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怎样坚定理想信念

浅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页免费7页免费4页免费2页¥1.003页¥3.00 3页¥3.002页¥1.005页免费10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免费10页免费2页免费7页免费16页1下载券
浅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及​原​因​
​
​责​任​教​育​作​为​国​际​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并​没​有​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了​责​任​意​识​十​分​淡​薄​的​现​象​。​有​些​大​学​生​完​全​丧​失​了​责​任​主​体​的​意​识​。​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应​该​比​同​龄​人​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应​该​成​为​社​会​生​活​中​优​秀​的​责​任​主​体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课程负责人
教学队伍情况
&当前位置: -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教学目的要求: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认识理想与信念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首要条件。一方面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鼓舞人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前进,另一方面大学生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这就会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成为担任一定职位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这就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长期与艰难则认识不足。渴望理想早日实现可以理解,但是对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困难缺乏思想和心理准备,不仅会对自己的追求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易使人对理想失去信心。因此,在确立理想之时,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三、教学难点
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理想的建立要以社会理想为指导,个人理想的实现有待于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可能变为现实。社会理想的实现也离不开具体的个人理想、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只有处理好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才有意义,才有实现的社会基础。
2、理想化为现实的条件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水上的桥梁。理想的大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充满了汗水和艰辛。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实现理想。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引言:什么是理想?对此,可能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会说:理想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有人会说:理想是一朵无果花;有人会说:理想就是有利就想,无利不会去想;也有人说,理想是启明的星,航海的灯;还有人说,理想是人生的目标,力量的源泉,生命的风帆,命运的灯塔等等。
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灯塔。没有理想,就没有明确的航向;没有航向就没有生活。”&&&&&&&&&&&&&&&&&&&&&
古罗马哲学家、作家,塞涅卡曾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从辞源上说,“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在我国古代叫做“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唐初诗人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理想的科学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教材18页)
& 如何理解理想的含义呢?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并且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的奋斗目标和追求,这正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合目的性”。理想属于观念意识的范畴,从形式上看是主观的。
第二,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对现状永不满足和对未来不懈追求的实践活动,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人总是不满足人的现实,总是希望把未来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
第三,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如果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那就不能是理想。
第四,理想不是现在,不是当下,而是对未来的预测、设想和设计,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
第五,理想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既有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又有对个体人生发展的规划与设计。
第六,人们的理想总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的,是建立在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问题的基本认识之上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对人们理想的考察,大体上能够判断出他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世界观);大体上能够判断出他在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意义上的基本观点和认识(人生观),大体上能够判断出他是如何看待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评判标准等等(价值观)。 正是因为人们的理想体现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理想在主体自身看来总是美好的,至少符合了理想主体自身的价值观念、评价标准,因此,不论从客观上讲这种理想是否科学、是否合理,都能能够成为主体的奋斗目标,指引着人们的行为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为了进一步理解理想的含义,深化对理想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分析理想一般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二)理想的特征
(1)理想具有时代性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总是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是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可见,理想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们的理想必然会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通俗一些讲,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理想是不同的。
比如:远古时代钻木取火的人们,绝对不会设计出长江三峡工程的蓝图;老牛拉破车的人们,也想不到乘波音飞机旅行;刀耕火种的人们,更不能设计出电脑管理农业生产的方案。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克起义,仅有反抗奴隶主压迫,向往人身自由的理想,而绝对没想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著名诗人流沙河有这样一首诗:诗的题目就叫做“理想”
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揭示了“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
当然,理想不仅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也不断地调整、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想。
(2)理想具有阶级性
不同时代,社会存在是不同的,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理想是不同的。那么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的理想,应该是一样的了。其实,不是的。下面我们先来看两段经典的论述:
“住在皇宫里的人与住在茅屋里的人想的是不一样的。”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家)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毛泽东& &&
理想作为一种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又受到一定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每一个人都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社会,提出奋斗目标的。因而,即便是同一个时代,不同的阶级也会有着不同的理想。 &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的理想是希望把奴隶当成“会说话的工具”永不改变;而奴隶则想获得人生自由。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有着“达官贵人、光宗耀祖”的理想;而广大农民把“有地种”、“有饭吃”视为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玻璃商则希望家家户户的门窗一夜之间被冰雹打碎;资产阶级的利益被隐藏在“自由、平等、博爱”的面纱后面,希望发大财、赚大钱;而工人阶级则把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理想。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近代的历史,这一点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面对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样的共同时代主题,不同的人们对未来有着不同的设计和追求,进而采取了不同的行动。
