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大学生实习计划怎么写就业问题进行论述.论文怎么写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0形势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优秀毕业论文范文与职称论文范文-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论文范文: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永久提供免费论文范文包括大学、职称论文格式范文.请收藏或分享我们
我们的服务
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是中国最大的范文网站,包括本科毕业、硕士毕业、职称论文范文等,其中包括3000多个频道,涵盖了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医学、法学、文学、艺术、新闻传播等各专业范文和论文格式范文模板,是收集范文最好最全的论文网站,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带来帮助.
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常年从事本科毕业、硕士毕业、职称论文代写服务,论代写团队由985和211院校的硕博研究生、导师组成;俱备长期从事写作的功底与丰富的代写经验,与客户沟通写作要求后,满足客户的一切合理需求,注重文章的质量和一些细节问题还有文章的整体性以达到代写的文章不仅仅原创且高质量.
在过往倚靠人脉运营的岁月中,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与众多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编辑、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拥有丰富的创作、发表资源,推荐的代发期刊杂志全部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均同时具有CN刊号和ISSN刊号,对职称评定和毕业学位加分均有效果.
关于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又名中报论文网免费提供各专业论文写作范文参考,专注毕业论文代写、职称论文代发表服务,拥有众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论文代写人士以及与几百家国家认可的正规期刊杂志社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秉持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服务理念,发挥独特优势,已迅速成为全国论文写作和发表行业的龙头品牌.目前收集各专业范文137万篇包括职称、硕士、本科范文供大家免费阅读与下载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更加勤奋工作,以最热诚、最优质的服务,助您一臂之力.
毕业论文范文
职称论文范文
学年论文范文
热门毕业生范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一次展示,所谓观千剑而成器,毕业论文写作时通过阅读范文,模仿优秀范文的结构和论证思路以及论证方法,对写作经验并不是很丰富的毕业生来说可以通过范文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把前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体会的,继而在写作中产生有价值的作用.毕业论文正文主要有前言、本论、结论等.所以毕业范文阅读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其范例作用集中体现了论文中各个要素的规范性.阅读热门范文更有利于我们收集最新最热的学术话题,让我们找到更有研究价值的选题.我们为广毕业生提供硕士、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论文格式范文比对,各类免费范文资源下载,是毕业生写论文必备的好帮手.
最新毕业生范文
论文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来论述知识的一种方式,所以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毕业前大学学习成果的考验.毕业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参考更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储存和整理,因此可以这么说,毕业生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离不开参考大量的优秀范文.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桥梁.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毕业生怎样运用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社会实际生活中来,进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毕业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多阅读范文更能加深对所学所知的理论的认知.运用大学几年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上对其它范文的参考,找出在本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加以阐述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看法是写作的好方法.本站包含了大学各专业范文供毕业生写作参考,希望广大毕业生从中得到体会获得有用的帮助.
论文范文对毕业论文写作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1、可将范文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选题背景
论文选题需要有新颖和学术价值,大量的阅读论文范文,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对社会当前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毕业生可以通过阅读范文来认清当前课题的研究背景,通过范文中论述的观点,毕业生可以了解到前人的研究成果,继而指出范文中的不足或者空白,从而通过范文确定您的论题研究方向,
2、可将范文论述的观点作为论题
毕业生可以引用范文中的观点来做为您的论证对象,指出范文中的研究工作,对范文中的观点进行加深研究,进一步证明范文观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来形成一篇文章.
3、可将范文论述的观点作为反论题
当你发现范文中的方法或者结论不正确或者研究方法不科学的时候,你可以运用更科学、更严谨的逻辑来进行试验、分析、总结,指出范文中论据和论证的不足,用更强而有力的论证来证明前人的结论是谬论,再用您的结论弥补它的空白,对其进行修改.
4、可将范文论述的的观点作为依据
毕业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将范文中的观点、研究方法、图表、结论来作为自己论题的论据,并借此来证明您所研究的课题结论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海量各专业优秀论文范文供您写作参考
经济专业范例
国际贸易专业范例
金融专业范例
保险专业范例
管理学专业范例
电子商务专业范例
市场营销专业范例
物流专业范例
心理学范例
新闻专业范例
财政税收范例
财务管理专业范例
财务分析范例
会计专业范例
法学专业范例
教育专业范例
医药学专业范例
医院管理例文
护理专业范例
医学专业范例
社会学专业范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范例
艺术专业范例
哲学专业范例
英语专业范例
综合写作例文
lunwen说明: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是中国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论文网站.
