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学习,报效热爱祖国的演讲稿演讲稿,关于陈兰彬的。

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 Cann't Connect To Upstream Server
Fikker/Webcache/3.6.0邓夏生历史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
上传: 邓夏生 &&&&更新时间: 17:10:46
曾国藩是晚清统治阶级内部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以来颇有争议的&谜&一样的人物:有人把他比做&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中兴以业,一人而已&,故誉之为&中兴第一名臣&, 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曾国藩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黄兴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曾国藩推崇师法,视为&楷模&。也有人称他为&汉奸&、 &卖国贼&、&刽子手&、 &曾剃头&,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所说的&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那么,曾国藩算上怎样的一位人物呢?&&
&&& 我想,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的。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且在历史上有重大作为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时期的、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总督、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府白杨坪人,现属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诵,14岁时能读,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湖湘学风的一大特色是经世致用,曾国藩深受传统经世之学的熏染,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锐意用世、就世,并多方锤炼、造就为治国平天下远大抱负而奋斗献身的精神世界。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生活在旧秩序行将崩溃的晚清社会,并且满洲贵族一直就有排斥汉人做官传统。但他就是沿着这条封建仕途之道,青云直上,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
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对皇帝感激滴淋,甘为清帝竭心尽力。但与之相应的是,他以后权倾朝野,竭力维护封建纲常,却常常受到朝廷的猜忌;他在封建王朝面临危急之时挺身而出,衷心不二,却因对清王朝腐败衰落洞若观火、深恶痛绝而郁郁寡欢,常有归隐之志。这种种复杂矛盾之处,加上世人对曾国藩荣辱兴衰的诟病不绝,使得这个乱世重臣的一身都极富传奇色彩。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岁月,在那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曾国藩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获得官场上的巨大成功。曾国藩其人其文,更是无形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把中国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治学、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演绎的淋漓尽致。
  镇压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起义分不开的。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他凭借的有利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湘军的将领,大多选自受过孔孟之道熏陶,在科举道路上失意,一心想借军功猎取功名富贵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平日以程朱理学相标榜,把保卫封建统治秩序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冷残的本性。湘军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次要跳水自尽,幸亏部下拼死相救才得以幸免于难。在上书时,他以「屡败屡战」自嘲。尽管与太平军反复较量,其间所遇挫折不计其数,但曾国藩以&困心衡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为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的信条激励自己,后重整军队,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退出湖南。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1860年,他命包围安庆,由于江南大营的溃败,对湘军一贯怀有猜忌的咸丰帝,不得不谕令当时唯一能和太平军较量的汉族地主实力派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8月改为实授,并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事务。1860年10月,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派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时机逐步成熟。慈禧、奕欣上台后,又于1861年底命曾国藩督办江、浙、皖、赣四省军务,四省巡抚、提督悉归节制。这样,曾国藩集团一跃而成为地主阶级当权势力中最大的实力派,并逐步取得了西方列强的好感和支持。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 &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将曾国藩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其实就战争而言,没有不残酷的。而且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
&&&&& 如何看待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曾国藩的这一活动我们应怎样正确评价?
首先,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自身腐朽的结果。起义初期太平军将士内部是寝食必同,情结骨肉的兄弟,但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政权迅速封建化,腐朽思想滋长,等级森严,派系林立,由此发生了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后,洪秀全更是猜忌大臣,任人唯亲,天国由此迅速走上衰亡的道路。曾国藩在这场运动中,只起到了一个外因的作用,加速其的灭亡时机而已,另外,由于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所在和长期的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决定了地主阶级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维护自己的统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曾国藩,统治阶级内部也会出现类似曾国藩的人物,辟如左宗棠、李鸿章,或其他人,我们不能超越时代强求地主阶级不要或不能对农民阶级进行镇压,我们如果这样把曾国藩全盘否定反而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不能因镇压了太平天国而把曾国藩全盘否定。
