党对这个问题的理论概括,其影响不可低估。   进入30年代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共的领导人和理论家张闻天、苏华、吕振羽、何干之等,一致认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苏华在1933年9月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当前的中国是一个“带有半殖民地性的半封建社会”;张闻天在1934年1月的《中国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一文中,抓住土地关系这个基本问题得出结论说: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性质,是“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经济”,并强调“这种经济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与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中各阶级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动力”;吕振羽在1934年6月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也明确指出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何干之在同年9月的《中国经济读本》中,曾研究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问题。综上可知,自蔡和森于1926年最先提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理论概括后,很快获得了中共中央领导人及一些理论家的认同;到20世纪30年代初已在中共党内及其理论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李文称:“1936年,何干之在《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正式提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此理论概括归于何氏名下,显然是与历史史实不符的,因而也是站不住脚的和错误的。三、毛泽东的“两半论”成为全党观察近代中国社会总理论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所以重视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由于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理论上的需要。基于此,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向重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研究,把它作为确定中国革命战略和策略的主要依据。他对此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从而形成了其系统的“两半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构成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全党同志及马列主义理论家与史学家观察和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论出发点。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这十多年间,毛泽东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述,主要侧重于中国的半殖民地问题,并由此出发分析和强调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战争的一些特点。1923年7月,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政治问题……是简单的一个国民革命问题”;“半殖民地的中国政治,是军阀外力互相勾结钳制全体国民的二重压迫政治”,广大国民只有“建立严密的联合战线,这个革命才可以成功”。1926年初,他在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时说:“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是极端的反革命派.”1928年10月,又指出:中国红色根据地能存在于“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1935年12月,他在分析抗战前夕的中国政治形势时说:“大家知道,差不多一百年以来,中国是好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保存了一种半独立的地位”;“现在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都有份的半殖民地的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由上可知,毛泽东这期间虽然也谈了半封建社会落后的农业经济状况,但他更强调: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殊性。   从目前见到的材料可以断定,毛泽东从抗战前夕的1936年开始,已完全认识了近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一特殊国情;他在此后的四五年间,经常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理论概括来分析中国社会,并依据这种分析来制定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策略。1936年12月,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论及“如何研究战争”时指出:“我们的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他在同文中至少5次提到这个“半殖民地的大国”政治与经济的一些特点。显然,毛泽东最迟在该年已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理论概括,来说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了。这是他长期研究中国国情得出的结论。李文称毛“关于中国社会的思想”由于受到过何干之研究的“直接影响”,到1938年初才形成,这纯属是主观臆测的无稽之谈。   毛泽东在以后的几年之中,尽管有时还偏重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国情的分析,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提法,却更多地时常出现在其讲话和著作中。1938年3月,毛泽东在对抗日军政大学第3期部分学员讲话时强调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本质的规律。