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振兴花园学校学习马燕姬资料

求战国七雄的全部资料,包括国君、领土、郡县的位置和名称。
求战国七雄的全部资料,包括国君、领土、郡县的位置和名称。 100
是战国七雄,不是秦朝! 我要全部资料。
芦笛捷报还,天子威德传,鹏有乾坤志,留名丹史间。
邮箱: 链接:http://user./
战国时期诸侯国
周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周 姬 名义上统治全国,实际上只控制首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的狭小地区
王(天子) 前770年—前256年 秦
主要诸侯国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齐 田 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 侯、王 -前221年 秦
楚 芈 湖北省、湖南省北部、安徽省西部、江西省西部、河南省南部一带 王 -前223年 秦
秦 嬴 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 伯、王 -前206年 西楚、汉
越 姒 以浙江省为中心,曾经达到山东省南部和福建省北部 王 -前306年 楚
燕 姬 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一带 侯、王 -前222年 秦
赵 赵 河北省西部、山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侯、王 -前222年 秦
魏 魏 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陕西东部、河北省部分地区 侯、王 -前225年 秦
韩 韩 河南省一带 侯、王 -前230年 秦
秦嬴 不详 不详 秦侯 不详 不详 公伯 不详 不详 秦仲 不详 不详 秦庄公 前821-前776
44 秦襄公 前777-前766
12 秦文公 前765-前714
51 秦宁公 前715-前702
13 秦出公 前703-前696
7 秦武公 前697-前676
21 秦德公 前677-前674
3 秦宣公 前675-前662
13 秦成公 前663-前660
3 秦穆公 前659-前619
40 秦康公 前620-前609
11 秦共公 前608-前602
6 秦桓公 前603-前577
26 秦景公 前576-前537
39 秦哀公 前536-前501
35 秦惠公 前500-前491
9 秦悼公 前490-前477
13 秦共公 前476-前443
33 秦躁公 前442-前429
13 秦怀公 前428-前425
3 秦灵公 前424-前415
9 秦简公 前414-前400
14 秦惠公 前399-前387
12 秦出子 前386-前385
秦献公 前384-前362
秦孝公 前361-前338
23 秦惠文王 前337-前311
秦悼武王 前310-前307
秦昭襄王 前306-前251
55 秦孝文王 前250
秦庄襄王 前249-前247
2 秦王(嬴政) 前246-前220 26
秦帝系表 (公元前221 至 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 前221-前210 11 秦二世 前209-前207
晋国晋唐叔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
前628年,晋文公驾崩,其子晋襄公即位
前627年,晋秦肴之战,晋国打败秦国
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
前607年, 晋灵公被杀,其叔晋成公即位
前600年, 晋成公逝世, 其子晋景公即位
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灭知氏
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前349年, 韩、赵两国杀晋君,晋国灭亡
赵简子 赵鞅 42 (前517年――前476年)
赵襄子 赵无恤 51 (前475年――前425年)
赵桓子 赵嘉 1 (前424年――前424年)
赵献侯 赵浣 15 (前423年――前409年)
赵烈侯 赵籍 9 (前408年――前400年)
赵武侯 赵□ 13 (前399年――前387年)
赵敬侯 赵章 12 (前386年――前375年)
赵成侯 赵种 25 (前374年――前350年)
赵肃侯 赵语 24 (前349年――前326年)
赵武灵王 赵雍 27 (前325年――前299年)
赵惠文王 赵何 33 (前298年――前266年)
赵孝成王 赵丹 21 (前265年――前245年)
赵悼襄王 赵偃 9 (前244年――前236年)
赵幽缪王 赵迁 8 (前235年――前228年)
代王嘉 赵嘉 6 (前227年――前222年)
-395 丙戌 魏武侯 元年 -376 乙巳 韩、魏、赵分晋 -369 壬子 魏惠王 元年 -318 癸卯 魏襄王 元年 -295 丙寅 魏昭王 元年 -276 乙酉 魏安厘王 元年 -242 己未 魏景闵王 元年 -227 甲戌 魏王假 元年 -225 丙子 (秦灭魏)
韩国君主列表 韩景侯 前409年-前395年 在位15年
韩烈侯 前394年-前372年 在位23年
韩哀侯 前371年-前369年 在位3年
韩共侯 前368年-前359年 在位10年(懿侯)
韩厘侯 前358年-前333年 在位25年(昭侯)
韩威侯 前332年-前326年 在位7年
韩宣王 前325年-前312年 在位14年(宣惠王)
韩襄王 前311年-前296年 在位16年(襄哀王)
韩厘王 前295年-前273年 在位23年
韩桓惠王 前272年-前239年 前34年
韩废王 前238年-前230年 在位9年
郑桓公 姬友 在位36年 前806年-前771年
郑武公 姬掘突 在位27年 前770年-前744年
郑庄公 姬寤生 在位43年 前743年-前701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1年 前700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4年 前700年-前697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2年 前696年-前695年(复位)
郑子亹 姬子亹 在位7月 前694年
郑子 姬婴 在位14年 前693年-前680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7年 前679年-前673年 (复位)
郑文公 姬踕 在位45年 前672年-前628年
郑穆公 姬子兰 在位22年 前627年-前606年
郑灵公 姬子夷 在位1年 前605年
郑襄公 姬子坚 在位18年 前604年-前587年
郑悼公 姬沸 在位2年 前586年-前585年
郑成公 姬睔 在位14年 前584年-前571年
郑厘公 姬恽 在位5年 前570年-前566年
郑简公 姬嘉 在位36年 前565年-前530年
郑定公 姬宁 在位16年 前529年-前514年
郑献公 姬趸 在位13年 前513年-前501年
郑声公 姬胜 在位38年 前500年-前463年
郑哀公 姬易 在位8年 前462年-前455年
郑共公 姬丑 在位31年 前454年-前423年
郑幽公 姬已 在位1年 前423年
郑繻公 姬骀 在位27年 前422年-前396年
郑康公 姬乙 在位21年 前395年-前375年
姜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姜尚,字子牙 前年—前1000年 在位年
齐丁公 姜伋 (一说姜及) 前999年—前年 在位年
齐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癸公 姜慈母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哀公 姜不辰 (一说姜不臣) 前年—前863年 在位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在位3年
齐献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在位9年
齐武公 姜寿 前850年—前825年 在位26年
齐厉公 姜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齐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在位12年
齐成公 姜脱 (一说姜说) 前803年—前795年 在位9年
齐前庄公 姜购 前794年—前731年 在位64年
齐厘公 姜禄 前730年—前698年 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公孙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5月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6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0月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
