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乱世佳人人物关系》中任意一组人物

电影《乱世佳人》主要人物赏析_兴趣爱好-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电影《乱世佳人》主要人物赏析电影《乱世佳人》主要人物赏析(原作者:李静敏)[摘 要] 美国电影《乱世佳人》是根据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改编而成,堪称英文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中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赏析了电影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针对片中的斯嘉丽、阿希礼和巴特勒这三个典型人物,结合他们生存的历史背景,着重对他们的性格特征、面对苦难人生的态度以及他们命运的走向,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和评价,意在感悟人生,启迪思想,以求感受和学习其中的人性光芒。[关键词] ?《乱世佳人》;南北战争;斯嘉丽;阿希礼;巴特勒美国电影《乱世佳人》根据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改编而成,是英文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以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场爱情故事为主线,向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斯嘉丽、阿希礼、巴特勒、玫兰妮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深刻再现了战争和苦难对人类生存精神的考验。年,南北战争爆发,标志着美国历史的转折,这是新旧制度更替的战争。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伤残和死亡、贫穷和饥饿,无时无刻不牵扯着受难人的神经。在影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宁静的家园变得伤痕累累,脆弱的人在祈祷,只有像斯嘉丽、巴特勒等这些不肯屈服的人,才敢于向苦难挑战,在接受残酷的现实中寻求幸福的路线。战争不相信眼泪,苦难喜欢欺凌弱者,幸福会在任何时候被强者把握。因为他们知道并懂得如何真正热爱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并把它牢牢地贴近自己跳动强劲、不屈不挠的脉搏。如此,影片中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久久印刻在我们深深思考的心上。一、挑战世俗,拒绝虚伪,坚强自信的斯嘉丽影片女主人公斯嘉丽,是一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在她迷人的姿色里,既有母亲的优雅,也有父亲的纯朴、粗野;既有贵族血统的精明,又有凡俗的豪爽和粗犷。她热情奔放、不虚伪、不做作,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她一向鄙视上流社会故作文雅的虚伪,瞧不起那些善于依附男人的女性。她鄙视传统的束缚,渴望自由和浪漫。她敢于向所爱的人表达真爱,即使遭到拒绝,也不会感到羞愧。即便在她守寡期间,她也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一样能够接受邀请,跳起欢快的舞蹈。她积极乐观,充满青春的朝气,即便是在缺衣少食、尸横遍野的悲惨境遇下,也能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获得快乐。苦难不曾让她退缩,为了塔拉庄园的生存,她不顾别人的耻笑,抢走了妹妹的情人;为了重建家园,她可以像黑奴一样,走进棉田,让老茧爬上细嫩的双手;她可以像男人那样大声地讨价还价;她敢和北佬拉生意、雇佣犯人……而在对土地的眷恋上,她也像她的父亲教导她的那样: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和日月同在。正是这股强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爱尔兰血统赋予了她潜在的反叛思想。同时,斯嘉丽的母亲的影响也一直贯穿于她的人格成长之中。她的母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也是斯嘉丽常常暗自面对的道德规范。面对这个可以称之为“圣母”的母亲,斯嘉丽的态度总是十分矛盾。