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历航天地位如何

江西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坐落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经过87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开放式、研究型全国著名重点大学。
  在各个历史时期,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自1954年成为国家确定的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200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两校合并使哈工大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学校设有航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外国语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21个院(系),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学校设有73个本科专业,147个硕士学位点,81个博士学位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和18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哈工大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校之一。哈工大研究生院在1995年首次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中,是受到表彰的十所研究生院之一,并于1999年荣获“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目前,哈工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已达到1万余人。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占地434公顷,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学校具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948人,有教授809人,副教授1141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22人(含双院士2人),有“长江学者”20人,有博士生导师621人。他们中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有几十人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有的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哈工大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科研队伍,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2004年科研经费总额8.57亿元,2005年科研经费总额10.7亿元,2006年科研经费总额11.13亿元,连续三年科研经费总额在全国高校中位于三甲之列。哈工大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哈工大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创新团队经过长期刻苦攻关完成的“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获得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团队带头人谭久彬教授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
  现在哈工大有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4万余人。在建国前29年中,共培养学生3500多人,毕业生遍布亚、欧、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国后50余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学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学校的治学传统,培养出的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昔日哈工大的芬芳桃李,如今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在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李长春、王兆国、宋健、叶选平、邹家华等;也有共和国将军李继耐、胡世祥、李元正等;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有百余位大学校长和70多位两院院士在哈工大学习和工作过。也正由此,哈工大在社会上有着“学在哈工大”的美誉,多年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到这里深造,放飞着理想和希望。哈工大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哈工大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学校被选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表明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今哈工大人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不断抒写着新的壮丽诗篇。
  哈工大与中国航天
  自建校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发展需要,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不断填补一个又一个空白。中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第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体制雷达、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卡芯片、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第一个会踢足球的双足机器人……这许多个“第一”,见证着哈工大人创造的一项又一项奇迹。
  而在中国航天领域,哈工大更是成绩斐然。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到神舟号系列飞船,再到举世瞩目的“探月工程”,哈工大人在中国航天史册上书写着一页页辉煌的篇章。曾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现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李继耐,“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副总指挥胡世祥和马兴瑞,“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神舟五号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试验大队队长许达哲……都是哈工大的杰出校友。
  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人攻破了多项技术难关:世界第三大地面真空容器KM6工程、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数管容错计算机、故障诊断系统、航天员座椅支撑系统、海上应急浮囊系统、宇航服智能测试系统、太阳帆板分析和堵转研究等,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哈工大因此受到总装备部的表彰,学校及其科研团队和个人分别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突出贡献集体奖、突出贡献者奖,成为惟一一所同时荣获三项殊荣的高校。
