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的兴趣 课题研究计划

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中学
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中学
? ? ?
&文章图片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
实验学校子课题
结 题 报 告
子 课 题 名 称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 持 人 姓 名& &&&&周 清 华&&&&&&&&
主 持 人 所 在 单 位 名 称&&&& 江西省都昌二中&&&
结 题 日 期 &&二○○九年十二月
《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周清华
[摘要] 本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研究》,主要是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方法的探索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实践。其重点是整合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探索,难点是整合方法的探索,其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及个案分析法,通过研究和实践,有利于营造历史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参与权”,交互反馈,体现优势,增大容量,启发思维,提高效率,切入德育升华主题。
& ⑴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主体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 ⑵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创新精神、信息整合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并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在轻负担、高效率的教育境界中得到全体、全面和个体化的发展。
& ⑶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有效整合的主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变化、探索并构造师生人机交互的教学模式,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 ⑷ 研制一批适应师生人机交互的网络化教育课件和典型案例,设计中学文科综合网站―“品史论今”网,丰富校本教育资源库,使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水准更高,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率更高。
[关键词]& 教育技术&&&& 学科整合&&&& 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背景
人类在21世纪进入一个全新的只是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创新成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探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并进行实践,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十分必要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学生自主意识培养等方面,我国教育领域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较大的进步。
⑴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放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放入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年来,信息技术已经走上了课堂,多媒体教育以其生动的演示功能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究性、研究性和差距性,在很大程度上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品。目前,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研究,还只停留在表层上,各地研究程度上并非很深,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因此,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⑵ 2002年9月,江泽民在北师大百年校庆上指出:“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进现代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目前,由于现代教育手段普及的程度不高,多媒体教育应用推广的时间不长,因此,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其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有等待于进一步放入深入研究。
⑶ 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近年来,从现代教育理论到具体的实践操作正在探索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⑷ 2001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行指南(试行)的通知》,对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作了详细的规定,为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目前。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但需要师生互动,做到务实有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分开进行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较大作用,但需要作深入探究,勤于实践,以求实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⑴ 课题界定
A.&&&& 现代教育技术:从广义上,它是指与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与教育信息有关的技术、文字、纸张、印刷术等。从狭义上看,它是指从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光盘技术和高清晰度电视技术O通过综合教育技术。
B.&&&&& 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大功能(学习对象、教学与学习工具),优化组合、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历史课程的各个方面(如内容、资源、环境、过程、评价等),从而更好地完成二者整合的目标。
C.&&&&& 主体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主导主体,学生主动主体的教学模式。
⑵ 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主学习”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的且具个性化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效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即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主要策略有“支架式”、“随即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启发式”等。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式认识的主体,因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A.&&&& 邓小平关于“三个方面”的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B.&&&&& 研究性学习理论:即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工作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整合,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与研究,有着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积极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网络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⑴ 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是21世纪表现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正以前所未有的丰富教育资源和交互式多媒体教育平台,对教育和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已进入网络时代,所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构建“信息化主体教育模式”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网络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⑵ 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实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培养目标是创造型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就必须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丰富并重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度全面发展,有利于营造学生的历史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参与权”,交互反馈,体现优势,增大容量,启发思维,提高效率,切入德育,升华主题,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信息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改变了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点缀品的现状。
