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更替的原因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关系小论文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2012年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摘要】:在回顾中国学者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概括分析了近50年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特征。近50年东北地区升温明显,生长季热量资源增加;农业可用水资源和光能资源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且时空分布不均。霜冻害、低温冷害、寒潮、洪涝、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减少,旱灾增加。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总体有利,表现为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发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积温增加且积温带北移东扩明显,主栽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作物品种由中晚熟替换早中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为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减小。在水分为非限制因子的农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产量为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针对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等开展系统性研究。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S162【正文快照】:
第9期赵秀兰: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东北地区地处中国中高纬度及欧亚大陆东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是中国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近百年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的趋势与全球及中国的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呈明显变暖趋势[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丽华;史奎桥;刘景利;孟令久;;[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9期
阎琦;吴艳青;朱宇;马秀红;崔莉敏;;[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张翠艳;;[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李宪萍;于翠红;冯娟;王春杰;高山;;[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张耀存,张录军;[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赵秀兰;延晓冬;;[J];地理科学;2006年05期
谢安,孙永罡,白人海;[J];地理学报;2003年S1期
蔡运龙;[J];地理学报;1996年03期
姜晓艳;刘树华;马明敏;张菁;宋军;;[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李爽;王羊;李双成;;[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又丰,张义丰,刘录祥;[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冒正勇;刘会平;倪研贤;苗会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宋秋洪;千怀遂;赖纯佳;;[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丁丽佳;;[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张翠艳;;[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鄢志宇;杨桂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李岚;唐亚平;才奎志;魏南;王艳丽;赵淼;;[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王江山;孙凤华;赵春雨;王颖;曹焉艳;;[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任虹;郭东罡;上官铁梁;张婕;张吉;;[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于宏敏;国世友;张洪玲;徐永清;;[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张燕燕;吉志红;安晋森;;[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张新刚;;[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江清霞;惠付梅;葛战旗;董羽仑;;[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冯庆合;付桂萍;吴世安;康红飙;;[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李社宗;赵海青;邢辰飞;张楠;;[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袁月明;李喜武;潘世强;王洁;姜海龙;秦贵信;;[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郭雪梅;;[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年
;[A];寒区冰情与冻土水文效应——第4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金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润元;[D];兰州大学;2010年
穆振侠;[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廖荣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李庆云;[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张小侠;[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左金清;[D];兰州大学;2011年
麦博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马金玉;[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孙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金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黄兴友;[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李志军;[D];兰州大学;2010年
卞韬;[D];兰州大学;2010年
郑韶明;[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杨超;[D];浙江大学;2011年
高翔;[D];西北大学;2011年
刘汉良;[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张迎新;[D];吉林大学;2011年
符琳;[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陆魁东;黄晚华;王勃;张超;;[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3期
刘惠民,邓慧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马明敏;姜晓艳;刘树华;张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7年02期