农民阶级的代表洪秀全一心想建立“人均贫富、有田同耕”的“太平天国”;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康有为则追求“大同世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孙中山倡导“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则追求共产主义。
(3)理想具有现实性
理想不单纯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在现实中产生的。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因此,理想不仅表现为主观的外在形式,更有着客观的物质内容,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另外,理想在现实中产生的同时,也只有在现实中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理想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既有可能实现,如果不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
我们一起来比较三个概念:理想、幻想和空想。这三个概念都有一个“想”字, 这正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即都是人们的一种想法、一种意志,都具备“意识”的主观形式。
(4)理想具有超越性和预见性
理想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的预见和构想,也就是说理想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但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所描绘的内容还不是现有的、已经实际存在的东西,不是对现实的模写,而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正因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对未来的预见,因此,理想往往总是那样的美好,让人神往。
(5)理想具有实践性
说理想具有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理想在实践中产生,是人们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理想一旦确立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另一方面,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实践,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就必须脚踏实地反复实践。离开实践,再美好的想象也不是理想,而是空想。
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互动:你认为理想同空想、幻想、想象、梦想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内容和实践。理想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幻想的内容是对客观的更高超越,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尚不具备实现的条件,但现在没有实现可能性的,在将来有可能实现,比如古人曾经幻想“嫦娥奔月”,当时是不具备条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人类已经能用航天飞机把人送上月球,幻想也就变成了现实;空想的内容则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不去实践或缺乏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因此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们应当树立理想,可以有幻想、梦想,但不能有空想。
其它的“想”只是一种凭空的想想,没有合理的依据,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三)、理想的类型
人的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想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人们的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角度划分,理想有不同的类型。
(1)从性质上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
也就是说理想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那么,评价一种理想是否科学有没有客观的标准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有两条:一是,看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前进方向;二是,看这种理想是不是符合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发展和进步。这是衡量一种理想科学与否的标准。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非科学的理想,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不符合多数人利益的,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怎么还有实现的可能呢?”是的,有的,非科学的理想当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实现的,比如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倒退,但是这种“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短暂的,改变不了它灭亡的命运。
在某些情况下,或者某些特定的语境中,我们常说的“有理想”就是指“有科学的理想”。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从层次上划分: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3)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
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长远理想是指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如共产主义理想;近期理想是指较短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理想,如党中央提出的本世纪初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是我国人民的近期理想。
(4)从理想的主体上划分
&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分
(5)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
生活理想,即人的理想生活,是指人们对未来的物质、精神生活方面的向往,它包括人们对吃穿住用的构想以及对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追求。生活理想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生活理想并不就是对生活条件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人们期望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生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高层次的生活理想要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把创造美好生活视为为社会做贡献的条件,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生活的安逸,只注重物质生活,只注重享受。
生活是人最基本需要和主要的生存方式。因此,合理、科学的生活理想对于人的一生十分重要。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正是由于生活理想存在偏差,在生活上被打开缺口,而走向堕落的。比如,一些腐败分子,很多都对物质、金钱、美色有格外地钟爱,崇尚和追求纸碎金迷、骄奢淫逸的生活,最终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所以,过好“生活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职业(工作种类、工作部门、业绩成就等)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择业和立业两个方面:一是择业,希望自己能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二是立业,希望自己在职业活动中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职业理想的确立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树立职业理想,首先要对自己的素质、性格、特长、能力、潜力等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理想更合理,才能使自己顺利地、尽快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崇高的职业理想,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求生存的手段,更应把职业视为一生追求的事业,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道德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道德关系、道德标准和道德人格的向往。
社会政治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向往和追求,包括对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设想和规划。社会理想是时代的产物,鲜明地反映着时代特征、阶级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切时代都适用的永恒的社会理想。
张闻天曾经说过:“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6)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对于信念的含义,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信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它来源与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二,信念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同时要受认识的制约。
第三,信念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不是单纯的认识或想法,而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尽管信念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但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 可见,“信”是信念突出的本质特征,即便是对于外界歪曲的放映而得来的认识,只要人们相信,就有信念确立。信念的强度,则取决于人们的信任程度。
信念的三要素:
①以认识为基础。这里的认识是指对一定思想、观念、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即知道它是什么。但是仅仅知道还不够,还应有情感的渗入、意志的参与。
②以情感为纽带。人是能动的社会存在,有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精神活动,深厚的情感对于坚定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③以意志为保证。意志则是在履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坚持不懈的心理状态。
