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备有效历史教学课题结题申请书研究结题过程性材料

常熟市微型课题结题报告《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建构与应用的研究》
常熟市微型课题结题报告《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建构与应用的研究》
&&&热&&&&&
【字体: 】
常熟市微型课题结题报告《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建构与应用的研究》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04&&&&更新时间:&&&&
常熟市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建构与应用的研究》  
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 高星  
一、问题的提出  
1、立论依据  
自我们接受学校的教育以来,在阅读或学习过程中,为记住学习内容,养成了按顺序做常规笔记的习惯,但传统笔记的弊端主要有:  
&&& (1)仅仅是线性文字的描述,不能够发挥大脑的右脑的图像记忆功能,不易记忆。  
&&& (2)所有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章节和页面,而且格式单一,很难查找需要的内容。  
&&& (3)缺乏视觉节奏感,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失去了集中精力的能力,浪费时间。  
&&& (4)样式单调,仅仅使用大脑的极少的部分功能,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  
&&& (5)使人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笔记的整理上,不断重复单一的动作,易丧失学习热情。  
&& 那么有助于人们记忆的好的笔记必须具备什么要的条件呢?  
&&& 首先它必须是一个开放式资料架构,便于资料的补充和整理。  
&&& 第二可以一览全貌的系统形象(鸟瞰全貌),可以拥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  
&&& 第三具有有层次感的组织连结,能够从它所在笔记中的位置判断其重要程度,便于记忆和查找。  
&&& 第四可以促使我们进行放射状的关联性思考(发挥联想力,增强记忆)  
&&& 第五使用能刺激大脑反应的表现形式,内容包括:  
(1)关键词&&&   
(2)线& 条&&&   
(3)色& 彩&&&   
(4)图& 像  
(5)符& 号&&&   
(6)联& 想  
&&&& 如果一个笔记能够包括上面提到的所有原素,那么这种笔记对于我们的学习和记忆将起到极其巨大的作用,对于我们大脑潜力的开发将具有不可限量的作用。  
2、理论依据  
英国的托尼•巴赞就发明了一种创新性的笔记方法,叫做“思维导图”。这对传统的笔记方法提出了挑战。思维导图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巴赞发明的这套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思维导图”,人们不再被动地去设法去记下讲师的每句话和看一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并和演讲者积极地对话。  
思维导图就是根据人类的思维发散性,由一个中心点,扩充到另外各个分支点上,再用图表连线的方式综合起来的图画。  
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你的左右脑同时运作,将你的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  
“思维导图”把所有的信息都组织在一个树状的结构图上,每一个分支上写着不同的关键词或短语,而图上又充满着色彩和图像,能够同时刺激人的两个半脑,让人爱思考、记忆、分析、触发灵感的同时发挥潜能。  
本课题研究旨在将思维导图技术引入历史教学中,望能更快更有效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并以此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的系统、科学有效。有了高效的课堂学习,才能腾出时间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深入问题探究。  
3、课题来源  
本课题的提出原因主要是源自于2011年下半年,常熟市教育局联合华东 师范大学 教授,进行的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推进活动;  
4、概念界定  
①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本课题材中的课堂教学特指:按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的方法和工具。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断唤起和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初步形成训练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历史知识的策略与方法。运用思维导图,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效率。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质量和程度。利用思维导图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动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初步形成“初中历史思维导图课堂教学模式”。  
③提升历史教师的执教水平、教研能力,追求一种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A、研究内容  
