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的观点看看我梦见女儿谈对象找的对象和我们家有缘吗

    《我来说佛法——写给有缘人》  整 理 版:
/dir/95591/
  善知识啊,佛法有八万四千门,这么多法门怎么知道哪个最适合自己修行啊?难道每个都偿试一遍?
  @坚持每天进步一点
11:21:12  善知识啊,佛法有八万四千门,这么多法门怎么知道哪个最适合自己修行啊?难道每个都偿试一遍?
  -----------------------------  千万别叫善知识,我自己怎么回事儿还没搞清楚呢。  要我说呀,您多看书多学习是第一步,而不是问问题。能真正解答问题的是自己。当年颜回和其父亲同时投在孔子门下,颜回问题很多,后来孔子怒了。问他:你是来学习的呢,还是来问问题的呢?  易经蒙卦说:童蒙求我,非我求童蒙。是说要等他来问再教他,不是直接告诉他。  您参一参这看似有些矛盾,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我敢说,就连我这个小贴,您连十分之一也没有认真读。当然也不值得细读。  修行的路很长,您如果花1年或者3年的时间静下心来想清楚为什么学佛和您上面这个问题。很不错而且很有必要。  因此,我不能作答。其实在贴中已有回答;或者说我答了也未必让您满意。  愿真干!
  @草原之足
15:46:40  @坚持每天进步一点
11:21:12  善知识啊,佛法有八万四千门,这么多法门怎么知道哪个最适合自己修行啊?难道每个都偿试一遍?  -----------------------------  千万别叫善知识,我自己怎么回事儿还没搞清楚呢。  要我说呀,您多看书多学习是第一步,而不是问问题。能真正解答问题的是自己。当年颜回和其父亲同时投在孔子门下,颜回问题很多,后...........  -----------------------------  晕,我是真不懂才问的啊。你的帖子我从头到尾都读过的啊。太冤了啊。。。
  @坚持每天进步一点
16:43:19  晕,。。。  -----------------------------  那就先找一个法门先学着,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坚持每天进步一点
11:21:12  善知识啊,佛法有八万四千门,这么多法门怎么知道哪个最适合自己修行啊?难道每个都偿试一遍?
  -----------------------------  不用尝试那么多,世界上没有最合适这回事儿,也要看机缘。不过要用心,形式在其次。
  楼主有大慧  
  @坚持每天进步一点
11:21:12  善知识啊,佛法有八万四千门,这么多法门怎么知道哪个最适合自己修行啊?难道每个都偿试一遍?
  -----------------------------  刚好看了一句话,也许可以作为回复:  -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草原之足  05:07:43  問:佛教和其它宗教是啥關係?  答:這個問題了不得啊!  先看什麽是宗教。我說得可能很不嚴謹。一般而言,宗教都有個教主,教徒信奉他依從他。佛教似乎有些不同。佛陀是教主嗎?走近了你就發現:不是。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大家都是一樣的。好像是說我告訴你們一個道理,你信也罷不信也罷,它就在哪裡。所以有一些人認為佛教其實不應當是一個宗教。近代章太炎就認為: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  -----------------------------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读金刚经这一句的时候,不知道受到了什么样的震撼,无法用语言描述。大智慧才会有大解脱
    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  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楼主功德无量!
  @董汇钦
17:47:47  楼主有大慧  -----------------------------  我觉得我就是比很多朋友年龄稍长几岁而已  楼上有一个 每天坚持进步一点 朋友,想来年龄不大。光看网名,我在十年前可没有这样的想法,差远了  其实,我的思想也一直在变,三天前和三天后都不一样  不过我也认为自己感觉有时候领悟能力还可以,是对自己的客观评价  但,这有什么用?  修持跟不上,遇到现实问题了一样往下掉。  什么时候做到了如本焕长老所言:“8年未生一个妄想”才是真功夫
    ---------------------------------------  我觉得我就是比很多朋友年龄稍长几岁而已  楼上有一个 每天坚持进步一点 朋友,想来年龄不大。光看网名,我在十年前可没有这样的想法,差远了  ------------------------------------------  楼主,不好意思,我快奔四了,算不算大龄。。。
  @坚持每天进步一点
08:05:55  楼主,不好意思,我快奔四了,算不算大龄。。。  -----------------------------  握手,致歉...不过您肯定显年轻...奔四正当年  看人家网名取的,心态多好!大家都学着点儿 :)
  @草原之足
18:04:10  @坚持每天进步一点
08:05:55  楼主,不好意思,我快奔四了,算不算大龄。。。  -----------------------------  握手,致歉...不过您肯定显年轻...奔四正当年  看人家网名取的,心态多好!大家都学着点儿 :)  -----------------------------  呵呵,没关系的。也不能算显年轻啊,头发都快掉光了,外表向出家人靠拢了。
  /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18306&PostID=  人生是戏  生如夏花是對人生的癲狂執著;人生如歌是對似水流年的追憶,執著中有了緬懷和無奈;人生如夢是對人生起落無從把握和迷惘的錯愕;人生如戲是對人生無常在拍遍欄杆之後的感嘆;人生是戲是站在人生無常之外理性的審視……  然而,人生真的是戲。  予觀夫人生之無常,在“愛”之無常。人世間彷彿沒有“恆常”的愛。感情再深,無論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七姑八姨,突然有一天或者因為財物言語的原因,立刻翻臉無情大打出手恩斷義絕,這種事情新鮮嗎?即使沒有這麼嚴重,請閣下捫心自問,當因為誤會或者是非矛盾和你的親人一時鬧將起來,那一剎那是不是有一種衝上去咬一口的衝動,更有甚者恨不得咒其不生?當然冷靜下來想不應該,可那一刻呢?這就是我們的“愛”嗎?人世間任何一種“愛”都是有條件和善變的,難道不是嗎?  人生就是在矛盾的漩渦當中掙扎,讓我們看看世上的恩怨吧。照理,矛盾着的雙方應當是對錯分明,爭論清楚就好了;再不濟,最起碼力量對比明確,勝利的耀武揚威,戰敗的自認倒霉。然而,人世間的一切恩怨卻是沒有勝利者,沒有一個得益者!差不多是所有人都感覺很不甘心,所有人都覺得很受傷,所有的人都很委屈。公說公有理,因為他不是婆;婆說婆有理,因為她不是公。幾時能看得不是這樣,那一定不是發生在人間。至於到底是怎麼回事,“清官”是不知道的,恐怕只有“老天”知道。  “愛”之無常,“怨”之難解。這就是人世間的深刻的根本的悲哀。於是對佛陀所說的“娑婆世界”(意是堪忍)有了更多的認識。根本矛盾在哪裡,痛苦無時不在。規則如此,寸土不讓,試試看好了。  修身養性有沒有用?有用。我們學習聖賢,有了誠敬孝悌,逐漸培養自己裡讓謙和寬容的品德,雖然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上,但我們可以據此抓住幾根救命稻草,為人處世就有可能順應天道,在漩渦當中不要陷得太深。古來聖賢那麼多,哪一句話都能讓我們受用終生。關鍵是要不斷看不斷想,尤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和人生困惑。聖賢的教誨總是常想常新,實乃人生一劑良藥,能清涼平復我心。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省的心”。這是真正有用的常備藥,一時一刻不能忘記。實際上學習聖賢,學懂了自然會自我反省;也只有能常常自我反省,才能某種層次上逐步看見聖賢的境界。學習的過程就是“自我配藥”的過程,兜裡裝的藥越多,自我修復能力越強。並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尋求改變和突破,讓寬容平和成為一種人生常態,這當是人生第一要務。記住曾子的話:吾日三省吾身。學習聖賢之道追求思想境界的提高不可一日間斷;反省自己不可一日偏廢。