Powered By 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学 生 姓 名XXX指 导 教 师XXX专业软件技术院系计算机工程系2010 年 5 月 4 日<
br /> 论文任务书姓名:赖国聪 班级:软件 081 毕业论文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院系:计算机工程系 专业:软件技术立题目的和意义: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由此所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 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 让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摆在高等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 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由此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帮助。解决好 该问题,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技术要求与工作计划: 1.技术要求: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阐述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对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分别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来探究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第三、针对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提出改善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建议性对策。 2.工作计划: 第一步:查找与整理资料、确定选题。 第二步:根据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初步形成论文写作提纲。 第三步:根据掌握的数据等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与整理,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步: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查找有关统计数据,从中分析并整理写作思路。 第五步:论文写作提纲定稿,组织相关资料准备论文撰写。 第六步:进行论文写作,完成初稿工作。 第七步:根据导师所提意见和建议,经反复修改后定稿。 第八步:按规范要求进行打印、装订一式两份的论文。 目1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1.1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录1.1.1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况................................................................ 4 1.1.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 6 1.2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统计分析 1.2.1 招生人数回归分析.................................................................................... 7 1.2.2 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统计................................................................ 8 2 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客观原因 10 2.1.1 政策方面的原因...................................................................................... 10 2.1.2 高校方面的原因...................................................................................... 11 2.1.3 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12 2.2 主观原因 13 2.2.1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13 2.2.2 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13 2.2.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13 2.2.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14 3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探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3.1.1 人事制度改革.......................................................................................... 15 3.1.2 户籍制度改革.......................................................................................... 15 3.1.3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6 3.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3.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3.4 转变用人机制与加强人才培养 3.4.1 转变用人机制.......................................................................................... 18 3.4.2 加强人才储备.......................................................................................... 18 3.5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3.5.1 大学生知识面需不断拓宽...................................................................... 19 3.5.2 大学生的能力结构需不断加强.............................................................. 20 3.5.3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1 3.5.4 大学生要做好就业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22 结 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1.1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1.1.1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 业生就业制度已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 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 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对毕业生的择业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加之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毕业生供需状况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由单一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近几年,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又 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考验, 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的重 大转变任务。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 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使我国社会 对大学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随着各项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传统的毕 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 出,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 生就业各个方面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面对目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 势,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 平衡现象,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07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 495 万,比 2006 年增加 82 万人,增幅达 19.85%。与此同时,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没有 同步增加,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 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与新增 毕业生叠加,造成实际就业人数更高。自 2002 年至今,高校就业一直处于高峰 年, 往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造成更大的就 业压力。教育部门预计,2007 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会突破 800 万。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历看,由于受经济体制和用 人机制的影响, 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普遍情况 是毕业生学历层次越低,初次就业率也越低,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 形势一直呈现比较低迷的状态。据统计,截止 2006 年 9 月 1 日,全国普通高校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 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 93%,本科生 84%,高职(专 科)生 61%[5]。 