曾国藩一生忠心事主,功过参半,也许正是他组建的湖南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才使得中国历史变革延缓了多年。对于一个忠心爱国的官员来说,曾国藩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发动农民起义者们来说,他又成为了千古罪人。曾国藩弃笔从戎的做法,确实拯救了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站在忠义者角度审视曾国藩,又不能不说他的忠诚,不能不说他具有雄才大略之能,运筹帷幄之智,审时度势之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用在曾国藩身上并不为过。在国家呈现危机的关键时刻,他能够挺身而出,弃小义赴大义,亲手组建湘勇(后来发展为湘军,也称曾家军),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的勋高柱石,从几百人发展到20万所向披靡的大军,归根结底取决于曾国藩的用人惜才的手段,归根结底取决于曾国藩的战略思想,才得以能够从乱世中崛起。曾国藩整饬军威主张&乱世须下重典&的方针,被整治过的都称曾国藩为&曾剃头&,可见曾国藩是一个敢于使用霹雳手段的军事家,却也博得了恶名。当时组建湘军之初,曾国藩的才能和谋略刚刚展露出来,中国文人的劣根性也同时暴露出来,自己没有能力阻挡天平天国强大的力量,却能够束缚别人的手脚,这些本事可以称之为&小人综合症&,正是这种思想在作怪,才使曾国藩陷于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很多地方官员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处处刁难曾国藩,挤压曾国藩,曾国藩到处遭到无端非议,蜚短流长,恶语中伤矛头都指向了曾国藩,各种明枪暗箭纷纷射向曾国藩,做为一个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一心报国的曾国藩来说在心理造成极大痛苦和伤害,然而曾国藩没有放弃肩负的国家使命,历经无数坎坷,从衡州撤离重新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湘军,并组建了属于后来的大清水师,终于成为一代统帅和铁腕人物,挥师消灭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也成就了曾国藩的一生威名。
其次,曾国藩维护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洪秀全用改造了的西方天主教创立了拜&上帝教,反对儒教,指出&扒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为此起义军所到之处,&先毁庙宇,即忠义之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变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到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同时起义军也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得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曾国藩也正是在这个上大做文章,提出&(粤匪)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读书典籍,一量扫地荡尽,此岂我大清之变,开辟以不名教之奇迹&,号召人们为维护&名教&而战,从而得到一大批读书人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看,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具有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免于遭到破坏的积极作用,对保存民族文化有一定功绩。
再次,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为争取军事上的优势,曾国藩极其重视洋枪、洋炮的作用,为此,这加速了他倡导洋务运动的进程,1861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由此洋务派掀起了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高潮,在中国历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开始了中国人国防近代化的进程。洋务派先后建立了19个军事企业,并开始训练新式的海军和陆军,1862年后各地纷纷组建新式军队,19世纪80年代又建成了南洋、福建、北洋三支近代化的海军。其次,洋务运动不仅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而且在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为中国以后新型的运动和革命奠定基础。最后,推动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随着洋务运动有深入,曾国藩不公聘请大批外国人和中国学者合译西书,而且积极筹划幼童留学美国,这不仅为我国培养科技人才做出了贡献,而且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的推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所有的这些都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镇压太平天国不但不能全面否定曾国藩,而且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他还有一些功绩,那么能否因此全面的肯定他,誉之为&中兴第一名臣&、&圣相&呢?这显然也是不够合理的。
首先,太平天国是一场正义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在短短的几年就席卷大江南北,波及到大半个中国,把几千年来的农民战争推到了最高峰,这不能不说明晚清统治的腐朽和剥削的严重,人民不堪忍受封建压迫和剥削,为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反抗清朝封建腐朽统治,这本不能不说是一种正义的呼声和举动。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这场运动应予以肯定,相应地曾国藩镇压这场运动,就要接受人们在道义上的批判和谴责。
&& 其次,曾国藩对镇压太平天国中的屠城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提高湘军的战斗力,在功克太平军的城市后,曾国藩和湘军的亲信将领放纵士兵的抢劫和屠戮,如其弟曾国荃在攻陷安庆后,不仅放纵士兵抢劫和屠戮,而且也屠杀了被俘和投降的太平军将士1万多人,以致于曾国荃对自己的杀人如麻的行径也颇感恐慌,但曾国藩却鼓励他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以至于曾国荃攻克金陵后,更是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以至于&秦淮长河尸首如麻&,金陵城内更是有&尸骸赛路,臭不可闻&,繁华的金陵顿成废&墟,以后历经三十年也不曾恢复到以前的繁华。从这里看,&人们称他为&刽子手&、&曾剃头&并不为过。
由此可见,因此以上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还是全面否定观点不免都失之偏颇。那么,怎么样才能恰当而实事求是的评价曾国藩呢?
  首先必须不能超越历史时代而分的苛求历史上的人物。在曾国藩那个时代,地主阶级镇压农民阶级是种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曾国藩,也会有人代替他的角色。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以及在镇压农民运动所兴办的洋务运动具有&剿发捻&性质,而否定曾国藩和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
  其次,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步与否的主要依据是看:人物和事件本身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的利于社会的进步,而非道德标准。曾国藩镇压了一场正义的农民运动,并犯有屠城的罪责,应当在道义上接受人们的批判,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和发展,促进西文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这些是主要的,应予充分的肯定。
