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语法的论文现代语法和传统语法区别的论文有哪些文献

《新著国语文法》与《现代英语语法》关系论析《新著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新著国语文法》与《现代英语语法》关系论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本研究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度社科计划资助项目“英语介词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句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M201"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传统语法对介词短语的研究综述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本研究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度社科计划资助项目“英语介词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句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M。 中国论文网 /2/view-4762077.htm  1 引言   本文主要综述传统语法对介词短语所进行的研究。综述从上世纪初的英语语法巨著《现代英语语法》(Jespersen 、、和等)开始,直至本世纪的英语语法研究(见Quirk等1985、Biber等2000以及Carter & McCarthy 2006)。传统语法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即在大量收集语料的基础上,对人们使用的语言进行描述。Jespersen关于英语语法的研究是以数十年收集的大量著名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等作为语料来源的。Quirk及其同事则依据三个语料库来收集研究对象:伦敦地区英语用法调查语料库、兰卡斯特.奥斯陆/勃艮语料库以及布朗大学语料库。Biber及其同事以及Carter和McCarthy都依据相应的语料库进行研究。   传统语法对于介词短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介词短语的定义,介词的词类,词级,词组及短语,介词短语的构成、作用和位置,介词(短语)的意义以及介词和动词共同构成的词组等等。   2 定义   从词类构成的角度来讲,我们研究对象的典型结构是 “介词加上名词”。文献对于这种结构的称谓有介词词组和介词短语。   Jespersen(:15)定义介词词组的角度是着眼于小品词的三个次类别的区别,这三个词类别是副词、介词和连词。介词是后面可以加上由名词词组充当宾语的小品词。也就是说,介词加上宾语就是介词词组。   介词短语的叫法见诸于近几十年以来的文献。Quirk等()认为介词表达了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一是介词后面的名词所代表的实体,另一个是句子中的某个实体。Biber等(2000:74)认为由于介词短语中典型的补语是名词短语,所以,介词短语可以被视为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将名词短语和其他结构联系起来。Carter & McCarthy()指出介词表示两个或以上实体在空间上的关系,或者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关系,以及一些抽象关系。   3 词类   关于介词的词类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Jespersen (:15)认为没有必要把介词当成独立的一个词类,而应该把介词和副词以及连词统一归为小品词。这三类小品词的区别就在于其后是否能加上宾语,以及所加宾语的性质。不能加上宾语的是副词,能够加上宾语的是介词和连词。介词后面的宾语是名词词组或名词类单位,而连词后面的宾语是从句。   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导致的结果是,语法不会区分以下几个有本质区别的单词:and、 of、very 和quickly(Jacobsson 1977:39)。Quirk 等()进一步指出,同一个介词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当作介词或者介词性副词来使用。介词性副词可以单独充当附加状语、联加状语和后置修饰成分,而介词则不能。例如:   (1)Despite the fine weather, we stayed in all day.   (2)Besides, I don’t feel like a walk just now.   (3)The day before, I had spoken to her in the office.   所以,Jespersen有关介词所属词类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可。虽然他们也认为介词、副词和连词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叠,他们仍然把介词作为单独的一个词类。例如,Quirk等(1985)把词类划分得非常细致,认为介词是英语中主要的词类之一,与词类相对应的短语则是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副词短语和介词短语。Biber等()也把介词作为单独一个词类。