學佛的人更好辦一些,有的人對爹媽不親,對佛菩薩還是親的。只要把那些讓你委屈痛苦的人都當成佛菩薩來磨練你就好了。因為沒有磨練得不了道,磨練越大越痛苦,超越自我的能力和機會就越大越強。這是必然,從追求成就的角度講一點兒也不錯。其實不成就也是一樣的,不經風雨世面的人生對不起自己來這一趟。  然而,我不得不說“然而”。我們平常學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可以讓我們在很多事情上平和一些,寬容一些。可是一旦因為某種誘因墮落下去,就像電子的能級躍遷一樣,試試看能不能馬上扭身就上來?絕沒有那麼容易。有很多時候明知道那樣不對,還止不住錯誤的腳步。大概儒家就是因為這個常常也會有所謂假道學。人前之乎者也,事情當前還是控制不住。  所以說,功夫在平常,要懂得世事人生的義理,身體力行。但似乎還非究竟。究竟是什麼?就是“死了心”。說人生如夢的,還報有幻想;說人生如戲的人,也還對劇情有所期待;說人生是戲的就是真死了心。因為那個能看能聽喜怒哀樂的“人”,他不是我!非我真心!只是“真我”被暫時困在這個身體當中罷了,一旦被困在娑婆世界這個身體當中,我們只能從牆角的老鼠洞中向外看見半分光明,我們以為這就是世界的全部。這半分光明就是“人類”所具有的所見所感和喜怒哀樂。人的別名叫作“執著”。人死了,被困的房子壞掉了,可是遺憾的是“執著的心”卻不肯捨棄。而那個“真我”,原本是沒有執著的,只是因為有了眼耳鼻舌身,有了自我的界限。老子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莊子曰:吾喪我。就是要死了這個因為“身體”而帶來的種種執著心。沒有了執著,世間空間這些“身體執著”的衍生物自然不復存在。那個“真我”的愛遍布一切地方,恆久不變。這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本煥長老是禪宗大德,世壽一百零六歲。他曾對人說:我已經有八年沒有過一個妄想了。這就是“死了心”,死了那個執著身體感受,進而確立的心理感受的喜怒哀樂痛苦叢生的心。因為一切妄念無不是從此生出。  讓那個能看能聽能感能覺的控制我們的被我們以為是“真我”的“假我”就此“死去”,讓那個“真我”出來看戲。戲還是我們自己演的戲,因為這個身體還在,還得循這這個世界的規律做東做西。但從此有了觀眾,就是“真我”。“真我”可以走上觀眾席標誌着真的幻的從此看得清楚……  禪宗有個故事,可惜我總是記不得主人公的名字。一位禪師“明心見性”悟道之後,據說百鳥來朝。一官員聽說後前來刁難,將其投入水缸之中,可是撈出來卻發現身上衣服沒有一點水跡,無不訝異。隨著這位禪師繼續修習,百鳥卻也不再來了。圓寂之前有病痛,大喊大叫。其徒弟不好意思了,說:師傅,能不能小點兒聲,讓人家聽到了笑話。言下之意咱是高僧,怎麼能喊疼呢?師傅聽了,把徒弟叫過來,在他耳邊說:豈知還有一個不疼的在?說罷兩腿一盤就圓寂了。師傅說得那個“不疼的師傅”就是看戲的。“喊疼的師傅”只是在演戲耳。  劇本既然已經寫好,配合一下好了。
  有缘人记号一个,慢慢看!
  我佛慈悲。
  吾之师,马克。
  花了两天,从头看到尾,不能完全明白,只能说看完了,我对佛是怀着敬仰的心的,没人教过,自己觉得满有缘,但是在现实社会中遇见的有意想带进入佛门的我都觉得心不纯正,所以我也从来没有真正的修行,只是经常提醒自己平常心。楼主功德无量,教化众生。  现在这个社会太需要一种信仰了
  回复第901楼(作者:@草原之足 于
05:30)       ==========感谢草原兄。你希望有缘人得到领悟时你其实也是大功德,结了善缘。是因也是果。  你写出此文,并能成此文,我觉得你是博学之人,大爱之人,智慧之人,幸福之人。  其实我在不久前也意识到,儒'释'基督的真义都是一回事,只不过因为产生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表述有异。他们都是让人静下心来找到真正的自己,补全自己,然后指导自己去实践,以得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以现在流行的话叫做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疏途同归。  条条大路通罗马!  他们是找到'道'的途径和方法论,也是找到'道'之后反过来的践行之旅。  我对道家或者说真正的道家思想不太了解。但我觉得在求道之途上是一样的。但在'得道'之后,道家还是出世的,而其他三家强调入世。  基督是爱世人。  佛是渡众生。  儒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都是一句话:守赤子之心,循至诚之道,能知行合一,渡彼岸之桥!  共勉之!  
  @守仁哥
23:06:02  回复第901楼(作者:@草原之足 于
05:30)       ==========感谢草原兄。你希望有缘人得到领悟时你其实也是大功德,结了善缘。是因也是果。  你写出此文,并能成此文,我觉得你是博学之人,大爱之人,智慧之人,幸福之人。  其实我在不久前也意识到,儒'释'基督的真义都是一回事,只不过因为产生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表述有异。他们都是让人静下心来找到真正的自己,补全自己,然后指导自己去实践,以得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以现在流行的话叫做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疏途同归。  条条大路通罗马!  他们是找到'道'的途径和方法论,也是找到'道'之后反过来的践行之旅。  我对道家或者说真正的道家思想不太了解。但我觉得在求道之途上是一样的。但在'得道'之后,道家还是出世的,而其他三家强调入世。  基督是爱世人。  佛是渡众生。  儒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都是一句话:守赤子之心,循至诚之道,能知行合一,渡彼岸之桥!  共勉之!  -----------------------------  您回得真好,我特别拷贝过来。  都是一句话:守赤子之心,循至诚之道,能知行合一,渡彼岸之桥!  这句话非常好,很受益,谢谢!  前些天看王阳明龙场悟道。悟道之后说了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觉得这和佛陀悟道之后所说的:一切众生具足如来福德;和六祖所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几无差别。网上看到不少批判王阳明的文字竟然是学佛人写的,大概是说其理论实质都是佛法,却走偏了路。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佛人只认头上有个佛字的才是佛,没有佛字的都不是。世间道理只有一个,学习圣贤就是要把这些都融会贯通,而不是分割对立起来。我也看到有些学佛人,急吼吼地想去度基督徒。首先自己是不是学好了,在自己的岗位社会角色中是不是做到位了,其次人家真信就能真得到,各自随缘。  道教可能和道家有些差别。确实了解不太多,以后多了解一下。从老庄来说,首先是悟道之人,可能也不是单纯出世,否则留下《道德经》《庄子》干啥,自己走了就好了。从道教来说,像龙门派长春真人也是积极入世的典范。  我有时候就想,为什么佛法这么好的东西在印度终究衰落?也许有人考证过,慢慢研究。也许儒释道三者如同一鼎之三足,不可或缺。  智慧不敢说啊,博学也不敢说,其实我也是略微想明白一点儿,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功德也无所谓,其实我就是按我想的把这个帖子弄完整了。  反正我觉得:1.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2.保持开放的心态;3.独立思考。  寻找自我的路可能就会越来越清晰些。  总之,谢谢回复!
22:19:47  花了两天,从头看到尾,不能完全明白,只能说看完了,我对佛是怀着敬仰的心的,没人教过,自己觉得满有缘,但是在现实社会中遇见的有意想带进入佛门的我都觉得心不纯正,所以我也从来没有真正的修行,只是经常提醒自己平常心。楼主功德无量,教化众生。  现在这个社会太需要一种信仰了  -----------------------------  您真棒!这么“枯燥”的内容您能花两天时间看完,好样的!谢谢您的信任,希望能对您有益。  自己多读书提高认识,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了。  佛法就在生活中,不能脱离开生活。平常注意总结自己的过错问题,对症克服。让自己有一个宽阔的胸怀,不求改变别人只求做好自己。  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越来越有“平常心”,越来越有智慧了。  “现在这个社会太需要一种信仰了”,您说得对!
