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20135会员费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罗辑思维:创始人疑分手,自媒体该咋玩?
罗辑思维:创始人疑分手,自媒体该咋玩?
  最近,如日中天的自媒体罗辑思维似乎有异动,创始人罗振宇与申音似乎有分手可能。这不禁让人思考:自媒体该怎么玩?内容创意与营销创意哪个更重要?
  一、创始人疑似分手,表面上有礼有节
  前阵子还在新媒体思维相关课程中举过罗辑思维的案例。而且不举不行,因为许多人强烈要求听听罗辑思维的事。然而,正说着呢,罗辑思维便传出异动——两位创始人罗振宇与申音貌似要分手。
  据初步观察,首先传出他们要分手消息的是专栏作者丁辰灵。但小丁在发布了相关信息后,又补充说:“虽然昨晚我关于罗辑思维散伙事宜已经得到双方确认、但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当事人、无法了解双方约定的细节。所述不代表所有的事实与细节。如给两位当事人带来不便与困扰、深表抱歉”,似乎二位创始人不希望外界随意点评。
  估计罗辑思维两位创始人罗振宇与申音还算是修养比较高的人,至少表面上对分手相关事宜表现得有礼有节,或者较为含蓄,看一下他们最近在微博上的隔空表态:
  5月18日凌晨3:06,@申音:“谢谢大家关心,罗辑思维是我和罗老师共同创建的独立新媒公司其中一个项目,因为大家支持团队努力,仅一年半就有200万微信用户,视频也有过亿人次观看。由于对未来发展方向各有想法,罗老师有意独自运营这个项目,诸多事宜我们仍在一一协商,一切都会以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为重,一切都会有礼有信有量”
  5月18日凌晨3:14,@申音:“我们对于内容产业的未来仍然充满期待,我们坚信互联网可以帮助更多有趣有料的人脱颖而出,我们还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只要初心没有改变,一切玩法可以重来,这场十年的互联网实验现在才刚刚展开。对罗辑思维也对自己说一句:好好做,莫着急。”
  5月18日凌晨8:59,@罗振宇:“当时张伟平和张艺谋闹分家,还在想张艺谋为什么一言不发。时过境迁才发现,手艺人还是拿手艺说话。其他都是扯。张导牛逼。--------看电影《归来》有感”
  5月18日凌晨12:13,@申音 在转发并评论@董崇飞 文章《从裸身分手浅谈自媒体运作》 (
):“在互联网上,每一个魅力人格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
  二、主张劝合不劝离,凡事有话好好讲
  对于上述二位创始人的微博隔空表态,貌似表面含蓄的背后有“相互较劲”的嫌疑,因为双方的表态中还是给人以“绵里藏针”的感觉。
  表面上看,申音童鞋表现得较为焦急,毕竟是凌晨3点多连发两条微博,夜熬得够晚的。而且,在微博里连续表态本就是相对着急的表现。特别是最后一次表态“每一个魅力人格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似乎话里有话。
  仍然从表面上看,罗振宇童鞋则表现得较为沉稳,且貌似使出了“借题发挥”的招数——利用某部电影来暗示自己为什么对疑似“分手”不便发言。然而“手艺人还是拿手艺说话”及“其他都是扯”,似乎也有所指。
  对于类似的“分手”,总是有不同的意见。有人提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合久必分;亲兄弟明算账;强扭的瓜不甜。
  不过,我基本同意许多对罗辑思维支持的网民们的想法:有话好好讲,事情好商量!
  毕竟,“罗辑思维”这个品牌的建立过程不容易,既是两位创始人及其团队精心策划与辛苦运作的结果,也是业内更愿意看到的有特色及有创意的自媒体典范。
  任何人都明白,建立一个品牌很困难,毁掉一个品牌却很容易。虽然,二位创始人分手后“罗辑思维”的品牌可以还在,还能表面正常运作,但未必会有过去那么多精彩。毕竟,这是二者内容创意与营销创意的精彩结合。
  三、想要办好自媒体,内容营销谁重要?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如果要办好一个自媒体,究竟是内容重要,还是营销重要?