介词属于功能类词汇,这类单词和词汇类单词以及插入类单词一起构成英语单词的三大类型。Carter & McCarthy()也认为介词是独立的词类。   4 词级   关于词级,Jespersen和Quirk 及其同事都探讨了这个问题。Jespersen(:2)认为从单词之间的相互关系看,英语中有三个等级,即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区分单词等级的标准在于单词之间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 也就是说,第三级解释第二级,第二级解释第一级。例如,在very poor widow中,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分别对应着widow、poor和very。Jespersen同时使用另外一套专有名词来描述这三个词级,分别是首要成分、附加成分和下加成分。所以,介词词组也属于第三级或者下加成分的研究范围。Quirk等(1985)确定了英语语法的五级单位:句子、从句、短语、单词和词素。显然,介词短语处于从句和单词之间。Huddleson()指出这种划分方法受到了Halliday (1961)的影响。   5 词组及短语   在英语语法研究文献中,出现了词组和短语这两个概念。有的学者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有的学者则对二者不予以区分。   Jespersen严格地区分了词组(group)和短语(phrase)。他认为,词组是指在不同例子中能够起到与独立的单词相同作用的两个或者以上单词(:12)。例如,词组Sunday afternoon 在句子Sunday afternoon was fine 中做首要成分,充当主语;在I spent Sunday afternoon at home中做首要成分,充当宾语;在a Sunday afternoon lecture中做附加成分,而在I slept at Sunday afternoon中做下加成分。
  短语被定义为“单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但是有时这些单词并不一定总是紧密相连。”所以,单词组合puts off构成一个短语,短语的意义不能由构成短语的单词的意义推断出来,而且短语的构成成分之间是可以插入其它单词的,比如在he puts it off中的it;再如,插入动词短语will take之间的否定词not(Jespersen :16)。   从定义可以推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单词组合是否能够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是否能够在单词之间加入另外一个成分。Jespersen使用词组介词来标注介词加上宾语这种结构,原因之一是介词和介词宾语一起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原因之二是在介词和介词宾语之间几乎无法插入其它成分。虽然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还使用还出现了“介词短语”这种叫法(Jespersen :459)。但是,出现介词短语的章节是由Niels Haislund撰写。所以,可以推断Jespersen始终都认为“介词加上宾语”这种结构是介词词组,而不是介词短语。   但是,后来的语法家似乎并不刻意区分词组和短语。他们基本上都是用介词短语这个名词(参见Quirk等、Biber等8和Carter & McCarthy 等等)。为了行文方便,下文将统一使用介词短语/词组这种方式来表示我们的研究对象。   6 介词短语/词组的构成   一般情况下,介词短语/词组的必要成分是介词及其宾语/补语构成。介词短语/词组之前可以有修饰成分。   6.1 介词   介词分成简单介词和复杂介词(Quirk等 和Carter & McCarthy 4)。简单介词又细分为单音节介词(如as)和多音节介词(如about)。复杂介词包括由两个单词构成的介词(如as for)和由三个单词构成的介词(如as far as)。Biber等把介词分成自由介词和黏着介词(2000:74)。自由介词有自己独立的意义,自由介词的选择不取决于上下文;相反,黏着介词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意义。一般来说,复杂介词往往都是黏着介词。而某些介词则永远是自由介词,如above、inside和unlike等等。   6.2 介词短语/词组的前置修饰成分   介词短语/词组之前也可以有修饰成分,修饰成分往往出现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介词短语/词组之前,对其程度进行修饰。因此,介词之前的修饰成分一般都是表示强度的词(Quirk等)。修饰成分也可以对介词进行一定程度的阐述(Biber等)。   6.3 介词宾语/补语   在介词短语/词组前置修饰成分、介词和介词宾语这三者中,Jespersen对介词宾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使用了两个词来表示介词宾语这个概念,即object和regimen。起初,他认为二者可以互换使用,但是到了1937年,他明确指出有必要区分这两个名词:object专指动词宾语;regimen则专指介词宾语(Jespersen )。也许同样意识到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区别,后来的一些语法学家直接把介词宾语称为介词补语(参见Quirk等1985、Biber等2000以及 Carter & McCarthy 2006)。   Biber等()的研究里虽然使用了介词性宾语(prepositional object)这个名词。