信念是人知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
(二)信念的特征
①稳定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对思想或事物的一般认识由于认同而内化为信念,经历了情感的深入,不仅具有了理智上的坚信不移,而且得到了情感上的强烈支持,因此,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不论是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都不会轻易改变。
比如,无数的革命先烈,即便面对敌人的屠刀也大义凛然,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不放弃自己信仰的“主义”
②多样性。人们的需要丰富多彩,导致信念的丰富多样。信念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由于阶级利益、政治立场等不同会具有不同是信念。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信念,比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事业的、学习的、生活的诸多方面的信念,可见,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信念也是多种多样的。
③执著性。信念一经形成,人们会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信念的执著性与信念的稳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执着性是信念在意志上的反应,更多地是指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的强烈持久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行为状态。对于正确信念的执著,往往能够促使人们事业的成功。对于错误信念的执著,就会使人的行为出现偏差。
④亲和性。志同道合: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 。亲合性是信念在感情上的表现。一个人对和自己信念相同或相近的人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志同道合就是信念亲合性的表现,相互之间有共同语言,感情上比较接近。如果彼此的信念不同或相反,则可能导致人们之间关系上的疏远和情绪上的对立。
⑤实践性。根源于实践并积极反作用于实践 &&&&&&&&&&&&
互动:信念与信仰有异同吗?(书23页)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所谓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思想、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准则。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事物发展正确规律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三)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我们已经了解的理想的含义与特征,也了解了信念的含义与特征,那么理想、信念两者存在什么关系呢?
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理想和信念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区别& 虽然理想和信念同属精神生活范畴,但毕竟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两个概念。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理想重在标志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向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而信念的侧重点在于标志人对事物、观念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是面对现实的,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精神支持。
联系 &理想和信念,同属人的精神生活的范畴,都是人的精神支柱,都是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如果说理想指的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的话,那么信念就是对实现奋斗目标所抱的坚定态度。信念的坚定基于理想的选择;理想的实现依靠信念的力量。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
【案例】例如电影《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有了自己的理想,就会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
2、可以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因而具有锲而不舍、披荆斩棘的动力。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
【案例】毛泽东少年立志。1910年(17岁),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就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历史上,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都是在崇高理想信念的激励下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的。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3、可以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正是因为理想信念对人生很重要,所以文学家褒奖它,诗人赞美它,革命家强调它。
没有理想,精神空虚,就会“无事生非”,有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就会努力去为之奋斗,内心会宁静。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 通过以上,我们认识了理想信念对于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理想信念,有没有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他的人生的目标、动力和境界。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时代的重托,因此,理想信念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更加清晰、更加理性的把握。
概括起来表现在三个方面: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也是我们进入大学以后非常迫切明确的一个问题。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重大。有没有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着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做人”,有理想应该摆到突出重要的地位。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把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标准概括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其中理想和信念是“德”的重要内容和核心。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理想”是“第一有”,因此,他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江泽民结合新的实际,对我们青年提出新的希望,那就是希望我们“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其中,“理想远大”被放在首位。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希望我们广大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成为“新的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同学们应当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问题,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就、充满自豪。&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到底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是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呢?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科学的、正确的信念对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在社会政治方面的信念应该也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整整160年了。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尽管经历了风霜雨雪,但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的历史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不仅无产阶级政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就连有头脑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都对马克思主义推崇备至。例如,美国资产阶级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们观察社会历史的解剖刀,” 强调“每一个要洞察社会历史底蕴的人都必须想马克思主义学习”。
这在西方发达国家绝不是个别现象。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千年伟大思想家”活动,马克思名列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之前,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首”。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这样的评选结果不能不令人深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马克思之所以在千年之交能获得世界人民如此高的评价,我想,主要是因为这位伟人创立了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而这一伟大的理论又为人类的历史开创了新的时代篇章。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那个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其内在矛盾也开始彻底地暴露和展示出来。当时,思想界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人类向何处去;资产阶级向何处去;无产阶级向何处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全面继承了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科学精神,同时还批判吸收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一切重要的思想成果,尤其是其先行者和同时代人在解决时代课题时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了人类向何处去,发现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创造了历史唯物论;研究了资产阶级向何处去,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研究了无产阶级向何处去,发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创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正是这三大研究、三大发现、三大创造,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此以后,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再只是人们的猜想,而被置于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埋葬资本主义不再仅仅是个别天才人物的事业,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不再知识理想的憧憬,而是现实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正如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论断,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的结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得出的结论。”(《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9页)