我们要用这个规律去观察一切事务。”该年5月,他在名著《论持久战》中又一再强调:“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同年11月,他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进入1939年后,毛泽东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需要,对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总结性的阐述。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种人民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比起现在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来是不同的,它跟将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相同”;“我们在目前的阶段上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改变中国现在的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论及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与动力等问题时说:“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半封建经济占优势而又土地广大的国家。这就不但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基本的革命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并且规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全面、系统和集中地论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与民主革命的诸问题,其中第一章第三节专门论述“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指出:“自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强调:“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他在论及中国社会性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时说:“只有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940年初,毛泽东在其《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中国革命的前途与转变时指出:“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个第一步的准备阶段,还是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就开始了的。”总之,毛泽东向来注重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考察,并对它进行过长期的研究.他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在近二十年中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问题,作过一系列精辟、深刻而独到的阐述,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理论概括不断完善和日益深入人心。在他看来,了解和明白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一件事关革命大局的头等大事,千万不可忽视而掉以轻心——因为“中国社会的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最基本的根据”。毛泽东所确认的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理论概括,如果单从概念上去咬文嚼字地理解,或许会觉得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原本说明不同情况的概念拼在一起有些欠妥帖;但是,如果我们将之视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创新,则会发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理论概括,毕竟是经受过中国民主革命斗争检验的、因而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且至今仍充满着辩证法活力的正确论断。它并未褪色和过时。*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摘自《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大国的兴起,一方面取决于本国的人口数量、文化形态、历史传统、地理状况、资源环境、民族性格、政治制度、经济形态以及wj外交方略等因素;另一方面,必将对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国际问题——在全球划时代的今天,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故此,就有关中国和平崛起的问题,中外学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进行了剖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中国经济奇迹及影响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持续、稳定地发展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成就。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不仅保持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局,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经济的发展还增强了中国民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对于一个在近代史遭受过沉重打击的民族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其意义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另一方面,使中国更有信心地向着未来进发。于是,中国在“和平崛起”口号的感召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口号鼓舞下,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2008北京举办奥运会,2010上海召开世博会。