  其实,笔者早就提出“创意是众王之王”,并且需要“技术创意+内容创意+营销创意”三者并重,相互支撑,共同发挥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说,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及罗辑思维充分利用的微信语音及微信支付等技术,算是技术创意的话,那么罗振宇的思维及许多精彩观点则算是内容创意,而以申音为主想出的各种推广罗辑思维的点子则算是营销创意。
  基本可以酱紫说,就目前而言,这三种创意结合得挺好,暂时国内无自媒体可超越。同时,罗振宇的内容创意与申音的营销创意各自的特点尤为突出,优势特别明显,并且二者似乎是天作之合。
  我不否认,如果罗胖子没有申音,或者申音没有罗胖子,二者都不至于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如果二者分手,必然会各伤元气。虽然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是有的人一旦放弃就可能再难遇到。更何况,还有一个天时及地利的问题。
  当然,如果罗振宇与申音双方都觉得实在无法继续合作,也建议好聚好散,但是千万别把“罗辑思维”的品牌给搞砸了!合作不了也可以成为朋友。最主要的是,这个品牌背后还有那么多粉丝的关注及会员费呢!
  如果罗振宇独立运作“罗辑思维”,也建议还要找个好军师。如果申音再要去搞其他项目,建议在发挥自身营销策划优势的同时,也尽早找到另外能有好的内容创意的合作方。
  算我瞎操心!其实,我最希望的是,如果可能,请二位老兄坐下来开诚布公地深入地促膝长谈一次。我总觉得二者有误会,我总觉得二位不分手的可能性仍然不小。(作者:陈永东,中国十大IT博主,新媒体研究者,电子邮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i天下网商注】罗辑思维的社群商业模式中所具备的&乌托邦&气质,为其带来了无休无止的争议。
文/天下网商 祁钰
在2013年七夕之前,很多人认为罗辑思维只是一个形式新鲜、细水长流做内容的自媒体。但分水岭随着其为社群商业的闪亮未来站台而出现。去年七夕节和12月底,罗辑思维依托两次&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分别在半天时间内募集资金160万元、在一天时间内募集资金800万元,从而彻底引爆了外界的关注,进而被视作自媒体变现的&标杆&。
但显然,创始人罗振宇并不满足于&自媒体标杆&这一头衔,会员费的募集也远非其梦想中的长期商业模式。在此后的时间内,带着付费1200元的铁杆会员和付费200元的普通会员们,罗辑思维开始举办相亲会、带队采茶、吃&霸王餐&、游斐济&&其飘忽不定的玩法让外界多少有些摸不到头脑,而罗辑思维也宣布在未来最多发展10万名会员。
今年5月,在晒出用户数达到200万、脱口秀视频观看次数过亿的同时,联合创始人申音宣告和罗振宇分手,让传统经纪人带明星的治理模式与罗辑思维创新实验之间的矛盾暴露在公众面前。至此,对罗辑思维的未来将何去何从的讨论热度也再次高涨。
自媒体内容生产链&& & &
事实上,在此之前,尽管商业模式并未定型,但罗辑思维的内容生产早已步入正轨,罗辑思维主编杜若洋在后台搭建了素材库,每天,罗振宇会从中挑出合适的故事,并录制好一段语音,这段语音将伴随着起床的铃声,出现在一群年轻人的&如厕时间&,成为手机上的&马桶伴侣&。
据《天下网商&经理人》记者了解,作为罗辑思维标志的每日60秒语音内容,目前的打开率已经出现一定的下降,徘徊在30%左右,但对应到目前行业内自媒体平均3%~5%的打开率以及罗辑思维整体的用户基数,这一数据依然表明其受欢迎程度惊人。
目前,在脱口秀视频节目方面,选题主要由主编搜集、确定,也有来自用户互动方面的话题。而来自外脑的策划、点子和建议正变得日益重要。据悉,当选题确定以后,团队需要做相应的提纲,搜集补充资料,最终形成口语化脚本,由罗振宇一遍遍来讲述。
尽管需要反复打磨内容,但对于商业模式尚未定型的小团队来说,制作成本仍需要尽量压缩,而内容生产模式的延续性同样是其考量重点,要持续抛出有趣、有料的观点,除了外部的策划团队外,通过荐书获得观点,同样是基于长期性的考虑。
社会化企业还是乌托邦实验
当罗辑思维吸附的用户数越来越大,无论是社群实验还是商业模式探索都具备了基础条件。但是,在很多人看
来,规模庞大的用户数恰恰是罗辑思维向社群模式迈进的障碍。因为用户与作为魅力人格体中心的罗辑思维单线连接,导致在这一媒体属性强劲的平台上,用户之间的横向连接和互动难以实现,最终变成一个大社会,而不是成员之间具有强关系的社群。