一方面,她在母亲面前虽然也能摆出听话的面孔、貌似规矩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却始终摆脱不了内心的狂野。她尊敬母亲,把她当作偶像崇拜,可来自父亲方面的血液,又使她常常极力与母亲的教育进行对抗,这些矛盾的交织导致了她性格的多重性、叛逆性。她不仅有一双美丽、天真、幻想的眼睛,还有一颗非凡自信的心灵。她自信自己会征服一切男人,她自信自己比其他的女人都美,更有魅力;她自信阿希礼没有理由不爱她;她自信她比那些男人更善于经营管理。即使她的这些自信多遭波折、屡受打击,也没有动摇她自信的根基。斯嘉丽有过三次婚姻经历,她的三次婚姻,一步步使她走向成熟、走向理性。期间又有多少无奈,为了生存、为了家园、为了不再忍受饥饿,这个本来衣食无忧的庄园主的大小姐坚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斯嘉丽的坚强和自信以及对土地的热爱,为了塔拉庄园,为了她的亲人和阿希礼一家,斯嘉丽挺直了身子大声地嘶喊:“上帝给我作证,上帝给我作证,北佬休想把我整垮。我要挺住,等我熬过这一关,我决不再忍饥挨饿,也决不再让我的亲人挨饿,哪怕我得去偷,去杀人――请上帝给我作证,我无论如何不再忍饥挨饿了。”战争结束后,一些人明显消沉了,他们无法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来面对支离破碎的生活。有的人却积极克服了战争失败的心理障碍,面对现实不畏艰险,一步步成为生活中的强者。这其中就有斯嘉丽这道美丽的身影。“明天是新的一天”是斯嘉丽的座右铭。她相信所有的挫折都会过去,明天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斯嘉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虚伪做作,勇敢面对生活的女性形象。二、斯文儒雅,囿于传统,游离现实的阿希礼阿希礼是影片中的主要男主人公之一。他也是斯嘉丽惟一一往情深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她,他的头发、他微笑的样子、他的珐琅纹……都是她追随和深深爱慕的细节和元素。他让斯嘉丽长期充满幻想,幻想同他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他是斯嘉丽生命的主要支柱,力量的源泉、战胜苦难的勇气,他让她近乎疯狂,情愿和他私奔,并愿意为他付出自己的一切。她心甘情愿地为他挣钱,为他的生死和战后的生活心怀忧虑;冒着生命的危险照顾他的妻子玫兰妮,他让她牵肠挂肚、魂不守舍,难以摆脱思念的折磨……那么,这个阿希礼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让斯嘉丽表现得如此痴迷?阿希礼出生于贵族世家,在那里,高雅的音乐和书籍熏陶着他那平静的心,他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一派文质彬彬的样子。可是当战争的枪声响起,他也能够义不容辞地走进勇往直前的行列,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表现异常勇敢,而且还当上了指挥官。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并不能改变他内心不易被人觉察的脆弱,他一直生活在传统、安静、祥和的精神乐园里,在那里他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祖辈留下的产业,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以四海周游,如梦如幻。可当这一切被战争颠覆得支离破碎之后,转眼间像泡沫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茫然了,变得六神无主、无所适从,此时他所有的学识都无济于事,没能使他摆脱困境,他只能接受一成不变的过去,活在从前的梦里。他什么事都做不了、做不好,一个好端端的买卖,一旦交给他管理经营,用不了多久,就变得一塌糊涂,成了赔本的生意。就连基本的农活他也干不好,处处显得笨手笨脚。他只能靠别人养活,过衣来伸手的日子,他无法走进现实的生活,更不能挑起生活的重担,在缺乏保障的苦难面前,他简直就是一个虚弱的废人。特别是当他的妻子玫兰妮告别人世、离他而去的时候,他的精神陷入了崩溃的边缘。至此,我们可爱的斯嘉丽才彻底看清了自己多年来一直苦苦追寻的爱情,不过是自己为自己编织的一件美丽的衣裳,而眼前这位颓废的男人并没有能力撑起这件美丽的衣裳。三、醒目尘世,挚爱深沉,尊崇美好的巴特勒斯嘉丽向阿希礼求爱遭到拒绝,一个因恼羞成怒而被摔碎的花瓶、一个敢爱敢恨的纯真举动,在一个名叫巴特勒的人的心上打下深深的烙印。随着影片中一幕幕情节的展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桀骜不驯、玩世不恭、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善于把握商机的男人,并在他的冷嘲热讽中默默关注、深爱着斯嘉丽,一步步渴望走进她的世界。