在航天领域,中国成功的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在新世纪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计划。一些重大工程举世瞩目: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高的建筑-----这一切在中国已经或即将由梦想变成现实。 中国改革过程中,在取得很多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腐败蔓延、资源短缺、人口过多、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金融系统存在隐患等负面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能否顺利“和平崛起”。中国共产党不仅认识到了这些问题,而且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只要中国共产党牢固地掌握着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有计划地推进改革,这些问题就能有效地解决,中国27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有这个能力的。 因此,对于那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问题,中共完全有能力通过改革使之不断完善。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通讯手段的多样化,对于那些意识形态的问题的解决,将变得更为困难。而中国特殊的历史有给民众的意识形态产生了特殊影响。 (二)中国民众年龄结构及特征 自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段巨变的历史。从建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建设;从农村公社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的建立;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文革十年动乱到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从三年苦难时期到小康社会的基本实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到一个重要的世界经济体------ 在中国巨大的变化中,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的高潮,那么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低谷。这种特殊的经历给中国民众产生了特殊的影响。 由心理学的常识可知,一个人的出身时代、人生经历、文化教育水平、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的人生观有密切联系。那么,当代中国民众的年龄结构及特征又是什么那?如表所示: 分类 称谓 第一代人 第二代人 第三代人 第四代人 出生时代 1945年以前 年 年 年 年 龄 60岁以上 40—59岁 20—39岁 1—19岁 人生曲折度 最大 大 小 最小 教育程度 最低 低 高 最高 改革认同度 最小 小 最大 大 社会适应度 小 最大 大 最小 未来的希望 最小 小 大 最大 主要意识形态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消极 保守 中庸 激进 当代的影响力 小 最大 大 最小 20年后的影响力 最小 小 最大 大 由简图可知,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21世纪前半叶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战略机遇期,能发抓住这个机会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考验。20年后,在中国民众的人口比重中,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人——第三代人将占重要地位。这部分人是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社会适应性最小。也是最不安于现状的一代,他们会因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倍感骄傲,也会因经济的下滑而挑起社会冲突。另外,中国27年的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中产阶层以及与其相意识形态。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实,造就了多样化的意识形态,由此决定了他们对执政党的认同程度。为中国社会埋下了隐患,也成为中共21世纪面临的最大考验。 (三)中国未来的最大挑战 由前可知,中国成功的经济是中国社会的以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同时,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利益团体及与其相意识形态。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民主思想、民主制度不可避免的对中国民众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何况,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仍以“冷战思维”看待当今世界,仍没有放弃对中国“和平演变”的企图。而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转移了民众的政治需求,暂时缓解了认同危机。但这不等于对民众对政治改革漠不关心。所以,中国的政治改革如果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其统治地位必将面临严峻挑战。 众所周知,存在市场经济的地方,就存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全球化时代,经济联系的加强,国内外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都有可能造成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甚至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中国能不能控制住由经济下滑而带来的社会冲击,有效地处理好民众的有效需求,是中共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也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一问题。因此,中共有必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情况下,有计划、洋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便在经济出现问题时能够保持住政权的稳定,防患与未然。 在未来20—30年中,能否处理好这一难题,是对中共智慧的最大考验。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1世纪,才能成为“龙的世纪”。