据《天下网商&经理人》记者了解到,目前,罗辑思维10人左右的团队,已经覆盖200多万订阅用户,而采用的仍然是看似轻盈的模式。其中,罗辑思维的会员运营团队负责每个月邮寄图书和小礼物,接听会员电话,策划会员活动,要服务超过2万的会员,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多位业内人士对《天下网商&经理人》记者做了类似的分析:罗辑思维向会员收费的价值并不在于所谓变现,而在于将核心会员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筛选出来。无论是付费还是开通微信支付的行为,都能尽快帮助其筛选出核心会员,这是一群忠诚、有人情味的伙伴,通过这一层筛选,罗辑思维得以将松散的粉丝固化为明确的会员,从而提升黏性和活跃度。
无论是面对现有的2万付费会员,还是未来发展到10万个的会员群体,去中心化将成为罗辑思维的必然选择。在公开演讲中,罗振宇曾这样畅想,罗辑思维未来可能演化为社会化企业,&演化成一个新时代的小型交易所&。作为平台本身的罗辑思维可能不盈利,而是帮助与平台连接的一个个个体凭借自我禀赋获取资源的汇集,成就自我价值。
500年以前,托马斯&莫尔在其代表作《乌托邦》中虚构了这样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在乌托邦,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人人实行生产劳动,物质资料则按需分配。这一前瞻性的畅想在500年来始终伴随口水和争议,最终未能依托社会运动实现。而罗辑思维这一看来多少带点乌托邦色彩的畅想,是否能够依托商业运作来完成?
事实上,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中所具备的乌托邦气质,也为其带来了无休无止的争议,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成员商业诉求明确,且在罗辑思维平台上得到了资源和客户,将意味着其不再需要罗辑思维。虽然平台化方向类似&我搭台,你唱戏&,但罗辑思维依然要考虑增加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此外,即使成员在平台中玩各自的事情,作为一个内容中心,罗辑思维依然需要对成员进行控制,保证成员行为在社会化企业的规则框架之内,不能出格。
而另一种观点则不客气地指出,开源性质的模式会导致商业无法标准化,从而无法规模化,仅仅停留在社群福利层面,没有商业本质。
显然,不断提出新的概念,去冲击和打破固有的思维,是罗辑思维一贯秉持的鲜明风格。而业内对罗辑思维的&祛魅&性思考也未曾停止。
寻找确定性&& &
&罗辑思维的核心从来就不是内容,而是社群。&此前,申音曾在微博上这样强调。
在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创始合伙人、董事长李天田看来,罗辑思维刚好处于过渡的时间点,它需要先通过内容以中心化的方式搭建起社群,再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将组织砸扁。而目前看来,习惯于中心化思维的60、70年代生人,在踏入第二阶段时仍要面临自我的挑战。
霸王餐、斐济游和带队采茶,显然只是最初步的尝试,通过鼓励粉丝们坐下来认识彼此,来促进社群内的互动。
霸王餐、斐济游和带队采茶,显然只是最初步的尝试,罗辑思维通过鼓励粉丝们坐下来认识彼此,来促进社群内的互动。
对于罗辑思维的演进方向,商业趋势观察者、财视传媒CEO张刚认为,在成为内容加活动交易平台的过程中,罗辑思维的下一步是要专业化。例如,针对会员的旅行服务需要专业团队运营,未来的电商尝试也需要专业的团队维护。
当外界的朋友与观察者们尝试为罗辑思维寻找确定性时,罗辑思维自身显然也在为自己寻找通往未来的确定性逻辑。罗辑思维的总策划吴声对《天下网商&经理人》记者表示:&我们的体系和模型本身对商业观察是一种挑战。&在吴声看来,罗辑思维为自己定位的确定性在于:持续的有价值的社群内容是核心,始终用对的逻辑做好玩的事情是核心。所谓对的逻辑投射到商业合作上,就是始终以用户体验为第一法则,以社群体验为核心依据。这一点将改变传统商业合作的关系评价。
会员的活跃度的确考验着团队运营社群的能力,考验着团队对于社群的理解和投入。至于这样的投入最后会长出什么东西,现在我们仍然难以阐释。而针对外界对于罗辑思维模式持续性的追问,吴声则认为,商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有变化是自然而然。现在有机会投身这一新玩法,本身就有特殊意义。
虽然置身于各种不确定性中,罗辑思维坚持行动。&从商业角度,做就是了,做比什么都重要&,吴声发现,越这样越有各种意外之喜,&有的人开始理解我们的意图了,开始理解这个时代的特征了,愿意参与这种实验了。永远不要低估或者高估群体的智慧,也不要低估或者高估品牌的生存法则。&(本文首发于《天下网商&经理人》6月刊,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 i天下网商
文章(56)
天下网商 记者
2014商派电商大会,为电商人搭建一个聚合智慧的平台,通过让来宾在一个积极良性的生态圈中分享成功案例...