邵晓梅;许月卿;严昌荣;;[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王钧;蒙吉军;;[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赵秀兰,王桂玲,邹立尧,沈能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张建国,刘淑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郝志新,郑景云,陶向新;[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郑海霞,封志明,游松财;[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廉毅;高枞亭;沈柏竹;任红玲;唐晓玲;刘玉英;;[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01期
王效瑞,田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李元华,车少静;[J];中国农业气象;2005年04期
顾红;高永刚;刘丹;于瑛楠;董杰;;[J];黑龙江气象;2007年04期
汪青春,张国胜,李林,王志峻,胡玲,祁如英;[J];干旱气象;2004年04期
陆魁东;黄晚华;王勃;张超;;[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3期
郝云理;;[J];中国农业气象;1992年03期
江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丑洁明,封国林,董文杰,叶笃正,陈会芝;[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2期
冯明;刘可群;毛飞;;[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秀兰;;[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胡菊芳;;[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李茜;张绍恢;陈敏;;[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王淑香;;[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李龙;;[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吉奇;魏军;;[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张永红;李湘阁;葛徽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朱兰娟;宋健;;[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孙磊石;申延美;;[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期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单丽静;[N];中国气象报;2008年
张蕾;[N];农民日报;2010年
蒋秀娟 张晶;[N];科技日报;2011年
王德民;[N];中国气象报;2010年
游雪晴;[N];科技日报;2009年
李剑萍;[N];中国气象报;2008年
卞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王兵 通讯员
王珏;[N];中国气象报;2011年
邓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孙镇;[N];天水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凤梅;[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朱红根;[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王学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段居琦;[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任佐华;[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孙芳;[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牛俊杰;[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熊伟;[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王淑平;[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刘颖杰;[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黄聪;[D];新疆大学;2010年
师玉娥;[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吴丽丽;[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陶生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李曼;[D];兰州大学;2011年
周忠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李霞;[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宋春英;[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曾令兵;[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浅谈当代农学:关于“生命空间”的实践“合”学的论文_农业科学论文_中国论文网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
浅谈当代农学:关于“生命空间”的实践“合”学
当代农学必须以地域这一“生命空间”为舞台,以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活这三种价值的均衡和谐,即社会福剩最大化为目标。去努力研究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实现经营方式和相关政治制度保障条件的变革。    农学的任务在于探索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以及农村社会的发展目标、道路和方法。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农学面临着不同的现实问题,以实现不同的农业价值追求。当代农学,具有关于“生命空间”的地域性实践过程的特征,以及追求生命系统综合性的“合”的特征。本文试以《农学原论》等为基本依据,对当代农学的特点进行归纳。中国论文联盟    一、近现代农学的发展:    从生产的农学到生命的农学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早期,工业急速扩张,人口及产业向大城市集中,经济高速增长,这就对农业有了新要求:既要向蔬菜果林业、畜产业等增长型产业领域扩展,又要提高生产效率以保证粮食的低价和稳定供应,还要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以使其与城市居民保持均衡。农业为了体现这种重视生产的扩大和发展的经济功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的形成来提高认识、预测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于是,出现了高投入、专业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向,表现在单一农业的规模化扩张,拖拉机和配套农具等机械化的使用;人造肥料、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化学工业的使用;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等等。  与传统农业重视经验知识的积累不同,近现代农学是一套建立在实验科学之上的、重视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农业科学体系。近代农学第一个大学科是农业化学,即用化学的理论来解决动植物生产过程的问题,用定量分析、数字统计的方法来处理材料,它直接导致了近代人造肥料工业的产生。农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基本上反映了以土地节约型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劳动节约型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标:在农业机械、肥料和农药的开发,食品的加工和流通、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业关联产业部门(畜产、果树、林业、水产业等)都出现了无数划时代的技术创新,形成了施肥、灌溉、良种、防病、栽培、饲养等等技术,出现了农药学、肥料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经济学等等专门的学科。借助这样的农学,农业成为追求“优质、高效、稳产”的目的性的营生,成为以实现更高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劳作。  