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宗禅禅绕画是什么么?_?求详解

五宗禅是什么?_?求详解_百度知道
五宗禅是什么?_?求详解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个是如来禅,见性成佛,没出现一个别名的禅,另一个是祖师禅。其实如来禅和祖师禅也是后人为了便于区分。没听说有五宗禅这一类。禅就是禅。如来禅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给命的名,祖师禅是六祖大师所说。哪来这个禅,修行人当警惕啊,不立一法,那个禅,两千年了,禅宗法脉那么多,正法衰微,都是现代人耍小聪明,搞出这么多名相来。末法时期佛教中有两种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禅宗“五家七宗”的形成与传播_四平如来寺
&禅宗“五家七宗”的形成与传播
&位盆友前来围观
简介: 禅宗是在中国流传久远并且产生深远影响的佛教派别。中国禅宗自菩提达摩来中土传法之后,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
禅宗是在中国流传久远并且产生深远影响的佛教派别。中国禅宗自菩提达摩来中土传法之后,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南宗的禅法到六祖慧能之后,分别衍生出了&五家七宗&,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出现了禅宗各派并弘的繁盛局面,禅宗的发展进入了兴盛期。&
在六祖慧能门下,最早分出了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南岳怀让一系出现有沩仰宗、临济宗两家。其中,南岳怀让的门下马祖道一(707-786)活跃于江西;其弟子百丈怀海(720-814)制定&百丈清规&,奠立禅院的基础。百丈的弟子沩山灵佑(771-853)与仰山慧寂(804-890)成立沩仰宗。而百丈的另一弟子黄檗希运(?-850),传法予临济义玄(?-867),义玄创立以大机大用为禅风的临济宗。&
青原行思的系统,有石头希迁(700-790)、药山惟俨(751-834)、云岩昙晟(782-841)等人相承。云岩之后的洞山良价 (807-869)及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0),创立以兀坐及五位为禅风的曹洞宗。石头希迁另一弟子天皇道悟,经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传至云门文偃(864-949),而创立云门宗。又,雪峰义存之后,经玄沙师备、罗汉桂琛,而有法眼文益(885-958)创立法眼宗。&
在宋代,此五家之中以临济宗最为繁盛。临济义玄之后,经兴化存奖、南院(宝应)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传至石霜楚圆。楚圆门下有杨岐方会(992-1049)与黄龙慧南()分别创立杨岐、黄龙两派。&
禅宗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唐宋时期尤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为盛,有&临(临济)天下,洞(曹洞)一隅&之说。其中沩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时代相继断绝衰微,临济、曹洞与云门三宗则延续至今。尤以临济宗的杨岐派门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后几乎囊括了临济宗之全部道场,至今后嗣仍灿若繁星,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主流。本文现对禅宗&五家七宗&的形成与发展作简要介绍。&
一、沩仰宗
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创始人为唐代沩山灵祐禅师(771-853)和仰山慧寂禅师(814-890)师徒两人。因灵祐住湖南沩山(今湖南宁乡县西),慧寂住江西仰山(今江西宜春县南),故称他们创立的宗派为沩仰宗。&
灵祐禅师是福州人,俗姓赵,15岁出家,23岁游江西,参礼百丈怀海禅师,因百丈&炉中有火否&的问对,而豁然有悟。悟道之后,被百丈禅师选拔为沩山住持。灵祐禅师到沩山之后,披荆斩棘,营宇立像,开法传禅,一时禅风大盛。&
亲近灵祐的弟子中,以仰山慧寂禅师成就最高。慧寂禅师是韶州怀化人,俗姓叶。15岁出家,家人不许。后二载,师断手二指,跪父母前,誓求正法,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父母乃许。遂依南华寺通禅师落发,未受具足戒即游方。初参耽源,已悟玄旨。后参沩山,遂升堂奥。&
当慧寂禅师参礼灵祐禅师时,沩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曰:&主在什么处?&师从西过东立,沩知是异人,便垂开示。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慧寂禅师于言下顿悟。自此执侍前后,盘桓十五载,不久往江陵受具足戒,住夏探究律藏。&
沩仰宗的家风审细密切,师资唱和,事理并行。体用语似争而默契。沩仰宗接引学人时,经常以各种圆相来作暗示,以使学人深解其意。《人天眼目》说:&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你欲吃饭,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知是火,隔墙见角知是牛。&&