①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历史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的研究。  
②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熟练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历史知识的策略和方法研究。  
③与思维导图想结合的构建历史知识与结构模型的研究  
B、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对国际和国内有关思维导图及其应用的专业期刊文献或书籍进行分析,把握其研究焦点与特色,找出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有意义和可参考的数据。  
②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思维导图的现实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通过对其系统的调查,和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最终得出有关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规律性的知识和结论。  
③行动研究法:与实施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一线教师建设和应用者密切接触,并对实践数据、资源案例等进行分析和反馈,在研究中行动,持续改进研究质量。在研究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实践问题,从而提高研究水平,改善实践成效。  
④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⑤课堂教学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  
1、第一阶段进行的研究工作  
制定具体的课堂实施办法之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学生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同时比较分析这一模式在不同层次学生间的使用效果。  
教学调查(一)――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第一感觉调查  
同时在学生面前,呈现相同内容的思维导图与文本,思维导图与文本消失后,学生举手表决。(不同的班级逐班进行)  
表1:思维导图的第一感觉调查表  
调查(一)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看同样内容的思维导图与文本时,思维导图更易接受  
教学调查(二)――思维导图与文本的记忆效果比较  
在不理解内容的情况下,将班级分为阅读思维导图组和阅读文本组,以学生个体为阅读单位,分别阅读思维导图与文本各五分钟的情况下。五分钟后,在两组中各选一名成绩中等的同学进行抢答,回答情况如下:  
表2:成绩偏下同学抢答情况表  
调查(二)表明:在对思维导图没有清楚理解与整理的情况下,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使用时,不能体现出思维导图较文本的优势。  
2、第二阶段进行的研究工作  
A.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各个具体教学目标)以构建思维导图为例,  
目标1、学习者能够用自己的言语说出什么是思维导图  
具体陈述:学习者可以说出图例思维导图的特征,在展示一系列的图例之后,学习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思维导图。该目标实现的程度可以通过其描述了多少特征来评判。  
目标2、学习者能够说出思维导图的功能  
具体陈述:学习者可以说出图例思维导图的功能,并且能够结合自身运用思维导图的情况,至少举出5种思维导图的功能。  
目标3:学习者能够概括制作思维导图的一般步骤  
具体陈述:教师陈述两种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之后,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使用思维导图的情况说出制作思维导图的一般步骤  
目标4:能够运用一定的技巧,制作出一个思维导图  
具体陈述:通过呈现一些图例,在学习者能够知道一些制作技巧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运用相关技巧(至少两种),来制作出一个思维导图。  
B.开发考核评价量表  
C、开发教学策略  
    &&&&& 通过提问,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再引出思维导图的概念  
    通过事例展示,进一步说明思维导图的功能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操作活动,以我们熟知的内容主题)  
    &根据学习者的绘制情况归纳总结出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  
    &根据学习者的作品,有针对性对讲解思维导图的制作技巧  
    根据思维导图的制作技巧,修改先前的个人制作的作品  
教学总结,倡导学习者在今后也要有意识地使用思维导图(可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制作)  
(1)教学前的活动说明:  
&&& 教学前,硬挨准备好绘制思维导图必备的一些工具,比图白纸和笔(最好有颜色的)  
(2)教学策略说明:  
教学活动的导入:  
通过提问,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你的学习生活是否出现过忙乱的感觉?是否有记忆太零碎,把握补助重点的感觉?在看完一本书之后,是否对其框架和重点有很好的把握?…..提问之后,引出今天教学的主题,即认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习者解决上述问题,能够帮助大家更有效地生活、学习。让思维导图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好帮手吧!  