由《创业家》传媒、黑马会、疯蜜、尚道女性营销合办的2014(第四届)中国女性品牌海上峰会,是目前国内...
这是由跨境电商新媒体&&雨果网主办的、系列的、个性化定制型的线下会议。&ld...
大会介绍:以&数字驱动营销,技术引领未来&为主题的亚洲数字营销峰会ADMS,...
在居民消费升级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啊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2014...
本次大会是一个交流的大会,广告业内老总交流,广告卖家与广告买家交流,广告卖家和行业协会的交流。本...
本次峰会包含2场会议:第二届进口论坛和首届出口论坛。进口论坛关注海外品牌在中国的电商市场进入策略,进...
&2014年,《赢在中国》强势回归,举办四场高峰论坛。房地产进入全面互联网时代,一边是地产...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品牌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市场...
阿里全面启动百川无线开放计划,倾力协助无线应用开发者,为梦想拼搏,让创意结出果实。Listen 阿里...除了理想还有生意,罗辑思维的社群生意经
除了理想还有生意,罗辑思维的社群生意经
正当我们对罗胖的“社群经济”如痴如醉时,猛然回头却发现,罗胖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那回事。万万没想到,节操不见了,罗辑思维正在偏离社群经济的轨道,也越来越无爱了。
最近,三剑客、李天田、吴声将发起面向全国9大城市、为期60天的“演唱会”巡演,面对这场年度大戏,我只想说:“万万没想到,节操不见了,罗辑思维正在偏离社群经济的轨道,越来越无爱了”。
首先表明态度,我是忠实的罗粉一枚,写这些只是为了谏言献策,并非腹黑乱咬人。我本人受罗胖的影响至深。因为他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曾几何时,我辞去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有过一段自由撰稿人的手艺人生活;因为他匠人精神的熏陶,现在,做任何事情我都保持极客、死磕的态度;因为他互联网拜物教徒的虔诚,我毅然选择在互联网红利爆发前的黎明时分摸爬滚打;因为他对“社群经济”的执着探索,我也加入了钻研社群经济的队伍当中,翻看各种关于社群的书籍,选择了一份社群运营官的工作,践行实验关于社群未来的各种可能。但当我头脑中“社群经济”的认知愈发系统全面时,再看看罗胖所做的一切,觉得根本不是那回事。姑且抛砖引玉,等待各位的唇枪舌剑,待毙!