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 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不足。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和 参与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课题显示:在 207 所高 等学校的一级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 农学、医学)中,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特点。在 10 个一级 学科中,低于平均初次就业率的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即使在同一 学科的各专业之间,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如在财经类 82 个专 业中,资产评估、物流管理、财政税收等专业均超过国家平均就业率,达到 96%~100%,但有的专业初次就业率却只有 30%左右。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2005 年的初次就业 率为 85%,比上年下降约 4 个百分点;部门高校次之,初次就业率为 76%,比 上年下降 2 个百分点;地方院校较差,初次就业率约为 59%,比上年下降约 6 个百分点[6]。 从地区看, 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与高等学校所在地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专科 层次的毕业生, 由于大多是在学校所在地招生和就业,因此他们的就业情况与地 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更加直接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地 区,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截止 2004 年 10 月,各省市的 就业落实率分别为:北京 75.6%、广东 83.5%、广西 58.6%、湖南 69.6%、山东 87.9% 、陕西 83.4%、云南 28.9%[7]。 第二, 大学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应的指导。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金蕾莅 和樊富氓曾共同完成了“高校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据 调查表明,有 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 ,但仍有 56.9%的 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 ,更有 9.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 供任何指导” 。而一项针对北京 16 所高校调查表明,有 40.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 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对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就业政策、就业信 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需求仍然显著;有些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很茫然,有 时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更加务实。据调查显示,整体看来 2005 年毕业 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 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的行业里谋 职,15%的毕业生不要求高薪资,但强调公司要有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要求专 业对口、 能学以致用以及要求薪资、 福利好的毕业分别有 19%和 17%; 另有 10% 的毕业生要求在优秀的企业就职;9%的毕业生期望能在理想的城市工作,并能 落户[8]。 第四,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发生变化。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近两 三年来,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发生了变化,在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就业的人数相 对减少, 中小城市及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加。据复旦大学职业发展教育服 务中心的统计数字, 2004 年到外地工作的学生总数为 289 人, 比上年增长了 7%, 去西部工作的人数首次达到了 18 人; 上海交通大学 2004 年本科毕业生中有 10% 去了外地,比上年增长了 8%;上海市教委透露,2005 年有 5%上海籍生源的毕 业生到长江三角洲就业,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北京市教委公布,2006 年西部生源到西部就业、毕业生到郊区县就业的人数与过去相比有明显增加[9]。3.1.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首先,考研和出国人数持续增加。随着扩招的继续,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 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从 1999 年开始,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规模连年扩大, 2003 年考研人数是 79.7 万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报考的有 38.4 万人,占报 考总数的 48.2%,2004 年考研人数为 94.5 万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约有 47.4 万人,占报考总数的 50.2%,2005 年考研人数为 117.2 万人,其中应届本科 毕业生报考的有 60.5 万人,占报考总数的 51.6%。2007 年考研人数为 128 万[10]。 同时申请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西南政法大学业生就业 指导中心统计,该校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从 2002 年的 12 人增加至 2007 年的 132 人,增长 10 倍有余。 其次,大学毕业生“不就业”的现象呈上升趋势。随着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 变,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统计初次就业率前选择“不就业” 。在这些尚未 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多数并不是没有单位接收, 其主要原因还是多数毕业 生主观上在反复挑选单位以致延误了落实就业计划, 实际上真正因本人条件困难 而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占少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观念已经开始转 变。 特别是越来多的毕业生到毕业时由于打算继续考研、出国或不满意现有的工 作环境,不愿意去自己不满意的单位而选择不参加就业。 再有,非正规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 “非正规就业”是指那些没有按照劳动 力市场规范就业的方式而获取就业的途径。目前,一大批新型的非正规性就业方 式正在不断涌现,如自由就业者、网站管理员、自由撰稿人、微型的公关公司、 调查公司等。 人们对非正规性就业的看法正在逐步改变,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开始 加盟这个领域。今后的几年中,随着我国高校的继续扩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受阻,两种趋势 相互结合,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就会成为必然趋势。1.2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统计分析1.2.1 招生人数回归分析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招生人数的增长, 通过下面的数据和 分析我们可以做到简单的了解。 表 3-1
年高校招生数及招生增长率年 份
19.3招生数/万 招生增长率/%图 1-1
年高校招生数图 3-2
年高校招生增长率 年 份 招生数/万人图 1-2 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预测趋势1.2.2 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统计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现实。1998 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的招生人 数迅速增长,1998 年为 108.4 万比上年增长 47.4%,1999 年全国招生 159.7 万, 2000 年为 220.6 万,2001 年为 268.3 万,接下来两年分别为 320.5 万和 382.2 万[11]。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长速度也很快。2000 年以后,招生的增长率逐年降低趋于稳定,但招生的基数增大了,每年增长的绝对数仍很大。1998 年全国高校 毕业生首次突破 100 万(104 万) ,2000 年为 107 万人,2001 年为 110.4 万人, 2002 年为 141.8 万人,2003 年是全国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 有各类毕业生 212 万人,比 2002 年增加 46.2%,2004 年全国毕业生约为 280 万 人, 2003 年增加 78 万人, 比 2005 年达到 340 万人, 2006 年达到 413 万, 2005 比 年增加 73 万,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 495 万,比 2006 年增加 82 万人,增幅达 19.85%[12]。今后几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根 据国家教育规划,到 2010 年,每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有 500 万左右。在我国 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却没有增长的这么 快, 我国近几年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保持稳定, 没有出现像人们所预想的那样, 在一系列利好的条件之下实现突破性增长。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同就业率呈正相 关比例关系)在中国的作用被弱化,就业 GOP(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 重)的弹性系数在变小,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是高新技术,但它化解的 就业量较小, 它通过技术力量而不是人力提升经济增长。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初次 就业率统计数目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00 年教育部直属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86.06%,2001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70%, 有 34 万人毕业时没有落实工作,2002 年就业率为 69%,未就业的大学生有 45 万人。200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 67.5%,毕业生没有落实工作的有 65 万 人,比上年增加了 20 万人,2004 年就业率和未就业大学生分别是 68.8%和 75 万人,2005 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68%,有 83.2 万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找不到工 作[13]。这部分毕业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进入二级毕业生就业市场,通常处于 待业状态。 表 1-3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年 份 1.8 28.45 69 80
