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课本中不宜删去中华经典诗文文

>> 这些年语文课本里被删掉的那些古代经典
这些年语文课本里被删掉的那些古代经典
来源: &&&&&&责任编辑:尹思远&&
速度50秒60秒70秒提示:按键盘 ← → 键可以翻页
内容提要:对于为何要删除8首古诗,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回应说,以往在课堂学习古诗时,学生不仅要面对生字,还要学习大量文学背景知识。
  核心提示
  为何要删?
  对于为何要删除8首古诗,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回应说,“以往在课堂学习古诗时,学生不仅要面对生字,还要学习大量文学背景知识。”他举例说道,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学生就要接触到鹳、涣等比较难的生字,老师往往还会补充不少关于朝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史知识,家长也往往会让孩子进行背诵、默写,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如今古诗从课本转移到磁带,就是为了让学生不用费力认字,而是通过优美的诵读,领略古诗的音韵美。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成都商报记者整理了近年来出现在公开的媒体报道中,语文教材对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删除情况。从整体来看,不存在对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大规模删除,一些版本做出了调整,有的是替换,有的甚至是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出现了多套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相配套的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版”;北师大出版社的“北师大版”、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鲁人版”、广东教育出版社的“粤教版”等。一些版本中被删去的古代诗词和散文,在另一些版本中还得以保存。
相关新闻:
&&|&&&&|&&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转载]为什么课本中不宜删去经典诗文
为什么课本中不宜删去经典诗文
2014年新学期开学,媒体爆出一条夺人眼球的新闻:上海市小学一年级新课本中删去了8首古诗。编写的专家称是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此新闻一经报道,舆论哗然。有媒体点赞道,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胆创新,减少学生死记硬背古代诗歌,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快乐。更有不懂教育,不懂语文教学规律的人跟在后面乱起哄,瞎表态。
8月31日,江苏省教育厅朱卫国副厅长到我校参加活动,询问我对此的看法,我明确表达了不认同的看法。
9月9日晚上,习近平总书记赴北师大看望师生,翻看全国课程教材。他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总书记高屋建瓴,态度鲜明,认为此举是“去中国化”,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我们作为语文人,有必要从学理角度,从语言学习的规律上阐明为什么课本中不宜删去古代经典诗文。
一、诗教是中国传统教育之精华
有学者指出,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诗歌养育了中华文明,诗歌浸润了华夏儿女。从《诗经》到《楚辞》;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那美妙的语言教化了多少莘莘学子。伟大教育家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和弟子们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解释成白话文就是“同学们怎么可以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讽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诗歌的功能孔子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能陶冶情操,抒发情怀,追求真善美;就是能引导人向善向上,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就是能增长知识,亲近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用孔子最经典的话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诗歌中抒发的情怀是善良的,纯真的,美好的。用最好的情怀去教育我们的孩童,那是多么美好的事业啊!
因为有了孔子,中国才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一个浸润诗歌的文明时代。诗的教化从此成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屈原孑然独立的家国之情,曹操横槊起舞的英雄情怀,李白挥剑把酒的潇洒慷慨,杜甫厚重深沉的杜鹃啼血,苏轼大气磅礴的人生诉求,哪怕是李后主、柳永、温庭筠的儿女情长、浅斟低唱,都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诗的国度,才是文明的国度啊!
“温柔敦厚,诗教也。”“
温柔敦厚”是《诗》的核心,诗教就是教育人们以正直、朴素、温和、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兴旺和谐。
二、诗教符合汉语言习得规律
我们常常说,做事要符合规律。合规律则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则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我们在发展中因为违背规律吃的亏难道还少吗?
汉语言习得当然也有规律,那它的规律是什么呢?许多人对此茫然,甚至有相当多从事汉语言教学的人也说不出所以然。正因为此,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才积重难返,社会对它诟病良多。借此机会,探讨一下汉语习得的规律,让亿万中华学子走上汉语学习的正途,不是功德无量吗?