但是,介词性宾语专指和介词动词一起出现的宾语,可以由名词词组、动名词从句和以wh-开头的从句充当:   (4)Perhaps, he thought, it was better when one did not have to rely on other people. (Biber等)   典型情况下,由名词或者代词来充当介词宾语,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其他词类和结构同样可以充当介词宾语,包括副词、形容词、介词短语/词组、联合体和从句等等。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副词常常可以充当介词宾语,例如:from here,和by then等等。形容词充当介词补语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有固定意义的介词短语/词组中,换言之,介词在这一类介词短语/词组中属于黏着介词。例如:   (5)in short, by far, before long(Carter & McCarthy )   介词短语/词组本身也可以充当介词的宾语/补语。如:   (6)From behind the wire fencing (Biber等)   动名词形式可以充当介词宾语。如:   (7)After saying this, he sat down. (Jespersen 1940:92)   Jespersen指出,联合体是一个“暗示谓体的组合,并且该组合可以有自己的主语,也可以有动词或者表语。除此之外,联合体还可以有自己的宾语,宾语往往包括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5)。例如,下面的例子中的斜体部分都是联合体,其充当的句子成分是介词宾语:   (8)Happiness lies in the making of others happy. (Jespersen:29)   可以充当介词宾语的从句包括内容从句、疑问从句和关系从句。关于从句充当介词宾语的描述主要见诸于Jespersen(: 23-71)的论述中。如:   (9)Men differ from brutes in that they can think and speak.(Jespersen :29)
  7 介词短语/词组作用   介词短语/词组的作用是指介词短语/词组在多种结构中所起到的句法作用。它们在连接体(junction)中,尤其是名词词组中,可以充当实词的前置附加成分、后置附加成分和同位语;也可以在形容词词组和副词词组中出现。其次,介词短语/词组在结合体中充当表语;另外,在句子中,介词短语/词组可以充当不同成分,包括第一级成分、第三级成分/状语、同位语和外置成分等等。   7.1 词组和联合体中的介词短语/词组   介词短语/词组可以用来充当名词词组的前置附加成分,后置附加成分和连接体中的同位语例如:   (10)his supply of after dinner whisky-and-water.(Jespersen :343)   (11)a valet out of employment (Jespersen :390)   (12)the City of Rome (Jespersen :13)   Quirk等()、 Biber等()和Carter & McCarthy ()都指出介词短语/词组可以出现在形容词的后面。Quirk等(1985)指出,介词短语/词组的作用是充当形容词的补语,而Carter & McCarthy(2006)则认为是形容词的补语或者是形容词的后置修饰成分。如:   (13)He’s terrible at games.(Quirk等)   介词短语/词组可以充当结合体中的表语,包含介词短语/词组的结合体,常常和句子的主要部分有联系,这种联系有时呈松散状态。这种结合体可以提供描述细节和动作发生时所伴随的环境,参见下面例句:   (14)Teacup in hand, he seated himself by her. (Jespersen :61)   介词短语/词组有时可以充当所有格的一部分,可以做动名词的主语,例如,下面两个例子中的介词短语/词组:   (15)the cause of some part of mankind being black (Jespersen :127)   7.2 句子中的介词短语/词组   在句子层面上,介词短语/词组可以充当第一级成分(主语和宾语)、第三级成分、表语、同位语和外置成分(Jespersen :14-36)。下面分别对介词短语/词组充当的每一种句子成分举一个例子:   (16)主语:From nine till twelve is three long hours. (Jespersen :22)   (17)直接宾语:You have till ten tonight. (Jespersen :22)   (18)间接宾语:This will last me till Christmas. (Jespersen :141)   (19)第三级成分:He stopped on account of the noise. (Jespersen :32)   (20)表语:She looked a little out of health. (Jespersen :29)   (21)同位语:Brown, never at a loss for an answer, replied. (Jespersen :14)   (22)外置成分:As to an Abyssinian victory, that is out of the question. (Jespersen :36)   值得注意的是,Jespersen几乎没有提到状语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第三级成分这个提法。关于状语,Quirk等. 进行了当时“最具新解”的研究(许国璋1989:4)。他们认为,状语可以分成四类:附加状语、下加状语、外加状语和联加状语(参见Quirk等. )。