齐宣公 姜积 前455年—前405年 在位51年
齐康公 姜贷 前404年—前379年 在位26年
田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齐宣王 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齐废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燕国燕惠侯 38 (前864年――前827年)
燕厘侯 36 (前826年――前791年)
燕顷侯 24 (前790年――前767年)
燕哀侯 2 (前766年――前765年)
燕郑侯 36 (前764年――前729年)
燕穆侯 18 (前728年――前711年)
燕宣侯 13 (前710年――前698年)
燕桓侯 7 (前697年――前691年)
燕庄公 33 (前690年――前658年)
燕襄公 40 (前657年――前618年)
燕前桓公 16 (前617年――前602年)
燕宣公 15 (前601年――前587年)
燕昭公 13 (前586年――前574年)
燕武公 19 (前573年――前555年)
燕前文公 6 (前554年――前549年)
燕懿公 4 (前548年――前545年)
燕惠公 9 (前544年――前536年)
燕悼公 7 (前535年――前529年)
燕共公 5 (前528年――前524年)
燕平公 31 (前523年――前493年)
燕孝公 38 (前492年――前455年)
燕成公 16 (前454年――前439年)
燕闵公 24 (前438年――前415年)
燕简公 姬载 42 (前414年――前373年)
燕后桓公 11 (前372年――前362年)
燕后文公 29 (前361年――前333年)
燕易王 12 (前332年――前321年)
燕王哙 姬哙 9 (前320年――前312年)
燕昭王 姬职 33 (前311年――前279年)
燕惠王 7 (前278年――前272年)
燕武成王 14 (前271年――前258年)
燕孝王 3 (前257年――前255年)
燕王喜 姬喜 33 (前254年――前222年
楚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楚武王(约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王堵敖(约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庄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后)
:楚王郏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灵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后)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简王(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声王(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肃王(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怀王(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顷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前228年)
:楚王负刍(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
:楚怀王孙心或楚义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中国战国时期国力最强盛的秦、齐、楚 、赵 、魏、韩、燕七国。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早期——上述各大国,除吴国于公元前473 年被越国灭亡,全都保存下来。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陈)成子杀齐简公,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楚国实力不及三晋 。越国在战国后期因内乱而势衰。
中期——随着三晋的出现和越国的衰落,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于公元前367年 ,把周分裂为
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锐意东进的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 、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次年 ,苏秦 、李兑合赵、齐、楚、魏、韩5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又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5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见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 年,燕乘赵国新败 ,出兵攻赵 ,反被 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 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合赵 、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案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秦齐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中山等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愍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被俘,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
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齐国为临淄。楚国为郢。燕国为蓟。韩国为宛。赵国为邯郸。魏国为大梁。秦国为咸阳。
·楚的都城——宛(今河南南阳)战国七雄之一
·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战国七雄之一
·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战国七雄之一
·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战国七雄之一
七国称雄指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并存及互相兼并的一段历史。
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广大奴隶和平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他们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秦始皇,是姓赵的后裔,始姓赵,名郑
那应该叫做赵政
齐威王,名田因齐,公元前356年,父田齐桓公去世后即位,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
楚庄王(?-公无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在位23年。
战国时的燕国,皇帝是姬哙
韩国皇帝是韩昭侯
赵国皇帝是赵敬侯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
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实力很强大,历史上称它们为“战国七雄”,他们依次为齐、楚、秦、燕、赵、魏和韩。
历史风云网历史在线北大历史系历史家园/list/50lishi.htm 百度历史吧血铸中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中国历史资料博物馆
中国历史网 | 历史故事网 | 中国古代史
华夏历史网 俄经常去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本段]【简介】  定义: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别称:七个诸侯国之中,除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六国均在其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都城:  战国七雄都城国土位置一览表 战国七雄  
都城现今所在地
国土在今省份
山东、河北的一部分。