其修行理论认为万物有情,皆具佛性。对于沩仰宗接引学人的方法,《五家宗旨纂要》说:&沩仰宗风,父子一家,师资唱和。语默不露,体用双彰,无舌人为宗,圆相明之。&这说明,沩仰宗教化学徒时,所采用的是温和的暗示或劝诫手法,使弟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达到明了心智的目的。&
在禅宗五家中,沩仰宗兴起最早,衰亡也最早。传承六代以下,史籍不载,湮没无闻。其法脉延续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二、临济宗
临济宗是禅宗&五家&中继沩仰宗之后而成立的一个宗派,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禅师,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临济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称为临济宗。&
临济义玄禅师是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华人,俗姓邢,幼怀出家之志,出家受戒之后,深慕禅宗。曾先后参礼睦州陈尊宿,大愚禅师和黄檗希运禅师,深得禅法精髓。义玄禅师后住临济院,学徒云集。义玄常以棒喝接引学人,他说:&有时一喝如金刚宝王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在接引学人方法上,临济宗经常以&四宾主&、&四料简&、&三玄三要&和&四照用&作为本宗经常使用的传教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卷舒纵擒,活泼自在。其宗风如铁锤击石,现火光闪闪之机用,似五雷轰顶,震裂心胆,犹若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语言,行棒行喝,呵佛骂祖,剿绝情识,猛烈痛快,照用并行,使学者忽然省悟,为其独具之特色。自古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称。据《五家宗旨纂要》说:&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擒,杀活自在。扫除情见,窘脱廉纤。以无位真人为宗,或棒或喝,或竖拂明之。&五祖法演禅师说:&五逆五雷之喝&,即指一喝之下,头脑破裂,如五逆罪人,为五雷所裂,其禅法之竣烈可知。在接引学人方法上,凡有僧问,即喝破,或擒住、拓开等。其接化之热烈辛辣,五家中罕见其比。如《归心录》说:临济家风,白拈手段,势如山崩,机似电卷。&
总起来说,临济宗接人的方法,单刀直入,机锋竣烈,对学人剿情绝见,使其省悟。此宗流传最广,是同它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分不开的。&
在禅宗所有宗派中,临济宗可谓枝繁叶茂,到北宋时期,又分出黄龙、杨歧二派,其法脉延续直至当代仍不绝如缕。&
三、曹洞宗
曹洞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因本宗的创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901)先后在江西高安县洞山、吉水县曹山弘扬一家宗风,后世称为曹洞宗。&
良价禅师是浙江绍兴人。幼年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说:&我有眼耳鼻舌身意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胜默禅师披剃。21岁受具足戒于嵩山后,即游方参学。曾先后参礼南泉普愿、云岩禅师,因过水睹影而开悟。&
良价禅师悟道后,曾广为接引弟子,在其门下最有名的弟子是曹山本寂禅师。本寂禅师是福建莆田人,俗姓黄,少业儒学,19岁往福州灵石出家。25岁受具足戒,不久即参礼洞山良价禅师。得到洞山良价禅师秘授宗旨,师拜受而辞。后参礼曹溪慧能六祖塔。后还止于江西吉水,大众请开法。因追念六祖遗风,便把所住吉水改名为曹山,后又居荷玉山。二处法席,学者云集。&
曹洞宗门风不像临济宗那样峻烈,而似精耕细作的老农,温和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物,就语接人。其门庭设施为五位之说,分为偏正五位和功勋五位,各以君臣、父子关系说之。每一对都以互相配合而构成五种形式,其中以偏正五位为基础,辨明体用,扫荡情尘,使其物我双忘,人法俱泯。对于曹洞宗,《五家参详要路门》说为&究心地&,即丁宁绵密。《十规论》说&敲唱为用&,即师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极其亲切之手段,宗风可称绵密。丛林有&临济将军,曹洞市民&之说,意思是说,曹洞宗接化学人,似是精耕细作田土的农夫,绵密回互,妙用亲切,这也是曹洞宗接化学人的一种特色。&
在禅宗五家之中,其门庭虽不及临济宗之繁盛,但法脉绵延不断,直至当今仍不绝如缕。&
四、云门宗
云门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属青原行思一系。由于此宗的创始者文偃禅师(864-949)在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今名大觉禅寺),举扬一家宗风,后世称之为云门宗。&
据《五灯会元》卷十五记载: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文偃禅师,嘉兴人,俗姓张。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尽心探究律部经典。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于睦州和尚门下开悟。在睦州和尚的指引下,文偃又往参雪峰禅师,雪峰见文偃是可造之法器,遂秘授宗印。&