49.63 67.5 83 .95 68.8 84 .71 68 85 08 毕业生人数/万 110.4 毕业生人数增长率/% 9.48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70 当年底毕业生就业率/% 70397 464 532 17.16 18.39 13.19592 652 11.29 10.14图 1-4
年高校毕业生数图 1-5
年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资料来源:(1)毕业生人数及毕业生就业率来自教育部公布数据;(2) 年毕业生人数根据教育 部公布的历年招生数推算, 年毕业生人数为根据国民经济增加趋势和前几年毕业生人数情况报 告估算数值。 22.1 客观原因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 行就业制度、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 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 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 根本办法。2.1.1 政策方面的原因第一, 劳动、 人事制度、 户籍、 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 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 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 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 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 招不到人。 2004 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 31.6%, 到 国有企业为 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 26.2%,其他就业为 10.7%。而从当前城 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 60%, 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 (三险: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同时,基层和 西部地区急需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 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 代在落后地方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又要交纳“借读 费” 。在大中城市,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发展的空间较大,成功的概率也较 高。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就没有获得贷款的担保条件。虽然国家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 “悬在空中” ,得不到落实。从 2005 年就业工作的情况看,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 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 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跨省市流 动受到限制。 另外, 虽然国家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二年内, 可以由学校保留档案, 但由于派遣指标在当年有效, 过年就不再办理派遣证,使得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 生,因为没有指标而不能够派遣,仍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由于种种制度原因而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壁垒亟待治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亟待改革完善。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 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 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 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 大学生, 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 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 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 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 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 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聘会的组织者以赢利为目的,发布虚假广 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招聘会环境混乱,学生交钱买票参会,效率低、成效 差。很多单位用人观念不切实际,盲目要求高学历、名牌大学的学生,要求有实 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有的单位甚至拒绝接受非名牌大学生、专科生、女毕业生和 应届生。还有的单位拒绝招收外地生等,这种种歧视性的规定,有失“三公”的 就业原则。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2.1.2 高校方面的原因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 形势严峻, 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 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 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 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 剩。 而且, 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 也为高校毕业生 “供 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 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 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 相适应。 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 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 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 点, 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 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 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 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虽然一些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 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 如人意。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 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 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 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 第三, 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 “重进轻出” 的现象。 既然大学生就业市场化, 那么高校必然是这个市场中“产品”的生产者,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决定“销路” 如何。目前,部分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持续 小学、中学的应试教育,甚至有些学生仍然以为进了大学校门等于进了保险箱, 放松对自身的要求,继续高呼: “60 分万岁,61 分浪费,59 分白费!”的课号。 学校也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部分高校中“重进 轻出”的现象,同时必然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这让许多单位对这样的“产 品” “不敢恭维”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会给大 学生就业带来致命的影响[14]。