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谁知到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自:《考试报·高二数学版》2004年/07月/20日)1、比较法(作差法)在比较两个实数 和 的大小时,可借助 的符号来判断。步骤一般为:作差——变形——判断(正号、负号、零)。变形时常用的方法有:配方、通分、因式分解、和差化积、应用已知定理、公式等。例1、已知: , ,求证: 。证明: ,故得 。2、分析法(逆推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推导,最后达到命题的已知条件(可明显成立的不等式、已知不等式等),其每一步的推导过程都必须可逆。例2、求证: 。证明:要证 ,即证 ,即 , , , , ,由此逆推即得 。3、综合法证题时,从已知条件入手,经过逐步的逻辑推导,运用已知的定义、定理、公式等,最终达到要证结论,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例3、已知: , 同号,求证: 。证明:因为 , 同号,所以 , ,则 ,即 。4、作商法(作比法)在证题时,一般在 , 均为正数时,借助 或 来判断其大小,步骤一般为:作商——变形——判断(大于1或小于1)。例4、设 ,求证: 。证明:因为 ,所以 , 。而 ,故 。5、反证法先假设要证明的结论不对,由此经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出矛盾,从而否定假设,导出结论的正确性,达到证题的目的。例5、已知 , 是大于1的整数,求证: 。证明:假设 ,则 ,即 ,故 ,这与已知矛盾,所以 。6、迭合法(降元法)把所要证明的结论先分解为几个较简单部分,分别证明其各部分成立,再利用同向不等式相加或相乘的性质,使原不等式获证。例6、已知: , ,求证: 。证明:因为 , ,所以 , 。由柯西不等式,所以原不等式获证。7、放缩法(增减法、加强不等式法)在证题过程中,根据不等式的传递性,常采用舍去一些正项(或负项)而使不等式的各项之和变小(或变大),或把和(或积)里的各项换以较大(或较小)的数,或在分式中扩大(或缩小)分式中的分子(或分母),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放”、“缩”得当,不要过头。常用方法为:改变分子(分母)放缩法、拆补放缩法、编组放缩法、寻找“中介量”放缩法。例7、求证: 。证明:令 ,则,所以 。8、数学归纳法对于含有 的不等式,当 取第一个值时不等式成立,如果使不等式在 时成立的假设下,还能证明不等式在 时也成立,那么肯定这个不等式对 取第一个值以后的自然数都能成立。例8、已知: , , ,求证: 。证明:(1)当 时, ,不等式成立;(2)若 时, 成立,则= ,即 成立。根据(1)、(2), 对于大于1的自然数 都成立。9、换元法在证题过程中,以变量代换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辅助未知数,使问题的证明达到简化。例9、已知: ,求证: 。证明:设 , ,则 ,(因为 , ),所以 。10、三角代换法借助三角变换,在证题中可使某些问题变易。例10、已知: , ,求证: 。证明:设 ,则 ;设 ,则所以 。11、判别式法通过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关于某一变元的二次三项式有实根时判别式的取值范围,来证明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例11、设 ,且 ,求证: 。证明:设 ,则代入 中得 ,即因为 , ,所以 ,即 ,解得 ,故 。12、标准化法形如 的函数,其中 ,且为常数,则当 的值之间越接近时, 的值越大(或不变);当 时, 取最大值,即。标准化定理:当A+B为常数时,有 。证明:记A+B=C,则,求导得 ,由 得C=2A,即A=B又由 知 的极大值点必在A=B时取得由于当A=B时, ,故得不等式。同理,可推广到关于 个变元的情形。例12、设A,B,C为三角形的三内角,求证: 。证明:由标准化定理得,当A=B=C时, ,取最大值 ,故 。13、等式法应用一些等式的结论,可以巧妙地给出一些难以证明的不等式的证明。例13(1956年波兰数学竞赛题)、 为 的三边长,求证:。证明:由海伦公式 ,其中 。两边平方,移项整理得而 ,所以 。14、函数极值法通过变换,把某些问题归纳为求函数的极值,达到证明不等式的目的。例14、设 ,求证: 。证明:当 时, 取最大值 ;当 时, 取最小值-4。故 。15、单调函数法当 属于某区间,有 ,则 单调上升;若 ,则 单调下降。推广之,若证 ,只须证 及 即可, 。例15、 ,求证: 。证明:当 时, ,而故得 。16、中值定理法利用中值定理: 是在区间 上有定义的连续函数,且可导,则存在 , ,满足 来证明某些不等式,达到简便的目的。例16、求证: 。证明:设 ,则故 。17、分解法按照一定的法则,把一个数或式分解为几个数或式,使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易解的基本问题,以便分而治之,各个击破,从而达到证明不等式的目的。例17、 ,且 ,求证: 。证明:因为所以 。18、构造法在证明不等式时,有时通过构造某种模型、函数、恒等式、复数等,可以达到简捷、明快、以巧取胜的目的。例18、已知: , ,求证: 。证明:依题设,构造复数 , ,则 ,所以故 。19、排序法利用排序不等式来证明某些不等式。排序不等式:设 , ,则有,其中 是 的一个排列。当且仅当 或 时取等号。简记作:反序和 乱序和 同序和。例19、求证: 。证明:因为 有序,所以根据排序不等式同序和最大,即 。20、几何法借助几何图形,运用几何或三角知识可使某些证明变易。例20、已知: ,且 ,求证: 。证明:以 为斜边, 为直角边作延长AB至D,使 ,延长AC至E,使 ,过C作AD的平行线交DE于F,则 ∽ ,令 ,所以又 ,即 ,所以 。另外,还可以利用重要的不等式来证题,如平均不等式、柯西(Cauchy)不等式、琴生(Jensen)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贝努利(J.Bernoulli)不等式、赫尔德(O.H&Older)不等式、三角形不等式、闵可夫斯基(H.Minkowski)不等式等,这里不再烦述了。在实际证明中,以上方法往往相互结合、互相包含,证题时,可能同时运用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证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2)这两层含义,即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首先,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我们必须珍惜这些已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走回头路。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还很不成熟,在各个领域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搞急于求成。 (3)只有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方面的含义,才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作为你自己要理解而不是考试需要的话可以这样来看: 众所周知,列宁将马克思说的“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这里,列宁以及邓小平所讲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其思想观点是一致的,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看成了社会主义阶段。 那么,问题出在那里?我认为,上面几位学者,混淆了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者之间存在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发展水平)。我认为,从质上看,我国“已经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但从量上看(发展水平)“尚未进入”马克思说的那种相对发达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这是因为在发展水平等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可见,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应从不同层面辩证地去理解。所谓“相同”就是马克思说的“第一阶段”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在质上应该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列宁以及邓小平的科学论断中可以清楚得看出来。所以,我们不能说我国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第一阶段”在质上根本不同;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意义的社会主义。”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不同”就是在量上(发展水平)不相同,因为马克思说的“第一阶段”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一种社会状态。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身是在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其发展水平不能等同于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我国还长期(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更不能与马克思说的那种相对发达阶段的“第一阶段”相等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医学文献  medical literature  与医学有关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广义上包括一切  有关信息的记录,狭义上指用于流通的资料。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知识,在  不同的历史阶段用不同的符号和文字,记录在甲骨、金  石、竹木、皮革、帛纸等载体上,是为文献。记录手段  有刀刻、笔写、印刷等等。医学文献古已有之。现知世  界最古老的医学文献之一为古埃及写在纸草上的埃伯斯  纸草文稿。这是约在公元前1550年的医学著作,收录巫  医处方及民间偏方700个,并颇精确地描述了心脏、血管,  认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心。此纸草文于1873年由德国  埃及学家G.M.埃伯斯收集到,故名。最早的医学文献只  有抄本,主要为个人自用。以后随印刷术的发展公开出  版物日渐增多。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书籍为文献的主要形  式。现在又有了新的非纸载体,如胶片、磁性材料(录  音、录相带、电子计算机用磁盘、磁带等)及激光光盘  等。但这些新材料还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书籍仍处于文  献的主要位置。概括地说,凡用文字、图形、符号、声  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物质载体都是文献。  随着时代的进展,人类知识急剧增加,文献也逐渐分门  别类,由记载一般知识的非专业文献逐渐发展为记载专  门知识的专业文献。专门记载医学知识的文献则为医学  文献。  现代科学技术进展迅速,互相渗透,在医学领域形  成了很多分支学科,医学文献的数量逐年以指数级增长,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生物医学杂志两万余种,到  2000年可达 25000种以上。医学文献记载着前人和当代  人有关医学的大量实践经验和理论,因此是医务人员及  其有关工作人员时刻离不开的知识宝库。不但有重要的  历史价值,而且是交流经验,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  医学文献的类型 医学文献可根据内容、形式、应  用等作种种分类(表1 文献的类型)。目前大量应用  的为印刷型文献,故最实用的为印刷型文献的分类。  期刊 为定期连续出版物,所含资料最多,是最重  要的资料来源。大部为未经重新组织的最原始的一次文  献,也有三次文献如述评等。中国正式出版的医学期刊  约 300种。又可分为几类。①用于检索的(三次文献)  期刊,有各种题录、索引和文摘。②原著类期刊,主要  刊载科研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实验报告、调查研究材  料,如学报(Acta);或更附有临床病例分析以及一定篇  幅的述评或译文,如杂志。③综合述评类期刊,如《北  美内科临床》和日本的《最新医学》等,年鉴也属此类。  图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规定49页以上的印  刷品称为书,5~49页的印刷品称为小册子,但各国规定  不一。一般指装订成册,文章结构上分章分节系统叙述,  内容一般为总结性的经过重新组织过的出版物,属三次  文献。内容系统深入,但出版周期长,所以同时期出版  的期刊与图书相较,前者所载资料较后者为新。书籍的  种类如百科全书、手册、词典、指南、专著(反映某学  科的全貌,其中有很多集中的资料)、教科书(有不少  研究某一学科的标准书也冠以此名,实际上为参考书,并  非教学用书);其他综述性书籍有最新进展、进展和当  代动向等名称。  特种文献 期刊、图书以外的文献。如专题论文集  或会议录(国家或国际召开的专题会议后整理出版的会  议资料,反映当代著名科学家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  值;有的以书的形式出版、有的则附在刊物中或作为专  刊和副刊单独出版)、文献汇编(transactions,会议上  发表的论文)、科技报告(对某一专题进行研究的正式报  告)、政府出版物,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产品资料目录  或样本、学位论文、翻译文献(如中国将 “Science”翻  译出版的《科学新闻》和选译出版的《美国医学杂志》  等)、技术档案(科研部门和临床部门在工作中形成的  技术文件,如研究记录、调查材料、病案资料等)。  