文偃后来广参多学,曾历访洞岩、疏山、曹山、天童、归宗、灌溪等处,最后往曹溪礼拜六祖塔,后到灵树如敏禅师处参礼。如敏器重,请为首座。后继承如敏法席,晚年移居云门光泰禅院。恢宏法化。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法嗣有香林澄远,德山缘密等六十一人。&
云门宗旨有&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流)、&一字关&及&顾、鉴、咦&三字旨。文偃禅师重视一切现成、&即事而真&的石头希迁思想。其中,顾、鉴、咦三字是云门核心宗旨,必须亲切参究才能体会。&
云门宗&一字关&等施设接引学人,孤危耸峻,简洁明快,只言片语,无尽锋芒,随机拈示。常出人意料,无从理解。《五家参详要路门》评价云门为 &择言句&,法演禅师评云门下之事为&红旗闪烁&,都是说云门宗言悟顿机的作用、宗旨、家风。总起来说,此宗家风,孤危险峻,简洁明快。其接化学人,不用多语饶舌,于片言只句之间,超脱意言,不留情见。以无伴为宗,或一字或多语,随机拈示明之。&
云门宗在五代、北宋十分兴盛,至南宋逐渐衰微。虽然云门宗并不兴盛,然其法脉仍能延续至今。&
五、法眼宗
法眼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因本宗开创者五代文益禅师(885-958)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曾赐谥号&大法眼禅师&的称号,故此宗称为&法眼宗&。&
文益禅师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俗姓鲁。7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出家,于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后,到明州鄮山育王寺从律师希觉学律,复旁探儒家典籍。后往福州参礼长庆禅师,无所契入,便又游方参学,路过漳州,暂住地藏院,参礼罗汉桂琛禅师,于桂琛禅师座下悟道。后至临川崇寿院开堂接众。&
法眼宗的门风详明似云门宗,隐秘似曹洞宗,讲求理事圆融,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物,往往随顺学人根器,量体裁衣,对病施药。《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剑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说:&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这就是先利济的意思。法眼宗注重学习古教,主张引华严法门融入禅宗,后来又以禅来融摄净土法门,开后世禅净合一之风。&
文益禅师的法嗣有徳韶(吴越国师)、文遂、慧炬(高丽国师)等十三人,各化一方。有《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一卷及文益自撰《宗门十规论》等行世。&
法眼宗为中国佛教从教禅竞弘转入诸宗融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禅宗五家中,该宗创立最晚,衰微也较早,宋代中叶,法脉断绝,立宗共一百年左右。&
六、杨岐派
杨岐派为临济宗之支派,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由于此派的创始人杨歧方会禅师(992-1046)在袁州杨歧山(今江西萍乡县北)举扬一家宗风,后世称其为杨岐派。&
杨歧方会禅师是袁州宜春人,俗姓冷,是临济下第八世。20岁时,到筠州(今江西高安)九峰山投师剃发出家。阅读经典,心领神会,又能折节参学。曾参礼慈明、石霜禅师,得石霜真传。&
方会后住江西袁州杨歧山,举扬临济、云门两家宗风,接化学人,门庭繁茂,蔚成一派,人称其宗风如虎,与同门慧南禅师之黄龙派同时并立。杨歧方会有《杨歧方会和尚语录》、《杨歧方会和尚后录》各一卷。&
杨岐派的根本思想,是临济正宗,重在一切现成。所以《续传灯录》说他接化学人,提纲振领和云门文偃相类似;又说他勘验学者的机锋类似南院慧颙,他兼具临济、云门两家的风格。当时称他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得马祖的大机大用,谓其宗如龙。&
方会门下有十三人,以白云守端、保宁仁勇为上足。白云守端下有五祖法演,住黄梅五祖寺,名振全国,人称五祖再世。其门下俊秀辈出,如人称&三佛&的佛眼清远、佛果(圆悟)克勤、佛鉴(太平)慧懃,又有五祖表白及天目齐、云顶才良等。&
清远三传至蒙庵元聪,有日本僧人俊茄来其门下受学,回国后,开日本杨歧禅之首端。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中,有二十流源自扬岐法系。佛果克勤编有《碧岩录》闻名于世,法嗣七十五人。门下以大慧宗杲、虎丘绍隆最为著名。佛果克勤的门下,有黄梅籍僧人应庵昙华禅师,大振杨歧宗风于苏浙,是临济正脉宗统第十七代宗师。宋以后,恢复临济宗之旧称,几乎囊括临济宗之全部道场,成为中国禅宗的代表。&
七、黄龙派
黄龙派为临济宗之支派,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称黄龙宗。创始人为慧南()禅师,因其住江西隆兴黄龙山,盛弘教化,举扬一家宗风,后世称为黄龙派。慧南为临济宗第七世石霜楚圆之门下,石霜接化手段一向峻严泼辣,慧南得其骨髓,亦有严厉之风,人称其宗风如龙。&