  在哈工大,还诞生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的“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微小卫星,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哈工大正在致力于成为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行业主力军之一,并将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生人数3万~4万人院士人数33人特色专业重点专业航天  哈工大的航天技术在全国那可是赫赫有名呀,我国第一艘航天载人飞船“神舟一号”就是由哈工大师生参与设计的,凝聚了哈工大师生无数的辛勤汗水,哈工大也是为之出力最多的高校,由于对载人航天技术的杰出贡献,哈工大获得了全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协作奖”。哈工大下属的“哈尔滨工大集团”已成为中国航天三大集团之一,而且学校也不断地加强与国际一流机构的密切合作,成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常设分校的依托单位。焊接  可是哈工大的金字招牌啊,作为材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半个世纪以来,一直稳坐全国乃至全亚洲第一把交椅,哈工大的焊接大师们已经把有点“土”的焊工活发展成为服务国防尖端和现代工业的高科技学科。飞行器设计和制造  绝对是哈工大的王牌明星专业,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它们属于不同的院系哦,飞行器设计工程专业属于航天学院,而飞行器制造工程属于机电工程学院,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飞行器设计是进行飞行器结构、框架设计的,运用到很多力学原理,更侧重于理论方面,而飞行器制造则是把这些设计应用计算和信息通信等辅助手段真正的制造成产品,它更强调实践,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合适的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之一,在全国排名第一,已形成一批稳定而有特色并且处于国内高校领先地位或先进水平的研究方向:如机器人理论与技术、超精密加工与纳米加工、特种制造、自动化与数字化制造等。该学科是一门学科高度交叉的技术领域,涵盖了电子、机械、材料、化工、物理等专业。 拿机器人学科为例,自从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这里诞生之后,哈工大一直引领着中国机器人学科发展的潮流,在不同程度上研发了机器仿真人、足球机器人、家政服务机器人等世界水准的项目,喜欢研究机器人的同学可以在这里大展拳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我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计算机、第一套汉字输入法(即现在的微软拼音输入法)等都是在这里诞生的。而作为神舟飞船“大脑”的星载计算机也是由哈工大的师生以超常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的,可见其实力之雄厚啊!土木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强项,在全国始终位于三甲的地位,它闻名全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许多著名的建筑设计都是由哈工大的土木工程的教师参与完成的,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主场馆和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鸟巢”方案的修改等,都显示出了哈工大土木工程方面的非凡实力。国家品牌国家重点省部重点学费信息学费标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自动化、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理)、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广播电视编导以上25个专业学费为5500元/年。
  艺术设计专业学费9000元/年。
  软件工程专业学费为前两年5500元/年,后两年15000元/年。
  其他专业学费均为4000元/年。
  宿费标准:根据公寓不同,住宿标准分别为800元/年、1200元/年。就业情况近年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考研率在40%左右
  我校毕业生多年来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与青睐,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我校毕业生仍然供不应求。
  一、近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1、毕业生深受世界名企青睐
  哈工大一直都是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招聘的重要基地,据统计每年有近200家世界500强及其所属企业到我校招聘。2008年《中国青年报》独家使用“应届生求职网”的名企宣讲会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年9月至 日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名企宣讲会最集中的十所高校之一。
  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全面就业服务与指导
  1、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学校有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专家队伍,包括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职业指导师”、人事部认证的“人才测评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及“创业教育培训师”等,为广大同学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服务。面向全校学生,我们开设了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创业基础等选修课,开设"一对一"职业辅导咨询室,定期举办职业工作坊,并邀请国内外知名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以及人力资源专家到校举办职业指导系列讲座,为广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指导服务。
  2、大量、充足的就业信息资源
  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每年都会收集发布大量用人需求信息,每年通过就业网(http://job.)向毕业生发布4万多条用人岗位信息。学校平均每年都要接待3000余家单位到学校招聘人才,安排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六百余场,现在有80%以上的毕业生都通过学校这一招聘平台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办学传统,学校培养造就了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据统计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建校90多年来,近20万学子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他们中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共和国的将军,既有科技领域的骨干,也有著名的企业家。在这里,热忱地欢迎广大莘莘学子到这片热土来,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本领做好准备!