然而,在工业化农业的各种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的作用下,形成了资本主导下的农民之间恶性竞争和垄断集团恶性操控的状况,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状况,以及农民由于“贵买贱卖”而利益受损、不愿经营农业的现象。此外,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制造等高投入取代自然循环的结果是高成本和环境污染;经营的专业化、作物的单作和连作化,产生了加重污染的中间物质积累;也引起了地力下降、重茬病的产生及作物生命力的下降、病虫害问题频发。再加上农民由于利益取向不愿精耕细作、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等原因,食品的质和量两方面的安全性作为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问题、涉及国家战略和社会稳定问题而被重新关注。  于是,在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后期,人们开始期待农业和农学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正外部效应,于是就出现了为维持和保护人和动植物的生命而追求“生态环境价值”的相关理论。其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低投人型农业”的思想密切相关。人们希望能利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发展,组织的自动化生产和无废物生产,从而在取得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农业的稳定持久发展和环境保护。后来,随着城市化发展过度而引致的城市社会病理现象的加重,以及农村凋敝过度而引致的各种乡村社会病理现象的加重,出现了批判一切向大城市集中和重视地方发展的注重“生活价值”的“地方主义”运动。其特征在于:“从维护地域的社会生活的角度来重建农村以及增进与城市的交流等,包括社会、文化价值在内的‘生活价值’的实现是其主要目的。”  人们对作为经济生产的农学进行反思的结果,就是以注重“生态环境价值”保护和“生活价值”为目的的“生命的农学”――这一新生事物的萌芽和诞生。    二、当代农学新视角    ――“生命空间”的提出  危险和机遇并存的种种迹象意味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到来:人类与自然对立所造成的能源枯竭、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威胁;以及人类通过政府法案、组织行为和民间努力等方式,朝向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可能性努力……在生态文明的当代,一切都意味着重新进行考量,包括农学的时代使命和内在生命。以追求综合价值为主的“生命空间”的农学便应时而生。  农业的本质是一个“生命循环的世界”。“农业是依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机能,通过人的劳动去控制、强化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来取得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农活”的非经济的特征:农业以生生不息的土壤为基础,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统一体,受一年四季中的光、热、气、水、土等自然条件制约,具有地域性、不稳定性、多样性、时间性、可更新性、复杂性等等超经济的“生命”现象。农业的对象是动植物这种有机生命体在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在受到天体循环影响的诸多生命的循环之中得以延续的;它也是农民世世代代的生命延续中培育出来的长期积蓄物。因为农业生产是对自然循环、生命循环和代际循环的综合反映,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和永恒、生命的韵律和丰裕,也滋生出了对祖先的感谢和对子孙的期望、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他人谦虚的精神。可见,农业生产中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  老实地说,“人类的日常生活空间既是一个生态场所,又是满足人类各种欲求的生活场所,同时还是一个生产场所”。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既要面临贸易自由化所造成的国内外价差的严重挑战,又要担负起本国食品供应安全、保护生命和环境的基本义务,并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农业和农村的诸种功能综合起来有3大方面――  1.经济功能,包括高效的食物生产、优良食品的供给、发展国民经济、振兴地域经济等;2.生态环境功能,包括保全国土、保护生活环境、农业的可持续性,等等;3.社会文化等生活功能,包括一般性功能、社会交流、福利功能、教育功能、人性复原功能等等。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中国论文联盟总之,农业是多元价值的产业,农村是多种功能的空间。农学的价值目标在当下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愈来愈体现出多元化和层次性。然而,其多元的价值追求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时常体现出对立和背离的关系:经济功能注重成本、价格、产量和利润;生态功能注重自然资源的协调、更新和可持续;社会文化功能注重其健康、美好和休闲。这样,农业就注定是在一定的张力场中,同时实现经济的、生态的和生活三方面的综合性价值。  这种综合价值实现的最佳场所为具有完整“生命空间”的“地域”。如何理解集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为一体的“生命空间”的地域呢?作为“生产的空间”的农村地域,“是一个向外部开放的、具有自律性、独特的多种产业复合体的经济空间”;作为“生态环境空间”的农村地域,其基本概念是循环性、多样性以及相关性,是人类和自然共生的空间;作为“生活空间”的农村地域,是在人类的具体生活中体验和展示出来的、具有感觉和爱恋的、充满人性的生存和生活空间。总之,地域社会是一个联系密切的生活的、生命的世界,它更易形成“得体”的富于多样性、安定性和持久性的生活。同时,它并非单纯的理性场所,还包含着种种状况和境遇,是“矛盾的空间”,也是“问题的空间”。也正因为矛盾或问题被置于同一场所,才有可能被自觉认识,从而才具备克服的可能性、统一的可能性以及解决的可能性。进而,它也就会成为凝结着农业从业者和农村居民的日常经验性努力、科学研究上努力以及政策上努力的空间,结果也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空间”、“解放的空间”和“更好地生活的空间”。如此,农学就成了从把握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构想与创造的学问,努力发现和解决农业及农村问题就成了农学研究的使命。  当代农学必须以地域这一“生命空间”为舞台,以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活这三种价值的均衡和谐,即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去努力研究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实现经营方式和相关政治制度保障条件的变革。如何重视和协调各种价值之综合性价值的实现来追求最终的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这就是当代农学的目标。    三、当代农学质的规定性之一――实践性    “实践”的品格而非“理论”的品格,是当代农学质的规定性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当代农学是一门追求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科学。  科学从一开始主要包括两大类:探究人类社会现象规律的人类科学,以及探究自然现象规律的自然科学。后来,出现了以此为基础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科学。  实践科学是在“构想”的新的方法论空间里,将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统一起来,形成新的具有价值追求性的技术探究领域的一门学问。从此意义上而言,实践科学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特定的价值目标”的自然科学,也是在理解和阐释过去或现实的人的存在和问题基础上的、“意图性的、人工合成性的”学问。它既具有“逻辑的构成要素”,也具有“历史的构成要素”,同时还伴随着价值判断和规则指示的“实践的构成要素”,处于“以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因果论与目的论、自然与人类、客体与主体、物质与精神为媒介并将它们统一起来的位置”。