黄龙慧南是临济下八世,信州玉山人,俗姓章,童年不吃荤、不嬉戏。11岁出家,19岁受具足戒。依泐潭怀澄禅师学云门禅,受泐潭印证,令分座接物,名振诸方。后参礼福严贤,贤命掌书记。贤圆寂后,石霜楚圆继承法席,慧南亲礼石霜楚圆,得到楚圆的印证。慧南接法后,曾游方各地弘法,宋景祐三年(1036),住隆兴黄龙山振兴禅宗,自言:&黄龙出世,时当末运,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坠之玄纲。&法席盛极一时。&
慧南常设&生缘、佛手、驴脚&三转语勘辨学者,三十余年无人能契会其要旨,人称&黄龙三关&。黄龙慧南曾作颂说:&生缘继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黄龙慧南有《黄龙禅师语录》等行世。嗣法弟子有八十三人,其中黄龙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门叶繁茂,形成了黄龙一派。&
黄龙派在接引学人方法上,还是参用云门宗风。因此,门庭严峻,人喻之如虎。如南州居士潘兴尝问师设三关所以?慧南说:&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关问可否,此未过关者也。&可见,其设三关的机用,是要学人触机即悟,而不应死于句下。&
入宋之后,黄龙派日渐衰微。宋淳熙十三年(1186),日本僧人明庵荣西来华,受学于此派,归国后开日本临济宗建仁寺一派,成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中的黄龙派。黄龙派的流传时间并不长,除传入日本的黄龙派之外,国内黄龙派的兴起衰歇,前后仅一百年而已。&
&五家七宗&的思想,一般来说相差并不大,都属于南宗,只是由于门庭设施不同,特别由于接引学者的方式上各有其特色,形成为不同的门风而已。从禅宗&五家七宗&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禅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教化方法和接引手段的变化。这些不同的接引学徒的方式,都是根据当时学徒的不同根基而采取的善巧方便之法而已。由于时代的变化,部分禅宗派别的教化方法没有做到适应时代的变通,导致这些宗派在成立不久就衰落了。&
不论禅宗各宗派的兴衰如何,我们通过&五家七宗&的形成与变化过程,还是能够对这些宗派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从其兴衰的过程中得到诸多启示。
Copyright& 2014 四平如来寺 版权所有
四平如来寺网站提供四平佛教最新动态,四平如来寺最新法会及慈善活动,世界佛教新闻,法师开示,法师讲法,最新佛教影音及佛教图库,是云泉法师唯一官方平台。方光华: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内明,禅宗-五明频道-学佛网
方光华: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
发布人:站主【主站留言】&&& 日期: 21:18:14&&&
方光华: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陕西西安   内容提要:关于神秀北宗禅法的研究,任继愈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二期曾经发表《神秀北宗禅法》,认为南北禅法的差别不大,南北之争是政治地位之争。本文认为南北禅法的差别虽然不像从前所想象的那样巨大,但仍然有很大的差异。   神秀北宗禅法的主要创新是:第一、更加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所谓“离色离心”、“身心不动”的方法,认为观心看净这种方便法门容易出现贪著禅味,即所谓邪定的偏差。也就是说,若观心看净而悟得心性本体纯洁无染,但不能回真向俗,不能使纯净的心体通过净化五根而如实地面对外物,并利乐众生,则仍然是有体无用。而北宗观心看净的目的是要有体有用,体用分明。第二、讨论了观心看净中所谓开智慧的问题。按照北宗的解释,心性本体有觉智,心性本体之用则可名为“知”。而眼、耳等五根有如实而闻见之慧体,其慧体之用则可名为“见”。修行者若只有心性本体的觉智与五根之慧体,而没有心性之“知”与五根之“见”,则不能得到解脱。他们讨论了如何由心体之“知”激发五根之慧,由五根之慧而生五根之见的复杂环节。第三、继承了达摩以来由众生心性统一佛法的思路,从他们所主张的“住心看静”的修禅方法的角度对佛法作了全新的解释。神秀的北宗禅法确实发展了达摩禅法,特别是弘忍东山法门。   但尽管如此,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与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法还是有较大区别。慧能的禅法要点是:第一,一切万法尽在众生自身心中,众生自身之心本来清净。第二,慧能认为就不能像北宗那样住心看净。既然心性本体是不离妄念的存在,如果坐禅看心,这个世俗的妄心本身虚幻无实,没有内容可当为被观的对象。如果一定要人为地在妄心中立一个净相,这种对净的执着和妄念,也是一种迷妄,反而会受到它的束缚。第三、慧能对传统的定、慧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关于心体的证悟,绝对不存在具体的程式。真正的一行三昧,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禅并非是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方式,它没有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慧能佛法作了不同于北宗的解释。   关键词:神秀 北宗 惠能 南宗 禅   神秀(?~706),俗姓李,陈留尉氏县(今河南省)人,13岁出家,20岁受具。48岁时,师从弘忍,深受弘忍称赞。