&&&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通过有趣的活动、图片,以及同学们关心的话题,来维持学习者的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的注意。  
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学习者的参与:  
内容呈现:  
通过讨论,归纳,最后在ppt上呈现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的功能、思维导图的制作步骤以及思维导图的制作技巧。  
学习者回答问题和参与活动:  
&&& &活动1:以你“资本主义的改革和革命”作为主题,自己绘制一个思维导图。(给予一定的提示)  
& &&通过活动1,要求大家总结出自己制作的步骤,要求大家说出自己使用了哪些制作技法。让学习者将自己的作品与一些案例图进行比较,列举出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  
&&& 活动2(课末的练习活动):利用思维导图制作一份“世界近代史”的知识结构图。  
3、第三阶段进行的工作  
具体课堂实施情况  
A、选定初二12、14、15班为课题实验班级,在不增加任何课时和辅导的情况下同其他班级进行比对。  
B、教师预先做好准备画好示范的思维导图: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实际备课,从教学目的出发,充分估计教学中的情况,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内容。  
C、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课堂上抽出6~8分钟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起合作。共同对一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并绘制出图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引导,已达到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的目的  
D、在学生掌握基本绘图方法后,设计题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绘制知识结构图,然后进行比较,找出不足,各组间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例如以专题形式,围绕“救国道路的新探索”这一主题,以课为单位,每小组负责完成第11课新文化运动、第12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第14课农村包围城市,辅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  
准备阶段:设立工作小组,学习思维导图及制作方法。1、将班级分成4个小组,设立正副组长。2、分工协作,完成思维导图的学习与制作。  
①分步走: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非常有效的思考和笔记工具,它是用“画”的方式来记忆或思考甚至是创作。于是第一步教会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如第三单元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共同找出重大历史事件,并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教师教会学生画简单的以时间为线索的思维导图。  
②分组做:小组分工,四组各负责一课题,第一课到第四课的内容画成了思维导图的形式。画这个东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要想画出思维导图,大脑中必须对所要记忆的对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否则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因为有关于历史事件的思维导图,所以画图的过程中只需化一部分时间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并了解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要求每一个画思维导图的人必须首先要思路清晰,小组成员互为补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虽然,画思维导图需要不少时间,但画图的过程却是不亦乐乎。学生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笔和弯曲的线条在纸上任意“驰骋”,只是一幅图便把书上几页的内容展现出来,每一张图都是那样精美别致而富有动感。  
③分层练:练习如何绘制思维导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找到一张足够大的纸和颜色尽量多的笔,记住千万不要只用蓝色或黑色的笔来画,每天都在面对黑色的文字,所以如果还用黑色笔来画画不仅不能让你的大脑打起精神保持兴奋反而会使你更加烦躁。(2)在纸的中央画出(或写出)你所要记忆的内容的核心部分,如“救国道路的新探索”,然后,从中心部分分出很多曲线(切记:一定用曲线,因为大脑喜欢弯曲的线条),再在线上写下你要记忆的内容。(3)认真看图,你会不会联想到以下的事物:大树的支干,人的神经,或是雷电的轮廓?没错,思维导图就是要将记忆内容像大树的支干那样进行分类,再分类直至把每一个关键点都表示在图上为止,就像给一篇文章先分段,再把每段分层,然后再分成每一句话,再对每句话的主谓宾结构进行分析。(4)在某些内容的旁边画上可表示其内容的的图画(绘画功夫深的人可以一展身手),总之,就是“写”与“画”双管齐下,使你的画既美观又实用。  
四、研究成效  
当学习完某一专题后,我们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将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的储存,同时也便于未来快速的复习。  
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图式分析有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知识的主要内容框架,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对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和学生们,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地加以深化。  
思维导图在历史专题复习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即充分调动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找到了非常好的记忆方法和思维拓展方式。  