我们知道,人类是世上最为复杂的情感综合体,人类的形象也常常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面体。对于这点,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巴特勒似乎表现得更为充分。一方面,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的典型特征:精明、狡黠的经营意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巴特勒独醒于尘世的浪荡不羁的个性,他是极少数的清醒者和对世事理性的判断者。在战争之初,当几乎所有的南方人都认为他们能很快地结束战争并毫无疑问地会取得胜利的时候,巴特勒那双黑眼睛里流露出觉得可笑的轻蔑,因为他清醒理性地知道北方与南方相比在兵工厂和制造业方面的明显优势,从而推测出战争不会很快结束,而结局也不会像南方人想象得那么乐观,并因而惹火了南方人。他懂得如何在乱世中把握自己,游刃有余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在战争中,他及时抓住商机,穿越封锁线,从北方运来南方急需的药品,在积累了不菲的财富的同时又为南方人做了有益的事。他从不盲目追随,也不喜欢张扬自己的荣耀。他深藏不露,然而,他却有一腔深沉的热血,无论是脚下的土地遭受践踏,还是身边的朋友身陷危难之时,只要需要自己,他就会毅然挺出自己宽厚的身躯。这个身躯,是如此可以依赖、可以扫除迷雾。这也是女主人公斯嘉丽走出噩梦、茅塞顿开的领悟。一个人能时刻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以斯嘉丽为代表的人们没有做到,那些空有一腔热血的男儿们没有做到,可是他,我们这位看似玩世不恭的巴特勒做到了,他才是真正面对苦难的强者。他有智慧、有勇气、也敢于嘲弄世俗。他热爱生活,一直刻骨铭心地追求心中的纯真和美好,他向往人间真爱并尊崇美好的品德。他能细致入微地照料自己和朋友的孩子,他懂得体恤身边的弱者,能够乐善好施地帮助他们。他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完美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他把自己在斯嘉丽身上得不到回报的爱全部倾注到女儿的身上。虽然在他和斯嘉丽刚结婚时黑妈妈对他并不接受,可他依然尊敬她,感激她对斯嘉丽一家的无私奉献,并最终得到了黑妈妈的认可和接受。他虽然放浪不羁,但在玫兰妮面前却表现得体,因为他非常欣赏和看重玫兰妮仁爱、宽容、外柔内刚的性格。可以说,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永远定格在了观众难以释怀的心上,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巴特勒的形象。对影片《乱世佳人》的观赏,使我们领略了一幅波澜壮美的艺术画卷,特别是各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生死离别,耐人寻味的演绎、刻画,让我们获得了情感的洗礼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们迥异的命运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的浮华有多么美好,曾经的家园多么宁静,一旦破碎,必须挺直坚强的脊梁,正视现实;面对苦难,才有可能重新获得失去的幸福和自由。世上没有涛声依旧的历史,没有小桥流水似的温柔变革。历史的发展,向来都会有流血、有牺牲,历史的脚步会无情地碾碎缺钙的骨头。如何走出颠簸、走出苦难、走出废墟?这些问题在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作为居安思危的主题。苦难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扼住命运咽喉的手![参考文献][1] 丁芸.英美文学新视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傅东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3]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 王向峰.美的艺术显形[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 李静敏(1971― ),女,吉林舒兰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北华大学外语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及英语教学法。