2.1.3 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 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 年 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 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 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 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 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 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 、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 ,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 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 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 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 。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 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 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加之,当前我国高校大规模扩 招,本科生数量急剧上升,研究生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许多研究生为了生存开 始与本科生争起饭碗,而用人单位方面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些单位为了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出高薪吸引高学历人士,似乎单位里有几位硕士、博士就能 给企业带来多少知名度。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正是加速“考研热”的催化剂。 2.2 主观原因2.2.1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 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 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 《中国大学生 就业》杂志对全国 28 所大学、3 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 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 最多,获选率为 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 ,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 到了 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 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 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 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 0.94%和 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 和武汉去上作。 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 层一线的中小单位。 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 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 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2.2.2 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 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 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 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 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 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 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 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 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2.2.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 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 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 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 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 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2.2.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就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概括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的矛盾心理。 大学毕业生往往对未来抱有较高 的期望值,希望找到一份条件优越、福利待遇好、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 但实际择业过程中这种期望值却很难全部满足。不少毕业生不得不面临着诸如: 是坚守还是放弃自己喜爱的专业,到基层单位去求发展还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 位求稳定等职业选择的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内心矛盾重重,有的为情 况复杂、无从选择而困惑烦恼;有的为利弊相当, “举棋不定”而焦虑不安;有 的为失去某些选择机会而追悔莫及;有的为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岗位而惶恐不已。 第二,自卑导致的焦虑和失望心理。 “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开、 平等的竞争环境,这使一些性格较内向、不善交际和言辞、学习成绩平平的大学 生忧心忡忡、自惭形秽,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 在职业选择中态度消极,不敢参与竞争,以致错失良机。表现为面对用人单位畏 手畏脚,过于拘谨、语无伦次,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答不好影响择业;认 为自己缺少竞争实力,因而即使遇到符合自己要求的用人单位,若有别人报名, 自己就不敢再报; “双向选择” 在 中如果未能被用人单位录取, 情绪就一落千丈、 心灰意冷,认为前途黯然,对就业悲观失望。 第三,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的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 乏主动性, 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把就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 总想等待学校和老师给自己推荐,等待用人单位上门,等待父母亲友为自己找工 作;总以为毕业就可以就业,把自荐材料发出去就可以万事大吉,坐以待“毕” 了。孰不知机会是等不来、靠不到的。当周围的同学一个个落实单位,而自己却 没有着落时,他们便开始怨天尤人,埋怨学校没有名气,埋怨父母没有本事,埋 怨自己生不逢时,以致陷入焦虑、紧张、烦躁不安之中。 第四,缺少主见、随大流的盲从心理。目前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 识,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景不明了, 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容易受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 往会表现出从众心理。 在招聘现场我们不难看到:在热门招聘单位的摊位前人头 攒动,毕业生趋之若鹜,以至于有的招聘单位接收求职材料应接不暇。 “知人者 智、知己者明” ,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摆正位置,找准坐标,盲目从众随大流, 将使自己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求职机会。 3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探究3.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 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 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 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 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 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3.1.1 人事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是毕业生就业体制由计划就业体制向市 场就业体制转变的最大障碍之一。 人事制度改革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建立的前 提。现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的自上而下分配“用人指标”“定编指标”等做法越 、 来越严重的阻碍着用人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而且,这一状况的改变将需要相 当长的时间,因为人事制度的改革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而要采取稳妥的、 渐进的步骤。 与此相关联的, 是档案管理制度与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滞后于经 济体制的改革步伐,严重阻碍着用人市场机制的形成。因而,从人事政策环境要 素方面考察,毕业生就业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3.1.2 户籍制度改革过去我国劳动就业对不同户籍身份的劳动者采取有别的政策和措施。 如今有 所改进,但许多大城市仍设置了进入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大学生的流动。由于 指标有限, 许多大学生只得被迫放弃在上述城市的就业机会。人才的跨区域流动 十分困难。 虽然一些城市为了引进人才在户籍上有所松动, 但户籍歧视依然存在。 一些城市在院校、 学历等方面设置进城的标准, 如上海规定, 进入上海的生源 “一 般为毕业研究生或上海高校, 国务院各部、 办、 委、 局划归地方的院校和列入 ‘211 工程’建设的地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 。户籍歧视阻碍了大学生的正常流动,剥 夺了他们原先本已获得的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引导大城市的用人 单位放宽对户籍方面的限制,给每一个大学生以公平的就业机会。