Biber等()也对状语进行了分类,三大类状语分别是环境状语(circumstance adverbial)、立场状语(stance adverbial)和连接状语(linking adverbial)。这些类型的状语分别与Quirk等提出的附加状语、下加状语以及联加状语相对应。介词短语/词组均可充当上述三类状语。   8 位置及相关原则   8.1 位置   一般情况下,介词短语/词组本身的词序是固定的,即介词直接出现在介词宾语的前面。介词短语/词组充当第三级成分或状语多数情况下出现在句子的结尾或开头。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例外的情况:介词宾语出现在介词前面,介词短语/词组出现在句中多种位置上。Quirk等(0)对此做了介绍,包括居首、句中和句末。句中有分为四种位置,即主语和操作词之间、紧随主语和操作词之后、助动词之间和主要动词之前。句末位置有两种:一是在句子结尾处;一是句子最后一个必要成分之前。   8.2 词序原则   Jespersen试图利用与词序相关的原则来解释介词在介词短语/词组中的位置,以及介词短语/词组在句子中的位置,详见Jespersen(:54-59)。介词宾语位于介词之前的现象很可能和下面两种原则相关:现实原则和相对重量原则。   在现实原则的作用下,介词被置于句子结尾处,而介词宾语则被放在句子开头处,参见下面三个例子中介词和介词宾语的位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说话的人或者写作的人在当时认为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是最重要的。这一原则也适用于疑问代词和以wh开头的关系代词出现在介词前面的情况。如:
  (23)That I’m sure of. (Jespersen :73)   在take it off和take off your hat这两个例子中,介词的位置之所以有所不同,就是因为相对重量原则的影响。也就是说,比较轻的单词可以放在离句子中心较近的地方;相反,较重的单词则被放在句子外围的位置上。具体到这两个例子上,代词it比实词词组your hat轻,因此,it可以插入在动词短语take off之间,而your hat一般则不能插入其中。   与介词短语/词组在句子中位置相关的原则涉及内聚力原则、现实原则和传统原则。 句子中心包括动词、主语、宾语和表语。因此,作为动词短语构成部分的副词,也可以比较靠近句子的中心位置。但是,充当第三级成分的介词短语/词组一般情况下被置于远离句子中心的位置上。介词短语/词组在句子中的外围位置是由内聚力原则决定的,原因是介词短语/词组和句子的中心成分意义上连接不够紧密。   介词短语/词组作为第三级成分出现在句子开头时,现实原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以表示否定的第三级成分为最突出,参见下面例句:   (24)At no age are female taller or heavier than men. (Jespersen :78)   除了上述两个原则之外,传统原则也决定介词短语/词组的位置。传统原则在固定词序方面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说话人往往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组织思想。下面各例句中的介词短语/词组无论在什么文体中都必须出现在句首。   (25)In what respect do these things differ?(Jespersen :486)   9 介词的意义类型   上文提到介词短语/词组中的介词体现的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Quirk等(3 )对介词的意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描述。介词表示的意义包括空间意义、时间意义、原因/目的连续体意义、方法/施事者连续体意义、陪伴、支持及反对等几大类。每个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介词意义的描述篇幅比较长,在此,仅以方法/施事者连续体意义为例简要介绍。这类介词意义包含的亚类别有方式、方法和工具,以及工具和施事者等等。介词和动词共同构成的词组   Biber等()指出有四种多单词动词。顾名思义,其特点是由多个单词构成,但整体相当于单个动词:   短语介词:动词+副词小品词,例如:pick up   介词动词:动词+介词,例如:look at   短语介词动词:动词+小品词+介词,例如:get away with   其他多单词动词:动词+名词短语(+介词),例如:take a look (at)   以上几种包括介词或副词在内的动词形式在句法和语义上都被视作为单独的单位,后面都可以带上宾语。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下,介词和前面的动词关系更为紧密,与其后面的名词并不构成介词短语/词组。因此,不对介词和动词共同构成的单位做更多的综述。相关描述参见Quirk等()、Biber等(3)以及Carter & McCarthy(6)等等。   10 小结   本文主要对传统语法关于英语介词短语/词组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我们首先明确了传统语法中介词短语/词组的定义,理清了介词的词类问题还有对于介词短语或介词词组的称谓的由来问题。在此基础上,传统语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涉及介词短语/词组的结构构成,介词短语/词组的句法作用,介词短语/词组的位置和相关原则,介词的意义类型以及由介词参与的多单词动词等等。可以发现,传统语法的研究多是对介词短语/词组进行结构及其在各种结构中作用的描述,较少涉及到对意义和功能的研究。