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粤东西北地区乡镇振兴发展是以往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和战略的什么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思路(5套题)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思路(5套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6:29:4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思路(5套题).DOC
官方公共微信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投稿邮箱: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三个抓手:撬动粤东西北发展有力杠杆
&&&&来源:
摘要: 工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位劣势难以改善;中心城区不强不大,辐射带动能力弱。这些正是阻碍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三大瓶颈。
工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位劣势难以改善;中心城区不强不大,辐射带动能力弱。这些正是阻碍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三大瓶颈。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加快粤东西北发展要靠“三个抓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地级市中心城区,抓住了主要矛盾。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这“三个抓手”,是撬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三大杠杆,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形成合力、实现突破,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抓住“三个抓手”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本专栏特约专家建言。
“抓中间促两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把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牛鼻子,以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加快向粤东西北转移
地区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城镇化率差距是形成广东地区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近,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把城镇化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广东治理地区不平衡发展的三个抓手之一。我认为,这是针对广东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症结所提出的一项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治理政策。如何从城市体系角度更好地落实这个决定?我以为,“抓中间、促两头”是一条有效的路子。
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不足的关键是中心城区在整个城市体系建设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
“抓中间”指的是把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区的发展作为中间环节。从城市体系角度看,广东不乏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也有相当多的以县级市和中心镇为主体的中小城镇,缺少的是一批具有百万人口规模的大中型城市,这构不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抓中间”就是把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区作为新时期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牛鼻子。“促两头”指的是中心城区一方面带动其周边地区相当于20万-30万人口的县级市、卫星城与中心镇等地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加快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缓解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过大,人口与土地、资源紧张加剧的情况,为新兴产业腾出更多的空间。
四个因素决定必须“抓中间、促两头”
把“抓中间、促两头”作为新时期落实《决定》的基本思路,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受到距离与自然条件的制约,靠广州、深圳、佛山以及东莞等地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带动力有限,只能靠粤东西北城市发挥各自优势、抓住机会,诸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等,以及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连成城市群等,加速自身做强做大。相对江苏和浙江等省份来说,广东的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距离及与此相关的运输成本相对更高一些。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例,2012年广东的这个指标为19.8%,而浙江与江苏分别为16.9%,15.4%,全国为18%。
第二,扩大粤东西北地区市场规模是推进珠三角地区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关键。虽然距离与运输成本对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有制约性影响,但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是市场规模有限。市场规模是人均收入乘以人口规模。粤东西北地区人口规模占全省的47%,而产值规模占全省的21%左右,人均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4.7%。显然,人均收入偏低而人口集聚度不高制约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实现市场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集聚化发展。具体来说,是在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基础上,提高城市的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大幅度地提高城市的集聚化程度与城市群。
第三,做强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区是促进广东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当前4900多万粤东西北地区人口总量中,农业人口就有2570多万人,占了粤东西北地区人口总量的53%左右。如果将这个比重降至10%左右,至少有几百万农业人口向外转移。在农民收入提高下,跨地区转移减少,就近转移增加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四,“抓中间、促两头”是打造区域性增长极的具体体现。当前的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不足的关键是中心城区在整个城市体系建设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这既制约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也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发展。从这个薄弱环节入手,提高中心城区的规模与实力,不仅可以弥补这个短板,而且可以带动两个方面的发展,进而形成大中小城市相互支撑的协调发展格局,实现区域性增长极的功能。
如何实现“抓中间、促两头”
如何实现“抓中间、促两头”?首先,要从保护农民合法性财产权利的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确权、登记、颁证与保护制度。在全面推进这项制度建设中,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区建设可以走得更快一些。因为这个地区外省劳动力比重偏低,率先推进这项制度建设的复杂性相对低一些,而紧迫性与针对性又相对更大一些。其次,要把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抓手。可以率先适度降低本地区农村迁移流动人口的门槛,逐步扩大公共服务均等化范围。再次,要把产城互动作为主要内容。产城互动是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如果把园区作为孤岛来发展,得不到城镇化依托;或者人口大量地住在城市,但缺少就业,那么,这种城市化也是不稳定的。只有抓住产城融合这一核心内容,才能带动两头发展。最后,要把构建多元化、有约束力与透明度较高的融资机制作为突破口。在现有经济体制下,“抓中间”可以在以下三方面率先探索,一是建立多元化、透明度较高、有约束力的融资机制。二是建立基础设施的产权交易市场,通过政府退出部分国有资产股权与资产证券化为新项目筹集资金。三是以城镇化未来收益为支撑,探索发行市政债试点等。
作者系广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开放型产业园是重中之重
开放型产业园是交通体系承载的商品流的联结点,是地区增长极的核心载体
寻求经济发展新动力,是广东历经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面临的关键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是一种后发优势战略,是寻求经济发展的空间新动力。
开放型产业园是后发优势的实践者
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就是要谋求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起飞,并通过起飞阶段的递增效应,快速进入工业化的关键领域,从而实现与珠三角地区协同并进。问题的关键是,粤东西北地区怎样实现后发优势?