汉语的发展是从单音节词走向双音节词,走向多音节词,然后走向词组、短句、长句的过程。中国的诗歌也是从三言走向四言、走向五言、七言,逐步走向长短句的过程。语言是这样发展的,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从词到句,从短句到长句的过程。因此,学习语言起步阶段从诗歌开始,从最精炼的语言开始,从最美好的语言开始是合符语言学习的规律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吟诵着这样千古传唱的经典名句,那古诗句的音律美感,画面美感和情感美感如春风化雨,浸人心田。
古人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为什么呢?因为吟得唐诗千百句,语感渐成口吐莲。“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气”不仅是指人的气度高贵、华美,更是指人的语言厚积薄发、纯正美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
那么语言习得的规律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
语言模仿的规律。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首先,学习语言也不例外。开始模仿要好模仿,容易模仿。语言学习起步阶段,要从短句开始,这样便于记忆,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其次,应该模仿最好的语言。诗歌是最精炼最优美的语言,琅琅上口,便于吟诵,学诗是学习汉语最好的选择。
语言积累的规律。汉语学习重感悟,重诵读,重涵咏,重积累,遵循聚沙成塔、厚积薄发的原则。没有一定数量经典诗文的积淀,难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语言运用的规律。语言是个工具,工具就是要经常使用方能得心应手。语言运用贵在多说多写,就像古语说的熟能生巧。在反复运用中达到熟能出新,孰能出彩的境界。
三、诗教符合儿童大脑发展规律
儿童的智力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人是自然之子,人之成长也如四季之转换。13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13岁之后如自然之夏秋,夏天是生长的季节,是人的理解力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在13岁之后学习应侧重理解能力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人类种系是怎么样发展过来的呢?就是靠口耳相传,就是靠不断地背诵民族的史诗、民族的经典、民族的语言。人类就是靠不断地背诵,人类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的,靠不断地背诵发展他的记忆力来促进他的智慧,促进他的脑结构的发展。所以靠背诵,人类传承了我们的文明;靠背诵,人类发展了自己的脑神经、大脑,发展了我们人类的智慧。
叔本华在《论教育》一文中论述:“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在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粘附在记里,所以,人的这一宝贵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得到最大收获。……既然每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相当有限,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传授给孩子,而其它的一概免去,就成为至为重要的事情。”
过去的老师是怎么教语文的呢?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朱自清先生也多次在文章中谈到背诵的重要性:“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呢?可以这样表述:无一例外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
总书记为什么不赞同把古典诗文从“课本”中去掉?因为“课本”是教学之本,它代表了国家意志,代表了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一篇文章一旦收入课本,成了教材,那它的影响力就难以估量,就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化记忆。同理,课本一旦删去古诗文,也就是删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化,删去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删去了中国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的命脉。这就是“去中国化”。这就是课本中删去古诗文不被广大有识之士接受的根本原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对话指明了我们教育对方向,即应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0:35:19&)
( 19:57:14)
( 14:48:09)
( 14:45:37)
12字(116/0)
( 14:40:59)
( 11:19:25)
23字(10/0)
( 08:04:52)
109字(16/0)
( 08:35:18)
( 19:44:32)
( 18:58:38)
( 17:37:07)
( 17:30:57)
52字(91/0)
( 14:22:16)
( 11:20:17)
( 09:17:59)
( 08:52:59)
30字(57/0)
( 06:43:18)