虽然Quirk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句子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语义分析(林学洪1986:7),但是,这种语义分析并没有深入到介词短语/词组内部。   参考文献   [1]Biber, D., S. Johansson, G. Leech, S. Conrad, & E. Finegan. 2000.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Carter, R. & M. McCarthy. 2006. Cambridge Grammar of English: A Comprehensive Guide: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Grammar and Usage. Cambridge/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Halliday, M.A.K. 1961. Categories of the Theory of Grammar. Word 17(3):241- 92.   [4]Huddleston, R. 1988. Review on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y Randolph Quirk, Sidney Greenbaum, Geoffrey Leech, Jan Svartvik. Language 64 (2): 345-354.   [5]Jacobsson, B. 1977. Adverbs, Prepositions, and Conjunctions in English: A Study in Gradience. Studia Linguistica Vol 31 (1): 38-64.   [6]Jespersen, O. . 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II.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7]Jespersen, O. . 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III.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8]Jespersen, O. . Analytic Syntax.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Jespersen, O. . 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V.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0]Jespersen, O. . 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VII.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1]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 J. Svartvik. 1985.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2]林学洪,1986,一部重要的英语语法新作---评介夸克等著《英语综合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总第66期),1-11。   [13]许国璋,1989,再谈夸克,《外国语》第3期(总第61期),1-1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英汉语言学文献综述研究_语法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英汉语言学文献综述研究
英汉语言学文献综述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更新:&&&& 栏目:
【热点导读】:&&&&英汉语言学文献综述研究
&&& 一、研究背景&&& 对学术这一体裁,过去20多年以来,引言部分首先受到较多的关注。引言图式结构的语步模型首先是Swales提出的,1990年他修订为CARS模型。[11]其后不少研究都采用CARS模型来分析论文及其各部分的修辞特点。Bunton于2002年就学位论文的引言提出了一个修订模型。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近年才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Kwan收集了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LR章节的语料,将其正文部分与开头和结尾分开来分析学位论文LR的修辞结构,由此提出了一个三语步图式结构来描述LR的正文部分。他采用了功能―语义法来判别语步,并进一步分析了组成各语步的元素,采用“策略”(strategy)来描述。其研究显示:LR和引言在结构上并非完全相同[12]。国内学者陈明芳提出博士学位论文的LR部分存在四个语步,即“参阅已有文献―对选题进行总体评价―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评判―从文献综述提出结论”[2]。此外,不少研究采用CARS模型分析学术论文中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修辞策略。Taylor和Chen在比较和汉语论文的引言语篇的基础上指出,差异所呈现的学科和文化特征胜于语言特点,不能泛化语篇结构和语言文化系统的关系。