经济发展史表明,园区(港区、开发区、新区)是后发优势的实践者,是经济起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增量改革的一种体现。尤为重要的是,园区一定是开放型园区,是全球化与发展战略互动的引领者与实践者。纵观世界历史,园区引领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球化进程。在经过初始阶段港区或园区的经济集聚探索之后,新区的出现往往是国家(地区)与全球化进程互动的政策产物。
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强调三个“抓手”:交通体系、产业园区、地区增长极。其中,开放型产业园是重中之重,是交通体系承载的商品流的联结点,是地区增长极的核心载体。各个地区园区相互之间构成的产业组织网络,将是一个无边界的协同增长经济体。
园区形态可以多样化,但需要有战略高度
对于粤东西北地区而言,建设开放型产业园,要基于后发优势,洞察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高起点,早规划,稳步可持续开发。园区形态可以多样化,但需要有战略高度。
一是云园区。开放型产业园,一定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大势。数字革命正在颠覆传统制造业,在线分享,创客运动,人人都可参与虚拟化的制造业,全球供应链进入网络时代,大规模生产成为在线服务,3D打印启动造物新纪元,生产工具(重资产)与创造性劳动(轻资产)相分离,智能制造、互联制造与定制制造将成为未来新业态,这需要云工厂,需要云园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业态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是发挥后发优势的有利条件。粤东西北地区可以根据这一趋势进行园区规划,或重生产,或重创意(设计),核心在于与全球的互联。
二是生态园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方向之一是生态化。生态资本化与生态贸易化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其目标是要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这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型,工业可以运用新的生产方式来大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以此赢利。粤东西北地区要顺应这一发展理念的演进,规划建设生态园区,通过绿色制造,培育与建设绿色生态化现代工业体系,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比如,清远的再生铜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可以发展为再生铜绿色生态化园区,把生态化产品通过生态化贸易盈利,可以把生态化生产与生态化贸易统一起来,可以和全球连接,争取成为全球再生铜中心。
三是市场型园区。园区可以重生产,可以重创意(设计),也可以重流通、重服务。市场型园区更容易形成区域影响力。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一个市场型园区典型代表,成为全球小商品市场的风向标;揭阳普宁中药材市场在国内也有一定影响力。粤东西北地区可以在原有市场型园区基础上提升支持系统,做大做强;也可以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特定产业的全球发展趋势,考虑能否规划市场型园区或者生产型与市场型混合园区;也可以根据产业发展规模,与相关指数平台连接,成为国内外期货交易所的交割库或交割品牌,或者在相关平台发布产业指数。近期可以完成的是,各地区梳理现有产业基础,梳理各大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品种,厘清哪些品种有可能对接成为交割库或交割品牌。
园区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支持系统
当然,园区形态没有固定模式,重要的是,园区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支持系统。
开放型园区的全球化定位,需要良好的区域品牌。清洁是第一要务,重点在于清洁环境与清洁生产。跨国公司与国内公司的重大区别之一就在于此。清洁环境,需要便利、清洁的道路,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园区的衣服,是区域品牌的第一印象。这不仅是粤东西北地区的事情,对许多珠三角地区的园区也是如此。既要考虑园区产业自身之利,更要考虑公共平台这一更大的利。
开放型园区的全球化定位,需要及时迅速的良好沟通。这不仅表现为智能化的通信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多语种人才(尤其是小语种)的积累和培养。对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财政支持资金,需要有一部分做好“百年树人”的事情。
对粤东西北地区而言,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如何建设开放型产业园,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将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命题,需要各方集思广益。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产城融合推进粤东西北提速发展 产城融合的核心在于突破早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弊端,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带动辐射周边地区提速发展
当前,粤东西北正处在从工业化初期迈向中期、从低收入迈向中等收入、从凋敝落后迈向迅速崛起的一个历史性转型阶段,正催生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态——产城融合,它将成为粤东西北提速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及早把握这一发展潮流和演变规律,对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大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
产城融合是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潮流的一种变革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共生互利,是实现产业、城市与人类之间良性互动的一种新增长模式,它以交通为条件,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具有承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经济、驱动城市更新再造、提升完善配套服务的强大功能与作用。产城融合的核心在于突破早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弊端,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带动辐射周边地区提速发展。产城融合的新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卫星城,不是以扩大规模为特征的旧城的翻版重塑,而是通过扩容提升城市文化品质、通过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再造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是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新城、复合新城,是充满竞争力活力的新型都市圈、都市群,具有宜居宜业、生态休闲、城乡协调、可持续等多方面特质。
纵观国内外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产城融合是一种大的革命与趋势。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为拓展法国巴黎发展空间,巴黎政府规划建设了9个城市副中心和5座新城,其中拉德方斯发展成为巴黎新的中央商务区和郊区中心区,在保持巴黎城区竞争力的同时,又使巴黎的国际竞争力得以巩固和提升。又如上海浦东,1992年开始在规划上逐步摆脱单核、高密度发展的思维,规划布局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城市,卫星城的功能定位也从原来只具有居住功能的“睡城”发展到集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三位一体、产城合一的新城。再如广州的南沙新区,已从单一功能的港口发展成为集宜居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新区,成为广州的副中心城市,后发优势明显,引领广州居住与产业变革的新方向。巴黎、上海、广州产城融合发展的事例告诉我们,当城市、经济发展到较高级形态的时候,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产业的发展,就不能用初级阶段的思维方法指导高级阶段的发展,不能就城市发展城市、就产业发展产业,把城市与产业人为地分割开来,需要在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布局新的产业新城、生态新城,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同步、同向的新格局、新趋势,这样才能发挥城市更大的集聚效应,节省更多的发展成本,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旧有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模式无法提升城市竞争力