以上数据由高考派汇总整理。
院校推荐对比栏最近浏览在耕耘中体验幸福--中国航天事业50年重大贡献奖获得者马杰校友
&&& 中国航天报日(黄希、王文明、陈晓秋)报道:
&&& 人物名片  马杰,女,回族,1963年1月出生,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入党,1985年7月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工程专业毕业,2005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马杰历任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83厂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副厂长、厂长。她曾荣获集团公司巾帼建功标兵、十大杰出女职工,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防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曾获中国航天基金奖、中国航天事业50年重大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马杰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 2008:演绎一曲动人的“春天的故事”
  2008年春天,对于马杰而言,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她先是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然后又作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两会。代表团里的很多代表得知马杰是一名航天企业的女厂长时特别吃惊,既惊讶又钦佩地问到:“您是搞航天的啊?”马杰听到之后,只是礼貌地微微一笑。这次参加两会,马杰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航天在国家的重要地位。会上,她认真参加每一次讨论,并做好笔记。   对两会格外重视的不仅是马杰自己,还有她远在长春市的父亲。这位曾任长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的老者,对女儿能够走进人民大会堂直接参政议政很是自豪。在上会前,父亲特意打来电话,对马杰进行“上会培训”,千叮万嘱,例如怎样正确看待人大代表,如何认识代表手中的权利。老人家还强调不仅要认真听会,领会大会精神,还要虚心向老代表学习。提到父亲的可爱,马杰笑得前仰后合。   “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多了,我仅仅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对每一件事情我都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但还是特别怕做不好。”面对荣誉,马杰依然保持恬淡和内敛的本色。
  &&& 童年 长春 班长
  1963年1月,马杰出生在长春市一个干部家庭。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是马杰却没有表现出“骄娇二气”。她的早熟和懂事,一直都让很多长辈记忆犹新。3岁时,马杰就有意识地为刚出生的妹妹留零食,一直到自己都忘记了,等发现时零食在抽屉里已长了毛。   上个世纪60年代,政府大院被很多孩子们视为“乐土”。而留存在马杰印象深处的是“父亲伏案工作的背影,以及头上那一盏昏黄的灯光”。如果做事不认真,小马杰挨批是经常的事;即便生病了,父亲也鼓励她要带病坚持学习。   很快,红色风暴席卷全国。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吃了不少苦,马杰的父亲也没有幸免。可是在马杰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过任何抱怨。马杰曾看到父亲大汗淋漓地从外面赶回来,然后轻描淡写地对奶奶说:“妈,快给我做一碗面,再卧两个鸡蛋,我下午要挨斗去了。”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马杰逐渐知道了那场灾难对父亲那辈人带来的创伤与悲痛。可是,记忆里只有父亲淡定的眼神与冷静的表情,没有丝毫的抱怨,他们仿佛是在用自己的冷静去冷却那场疯狂之火。回忆起这一幕时,马杰眼圈红了。&   马杰坦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很庆幸我的家庭为我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   1970年2月,家家户户还沉浸在农历新年的喜庆中。而马杰一家却被告知要前往长春市市郊一个县的生产队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那个寒冷的冬季,马杰进了当地的一所小学念书。一间教室、一位老师、一块大石板,一边是一年级的学生在埋头做题,另一边是二年级的孩子在听老师讲课。下课后,马杰就和小伙伴一起下地玩耍。外人看来无比艰苦的学习条件,马杰倒觉得其乐融融。   与之相对的是生活条件的困苦。端午节,冷锅冷灶,妹妹围着对门屋包饺子的老奶奶打转。看着这一幕,母亲在一旁偷偷地抹眼泪。有个老乡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回族家庭的凄凉,二话没说,抄起猎枪就出去了。一杯茶的功夫,老乡就拎着两只野鸡“凯旋”。这下,家里立刻就有了节日的气氛,一家人欢天喜地地用这些肉做了一顿饺子宴。3年多的“田园生活”成为马杰一生中的美好记忆。马杰的父母至今和那位老乡保持着联系。“中国农民的朴实与善良,让我在懵懂时期,就学会替他人考虑了”。   1973年,马杰和家人一起回到长春后进入了当地的一所小学念书。在这个熟悉的“陌生城市”,马杰感到很不习惯。