3.1.3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毕业生计划就业体制,即毕业生包分配就业体制,也 就使得我国长期以来忽视了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从而导致了目前 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缺乏的状况。近些 年,在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形式以后,用人单位往往片面 强调用人自主权,而普遍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权力保障,诸如性别歧视、健康状况 歧视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可见,没有相应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是不行的。从这一 角度加以考察, 由于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缺乏,相应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障政策环 境还基本未能形成,应引起高度重视,加以解决。另外,我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 去偏远贫穷地区就业, 不轻易尝试自主创业,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应有的社 会保障。 我们不能要求现代的大学毕业生只凭一腔热血去无私奉献,为鼓励毕业 生到人才严重缺乏的贫穷地区就业,就必须为其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使之失业 有救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努力解决其后顾之忧。3.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 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 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 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 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 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为此,高校应该拓宽专业课径,加深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 会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表明,创造 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主体的知识面宽窄及各类知识的综合水平。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形成创新能力,应设置综合化课程,为学生 提供广泛的知识面, 让他们有机会涉猎多种学科领域, 了解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 同时, 这种包含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综合课程有助于人们形成宽阔的视野,立 体的思维和全面的智慧和方法。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指出“让人文和科学两种 文化分道扬镳,这个世界的思考就会缺乏智慧。这种文化上的两极分化现象,无 论在实际上、知识上、创造上都是社会的一项损失[16]。 ”而综合课程设置中人文 教育部分必然有助于减少这种损失, 使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和适应人才劳动力市 场的需要。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人才流动与竞争,知识产品的 全球性合作生产与竞争营销,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全球化交流合作,社会发展对 人际交流和合作的要求等将大大增强, 我们不能忽视国际化课程对提高学生适应 能力的重要性。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 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 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 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 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 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对高等学校而言, 教育应当改变以前的传统的方式,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教 育的方式, 一二年级主要注重其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到三四年级根据社会的发 展趋势以及需求来制定相关专业的培养课标。 当然也要结合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意 愿。 美国实行的方式为学士学位课程头两年通常为广泛的基础学科,包括一些必 修课,如英语写作、外语、文学、社会科学和理科的某些学科。后两年主要攻读 专业课程, 学生要选择 1 门主修科目和 2 门副修科目。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有着扎实的文理功底, 从事任何行业都有一定的基础。这种方式也可以应对教育 对于人才市场的变化的滞后反应。这样可以缩短滞后的时间效应。3.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 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事实显示其效果不理想。大学 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逐步 的过程,到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很多能力没有培养,感慨浪费了很多大学时间。因 此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毕业生, 而应该将非毕业班的学生也纳入就业指导 的对象范畴,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把对毕业生的指导作为重点指导对象,使全程 指导与重点指导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 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 的个性特点, 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 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 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 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 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 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 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 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 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 力相对照, 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 标做出适当的调整。 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 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 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 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 行面试,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 性问题。此外,还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法纪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诚信意 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为大学生顺利踏上工作岗位筑桥铺路。3.4 转变用人机制与加强人才培养3.4.1 转变用人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速和我国加入 WTO 后所面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 形势,开发人力资源,构筑人才高地已经成为各类用人单位的共识。这需要用人 单位首先转变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机制,打破传统的“身份制”局限,树立只 求唯我所用,不求唯我所有的用人新观念。其次用人单位还要树立“人力资源是 第一资源”的意识,用人单位,特别是那些没有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的用人单位 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加强与高校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供应渠道,形 成低成本, 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这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来说都是互利互惠的好 事。 用人单位应主动参与人才的培养。第一,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这样 将使高校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用人单位会更容易找到适用的人才,毕业生也 更容易找到适用单位, 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有效率; 第二, 与政府、 高校合作, 进行应届毕业生的职业培训,促使应届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尽早成才;第三, 与政府、高校配合,建立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3.4.2 加强人才储备在我国现阶段虽然许多用人单位存在人员过剩的情况, 但是高层次人才仍显 不足, 特别是在我国企业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所以各类用人单位应该多吸收一 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以加强人才储备,优化单位人才结构。用人单位在对单位 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定位,有计划地吸收各类人才。一般情 况下,在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往往供大于求;在小城镇或经济欠发达 的地方,毕业生又供不应求。