医学文献的查阅 简称查阅文献,就是选择、阅读、  积累和应用医学文献资料的工作。  查阅文献用于以下情况:①临床工作中为解决疑难  病例的诊断、治疗及估计治疗结果,了解对已知疾病病  因、检验、治疗的新发展;②教学中为增补新进展的资  料;③科学研究过程中决定研究课题(了解哪些方面仍  属空白,尚无人做过工作,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使  研究符合现实需要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选择确定研究  方向(研究开始前了解有关问题的发展历史、现状、动  向,以作出科学预见);判断、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  未料到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原设想和计划;总结临床  经验,分析病例并做文献复习;研究告一阶段后,撰写  研究报告等等。  当代医学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要想从中查到所需要  的文献,就必须掌握方法,否则便无从下手或事倍功半。  寻找文献的最方便办法为请教有关专家,但目前医  学分科日益繁细,往往不易找到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专  家。最根本的办法是自己查找文献。  根据不同的目的,查找文献的步骤也不一样,如尚  未确定研究题目时可查找某一范围的进展性文献、综述、  会议录及专题论文集等,以选定研究方向和主题。如欲  了解某一课题的概况,可查综述文献,以获得较全面的  概括知识,并可根据这类文献中所列参考文献得知在某  方面有重要工作的研究者姓名及有关文献,再向纵深探  究,并从主题及著者索引进一步追踪近期文献。要进一  步深入研究某一课题,或解决某个问题,可直接查阅文  摘或文题索引。检索查阅文摘,可立即看到文献内容,筛  查到所要检索的文题,再去查阅全文。但文摘与全文出  版的时差较长,利用文题索引却能找到更近期的文献,其  缺点是必须逐篇查阅全文。对一课题欲求较全面(从以  前到最近的)的了解,除查找综述外查阅文摘及文题索  引时,一般从现在往前追溯5~10年(但经典性文献则不  受年限限制),然后再继续从最新的现期期刊逐期追随  索查。选择文献则需学会使用检索工具书。有关医学的  检索工具书颇多,常用的有:查找综述性文献的检索工具  书。如《医学索引》(美国)的“医学综述题录”。刊  载综合性文献的书刊。包括年度评论,如《医学年度评  论》等;评论性杂志;进展性书刊等专著。专题论文集  或会议录。  美国的《医学索引》(IM)为世界上最普遍应用的检  索工具书之一,只录文题,不附文摘,每月一期,与原  文献的出版时差约3个月。每年出版年度累积索引。1991  年收编中国生物医学刊物44种(包括台湾 9种)。每期  及每年编排的顺序均为:医学综述题录、主题部分、著  者部分。可从主题及著者索引检出所需文献。用IM检索  时,必须从所规定的主题词索查(每年一月号或年度累  积索引的第一卷中载有主题词表)。查阅时可试用关键  词(文题、摘要、论文内含有实质意义的词)在主题词  表中寻找规定的主题词。收编的刊物名称表列于每年一  月号中(或累积索引的第二卷),1986年起每年单印一  本,如:《1986年收录期刊名单》(1986),内有刊名全  文及规范化的缩写备查。  荷兰的《医学文摘》(EM),共分47个专业分册,可  自主题及著者索引检索。  美国的《生物学文摘》(BA),可从主题关键词及著  者索引检索,主题索引分左、中、右三栏,关键词居中  栏,主题上、下文分别排在关键词两侧,索引中的斜线  (/) 为题目开头标志。另外还有生物系统(分类)、生  物属类(种类)及概念索引。  美国的《化学文摘》(CA),为医药、化学、化工检  索的重要工具书,其中收编有关生物医学文献杂志800多  种。医学内容可自主题及著者索引查索;化学物质可自  分子式、化学物质、环系、杂原子等索引检索;并有专  利索引。医学文献以25个器官、组织的名称(心、肝等)  为标题,以疾病或紊乱、肿瘤、化学毒物、物理损害为  副标题,下设一级说明语(疾病名称)、二级说明语(治  疗处理等),也可直按用其他器官和组织(25个以外的)  名称标题查,或直接以各种疾病症状名称标题查。  美国的《最新期刊索引》(CC),分CC/LS(生命科学)  及CC/CP(临床实践),除新出期刊题录外,尚有“近期  新书目录”。  苏联的《医学文摘》(□Р□)。有目次及著者索引。  日本的《医学中央杂志》,有件名(主题)索引及  人名(著者)索引,均按日本五十音图顺序排列。  中国的《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有分类索  引及主题索引(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收编公开及内  部期刊、汇编、学术会议资料等。  中国的《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学)》有分类及主  题索引(汉语拼音字顺排列)收编外文现刊546种,世界  卫生组织出版物10种,《医学索引(IM)》未收编杂志64  种及少量医学特种文献之中文译题。  中国《中国医学文摘》分内、外科等13个专业分册,  收编我国公开出版杂志及学报的文摘。可以主题索引检  索。  各种检索工具书的查阅方法虽不尽同,但从主题、  关键词、著者入手再熟习一下各工具书的特点,当不难  使用检索刊查到所需要的文献题录(或摘要)。究竟选  用哪一种检索工具书,则根据所要探索的领域、检索目  的及熟悉的语种优先选用。目前有好几种检索刊物均已  建立电子计算机检资料库,世界各地均能在计算机终端  检索,方便、迅速(见医学情报服务)。  通过检索查得所需文献并找到书刊原文后,可先阅  读该文摘要,以了解该文之梗概,若确是所需的文献,再  进一步阅读全文,否则便可舍弃,以节约不必花费的时间,  精读与泛读应当结合,才能得到比较完备的知识(既有深  度又有广度)。阅读过程中记笔记或卡片,久之便可积累  很多文献,使掌握的知识逐渐系统化和广泛起来。每篇  笔记或卡片必须准确无误的写上文献著者、出处(书刊  名、年份、卷期页数)以便引用或查找原文。要记下该  文的重点、特点、特殊试验方法和新的假说结论。可以  是提纲式或摘录式的抄写;也可以是文摘式。经过通读  思考和领会、提炼、重组写下的文摘笔记虽然费时,但  可帮助深刻领会和记忆,也可提高写作和阅读力。记在  活页笔记本便于分类整理,但较易散失,写在装订好的  笔记本上时,或分类分册记录,或在一本笔记本的首页  上写出笔记目录,以便于查找。记在卡片上,则可以更  加灵活地编排,容易查找,同类卡片放在一起,少量卡  片可置封袋内或用橡筋捆扎;量多时应置卡片盒中或卡  片柜抽屉中,利用指引卡作更加详细的分类,这样查索  尤其方便。原则上以一文一片为好。因此卡片记载更须  精简扼要,笔记长短不受限制。卡片须注意保存免于散  失。撰写教材、讲稿、报告、综述时抽取适用文题的卡  片加编排应用,更是得心应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的近现代史, 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是中国的现代史。这个定义极其重要, 它解决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学科范围这个学界长期讨论、并未完全取得共识的问题。   1949年以来,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学科分界, 长期存在分歧。