由于说话带有浓重的乡下口音,有些同学故意学她说话;她穿着的带补丁的衣服也被同学笑话。马杰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边缘人”,孤独感在这个只有10岁的小女孩心中蔓延。很快,她和班上另外3个和她一样从乡下转来的小伙伴成为了朋友。四个女孩一起发奋学习,一个学期下来,她们名列前茅,而且被评为了班上的“三好学生”。而马杰也因为自己的懂事、豁达,成为了班上的“核心人物”――班长。此后,她初中、高中几乎都是一班之长。   1981年,马杰高中毕业。对于那个年代的考生而言,填报志愿是一项艺术,想去哪里?能去哪里?这一切取决于正确的自我评价。   一边是父亲的“主张”:首选本市,其次省内,再次东北,底线关内;一边是来自北京航空学院老师的游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马杰迟疑了。
&&&&&&& 大学&毕业&留京
  马杰最终还是选择了北航。在得知女儿的选择后,母亲难过了好几天。她不明白,别人的丫头都那么恋家,而自己的闺女怎么就有那么大的心呢?   进了大学后,马杰成为一名机械系的学生。她这时才知道,原来北航不是教“开飞机”的。报到的第一天,马杰就被“震撼”了:全班27个人,22个不是班长就是团支书,还有几个是地区的状元。先前的优越感顿时荡然无存。   很快,马杰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她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普通学生”:扎实做事,认真做人。她把自己的社会活动减少了很多,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学习上。由于品学兼优,马杰在大四时光荣入党。   1985年,马杰大学毕业,她和很多同学一样,面临着被“挑选”的命运。   马杰和大家一起忐忑地等待着这一天的降临。在毕业前夕,当得知自己可能回到长春的一家军工企业时,淡淡的伤感涌上心头,但很快又平静了:能够回家,离父母近一点,也是不错的事情。但是,要离开这个留下了自己美好记忆的地方还是万分不舍。她开始有意识地在北京周边转悠,在一些自己经常去的地方驻足。   毕业前一天,马杰和其他同学坐在教室里焦急地等待着老师的“宣判”。当听到“马杰,航空部303所”时,马杰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航空部303所位于北京东高地。事后她才知道,这个留京名额是在开会前临时确定的。那一年,除了四个北京籍的同学顺利留京外,马杰是全班唯一一个外地留京工作的学生。
&&&&&&& 进航天&副主任 副厂长
  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马杰调进了原航天部二院283厂。当时马杰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机关做团委工作;另一个是下基层做一位普通的工艺员。马杰很愉快地选择了后者,“能干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打心眼里都是幸福感。”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过正规大学教育经历的马杰还被邀请去“中级工培训班”授课。所有的“学生”都比马杰年长,可是马杰却没有丝毫的紧张,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课、每一个学生。直到现在,厂里还有人称呼她为“马老师”,他们还对马杰讲课的细节津津乐道。   在基层工作两年后,由于工作需要,马杰调进了厂机关,在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工作。从此,马杰走上了管理岗位。   新的岗位,新的挑战。孩子刚出生,爱人经常在外出差,老人们都有自己的工作,马杰一个人既要干工作,又要带小孩。晚上把孩子哄睡着后,就开始伏案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正是航天系统开始狠抓质量的时期,很多厂所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梳理自己的生产流程,制定新的“质量规则”。马杰的工作便是如此:带领部门人员编制产品质量检验规范。从繁冗、复杂的经验中提取出最符合283厂的规范,难度可想而知。只有马杰知道,自己在工作、自学与家庭中不断调节的艰辛。也正是由于马杰的踏实工作与勤奋敬业,仅仅两年的时间,她便走上了副主任的工作岗位。   正当马杰在充实的生活中享受收获的甜蜜时,1995年的一天,在283厂的一个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当时的二院党委书记找到马杰:根据领导推荐和民主测评,院党委决定任命你为283厂副厂长。马杰的脑袋“嗡”的一下就大了。在她的眼中,厂领导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在此之前,“副厂长”这三个字在马杰心里觉得遥不可及。然而面对领导与职工的信任与重托,马杰知道自己无路可退了。“女同志当干部,遇到的困难会更多,家庭和事业要兼顾,所以付出的会比男同志多,你要有思想准备。希望你能珍惜这个锻炼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13年过去了,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犹如明镜高悬,至今照耀着马杰坦荡的内心。那一年,马杰32岁,一个留着麻花辫、爱穿白色的确良衬衣的人。   当了厂领导,马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1995年10月,283厂正式启动了质量认证工作,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厂里要在编撰质量文件的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马杰走上讲台为员工进行质量文件宣贯。