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化模式,“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城镇模式,其共同的特征是粗放式增长,其弊端是缺乏现代城市与产业发展规划,产、城、人分割,产业低级化,环境污染严重,过度占用土地资源等。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表明,传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规模扩张的旧有模式无法适应生产力变化的需要,无法使城市具有持续性竞争的能力,无法形成集聚人口、集聚富有竞争活力的城镇群、城市中心。研究表明,粤东西北长期欠发达,除区位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中心城区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产业基础和自身财政薄弱,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未能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一些新城建立之初,单纯以开发房地产为目的,缺乏成熟的衣食住行、商业休闲、文化教育等配套的基础设施,一座座新城变为了“空城”、“卧城”;一些产业园区选址偏远,交通不便,也缺乏配套成熟的生活区、商贸区,城市与产业、居住区分割,厂区缺乏人气、城区缺乏财气。因此,面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找到城市发展与产业振兴的共同点,找到人类繁衍与生态平衡的契合点,改变旧有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思维模式,重构新型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增长模式。
使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应对危机推动增长的突破口
随着粤东西北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们估计,新兴产业和人口集居郊区化、新城化将呈长期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青年人可能会选择到成本较低的新区创业生活。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粤东西北城市建设的重心将从旧城区转向郊区、新区、新城,这类各具特色、规模适中、宜居宜业、产城合一的新建城区将成为支撑粤东西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空间,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载体,成为粤东西北应对危机推动增长的突破口。要注意将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与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结合起来,超前做好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规划和定位,避免城市无产业、园区无城区,做到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同时,注意新城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重点用于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动符合功能导向和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项目向新城集聚,培养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增强新城的产业支撑功能。还要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吸引优质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研究员
追求均衡发展与可持续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保护、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均衡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单从一般的经济统计角度看,广东的粤东西北确实发展较慢。但这里面有个统计口径、方法的问题。粤东西北是广东最大的劳动力输出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跑“珠三角”,但跑出去务工的农民仍然是粤东西北户籍,以他们为分母计算出来的当地人均GDP肯定很低。如果把他们在外地的劳动收入计算进去,则实际的人均GDP、实际的收入水平是否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一定。
保护生态环境一定要追求均衡发展
与“珠三角”比较,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确实落后。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广东曾经对省内的21个城市进行过“功能区”的划分。粤东西北,多数是生态保护区或生态发展区。广东不可能每个城市都参与现在的GDP竞争游戏,还得有城市、有区域要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以这种视角看待粤东西北的经济“落后”,则会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种合理性,也不能成为粤东西北地区保守、落后的依据。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粤东西北也需要发展,需要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开辟一条新的“刀刃路径”。过去仅仅重视生态环境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保护、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均衡现象。目前,粤东西北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落后,不仅直接影响到本区域内人民的生活状况、幸福指数,而且也非常不利于调动整个区域近5000万人口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一定要追求均衡发展。但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均衡发展呢?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个目标、两个底线、三个抓手”其实已经作出了回答。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一个观念的转变。“底线”为粤东西北让渡出了一个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这是较之原来的功能区划分的一个进步或完善,是一个均衡发展的信号。