何为社群经济,我的定义是:互联网时代,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纯功能上的连接,消费者开始在意附着在产品功能之上的诸如口碑、文化、逼格、魅力人格等灵魂性的东西,从而建立情感上的无缝信任。基于此和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抱成团,发生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这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就叫社群经济。
定义虽说有点绕口,但凡是互联网道上的人应该会了了分明的。我接下来,会阐述社群经济的三大特点,为我接下来的所有分析判断做理论支撑。
特点一:情感连接,社群能产生一股类似万有引力的神秘力量,给一群有共同价值主张、等同趣味的人建立情感关联,使得他们能够产生点对点的交叉感染,并且可以协同行动产生叠加能量,从而合力创造出涌现价值。
特点二:利益联结,社群本身也是一种组织形态,要维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系统内的每个个体都能产出价值和获得收益,而且系统本身还会进行周期更迭。就像人体内的细胞一样,每个细胞都应该获得营养供给,死去一批细胞,要有新的细胞补位,从而保证组织体的结构完整性。
特点三:范围经济,社群本质上是一套小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是工业化文明触碰到天花板,进化而来的一种部落化经济形态。社群本身是要有自生长、自消化、自复制能力的,并不以中心化的永动机来牵引导航。
请大家,反复咀嚼以上社群经济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再随我具体回看罗辑思维偏离“社群经济”的三宗“罪”。
罪状一:史上最无理会员招募
这是一件被计入互联网大事记的奇观,第一波:6个小时160万,引业界骚动;第二波:一天时间,2万会员,800万。祝贺,恭喜发财,劳燕分飞,节哀。为什么说是无理呢?
其一:在粉丝不明确能得到何种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就发出会员招募令,通过设置普通会员和铁杆会员的层级感和分批次的招募的饥饿感叠加,诱使粉丝在冲动不理性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消费。按理说,你情我愿的买卖并无所谓对错,罗胖也说了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但从社群经济的角度而言,这样做就有失偏颇了,社群建立之初肯定要设置漏斗的,不能只认钱不认人,导致社群成员结构的参差不齐,这势必会折损社群的价值。事实上,社群成型后,就出现了一些粉丝向罗胖索求具体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人会被视为不具备社群精神的人,要被清退。无理之处在于,罗胖忽略了维系社群生态的肯定是价值,粉丝可以不较真应得的产品和服务,但社群组织者不能不把这些当会事。况且,我认为社群最大的价值在于粉丝与粉丝之间,如果这批粉丝不做筛选匹配,如何保证社群的价值呢?
其二:10万粉丝的社群上限,根本无法驾驭。凯文凯利曾经阐述过1000铁杆粉丝的理论,为啥是1000个粉丝呢,而不是1万或10万?原因很简单,太多了,爱无力。1个手艺人可以与1000人建立连接,然后设置规则,引导1000个粉丝互相协作,资源匹配,促成整个群体的价值升级,太多了就无法照顾到全部粉丝。罗胖构想的10万粉丝社群,依托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也能支撑起来,但社群经济自系统建立不起来。一个社群体系单纯靠罗胖个人偶像魅力释放的情感连接是不具备持续的生命力的,要维持生态势必要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可能让每个粉丝在这个社群中都找到价值点,即使无法确保全部粉丝都能借助平台受益,但至少要控制在60%以上,如此才能进进出出在动态中持衡,而社群组织永远会屹立不倒。利来利往才能够细水长流,中国人,你懂得。
我认为,罗胖的会员规模控制在1万人就足够了。利用大数据思维充分挖掘社群成员的各自情况,一来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需求,二来匹配社群成员之间互相协作。只要,这一万人的价值在社群中得到数倍的递增,罗辑思维的平台价值才能真正的以实现,而不是现在一年1000万的会员费那么初级。
罪状二:社群商业模式青黄不接
一个稳固持久的社群生态肯定是具有自生长、自消化、自复制能力的,而过去的几次社群商业探索实验中,罗辑思维扮演的知识媒体放大器的作用,并不是社群自身价值的彰显。
示例一:罗辑思维与乐视合作的会员福利计划。就会员而言,大多数会员都在隔靴搔痒,只有极少数会员获得了奖品;礼品赞助方乐视呢?媒体评论说乐视赚了,赚的广告聚合效应,回报是,上百万罗辑思维公众账号粉丝的关注,成为事件后数十家媒体的争相报道等等。就营销角度,乐视是赚到了无疑,但乐视此次尝试在社群内是否真的赚了,我想才是关键。真正的社群,应该具有自消化能力的,如果说,乐视送给了罗辑思维粉丝的体验产品,得到了粉丝们的体验回馈,其他粉丝受影响,纷纷购买了乐视的产品,乐视从这些在社群中卖出产品获得的利润把送出去的产品成本抵消掉,这个帐才算扯平。