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兴趣爱好好评兴趣爱好《乱世佳人》的思想张力解析_兴趣爱好-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乱世佳人》的思想张力解析《乱世佳人》的思想张力解析(原作者:韩玲)[摘 要] 电影《乱世佳人》反映、呈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全程、旧时南方蓄奴制生活方式随战争飓风飘然而去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明确的社会生活历史内容和历史认识价值。从对生活真相的揭示到对生活价值的评判,《乱世佳人》这部影片都具有相当的思想张力。影片穿越时空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来源于此。[关键词] 《乱世佳人》;思想张力;人生真谛;价值评判根据长篇小说《飘》改编的影片《乱世佳人》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不但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也促成了小说的畅销不衰。至今看来,这部具有史诗风格的长片仍让人赏心悦目,情动神驰,魅力飞扬。但有关评论文章并不算多,观点也大多集中于对其历史内容和政治倾向性是否真实、正确的评价、对主人公斯佳丽性格特征的分析、对一系列经典镜头及演员高超演技的赞叹等方面,还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一部美人英雄的言情片,没有必要过多言说。然而,艺术作品毕竟不是历史、政治教科书,不触及心灵的形式观赏终会导致审美疲倦。一部能傲世长存的影片,必有不俗的精神内涵,通达众生的思想张力。在笔者看来,《乱世佳人》正是这样一部优秀影片。 历史内容和人生真谛的表里贯通《乱世佳人》反映、呈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全程、旧时南方蓄奴制生活方式随战争飓风飘然而去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明确的社会生活历史内容和历史认识价值。但它并没有停驻于历史本身,而是在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凸显了一条人生轨道――以斯佳丽为中心的一群贵族在战争前后10余年间的生活际遇和心路历程,输送出对人生况味及永恒价值的整体性品味和思考,呈现出人生的真谛,具有更为普遍的人生意味。影片伊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迷人的南部风光:肥沃的红土地绵延不绝,古老的庄园巍然屹立,牲畜成群,主仆相亲,奴隶主们沉溺于打猎赛马、烤肉舞会,主人公斯佳丽则一门心思在舞会上和男人堆里出风头,梦想着阿希礼爱。几乎是一夜之间,战争的飓风摧毁了奴隶主们的天堂,荣华富贵顷刻间灰飞烟灭。豪宅华屋成为废墟,肥沃的土地一片荒芜。忠诚的奴隶纷纷逃亡,亲朋好友死伤疯傻,活下来的每天都面临着精神摧残和生存威胁。男人们被迫走上战场,女人们被北佬、黑人冒犯。迫于生计,连阿希礼这样温文尔雅的“骑士”都穿着破衣烂衫干起了劈柴修栏的粗活,而以前从未尝到过生活艰辛的斯佳丽,也不得不驾着马车四处奔波,到田里去干以前下等黑人干的农活。斯佳丽及其同类命运的大起大落、极贵极卑,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红楼梦》中那个从“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到“飞鸟各投林,落了个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贵族之家的命运,体味到仕途的多舛,世事之无常。面对命运突变,没落贵族们的生存态度不外两种:一是像阿希里、玫兰妮一样死守旧式生活方式和观念,或在回忆和叹息中潦倒消沉下去,或受尽贫病折磨后离开人世。二是像斯佳丽一样,看到旧世界已经飘逝,便改弦易辙,以适应那个和她所受的教养大相径庭的新世界,在及时改变中求得了生存。两种选择两种结局,对比中显出了人生的严峻:在新旧交替的人生关口,要生存下去,除了改变别无选择。影片对人生严峻性的敞亮还不止于此。玫兰妮、阿希礼等人可谓“正人君子”,文雅、善良、忠诚,有学识,懂艺术,尤其玫兰妮,简直就是“仁爱”“美德”的化身。然而,他们在保持德行无亏的同时却逃脱不了历史的淘汰,不得不忍受贫病煎熬以致无法生存。相反,斯佳丽紧跟历史潮流,在改弦易辙中得以生存并拥有了物质财富,但这一切是以抛弃自尊、真理、美德、仁慈等为代价换来的。