制造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建立产业园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经济发展有赖制造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缺少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背景下,粤东西北要实现“曲线超车”,发展制造业,只能先仿效“珠三角”的发展模式。其中,建立产业园区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把当地在劳动力、土地、资源上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在招商的质量上,较之20年前的“珠三角”模式,应该有更严格的原则和选择,应该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这些原则包括:第一,不能逾越生态“底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显然是粤东西北地区应该深深记取的教训。第二,产业园区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产业园区的技术,不能由人家不要的“夕阳技术”支撑,必须是很先进、很有前景的技术,并且引进产业的同时最好还能引进研发机构。技术是产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根基。第三,除了建立产业园区,还需要建立为之配套的职业教育、员工培训基地。员工培训非常重要,这一经验除了已被德国、日本的经验证明以外,也为很多发达地区的教训所证明。这些地区,由于长期的“人口红利”,员工培训被政府、行业、企业严重忽视,结果在面临产业转型时,熟练员工的数量很难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发展触到了天花板。
人才引进应成为长期的发展战略
技术研发的基础是人才。在经济发展的要素构成上,人才的重要意义一点也不逊于资本和技术,人才引进在某种程度上,比资本、技术的引进还要关键和重要。要解决这个问题,粤东西北在人才、教育基础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办法仍然是“筑巢引凤”。在交通这一“抓手”有效破题以后,粤东西北应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新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辅以住房、薪酬、待遇等方面的生活优势,大量引进各类人才,逐渐改变在高端人才上的荒漠状态,形成人才集聚。人才引进应成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同时,也要提升本地的教育、培训条件,逐步实现人才模式由引进向自己培养转移。
就业是粤东西北实现均衡发展的又一重要目标
就业,是粤东西北实现均衡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目前,粤东西北地区每年都有数百万劳动力远赴珠三角地区打工,未来的趋势是,外出务工的大部分应该返回粤东西北,并在其产业园区或相关服务业顺利就业。否则,城镇化的失败反过来加剧城乡分割和收入悬殊,最后破坏掉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经济发展应同时重视就业释放问题,应把城镇化、就业、产业园区、技术研发、员工培训和生态环境等一体化考虑。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失去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均衡性。产业园区是就业的核心,但配套产业释放就业机会的能量不可小视,特别是服务业,粤东西北在服务业的规模、质量上都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对GDP和就业的贡献不亚于制造业。
一句话,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是一种均衡发展、系统发展。这对政府的科学执政是一个考验。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继续推进粤东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
  话题缘起
  最近,省政府发布了《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等九个方面35项重点工作任务,从而实现粤东西北地区今年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4%等目标。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方向,而且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发展目标,意义重大。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两年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如何落实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继续大力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本专栏特邀专家建言。
  粤东西北振兴:全方位提升资源配置的空间效率
  □白国强
  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相互配合,彼此协调,逐步彰显了振兴粤东西北的战略定力和精准发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突出问题在于资源配置效率不足,为此要进一步促进产业和人口的规模化集聚,获取最大限度的报酬递增和外部性,形成新的高效率高质量的产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区;同时,要大力提升农村地域的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粤东西北地区资源配置空间效率的普遍提升。
  科学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工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粤东西北许多地区虽处工业化初期,但其工业化进程已经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不能再重复一些地方“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做法。促进产业发展园区化是当今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以市县为主体,慎重选择,精心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转移园或产业集聚地,使各市县都有一定的发展产业园区的机会,对于挖掘增长潜力、实现发展机会均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园区选址上,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发展基础和开发潜力等因素,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在发展定位上,要以市场作为基本的立足点,以产业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增长作为产业发展重要依据,选择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园区主导产业,精心培育新兴产业,不断适应产业结构转换的需求。同时,要强化产业园区的配套能力建设,以良好的产业共享,塑造园区产业群体的竞争优势。产业园区的建设须以产业的集聚为重要的着眼点,培育和引进园区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与配套型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态势,带动园区产业生态的优化;制定可行的产业共享指引,大力引入与园区主导产业相关的资源、生产体系和产业基础设施,发挥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行业标准、生产体系和供应链体系的网络效应,强化园区的集体学习机制,制定和实施产业共享的相关政策,推动产业群体的直接和间接互惠。以产业园区的集聚效益和共享效益,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工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构建新型城镇网络体系,为服务资源的效率提升提供充分的载体
  城镇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服务资源效率提升的主要空间。为此,要按不同空间层次,构建粤东西北地区的新型城镇网络体,引导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资源效率的提升,为产城融合提供坚实的支撑。一要以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衔接为突破口,将地理距离上靠近珠三角的环珠三角地区纳入珠三角发展范畴,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深莞惠+汕尾、河源”、“珠中江+阳江”三个新型城镇群,嫁接珠三角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珠三角“扩容”及腹地延伸。同时,顺应市场化的需求,推动汕潮揭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实现高水平的区域融合发展。二要进一步推动粤东西北各市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以更具规模的、更高效率的城市化,增强粤东西北各地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三要强化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集聚人口和产业,力争县域50%以上的人口集聚县城,以县城(县级市区)和少量中心镇为主体,形成一批人口规模达到二三十万以上的中小城市,为县域产业布局调整和城镇村落体系的优化,释放更多的发展空间。四要以城镇体系骨架为节点,建立具有“瞬时”通达能力的交通信息网络,促进城镇体系与产业园区的融合、匹配和共享,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改善农村地域的要素组织,助推农村地域的生产效率