因此,在宏观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又蕴含着反 向的结构性失衡。 用人单位如果定位不准, 采取非重点或名校毕业生不收的态度, 往往难以如愿以偿而坐失良机。 所以, 有计划地吸收各类人才要避免走两种极端: 一是不管是否需要,一味追求高层次毕业生,造成人才闲置和浪费,从而导致不 正常的“跳槽”行为。要切忌从形象宣传或商业炒作中的目的出发,追求所谓轰 动效应,这种行为最终将导致对本单位的根本性损害;二是急功近利,不切实际 的选人标准,对毕业生挑三捡四,要求毕业生一上岗就能够派上大用场,缺乏用 发展的眼光选拔人才,这也会妨碍事业的发展。实际上,毕业生所在高校、所学 专业和学习成绩是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但也不能拘泥于此。基本素质好,又有 较强事业心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同样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3.5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3.5.1 大学生知识面需不断拓宽我国加入 WTO 后,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应利用在学校和参加社 会实践的机会多学些有用的知识, 对自己感兴趣及以后就业普遍所需的知识可利 用课余时间, 超出课本之外作深入探讨。可是当今大学生在学习意识与学习心理 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十分严重,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中兴趣颇偏,对不同学科会 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 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不同学科对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有 的大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产生一些不顺心的焦虑情绪; 有的在学习中遇到失败和挫 折而感到难堪, 致使自信心降低。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今大学生基础知识 的获得。 而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知识要求越来越宽。 要求大学生对计算机、 外语、 社会科学、 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都应当了解和掌握,不仅要掌握多种学科的知 识,而且还要掌握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不少企业家认为,企业用人 标准越来越严格,尤其是计算机与英语。英语是国际贸易的通用语言,计算机则 是电子商务的基本手段,二者是求职者成功就业的门槛。如英语,不少单位在招 聘现场要求应聘者用英文写简历,并进行英语对话。所以,大学生必须在日常的 学习中加强自己的知识获取。 3.5.2 大学生的能力结构需不断加强能力是人才质量的内在层次,不仅要以知识为基础,而且只能通过训练和实 践锻炼,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能力越强, 越容易获得知识。 就大学生就业来说,笔者认为他们应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 能力: 3.5.2.1 自我认识的能力 大学生在求职前要正确面对就业形势的社会环境,给 自己一个恰当的评价, 看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 在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 全面、正确地把握自己,正确处理好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树立市场 经济条件下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的就业观。一方面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诸方面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 这些是求职择业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们直接影 响择业的成功与失败。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可以说,谁找到了 自己最有兴趣的职业,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就踏上了通向成功之路。另一方面还必 须充分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有不同的特点,对从业人员 的性格特征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使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 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才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5.2.2 参与竞争的能力 当前就业分配制度的实施,迫使大学毕业生走向社 会、适应形势、勇敢面对竞争。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市场就是战场,没有风 险意识和主动竞争的精神, 是不能在人才竞争中获胜的,大学生要强化积极参与 竞争的意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怯于出头,羞于表 现自己,从而失去难得的求职机会。所以说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的竞争,大学生 要勇于表现自己,敢于推销自己,要知难而进。另外,还要对不公平竞争有一个 清醒的认识,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竞争者永远不会处于绝对公平的同一起 跑线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竞争,条件差的要多付出努力,大学生在就业 时要有勇气和胆略进入人才市场。 3.5.2.3 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少学生 认为学习就是学习好书本知识,完成这一点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他们的 大学生涯大多是在书本中渡过的,许多大学生踏入社会后,给人的印象是书生气 十足,一味套用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正是由于他们平时缺少参加实践的 能力,容易在现实工作中面对新知识、新问题而陷于束手无策的困境。据一些用 人单位反映, 他们对当今大学生反映最强烈的弊病就是这个问题。大学生应该在 大学学习期间,利用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到社会实践中去,去发现新的问题,把他 们与已经学到的知识融合贯通起来,产生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新知识,用所学的 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 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为以后参加工作做好 充分准备。 3.5.2.4 职业转换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 部分高校为适应人才就业的需要而培养出专业性很强的毕业生, 加上科技的发展 而导致分科越来越细,课程专业化的加强,学科外延变窄,在客观上造成专业过 窄的现象。 这种专业性强的毕业生虽在企业实践工作中上手快,但无太多的发展 潜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又加上当前社会就 业压力加剧,我国又在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变动的原因多而且复杂, 这就需要大学生必须具有职业转换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未来的就业形势。 正如美国州立大学学院协会会长詹姆士.阿普伯里所言: “我们认识到教育的一个 重要性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形势变化的能力和适应这种变化的技能??我们也 尽一切努力和可能确保使他们具有适应工作岗位与社会发展而改变职业的技能”[17]。 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3.5.2.5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更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国内的企业将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 存、发展空间。对于暂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来说,要生存发展,就要寄望于青年 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和青年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另外,作为知识经 济的 21 世纪,这一经济形态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使知识成为 一种现实生产力。 可见, 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进步逻辑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进 步逻辑即大规模复制完全不同, 它强调创新的价值, 创新就成了知识经济的灵魂, 相应地就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18]。3.5.3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自主择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过程中, 由于学校教育采取相应的对策和 措施的力度不够,加上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 容量小且脆弱,面对分配制度的改革,人才竞争的激烈,不少大学生缺乏心理准 备,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干扰,引发了许 多与大学生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 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未来的自我发 展,而且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 大学生要内化现代理性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实现人的全面素质的 现代化。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所.班迪博士说: “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 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 ”这提醒我们重要的是造就 具有现代意识、观念与人文精神的人。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就是固有传 统的思想方式、怀旧心态,固守传统观念与意识而缺乏现代理性观念所致。