总之,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同时,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之前也曾有种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或学说,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持久生命力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虽然经历了一个半世纪时代发展变革的考验,却依然历久弥真。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那样巨大的作用,带来那样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持久生命力还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作为一个以指导革命与建设为己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不是产生于书斋之中,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适应现实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1825年起,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连续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831年起,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相继高涨,表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当时的工人阶级没有自己的思想武器,所以斗争还是自发的。然而工人阶级的斗争由自发到自觉,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诞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便迅速与工人运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一百多年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斗争汹涌澎湃,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变为社会实践。所有这些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更是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
总结:正是由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这部分我想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展开。一是,什么是共同理想?二是,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什么?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包含哪些基本内容,或称有什么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就是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共同理想是社会赖以维系的理性基础。全体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根本所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其人民没有共同理想或者丧失了原来的共同理想,即便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裕的人力资源,也难免要衰落、要解体。因此,人们在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着混乱与茫然,则是最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样看来,理想问题不只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所以,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应该有个共同的理想,朝着这个目标去奋进。
共同理想对于我们国家更有现实意义。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二)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怎么还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呢?原因是这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就是说在中国,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因此,“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共同理想的内涵要求。
弄清了以上逻辑后,我们分析和考察的重点应该是“为什么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信任中国共产党?它值不值得信任的问题。我们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为什么,原因在于:
第一,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充分说明了党的先进性,同时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的选择。中国近代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革命、崇高的理论,也就是说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不懈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科学已经被实践证明和正在被实践证明。
第四、中国共产党经过八十多年的奋斗,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党所建立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概括为9个方面: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我们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
(4)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5)我们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6)我们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7)我们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
(8)我们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9)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八十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五、中国共产党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坚毅品格和博大胸怀,具有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和能力。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上和实践中也曾出现过失误,有的失误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最难能可贵的是党敢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另外,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的廉洁性也不尽如人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地方、有些部门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党反腐倡廉的任务还很重。但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始终没有动摇,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加大了反腐力度,更加注重队伍的廉政建设。
从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看,共产党是值得我们信任的。
那么“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要求我们怎么做呢?那就是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首先,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不灾难深重的历史。自鸦片战争起,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各个阶级都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已经取得举世成就。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标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一直在沿着这条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斗争,许多志士仁人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没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获得了新的强大生机。
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特别是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辉煌的美好前景。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共同奋斗。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青年是从不满足前人昨天留下的东西,从不满足自己今天得到的东西,而是去追求明天的更美好的东西。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立志当高远。(周恩来)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文集?诫外甥书》