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教师层面来说:能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备课;逐渐形成基于思维导图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生层面来说: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方式,独自绘制对历史课堂知识梳理的思维导图,并且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有效的培养。  
五.问题讨论与建议  
1、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过于追求完美:很多学生没有及时呈现自己的作品是因为觉得制作的不够完美,不少学生一幅幅的重画,甚至于还以参考资料上的专题框架图为蓝图,把框架图改头换面以思维导图呈现,力求面面俱到,涵盖所有知识点,这样势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变成了为了做而做,少了创造和联想的过程,就失去了它最本源的价值。看似令自己不满意的思维导图只要反映了自己当时的思维状态,或者大脑当时所接受到的东西。它可能缺少清楚的条理,看上去不美,只要思维导图真实体现学生当下思维的过程,它仍然是有价值的。  
2、部分学生比较排斥思维导图:课后有学生反映,说用思维导图上专题课,不知道该怎么记笔记,不知道自己以后怎么进行此专题的复习。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都是把知识点条条框框通过板书的形式体现出来,现在板书也变成了思维导图,学生不知道怎么在笔记本上呈现,生怕思维导图不能把所有重要知识点覆盖其中。另外,过去长期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方法的墨守成规,有些学生不愿意改变多年以来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学生接受起来需要点时间。所以,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动员和准备,否则教学效果很有可能受到影响。&   
3、以下为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后做出的一系列反馈(2012年7月收集整理)  
赵逸珩:画结构图有助于我们对课文更好的理解,清晰的结构图对学习也很有用。  
叶璐:简洁明了,相比以前更容易清理思路,上课效率就比较高了,但是想参考课本时,资料就比较难找了。  
胡晓:思维图简洁明了扼要的列出课文重点,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但显单调,ppt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点,图文结合更能调动我们的积极性。  
支渊:可以多添加实物图及趣闻,,这样比枯燥的文字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记忆。  
李晨熙:结构图用于个人的知识梳理与复习,固然很好,但用于上课,未免单调  
邵晓静:比较喜欢思维图和幻灯片相结合的形式  
范定伟:二者穿插使用对我们很有益处。  
林霄:结构图一目了然,十分清晰,但总觉得先前模式好,先前那种能够顺着书本上的思路层层递进,更易掌握,而且记笔记时也更易在相关内容边加以注释,幻灯片能了解更多的课外资料。  
任佳琪:更喜欢原来的方式,先讲再归纳整理更容易接受,现在图示与书本相关,一开始就会知道讲些什么,缺乏新鲜感,此方式更适合于复习。  
4、关于思维导图的利弊得失及对策  
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建构与应用的研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说有得也有失。接下来,就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做一简要的论述:  
(1)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体系整体一目了然,有利于对宏观全局的把握,以及理清各主题章节之间的联系;  
(2)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通过增强对书本知识的概括、提炼、归纳、梳理的能力;  
(3)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色彩图形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思维集中到课堂学习中;  
(4)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基础扎实。  
(1)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受书本知识的制约,形成“书本中心论”,唯书本知识为上,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2)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容易讲知识点细碎化,不利于突出重点内容;  
(3)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受知识体系的制约,活动安排受限,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  
对策:  
通过学生的反馈并结合思维导图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得失,笔者给出的对策是:在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大局为重,突出重点,强干弱枝,深刻而全面的呈现历史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探究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力求突出重点,同时重视知识拓展、能力训练以及问题的探究;  
对于学生而言,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在课上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以外,课下应该进一步细化思维图,精做一题,谈认识看法,或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探究。  
以多媒体课件为经线,进入情景、细细咀嚼、深入理解、知识拓展、深入学习。以思维导图为纬线,全局通览,概括主脉,加深印象,自主学习,全面学习。以思维导图来建立体系,层层展开,提纲挈领,把握全局,形成知识、能力、认识的更立体更丰富的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建构与应用的研究,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全局的理解与梳理(全面),对于重点知识的深入与突破(深刻),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技能),对于自身知识视野的拓展与交流(拓展),以及感受历史人文教育的熏陶与渗透(感悟)  
                                        &最后简要的阐述一下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模型  
文章录入:danielgyf&&&&责任编辑:danielgyf&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下一篇文章: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如何结题