嗓子哑了,喝几口“胖大海”,接着讲。由于质量认证没有他人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前人的条文可以参考,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马杰和其他两位厂领导一起,按照厂长的思路和要求,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组织编制了三个层次的质量体系文件,建立了以质量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用“质量”这一经线和“责任制”这一纬线组成了一个网络,这就使各项管理工作协调统一、步调一致,从而达到了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目的。更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在当时的航天总公司深入贯彻“28条”要求时,283厂的质量管理工作得到了时任总经理的刘纪原同志的充分肯定。一时间,厂长游雄和马杰成为兄弟单位的“座上宾”――他们受邀就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行“巡讲”。   这一套方案日后经过多次完善,一直沿用至今。马杰坦言这也是自己“最得意”的成果之一。
&&&&&&& 站在理智与情感两端的女厂长
  日,是马杰终身难忘的一个日子。   这一天,随着新老班子的交替,马杰接替老厂长,成为了283厂建厂以来的第一位女厂长。那年,她37岁。   尽管在副厂长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但是对马杰而言,自己在财务、人事等方面都是一个“生手”。   接任厂长后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型号报价。这对马杰而言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如果报价不合适,不仅将影响一批型号任务,同时还会使后续生产陷入被动。   班子里的其他成员获悉了马杰的难处,主动站出来,替马杰分担起重任。“我特别感谢他们,论经验和资历,我比很多人都差得远,可是大家依然大公无私地帮助我,让我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马杰坦言,这些年大家协同共事,让她对“人心齐,泰山移”笃信不已。   马杰上任后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型号任务的批量生产。在为任务增加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一打量现有的加工条件,全厂员工又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原已接近饱和的仓库、原料、人力等资源不堪重负。面对“瓶颈”,她和其他厂领导科学分工,明确责权,给大家充分的信任。借仓库、招人、紧急调配原料……一系列“应急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化解了批量生产面临的阻碍。而她也以高超的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获得了全厂上下的好评。   身为女性,同时又是一个拥有近千人大厂的“当家人”。马杰时常会觉得自己站在理性与情感的两端。看着身患重病的老人前来求助,马杰会泪流满面,她恨不得能够立马掏钱给他们,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作为一厂之长,工作上不能感情用事。“我代表的不是自己,不能因为自己的情感,而让大家的工作陷入被动。”马杰一直认为,规则是为更好地构建“和谐企业”服务。她也在积极思考怎样让每一个普通员工感受到规则带来的福祉。近年来,在她的倡导下,283厂的很多规则也注入了不少“人情味”。   说起厂里那些默默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耕耘的普通员工,马杰从心底特别尊重和感激他们。她上任后,积极调整工人的薪酬待遇,“只要干得好,他们挣的比我还多。”这些年,283厂设立了“青年骨干津贴”,为技能工人提供了大量的培训机会。20岁出头的小姑娘破格提拔为“技师”已经不是新闻。一批有能力、有水平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在外人看来,耕耘意味着辛苦,马杰感受到的却是幸福。对于这位年仅45岁的女厂长而言,未来,机遇与挑战无限。
&&&&&&& 采访印象
  约见马杰是在两会召开时的一天晚上。作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参加了一天的小组讨论后,她脸上看不出丝毫疲惫。一身藏青色的套装、一条鹅黄色的丝巾,在淡淡的灯光下,这位女厂长显得优雅从容。一坐下,马杰就兴冲冲地给在座的每位送上了一份礼物――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纪念邮票。这一举动,一下就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和她聊天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爽朗的笑声、丰富的表情使3个多小时的采访既轻松又愉快。32岁任副厂长,37岁又出任厂长,41岁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我们为马杰头上笼罩的“光环”感慨的同时,也被她的付出所感动。她的故事告诉记者:机遇与成功总会青睐时刻准备着的人。
发布者:郑学军-图书馆&|&来源:
关联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