[13]Martin对社会领域论文摘要的研究则发现,西班牙语所写的摘要大多遵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术社团建立起来的国际惯例。[14]另一方面,多项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修辞存在显着的跨文化差异,尽管因语类的限制呈现相对的一致性。修辞风格产生跨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语篇社团(discoursecommunities)的预期和要求不同。[15]Cmejrkova也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可以制约学术语篇的修辞和,并没有通用于不同科研社团的学术语篇模式。[16]杨玉晨认为,英汉学术论文开头段语篇模式差异的产生主要在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3]鞠玉梅和滕延江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各自的宏观结构得出结论,认为英汉学术语篇具有取向不同的潜在结构,受到交际者所认同的文化影响,反映了中西方学者潜意识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观念。[4][5]最近还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中英模糊限制语的不对等性导致了中英摘要中模糊限制语数量上的差异。[6]不过有关文献综述的研究集中在英语论文,缺少与汉语论文LR语篇的对比研究,且仅限于学位论文的研究。由于文献综述与引言属于同一语类系统,Swales用于论文引言的CARS模型及进化版将被作为本项学术论文LR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11][17]&&& 二、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本研究综合了Swales的CARS模型以及Kwan提出的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语步结构,并做了一些修订。[17]Kwan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Bunton为学位论文引言而修订的CARS模型[18]。我们认为,不同于引言,文献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所开展的研究与文献中记载的以往的研究相比有何联系和有何独特性,以论证该研究的价值,而引言是整个研究的一个概貌[7],因此其结构模型需要依修辞目的和侧重点做一定的修正。在Kwan的语步结构中,相关研究综述(Reviewingprevi-ousresearch)只是实现语步1的一个策略;策略不是LR中必需的成分,其使用也没有一定的次序。本研究认为,鉴于文献综述的交际目的,综述相关研究是必需的,也是“确定研究定位”(Establishinganiche)语步的先决条件,因此应界定为语步而不是策略。由此笔者修订了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结构模型。语步下面,将组成成分以策略(strategies)和步骤(step)两个类别来区分:必需的成分为步骤,非必需的为策略。在笔者修订的四语步框架中,我们的语料编码系统吸收了CARS模型、Kwan和陈明芳研究得出的模式结构中的部分语步、策略和步骤。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两个问题:(1)我们所修订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模型能否得到实证的支持?也就是说,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原型结构究竟是什么?(2)就文献综述的修辞结构而言,在学术论文语类因素和不同文化的修辞传统两者之间,哪个因素的影响较大?&&& (二)语料收集&&& 本项研究收集的文献综述语料分别来自50篇英语学术论文和50篇汉语学术论文。为保证对比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它们均为应用语言学学科ILrMRD模式的论文。英语论文取自年的TheModernLanguageJournal、ELTJournal、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LinguisticsandEducation和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等5种期刊,汉语论文取自年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和《外语界》等5种期刊。每种期刊10篇论文,样本采取随机抽取的办法,且所选论文排除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抽样的英文论文都是被上述英语学术期刊接受并发表,本研究将这些论文视为符合英语论文的规范标准。&&& (三)分析方法&&& 我们采用Kwan介绍的功能-语义法[12]来判别文献综述语篇的语步。语篇分析功能法并不依赖语言结构做标准来判别语步界限,而倾向于语篇交际目的的认知判断。我们对语料的语步和步骤/策略编码通过辨认语篇片段的主要语义特征来实施。我们先确立了四语步框架,策略/步骤范畴以相关文献[2][12][17]为参照;然后以此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考察语料中各语篇片段的功能并判断其交际目的。从这些语篇片段中我们找出惯常出现的“功能―语义”主题(functional-semanticthemes)。这些主题可以组合起来表示语步的各种策略/步骤。