湖北江陵西北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
河北北京一带
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
今河南新郑
河南、山西一部分。
前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
陕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地跨陕、豫、冀、晋、鲁、宛六省
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
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编辑本段]【历史】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陈成子陈恒(亦称田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公元前333年,为楚所败。  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三晋联盟中由于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三晋同盟瓦解,兵戎相见,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魏国,魏四面受敌,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韩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因有赵国作为屏障,亦得以保全。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齐、秦成为东、西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新兴诸侯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东西两大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将白起惨败赵军(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编辑本段]【阶段】  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自楚悼王至楚威王,楚国国力颇强,大有与秦、齐成争霸之势。楚威王死后,楚国渐渐衰落。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案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齐秦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中山等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闵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降秦,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进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  经过十几年的休整,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
著名诸侯】  魏文侯(?—前396年)前445年即位,在位49年。
  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其名魏斯。春秋末期晋国魏氏宗主,战国初期魏国的开国之君,魏国百年霸业的建立者。前403年,魏斯、韩虔、赵籍受封为诸侯,三家分晋。在位期间,积极改革,励精图治,任贤用能,联合韩赵,攻略天下,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盛的国家,中原的霸主。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嬴姓,赵氏[2],名渠梁,其名赵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他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的成果被继承下来,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齐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妫姓,田氏,名因齐,其名田因齐,田齐桓公之子。齐国国君本是姜姓吕氏[3],是吕尚的后人,齐威王的祖父废掉吕氏,自立为齐君,齐威王即位时已三世。他很注意选拔人才,用孙膑为军事,两次大败魏军,并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姬姓,魏氏,名罃,其名魏罃,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经营,正处于鼎盛时期。魏惠王继父祖之基业,使魏国雄踞中原。但在以后的重大战争中,屡次战败,魏国霸业开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楚威王(?—前329年)前339年继位,在位10年。
  芈姓,熊氏,名商,其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战国时楚国颇具雄才的英主。在位期间,楚国强盛一时。前333年,越王无疆攻打楚国。楚威王率军大败越军,杀越王无疆,并吞吴地。楚国复兴,极盛一时,前329年崩。
  赵武灵王(?-前295)前325即位,在位27年
  嬴姓,赵氏,名雍,其名赵雍,赵肃侯之子。赵国是经“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即位时屡受匈奴侵扰,他进行改革,“胡服骑射”,奖励耕战,国力日强,前298年,他让位与儿子何,后于前295年,因内乱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大乱。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
  姬姓,燕氏,名职,周召公三十八代孙。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他以重金求贤才,招到乐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大举伐齐,大败齐军,陷齐城七十余。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秦昭王(公元前324——前251年)在位55年
  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其名赵稷,秦惠王之子,秦武王之异母弟。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雎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公元前256年又灭亡东周,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王政(公元前259—前210年),姓赵氏[1],名政,其名赵政,秦庄襄王之子,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后统一天下为秦始皇。
[编辑本段]【各国简介】  
韩国  姓:姬 || 氏:韩
  韩国先祖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果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
  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战国韩国历代王侯世系表
前408-前400
前399-前387
前386-前377
前376-前375
前374-前363
前362-前333
前332-前312
前311-前296
前295-前271
前272-前239
前238-前230
赵国  姓:嬴 || 氏:赵
  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时,赵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三晋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一起行动,共同进退。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
  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赵国获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魏赵矛盾升级。前375年,赵成侯继位,公子朝作乱。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楚。齐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孙膑谋,围魏救赵。