⑶ 有利于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毕业就业求生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高级中学既面临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研究的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是高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行战略发展的要求。
⑷ 有利于推进国家课程的改革。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研究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相呼应,是一个主动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⑴ 文献研究法:从中学历史的纵向研究,到对情报资料的横向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⑵ 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本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使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操作切合实际;二是调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校内外老师的新成果,总结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际操作。
⑶ 实验研究法:选择本校的文科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然后进行对比,揭示因果关系,为课堂教学提供备选样式,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⑷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访谈、测试等形式,及时得出实验数据。
⑸ 个案法:选择典型课例或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历史教学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 2009年2月-2009年4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定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专家论证②根据研究目标,完善校园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③确立子课题,制定相应实施方案④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操作培训⑤对课件相关资源进行搜集,对校本资源进一步开发。
⑵ 2009年5月-2009年7月为前期实施阶段
①&&&& 根据研究目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②收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本着资料。
⑶ 2009年8月―2009年10月为深入实施阶段,对整合效果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和信息,撰写系列论文,制作相关课件。
⑷ 2009年10月―2009年12月为结题阶段
①&&&& 整理资料,统计相关数据,制作相关表格。进行论文汇编,典型教学设计汇编,收集相关课件,撰写结题报告。
②&&&& 专家鉴定评估。接受省市专家验收评审
六、课题研究计划完成情况
课题按原计划实施并稍前完成。
七、课题研究变更情况
课题负责人、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均无变化。课题研究内容按专家组意见作了微调,重点研究整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八、课题研究操作准备
教师的电子备课能力培训、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应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必须要求老师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学校从2000年8月开始对部分老师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网络通讯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和通过Internet获取教学资源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以适应教学的需求。在2002年9月开学时对所有任课老师进行全面训练,主要内容是:信息的处理、网络通讯、多媒体设备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行知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要求实验老师持证上岗,没通过学校的技能考核不能任实验班的课,教案中要有电子备课内容,学校对使用设备情况有跟踪调查表,使用媒体情况在全校大会上公布。
1.学生方面地方,通过老师的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课配合各科教学,有利地支持了各学科的教学。
2. 成立多媒体教研组,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举办多媒体赛课活动,这时引发了老师多多媒体教学媒体及网络教学方式深层次的思考,老师对媒体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讨论,诸如如何避免黑板搬家、如何引导学生记笔记以及如何克服情感教学不足等。
3.实施各种奖励政策。对在多媒体赛课及课件制作比赛中获奖的教师分市级、省级、国家级予以重奖。
4.教学平台建设
⑴ 硬件平台建设。硬件是基础和保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硬件平台,一切都是空话,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了办公楼的局域网络,使每个办公室均能上网,这项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学、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老师的观念,老师越来越依靠网络来处理教案、上网查询数据、处理日常工作、与外界联系,哪里有计算机,网络必须延伸到哪里。
⑵ 软件平台建设。软件是灵魂,没有一个好的软件平台,正常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库管理软件、电子备课平台、电子图书馆、校园网管理软件、智能组卷系统等,教学资源库是教学的源泉,教师制作课件周期长,每节课都要制作课件不现实也不必要,如何解决老师上电子课的难题呢,我们用了行知备课平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解决老师在家莉也能备课,我们使用了博大公司的新普软件来解决。
加强管理、明确分工、协调合作。课题组成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活动,及时的、调整变量的变化、进度,每人负责几个方面内容的研究,开展问题调查,多媒体赛课,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名称
《中学史地学法指导》(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参考书)
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
《浅谈“3+X”模式中文综教学》
陕西师大《中地参》
全国一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的教学模式研究》
周清华、苏静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优秀论文奖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人文情感教育整合研究》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优秀论文奖
《论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陕西师大《中史参》
全国一等奖
《“3+X”文科综合复习摭谈》
获陕西师大《中地参》
全国二等奖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蔡青柳、程琪山
教育理论与创新
《当前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邵晨曦、张弘
教育理论与创新
《发展性课堂教学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优秀论文二等奖