  @江湖漂雨随风
21:46:51  吾之师,马克。   -----------------------------  岂敢岂敢。如果对您有益您就多看看:)
  上面回复中:  我觉得这和佛陀悟道之后所说的:一切众生具足如来福德;和六祖所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几无差别。  改为:  我觉得这和佛陀悟道之后所说的:一切众生具足如来福德;和六祖所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相似。  世间道理只有一个,学习圣贤就是要把这些都融会贯通,而不是分割对立起来。  改为:  世间道理只有一个,可能差别在于程度、深浅、侧重和方式等方面。学习圣贤就是要把这些都融会贯通,而不是分割对立起来。
  回复第926楼(作者:@草原之足 于
04:48)   上面回复中:   我觉得这和佛陀悟道之后所说的:一切众生具足如来福德;和六祖所说:“何其自性,本…… ==========草原兄至诚。  其实我们的'道'只有一个,但是不同之处在于理解角度和境界不同,而这又和各人的经历相关。  求道如登山,我走这条路,你走那条路,他走另外一条路。但都是为了到达同一个山顶。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风景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就算都到达顶峰,站向不同,感悟心得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满足和境界是一样的。站在山顶在向下看,众人的登山之路都在眼底,疏途终将同归。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  更何况,'道'是没有尽头的。  他是极峰,是天梯,如宇宙般无穷无尽。  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回复第926楼(作者:@草原之足 于
04:48)   上面回复中:   我觉得这和佛陀悟道之后所说的:一切众生具足如来福德;和六祖所说:“何其自性,本…… ==========佛是慈悲大爱,渡有缘人,立地成佛,自渡那无尽苦海,直达彼岸。自渡时也渡人。  儒是浩大,激昂,正气,舍身之爱。以己身为范教化世人,若人不自醒,则以己身为桥渡世人至彼岸。他更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即如是。  道家思想因为我的知识面和阅历境界等所限,我目前没有看到或者说感悟到积极入世渡天下之人的宏誓大愿。老庄的留书或者说立言只是把自己的'道'加以阐述,留待后人或者说有缘人发现并探寻。  所以我很想知道草原兄所说'龙门派长春真人'的道家入世之道,很想向他请教。到由于工作关系,我的信息极为闭塞,请草原兄指导求道方式。  同时古人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敢问草原兄贵庚几何?这个问题不回答也无所谓,是我着相了。  
  @草原之足
00:52:17  -----------------------------  你们都是前辈,以后会默默关注这个帖子,多多学习,希望这里能是天涯的一片净土
  楼主领悟力很好的,学佛就是要在生活中多多实践,检点自己的不足,宽容别人的缺点,自觉觉他。。。
  @守仁哥
09:12:07  道家思想因为我的知识面和阅历境界等所限,我目前没有看到或者说感悟到积极入世渡天下之人的宏誓大愿。老庄的留书或者说立言只是把自己的'道'加以阐述,留待后人或者说有缘人发现并探寻。  所以我很想知道草原兄所说'龙门派长春真人'的道家入世之道,很想向他请教。到由于工作关系,我的信息极为闭塞,请草原兄指导求道方式。  同时古人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敢问草原兄贵庚几何?这个问题不回答也无所谓,是我着相了。  -----------------------------  您的回复很精彩,比我写得好。也给进来的朋友们更多启发。  道家和道教的东西我也打算以后重点关注一下,打算先从南老的几本书开始吧。长春真人丘处机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高道了,我也不太了解略有所闻  另外,不知道您对《易经》研究得多吗?我觉得曾仕强先生讲的易经很有启发。在我看来,易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源。  孔子说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吧。我记得好像是。我快到不惑之年了,可是还很惑,呵呵。不过我觉得那是一种境界,不见得非要到那个年龄才能达到,完全可能提前达到。  您的见解很高,这很不容易。非常感谢您的回复!!
  唵、嘛、呢、叭、咪、吽
  回复第931楼(作者:@草原之足 于
14:46)   @守仁哥
09:12:07   道家思想因为我的知识面和阅历境界等所限,我…… ==========六十耳顺,我写错了,受教。  原来草原兄是同龄人,但是你比我大一点,还是大哥啊。  草原兄说的长春真人是丘二哥,但是他单个人不能说明问题,更何况他的入世是有当时极强的时代背景的。用时髦的话说,他把道家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了。那不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本源,那是他个人的发展。  我在以后会系统阅读佛道儒的经典典籍,特别是历代高人先贤的注解和心得,不知草原兄有没有可以推荐的。  
  回复第932楼(作者:@芒果好黄 于
15:06)   唵、嘛、呢、叭、咪、吽 ==========不知这位兄台对这六字真言有什么心得?  请指教!  
  @守仁哥
18:00:20  原来草原兄是同龄人,但是你比我大一点,还是大哥啊。  我在以后会系统阅读佛道儒的经典典籍,特别是历代高人先贤的注解和心得,不知草原兄有没有可以推荐的。  -----------------------------  呵呵,是啊。我也是这几年才懂点儿“道理”了,以前和很多人一样接受现代教育。也是个人经历机缘啥的慢慢转变过来的。才刚开始就到这里发帖,其实是比大家敢说罢了。  就不推荐了,您有好的书籍可以个大家推荐一下。我的古文基础不好,一般还是从白话讲解的看起,像南老的系列,再去看原著。需要提高啊,差一点儿就连祖宗的书都读不懂了。  我现在真是什么都想看,有一次到书店看到一个一点儿名气也没有的人写的书被丢在角落,回来一读受益匪浅。所以说,我们还是要善于发现。一旦发现自己达到一个高度了,立马丢掉。要不就进步不了了。  握手!为弘扬传统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
11:36:17  @草原之足
00:52:17  -----------------------------  你们都是前辈,以后会默默关注这个帖子,多多学习,希望这里能是天涯的一片净土  -----------------------------  这个帖子我几次都打算不顶了的,呵呵。  您有空的话也可以看看我的博客,当然里面不全是佛法方面的内容。地址在首页第一贴可见。博客可能会经常写下去。
  @走到人生边上
11:59:36  楼主领悟力很好的,学佛就是要在生活中多多实践,检点自己的不足,宽容别人的缺点,自觉觉他。。。   -----------------------------  这个网名好像有些熟悉?  谢谢指教:)
  马克  
  回复第935楼(作者:@草原之足 于
19:52)  @守仁哥
18:00:20  原来草原兄是同龄人,但是你比我大一点,还是……  ==========  我没有看过什么典籍,到今天大多数是自己去体悟。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是武侠。  我推荐:英雄志!台湾作家孙晓写的!书里有十方世界,有你我!书很长,作者写了16年,还没有写完!  
  回复第936楼(作者:@草原之足 于
19:57)  @薛蓓
11:36:17  @草原之足
00:52……  ==========  如何去你的博客?请详细指导。由于工作原因,我不会,见谅!  草原兄是高级知识分子,这点从开头物理学可以看出。不仅仅是知识渊博,更关键的是这种带人入门的话教育方法!这要求很懂人性并且有无私大爱!  
  @守仁哥
21:21:46  -----------------------------  武侠也是很好的!看怎么读了。您说的这个我还真没听说过,记下来了。  博客地址就是这个:  /blogger/blog_main.asp?BlogID=118306  把它复制下来在浏览器里打开就可以了。  让您见笑了,随便写些感想之类。  懂人性哪敢说啊,不过自己是怎么走的自己清楚......
  其实有很多疑问,就问最大的疑问吧,希望楼主能看到,其实学佛归根到底还是为自己,不管是去极乐世界也好,还是脱离轮回也好,那么在学佛时的那些清静心,平等心,慈悲心不是显得有些假,有些虚伪吗?,再一个问题,先不说有没有,就算真的有,学佛到最后就算真的脱离了6道轮回,那么我们还该干什么呢?那样无欲,无求真的会欢喜吗?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会因为什么欢喜呢?