在实践科学中,其假设是“范式”;其方法是“试验和调查”,其最终目的是“实践范式的确立”,支撑其相对独立性、赋予其方法整体以特色的,是“构想力”。  可见,农学是为实践服务的目的性很强的学问,是提示实践规范的实践科学,它包含了作为基础科学的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农学与工学、医学、教育学等一样,是积极地进行价值目标的设定并力求实现的、需要高度想象力的科学。换言之,它属于应用科学、实践科学、实际科学,涉及一定的价值。其价值目标的现实合理性,是决定其存在与否的重要问题。农学作为带有价值追求的实践科学,它高扬着明确的价值目标。  现代社会已经到了要把追求农业综合价值作为发展理念的时代。作为一个发展理念的追求,一个国家或地域中具有多元价值的农业,以及具有多功能空间的农村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的实践经验,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当代农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以城乡关系改善为前提、以农业和地域构造为核心。  城乡关系的改善是农村地域作为完整的生命空间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或者背景。城乡关系论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四个阶段:分别为“试图解决大城市和工业城市问题的田园城市理论,着眼于城市间有机结合的城市配置理论,着眼于城乡结合的地域构造改善政策的理论,以及消除农村内部差距、维持和保全农业多种功能的收入直接补偿理论。”原联邦德国于1968年将农业构造政策和地域构造改善政策结合起来进行实践。在其的地域政策中,有“健康地域”的概念,即“保证人们24小时生活以及满足其完整的生存需求的条件”,具体包括:“由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带来的多样且有机的经济形态;由城市和农村的结合带来的种种生活便利;以及由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带来的自然性的保留。”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共体各国以此实践为经验,通过欧盟组织开始制定并实施空间整备政策。就是在日韩等东亚国家,其农学也有很强的政策特色。  可见,作为一种理念的政策导向行为,这是当代农业政策学的探究性实践。    (三)当代农学强调对实践主体行为――农民及其组织行为特征的研究。  既然要强调农学的实践性,那么就得强调农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主体的统一体――不同国度、不同类型的农民主体的行为特征研究。  一种新型农学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集主客体为一身的农民行为类型及其意义的研究。首先是对追求综合价值的农业推广中的三种行为――先驱者、采用者、适应者的类型及多种意义的研究。在追求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地域社会变动发展过程中,农协、农业经营合作社、各种农业法人等具有区域特征的地区农民组织主体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是构建合作型社会的关键性力量。  此外,因为农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由实践经验知识所推动的革新完成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以农业和农村中的经验知识和科学知识相结合共同推动变革,就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过程性。这种结合的过程,是集实践与科学知识于一身的实践主体知行合一的过程,也是真正有用的农学之所以生成和发展的学术路径的过程。  可见,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并独立开发解决问题的技术,是农学的重要任务。从政策支持的角度,或者以参与实践的身份协助和支援农民自身的内发性创新,进行“外发力量”促进“内生力量”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中国论文联盟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四、当代农学质的规定性之二  ――具有综合性的“合”学    时代呼唤农学作为综合之学而非分科之学。科学的原意是“分科的学问”,自然科学是经过从中世纪的宗教世界中彻底的专业化、分化之后才发展到今天。科学具有要素还原的性质,其本质在于发现了自然规律的真理,不存在人类的任何主观性和价值判断,然而,科学无法脱离价值而存在,“它总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与价值发生着一定的联系”。  农学是生命系统的综合科学,强调“生命空间”的地域性特征。要重构多义性的生活空间和完整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地域社会,从而抵制“非循环性”和“无场所性”,就需要突破现代科学技术和经 济活动的局限,突破“臆断”的狭义科学理性的牢笼。这需要各学科的综合体,需要各学科要素的归整,需要“合”学。农学的综合性源于实践学的综合性,细分为三个方面:中国论文联盟  一是农学作为生命科学和地域科学的综合性。  它首先要求自然科学领域总动员。农学是普遍依据并受到地域限制的、培育和利用有机生命体的科学。农学以培育和利用生物有机生命体当中有利于人类的物种为目的。生物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农林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中心任务在于对生命体的培育和加工、利用,因此以其为研究对象的农学也带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同时,对作为生命体的作物及家畜、林木、鱼类等的本质和功能的整体性研究,需要对作为生产环境条件的研究和对作为生产手段的研究,以及对健康等目的的研究,这就“需要生物和生命科学、生态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和地理学、土木工学等学科的共同发展”,以及“兽医学、药学、食品科学等的研究”。  同时,它离不开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体系的支撑作用。农业事关生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且以家庭经营为主,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高度一致,所以,农学广泛地包含着生物资源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环境经济学、林业、水产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城乡社会学等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体系。  二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农学中既有“说明”与“类推”这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有“理解”和“解释”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有以“构想”为基本方法,是分析与综合的结合、经验知识与科学知识的结合。构想力的理论正是将前述的综合变为现实。农学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人类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前提,通过将其加以综合的构想力,形成具有实际应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科学。  三是研究类型和研究阶段的综合性。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综合,创造研究、展开性研究和集中研究的综合,短期研究、中期研究和长期研究的统一性。  综全文所述,当代农学的发展,事实上进人了以探究“农业理想图景”为核心任务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对农业价值体系、农业的实践品格、多元一体内涵、正当性基础保障等更具前提性、根本性、核心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形成内含着时代使命和现实问题意识的农学观;进而参与跨学科的农学重构之历史实践进程。因此,与构建当代农学相关的种种社会行为、政策的试验或实践,在中国就具有重大的价值。中国论文联盟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上一篇理学论文: 下一篇理学论文:
&更新时间: 14:57:46& 作者:何慧丽 [标签: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更替的四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