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下”,意思是说,人所确立的目标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实现,要想使自己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就必须志存高远,博大理想。
古今中外无数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在早在他们的青年时期就立下了远大志向,并一生奋斗不辍:
革命烈士邓恩铭16岁时便写下了一首《述志》诗:“赤日炎炎辞荔城,前途茫茫事无分。男儿立下钢铁志,国际民生焕然新。”表达了他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伟大志向。
同为16岁时的李四光,借用孙中山“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话语作为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终生铭记。
周恩来早在南开大学附中读书时即种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火种。
毛泽东十五六岁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立志让祖国“富强、独立起来”。
马克思也在中学时代就立下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志向,并且为了崇高理想的实现而全力以赴,终生不悔。
恩格斯在青年时期就立志奔向“生活的顶峰――建立功勋”,为新世界开辟一条前进的道路。
立志做大事。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孙中山
立志当以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为己任,切不可把个人的荣华富贵作为追求的目标。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两次改变志愿终成文豪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最初的时候,鲁迅看到中国工业破败,屡被外国欺侮,便决定走工业强国之路。1898年5月,鲁迅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次年2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的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
1902年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即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鲁迅到东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东京进行反清活动,留学生中分为反清与保皇两派。鲁迅经常参加反清的集会,课余还大量阅读近代科学、哲学和文学的书籍,开始考虑改造国民性问题。他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断发照片上写诗明志:“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示他誓为祖国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决心。这期间,他发表了根据外国作品改写的小说《斯巴达之魂》,论文《中国地质略论》,与友人合编关于中国地质和矿产分布状况的专著《中国矿产志》,还翻译了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进一步表现了青年鲁迅爱科学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弘文学院结业后,鲁迅于1904年9月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立志学医,是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学习勤奋,受到教师藤野严九郎的热切关怀和帮助。不久,他在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上,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住杀头,而围观的中国人竟无动于衷。这使鲁迅痛切感到:医学并非紧要,如果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壮,也无济于事。当时他认为头等重要的还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于是决定弃医从文,并于1906年春天重返东京。弃医从文后的鲁迅笔耕不辍,终成一代令世人敬仰的大文豪。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整个历程,始终是把个人的志愿同国家民族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正是他发现中国民众精神麻木,使鲁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青年学生在确立个人理想的时候,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立志须躬行。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永远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定点”――爱因斯坦。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古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经》
(二)认清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困难面前对理想失去信心。因此,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因此理想是在现实基础上对未来的预见,毕竟不是现实,也就是说现实距离理想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理想追求较低,目标不十分远大,这个实现过程的时间就会相对短一些,实现起来相对简单些,任务不十分艰巨。相反,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任务可能就越艰巨。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
另外,理想实现过程的时间长短、艰巨与否还取决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自身因素)。有些因素,人们能够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能够预见和控制;然而,有些因素,人们很难预见甚至无法抗拒。这就更增加了人们对于理想实现过程的准确把握,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是很正常的。
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当人们热切期待着它的到来时,它却总是姗姗来迟。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毅力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个人理想的实现如此,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也是如此。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不但没有被扼杀掉,相反,在长期艰辛探索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二)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有时处于顺境,有时处于逆境。那我们怎么看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贺逆境呢?对于顺境和逆境,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辨证的认识。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顺境、逆境也是如此,它们都有利的方面,当然也有弊的方面。
1.对顺境、逆境的利弊分析
顺境之利:在顺境中前进,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
顺境之弊: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又容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
逆境之弊: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消解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
逆境之利: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炼意志、陶冶品格、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坚持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打倒和压垮,反而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
例如: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之祸,蒙受莫大的不幸,但他苦而不悲,孤而不堕,以历代身处逆境而有作为的圣贤为师。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以此激励自己,终于在逆境中以顽强的毅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2.对待顺境、逆境的学问
迎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是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是将压力变成动力之所为。
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李大钊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思想活跃和敏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也容易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惑。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还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觉得实现理想很困难、很渺茫,认为还是“实际”一点好,不要做什么“理想主义者”,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有的人因此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认识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人的理想越符合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越能显示它的巨大鼓舞力量。只有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只谈“理想”,不正视现实,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进程,或只是追求“理想”,而不去实践,不愿做扎实细致的工作,这种理想和愿望都是不可能实现好,到头来只是一场虚幻美梦而已。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理论上说体现在三点上:一是理想来源于现实,二是理想高于现实,三是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理想+……=理想的实现
立足本职工作是平凡的,但平凡不等于平庸,首要的是个人脚踏实地获得成功,做出成就实现我们的理想。要获得成功,有了理想,还需要什么呢?