  在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地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若能在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上有所作为,则将为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支撑。为此,要通过改善农村地域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保等公共服务,引入更多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渠道等优质资源,与农村地域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优质资源的引入推动农村地域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要通过创新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机制,打破碎片化、分散化的资源配置倾向,建立若干技术集约、规模集中的农业科技园区,努力打造广东农业的“硅谷”,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地域生产效率的普遍提升。同时,借鉴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经验,推动农村地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一体化,支持农产品技术开发、新型农机设备购置、市场网络的建立与开拓,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农业生产者与食品、制造、能源、信息通信、流通、餐饮、旅游、金融、保险等各个行业建立关联合作网络,发掘关联的合作机会。通过改善农村地域的要素供给和组织方式,实现农村地域资源配置效率的普遍提升。
  大力改善政府服务,促进市场效率的普遍提升
  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中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业发展环境的塑造之中,通过营造良好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诚信体系建设,规范竞争秩序,鼓励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完善政府行政执法体系,实现政府管治效率的优化。与此同时,更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开阔的市场视野推动粤东西北的振兴发展。尤其是要顺应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克服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营成本明显上升的难题,挖掘市场潜力,调动市场力量,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借助股票市场“牛”市的机遇,使更多粤东西北地区的企业在新三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引领粤东西北地区的创新创业和振兴发展。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科学推进新区建设,打造粤东西北新增长极
  □陈再齐
  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速新型城镇化,是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三大抓手”之一。自粤东西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粤东西北地区12个地级市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先后获省政府通过,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获得实质性进展。
  城市新区呈现出产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成为地区经济新增长极
  在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新区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为新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规划基础。新区起步区建设全面快速推进,12个地级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区呈现出产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各市规划新区都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发区、产业转移园区或产业园区,在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布局时综合考虑产业园区等的配套需求,推动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优先在新区布局,追求产城融合发展。新区成为投资洼地,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急剧增加,导致各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揭阳、湛江、河源和梅州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高达30%以上,2014年粤东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6%,比珠三角地区高15个百分点。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带动了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粤东西北地区GDP增长9.4%,高出全省1.6个百分点。经过近两年的开发建设,粤东西北地区城市新区已逐步成为各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中心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新区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首先,新区发展亟须增强产业支撑能力,虽然各新区内的产业园区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但缺乏大企业、产业链不完善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提升新区发展的产业支撑显得尤为迫切。其次,人口与劳动力集聚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大多粤东西北地市仍表现为人口净输出,园区入驻企业不少反映存在招工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强对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的吸引、集聚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新区转移。其三,土地资源成为新区扩张的重要约束,这决定新区建设必须避免传统粗放式的低效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保障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新区开发的资金需求使得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粤东西北地市政府财政实力普遍薄弱,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对新区建设很难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亟须拓展投融资渠道以保障新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人口与劳动力集聚能力和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新区建设,是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城区扩容提质、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新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引导新区健康合理地发展。