如果发现有些语篇片断的交际目的与上述研究中的范畴有所不同,则尝试用一个新的策略或步骤来描述。在此基础上,分别记录各个语步、策略或步骤在英汉语料中的出现频率。最后,将常有的项目(出现频率过半)和出现的项目(出现频率超过十分之一方统计在内)分列,并进行英汉对比。&&& 三、结果与讨论&&& 对论文的文献综述进行辨认并不是那么直接,文献综述采用的小标题各不相同,有些不止一个章节(section)。英语论文LR中有一半(15篇)分成2-5个小节,而只有1/6的汉语论文LR分层次,且均为2个小节。大多数小标题指明了本节的功能,如“文献回顾”、“理论背景”等。也有采用突出某些主题的标题(topic-spe-cificheading),如“进行体的标记性”等。从小标题来看,LR部分粗略可以分为两步:考查以往研究和引入当前的课题。分析语步之前,我们统计了文献综述语篇的字数,发现英语语篇的长度大于汉语语篇:英语论文LR语篇字数的平均值为1421.43,中文则为978.93。对两组字数变量t检验得出显着水平为0.009(t=2.702,df=58,p=0.009),说明英汉论文LR在字数上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在文献综述语篇中,平均每篇参考19.3条文献,最少2条,最多45条;其中英语LR平均30.5条,汉语LR平均8.0条,差距较大。通过分析文献综述语料的语步、策略或步骤,我们发现大多数LR呈现出我们修订的结构模型中的4个语步,各个语步在英汉论文LR的出现频率见表2。语步2“评述以往研究”(Sur-veyingthepreviousresearch)在LR中的出现频率为100%,证明它是必需的要素,而不是策略。由于文献综述旨在揭示所开展的研究与文献中记载的以往研究相比有何联系和有何独特性,以论证该研究的价值,所以对以往研究的述评是不可或缺的。在统计文献综述语篇语步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LR都符合标准的1-2-3-4语步结构,变异主要包括缺少1到3个语步、改变次序、采用含有并列或从属的循环语步的复杂结构。与复杂结构相对、没有循环语步的线性结构我们称之为简单模式。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在英汉LR中的分布情况。汉语LR中只有7篇(23.33%)使用了循环语步的复杂模式,如1-2-1-2-3。而56.67%的英语LR含有语步循环,说明英语LR循环模式占上风。由此看出,汉语LR的语步结构比英语更简明。Connor认为,修辞风格产生跨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话语社团的预期和要求不同。从中国学术界的观点来看,论文的写作要有简洁性,其中包括在层次和结构上要简明,语言要简洁,要惜墨如金。社会科学论文要学会以简驭繁。[8]戴曼纯基于学术论文写作和编审的经验也给出建议,论文写作要注意简洁,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9]因此,汉语学术话语社团对论文简洁性的要求和预期,在论文LR的修辞模式上表现为简明的直线式。在LR写作中,中国学者摈弃了那些对发展论文主题没有切实作用的文献,而不像不少英语论文作者那样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以往文献进行评述,所以在汉语LR中线性结构要占上风。而且,汉语LR引证文献条目较少、篇幅较短,且大多未细分层次,都一致地体现了汉语论文简洁性的修辞风格。而循环模式在英语LR中占优势也主要是其引证文献条目较多、大多来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以及较长的篇幅决定的。下面我们将重点描述每一语步及其策略和步骤。&&& (一)语步一:确定主题范围大多数文献综述的开头旨在确定与研究有关的某一主题。这可以通过两个步骤实现:概述研究主题(S.1A:makingtopicgeneralizations),声言重要性(S.1B:claimingcentrality)。步骤1A和1B与Kwan模型中相应的策略一致。&&& (二)语步二:评述以往研究评述以往研究这一语步在LR中的出现频率为100%,证明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发现,参考已有文献(S.2A:constructingreferencetothepublishedwork)是其必备的环节(出现频率100%),因此称之为步骤。在语步二中出现的环节还有给予正面和/或负面的评述(S.2B:mak-ingpositiveand/ornegativeevaluation)和总述文献概要(S.2C:makingsummarystatement)。这两个环节是论文作者可选的策略。这三个环节依次示例如下:(1)对语言变体的研究最早的是S.Fisch-er(1958)在新英格兰所进行的一次……(Chin.17)(2)对于笔记在口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及如何记笔记,国内外的相关讨论很多,但是,这类讨论基本上属于经验式或直觉式的泛泛而论。(Chin.3)(3)在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中,学者们大多承认标记性影响习得的顺序和难度,但对于影响的程度和方[1]&&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免费论文推荐栏目
免费论文子栏目导航
&&&&&&&&&&&&&&&&&&&&&&&&
本站最新免费论文
&&&&&&&&&&&&&&&&&&&&&&
本站推荐免费论文
&&&&&&&&&&&&&&&&&&
网友热评免费论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文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