  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魏国霸业渐衰,赵国逐步崛起。魏国比邻秦国,屡次为秦国所攻,魏国不得不采取合纵抗秦措施,与中原诸侯重修盟好。前325年,魏惠王发起魏、赵、韩、燕、中山的五国相王。年轻的赵武灵王也兴致勃勃的始称赵王。时赵孱弱,屡见欺。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去王号,并终生不再称王。
  后赵君奋发图强,巧妙的从中原诸侯的混战中摆脱出来,领导国人,衣胡服、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赵国实力因此大大增强。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前299年赵君退位,立子赵何为君,是为赵惠文王,称赵主父。前296年,赵主父剪灭中山国,独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野千里。
  赵主父死后,赵惠文王继其父之烈,渐与秦成争霸之势,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前262年,秦王龁、赵廉颇对峙于长平,双方形成惨烈的拉锯战。至前260年,赵孝成王以赵括替廉颇,秦昭王以白起换王龁。不久白起围赵军长达40余日,赵军全军覆没。赵国国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军灭赵国,俘赵王迁。
魏国  姓:姬 || 氏:魏
  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
  魏文侯时期,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军事上,以吴起、乐羊为将,灭中山(魏文侯死后复国),联韩赵,败嬴秦,弱芈楚,攻姜齐,中原地区魏氏独大。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继续着魏国的强盛。时魏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但魏、赵关系逐步紧张,三晋后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却一味穷兵黩武。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姓:芈 || 氏:熊
  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
  进入春秋后,楚国国力强盛,与晋国长期争霸.。春秋晚期,楚长期陷入公族内乱,风头渐渐被临近的吴国抢去。
  公元前506年,吴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昭王灭唐(在今湖北随州),还归郢,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昭王复国后,又灭顿(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阳)等小国。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袭杀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于朝,劫惠王。叶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乱,再度灭陈。
  战国早期,楚惠王再度灭蔡,占领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简王北上灭莒(在今山东莒县)。简王卒,声王立,立仅六年,“盗”杀声王。楚悼王立。时三晋强盛,楚国多次与晋军交战,然今非昔比。三晋多次大败楚军,楚国黄河以南大片土地被三晋所占,楚军一胜难求。后悼王任用魏将吴起变法,南收扬越,占领洞庭、苍梧,楚国稍见起色。
  战国中期,楚威王败越。楚怀王时,楚与齐纵亲。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秦使张仪入楚,离间齐、楚,许与商(今陕西商县)、於(今河南西峡一带)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约不与,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奏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取楚汉中。楚反攻,秦又败楚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服秦,但仍与齐、韩合纵。
  战国晚期,楚背齐合秦。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楚军于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怀王入秦被执,后三年死于秦,楚从此一蹶不振。顷襄王时,秦继续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黄歇(封为春申君)为相。公元前257年,黄歇与魏信陵君救赵败秦。次年,楚灭鲁。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为哀王。哀王立仅二月余,为庶兄负刍之徒袭杀,负刍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起源: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鼎盛:
  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此节据杨宽“战国史”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覆灭: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杀秦王赵政[4]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开国君主: 吕尚
  都城: 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地理位置 :今山东北部
  建国时间:约前11世纪
  灭亡时间:前379年(为田齐所灭)(田齐)前221年(为秦所灭)
  历史:
  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中原。齐桓公死后,人亡霸灭。
  春秋末年,齐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忌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著名事件:
  田氏代齐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田单复国
前404年~前384年
前383年~前375年
前374年~前357年
前356年~前320年
前319年~前301年
前300年~前284年
前283年~前265年
前264年~前221年
  姓:嬴 || 氏:赵
  秦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其后非子受封于犬丘,建立秦国。几代人的惨淡经营,至赵开因勤王有功,始为诸侯,称秦襄公。秦国之贫瘠,中原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图强,国势稍盛,称霸西戎。而后,秦国又长期陷入低迷,屡为晋国所败。
  后三家分晋,三晋联合攻打秦国,秦国更衰。
  战国时期,魏用吴起为将,屡败秦军,攻入关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卫鞅入秦,见用于孝公,孝公委之以国政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赵政[6]即位,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其他回答 (2)
全部资料,请您去看看
齐威王,名田因齐,公元前356年,父田齐桓公去世后即位, 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
楚庄王(?-公无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在位23年。
宛(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
邯郸(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
大梁(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
秦始皇,是姓赵的后裔,始姓赵,名郑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兴化市振兴双语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