教育科研方法讲座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如何结题
清浦区教育局教研室
不同的课题管理部门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有不同的结题管理办法,但都遵循着教育科研课题结题的一般程序和规定。我们今天主要从结题的意义(为什么结题)、结题的方式(如何结题)、结题的操作(怎么结题)及结题的后续工作等几方面介绍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
一、结题的意义
㈠课题研究本身的需要
课题研究是当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管理部门共同约定的一种特殊研究活动,不同于个人按自己意愿随意开展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受到课题管理部门与课题负责人共同约束的研究过程,包括选题、论证、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阶段总结、结题等环节。结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表示课题研究的结束。为此,作为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从课题管理角度讲就需要以正式的结题方式呈现研究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课题负责人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课题的研究成果一般是研究报告(含论文和专著)。研究报告不仅提供课题研究的结果,也包括描述和解释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并对研究结果获得方式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
㈡课题管理工作的需要
教育科研课题管理部门对各级各类立项课题都有时间限制,要求课题到时就要结题,实现以下管理目标。
1.发现好的或潜在的研究成果
在结题过程中,课题管理部门通过同行专家评议,可以发现一批好的或是潜在的课题研究成果,经专家指导或主动推广,可以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发现优秀研究人员
通过结题,课题管理部门可以了解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他们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专长,从而建立优秀研究人员库或专家库,提高培养、组织优秀研究队伍和专家队伍的能力。
3.为下一规划课题或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课题管理部门通过结题,可以听取课题负责人、结题鉴定专家对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改进课题管理工作。
㈢课题负责人的需要
结题是课题管理部门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对课题负责人的基本管理要求,也是课题本身研究的需要。
结题不仅仅是通过某种方式宣告课题完成,实际上,它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研讨、理论阐释,以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课题负责人通过结题可以进一步地形成、开发、应用课题研究的经验及研究成果。
结题为课题负责人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是产生新问题,为进一步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也即承担了课题管理部门的委托,如顺利结题,可以得到课题管理部门的进一步信任,提高自己承担课题研究的信誉,为争取下一课题研究增大了获胜可能。这种完成课题研究的信誉,在教育科研资源逐步通过课题或项目竞争方式来分配的市场化改革趋势背景下,对教育科研工作者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总之,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是课题研究、课题管理及课题负责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课题负责人应重视并做好的工作。进而通过结题提升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结题的方式
由于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不同,结题方式也自然存在差异,但其本质都是同行专家评议。这是由教育科研课题的性质决定的。教育科研课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一种具体组织方式,其研究过程、成果的评定更要从学术性、科学性角度来判断。而要进行这种学术性判断,只有本领域的专家(同行专家)才有足够的学术水平、学术资格。在实践中,同行专家评议主要有以下形式:
㈠现场验收
现场验收需要课题负责人做许多会议组织工作,成本高,投入大,但这种方式对课题负责人而言,收益也最大。通过现场验收,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以及参与研究、实验的人员可以面对面地与专家交流;能充分得到专家对课题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评价,有利于课题组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为其进一步开发、推广以至评奖做好充分的准备。
㈡通讯验收
课题负责人通过通讯的方式把评议的材料寄送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工作。通讯鉴定相对会议鉴定而言,鉴定成本较低,但课题负责人没有机会与同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专家之间也没有交流机会,专家对课题研究的了解不一定全面充分,对课题所做的鉴定可能存在偏差,这不利于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㈢成果认定
成果认定也是一种同行专家评议方式,主要通过审定和认可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评价、在专业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公开出版的专著、获政府奖励等来表示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从而认定结题。这种方式,需要课题负责人提交评价机构的证明,提交成果与课题研究相关性的说明,由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判断和认定。应该说,社会同行专家的评议是可以作为结题鉴定的依据,课题管理部门对此进行认定也是合理的。但在现实的课题管理中,这种认定方式还远未得到认可。
三、如何做好结题工作
㈠分析结题条件。
