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翰调礼仪的起源论文及特征结课论文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网络安全结课论文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网 络 安 全。结。 。课。 。论。 。文。 。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0:20:1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网络安全结课论文.DOC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创生与融合的文明 第2页-历史-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创生与融合的文明
作者:汪 国 风
中华文明的特质&
一、农耕为本,血缘共有。
的人或家畜皆以植食为主,因而人们就像植物皆为根所羁一样,为土地、水源和家园所构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根”所束缚,不但失去了采集狩猎 时代 到处游荡的自由,也不能像游牧民族那样逐水草而居,随遇而安,而只能累世聚居于一地。由此便形成了农耕的一个基本内涵: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这种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的民族特性,与西方人喜欢探险、经商、殖民的民族性,形成鲜明对照。所以,中华民族始终固守大一统的向心传统,几千年来,无论国力如何强盛,从未越出相对封闭的 自然 界限去向外开拓,即或在明代,具有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航海技术和最强大的远航舰队之时,也仅仅是本于“有教无类”地将华夏文明昭彰四夷的文化传统,进行“赔本赚吆喝”式的礼仪往来和文化交流[1],既未用来扩展贸易,更未进行任何掠夺、殖民勾当。
生产分农忙和农闲,农忙时必须集中大量劳力抢种或抢收,而农闲时则只能让大量劳力闲置,却又不能遣散,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不违农时,而且保卫自给自足的小农
——防盗、争水、抗灾、兴修水利……也需要维持一支稳定的“常备军”,而维持这样一支“常备军”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维系重视传宗接代、人丁兴旺的家族体制。由此便形成农耕文化的又一基本内涵: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共有观念。与西方人的以个体为本位的个体私有制观念也是泾渭分明。西方的文明社会,是通过货币经济和个体私有制对于原始氏族制度的彻底破坏建立的;而 中国 的文明社会,则是通过坚守自然经济和血缘共有制,保存、扬弃和
氏族制度完成的。由此便形成一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血缘和拟血缘[2]的差序结构财产共有观——“其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以次递减。同时亦要看这财产的大小,财产愈大,将愈为多数人所共。盖无力负担,人亦相谅;既有力量,则所负义务随之而宽……然则其财产不独非个人有,非社会有,抑且亦非一家庭所有。而是看作凡在其伦理关系中者,都可有份的了”[[i]](P81-82)。亦即一种既非个体私有制,也非国家公有制,甚至也不是介乎二者之间的团体或集体所有者,而是一种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私杂糅、变幻不定,按亲疏厚薄分配责任与权利的血缘和拟血缘圈子共有制。或者说,是一种没有明确边界,兼有多少社会角色,便负有多少社会责任并享有多少权力和权利的共有制。
采集狩猎基本上是一种单纯向自然索取的非生产性活动,可以“手到擒来”,常索常有;而农业生产则是一种基于改造自然的生产性活动,首先,它需要寻找和开拓一个适宜农业生产的生态,并且必须不断地进行生产和改造方能维持,稍有懈怠或中断便会前功尽弃。其次,它还需要一套远比采集狩猎复杂得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各种农具、牲畜、水利设施、天文气象知识、农耕技术、养殖技术……等等才能进行生产。这就需要全体成员聚居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合理分工,齐心协力,常年不懈地进行维持和积累。因而,集体的智慧便超越了个人的聪明才智,成为决定性因素。这就又决定了农耕文化的又一与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和团体精神的传统观念也大异其趣的基本内涵:崇尚家族主义和血缘伦理的传统观念。由此又派生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意识:重传承因循而轻改革变异的祖先崇拜意识、重伦理秩序而轻个人奋斗和个体素质的子孙崇拜意识、重等级专制而少民主自由的伦理封建意识、重社会安定轻开拓创造的保守意识、重经验教训而轻逻辑思辨的
意识,以及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崇尚天人合一、天道循环的中庸意识,等等。
二、兼并战争,家国同构。
累世聚居必然导致族群的膨胀,却已经失去了采集狩猎时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只能在“根”的束缚下,囚在一个固定的地域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即由族群发展为氏族、胞族、部族、部族联盟、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与此同时,宜农地区的稳定与富足,又必然吸引不同血缘族群、氏族向同一地域集中。不同血缘的族群或氏族间的矛盾纷争,势必要求某种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威来加以和仲裁。加之,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但治水非一家一户、一族一乡所能胜任,必须进行更广泛的、超血缘的联合。为了调解和裁决血缘群体或异血缘群体之间的水资源纠纷,领导大家更有效地治水与合理用水,也需要产生一个凌驾于各个群体之上的权威机构,从而也就必然推动和加速农耕社会的社会化进程。中华大地上的第一个文明古国——夏,便是治水、管水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公认的文明社会主要特征之一。而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财富的积累与财富的集中”[[ii]](P473)。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国家不过是积累和维护财富的工具而已。但西方的“文明是由生产技术革命与以贸易形式输入新的资源这种方式积累起来的财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9](P496)。我认为,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西方文明是通过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刺激生产力和积累财富的产物。[6]而中国“财富的集中是借
的程序(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借技术和商业程序(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的”[9](P481)。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利用宗族自然分支所形成的“社会与经济的分层”,和大宗对于“巫教的法器的独占”,从而达到积累和占有以青铜器为主要象征的财富的目的。[[iii]]当然,尽管积累和占有财富的方式不同,最基本的手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战争。