  必须统筹新区开发建设的规模与时序。粤东西北12市新区的发展条件有着明显区别,决定了各市新区的规模和发展目标也应区别对待。因此,必须从省级、省域层面对新区规划建设进行统筹,对新区等级、规模、建设时序等目标内容进行合理动态调整。按照分期逐步建设的思路,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稳步推进新区的开发建设。根据新区建设绩效,对相应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做出及时调整。
  必须推进新区的产城互动与产城融合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城市新区就无法发展起来。因此,要同步推进城市功能区与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大力度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拓展优势产业的产业链,通过产业园区的发展促进人口集聚和新区开发。同时,要加强新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功能设施配套,完善新区城市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必须破除新区建设中的土地城镇化冲动。新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而不能走过去土地城镇化的老路。应积极探索以就业吸纳和产出效率作为新区建设速度的主要依据,对就业和产出指标达不到相应标准的,控制其土地招拍挂、缩减用地指标的供应。要控制和优化新区开发建设的用地结构,遏制新区建设中出现的房地产化现象,提高产业用地、公益项目用地和保障性住房用地比重。
  必须兼顾投融资方式创新与风险控制。创新新区开发建设的投融资方式是解决地市政府财力不足、实现新区建设模式转变的有效举措,但在创新过程中应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要加大投融资方式创新力度,扩大振兴粤东西北股权基金的规模和支持范围,综合运用 BOT、TOT、PPP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城市新区开发。加强投融资创新和产品的风险控制,定期对新区开发建设的项目进行评估,特别加强对重大融资项目的监管,降低新区开发建设的财政金融风险。
  加快制度创新增强新区发展动力。新常态下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强调通过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来释放新的活力。要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保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破除土地束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鼓励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新区迁移。要创新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的模式机制,探索珠三角城市通过参股、直接投资等方式参与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构建港口联盟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邓江年
  港口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节点作用明显。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其中,港口建设是重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也突出强调要重点加强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广东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部署,在最新出台的《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湛江、汕头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战略支点建设,探索与沿线国家建立港口城市联盟。因此,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广东承担的重大国家使命,也是广东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筹建港口联盟既符合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有利于广东优化港口资源配置,以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带动东西两翼港口建设,借海上丝路建设的东风实现崛起,促进全省均衡发展。
  加强合作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适应航运市场新变化的共有诉求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航运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全球六大航运联盟已占据三大干线的主导地位,所投入的船舶和箱位量分别占全球集装箱船舶数量和箱位量的25%和50%,其成员几乎包括了世界前20家班轮公司。航运超级联盟时代的到来,给港口业带来巨大压力。为了扭转航运超级联盟造成的物流业中船港失衡的局面,保护港口物流的健康发展,较理想的对策便是区域港口实现互动,促进区域港口群(带)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必然相应的催生出港口超级联盟。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之间加强合作,构建港口联盟既符合全球航运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港口应对挑战,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必然需求。目前,广东沿海港口大型专业散货码头泊位和深水集装箱码头泊位不足,标准化程度低。广东各港口的航班主要是到东盟国家的各个大型海港,为深化海上合作,亟须开通新的海上航线,增加航班次数,着力解决港口建设滞后和航线运力不足的问题,共建港口联盟,共同打造海上经济大通道和商贸物流大通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求开启D2D合作模式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贸易和产业合作。贸易合作的目标是探索建立一个互惠互利的区域贸易框架,各个港口之间的联盟协定可以作为起步设计。产业合作的目标是探索建立产业链的大区域跨境布局体系,港口是产业延伸布局的重要节点。无论是“古丝路”,还是“新丝路”;无论是我国,还是丝路沿线国家;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港口都是具有门户意义的重要依托。只有抓住了港口,才能抓住沿海国家的牛鼻子,把大家牵引到一起为共赢实现合作。构建港口联盟,即是通过门对门(Door-to-Door)合作模式,通过门户接入的方式,深化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港口对接,为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实体平台和抓手,其重点是共同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覆盖,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等。
  构建省内和国际两个层次的港口联盟