综上所述,就从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看,曾国藩的功绩应大于过失,他应属于历史上的功臣。
曾国藩前半生可以说一帆风顺,非常通畅,后半生却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他心中始终恪守孔孟之道,恪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在潜心国家安危的背后又不失柔情的一面。他爱好广泛,楹联读书无一不精,诗礼书画无一不晓,理学研究尤为精髓,特别是他的修身之道,他本人能够克己复礼,礼贤下士,慧眼识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深受湘军上下爱戴,致使20万湘军只听命于他一人。做为统帅曾国藩是成功的,他善于取长补短,能够发挥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缺点,对待朋友他能够付诸真情,以诚相待,以情感人,之所以后来湘军逐渐扩大主要取决于曾国藩的交友之道、用人之道。曾国藩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国事家情往往能够切中要害。中年时期的曾国藩虽然备受非议却始终拓守信念,坚忍不拔,造就了他铁面无私,治军严格、法度森严,个性鲜明的个性。然而老年曾国藩从宦海之中领略了做官真谛,领悟了世事无情的,从而改变了曾国藩的性情,做事谨小慎微,凡事都思索再三,缺少了年轻时的那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魄力,最终抑郁而终。
曾国藩能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全力以赴于大目标。
湘军有很重的私家军队的味道,当时有野史记载: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湘军,但曾国藩一纸手令,部属便为之千里驱驰,可见湘军私人性质的严重性。这个事实曾国藩当然清楚,他一方面需要这样,另一方面又要提防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人为的阻力和障碍,确保大目标的顺利达到。
曾国藩为消除人为的障碍和阻力,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启用满人做湘军的统帅。私家性质的军队一向为国者所防范,眼下的当国者又为满人,其防范又更进一层了。满人是少数民族,为扩大自己的力量,它用联姻的形式把蒙古拴过来,但仍然属于少数,满蒙两族加起来不超过五百万人。它是靠军队打进关的,故对军队控制更严。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之分,八旗兵镇守重地,绿营兵则多做杂事;一些重要地方的绿营,其统领也是满人,至于湘军这样的军队,不是万不得已,是决不会让其出现的。曾国藩对这些了然于心。为了消除朝廷的怀疑,减少人为设置的障碍,他用满人挂名为湘军首领,将这个满人从一个参将越级提拔为提督。后来打下南京时,论功请赏,他又把满人官文排在第一。
(二)尊重友军,尊重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官员,以收协同作战的功效。当时与湘军共同作战的部队,有胡林冀指挥的湖北绿营,袁甲三、张沛指挥的安徽绿营,都兴阿的八旗兵等。曾国藩都尽量与他们保持友好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胡林翼,他既是湘军中的重要领导人,又是湖北省绿营的统帅,他本人是靠曾国藩发迹的,但曾国藩对他特别尊重,胡也因此与曾关系十分融洽,不仅与他随时协商军事部署,源源不断地提供饷银,还为曾国藩的复出,为曾国藩谋求地方实职一再上奏朝廷。
(三)严格要求家人安分守己,以求后院安静,不添乱子不添麻烦。家中有人做了大官,家里的人利用他的权势来谋私利,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这种谋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从做官者手里索取,一种是打着他的旗号向旁人索取。早在进翰林院之初,曾国藩祖父就说过:&靠种地吃饭。&故而曾家人直接从他手里索取银钱的不多,曾国藩对家中所承担的银钱负担不算太重。我曾经说过,在中国要做个一尘不染的清官很难,这难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亲亲文化。一个为官者必须为其家人承当经济责任,若家人需求过多过大,他的正当收入又不足以满足,他便只就好将手中的权去换钱了。曾家人比较多的是打着曾国藩旗号去谋利。这里可分为被动、主动两种。被动是人家找上门来的,主动则是自己揽来的。如湘乡县亏空1.6万两银子,曾家几个兄弟们出头劝捐,这便是主动揽利。针对两种情况,曾国藩叫父亲杜门谢客,叫众兄弟莫管闲事。
此外,家里要买田起屋,曾国藩多半制止。军营要捐银子为家乡架桥,曾国藩也只象征性拿了一点,并说用于私、用于公有区别,但将军营里银子搬到湘乡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不能用公款为放大的私服务。曾国藩这样做,都是尽量设法减少一些人为设置的障碍,为其人生的大目标铺平道路。儿子考乡试,他叫儿子不要递条子。九弟在家起房子,过于宏丽,在礼制上也有出格铺张等,他也去信制止。除开严格要求外,也不希望因此而招别人的指责,授人以柄。
有一件发生在老家的事更让曾国藩十分不安,南京打下后,曾国藩老家大兴土木,上正梁时唱赞歌:&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北京做皇帝。&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头上背上直冒冷汗,连忙打发人回去,严厉地批评此事,声明谁再说这样的话,就杀谁的头。
曾国藩在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却无法预料官宦世俗的险恶,当曾国藩重握重兵踌躇满志的时候,朝廷一纸裁军的指令使曾国藩的强国梦想彻底破灭,也凉透了曾国藩的心。当权者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慈禧妖婆一方面对曾国藩产生了猜忌,致使这位权重位高的忠臣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被迫对含辛茹苦,苦心经营的20万湘军进行了大裁军,如果不是其他官员保荐可能只剩下曾国藩孤家寡人一个。另一方面对曾国藩又采取安抚政策,把他的官位提到及至,使其位居显赫地位,册封侯爵等官职,让天下百姓都觉得朝廷善待功臣的做法,不卸磨杀驴借以笼络人心。这一招使得曾国藩感激不尽又得谨小慎微地致死效忠朝廷,足见慈禧权术玩的精通。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慧眼识英才,敢于启用人才和重用人才,他身边云集的智囊如过江之鲫,而曾国藩对人才的了解和掌握又极为准确,能够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创建湘军之初,他就把人才作为第一要务,曾国藩观人用人一向主张德才兼备,而更侧重德,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而近愚人,才而无德,而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小人,毋宁无才而近愚人。曾国藩功力之心很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和举止,然看清时弊后又产生退隐的思想,他推功揽过,极力推荐手下人,选拔人才、重用人才不遗余力,才会受到无数湘军和朋友的爱戴。