所以 高校工作者必须指导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思想意识中可能存 在的误区, 内化现代理性观念,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要确立科学、 终身、 创造学习观;确立综合、和谐素质观;确立科学的健康观,重视人格健全与心理 健康,才能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19]。 其次, 要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 升学的竞争迫使他们放弃了应有的天真与快乐, 这种以成绩高低论英雄的评价方 式,使不少学生心理成长处于缓慢的状态,这些学生考上大学后,面对新环境无 所适从,稍遇挫折即消极逃避,推卸责任。要对学生进行挫折认知教育,明白挫 折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 还要加强学生的耐性力训练, 以磨练意识, 加强合作, 发展他们的个性; 还有进行挫折后心理调整,教育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如何通过合 理的途径宣泄挫折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化阻力为动力[20]。3.5.4 大学生要做好就业思想观念上的准备3.5.4.1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知识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未来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会逐渐提高;另 一方面, 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对劳动者总要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传统社会中的一 生一世在同一岗位任职的情况会减少。 马克思早就预见的从一个职业转向另一个 职业的现象将非常普遍,每一次转岗都会伴随着新的学习,只有通过终身学习, 人们才能在知识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说未来的社 会是学习型社会,未来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竞争的加剧,必然会导致企业技术 与观念的更新,对企业中的就职者来说,存在着一个再学习的问题,如果不思进 取,没有忧思意识,就意味着下岗。尤其是我国的入世,人才流动的速度必会加 快,岗位互换难度也将增大,迫使人们不得不勤奋学习。因此,大学生必须调整 自己的学习对策, 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学习理念。大学生要想获得最佳的学习与 发展机会,成为终身学习者,就应该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即能熟练运用计 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此外,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化水平。随 着我国的入世,人才交流日益国际化,国际标准、国际惯例成为我国经济运行、 发展的总规则, 中国的青年人才会同来自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 交流与合作, 大学生不只是简单运用英语和计算机,还应具备洞悉国际科技发展 动态和经济运行走势的能力, 掌握所在专业领域内国际的最新动态,了解国际交 流的礼仪和常识, 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法律,使自己成为一个面向世界 的成功者。 3.5.4.2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朱F总理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关键是要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和择业观念。 ”大学 生应树立以下几种就业观念: 第一,全方位择业的观念。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要求大批相关人才。还有就是农业,大学生应该改变到大城市的传统观念,到西 部、到基层、到艰苦地区第一线去发展。由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 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体制。因此,就业就要适应多种经济形式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不仅国有企业单位是就业的去向,也应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三资企业等去工作。 第二, 先就业再发展的观念。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对 人才需求变化的重要特征, 应当把先就业作为在工作中提高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 的开始,而不是就业的终止,要在实践中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最佳工作岗位。由于 我国加入 WTO,国内企业会受到国外企业的冲击,会造成大批职工失业。随着 竞争的加剧, 结构性失业会日渐加剧,再有就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人才争夺会进一 步加剧。这些因素都会加剧人才流动。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改变“一次定终 身”的传统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以适应就业的 流动。 第三,自主创业的观念。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政府对开办企业的条件降低,使 部分有能力与胆识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而且这种趋势逐渐加强。这既 可以让部分同学充分展现自我,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所以大学生要有胆识,应 该凭专业技能自主创业,不要只是去占领现有的工作岗位,不能只靠国家、学校 和父母,要自立、自强;主动去发现和寻找机遇,勇于挑战自我,自己创业,尝 试新人生, 通过自主创业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起到大学生应 有的作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面向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的意识。当前,大学生多数毕业后希望留 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就业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是统一的,应该自觉降低就 业要求标准。另外,我国基层、落后地区、艰苦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尤其是西部 大开发,国家在西部投资加大,工程增加,这就意味着西部的建设需要人才,由 于西部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于中部与东部,本地培养的人才十分有限,此外,我 国基层及其它落后地区、艰苦地区因发展经济的需要,急需大量人才,那里才是 就业的广阔天地,大学生也最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结论高等教育制度的革命性变革是教育事业改革中的一个巨大浪潮, 这个浪潮对 高校学生就业造成冲击,因而成为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大学生、家长 和社会对改革的认同和适应下, 问题的解决虽然己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从存 在问题的分析中提及的种种情况来看,问题的解决还是任重而道远,还有大量的 上作要做。首先,政府要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要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 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要建立 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 高校要调整好专业和课程设 置。高校应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再次,大学生就业观念 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 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该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 程;再有,学校和社会要帮助大学生逐步转变就业观念。只有树立全方位、多渠 道的新的就业观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 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最后,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 才,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时机,发挥 自身的价值。 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还很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 问题并不容易,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摸索中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更好方法。最后,由于本人能力和水平有限和资料有限,时间仓促,文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 恳请批改和指正。参考文献1 2 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2003,12 张连刚. 试析作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及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 2003,(10): 55~58 3 4 胡解旺.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4,(2) 王承绪,徐辉.中英高等教育学校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人学出版社.1993,20~ 23 5 6 7 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01,(5):20~24 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8):58~60 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6 ,(6):31~33 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5):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述文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