  再罗嗦下,楼主文章写得很好,我看得心旷神怡,尽管有不同看法,依然谢谢你。
  @轻雨社
02:36:59  其实有很多疑问,就问最大的疑问吧,希望楼主能看到,其实学佛归根到底还是为自己,不管是去极乐世界也好,还是脱离轮回也好,那么在学佛时的那些清静心,平等心,慈悲心不是显得有些假,有些虚伪吗?,再一个问题,先不说有没有,就算真的有,学佛到最后就算真的脱离了6道轮回,那么我们还该干什么呢?那样无欲,无求真的会欢喜吗?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会因为什么欢喜呢?   -----------------------------  呵呵,你看了这么多了。你爱看我很高兴啊:)  你的问题不好回答呀。  其实我觉得是一个事实真相的问题。我倒问一下,“我”到底在哪里?这个身体是“我”吗?您可以想一下这个经典的问题。通常佛教认为这个身体像是个房子,像是个衣服......  可是我们必须凭借着身体的感受来认识世界。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吗?我们听到的是这个世界真正的声音吗?显然不是。我们的所思所想也无非是建立在眼耳鼻舍身这些感官之上的所思所想,同样并非世界之真实。只是被这个身体“所骗”而不知,反而执着于此。这就是“我执”。  我们常常拿大树或大海作比喻。那个“我执”的人彷佛是孤芳自赏的一片叶子;而当觉悟之后就知道原来每一片叶子都脉络相连,大家长在同一棵树上。  原本宇宙万物都是一体的(这个庄子也说过的)。  所以,“道”和我们根深蒂固的概念是完全矛盾的:爱别人即是爱自己。无我即是真我。无欲才是无所不有。找回自己的那一刻即是心量无限放大,与宇宙融为一体的自在。  然而,哪有那么容易摆脱肉体感官的束缚?于是就需要通过反省自我去掉自私自利,修持得定,而生智慧。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是对自我的修正,切实的忏悔,并与“天道”相合。你的“内心”真的上了台阶才能成就;否则的话不管做多少表面的事,捐多少钱,假装行善都没有用。是在智慧成就之上的超越和自然流露。当然,反过来,不断地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体察自己的内心,诸恶莫做,诸善奉行,是非常有宜于逐步摆脱自私自利、“我执”,提升智慧的。  修小乘是为了自度,大概确实是安住在美妙的“定”中,然而终不究竟,并非真解脱。大乘是度众生,如果有为自己的念头肯定是没戏的。摆脱了六道轮回,不是不来了。而是还在轮回之中。但是应该是自在来去,而不是被动受业力左右。具几种情况吧:有的就是一个普通人(或者甚至是小猫小狗),他可能也不信佛,就是那么个普通人,但是仔细观察的话他普通中有其不普通,去世的一刹那他又回去了;有的是大人物、大家等,也可能不信佛,但他的作为或学说会对世间产生深刻影响,去世时他也回去了;有的再来专门为续佛慧命,成就一代高僧。等等。  总之,绝不是成佛了就自己找一个清静地儿呆着偷乐去了。其中道理很深,如对佛法感兴趣的话可以逐步看一些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不过,还是先看看《论语别裁》比较好。呵呵。
  @轻雨社
02:46:53  再罗嗦下,楼主文章写得很好,我看得心旷神怡,尽管有不同看法,依然谢谢你。   -----------------------------  以上回复不够严谨准确。请大家自行甄别。
  明心见性,明合心?见何性?道来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禅宗有三个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未悟道前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约是明心见性时的状态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觉得就是上面《人生如戏》一文中“真我”观戏,“假我”放松演戏的状态。
  @12-04-24 04:20:42  明心见性,明合心?见何性?道来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道不来
  回复第948楼(作者:@草原之足 于
04:23)   @12-04-24 04:20:42   明心见性,明合心?见何性?道来…… ==========大家应该都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有句话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不以外物和自己的得失而忽喜忽悲,或喜或悲!  知道这个意思后,回过头来看,那句话其实是古文写法,他的真正写法是:不以物己喜悲!  那么再来看'明心见性',其实也是古文对仗写法,他的真实表达是明见心性。  那么什么是'心性'呢?  电影'卧虎藏龙'中,章子怡对周润发说:你们这些老江湖怎么见得到自己的本心?  心性就是你的本心!  那么什么是本心呢?  就是你最真实的内心,包括情感'原则'欲望和为人处事的准则,对世界的认知,你最真实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情感就是爱恨情仇,酸甜苦辣,卑劣,恐惧等等。他不是你表现给别人看得东西,而是你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有时你自己并不知道,有时你隐约知道,但害怕知道真实的自己;有时候你知道,但是不能让别人知道,拼命掩饰的东西。  欲望那就更多了,钱'权'色'名等等。  什么是价值观?就是在面临各种诱惑和抉择时,你觉得什么是你不能放下的,什么是更重要的。  就是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要什么,你能做什么,你做过什么,你怎么看待自己。  这就是本心,这就是心性。  但是要想知道自己的本心,要想明心见性,很容易,又很难。  只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遵循至诚知道,保持真如不动即可。说的简单点,就是你不要自己骗自己,不要自欺欺人!  你能做到吗?  
  作者:草原之足 回复日期: 00:53:17   回复   @江湖漂雨随风
21:46:51  吾之师,马克。   -----------------------------  岂敢岂敢。如果对您有益您就多看看:)  ----------------------------------  人自杀算是时限已至呢,还是算自己改变了命运;自在是什么都不在乎呢,还是只在乎求道得道?
  回复第950楼(作者:@江湖漂雨随风 于
14:05)  作者:草原之足回复日期: 00:53:17  回复   @江湖漂雨……  ==========  关键看你当时想什么!当时的心态!  求死得死,求仁得仁!  万法之妙,存乎一心!  
  @江湖漂雨随风
14:05:33  人自杀算是时限已至呢,还是算自己改变了命运;自在是什么都不在乎呢,还是只在乎求道得道?  -----------------------------  简单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佛法对众生慈悲,自杀者本人就是众生之一,绝不可自杀  2.佛法讲因果,不是宿命论。凡事都是一个自作自受。之所以自杀,也是此前自己造作的因;自杀之后也得自己承担死后灵魂的痛苦  3.人生来这个世界是接受考验来了,不是享受来了。不赶紧把人生命运完全接受下来磨炼心性以求毕业,反而选择逃避,有悖天道  4.从儒家的角度讲,自杀实为大不孝  5.但是,如果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可能会有所不同。个人觉得最后一念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为了一个信念,走得安详从容,无嗔无恨,个人认为当有不同。  关于自在:  自在就是我们本来应该有的状态。没有一个“道”让你求得,因为每个人的“本心”具足。  是什么都在乎,也是什么都不在乎。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如果有知,则只能知其有限。是一个道理。  大自在之境非思议所能知道。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轻雨社
02:46:53  再罗嗦下,楼主文章写得很好,我看得心旷神怡,尽管有不同看法,依然谢谢你。   -----------------------------  你这样的是我希望的读者:能看下去,有疑问有不同看法。  如果说我对读者有所期盼的话,就是这个足矣。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我来说佛法——写给有缘人》  整 理 版:
http://ht.louge.org/dir/95591/
  推荐阅读:  提醒:  1)個別比較膽小的朋友,不要深夜自己單獨看,免得不敢睡覺  2) 個別章節如果覺得看著害怕,跳過即可  3)都比较长,慢慢看,别耽误工作  1.『莲蓬鬼话』[经历]仙凡影尘录--- 一名道士的三十年灵异经历  【天涯鬼話經典帖子,如對此題材感興趣不可錯過】  /techforum/content/16/1/626321.shtml  2.『莲蓬鬼话』[经历]东来言异  【故事很精彩,文筆也不錯,讀之可讓人靜思因果】  /techforum/content/16/1/628204.shtml  3.『莲蓬鬼话』[故事]万里寻迷——我所遇到的千年不死的神仙和菩萨  【佛理散文作家半自傳體文字,文筆親切,讀之有益】  /techforum/content/16/702665.shtml