曾国藩信奉儒教学说,这与他出身岳麓书院有关,然而他却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愚儒,而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与时俱进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他能够摒弃传统的陈旧观念,吸纳补充新知识,新观念,在当时那种文化背景下,他能够做到不排斥外来文化和先进技术,这对于深受多年教化的当朝显贵来说,可见他的胸襟和开放思想。他担任两江总督时大力倡导治理民风,净化官风,整饬漕运、河工、盐政,兴办洋务,建造武器船只,开设书院书局等等,一心想把大清振兴起来,这些都说明曾国藩具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如派学子到西洋留学深造,回国报效祖国,才出现了如后来的詹天佑等一批人才。最令人钦佩的是曾国藩他具有吐故纳新的思想,能够接收新事物,新思想,曾国藩治理国家是从废墟上开始的,然而到了晚清末期时弊,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女主当政、曾国藩的抱负和做法已经无力回天了,而曾国藩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对于一个半生悠闲半生操劳的曾国藩来说,这也只能说是他的劫数和宿命。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众口纷纭。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曾国藩,他又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男子,经天纬地的大丈夫,他胸怀坦荡,怀揣治国之策,平生做事从不以自己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尽管如此曾国藩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杂念。在攻打天京(太平天国国都)时,曾国藩明显觉得这是一个旷古功劳,自己又不能亲临战场,为了不把功劳落入其他人头上,曾国藩特委派了自己的亲弟弟曾国荃去攻打,曾国藩在后方给予丰厚的支持,历时1年多时间,天京终于沦陷,而随着天京的失守,曾国藩一门也出了两位封侯受爵的高官,这在当时可是巨大的荣耀,从中也看出曾国藩毕竟藏着私心的,如果放到左宗棠或李鸿章攻打天京同样会被攻陷,这可能是天数所定吧。太平天国由于内讧造成了兄弟失和,导致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这也是太平天国气数已尽的前兆,曾国藩清楚地看出了这一点,这也是曾国藩过人之处。
曾国藩如何能打败太平天国并能全身而退还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
1.&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赢来最后的胜利。&
湘军的做大做强,有一个千难万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多乐少、败多胜少。从衡阳出师到武汉的打下,这七八个月里,曾国藩经历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溃逃四散、湖南军政两界的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等等羞辱,直到武汉打下,才一洗满面羞惭。经过一段短暂的胜利,曾国藩来到江西后,很快又处于战事胶着状态。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曾国藩在江西、安徽一带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曾国藩遭遇到江西官场的排斥、湖南官场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弄得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从朝廷到地方都不能容的异类,以至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
面对着这一切,曾国藩都忍了。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和血吞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怜恤,一切痛苦自己担当。二是将仇恨吞到肚子里,让它生根发芽,变成复仇的动力。有野史上说:幕僚给朝廷拟奏折说湘军&屡战屡败&。曾国藩将&战&&败&两字易了一个位置,变为&屡败屡战&。这一字之易,体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精神气慨:决不屈服,决不退缩,倒下了再爬起来,前人死了,后人再继续。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精神的最生动的体现,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取得最后的大胜。这样的对手,哪个竞争者不害怕,他又怎能不获得最后的胜利?
2.成功后不居功,谦退自抑,淡化光环,缩小靶的
翻开中国史册,常见这样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者更是自身难保。人们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的典故。这些记载都提醒人们,成功之位不易处,尤其是在握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立有盖世之功的臣子更难自安。这种事情发生,是由主客两个方面决定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一方。上司的防范猜疑,同事的眼红嫉妒,属于客观的情形;自我膨胀,则属主观的原因。曾国藩对这种种人性和社会性,看得透彻,透彻到洞若观火的地步。他多次对家人说,自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
同治三年,五十四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在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后,终于打下南京,取得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朝廷给予封侯之享的同时,一面对他及其手下的十余万虎狼之师&&湘军高度警惕。与曾国藩同处于一个战场的其他将帅,一面颂扬恭维,一面在暗中竭力挑刺,恨不得将他一棍子打死,在九弟及其吉字营忙于抢掠财富,忙于争功的时候,曾国藩则在尽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缩小中箭的靶的。他主要做了下面五个方面的工作:(1)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自己则做事不多;(2)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3)大量裁减湘军,90%裁掉;(4)大撤厘金局;(5)修复江南试院,收买士人,堵住他们的口。就这样,曾国藩及其所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3、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统帅的最大要务
前人说曾国藩是将人则胜、自将则败,这话是有根据的。曾国藩凡亲自指挥打仗,必定失败,例子颇多,但他会指挥别人去带部队打仗。曾国藩不是将才是帅才,或许可以借用今天的话来说,曾国藩不是专家而是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具有什么能力呢?毛泽东对此有个很好的回答。他说领导的才能在两个方面,即出点子、用干部。曾国藩在这方面的才能大过常人,用干部,我们将在下面说,先来谈出点子。将帅的最大点子是什么?最大的点子便是制定战略决策。
前面讲到的初期在省城建大团,做大做强,便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决策。以后在衡阳组建湘军水师,也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决策。我们在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战略决策,即西路制胜之策。
咸丰十年春天,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事出现了一个突变,朝廷驻扎在南京城外孝陵卫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溃了,清军统帅逃跑的逃跑,自杀的自杀,两江总督何桂清潜逃到苏州,苏州巡抚闭门不纳,只得仓皇逃到上海。
就在江南面临一片危机、朝廷失措,士气低落的时候,临危受命的曾国藩,充分显示了一个军事统帅的冷静和对全局的清醒认识,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出被后来证明为正确的西面制胜之策。其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文字如下:
窃以为苏、常未失,即宣提兵赴援,冀保完善之区,苏常既失,则须通筹,各路全局,择下手之要着,求立脚之根本。自古平江南之贼,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自咸丰三年金陵被陷,向荣、和春等皆督军由东而进攻,原欲屏蔽苏浙,因时制宜,而屡进屡挫,迄不能克金陵,而转失苏、常,非兵力之尚单,实形势之未得也。今东南决裂,贼焰益张。欲克复苏常,南军须从浙江而入,北军须从金陵而入。欲复金陵,北岸则须先克安庆、和州。南岸则须先克池洲、芜湖,庶得以上制下之势。若从东路入手,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必至仍蹈覆辙,终无了期。