《浅谈“3+X”模式中地理教学》
获陕西师大《中地参》
全国二等奖
《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王苏南、曹坚
《教师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力量》
邵晨曦、王国彬
省地理学会
《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柳国平、邵睿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思考》
《信息技术引入课程必将导致教学根本性的变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刊登于中国国际教育学会《教育科研》杂志
《论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教育科研》杂志2008年第四期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中史参》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人文情感教育整合研究》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转变》《教育科研》
杂志2009年10月第3期
《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
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优秀论文奖
《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研究》
《高考文综复习摭谈》
陕西师大《中史参》
全国一等奖
《CAI课件鸦片战争》
蔡青柳、邵杰
陕西师大多媒体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共合作》
邵睿、王苏南
《鸦片战争》
《都昌访古》
周清华、蔡青柳
《关于中学生手机消费的调查》
蔡青柳、苏静
最终研究成果
最终成果名称
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名称
2009年9月―2009年12月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策略和模式结题报告》
2009年3月―2009年10月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论文与教学设计》
周清华、王苏南、苏静、
2009年4月―2009年11月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典型课件》
王苏南、蔡青柳
2009年7月―2009年11月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调研报告》
十、课题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
⑴ 文献研究法:从中学历史的纵向研究,到对情报资料的横向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⑵ 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本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使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操作切合实际;二是调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校内外老师的新成果,总结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际操作。
⑶ 实验研究法:选择本校的文科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然后进行对比,揭示因果关系,为课堂教学提供备选样式,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⑷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访谈、测试等形式,及时得出实验数据。
⑸ 个案法:选择典型课例或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历史教学过程。
十一、课题研究的创新与实践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网站是指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软件(如深圳的Spirit软件)制作的简单实用的小型学习网站,它较多的在局域网(主要是校园网)中使用,在校园网的网络教室中,利用它可以实现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㈠ 传统历史讨论课的困惑
在新的大纲和课程标准中,课堂讨论已被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和更新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新大纲谈到:“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各种形式的历史研究活动;如:课堂或讨论、辩论……等”。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每课后的“教学活动建议”几乎都有“组织课堂讨论”、或“举办讨论会”等教学形式,讨论课或讨论教学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普遍使用。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往往不活跃,要么讨论不起,要么只是少数人(尤其是优秀的学生)在发言,要么空话、套话一大堆,效果不太理想,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究竟原因,传统课堂讨论很难全面生动的再现历史,因此,它缺乏讨论课进行的必要条件。
首先,讨论课要进行必须要有充分的资料,学生通过学习资料,能够形成观点、提炼证据,从而为发言准备物质基础其次,讨论课的进行必须要有相应的情景设置,在一定的情景当中,学生愿意发言,否则,学生即便知道也不会说。
在传统讨论课中,学生的资料收集不太容易。一是老师发动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但是在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历史科又不受重视,很难落实。即使收集一些资料,数量也是很有限,而且大多简单、重复,再加上学生知识有限,不易辨别历史真伪,资料中野史、伪史也大量存在。二是老师帮助学生收集资料。但由于资金的限制,资料毕竟有限,它不一定适合全体学生。而对于讨论情景的设置,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靠老师的语言讲述,它比较难以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
㈡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课教学的优势
专题学习网站可以发挥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如互联网具有内容丰富、可选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学生可方便地获得大量信息,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互联网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互联网是以巨大速度优势为特征的传播媒体,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互联网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查阅范围广泛,运行声像、仿真等现代化手段所达到的教育效果有传统教育手段无论比的优势;互联网上的思想教育具有更大的空间,它使原来的相对狭小的思想教育空间变成了全开放式的空间;网络是创造、想象力爆炸性膨胀的天地、由于可以匿名或不成熟的意见。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课教学的特点:
讨论方式的多元性。传统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但最终只能让少数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除了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外,又增加了网络讨论,它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 进来,甚至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也都通过网上论坛在课堂上大胆“发言”。
讨论手段的隐蔽性。传统课堂讨论,只能让学生表达出一部分情感,对于高中而言,学生们大都不愿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因为网上讨论使用的不是网络实名,学生们更喜欢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更适合现代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讨论资料的丰富性。传统课堂讨论,学生使用的资料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料中,学生很难有什么高明的见解,讨论也很难深入。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可选择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教师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注意资料的层次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各取所需。
讨论情景的多媒体性。传统课堂讨论,讨论情景只能靠老师语言描述,学生较难进入情景。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合成性和虚拟情景的优势,讲座情景除了老师的语言描述外,还可在网络中安排大量的图片、文字、音像、Flash动画等,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讨论情景之中。