  电子版目录:  http://ns.foyuan.net/book/index.html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1.禅海蠡测(1955)  2.楞严大义今释 (1960)*  3.楞伽大义今释 (1965)  4.禅与道概论 (1968)  5.维摩精舍丛书 袁焕仙 南怀瑾合著 (1970)  6.禅话 (1973)  7.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1973)  8.论语别裁 (1976)**  9.习禅录影 (1976)  10.新旧的一代 (1977)  11.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 金满慈著 南怀谨批 (1980)  12.参祥日记(续集) 金满慈著 南怀谨批 (1983)  13.定慧初修 袁焕仙 南怀瑾合著 (1983)  14.孟子旁通(一) (1984)*  15.净名庵诗词拾零?佛门楹联廿一副?金粟轩诗话八讲 (1984)  16.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 (1985)  17.历史的经验(一) (1985)  18.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1985)  19.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 (1986)*  20.历史的经验(二) (1986)  21.禅观正脉(上) (1986)  22.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 (1986)  23.老子他说(上) (1987)*  24.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1987)*  25.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1987)*  26.易经杂说——易经哲学之研究 (1987)*  2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 (1987)  28.如何修证佛法 (1989)*  29.易经系传别讲 (1991)  30.圆觉经略说(1992)*  31.金刚经说什么 (1992)*  32.药师经的济世观 (1995)*  33.原本大学微言 (1998)  34.南怀瑾选集(十册合集) (2003)  35.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 (2005)*  36.论语别裁 (2005)**  37.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2005)  38.南怀瑾说佛: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2007)  39.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 (2007)  40.庄子諵哗 (2007)*  41.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2008)  42.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2008)*  43.周易今注今译 解二十卦 (2009)*  44.老子他说 续集 (2009) *  45.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2009)  46.南怀瑾先生答问集 (2009)  47.我说参同契 (2009)  48.老子他说续集 (2010)*  49.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上下册) (2010)*  50.列子臆说 (2011)
  *********************************************************  有修有证大善知识 四川大学 陈兵 教授博客推荐:  .cn/u/  陈兵教授,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196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调四川大学宗教学所,现任研究员、博导。  *********************************************************
  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着,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弘一法师  智悲佛网  西藏生死书
  天下谁又是圣人呢,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是做错了,可是依然改不了。
  “圣人是清明沉静,凡夫是浊暗浮躁;圣人是内用刚以制己,外用柔以服人,凡夫是内用柔以恕己,外用刚以责人;圣人不知他人之非,凡夫只认自己之是;圣人越到荣处,常思辱处,凡夫越到辱处,常思荣处;圣人未曾死先明死后之机,凡夫死在目前尚且只图生计。”
22:49:46  天下谁又是圣人呢,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是做错了,可是依然改不了。   -----------------------------  网名?真名?这个名字方方正正的,不错。
  【圣严法师答问】  问:经由观心,了解念头是因缘而生,是假非实;但虽知假,仍被念头所迷失,受其左右而不自觉,以致无法摄心归空,并进而造业受苦,是何道理?  答:观想法,只是工具,用佛说的观想法,理解佛说的因缘法,从理论上已能接受。此是由教育的功能所得的认知,不是由自己内心深处发现的亲证实悟。由教育所得的认知,当然也有用处,只是遇到心相活动的微细处、粗重烦恼的相应处,往往无法自主,也无能自觉,故称为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要想做到念念分明、时时操之在我、刹那刹那都能作自己的主人,必须付出禅修工夫的时间和努力。纵然见性之后,仍得随时修持,始能称为保任。居士有公务在身,有家庭的责任,只要经常保持细水长流,必定也能日有进境,水到渠成的。
  【圣严法师】从小我到无我(第一部分)  一、禅是什么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禅不即是知识,知识并不离开禅;禅不即是宗教,宗教的功效,可以从禅而获得;禅不是哲学,哲学却无法超越禅的领域;禅不是科学,科学重实际、重经验的精神,亦正是禅的要求。所以请你不要以好奇的心理来探索禅的内容,因为禅并不是一桩新事物,自从有了空间与时间以来,禅就普遍地存在于无穷大的空间与无限长的时间之中。   禅既是普遍而永恒的存在,所以它用不着任何人来传授;须要传授的,乃是如何亲自体验这个禅的方法而已。   有人把禅误解为一种神秘的经验,或者以为可以透过禅的经验而获得超自然的能力。当然,从坐禅的修习过程中,可能使你在生理及心理的感觉上,产生种种奇异的现象,也能够从身心统一的练习之中,达到以心力来控制或转变外在事物的目的。这些被视为宗教奇迹的现象,不是学习坐禅的目的。因为这些现象,仅能给人一种好奇心和夸大狂的满足,不能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禅是从问题着眼,不先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征服着手,而是 先从对于自我的彻底认识做起,当你认识了你的自我是什么的时候,也同时消失了你现在所以为的这个自我。这个自我观念的重新认识,我们称它为开悟,或者称为见性,这是为你彻底解决现实问题的开端。结果你会发现,你的个人与全体的现实是一个整体,不应分割也是不可分割的。你自己有缺陷,才看到环境有缺陷,好象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里面反射的影像也都是扭曲了的,又象波浪起伏的水面上反映出来的月亮,也是不完整、不宁静的一样。假如镜面是光滑平整的,水面是风平浪静的话,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就会使你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感了。所以,从禅的立场看人类所感受的苦痛与不幸,主因不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地球环境的恶劣,更不在人类社会的可怕,乃在于未能认识自我的本性。   所以,禅的方法不是指导我们逃避现实,更不是教我们学着澳洲鸵鸟那样,把向敌人作警戒的视线收回来,藏到泥土里去,就以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因为禅不是自我催眠式的唯心论者。用禅的功夫可以消除自我,不但自私的小我可以消除,并且把哲学上被称为真理及本体的大我也要消除掉,那方是绝对的自由。因此,一个成功的禅者,不会觉得各种的责任是负担,也不会觉得生活的条件是对人们的压力;他只觉得永无止境地发挥生命的活力,是绝对自由的表征。所以禅的生活必然是正常的,并且是积极的;它是愉快的,并且是开朗的。原因是,禅的修行是给你源源不绝地提供方法,开发你智慧的宝藏,开发越深,得到的智慧越高,到最后,全宇宙的智慧都为你所有。那时在你看来,包罗一切空间及时间,无一不在你的智慧观察的范围之内。这时的智慧即成为绝对,既是绝对,便连智慧这个名词也用不着了。到这地步,使你追求名利权势的自我,或者逃避困苦艰险的自我,固然不见了;纵然是能使这自我消失的智慧,对你来说,也是不必要的观念了。   当然,一个修学坐禅的人,要想达到这个程度,从顿悟的观点来说,虽然极容易,但在走向顿悟之门的历程中,则必须先有一番努力,否则,修习的方法,岂不成了无用之物。   二、坐禅的三个阶段   目前,我在美国教的坐禅方法,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衡身心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健康,对身体方面我们注重行、坐、站、卧的各种姿势的示范和纠正。同时教授行、坐、站、卧各种运动的健身方法,是综合印度的瑜伽及中国的导引,自成一套适合于坐禅健身,并有助于坐禅功效的运动方法。所以,一个坐禅而有若干效果的人,他的身体必然是健全并且能够忍苦耐劳的。对心理方面,我们注重人的烦躁、多疑、忧虑、恐惧、意志涣散等情绪的消除,使之建立自信、果断、乐观、宁静和稳定的情操。   一个好学生,在我们这里上了五课至十多课,就可完成第一阶段,而能得到如上的两种显著的效果。所以我们有一位学生在其报告中说:“我觉得打坐对我及另外好些人极有用处,我们无论由于职业性或习惯性,差不多每分每秒都在用脑的人,打坐确实是很舒服、很需要的一种休息和调剂,即使没有更远大更重要的目标,仅仅这一点,打坐已经是一种值得的修行.”我给每一班学生上第一课的时候,总是要问他们每一个人,来学坐禅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在身体方面获得利益,抑是希望在心理方面求取帮助?大多数是为了在心理方面求帮助而来学禅。可见今日生活于美国社会中的人们,在现实环境的强烈刺激和压挤之下,神经过度紧张,有很多人的心理都失去了平衡,除了严重到要去请教精神科医生之外,他们就来学习坐禅。我有一位妇女学生,她是某一著名大学非常优秀的讲师,初次见我,便问我能不能帮她一个忙,替她解除紧张不安的情绪,我说这对于学习坐禅的人而言,乃是太容易的事了。结果她在上了课之后,便觉得坐禅对她的生活乃是一大恩惠。   这第一阶段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使你放松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将注意力集中于你所学到的方法上,因为肌肉和神经的紧张,关系着你的头脑的活动,如何减轻你的脑部的负荷,是关键所在。当你的妄想及杂念渐渐减少之时,你的脑部就可渐渐地得到休息,脑部对于血液的需求量越来越少,便有更多的血液,遍流全身。同时由于你脑部轻松的原故,全身肌肉也放松了,因而血管放大,周身感到舒适,精神自然感到爽朗,头脑的反应也自然更为明快和轻松了。   如果仅为身心的平衡,而来学坐禅的人,学完第一阶段,大概就觉得够了。可是有很多的学生,经过了第一阶段,尚不够满足,有的学生根本也是为了第二阶段的目的而来学禅的。