结果,她在拥有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失去了最宝贵的爱情和亲情,孤独地迷失。道德和历史两种价值取向的尖锐对立及殊途同归的悲剧结局,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展示了人生之严峻:恶时时傲然挺立,寡廉鲜耻者会成为“乱世佳人”,善却常常萎弱衰退,品德无可厚非的人竟沦为时代的落伍者,人类历史的前行是以“血和火”的方式推进的;人生总是充满矛盾,“更好地做人”和“更好地生活”难以两全。影片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斯佳丽的情感历程也颇具人生意味。经历了十余年的天翻地覆,斯佳丽的外表和内心都已是沧海桑田,但她对阿希礼的爱却始终纯真、执著、富于牺牲,可谓生死不渝。然而,当她终于可以没有障碍地得到他时,却发现他们在精神上并不相通,实际上并不相爱;而她事实上一直深爱和依赖着却不自知的那些人却因此受到极大伤害并永远地离开了她。这段情感经历看似虚幻,却以其透露出的人生之荒谬、苦涩令人震撼。上述通过斯佳丽等贵族的命运变迁、生存选择及情感历程传达出的无常、严峻、荒谬、苦涩的人生况味中,显然蕴含着一种更深的思考、困惑:人生似乎没有永恒的、能够确切把握的意义,一切都犹如树叶,经萧瑟秋风一吹便纷纷飘逝。不过,在影片中,毕竟还有一样东西没有随风飘走,坚实地留存下来,受到了无保留的肯定和赞美。这就是塔拉――土地。这不仅呈现为影片中那一幅幅美丽迷人的画面,更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塔拉在斯佳丽一生中的神奇作用。在人生的每个最艰难、绝望的关口,斯佳丽都是在对塔拉的怀念或在塔拉的怀抱中获得了安慰和力量。当战争使一家人濒临生存绝境,是塔拉的土地支撑她们挨过饥饿活了下来;当她因为得不到阿希礼而觉得“什么都完了”时,是阿希礼塞在她手心的一块红泥让她恢复了理智;影片的结尾,玫兰妮和瑞德这两座坚固的靠山也坍塌了,斯佳丽瘫软在地,茫然不知所措,仍然是对塔拉的怀想使她终于抬起了头:“这一切等我明天回到塔拉庄园再考虑吧。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二是斯佳丽对土地日益深化的情感体验。斯佳丽还是个衣食无忧的少女时,父亲要把塔拉庄园送给她,并对她说:“天底下只有土地最了不起,值得你出力,值得你战斗――值得你拼命。”对此斯佳丽不以为然:“庄园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没有你想要的男人。”当命运在一夜之间结束了她少不更事的时代,把生活的重厄压在她肩头,而她除了脚下这片遭到蹂躏的红土地一无所有的时候,斯佳丽对父亲的话有了深刻的认同,并不惜一切代价将庄园支撑下去。影片结尾处,孑然一身的斯佳丽苦苦思考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之际,耳边响起很多人的声音:“只有土地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土地才是永恒的”,“有一样东西你爱它胜过爱我,就是塔拉的红土”,“你的力量是从塔拉的红土来的”,“塔拉,塔拉,塔拉”……在络绎不绝的“土地”“塔拉”声中,斯佳丽抬起来头,期待着明天的到来。可以说,在斯佳丽的生命中,惟一没变的就是她对土地家园的爱。在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只要身不离地,就力大无穷,所向无敌,一旦离开大地,力量便丧失殆尽。在影片中,通过情节和人物语言,反复肯定塔拉的红土是斯佳丽的最爱、力量的源泉,瑞德更直接把斯佳丽和塔拉的关系比作安泰和地母的关系。这种重复和比喻使塔拉――土地的象征意义超越了“旧时南方生活方式”这个表面层次,延伸到一个更深的层面,成了安泰与地母神话所蕴含的脚踏实地、顽强奋斗的人生精神的象征,而对塔拉――土地的肯定和赞美,实质上是对这种人生精神的肯定和赞美。由此影片传达出人生思考的另一方面:人生的永恒价值就在奋斗的过程中 ,在对不可把握的命运顽强不屈的把握中。总之,《乱世佳人》对生活真相的揭示,既有历史内容这个层面,更有人生真谛这个层面。这种从历史内容到人生真谛的表里贯通,使观众可以从具体的人物命运、生活故事中,获得更具哲理的人生领悟和启迪,这就形成了巨大的思想张力。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矛盾统一(原作者:韩玲)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乱世佳人》这部影片流露出对旧生活的眷恋之情,确有否定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美化蓄奴制及其生活方式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从影片中所体会到的价值评判要复杂得多。首先,影片呈现出历史进步与人性健全、道德完善不尽一致甚至矛盾背离的困境。