西面制胜决策,建在一个势字上,人们常说审时度势,军事上更看重这个。势,即形势、态势、趋势,就当时而言,这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长江流向的上下,即得以上制下之势。基于&自古平江南之贼,必据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的分析,曾国藩提出,克金陵复苏常,必须得&以上制下之势&,具体地说,先收复长江,南北两岸的安庆、和州、池州、芜湖,将军队一步步逼近金陵,切断太平军与上游的联系,这对于清军来说就叫做&据上游之势&,对于太平军来说,即失去了有利之势。按这个计划,曾国藩分三路向下游推进,收复长江两岸的城池,最后将金陵与长江上游的联系完全切断,金陵粮饷的来路基本就没有了。
4、识才用才,是领袖成事的第一秘诀。
大家都熟知,刘邦在夺取政权后与群臣有一段著名的&三不如&的对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知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本一个乡村无赖,他的最大的官职只做到亭长,顶多只相当于现在一个村长,但他却夺取了天下,而出身富贵人家的项羽却丢了天下,这里面的关键在于项羽不会用人,刘邦会用人,而且会用各种不同人才,将他们的才干充分调动出来,服务于自己的大事业,这正是刘邦的成功之处。刘邦所说的,其实也是一切领袖成事的第一秘诀。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中极重要的一条,还在于他有杰出的识才用才的本事。时人说他善于衡人,尤擅长相士。曾国藩用人的原则是德为主,才为辅,先看德行操守,次看学识,再看才具。他对人才广收慎用,因量器使。识别后,将他们一一合理使用。在识与用之间,他还善于培养人材。他的教育之点立足在褒奖,也就是多用奖励,少用苛责,他有两句名言&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在十多年的战争岁月里,曾国藩依仗着千万人才成就了大事业,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战事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这批人才,对晚清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5、慎选替手,使事业后继有人
在识人用人中,曾国藩尤注重对替手的选择。他在给九弟的一封信中就说:&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义。&这说的是他自己的经验。
什么是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超过自己的接班人。这种代替,有部分代替和全面代替两种。部分代替的人,他挑选出来作为分统、营官、哨官。全部代替的人,我们今天通常称之为接班人。曾国藩很重视寻找一个全面的替手,经过多年的培养观察,他最后将李鸿章选为自己的接班人。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关系有几个阶段:结识&雕琢&磨炼&寄予大任&视为接班人。事实证明,正是李鸿章将曾国藩的事业推向前进。在军事方面:李鸿章的淮军最终平定了捻军,在后来日益壮大,成为晚清军界中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在洋务方面:他大规模地开设兵工厂、创设机器局、选派留学生等等。曾国藩只是拉开洋务运动的序幕,洋务的大局面还是他的替手李鸿章打开的。李对曾国藩十分推崇,他与人谈话,口口声声称曾为老师,且称他所做的事都是老师所开创的。李鸿章执掌晚清军事、外交大权30年,权倾天下,炙手可热,曾国藩在死后很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与李鸿章的地位和推崇是分不开的。
处理天津教案
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江北的余部与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曾国藩一生知人善任,学识渊博,待人热诚,却做了一件令他终生都后悔的事情,这件事情使曾国藩跌入人生低谷。当时曾国藩任直隶总督,他奉命前往天津处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正是这个案件使曾国藩背负千古骂名。
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此事轰动了整个欧洲,法国派出联合舰队围困天津港,要清政府给个交代,答复不好就要炸平天津港。当然,这件事涉及到一些大清官员的生命。法国提出共四条条款,其中有修复教堂和领事馆;厚葬丰大业;赔付银两;惩治凶手和杀死当地参与此事件官员。
曾国藩接手后经过严密调查,发现小孩失踪属于空穴来风的事情,为此曾国藩与法国谈判结果是同意前三条,最后杀戮官员的事情没有同意,法国作出让步让大清朝廷把当地一些官员免职,为了免除战争祸乱,曾国藩考虑再三,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都来指责曾国藩胆小怕事,天津百姓也认为曾国藩崇洋媚外,是个&卖国贼&,是丧国辱权。连他的朋友左宗棠等一大批人也纷纷指责曾国藩。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朝野上下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其实这是当时人们不了解曾国藩的苦衷,他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全面权衡利弊得失的情况作出的较为理想的选择。人们不了解当时面临黑洞洞的炮口时情形,而曾国藩出于对国家负责对百姓生命负责的态度处理此事的,一旦当时谈判失败,天津几百万百姓就会变成法国人的炮灰,而当时的清王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防御,如果曾国藩顾全自己的名誉,完全可以撤出天津港,任由法国枪尖炮利攻占天津,他是可以完全没有任何责任。试想曾国藩如果没有从全局考虑,人民是否又陷入水火之中,从这层意义上说,曾国藩是舍弃自己名誉保全了天津城池,这也是曾国藩的高尚之处。而那些所谓的达官贵人却高高在上随意指责,如果放到他们自己身上可能才是真正的丧国辱权了。当然这个结局对于清当权的慈禧太后来说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了。而曾国藩个人却堕入人生深渊,他生前也极其悔恨至极,甚至100多年来人们仍不能原谅曾国藩。而清政府把责任完全推给曾国藩,百姓把&卖国贼&的恶名送给他,使得堂堂的中堂大人名声扫地,曾国藩成了事件的牺牲品,饱尝了世态炎凉。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等。
应该获得的总评价
&千古完人&&心灵导师&=天下第一人&官场楷模&&精神偶像&=天下第一官
&& 一.&千古完人&
&&&什么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所谓主流文化就是被历代统治者认可的文化,也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华夏文化。这种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事功、言辞,即《左传》所说&太上有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其次有立功(完成大事业),再其次有立言(为后人留下文字著述)&。按照《左传》的说法,人若在这三者中的某一个方面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传之久远的业绩,则可称之为不朽之人。当然这里有高下之分,最上等的不朽之人为建有高尚的德行,其次为功业,再次为文字著述。但若是一个人既立德又立功又立言,也就是三者并举的话,那么,他将是中国主流文化所认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如果我们将此标准衡量历史人物的话,完全具备&三不朽&的人物寥若星辰。可以讲得出来的,只有周公、孔子、孟子。对孔孟还要说明一点,即得把他们的教育事业也得当作事功看待。中间有个诸葛亮,但诸葛亮的事业并未取得完全的胜利。到了近代,曾国藩则被人称之为完人。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文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儒家宗师,&其著作《曾文正公全集》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不愧为&千古完人&。