结题是课题研究的一项终结性的重要工作,它以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为前提,没有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是不能结题的。因此,结题前必须对课题研究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的基本要求是,以研究计划、方案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靠课题组的成员进行全面、客观的检查。
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是否全部达到;
二是课题研究各阶段、各方面的工作、活动是否全面落实;
三是课题研究的成果质量,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是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
检查要与分析相结合。在对上述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综合性判断,从而对结题进行相应的选择,根据检查的不同结果做出不同的处理。上述四个方面都已达到预定目标和要求,即具备了结题条件,可以适时地转入结题阶段。如某一或某几方面未达到或未完全达到预定要求,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结题条件,就要补充、改进措施:某些调研活动流于形式的,要重新组织调研;研究资料缺乏某些方面的,要进一步收集整理;数据统计有误的,要及时纠正;研究文稿一般化的,要认真讨论、修改等等。结题条件的检查分析具有双重意义,既是为能否进行结题提供决策依据,也是为结题工作做好思想准备,打下初步基础,必须认真做好,决不能匆忙、草率结题。
㈡整理研究资料。
课题研究中收集和形成的各种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与结果的反映,是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的重要依据。没有足够的有关研究材料,就无法进行课题总结;同样,仅有一堆粗糙的、杂乱的材料,也无法进行总结。所以,结题工作往往是从整理材料开始的。整理材料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全面。
整理的主要方法有三点:
⑴鉴别。对课题研究领域的各种材料,要集中起来进行清理,对其可靠性及价值进行鉴别,筛去其中的部分不可靠、不必要的材料。
⑵分类。要区分研究参考材料与结题材料,明确结题材料的范围。研究参考材料是在研究过程中搜集的、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包括指导性材料、比较研究材料、参考借鉴材料等,大都是他人的现成的间接的材料。结题材料则是课题组研究活动的产品及其形成的有关材料,大体可分四类:
一类是成果材料。包括主件和附件,&
成果主件——终结性的研究报告
主要指能集中代表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专著、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但我们今天所说的成果主件专指一份课题研究报告。也就是说,不管课题研究的成果是专著、学术论文、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都要求成果主件是一篇研究报告。这篇研究报告能集中、概括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成果,所以特别要注意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而专著、书籍、论文等作为这篇研究报告的附件;对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概括性成果进行补充说明和具体展示。
主要包括以下资料:课题组成员的论文、专著、研究工作获奖证书、实验学校教师的工作总结、成果应用证明等文字材料和软盘、声像、图表、模型、器具、实物等非文字成果。
二类是原始材料,即课题组为实现研究目的而获取的各种材料,包括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观察、调查、实验或采用其他科研方法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记录、表格、数据,以及课题研讨、咨询、论证等记录、书面意见。
三类是课题工作材料。主要有课题立项申报书、批复文件、实施计划、方案、中期评估资料、工作小结或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等。
课题立项申报书(或课题立项合同书)及课题立项批件主要指申请立项时按立项部门要求填写的表格,或者是同意立项后签订的研究合同书(有的省市是指开题论证报告)。这份文档主要反映最初的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组成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前期课题研究工作情况(主要指文献综述)、课题研究计划与设计、课题研究内容、经费预算以及可能得到的研究成果等。这是结题鉴定时确定课题是否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的基本对照标准。批件教育科研规划部门的课题研究任务下达书。
四类是成果效益与影响材料,主要有成果检验或试行效果、实验效果、应用效果,以及发表、交流、获奖、社会评价及反映等。科研成果的效益具有滞后性,一般课题在结题时不一定产生效益,但有些实验性课题,周期较长的重大课题,应当有一些效益材料。
总之,要根据结题需要,将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各种材料,根据其内容、形式,归入不同的类别。
⑶编目。对各种研究材料,经过鉴别、分类处理后,填写材料类别、编号、名称、来源,编写目录,便于查阅。
㈢撰写研究报告。
就是对研究过程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和表述,形成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论著,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思路、对策、方法,研究报告要反复讨论,请专家咨询,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提高质量和水平。
㈣做好课题工作总结,撰写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计划的执行情况及经验与问题等做工作性总结,包括课题组人员组成和组织、经费分配与使用、课题的调整与变化、研究活动的开展等,侧重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进行事务性总结,对研究过程进行简略的说明性介绍,而不是从学术角度对研究本身进行逻辑上的推理和严格的论证。
㈤做好课题经费结算。
目前科研经费不足,有的课题组没有划拨经费,当然无需结算。有经费的课题结题时要结算。随着经济及教育的发展,科研经费将会逐步增加,有经费支持的课题,其课题经费数额也会相应增加。课题经费来源包括主管部门拨款、单位资助、课题组自筹三个方面,要统一清理,分别结算。要根据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检查经费支出是否符合管理原则,支出是否合理、有效,开支手续是否遵循常规,单据是否齐全,收支是否相符,如有结余或超支如何处理。经费使用情况检查、结算后,填写收支清单,附上单据。