讨论时空的延续性。传统课堂讨论,讨论时间知识局限于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讨论空间只局限于狭小的课堂。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以充分发挥网络的延伸性特点,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之外,还可以选择任时间通过校园网进行交流,这样能够把课堂的讨论延伸到评价:
学生对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手段的评价:
笔者在高一年级的(2)班(17)班、(20)班三个班级进行了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课教学的尝试,课后进行了调查研究,绝大部分的学生很喜欢专题学习网站的新型学习方式,并对其未来充满希望。在137份有效问卷中:
学生对专题学习网站的最直观印象是:86.86%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好,10.95%的学生认为较好,只有一名学生认为不好。
专题学习网站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86.13%的学生认为专题学习网站这种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11.68%学生还不太习惯。
学生对专题学习网站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在未来教育的地位进行了展望:93.43%的学生希望以后经常上这种网络课。67.15%的学生认为它将来一定能成为老师常用的教学手段。
总之,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讨论课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有助于实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说的:“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㈢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课教学的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依据此理论,笔者把专题学习网站讨论课教学概括为:创设情景、提出论题→查阅资料、自主探索→网上讨论、课堂交流。
在此教学模式中师生的具体活动如下: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教师主导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论题
学生进入问题情景
明确学习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告诉学生教学目的。
自主探索查阅资料
学生上网自主学习,选择性地学习,寻找论题证据,形成论点
教师介绍网站各栏目功能,
并做具体的资料查阅要求
网上讨论课堂交流
学生通过网上论坛和语言交流展示学习体会和学习成果
老师组织讨论,并及时给与评价,归纳总结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构建知识的意义。
在构建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研讨的问题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如加以验证。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食物尽量和自己已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师要成为学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适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并给与及时评价。
㈣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互联网上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东西,可以说是宝藏与垃圾共有于一“网”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互联网带来信息快速传递,造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接受信息的同步性,造成教育者工作的被动性;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否定权威,削平金字塔,提倡网上声音一样的大小,使传统“教育者”的权威地位逐步下滑。
笔者在进行专题学习网站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教学中,学生不太习惯这种方式,容易迷失方向,乱发帖子,或浏览其他不相关的网页等,在课后的调查中学生自己也认识在专题网站的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如18.25%的学生不太习惯网上学习,17.52%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基础知识较差,37.96%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网络设计还有待提高。34.31%的学生认为老师还应当加强教学组织,24.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电脑水平有限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建专题学习网站时,一定要向全体学社,注意资料收集的分层性、多元性。分层性是指要注意难、中、易各个层次的资料都有,以便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多元性是资料的形式要多元化,除文字资料外,还要有相应的图片、音像、课件、Flash动画、网页、网站等,满足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要。
2. 开展网上讨论前,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否则网上讨论将变成无本之本,无法深入下去。笔者觉得决不能丢开课本,在开展网上讨论之前,最好花一节课时间落实课本的基本知识。
3. 在组织网上讨论之前,最好花一节课时间落实课本的基本知识。
① 教师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目的。在上网上讨论课时,一开始老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自己的教学设计,明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以防学生在网络漫游中迷失方向。
② 老师要先介绍网站各栏目的特点及功能。这样容易让学生找到需要的资料,避免盲目性。
③ 必要的阅读指导。老师必须明确要求,哪些资料必要精读细看,如涉及本讨论专题的重要文章和网页,必须精读,而且要求学生必须从中撮重要的信息资料,做摘要,以便课堂交流,最好有具体的数字要求,发每个学生至少要有2―3个论据资料。哪些资料只需泛读浏览,如一些链接的网页和网站,可以要求学生就一般性的浏览。
④适时开放网上社区。不要一上课就开放网上社区,否则就会失控,因为网上论坛是学生最喜欢的地方,没能必要先让学生精读浏览了一定的信息资料,待其消化后,再开通网上论坛,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放矢。此过程需要约20分钟。当然学生对网上信息资料是可以随时发表评论的。
⑤安排1―2名社区讨论的学生版主。网上讨论,由于学生用的是网络虚拟名字,难免会有学生跑题,甚至出现不太文雅的语言,在其未扩大影响之前,及时清除这些网上垃圾很有必要。而网上讨论时,老师要不断调控一些未知因素,没有太多精力顾及这些,因此,很有必要安排1―2名优秀学生做网络社区版主。
因此,在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讨论课教学中,老师的课堂调控和组织作用很重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的充分自主必须置于老师的监控之下,否则会失控,适得其反。
十二、课题研究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
1. 理论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发展前途,通过整合研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发生转变,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2. 应用价值:
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信息整合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丰富校本教育资源库,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准。
3. 主要创新之处
⑴ 主要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创新。探索并构建师生人机交互等新的教学模式。
⑵ 成果创新:除课题研究报告外,还包括《历史教学设计汇编》、教学课件教学示范录影片等。