&&& 二.&官场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自控以来被政治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代没有第二人;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方;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有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于一个从政者而言,中国主流文化对其还有一个人格方面的要求。最高人格境界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是心中充塞圣人的学问和道德,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王&是指表现在外的能力和功业,施王政,行王道。这种&王&是与&霸&相对立,也就是施仁义之政,行仁义之道。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严格按照程朱理学修身养性,修炼自己的人品人格,中年以后奉旨平定叛乱,将混乱了十四年之久的社会重新纳于封建正轨,东南十四省的老百姓重新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曾国藩的一生走过的是一条典型的内圣外王的道路,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所企盼的最佳的人生之路。这种人为数极少,孔孟等圣人没有做到,做得差不多的有唐代的李泌、裴度,宋代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王守仁等人。
&&& 三.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
&&&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设立第一所兵工学堂,成为近代高等教育开始;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国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领黑脚杆的朴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
&&& 五.罗致人才的第一高手
&&&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犹如一所&人才学校&,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着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即达40多人。他们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被后人视为&桐城中兴盟主&。
七.开湖湘风气的一代宗师
本来,说曾国藩是中国主流文化所造就的最为成功者,已经给他一个比较总结性的评定,之所以还要加上一个开湖湘风气的宗师,是因为湘也就是湖南省,在中国近代所起的作用,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太大太深了。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湖南省,中国近几十年的变化,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把它单独拈出来谈。
说起湖南省来,历史上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是没有地位的。周王朝时,湖南属蛮荒之地,《左传》载,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楚国的头头只能在厨房里烧火,可见地位之卑下。到了战国时代,楚庄王虽然做过短期霸主,但楚国在文化、经济上仍不能与中原相比;湖南在荆楚大地又属冷僻之地。屈原本是湖北人,为什么他会死在湖南?估计是流放到湖南省,看到汩罗江两岸一片荒凉冷清,心中更加凄然,彻底断掉了活下来的勇气,遂投江而死。到了汉代,湖南依旧是个中原人士不愿去的畏途。贾谊来到长沙,将长沙视为卑湿之地,终日郁郁不乐。刘发被封为长沙王,因为他母亲是宫女,地位低下,才被打发到谁都不愿去的长沙。他心中十分不乐意来湖南,每年回长安省亲时,就装一车土回来,几十年过后,这些土堆成了一个高台。他每天站在这个台上,远眺那根本就看不到的关中平原、长安故地。这个台子后人称之为定王台,成了长沙城里的一大景观。
到了唐代,湖南更成了罪犯的流放之地,失意文人的流浪之所。湖南人津津乐道韩愈有过咏南岳的诗、柳宗元有过《永州八记》、杜甫死在耒阳,其实他们本人当时在湖南时的心境都很凄凉,因为那都是他们一生中迫不得已之时。
宋代时,官吏们遭贬,也会常常贬到湖南。著名的《岳阳楼记》开头便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可见这个滕太守是犯了错误发配湖南岳阳府的。两宋时代,东南文化开始昌盛,但湖南即便在这个时候,相对东南其他省份来说,也是落后的。大家看那个时候,与湖南毗邻的江西省文化是如何发达的,唐宋八大家,三大家出于江西,外加黄庭坚、文天祥等等,群星灿烂,但湖南除开一个周敦颐外,再数不出几个人了。
但是,曾国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应该说,清代咸丰、同治年后,湖南和湖南人就像匹黑马在中国大地上凌空出现。曾国藩之后,湖南名人辈出,功业盖世,如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胡耀邦等等。这是因为当时的湘军是得胜之师。而湘军的最高统帅是曾国藩。所以说曾国藩是开湘湘风气的一代宗师。
&&&八.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才
&&&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任何人都值得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一代两代即衰,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 九.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 就智力而言,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辈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敬重;他守着&拙诚&、&倔强&,埋头苦干,对认准的事,不论如何困难,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一般人只要有他一半的修养功夫,就可以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前面我曾说过,曾国藩早期在京师有过一段&内圣&时期。他的&内圣&功夫有哪些内容呢?归纳起来有四点,即修、立、储、养。
修即修身。他的修身功课为诚、敬、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恳,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敬为敬畏,在内则为心有所畏惧。畏什么呢?畏道畏法畏舆情。在外则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作妄言。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立即立志。就在严格修身的同时,曾国藩立下了澄清宇内之志。所谓&澄清宇内&,便是经邦治国、安定天下。这是儒家信徒的最大志向了。
储即储备才干。翰林院清闲,给了他读书的好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好机会,发奋苦读先辈大家之作,如诸子、二十三史及韩、欧、李、杜等人的文集,亦读如兵书、荒政、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办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养即培养声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提高知名度。他通过做诗文和不断上疏来实现养望目的。曾国藩通过修、立、储、养的努力,在人格、才干、声望三个方面,为日后的绝大事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有后来唐鉴的竭力推荐,湖南官场的渴望和三湘士绅的归附。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邮编:430400
&&&&&&&&&&&&&&&&