  【圣严法师】从小我到无我(第二部分)  第二阶段:从小我到大我,当在第一阶段的时候,仅能使你把混乱的心念,集中起来,练习注意力的集中之时,照样尚有其它的杂念,在你脑海中或多或少地时隐时现。在观念上,你的目的,是为了身心的健康,为了使自己练习坐禅而获得利益。所以,纯粹是自我中心的阶段,谈不上哲学的理想和宗教的经验。到了第二阶段,便要使你从小我观念中解放出来。到了第二阶段,才是进入冥想的程度,在练习老师所教的修行方法之时,要把小我观念的范围扩大,大到与时间及空间等量齐观,使小我融入于整个的宇宙之中,与宇宙合一,向内心看时,无限深远,向外界看时,无限广大。既然已与宇宙合而为一,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存在了,存在的是无限深远及无限广大的宇宙。自己不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即是宇宙的全体。   当你在坐禅时,得到如此的体验之后,你便能理解到哲学上所讲的理念或本体是什么了,现象的存在,又是什么了。因为,一切现象,是本体的浮面或表层。以肤浅的观点看起来,一切现象,虽然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的性质,实际上,现象的差异,并无碍于本体的完整。比如,我们所处的地球,虽有无法计算其类别的动物、植物、矿物,或气体、液体、固体,不断地在生灭变异,这是地球的现象。若从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看地球,它仅仅是一个物体而已。只要我们能有机会摆脱自我或主观观念的束缚,站在全体的客观立场,来观察一切现象,就会把对立和矛盾的观念打消。假如再将本体和现象,用一棵树来作比喻,树,无论大小,若从树叶或树枝的各个立场看,它们是有差别的,叶与叶之间,枝与枝之间,也会发生互相磨擦的现象,若从树的根干的立场看,不论是树的那一部分,无一不是统一的整体了。  在这第二阶段的过程中,能使你体验到,你不仅是孤立的个别存在,你是普遍地存在于深广无限的宇宙之中,你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对于环境的不满、忿恨、喜爱、渴望,也即是排斥和追求等的心理,自然消失,你所感受到的,乃是宁静和充实,因为消除了自私的小我,能把一切人和一切物,都视为由我的本体所产生的现象,所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如同爱护小我一样,这就是一般大哲学家的心量了。   当然,一切伟大的宗教家,也必定曾经有过这第二阶段的体验,当他们从小我的境域中解脱出来之后,发觉自己的本体,即是全体宇宙的存在,自己与宇宙万物,无二差别,万物的现象是由他们的自体衍生出来。他们有责任爱护万物,也有权力支配万物,好象我们有责任爱护自己所生的子女,也有权力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财富一样。这就形成了神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从冥想中体验到的宇宙本体,人格化而构成上帝的信仰;把上帝自爱这个大我的观念,具体化而构成救世主或神的使者的使命;把一切现象统一化而认作被创造及被救济的对象。结果,有些大宗教家,以为他们的灵的本质与神是相同的,由神的现实化而成为人,所以他们本身是救世主;有些宗教家,以为他们的灵的本质虽与神相同而不可分割,他们的肉体的现象,则为奉神之命而来世间传达神意的使者。   一般的哲学家或宗教家,到了第二阶段的顶峰,便会觉得他们的智慧是无限的,力量是无穷的,生命是永恒的了。但是,“我”的范围越大,自信心的程度越强;强烈的自信心,实际上就是优越感和骄慢心的无限升级,所以称为大我,所以也并不等于已从烦恼中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第三阶段从大我到无我:人到了第二阶段的高峰之时,自觉到“我”的观念已不存在,但那仅是扬弃了自私自利的小我,并未能把本体的理念或者神的实在也否定掉,不论你称它为真理、唯一的神、最高的权威、不变的原则,乃至佛教所称的佛陀,如果你认为它是实有的话,那都不出乎大我的境界,均不出乎哲学及宗教的范围。   必须告诉你,到了第三阶段,才是禅的内容,禅是无法想象的,它不是一种观念,更不是一种感觉,不是可用任何抽象的理念或具体的事物可以说明它的。冥想固然是普通的人通向禅之道路的应经过程,到了禅的门口,冥想的方法也用不上力了。正象用各种交通工具,把你一程一程地转运到最后一个地方,前面是一座高山的峭壁,这座峭壁,向上看不见其顶,向左右也看不见其边际。这时有一位曾经到过峭壁那边的人,向你指着峭壁说,禅的天地就在峭壁的那一面,通过峭壁你就进入禅境了。但是,他又告诉你,你别寄望用什么交通工具飞越它,或者绕过它,或者穿透它,因为它是无限的本身,你不可能用任何方法通过它。   纵然是一位高明的禅师,把学生引到此处之时,也会觉得无能为力了,他虽是过来人,他却不能把你拉过去,正好象母亲饮食,不能使得她的不肯饮食的婴儿解除饥渴的道理一样。这时候,他唯一能够帮助你的地方,是告诉你,把你过去的一切经验、一切知识、一切你以为是最可靠的、最伟大的、最实在的东西和观念,全部解除,连你要进入禅境的希望也得解除掉。正象你要进入一座特别神圣的建筑物之前,那个守门的人会告诉你,不但不准携带兵器,连所有的衣帽鞋袜也要脱下,不但要一丝不挂,连你的肉体和心灵也要全部解除了,方许你进去。因为禅定是无我的天地,当你心中尚有一丝凭借的时候,便无法与禅相应。所以禅是智者的领域,也是勇者的领域,若非智者,不能相信解除了一切凭借之后,尚有另一个境界会在你面前出现;若非勇者,要把自你有生以来,不论是思想的或知识的,精神的或物质的,所有一切,全部抛弃,是很难做到的。   也许你会问:要作如此大的牺牲,进入了禅境之后,又有什么益处呢?告诉你:当你存有这个问题之时,你是不能进去的,求取利益之心,不论为己或为人,都是有我的境界。中国禅宗的第六祖,教人进入禅境的开悟方法,是“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把人与我、内与外、有与无、大与小、好与坏、烦恼与菩提、迷与悟、虚妄与真实、生死之苦与解脱之乐等等的对立的观念,全部打消了,禅境与悟境才会发生在你的生命之中,使你获得一个新的生命,这新生命是你本来就有而未曾发现过的。禅宗称它为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来面目。这既不是肉体身心的小我,也不是宇宙世间的大我,乃是不受任何烦恼束缚困扰的彻底自由。要进入这样的禅境,并非易事,许多人学了数十年的禅,静坐了数十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如果你的因缘成熟,或者遇到了高明的禅师,在他的悉心督促之下,进入禅门,也不困难,他会采用种种使你看来似乎违背常情常理的态度、动作、语言,作旁敲侧击的引导,使你很快地达成进门的目的。当这位禅师告诉你,你已进门的时候,你才发觉,禅是无门可入的,未入之前不见门在何处,进入之后,门也并不存在,否则便有内外之分及迷悟之别了,若有分别,仍不是禅。在第二阶段时,虽已觉得我是不存在的,而宇宙本体或最高的真理,仍是存在的;虽然承认一切差别的现象,不过是宇宙本体或最高的真理的衍生,而内在的本体和外在的现象,仍是对立的;除非等到一切现象的差别,全部消失而回归于真理或天国之时,才是绝对的和平及统一之外,当现象界还在活动的时候,矛盾和忧患、痛苦与罪恶,仍是免不掉的。所以哲学家和宗教家,虽见到了本体的宁静,却无法驱除现象的混乱。   进入禅境的人,所见的本体和现象,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甚至也不能用同一只手的手背和手掌来作比喻。这是因为现象的本身,就是本体那个东西,离开现象,并非另有本体可求,本体的实在,即在于现象的不实在之中;现象是变幻不已的,没有常态的,这就是真理。当你体验到了现象不是实在的东西之时,你便从现象造成的一切的人我、是非的观念,以及贪欲、忿恨、忧虑、骄慢等的烦恼心中得到解放,你不必追求宁静和清净,也不必厌恶烦恼与杂秽。你虽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任何环境,对你而言,无处不即是清净的佛土,未悟的人看你,你是平常的人,你看平常的人,则无一不与诸佛相同。你自觉你的自性与诸佛的自性一样,佛的自性普遍于时空,所以你会不期然而然地运用你的智能和财力,普施于一切处、一切时的一切众生。   这是我向你透露了一点进入了禅的悟境之后的心境,也是从小我而到无我的修行过程。不过,最初开悟而进入禅境的人,在禅境的历程上,尚在起步的阶段,还有多少路程要走?尚有怎样的景色可见?如有机会,下次再告诉你吧!   --------------------------------------------------------------------------------   http://chan.bailinsi.net//890105.htm
  呵呵,真正的圣人还有对错之分吗?对错也是分别的产物。除了当下这一刻,一切都是虚妄罢了。  
  说佛法是哲学可以认同,说佛法是科学难以理解。科学讲究的是实证和建立严密的数学模型,可供推演。比如因果律,可说是科学和佛法的共同基础。但,科学认为木柴被点燃烧成灰有化学方程式可描述,可计算生成物的数量和热量,佛法中论述了几千年的造业致果理论却始终未见有什么那把是近似的数学模型描述。窃以为,在过往无数劫以来,无数无量已经证得阿如多罗三貌三菩提,以普度众生为宏愿的诸佛们何以不建立各类严格的因果律数学模型,或干脆编制出因果律电脑软件来,让我们这些对佛法迷茫之人能据当前的状况,推演出过去和未来的状况。又可验证佛法,增强信心,大家都早日成佛,岂不比让大家没完没了地念经好?