十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整合,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与研究,有着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积极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网络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⑴ 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是21世纪表现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正以前所未有的丰富教育资源和交互式多媒体教育平台,对教育和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已进入网络时代,所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构建“信息化主体教育模式”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网络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⑵ 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实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培养目标是创造型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就必须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丰富并重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度全面发展,有利于营造学生的历史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参与权”,交互反馈,体现优势,增大容量,启发思维,提高效率,切入德育,升华主题,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信息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改变了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点缀品的现状。
⑶ 有利于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毕业就业求生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高级中学既面临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研究的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是高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行战略发展的要求。
⑷ 有利于推进国家课程的改革。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研究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相呼应,是一个主动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
十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一)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主体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创新精神、信息整合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并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在轻负担、高效率的教育境界中得到全体、全面和个体化的发展。
(三)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有效整合的主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变化、探索并构造师生人机交互的教学模式,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研制一批适应师生人机交互的网络化教育课件和典型案例,设计中学文科综合网站―“品史论今”网,丰富校本教育资源库,使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水准更高,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率更高。
(五) 营造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主要指学校应具备信息化学习的支持系统,能实施学与教的活动。它包括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电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电脑室、网络室)或者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六) 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信息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作的,可以实现共享多媒体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数字视频、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电子教材等。经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网络下载和师生开发获得。除了努力搜集、整理和利用因特网上的现有资源,教师也可自己开发这些资源。下面是一些制作简便,却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化资源形式。
CAI课件。分演示型和交互型两种。演示型课件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FrontPage(Dreamweaver)网页工具、flashS动画工具进行制作。运用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优化教学过程;明确主旨、突破教学难点;超越时空,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其结构明晰,重点突出,界面简单,操作简便,所以得到广泛应用。
交互型CAI课件可用Authorware、VB、Frontpage(Dreamweaver)等工具进行制作,主要用于强化训练,在练习中,师生可以发现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补救,对知识进行强化。其开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程序知识,但如果套用现成的模板,应用也很方便。
Webquest网络课程。WebQuest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合作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因特网是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在历史教育中采用网络探究的主要的信息来源,在历史教育中采用网络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WebQuest的开发很简单,可以用网页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开发,甚至中以用Word制作。它一般包含六个模块:①情景模块,介绍北京和学习活动步骤,激发学生的兴趣;②任务模块,对课程或单元学习结束时学习者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③资源模块,提供完成任务可有需要的网上资源清单,对要查找的资源给出一个定位,避免学习者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瞎闯;④过程模块,对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的预设的描述。⑤评价模块,制定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⑥总结模块,由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收获和经验教训。
专题学习网站。互联网上的历史专题学习网站很多,这种专题学习网站一般包括四大块:①结构化知识展示,即把课程学习相关的材料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②扩展性学习资源,提供如学习工具和相关网站资源的链接。③学习成果展示,即给学生展示舞台,又为下一批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④网上评议讨论,让学生能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专题Blog(博客)。Blog可以称之为互联网上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形式上是一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使用极其简单方便,已经在国内不少中小学得到应用,除具备知识管理功能,还能支持研究性学习、实现协作式学习。专题Blog也可以包含结构化知识展示、扩展性学习资源、学习成果展示、评议讨论四大块,学生在这里更易发挥自主性。
概念图(思维导图)。所谓“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人脑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也被称作思维地图、思维导图。应用于历史教学,它可以成为整理加工信息,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工具;师生表达,交流和思考问题的工具;讨论问题进行头脑风暴的“聚合器”;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专业概念图软件有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简单易用,几乎没有学习门槛,关键在做中学。
(七) 创新信息化学习方式。如果说信息化学习的支持环境是路,信息化学习资源是货,那么信息化学习方式就是车,不同的货需要不同的车来装。这种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学生学习依靠的不仅仅是教师和教材,还有数字化平台、信息化资源。