㈥提出结题申请
在完成了结题所需的有关材料之后,即可按程序履行申请结题的程序,直至上报到课题的最终管理部门。
结题材料准备阶段是结题的第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能否顺利结题,主要看这个阶段的准备工作是否完备,是否真正把课题研究最重要、最主要、也最能使鉴定专家和管理部门认可的成果总结出来。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的最主要方式是研究报告,撰写好研究报告是这一阶段的关键。
在现实操作中,课题负责人有一个观念上的误区,总认为结题鉴定材料是越多越好,越厚越好。其实,准备结题材料要力求精、简,通过工作总结报告简略描述整个研究组织工作,通过研究报告把研究的最重要、最有创新、最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成果展现出来即可。辅助性资料的准备主要是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目的有两个:一是课题研究自身的需要,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是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佐证的重要资料,有长期的保存价值;二是为课题鉴定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课题结题准备中,对辅助性资料所做的工作只是整理、归档,而非重新建设,如果是新建的辅助性资料,则说明课题研究过程不实,虚假成分多。临时性的编造材料越多,打印、复印、寄送的成本也高,且没有价值,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会给评审专家留下学术造假的坏印象,影响结题。
㈦联系沟通
联系沟通,包括与课题管理部门、专家的联系。其核心工作是广泛征求各方面对课题文档(主要是研究报告)的意见,了解结题的具体要求。课题负责人要做好以下工作:
⑴提出结题申请;⑵索取有关表格。与课题管理部门联系,领取结题鉴定申请表和成果鉴定书,详细询问表格填写方法;⑶结题文档初审。提前20天左右将结题报告交课题管理部门初审,并根据初审意见进行修改;⑷与课题管理部门协商鉴定方式及时间;⑸送交结题鉴定文档(一般省级课题一式8份,市级课题一式6份,区级课题一式5份):提前10天左右将根据初审意见修改后的结题文档交区教研室,由区教研室送课题管理部门分送给评审专家。
㈧组织结题鉴定会
⑴结题成果鉴定会组织单位为课题的管理(批准)部门,承办单位为课题的承担单位。
⑵课题鉴定组专家组成。区级课题鉴定组专家的确定由承担学校与学科教研员确定,市级课题鉴定组专家由区教研室与市有关课题管理部门协商确定,省课题鉴定组专家的专家由市教育科研部门与省有关课题管理部门协商确定。
课题鉴定组专家人数一般为:省级课题7人以上,市级课题5人以上,区级课题3人以上。
课题鉴定组一般由学科专家、教育科研专家及教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组成,其中学科专家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五分分之二,其专业技术职务为:小学高级或中学高级,且有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的经历,学科专家中与结题课题学科密切相关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三分之一。教科研专家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
⑶课题鉴定会的程序:①宣布会议开始;②介绍专家组成员;③课题组陈述研究成果;④答辩及专家组点评;⑤宣布鉴定意见;⑥承担单位领导讲话。
⑷注意事项及会后工作:①专家点评时,课题组要安排专人做好记录,如有需要,还要对记录进行整理并请鉴定组审核、修改、确认,成为鉴定意见。②及时填写成果鉴定书并请鉴定组专家签名。③根据鉴定意见进一步修改研究报告。④及时上报材料:包括研究报告纸质稿(一式三份)、电子稿、鉴定书(市、区级课题一式三份,省课题按省要求办)及其它研究成果资料(约1各标准档案盒整理、封装)。
㈨结题工作注意事项
⑴要课题组全员参与
①结题是课题组成员的共同职责。
课题研究及结题都是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任务,而不仅是课题组长的事情。对一项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应当是,有好的计划、好的方法、好的成果和好的结题,全面完成研究任务。这一要求,需要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每个成员都要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增强整体观念和主体意识,自觉地参与。每个成员在前段的研究过程中作了很多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到了最后阶段,必须继续努力,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做好结题工作,做到有始有终,善始善终。这也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良好思想品质和作风。
②结题要依靠集体的智慧。
结题的内容多,要求高,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好课题组的总结。课题总结是对课题组所承担项目的研究活动以及与研究密切相关的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回顾、检查、分析、评价,这是关系课题组全局的重要工作,每个成员必须承担总结过程中的某些具体事务,并对课题研究情况、经验、评价充分发表意见。同时,还要对自身在研究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研究任务、活动,进行小结。个人的专门性的小结是课题组整体总结的构成要素,每个成员认真作好自我小结,又积极参与综合性总结工作与讨论、研究,集思广益,这是做好课题总结的基本条件。同样,其他各项结束工作也需要全体成员分工协作,才能一一做好。
⑵要统筹安排,有序进行。
结题工作包括许多具体事务,必须周密考虑,统筹安排,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防止无序和疏漏。其中最主要的是总结工作,课题总结的操作程序是:拟定总结提纲;集中有关总结的材料;研究人员自我回顾、小结;研究人员回顾全组工作,准备总结意见;课题组分析研究总结,分工撰写报告;组织有关人员座谈,听取意见;整理结题报告;讨论和修改结题报告。
四、结题之后后续工作
结题完成后,就表示一个课题研究结束了。这个课题所连带的研究责任、管理关系以及因课题存在而有的各种关系也随之结束,但对于课题负责人而言,还需要做一些工作,如,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水平;进一步修改研究报告以及一系列成果形式,并以出版、发表、讲座、实验等方式进行传播、宣传与推广,参加各种教育成果评奖,更重要的是根据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开展新的研究。
五、如何撰写结题报告