  @gzgznone
05:12:54  窃以为,在过往无数劫以来,无数无量已经证得阿如多罗三貌三菩提,以普度众生为宏愿的诸佛们何以不建立各类严格的因果律数学模型,或干脆编制出因果律电脑软件来,让我们这些对佛法迷茫之人能据当前的状况,推演出过去和未来的状况。又可验证佛法,增强信心,大家都早日成佛,岂不比让大家没完没了地念经好?  -----------------------------  :)  这些具体的东西都是基于分别的,而对佛而言实无众生可度,无有一切对立。自然不会有这么个软件了;  佛讲因果,未达到一定修证的凡夫一切均难定。因此佛不能给任何一个凡夫授记,除非修到特定阶段。  数学也罢,物理也罢,也许终究只是管中窥豹......
  @12-04-27 04:21:01  呵呵,真正的圣人还有对错之分吗?对错也是分别的产物。除了当下这一刻,一切都是虚妄罢了。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呵呵,  那就是 “部分圣人” 吧。或者圣人说给普通人听的,怕听不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它的特别在于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悉达多成佛的人生经历,而且通过一个个故事,清晰明了地讲述了佛法。在这本书中,读者绝不会读到高深莫测的名词、理论,只能感受到最直接、最直白的人生导引,如沐春风。     所有众生都潜藏着开悟的智慧种子,可惜我们多生多世都被淹没在生死的汪洋里!众生不用向身外求悟,因为他们本身就含藏着宇宙间所有智慧和力量。  生命只可在日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的重新接触,就是回到日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 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推薦學習】  【柏林禪寺·問禪寮】有聲圖書:  http://www.bailinsi.net/05wsbl/04wcl/wcl.htm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将来心不可得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2012年四月初八
  @草原之足
23:50:27  @gzgznone
05:12:54  窃以为,在过往无数劫以来,无数无量已经证得阿如多罗三貌三菩提,-----------------------------  :)  这些具体的东西都是基于分别的,而对佛而言实无众生可度.........,  ------------------------------------------------------------------  “对佛而言实无众生可度”,这句话实在是不敢苟同啊。无众生可度,佛说那么多法干嘛。地藏菩萨也无须“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了。佛经中大量讲到 南阎浮提有无量难调难伏刚强众生,何为无众生可度?
  @坚持每天进步一点
14:10:52  @草原之足
23:50:27  @gzgznone
05:12:54  窃以为,在过往无数劫以来,无数无量已经证得阿如多罗三貌三菩提,-----------------------------  :)  这些具体的东西都是基于分别的,而对佛而言实无众生可度.........,......  -----------------------------  这是 《金刚经》上说的,非我所说。
  @坚持每天进步一点
14:10:52  -----------------------------  还是给您贴一段吧。何谓了义与不了义呢......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金刚经》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又说:“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又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所谓度众生是佛在发成佛大愿的时候,所立的誓愿,也是在没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时候,所抱持的心愿,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萨,是有众生可度的。  可是,在成佛之后,既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佛,否则便是对立。既然有能度与被度的关系,便不圆满,并没有亲证法身的全体;因为一旦亲证法身的全体,那就无内、无外、无彼、无此。例如任何一滴水从海而来又回到海中去,从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属于全体的,只当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雾。所以《金刚经》又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未成佛时的发心菩萨,都要度众生,故有众生可度。因从菩萨的立场来说,一定有众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虽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但他还要度众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则是自然运作度众生,自己却已经不再度众生。成佛之后,便不度众生,无众生可度,只是众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缘的多少,而能感得佛与菩萨的化现而做救济;那是众生心中的佛与菩萨,不是佛与菩萨的本身。  所谓善根是众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养,不会增长、显现,越是努力精进求法,越能感应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化,所谓自助而人助,唯有众生有求,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应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钟为喻,轻轻地撞就小声地响,重重地撞就大声地响;钟有响的功能,如果无人去撞,它不会自响;所以,众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长善根,虽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会帮到你的忙。  所谓增长善根,就是要发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应;当自己成佛之后,就接受一切众生的感应,而非佛去感应众生。所以,一切诸佛成佛之后,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为正遍知觉,有求必应──众生有求,诸佛必应。  佛度众生不是以知识度众生,所以佛的全知,并不是说佛需要知道众生所具备的一切知识,也不需要通过众生经验中的逻辑理念等的思想,因为他是整体的,众生是局部的、个别的,他能给众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学习众生的东西,而是众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给予。因此,种种根器的众生,就能得到种种佛法的利益。人间所谓的分析以及归纳,这都是从个体、局部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体,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见去解释、衡量佛的正遍知觉。  人间所见的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从理论上讲是化身佛,在人间像人,在天上像天,至地狱中像地狱,在任一类的众生当中,就像那一类的众生。他是有形象的、局部的,需要经过学习,才具备人类所有知识,用这些做为度众生的工具,而使得众生受益。他同时可以在无量无数的地方,显现无量无数身,度无量无数众生,而他本体法身是不动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说,由于化身的佛有生有灭,就说法身的佛有来有去;也不可以说,化身的佛需要具备人类的知识,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实化身的佛,也就具备正遍知觉,因为他不离法身,可是不能够说,正遍知觉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见,所见化身佛的知能,而称为正遍知觉。
  那一年,苍井空还是闺女,那一年,冠希还没有相机。那一年,教授还不是叫兽,那一年,李刚还没有儿子。那一年,黄瓜香蕉只是用来吃的,那一年,菊花也还只是一种花。那一年,躲猫猫还不会死人,那一年,喝奶粉不会有三氯氰胺。那一年,企鹅不是QQ,那一年,2B我只知道是铅笔。那一年,人们也不会蛋疼。那一年,我们都还不知道纠结。那一年,人们还不会偷菜,那一年,我们还不会打酱油。那一年,杯具只是用来刷牙,那一年,还没有大家都懂的潜规则。那一年,小日本还叫鬼子,那一年,小韩国还叫棒子。那一年,小三只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名字,那一年,还没有这么多年纪轻轻的二奶奶。那一年,大学没有求包养,那一年,喊年轻女性一句小姐很正常。那一年,扶老奶奶不用担心被告,那一年,我们还相信真的爱情。不为楼主的标题所吸引,也不是被贴子的内容所迷惑。 我不是来抢沙发的,也不是来打酱油的。 我不是来为楼主呐喊加油的,也不是对楼主进行围堵攻击的。 我只是为了积分默默奋斗。你是个美女,我不会嫉妒; 你是个怪兽,我绝不在意; 你是个帅哥,我毫不关心; 你是个畜男我也不会鄙视。你的情操再怎么高尚,我也不会赞美; 你的道德如何沦丧,我也不为所动。 在这个处处都要验证码的时代,不得不弄个会员来当当,之前也是每天看贴无数,基本上不回贴. 后来发现这样很傻,很多比我注册晚的人级别都比我高, 我终于觉悟。于是我就把这段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每看一贴就复制粘贴一次...