范文澜、刘大年等一向主张, 应该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 而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但是更多的学者坚持以1919年为界, 把此前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 此后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这样的分法, 在20世纪50一60年代有一定的理由, 但是, 它最明显的缺点, 是把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分割开来了。1997年, 胡绳在祝贺《近代史研究》创刊百期的时候, 明确提出应把年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我本人随后在年发表长文, 论证了把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下限的必要性。这篇文章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的意见还是存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明确分期, 不仅可以使中国的大学生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有正确的分期概念, 而且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统一认识, 有极大的好处。它有可能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主流认识。   这种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分期, 对于正确认识近代中国时期的历史性质和现代中国时期的历史性质, 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 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不同历史时期的主题。中国近代史是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 是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 也就是说, 通过反帝反封建赢得民族独立, 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中国现代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可以说, 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中国现代史的主题。   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有着不同的历史主题, 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认识, 我们对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就有了认识的基础大学生领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 人民群众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就有了历史学的基础。   第三,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正确阐述了近代历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 关照了历史发展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种面向, 是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模范。学术界有一些论著主张近代中国的历史是现代化的历史, 应用所谓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教材没有采用这种观点。这是符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的观点的, 是符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 是符合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说, 单纯的革命史观, 简单的现代化史观, 都不是研究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的史观。只有唯物史观才是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正确的史观。因此, 这部教材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 是极有帮助的。   第四, 通过正确的史实分析, 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 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的基本问题, 说明了探索的曲折性以及探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通过这一历史分析, 可以坚定大学生对现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 坚定他们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认识, 坚定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正确性的认识, 也能帮助他们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毗而就的, 是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的。这样的认识, 对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人才, 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 这部历史教材, 通过持久的教学努力, 必将对于培养我国未来人才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 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 它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 特别是中学中国近现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是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对于排除一些干扰和杂音, 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字的游戏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