( 01:38:25)
( 21:34:12)
112字(111/0)
( 20:50:02)
( 20:43:48)
( 20:39:28)
36字(78/0)
( 20:24:59)
33字(11/0)
( 20:14:00)
33字(241/0)
( 20:06:11)
( 20:05:32)
( 20:05:19)
( 19:58:01)
( 20:00:42)
( 19:56:50)
39字(11/0)
( 20:00:24)
( 19:53:50)
( 19:47:44)
( 19:32:26)
74字(28/0)
( 19:21:42)
57字(29/0)
( 19:15:51)
( 19:07:11)
65字(32/0)
( 19:05:19)
( 19:01:17)
( 18:54:55)
103字(37/0)
( 18:52:54)
( 18:55:21)
10字(69/0)
( 18:46:33)
79字(16/0)
( 18:32:43)
97字(11/0)
( 18:17:53)
19字(44/0)
( 17:55:05)
( 17:54:23)
( 17:50:06)
( 17:42:40)
39字(17/3)
( 09:56:53)
118字(12/0)
( 18:08:03)
( 18:01:04)
( 17:34:36)
( 17:29:06)
80字(10/0)
( 17:09:35)
( 17:05:28)
23字(11/0)
( 17:03:16)
44字(47/0)
( 16:59:14)
65字(19/0)
( 16:57:16)
( 16:51:26)
( 16:51:07)
157字(9/0)
( 16:50:45)
( 16:47:16)
48字(45/0)
( 16:33:01)
53字(134/0)
( 16:27:42)
113字(107/0)
( 15:47:50)
101字(2/0)
( 15:40:05)
64字(29/0)
( 15:37:50)
( 15:31:08)
( 15:30:59)
( 14:57:48)
( 14:56:45)
131字(52/0)
( 14:18:13)
( 14:07:37)
11字(170/0)
( 14:01:47)
18字(16/0)
( 13:49:34)
( 13:39:43)
10字(38/0)
( 13:39:09)
( 13:30:32)
( 13:11:21)
( 13:06:10)
( 13:08:36)
( 12:38:36)
24字(107/0)
( 12:00:59)
( 11:58:09)
( 12:01:58)
( 11:54:51)
13字(67/0)
( 11:55:16)
125字(261/0)
( 11:49:13)
16字(21/0)
( 11:49:44)
7字(161/0)
( 11:41:18)
45字(59/0)
( 11:37:37)
10字(10/0)
( 11:33:48)
30字(18/0)
( 11:19:26)
( 11:14:16)
16字(21/0)
( 11:10:59)
191字(154/0)
( 10:47:36)
62字(16/0)
( 10:51:00)
62字(13/0)
( 10:44:59)
10字(17/0)
( 10:34:51)
( 10:35:20)
104字(44/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为什么课本中不宜删去经典诗文
为什么课本中不宜删去经典诗文
2014年新学期开学,媒体爆出一条夺人眼球的新闻:上海市小学一年级新课本中删去了8首古诗。编写的专家称是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此新闻一经报道,舆论哗然。有媒体点赞道,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胆创新,减少学生死记硬背古代诗歌,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快乐。更有不懂教育,不懂语文教学规律的人跟在后面乱起哄,瞎表态。
8月31日,江苏省教育厅朱卫国副厅长到我校参加活动,询问我对此的看法,我明确表达了不认同的看法。
9月9日晚上,习近平总书记赴北师大看望师生,翻看全国课程教材。他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总书记高屋建瓴,态度鲜明,认为此举是“去中国化”,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我们作为语文人,有必要从学理角度,从语言学习的规律上阐明为什么课本中不宜删去古代经典诗文。
一、诗教是中国传统教育之精华
有学者指出,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诗歌养育了中华文明,诗歌浸润了华夏儿女。从《诗经》到《楚辞》;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那美妙的语言教化了多少莘莘学子。伟大教育家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和弟子们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解释成白话文就是“同学们怎么可以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讽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诗歌的功能孔子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能陶冶情操,抒发情怀,追求真善美;就是能引导人向善向上,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就是能增长知识,亲近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用孔子最经典的话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诗歌中抒发的情怀是善良的,纯真的,美好的。用最好的情怀去教育我们的孩童,那是多么美好的事业啊!