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经荆楚高僧数十人举荐,任荆州当阳玉泉寺住持。武则天久视元年(700),被迎请入洛阳内道场供养。中宗神龙二年(706)于洛阳天宫寺去世,被谥为“大通禅师”。传见《楞伽师资记》、《传法宝记》、《历代法宝记》、《唐王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全唐文》卷231)、《宋高僧传》卷八。   神秀对从达摩以来强调通过坐禅达到心识转变的禅法有很高的素养,特别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道信的“守一”、“看心”以及弘忍的“守心”的禅法,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观心”、“看净”为主旨的禅法。其禅法由他的弟子普寂、义福、敬贤、惠福 发展,因与后来惠能在南方提倡的禅法相区别,又称北宗。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敦煌遗书中发现大量早期禅宗文献以前,关于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等为代表的北宗禅法的资料极为零散。敦煌禅籍中有不少属于北宗的史书和禅法语录。其中《观心论》、《大乘五方便》等文献一般被认为是神秀系的禅法著作。《观心论》原题《达摩大师观心论》或《达摩和尚观心破相论》,其敦煌写本不断发现后,1932年日本学者神尾壹春在《宗教研究》新九卷第五号发表《观心论私考》,提出该书为神秀著。铃木大拙1935年对传世本和敦煌本加以对校,收入《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安宅佛教文库1936年出版》),但他认为此论是达摩口述,由弟子记录。《大乘五方便》又称《大乘无生方便门》,敦煌遗书中有很多写本。《大正藏》卷85收有写本的一部分,题名为《大乘无生方便 》和《赞禅门诗》。宇井伯寿曾对敦煌三种写本加以校刊,分别用《大乘北宗论》、《大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北宗》和《无题》发表在所著《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1939年出版)所附的《北宗残简》中。后来铃木大拙又对上述各本加以校订,做成四种校刊本,见《禅思想史研究第三》,岩波书店1968年出版,并认为《五方便》可能是在神秀死后不久出现。   关于神秀北宗禅法的研究,任继愈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二期曾经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神秀北宗禅法》,文章认为南北禅法的差别不大,南北之争是政治地位之争。本文认为南北禅法的差别虽然不像从前所想象的那样巨大,但仍然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让我们来看神秀北宗禅法的主要创新。   神秀的北宗禅法同样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它本来纯洁清净,只是由于受到情欲妄念的染污才失去它本来的光泽。如果通过专心坐禅修行,在内心彻底清除情欲杂念,就可使清净本性显现,获得解脱。《大乘五方便北宗》第四号本之总结部分,有人问北宗提倡修禅方便法门的依据是什么,答云依据人人都有净心本体,并说净心体犹如明镜,从无始已来,虽现万象,不曾染著,又说净心体有“觉性”,它是众生修证菩提的源泉 。   神秀禅法比道信、弘忍更加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所谓“离色离心”、“身心不动”的方法。所谓离色离心,就是要通过坐禅使自己的感官和意识脱离对物质、精神等物相的追求、执著,断除心灵深处的各种是非、美丑、爱憎、取舍。所谓身心不动是指感官和意识虽接触外界,但不进行思维,不作分别判断。据《大乘五方便》,北宗认为“心不起心真如,色不起色真如,心真如,故心解脱,色真如,故色解脱,心色俱离,即无一物,是大菩提树”。 如果意识和感官都如实地面对事物,即可解脱自如。而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有妄念,即意识和感官往往远离真实而产生虚妄分别。《大乘无生方便门》提出“住心看净”。具体方法是,禅师引导修行者发“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证)、礼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授三聚净戒,各自忏悔,然后坐禅,念佛看净:   一切相,总不得取,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心若净,名净心地,莫卷缩身心,舒展身心,放旷远看,平等看,尽虚空看。
  如此住心看净,久而久之,即可心色俱离:   如是长时无断用入言(“入言”二字疑衍),虚空无一物,清净无有相,常令不间断,从此永离障。眼根清净,眼根离障。耳根清净,耳根离障。如是乃至六根清净,六根离障。一切无碍,是即解脱。不见六根相,清净无有相,常不间断,即是佛。