这突出地体现为两点:一是南北战争的合理性与反人性。从历史角度看,南北战争无疑具有合理性,是摧毁落后的蓄奴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之举。然而,任何战争都伴随着流血、死亡和各种各样的精神伤痛,总有其“反人性”的一面。影片中用大量画面镜头表现“北佬”对南方人的野蛮抢劫、血腥杀戮和残酷剥夺,将战争给南方世界带来的种种灾难展示得触目惊心:新婚夫妻生离死别,丈夫抛下怀孕的妻子奔赴战场,前线将士衣衫褴褛,后方家属饥寒交迫,亚特兰大火光冲天,塔拉庄园一片荒芜,尸横遍野,伤残无数……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影片更多的是从人性的、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去体验、观照这场战争的,因而更多呈现的是这场合乎历史发展要求的战争的非人道、非道德的一面。二是人的历史命运与道德品质之间的矛盾、悖反。如前所述,在天翻地覆的历史关口,斯佳丽与玫兰妮等人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态度,并因此造成了不同的人生结局。斯佳丽可谓顺应历史潮流的乱世佳人,但在人性、道德方面却严重缺失,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寡廉鲜耻者;玫兰妮、阿希礼等人可谓“仁爱”“美德”的化身,但却是历史的落伍者,在保持德行无亏的同时不得不忍受贫病煎熬以致无法生存。两种选择和结局体现着历史取向和人性、道德取向的尖锐冲突。其次,对历史进步与人性健全、道德完善不尽一致甚至矛盾背离的困境,影片表现出双重评判尺度。一方面客观地反映了南北战争的历史进程,描绘了旧世界不可挽回地随风而去的没落命运,体现出对战争的历史合理性的肯定;另一方面又集中描绘了战争给南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伤痛,体现出对其不合人性、道德之处的否定、批判。一方面从道德角度肯定了玫兰妮、阿希礼等人,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显示出他们的美好品质;另一方面又从历史的角度否定了他们,让他们在面对历史变革及其带来的生存困境中丧失了生气、力量,甚至失魂落魄,穷愁潦倒。一方面从道德的角度否定了斯佳丽,让她在拥有巨大财富后众叛亲离,痛心疾首,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又从历史的角度肯定、赞赏她不怕改变、能吃苦敢担当、永不言败的精神,把她刻画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勇气的“乱世佳人”。甚至对同一人物的同一行动也体现出双重评判尺度,例如斯佳丽为了筹到资金,保住塔拉庄园,振兴木工厂,以养活一大家子人,抢嫁了妹妹的未婚夫,低价雇佣囚犯做苦工,开枪打死入室抢劫的北佬等,我们从这些情节中看到的斯佳丽既是心狠手辣、薄情寡义的,也是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勇于担当不吝付出的,很难给予简单评判。影片呈现出来的两种价值取向的尖锐冲突和双重评判尺度,打破了“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定势,表达出一种将历史进步和人性、道德完美相统一的理想,一种理性的历史眼光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的交融,会启发观众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诸多问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思考,由此也形成了巨大的思想张力。综上所述,从对生活真相的揭示到对生活价值的评判,《乱世佳人》这部影片都没有拘囿于单一的层面和角度,而是多层面开掘、多角度展开,为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思考留下了较大的延伸、拓展空间,具有相当的思想张力。影片穿越时空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来源于此。[作者简介] 韩玲(1959― ),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教学和研究。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兴趣爱好好评兴趣爱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乱世佳人人物星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