课堂演示方式。信息技术在这里仅仅是作为演示工具,它是整合的最低层次,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教师利用教学课件,简明清楚地说明教授内容,直观形象地演示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图表等显示动态的变化过程等。支持它的信息化资源主要是演示型课件、教学概念图。
随机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先后、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路径虽然不同,但最终都获得对同一内容多方面的认识。信息技术在这里成了学生学习工具。随机进入自主学习→思维发展训练(问题思考)→小组协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效果评价。支持它的信息化资源主要是交互型课件。
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学习方式。利用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主发现,所以这里把它们作为同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下,教师一般会根据教学目标上网浏览相关网站,确定合适的探究主题,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借助网站资源进行资源利用、自主发现的学习。如:讲述《唐朝的对外交通》时,通过设计Webquest课件,让学生进行外交家、自主探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环境情况。支持它的信息化资源有Webquest课件、学生自制概念图。
协商合作的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利用教学平台(Blog、专题学习网站)发布,学生借助网络通讯平台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如:在讲述儒家思想时,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借助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交互的功能,对有关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现实意义等方便进行学习和交流,除了通过对相关资源的浏览、筛选,对上述问题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结论外,还能结合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就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各抒己见。支持它的信息化资源可以是专题学习网站、Blog(博客)。
实践创新(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此科学研究的方式,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历史问题,以互联网为平台,获取、整理、交流信息,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最后以信息技术作的形式(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网页)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师讲述李鸿章时,结合影视片《李鸿章》,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搜集资源,进行创新思维,形成了对李鸿章三种不同的评价。支持这种学习方式的最佳信息化资源首推Webquest。
以上五种信息化学习方式又非截然分开,在实际的整合过程中,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如自主学习方式在实践创新在其它任何一种学习方式下都可以实施。只是为了更好利用信息技术特点,才产生了上述方式,在教学中应精心选择,灵活运用。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1. 信息技术与传统历史教学的关系。研究在整合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信息技术和传统历史教学手段的关系,从而使历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2. 整合研究的目标、内容、方式如何深入。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和学习规律的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变化的研究、教学的方式和策略研究、教学的评价研究。
3.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创新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研究如何应用新型的数字化媒体和数字化工具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4.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中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环境的构建、数字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等方面。
5. 不同信息设施环境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学校部分教室和专用教室已配备了各种数字化设施,主要有学生人手一机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可以研究不同配置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方式、师生或学生互动方式等。计算机以多种方式用作教和学的工具、例如合作小组平台、演示平台、独立研究平台、学习中心、协作小组、信息技能培训、小组教学等,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要重点研究教室里只有一台计算机的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6. 中学历史教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基于网络的、融于教与学过程中的、共建共享的中学历史动态资源库的结构特征;网络、学校和社会资源同步建设的思路和实施方案;以学习主题为主线的课程资源集结和重组的方式和操作方案;基于课程资源的教学模式等。
十五、参考文献:
1.李克东主编:《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2.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3.许维新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科学出版社,20045月第二版
4.伊俊华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蔡铁权等.现代教育技术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黎加厚主编.教育技术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0.高蕴琦等.教育传播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1.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3.王中义等.网络传播原理与实践.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4.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http://atc.elec.
15.黄荣怀等.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http://www.edu.cn/2668.shtml
16.朱广艳.对教育技术若干问题的认识――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祖忻教授访谈,中国电化教育,2002,(9)
17.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18.周纲,胡晓源.关于多媒体教室设计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1,(9)
19.张剑平主编.Internet与网络教育应用.北京:科学出版杜,2002
20.张剑平主编.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方正奥思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1.张剑平主编.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2.张剑平.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3,(1)
23.张祖忻等.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4.国家教委师范司.教学技术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5.盛群力,李志强. 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杜,1998
2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7.张祖忻等.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8.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9.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0.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1.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苏州:苏州大学出版杜,1999.