  值得注意的是,北宗《五方便》并没有具体从妄的方面论述如何断妄,而反复强调只要看净,妄无可入,并说:“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可见北宗对众生清净本性的信仰程度之深。敦煌本《六祖坛经》所载神秀呈给弘忍的表述自己禅法见解的偈颂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意为众生皆有达到觉悟(菩提)的素质,先天所秉有的佛性如同明镜一般洁净,应当勤加修行,不要使它受到情欲烦恼的污染。既使此偈非神秀亲自创作,也确实比较准确地反映出神秀禅法的特点。   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还讨论了观心看净中所谓开智慧的问题。他认为观心看净这种方便法门容易出现贪著禅味,即所谓邪定的偏差。也就是说,若观心看净而悟得心性本体纯洁无染,但不能回真向俗,不能使纯净的心体通过净化五根而如实地面对外物,并利乐众生,则仍然是有体无用。而北宗观心看净的目的是要有体有用,体用分明:   离念名体,见闻觉知是用。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用即寂,离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因性起相,照寂者摄相归性。舒则弥沦法界,卷则总在于毛端,吐纳分明,神用自在 。   悟得心性本净,仍然不舍万法,虽然不舍万法,但心性纯净无碍。神秀禅法认为做到此点,关键是要开佛知见:   心不动是智,用是知。色不动是慧,用是见。俱不动是开佛知见、得大涅盘。
  按照北宗的解释,心性本体有觉智,心性本体之用则可名为“知”。而眼、耳等五根有如实而闻见之慧体,其慧体之用则可名为“见”。修行者若只有心性本体的觉智与五根之慧体,而没有心性之“知”与五根之“见”,则不能得到解脱。他们讨论了如何由心体之“知”激发五根之慧,由五根之慧而生五根之见的复杂环节,归根结蒂,就是要求禅修者不要沉湎于禅味之寂静,如果沉湎于禅味之寂静,则出定心散,既不可能彻底排除烦恼,又不能正确认识佛法,更不能救度众生。《北宗五方便》第四号本曾总结开智慧的目的,说:   由开智慧故,得身心不动;由身心不动,境界不伤;由境界不伤,玄功不间断;由玄功不间断故,六根不起;由六根不起故,一切法不取舍;由一切法不取舍故,口不议,心不思;由不思议故,一切法如如平等,须弥芥子平等,大海毛孔平等,长短自他平等。
  可见开佛知见是为了实践有体有用,而有体有用,即用平等一如之心如实面对一切法,实际上是要达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的认识境地。   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的另一个特色是,它继承了达摩以来由众生心性统一佛法的思路,特别发展了弘忍以“守心”禅法统括佛法的思路,从他们所主张的“住心看静”的修禅方法的角度对佛法作了全新的解释。《北宗五方便》辟有“总彰佛体”专章,专门解释什么是佛、什么是真如、什么是觉之三义、什么是法界、染法界、净法界、什么是如来身等。如什么是佛,答云佛名觉,“谓心体离念”,也就是说只有心离妄念,契悟真心,即名佛。又如什么是真如,答云心不起心真如,色不起色真如,心真如,故心解脱,色真如,故色解脱。心色俱离,即无一物。所有这些解释,都是依据北宗关于禅法的见解,而摒弃文字知见。宗密后来概括北宗禅法的两个特点,一是拂尘看净,二是方便通经。 第一个特点说的是北宗的修禅功夫,后一个特点说的是北宗对经典的解释。由此可见神秀的北宗禅法确实发展了达摩禅法,特别是弘忍东山法门。北宗在7世纪末~8世纪初对佛学界和众生产生巨大影响,并非偶然。   但尽管如此,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与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法还是有较大区别。慧能的禅法要点是:第一,一切万法尽在众生自身心中,众生自身之心本来清净。慧能说: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善知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
  在慧能看来,世人心性即有为法、无为法的本体。所谓佛、净土,即世人心性本净的状态,所谓地狱、烦恼,即世人心性沉沦、隐微的状态。有人问西方彼岸由何得到达,慧能说: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勒。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心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
  众生心性之慈悲、喜舍、能净、平直等性德即是观音、普贤、释迦、弥勒,即圣界,而人我之见,邪恶之心,烦恼之态,恶毒之意,扰劳之态,虚妄之心,则生起无穷无尽的凡界,衍化轮回世界。   慧能认为世人心性的常态是清净的,非清净状态只是偶然的:   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游云盖覆,自性不能明。
  但明与无明的两面是相互依存的,并不是离妄念另有清净,而是妄念剔除,即清净。   慧能认为万法皆归于心性,这与前此的禅宗似乎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包含着极大的差异,即他将心性归结为世人常在之心。   慧能还指出,清净之性的本质是空:   世界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者,犹如虚空,名之为大。
  可见慧能对心性本体的认识与北宗有不同,他直指心性即众生之心。   第二,正因为心性本体即世人平常心,慧能认为就不能像北宗那样住心看净。他说:   若言看心,心原是妄,妄如仍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   意谓既然心性本体是不离妄念的存在,如果坐禅看心,这个世俗的妄心本身虚幻无实,没有内容可当为被观的对象。如果一定要人为地在妄心中立一个净相,这种对净的执着和妄念,也是一种迷妄,反而会受到它的束缚。这样的人只看到别人的是非过错,只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实际上则违背佛道,不可能达到解脱。   慧能对传统的定、慧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慧定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