曾国藩年谱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24年)34岁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国藩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弟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商筹北援之策。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1月28日,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1月,派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山东。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养。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11年)62岁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国藩之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国藩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以至、等均受他文风影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干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的遗嘱
曾国藩齐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做人克己复礼,礼贤下士,一生俭朴持家。他一生艰苦朴素,极为勤俭,待人真诚,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从留给曾家后人的遗训可见一斑: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 一日甚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读,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 二日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日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日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 ,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 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之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以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才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搏济斯民而神袛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等等足见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哲学,总结了曾国藩探求做人的准则,不能不说曾国藩其人的伟岸,思想之深邃,做为在乱世当中崛起的英雄,曾国藩把后半生抱负和理想都倾注国家强盛和民族富强上,而他齐家之道也堪为世人所颂扬,做为今人又有多少人有此见识和胸襟。
曾国藩轶事
春节七天长假,我去探望阔别多年的老家。老屋与曾国藩的故乡邻近。当地父老,应笔者请求,讲述了几则曾国藩轶事。现经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审鸡蛋案 一天,天气晴朗,年幼的曾国藩从学校放学蹦蹦跳跳地回到了家里。刚放下书包,其父就焦急地说:&我明明煮了五个鸡蛋,怎么只有四个了?&于是就把曾国藩叫来,对他说:&煮熟的鸡蛋是分给你们吃的,现在少了一个,不知是那个偷吃了,快帮你母亲查一查。& 曾国藩思索了一下,答到:&这个很容易,我有办法查出来。& 说罢,曾国藩端出一个脸盆,倒了几杯茶,把家里的人都喊拢来,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察,结果有一个佣人吐出的茶水里夹有鸡蛋黄粉。 曾国藩的父亲高兴极了,觉得儿子聪明,将来能当官审案子。
&&千年死一个& 富厚堂,是曾国藩的故居。大门口悬挂着&毅勇侯第&四个金色大字。 &侯府&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曾国藩委托其弟在家营造的。据说建房的时候,曾国藩兄弟对匠工师傅款待很好,而对一般徒弟则有所刻薄。新屋建成的时候要诵&上梁文&,砌工老师傅尽赞美语,操着荷叶土音为之颂曰:&两江总督太细喱,要到南京做皇帝。&那天,看热闹的人很多,站在大门口的一个乡民见大门很高很宽,就希奇地问:&这张大门怎么要开这么宽?&一位对曾府心怀不满的徒弟就说:&门宽好出丧么!&师傅听了,觉得这个&良心&不能丧,就马上把不吉的话断过来:&是的,门宽好出丧,千年死一个,万年死一双。& 乡里的习俗,对房屋上梁的赞语灵一半,而咒语是全灵的。曾府的人听得上梁的赞语是&要到京里做皇帝&;对大门的赞语是:&万年死一双&,非常高兴,马上把匠工师傅连同徒弟伢子都召进堂屋里,用上乘的酒、茶,盛情地招待了一番。 说来也巧,富厚堂自同治五年建造以来,已有130余年了,的确还没死过一个人呢。先是曾府从曾国藩夫人欧阳氏住起,最后一个住的是曾国藩的第四代孙曾昭恒,连续四五代上百人,没有一个人死于富厚堂;后是建国以来设立区公所、乡政府及部门机关,先后住过的干部好几百,但没有一个是死在这里的。
&&&&&&&&&&&&&&&&&&&&&&&&&&&&&&&&&&&&&&&&&&&&&&
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
&&&& 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集中体现于《讲堂录》中这样的内容中: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他认为,如同宋代范仲淹高过韩琦一样,清代的曾国藩也超过与他&并称&的左宗棠。他认为,曾国藩和范仲淹同样,都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他们不仅成就了事功,其思想也影响于社会。 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曾屡战屡败,甚至不止一次绝望自杀。王闿运《湘军志&营利》中说,曾国藩&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指出他在战役指挥方面并不高明,甚至不如其部将。然而最终能够转败为胜,重要因素之一在于采用的宣传鼓动方式的优越。洪秀全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得到片断的天主教教义,稍加改装而成为&拜上帝教&,用以动员群众。对于&孔孟诸子之书&,则&尽行禁除&,企图彻底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曾国藩注意到太平天国的这一特点,在《讨粤匪檄》中写道:&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他于是以捍卫传统&名教&,&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为号召,动员&凡读书识字者&和&乡野老实之人&参军参战。曾国藩以传统伦理纲常作为维系军心的基本形式,又以亲子师生的宗法关系强化军队内部的人事结构,教育将士习劳忍苦,一扫清朝八旗、绿营的陈腐陋习,终于取得了对太平军作战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到了曾国藩和洪秀全不同政治策略的优劣。1926年,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曾经指出: 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洪秀全的手段错了。在中国要成就政治事业,必须&迎合中国人的心理&,这是毛泽东总结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扑灭&太平天国起义时,认真分析曾国藩一方和&洪杨&一方不同策略所得出的结论。 办事:治兵与安民 毛泽东《讲堂录》中写道:&小不谨,大事败矣。克勤小物而可法者,陶桓公是也。忽小败大而可鉴者,恺撒是也。恺撒以不谨于先夜,明日被杀于议场。某军之将,不察于蹬,亡身及军,以至危国,可不惧哉!&这样的内容有可能与曾国藩家书所谓&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曰起而有功&以及曾国藩《杂著&笔记二十七则》中&克勤小物&条所谓&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头木屑皆储为有用之物&有关。 