(1)理想+坚持=理想的实现。
谁能够坚持到底,谁便能够取胜。许多伟大的成就无一不是坚持和等待的结晶。只要你能坚持一天,胜利的希望便会增多一分。
有这样一则故事,师傅教两个徒弟酿酒之法:选端阳节正午颗粒饱满的米,与冰雪初融的高山流泉的水珠调和,注入千年紫砂铸成的陶瓮,密闭九九八十一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两个徒弟找齐了所有材料,然后进行了漫长的等待。终于,第八十一天到了,两人夜不能寐。远远地传来第一声鸡叫,过了很久很久,才依稀响起了第二声,第三遍鸡叫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来呢?其中一个徒弟再也忍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打开陶瓮,里面的一汪水,像醋一样酸,中药一般苦。他追悔莫及,只能失望地把它洒在地上。而另外一个,虽然欲望仿佛像一把野火在他心里慢慢地燃烧,让他按捺不住想要伸手,他却还是咬着牙,坚持到了三遍鸡叫响彻天宇。多么甘甜清澈的酒啊,芳香醉人!只是多等待了一遍鸡叫,结果却大相径庭。&
生活不仅是速度竞赛,只要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没有哪条路是走不到头的。许多成功者他们与失败者的惟一区别,往往只在于他们多坚持了一会儿,这一会儿,有时是一年,有时是一天,有时,仅仅是一遍鸡叫而已。
(2)理想+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断进取的决心=理想的实现。
(3)理想+正视现实=理想的实现。
《一根鱼竿和一篓大鱼》
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眼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懂得面对现实。
要使理想开花结果,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
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闪光的智慧、不朽的业绩,多是从艰苦奋斗中得来。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它的事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无谓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
大学生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除了要在科学知识、职业技能方面有所储备外,应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只有乐于吃苦,自觉地向学习中、生活中、劳动中、体育锻炼中的困难作斗争,向自我挑战,将来才能战胜自我勇挑重担。
当代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在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2、怎样确立和实现理想&&
青年是从不满足前人昨天留下的东西,今天得到的东西,而是去追求明天的更美好的东西。人生理想的确立是人的精神发展的一个界碑,它意味着人开始控制自己的活动,力图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生活的,并以自己的理想来造就自己。理想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价值目标。
例:“立志须存千载想”这是著名学者、政治家、爱国志士沈钧儒先生的名言。这是一幅对联中的上联,下联是“闲聊无过五分钟”。这里的“千载想”,指的是国家、民族的千载大业,对联表现了沈钧儒志向高远,治学勤奋刻苦,反对无谓浪费时间的高尚品质。为了实现理想,完成大志,他埋头苦干,从事法律的研究、著述及实业工作,并以所学献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斗争。
&&& 新中国建立后,他历任人民政府要职,竭尽心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工作,只争朝夕地为祖国和人民、为真理而奋斗,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揩模。
1、我的大学理想。
&&&& 2、我的人生理想。
&&&& 3、我准备如何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
仔细思考上述题目,结合自己实际写一篇800字的短文。要求条理清晰、意思表达准确,中心突出。
1、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 3、谈谈对实现理想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参考书目: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2、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3、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日。
&&&&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版权所有:
石家庄经济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省级精品课
& 联系电话:
石家庄市槐安东路136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坚定理想信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