俗话说:有了好布料,不等于有了好衣服。把第一手材料变成研究成果,需要经过思维加工和文字加工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写好研究报告,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㈠草拟详细的写作提纲
撰写者必须统筹规划好文章的结构,组织材料,草拟提纲。拟定报告撰写提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构思的过程,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经过比较、提炼,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增删,精选出最有价值的论点和论据。并对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内容表达层次,每一章节叙述什么内容.穿插哪些图表、照片,都做缜密考虑。先列出粗纲,然后修改补充为详细提纲。有了详细提纲,便可以从全局着眼,开始撰写。
㈡撰写初稿
撰写初稿是撰写过程的中心工作。对研究报告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引言、正文、结论)的写作要求分别阐述如下:
⑴引言,也称为绪论。这是论文的开始部分,核心内容是提出论文的中心论题。一般包括:
①说明进行这项研究的背景;②前人或他人在这方面研究进展情况;③研究的目的;④提出中心论题。研究者将研究假设与研究结果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对问题的解决、验证所发表的观点、见解和新发现。⑤简单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
高尔基说过,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研究报告有多种开头方法。有的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入主题;有的有的提出问题引入主题;有的交待研究的目的 和要求逐步玩展开。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科研报告的内容、写作的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们必须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⑵正文。正文是研究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研究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
首先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部分的标题。再分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配以小标题。小标题实际上就是中心论题之下的分论题,分论题是用以证明中心论题的一系列确定性的观点与见解。各个段落有小标题,就是所在这段文字的中心,对中心论题来说又起到一个论据的作用。
各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折、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的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科,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⑶结论。这是论文的结尾部分,结尾不是正文中各段小标题的简单重复,结论需要归纳论证的结果,形成明确的论点。也可以对中心论题做进一步的深化,或是围绕中心论题,提出建议、设想。
科研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㈢修改定稿
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时不要十步九回头,写完后不要—去不回头。任何文章只要仔细审阅,都会发现或大或小的问题。文章写完后必须回头认真修改。&
有的人感到修改比写初稿还难,确有其事。因为初稿是自己精心写出来的,自己觉得很恰当的才写进去,要自己去发现哪些地方不恰当就不那么容易。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修改得好,修改初稿首先要经过反复审阅,对那些可有可无的叙述要大刀阔斧地砍掉,毫不痛惜。当然,初稿写好后,可以不必马上修改。因为人的思维有“滞后性”——写完就修改,往往跳不出原构思的“圈子”。所以搁一段时间后再修改,原先的思路淡薄了,或许能得到新的启发,这时修改的效果就会更好些。
一篇研究报告经过反复修改后,还应当请人指教,再行修改。要有“不耻下问”、“登门求教”的精神,必须“自以为非”,不可“夜郎自大”。只有经过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才能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
总之,撰写科研报告要有“三严”的精神,即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方法。报告必须达到“五性”要求,即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确证性、可读性。这样的报告才可能是有一定的质量的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不同类型的研究报告还有各自的具体要求,如调查研究的报告和实验研究的报告在撰写时是有区别的。
㈠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
科研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科研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科研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㈡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
在科研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论点清晰有力地得到论证,这是应关注的核心问题。正如前所述,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科研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提炼出观点。
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出普遍规律。其次要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来论证,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支持新的论点和批驳旧的错误的论点,阐明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论点。当然,并非所有的论点都要用大量的事实来论证。
㈢要实事求是
分析讨论要不夸大,不缩小;敢于坚持真理。不为权威或舆论所左右;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更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