  广东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盟,是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需求为出发点,以历史和文化纽带为基础,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在广州设有总领馆的国家、与广东省内城市建有友好关系的港口城市为起点,构建珠江西江—沿海港口省内联盟和粤港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国际联盟两个层次的港口联盟。珠江西江—沿海港口联盟的重点是推进西江流域港口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优化配置广东沿海港口资源,以湛江港、汕头港作为东西两翼的战略支点,合理调度,专业化分工,与珠江口港口群形成整体,打造航线密布,优势互补,港口码头、岸线资源合理利用的沿海港口带。粤港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国际联盟是以港口为纽带,把广东沿江沿海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0多个重要港口串联起来,以投资合作、业务拓展、互相参股、园区共建等多种方式,形成相对统一的港口建设和运营规制,信息共享、利益共沾的联盟合作体,共同参与国际贸易的航运竞争。港口联盟对广东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港口的开放和合作,把东西两翼的发展置于全方位开放大格局中,彻底扭转了湛江和汕头的区位劣势,成为广东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中的战略性节点城市。湛江可以与北部湾港口群合作,深化与东盟的港口对接;汕头可以参与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做强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东西两翼的崛起将为广东新增增长极,并缩小全省经济差距,促进全省协调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创新产业园区
  建设模式
  促进扩能增效
  □徐印州
  最新发布的《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将“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作为大力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要求2015年在粤东西北力争新认定园区10个以上,推动22个以上的县依托省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地,基本实现粤东西北地区有条件发展工业或有项目引进的市县都有产业转移园区或产业集聚地。这一重点工作任务,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方向,而且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目标,其意义非常深远。
  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各类功能性工业园区是广东30多年来经济发展普遍采用的模式,其拉动作用在珠三角地区尤为显著。工业园区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增加出口、吸引外资、引进高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广东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在优化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同时,也给粤东西北地区带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目前,珠三角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正在努力克服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克服对核心大企业的依赖,扩大集聚效应;改变“短平快”的园区政策,避免资源浪费和“候鸟企业”现象。粤东西北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吸收珠三角快速发展的经验教训,创新园区建设模式,力避重蹈发达地区园区建设走过的弯路,高度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粤东西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引进珠三角地区先进的发展理念,强化和落实工业入园的理念,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只重投入忽略产出的粗放发展模式,力争产业集聚发展、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的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
  一定要突出市场导向作用
  加强粤东西北产业园区建设,一定要突出市场导向作用。要依据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则,积极承接引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国内外招商引资项目,培育发展当地特色资源项目,科学地选择和确定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严格落实项目准入和投资强度要求。园区的发展不能游离于市场需求,只有“嵌入”与市场密切对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之中,园区建设才能取得实效,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如果项目不能与上下游产业链或供应链衔接,罔顾市场前景而盲目引进盲目投资,只能造成园区事倍功半。
  打造有利于园区生存的市场环境非常重要,在全要素领域与外部经济形成全面的密切联系,是粤东西北急起直追的着力点。通过市场的决定作用,从多角度推动园区建设,包括:路网先行,大幅度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推进粤东西北与经济发达区域的时空对接;完善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的引导下,与发达区域建立密切的市场关系,通过合理的供应链,逐步形成因应市场需求的产业链,以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辐射并强化集聚效应;从产业的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两个角度吸引和提高园区的产业集聚度,从而加速与发达经济体系的融合,使园区得到永续发展的生命力。
  坚持园区开发建设与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衔接
  粤东西北要坚持园区开发建设与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衔接,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对于粤东西北的中心城市来说,一方面,不能把“新城”当作“园区”发展;另一方面,应从城市开发的角度看待“园区”。要加强新区、产业园区与中心城区的衔接,促进产业进园、园区近城、产城融合,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园区—工业化—城市化”是粤东西北未来“园区”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基调和思路,未来的“园区”必须把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居环境、人文生活等全部因素,融入“园区—城市”的整体空间规划中。园区还需要完善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包括医院、学校、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合理布局。在中心城市扩容提质的同时,要注重小城镇建设,县级的园区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以更有效地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相配合的投入机制
  粤东西北工业园区建设的投入,仅依赖现行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稳定的强力投入机制的支撑。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相配合的投入机制,推动建立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股权式基金;探索社会资本多样化融资模式,打通民间投资的渠道,释放民间资本的潜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园区建设和实体经济;探索实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城乡人地挂钩、地区人地挂钩的“三挂钩”政策,推进“三旧”改造和节约集约用地。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