  所谓定慧等学即是说不要有关于定慧的明确区分意识,“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对心体的证悟并没有由定生慧或从慧生定的具体程式,如果由定可以入道,则维摩诘不应诃斥舍利弗宴坐林中,由此可知对禅定的执着是根本性的错误: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致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如果由慧可以入道,则《净名经》不应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由此可知即使口说一行三昧、对于佛法自诩有深入的了解,不行直心,终非佛弟子。慧能认为关于心体的证悟,绝对不存在具体的程式。真正的一行三昧,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
  慧能对坐禅看净的批评以及关于定慧的创新性理解,表明他完全将禅当作一种现存的生活方式,禅并非是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方式,它没有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内容。   显示出禅修即日常生活方式之后,慧能也讨论了悟之方法与方式问题。他说:   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祗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善知识,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所谓“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即是说证入本性,关键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受名相的左右,不要在面对外相时产生取舍爱恶等种种念头,而要洞见自性清净。为何能够于念念之上不起念,慧能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本性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慧能指出,这种对本性的证入,同时还需要善知识的点拔,但关键还是要靠自证。他还指出,证得的方式是顿悟而非渐悟: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动,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慧能说他的禅法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是名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自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是以立无念为宗。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眼、耳、鼻、舌、身、意)从六门中走出,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综观慧能的阐释,所谓“无念”,即对任何事物、任何对象都不产生贪取或舍弃的念头,而不是断绝一切心念。北宗主张离念归寂,而慧能认为念念相续,没有离念的时候,关键是要对相续之念不产生任何取舍,这才是关于念的正确认识。所谓“无相”,即“于相而离相”,“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即不舍弃日常生活,在正常接触诸法相的情况下,不执著法相。所谓“无住”即《金刚般若经》所谓:“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所说的无住同样如此,即“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在对心法、心所法都无执着取舍的前提下,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情态。   第三,慧能也依据他对禅法的理解,对佛法体系作了创新性地诠释。例如什么是“法身”,他说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法身即自性清净之身。“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他说:“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化身即自性之千百亿种变化。何名报身?他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 报身即自性之智慧功用。又如他解释四弘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说所谓度都是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所谓断是自心除虚妄,所谓学是要学无上正法,所谓成是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又如他解释忏悔,说“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自性若除,即是忏悔。” 