曾国藩从古代兵法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当时战事的战术原则,如以主代客,后发制人;奇正互用,虚实结合;集中兵力,以十攻一等等,很可能也对毛泽东用兵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曾国藩治军十分重视&禁骚扰以安民&,将此列于《劝诫营官四条》的第一条。蔡锷1911年编定的《曾胡治兵语录》中,第八章《仁爱》也有这样的内容:&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1858年,他在江西建昌大营作《爱民歌》,以简明通俗的语言要求部队重视军民关系,其中可见如下文句:&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一个被掳挑担去,一家吓哭不安居。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后来,毛泽东为红军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曾国藩治军经验的某些影响。 当然,湘军作为护卫清王朝专制主义政权的地主武装,所谓&军士与民如一家&的&民&,无疑首先是富绅地主。而毛泽东领导的,则是以最广大劳苦群众作为阶级基础的人民军队。&上门板,捆禾草,扫地,谈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照还,赔偿损失,这些都是红军宣传工作的一种&,然而又都是红军的本质所决定,没有丝毫虚伪的表演成分的。 曾国藩的军事活动经验的积极内容被吸收借鉴,对于毛泽东军事艺术的成熟,应当是有益的。这种吸收和借鉴,曾经受到中共党内当时占据领导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攻击。他们在《革命和战争》等刊物上连续发表文章,讥讽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把古代《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更有好些博览的同志,拿半个世纪以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他们蛮横地断言:&这些不合时代的东西&&《孙子兵法》、《曾胡左治兵格言》,只有让我们的敌人&&蒋介石专有。&(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第133页)其实,革命战争的实践已经证明,他们所谓正统的&现代的战术&、&现代战略&,才是并不符合于中国社会实际的并不合用的理论. (来源:博览群书) 编辑:方珏
曾国藩对后世名人的影响
毛泽东家乡韶山与曾国藩的家乡湘乡仅一山之隔,他的母亲文七妹就是湘乡人,八岁之前毛泽东一直住在外婆家,十六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书,并在这里通读了光绪年间出版的《曾文正公全集》。他读过的《曾文正公全集》,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每卷扉页上都写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毛泽东号)珍藏字样。
■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毛泽东的许多思想、学识甚至于方式、方法都深深地烙下了曾国藩的印痕。
■毛泽东的最高原则&阶级斗争&学说同于曾国藩的&大本大源&思想。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源于曾国藩的&笃实&和自我反省思想。
■毛泽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曾国藩的《爱国歌》如出一辙。
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国藩的著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早在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蒋介石就亲自编辑了《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要求学员&人手一册&,作为治军治国之蓝本。
■30年代,蒋介石在江西庐山等地举办&中央训练团&,亲自从《曾文正公全集》中辑录出《曾国藩剿捻实录》,分发给广大官兵,尤其要求高级将领&格外用心研究&。
■蒋介石带兵最大的法宝就是给将士以&重赏&和&重赐&,这完全师法于曾国藩&精神+银子&的练兵用兵手段。
■在家庭教育上,蒋介石同曾国藩如出一辙。他在给蒋经国、蒋纬国兄弟的信中,从衣食住行,作文写字,到阅读功课,均有详细严格的要求。
■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说:&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可作模范,要我们体会,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平常我写信去请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
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倍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关于曾国藩的文章,梁启超说:&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饮冰室文集&新民说》)
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对曾国藩薰陶出来的湖南精神钦服之至,1920年他在《欢迎湖南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氏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
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在《曾文正与中国文化》中说:&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
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宗稳操胜券冯友兰认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所要学习而要搬到中国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那正是西方的缺点。洪秀全如果统一了全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成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他在这一方面抵抗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事业传人,提起曾国藩,言必称&我老师&。他评价其师说:&我老师文正,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吴永《庚子西狞记》)
中国第一个留美博士,大清驻美公使容闳认为:&曾文正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文正一生之政绩,实无一点污点,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可称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西学东渐记》)
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著名学者蒋迁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既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陈毅元帅认真研究过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直截了当地指出:&曾国藩用兵很有一套,在军事上很值得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js%3Fa1a4c2cbbdf3eff3fb0d75d'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爱祖国的演讲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