32.乌美娜,李芒.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3.乌美娜.现代教育技术.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4.潘中淑.新编现代教育技术教程.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37.傅德荣.CAI课件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8.祝智庭等.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杜,1998.
39.周恕义.多媒体CAI开发实用教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40.李克东等.多媒体技术教学应角.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41.苏建志,谭东风.多媒体与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新进展.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42.刘晓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多媒体世界,1999,7.
43.张铁明.教学信息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4.南国农 电化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胪社,1985
45.坂元昂编.教育工艺学简述.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6.查有粱.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7.陈海东,李文光等译.数字化学习――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教育参考资料,)
4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9.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报,
50.董奇.论元认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
51.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教育技术研究,2000(4)
52.高利明.绩效技术论.教育传播与技术,(21)
53.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54.龚义建,黎仰安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5.顾君武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6.袁振国,《教育新理念》200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57.张一平,《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8.《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9. 金华强 《试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60. 武佩好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述略》
十六、附录
课题研究调研报告与实验数据
调研报告表:
现代技术教育的全面展开和深入,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平台,其实施情况如何?效果怎样?只有进行调研,才能发现问题,找到差距,为我们新的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为此,本课题组对本校三个年级四十三个班级和湖口二中三个班四十五个班,共计7290人,进行了分层次的调研,其具体情况如下:
都昌二中调研[]情况:
表一:(高一年级)
参与兴趣浓厚
参与兴趣浓厚
学生主动性一般,教师引导不够
部分学生能配合教师,教师引导吃力
1.&&&&&& 学生初接触高中课本,知识的深度,广度不够,与教师配合不够。
2.&&&&&& 初中新教学技术运用少,学生刚接触,有新鲜感,但不能及时适应。
3.&&&&&& 教师对课件的运用比较生疏,不能运用自如,也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1.&&&&&& 实验班学生素质较高,较专心,兴趣高,互动性较好。
2.&&&&&& 普通班学生有兴趣,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大部分学生比较呆板。
课件动画设计不够,单一的知识列举,新鲜感不强。
1.&&&&&& 多加强学生课前思想教育,使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教育有更深层的认识。
2.&&&&&& 课件多创新,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求不同课件,使用相同课件应用不同讲述方法。
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1.&&&&&& 重点是课件制作研究,多加进动画,多加进辅助性知识。
2.&&&&&& 双边活动研究,怎样提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表二:(高二年级)
参与兴趣浓厚
参与兴趣浓厚
学生能配合老师,互动状况较好。
教师引导有一定难度,学生主动性不够。
1.&&&&&& 由于高一现代教学技术没有全面展开,大多数学生不能适应。
2.&&&&&& 知识的层面加深,学生理解不透彻,教师引导困难。
3.&&&&&& 传统式教学方式影响学习,学生有新鲜感,但一时难适应。
1.&&&&&&& 实验班参与次数增多,学生兴趣高,整个课堂有活力,双边活动较好。
2.&&&&&&& 普通班学生有热情,由于知识理解能力差,很多知识点回应不够,生气不足。
课件还是停留在知识的列举层面,知识还是满灌式传述。
1.&&&&&& 课件的设计应加强,知识层面应由浅入深,采用步步深入性教法。
2.&&&&&& 改变传统式的引入法,以学生感兴趣的戏剧性动画进入法,吸引学生,然后进入课堂。