因为有了孔子,中国才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一个浸润诗歌的文明时代。诗的教化从此成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屈原孑然独立的家国之情,曹操横槊起舞的英雄情怀,李白挥剑把酒的潇洒慷慨,杜甫厚重深沉的杜鹃啼血,苏轼大气磅礴的人生诉求,哪怕是李后主、柳永、温庭筠的儿女情长、浅斟低唱,都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诗的国度,才是文明的国度啊!
“温柔敦厚,诗教也。”“
温柔敦厚”是《诗》的核心,诗教就是教育人们以正直、朴素、温和、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兴旺和谐。
二、诗教符合汉语言习得规律
我们常常说,做事要符合规律。合规律则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则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我们在发展中因为违背规律吃的亏难道还少吗?
汉语言习得当然也有规律,那它的规律是什么呢?许多人对此茫然,甚至有相当多从事汉语言教学的人也说不出所以然。正因为此,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才积重难返,社会对它诟病良多。借此机会,探讨一下汉语习得的规律,让亿万中华学子走上汉语学习的正途,不是功德无量吗?
汉语的发展是从单音节词走向双音节词,走向多音节词,然后走向词组、短句、长句的过程。中国的诗歌也是从三言走向四言、走向五言、七言,逐步走向长短句的过程。语言是这样发展的,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从词到句,从短句到长句的过程。因此,学习语言起步阶段从诗歌开始,从最精炼的语言开始,从最美好的语言开始是合符语言学习的规律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吟诵着这样千古传唱的经典名句,那古诗句的音律美感,画面美感和情感美感如春风化雨,浸人心田。
古人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为什么呢?因为吟得唐诗千百句,语感渐成口吐莲。“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气”不仅是指人的气度高贵、华美,更是指人的语言厚积薄发、纯正美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
那么语言习得的规律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
语言模仿的规律。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首先,学习语言也不例外。开始模仿要好模仿,容易模仿。语言学习起步阶段,要从短句开始,这样便于记忆,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其次,应该模仿最好的语言。诗歌是最精炼最优美的语言,琅琅上口,便于吟诵,学诗是学习汉语最好的选择。
语言积累的规律。汉语学习重感悟,重诵读,重涵咏,重积累,遵循聚沙成塔、厚积薄发的原则。没有一定数量经典诗文的积淀,难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语言运用的规律。语言是个工具,工具就是要经常使用方能得心应手。语言运用贵在多说多写,就像古语说的熟能生巧。在反复运用中达到熟能出新,孰能出彩的境界。
三、诗教符合儿童大脑发展规律
儿童的智力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人是自然之子,人之成长也如四季之转换。13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13岁之后如自然之夏秋,夏天是生长的季节,是人的理解力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在13岁之后学习应侧重理解能力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人类种系是怎么样发展过来的呢?就是靠口耳相传,就是靠不断地背诵民族的史诗、民族的经典、民族的语言。人类就是靠不断地背诵,人类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的,靠不断地背诵发展他的记忆力来促进他的智慧,促进他的脑结构的发展。所以靠背诵,人类传承了我们的文明;靠背诵,人类发展了自己的脑神经、大脑,发展了我们人类的智慧。
叔本华在《论教育》一文中论述:“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在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粘附在记里,所以,人的这一宝贵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得到最大收获。……既然每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相当有限,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传授给孩子,而其它的一概免去,就成为至为重要的事情。”
过去的老师是怎么教语文的呢?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朱自清先生也多次在文章中谈到背诵的重要性:“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呢?可以这样表述:无一例外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
总书记为什么不赞同把古典诗文从“课本”中去掉?因为“课本”是教学之本,它代表了国家意志,代表了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一篇文章一旦收入课本,成了教材,那它的影响力就难以估量,就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化记忆。同理,课本一旦删去古诗文,也就是删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化,删去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删去了中国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的命脉。这就是“去中国化”。这就是课本中删去古诗文不被广大有识之士接受的根本原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经典诗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