再如他解释三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以无爱著,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总之“自性不归,无所依处。” ……上述种种关于佛法基本概念的创新性阐释,完全实现了禅法与佛法的圆融,并显示出了与北宗完全不同的诠释内涵。   普寂(651~739),俗姓冯,祖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后移居蒲州河东(今山西蒲州镇)。少习儒学,后研习《法华》、《唯识》、《大乘起信论》,并受具足戒。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遂前往师事六、七年。神秀于久视元年(700)应诏入都,普寂正式受度为僧,住嵩山南岳嵩岳寺。神秀死后,普寂成为北宗僧团领袖。玄宗开元十三年(723)普寂应诏入住洛阳敬爱寺,后住兴唐寺,卒后被谥为“大照禅师”。传见《楞伽师资记》、《大照禅师塔铭》(《全唐文》卷263)、《宋高僧传》卷九。   义福(658~736),俗姓姜,上党铜L(治所在今山西沁县南)人。自幼持戒修行,游学卫、邺(即河南汲县至安阳一带地区),后闻法如在嵩山传授禅法,遂前往师事,因法如已死,遂至荆州玉泉寺师事神秀,后随神秀入京。神秀死后,义福居嵩山嵩岳寺。中宗神龙年间(705~706),至长安、居蓝田化感寺20年,名声渐著。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入住长安慈恩寺,后住洛阳龙兴寺,卒后被谥为“大智禅师”。传见《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280)、《大智禅师塔铭》(《唐文拾遗》卷19)、《宋高僧传》卷九。   敬贤(660~723),又作景贤,俗姓薛,汾阴(今山西宝鼎)人。年20出家,曾从智宝禅师问道,后投神秀。中宗时曾应诏入洛阳传法。传见《嵩山会善寺故景贤大师身塔石记》(《全唐文》卷362)。   惠福,事迹不详,《楞伽师资记》云居蓝田玉山。   《大乘五方便北宗》(第四号本),见《禅思想史研究第三》,增补新版《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2000年,第232~233页。   《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同上,第170页。   《大乘无生方便门?序品》参见《禅思想史研究第三》,第168页。   《大乘无生方便门?序品》,《禅思想史研究第三》,第169页。   《大乘无生方便门?序品》,《禅思想史研究第三》,第169页。   参见杨曾文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一章佛体》(第二号本),《禅思想史研究第三》,《铃木大拙全集》卷三,第172页。   《大乘五方便北宗?第二智慧门》(第一号本),《禅思想史研究第三》,《铃木大拙全集》卷三,第166页。   《大乘五方便北宗》第四号本,《禅思想史研究第三》,《铃木大拙全集》卷三,第234页。   参见《圆觉经大疏》卷三,《 续藏经》第14册,第513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2~33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1~22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41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1~22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7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4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5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5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0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6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0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3~34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2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4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4页。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5~26页。
前五篇文章
后五篇文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主站自日以来,文章总访问量:
学佛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头禅最初指的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