1.&&&&&& 重点是课件制作研究,知识点传授应由浅入深,课本知识顺序可打乱,使课件所体现的知识自成一体。
2.&&&&&& 引导要得力,改变传统式的引入法。
表三:(高三年级)
参与兴趣较浓厚
参与兴趣较浓厚
学生主动性一般,教师引导吃力
学生能配合老师,发挥了一定的主动性
1.&&&&&& 高三忙于高三复习,其主观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对高考不利。
2.&&&&&& 学生适应了传统式的高考复习方法,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复习模式不适应。
3.&&&&&& 学生参与兴趣不浓厚,师生互动状况不够好。
1.&&&&&&& 实验班学生热情不够,专注于高考复习,参与次数太少。
2.&&&&&&& 普通班学生有一定的热情,但大多数停留在表面,深层认识不足。
1.&&&&&& 课件简单不具体。& 2.& 幻灯片太少。&
3.& 图象选择不合理。& 4.& 文字图片太多。
1.&&&&&&& 课件设计应全面具体,尽量用动画图片取代文字叙述
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学生现代技术教学法(或复习法)比传统式教学法更好。
3.&&&&&&& 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加大引导力度。
1.&&&&&& 研讨学生心态:端正学生学习作风,使现代技术教学在本校能全面展开。
2.&&&&&& 研讨教学:取传统教法的“精华”,使现代技术教法提升到一定层面。
3.&&&&&& 研讨学法:剔除学生传统观念,提倡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全新。
B.湖口二中调研[]情况:
表一:(高一年级)
参与兴趣很浓厚
参与兴趣很浓厚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引导自然
大多数学生能融入课堂,教师引导得力
1. 班级太大,争回答现象普遍。&
2. 学生虽然脱离了传统式教学法框框,但还没有形成一定模式的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
3. 师生随心所欲式观念太强,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不得而知。
1. 实验班能够做到随老师动而动,课堂效果更好。
2. 普通班学生热情高,但有时是老师未动其先动。
1. 课件制作有一定水准,动画知识融为一体,但叙述文字冗繁。
2. 众多课件动画引入不够,影响学生兴趣。
3. 课件收尾草率,太呆板,没有脱离传统式教法的框架。
1. 课件制作开头和收尾应更生动,使学生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2. 师生互动,应更突出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3. 要求形成一定模式的现代化技术教学方式方法。
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1. 研究并捉摸学生心态:对师生随心所欲性进行研讨,端正心态。
2. 研讨教法:多吸收外地经验,内外结合,摸索一套新的教法。
3. 研讨课件:对相同内容的课件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课件。
4. 研讨学法:重点是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兴奋,还应重视课后知识的整理。
表二:(高二年级)
参与兴趣浓厚
参与兴趣浓厚
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一定深度,主动性较强。
1.& 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全面体现&&&& 2. 教师对课件操控不能自如。
&&& 3.&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不够,随老师动而动,主动性不够。
1.& 实验班安排次数多,普通班次数少。&
&2.& 学校重视实验班的现代化教学,实验班学生热情高,知识层面深,自主性较强。
1.& 课件制作有一定的提高,但还没有脱离传统式的文字叙述框架。
2.& 课件内容不充实,缺乏较多的启发式的图片。
1.& 师生互动应提升,可从课件动画感入手,增强学生立体感。
2.& 学生的思想动态应全面了解分析,可找部分学生谈心。促使学习心态转轨。
1.& 研讨教法:可实行教师轮换式教学,给学生一个新颖感。
2.& 研讨学法: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动画入手,学生在下面用纸笔分析,然后师生互动。
3.& 研讨教学模式:全体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发挥自己才智,总结经验,编写自己的教学模式。
表三:(高三年级)
参与兴趣较浓
参与兴趣较浓
学生能主动配合老师,教师有一定的引导。
部分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够。
1.&&&&&& 高三忙于高考复习,陷入了高考传统式复习的“怪圈”。
2.&&&&&& 学生参与兴趣不够浓厚,认为新的现代化教法耽误了复习。
1.& 实验班参与 热情不够,师生互动状况不够好。
&2.& 普通班学生有一定的兴趣,但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
1.& 高考复习课件没能定出知识的重点,难点,热点。
2.& 课件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性层面,趣味性不强,对知识挖掘不深。
1.& 高考复习课件以趣味性动画引入,然后到知识传授,并结合动画,进一步挖掘知识的重点,难点。
2.& 多加强多媒体知识的学习,教师提高课件制作的水平,学生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 课件的提升:对复习性课件,要求教师的知识层面更广,故一课件不但要概括本节课所有知识,还应联系到有关的其他知识。
2.& 知识的传授:消除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对高考复习不利的消极思想,因势利导,使学生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高考复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