示例二:罗辑思维的霸王餐。当遍布全国各地的罗粉尝到免费的大餐时,一定为之惊叹尖叫,但提供免费午餐的商家是否获利,无人问津。霸王餐的商业逻辑本质上就是O2O,餐馆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向店内导流,然后再形成线上线下一连串的口碑效应,往餐馆内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人群,事实证明,这只是商家自己的YY罢了。相比之下,貌似团购的效果还更加明显一点,至少可以监控。罗辑思维要做的应该设计规则,让粉丝们,真正参与到这个餐馆的口碑宣传过程中,帮助这个餐馆实现一定的导流,而不是耀武扬威的告诉粉丝,我们的商业模式是,让一群人团结起来,占其他人的便宜,这和流氓行为有什么区别?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模式,可以尝试,但孤注一掷于此,迟早会出问题。
我认为,罗辑思维应该利用好自己媒体放大器的优势,但决不能止步于此,更应该探寻更贴近商业本质的社群电商路径。如何有效的帮助赞助商产出价值呢,建议发挥罗辑思维的信任背书作用,扫除会员与产品的信任障碍,真正帮助品牌在社群内实现销售转化,这个时候再叠加上靠媒体放大产出的品牌赋能效应,才是一次真正的价值创造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媒体广告价值,这样做无疑是在自毁前程。社群本身是不具备硬件的自生产能力的,如何让社群的软生产实力结合第三方资源实现价值共享,才是罗辑思维该持续探寻的方向。
罪状三:操之过急的全国公开课
开篇所言,罗辑思维要召开“演唱会”。我为什么要把罗胖面向全国召开的罗辑思维公开课巡讲视作演唱会?演唱会模式就是明星利用个人影响力,出售门票,消费粉丝的一个过程。罗辑思维在没有厘清与会员之间价值关联的前提下,就提前面向全国,向粉丝及非粉丝展开了一场莫须有的公开课,显然有点操之过急了。
其一:公开课模式其实就是敛金游戏。按理说,在社群经济概念并不是非常普及的情况下,罗辑思维作为一个知识型社群,有必要面向全国召开免费或者接近成本的公开课,但罗辑思维选择了拥抱土豪,会员或非会员都可以报名来参加课程,而且价格还不菲,这显然和最初纯粹的社群商业实验是背离的,倒是敛金的目的跃然纸上。
其二:社群应拒绝脑残粉的入侵。罗胖的个人偶像明星效应再膨胀下去,肯定会玷污当时构建社群生态的初心。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粉丝群体的质量,当社群的吸引力过度的承载于社群领袖的身上时,就会引发盲目的个人崇拜,从而使得一些并不懂得社群商业本质的粉丝混迹进来,在这个本该属于社群团体的舞台,无下限的秀偶像崇拜。罗辑思维在下意识哄抬罗胖本人的影响力,会不知不觉生产出众多脑残粉,这对社群的价值观侵染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我认为,罗辑思维的公开课,可以上,但对待已有会员,一定要区别对待,或者要设计出相应的规则让社群会员的价值能够凸显出来。公开课的宣讲内容,也应该更多围绕社群商业本身。切莫再炒作罗胖的个人影响力啦,要知道罗辑思维社群本身的价值,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核心。
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向我喜爱的罗辑思维,提一些肺腑之言,再次强调,我是非常尊重罗老师的。罗辑思维本身也是个公司,最近在大批量招兵买马了,接下来推出一些商业化的产品也是无奈而必然的选择,但万望不要停下对社群经济生态的更深层次实验探索。我所做出的判断,也只是对我这半年来潜心研究社群的一个简单总结,如果有冒犯之处还望罗老师见谅,也希望众罗粉能够口下留人,同为社群狂,相煎何太急啊!
【作者系蜂窝私人董事会首席社群运营官 郝天喜 微信公众账号:kjsiwei跨界思维】
(关注更多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本文系作者@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
第一时间获取TMT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钛媒体」或者「taimeiti」,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钛媒体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开眼二郎 的更多文章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搜索二维码下方的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获取最新鲜的TMT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辑思维 综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