  用正体字吧,读的省时间,
  阿弥陀佛,随喜功德。收藏, 好好
学习。感恩各位菩萨慈悲弘扬佛法。这也是一个很殊胜的道场。
  南无阿弥陀佛!  
  写得不错,支持楼主  
  阿弥陀佛
  @乐水乐山-29 13:00:56  写得不错,支持楼主  -----------------------------  感谢支持
  先马个克,改天慢慢学习参悟
  回复第963楼(作者:@草原之足 于
03:43)  有一年去西安玩旅游在山上拣到这张过期的老身份证,就拿来做网名了,不知道是不是有点不好呢?  
  听楼主推荐,在看另外一个道家的帖子,也不错  
  楼主好帖,受益了。佛缘要有人点拨,我爷爷就是坐着往生的,我父亲也信佛解放后由于对宗教的限制。怕我们受到影响不了解佛法,我也是通过网络了解的。净空法师的讲经很受益。
  @草原之足  15:27:53  @无涯子在海角
10:47:43  不需要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论证佛学  -----------------------------  呵呵,不是证明。  是便于从未接触过佛法的人更容易思考。......  -----------------------------  心在哪里?
  我即是佛,我即是魔,我即是我。是不是啊
  占个1001楼 向佛法致敬
  我有一个疑惑,还望楼主能点明,佛家不都是讲的不杀生,放生吗?可是今天突然看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时看到那些纯朴的渔民的捕鱼或者可以说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让那些水里的精灵成为人们的腹中之物,是否他们就是种下恶业呢?试想,如果没有那些屠猪刨鱼的人,那些杀生的活就得我们自己干,因为我们不可能只吃植物素菜生活着吧?(我们的很多小孩处于生长发育期,素菜是跟不上营养的需求的,如果有人钻牛角尖一定非说吃素菜也行,那请将我的问题视为空气!)而那些捕鱼杀生的人他们将这些杀生恶业全部自己背上了,换来的美味佳肴确成了很多自诩为行善之人的盘中之餐!请问,这里的捕鱼杀生真的就能称之为恶业和不善之举吗?他们少数人帮我们大多数背了杀生的恶业,这如果用另外一种思维解释不就是苦了自己而救赎了大众吗?当然,我完全没有跟佛知识叫板的意思,只是恕鄙人愚钝,还望大师开启鄙人的智慧!在此,谢谢了!也祝大家看帖愉快  
  @嘿_懒猫
20:39:44  我有一个疑惑,还望楼主能点明  -----------------------------  我觉得你的问题不太容易回答啊,呵呵。  我们随便聊聊吧,  1.他们为什么要捕鱼?  答:因为有人要吃鱼;因为他们以此为生;因为他们未闻佛法......  如果没有人要吃鱼,就不会有人去捕鱼,可是一般而言总是有人要吃鱼,于是因果循环不已。  如果他们当中的部分人闻得佛法,从此警醒,那完全可以换一个职业。然而,佛法难闻,不是谁都有缘闻得;即使闻得,也未必就信得;即使信得,也未必一时半会儿就能找到别的谋生手段......这岂能不是一种悲哀  捕鱼屠猪者必然种下恶因,这毫无疑问。但不见得来世即报,就像种子需要土壤,从因到果需要缘之成熟。缘成熟了,佛陀也有头痛、马麦之报  再说关老爷,估计一生杀人也不少,然而忠义留于世间,据说死后成天人,还是佛教的珈蓝护法(听来的,呵呵)  人一定要吃肉吗?  答:不好说。呵呵。  我们的牙齿和动物有很大不同,其构造非常适合谷物。《黄帝内经》中也是这么说的。  你应该听说过很多高僧高道终生吃素,都活100多岁,身体健康。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我们的很多小孩处于生长发育期,素菜是跟不上营养的需求的”这个话其实是值得商榷的。显而易见这是西医的观点,西医认为缺蛋白质就补蛋白质,甚至像《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摄入多少微量元素氨基酸啥的都精确到毫克,可是我们的身体不是机器,完全不是吃什么就变成什么。这样的机械的做法或许只是一厢情愿(本文不懂医学,如有错误,请见谅,但谢绝批评,呵呵)。我们的身体如此复杂如此神奇,我们对它的了解远远不够。  但是,实际上我并不反对吃肉。愿意吃就吃嘛。但是,  1.少吃肉。主要是现在的肉不放心啊,激素什么的,前些天看一个报道说小女孩就性成熟了,怕是和这些食物大有关系  2.吃三净肉。就算给佛陀一个面子,也不难做到啊  3.吃常规肉。不要猎奇食奇,比如蛇、猫、果子狸之类  4.其实我们吃肉也是要背负因果的......  其实,如果你学佛了,食肉的欲望自然慢慢会下降。一位高人曾说过:肉是可以吃的,只是不要有想吃肉的欲望......这个已经开始不好理解了,呵呵  济公可以吃肉,我们不可以(或者说最好不要吃),想想这是为什么?
  @江湖侠客独自行
18:15:17  我即是佛,我即是魔,我即是我。是不是啊   -----------------------------  我看的书少,觉得您说得有点儿似是而非,要不您详细说说?  据南怀瑾说:“魔”原写作“磨”,就是来“磨你”的意思。  据说有的大魔王本身就是大菩萨“变”的。  粗略地说,修为高下的境界中“可以成佛,不能成魔”好像比“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要低...  “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  【仅供参考】
  回复第995楼,@草原之足  @嘿_懒猫
20:39:44  我有一个疑惑,还望楼主能点明  -----------------------------  我觉得你的问题不太容易回答啊,呵呵。  我们随便聊聊吧,  1.他们为什么要捕鱼?  答:因为有人要吃鱼;因为他们以此为生;因为他们未闻佛法......  如果没有人要吃鱼,就不会有人去捕鱼,可是一般而言总是有人要吃鱼,于是因果循环不已。  如果他们当中的部分人闻得佛法,从此警醒,那完全可以换一个职业。然而,佛法难闻,不是谁都有缘闻得;即使闻得,也未必就信得;即使信得,也未必一时半会儿就能找到别的谋生手段......这岂能不是一种悲哀  捕鱼屠猪者必然种下恶因,这毫无疑问。但不见得来世即报,就像种子需要土壤,从因到果需要缘之成熟。缘成熟了,佛陀也有头痛、马麦之报  再说关老爷,估计一生杀人也不少,然而忠义留于世间,据说死...  --------------------------  已阅!谢谢!!!  
  阿弥陀佛!
  @草原之足
01:03:43  @江湖侠客独自行
18:15:17  我即是佛,我即是魔,我即是我。是不是啊  -----------------------------  我看的书少,觉得您说得有点儿似是而非,要不您详细说说?  据南怀瑾说:“魔”原写作“磨”,就是来“磨你”的意思。......  -----------------------------  让您见笑了!是我没能说清楚。我现在的理解是根本没有什么佛、魔。有的只是“我”,先把人当好了才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当个好人是多么难啊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看我够不够幸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