国家是暴力或战争的产物,东西方皆然。然而,农耕社会的战争,既不同于大抵始于公元前三千纪上半叶,骑马民族所发动的、先后持续了三千年的掠夺战争;也不同于西方人始于公元前16世纪,以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国为滥觞,一直持续至今的海上掠夺和海外殖民战争,而是一种农耕社会内部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的兼并战争。在时间上,农耕社会的兼并战争要早的多,而骑马民族和西方海上骑马民族所发动的掠夺战争,则不但发生在农耕社会的国家形成之后;并且正是以农耕国家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主要对象。就战争目的而言,兼并战争的主旨在于兼并和统一农耕生产的领导权或权而非掠夺或殖民。因为在农耕社会的国家形成之前,分散的、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并无多少财富可掠夺,若将被征服的氏族或部族的人口作为奴隶进行掠夺,则被征服者的土地便会荒芜,从而造成治水的缺环,而且征服者的土地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无法承受人口的激增,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掠夺或破坏,皆会削弱整个农耕社会的生产力。加之兼并战争的双方皆属植食文化[3],天性中便缺少嗜血成性的残暴因素,更不会像骑马民族那样对被征服者实行“三光政策”。因而,兼并战争的结果便通常是,只要被征服者俯首称臣,交出军事与生产的支配权,并且按时纳贡(包括一定数量的奴隶),就让他们留在原地维持原状。征服者当然要派人去加以监督和管理,便有了最初的官僚制度。
兼并战争的性质,又决定了它在发展形式上,往往是以某个最强大的氏族或部族为核心,如滚雪球般一层一层地越滚越大。最初的被征服者大抵是同祖的远亲,战争的结果便成为认祖归宗——将被征服者的图腾并入征服者图腾,结合成以征服者为核心的、具有共同祖先的胞族或部族,然后再去兼并不同血缘的氏族或部族,最终形成部族联盟的国家。就其性质而言,也就是家国同构——即建立在血缘氏族基础上的拟血缘国家。“黄帝”便是在拟血缘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逐步演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拟血缘共同始祖的。
由于兼并战争基本上是农耕社会内部的战争,每个人都是以氏族或部族一员的身份参战,本来就不多的战利品皆归全体成员共有,个人从中得不到什么实惠。因而,调动征服者内部成员战争积极性的主要措施,便是实行有限度的奴隶制──将部分俘虏化为奴隶,作为征服者全体成员的共有财产;或鹊巢鸠占地将被征服者的肥沃土地据为己有,而将被征服者迁徙到贫瘠的或偏远的地区。与此同时,由于被征服者所失去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原有土地和人口的支配权而非所有权——无论如何,他们都仍然保持着氏族或部族的完整和足以养活全体族人的土地——所以,对于征服者而言,调动被征服者战争积极性的最佳措施,便是通过联姻结成更大的联盟,去继续兼并其他的氏族或部族,以不断扩大盟主的支配权(而非所有权)。而对于被征服者来说,这不仅可以从上将自己化为征服者的一部分,在新的兼并战争中还多少能获得些好处。而且,被征服者越多,自己所承受的义务便相对越少,又何乐而不为?这就决定了农耕文化的又一基本内涵──以核心民族为中心的同心圆式的大一统观念。
与欧洲水系相比较,中国内陆水系具有明显的统一性。欧洲大陆从东北到西南斜贯着一条由乌瓦累丘陵、瓦尔代丘陵、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安达卢西亚山脉构成的分水岭,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斜面——北冰洋-大西洋斜面和地中海-黑海-里海斜面。故而欧洲水系分别流向四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系的不同流向,从客观上促进了政治的分裂。而中国西高东低,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水系皆自西向东入海,下游平原又有利于开掘运河,形成水系
。正如唐人李之仪的词《卜算子》所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水系的统一性,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文化和政治的大一统。
如果说,丰富的生态条件与自然资源使中国不存在向外扩张的政治需求;那么,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便决定了中国不具备向外扩张的物质条件,因而,中国的兼并战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边界(通常不超出农耕文化区),便会自动停止,转为防守,极少再向外扩张。从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将兼并政治权力置于掠夺财富之上的战争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对中国人的不好战、不事侵略大为惊异,并在日记中写道:“在一个几乎可以说其疆域广阔无边、人口不计其数、物产多种多样且极其丰富的王国里,尽管他们拥有装备精良、可轻而易举地征服邻近国家的陆军和海军,但不论国王还是他的人民,竟然都从未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他们完全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并不热望着征服。在这方面,他们截然不同于欧洲人;欧洲人对自己的政府不满,垂涎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1](P14)
三、海纳百川,生生不息。
相对封闭的人文地理环境,既保障了中国农耕文明的独立创生与正常发展,又为它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新鲜动力——与异质文化、特别是游牧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众所周知,正如生命必须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和发展一样,文化也是通过不同文化的冲突、交流和交融而发展的,任何一个处于绝对封闭状态的族群,即或不走向灭绝,也只能成为文化活化石而不可能有任何发展变化。例如菲律宾棉兰老岛上,生活于难以穿越的密林禁地中与世隔绝的塔桑代人(Tasaday),被发现时仍处于旧石器时代。全族群只有24人,一直穴居在岩洞中,过着钻木取火、使用石器或竹木工具、主要靠采集为生的生活。没有文字,中也没有数字。[[iv]](P1-20)故而,中华农耕文明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相对封闭而非绝对封闭。
事实上,被尊为中华文明始祖的黄帝和炎帝,就是西北地区以畜牧为主的半农半牧部族的代表[4],他们正是靠着游牧文化喜欢游动、长于开拓、吃苦耐劳、骁勇善战、机动灵活……的优势,在不断的迁徙中战胜中原的农耕氏族,建立一统天下的。而且,黄帝和炎帝的祖族氐、羌族,与西亚的游牧民族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5]从一系列考古发掘资料看,“早在铜石并用时代就已经有原始欧罗巴人种进入西北蒙古,而年代为前七世纪至三世纪的乌兰固木墓地的颅骨绝大多数是欧罗巴人种”,“西周晚期的周人已和欧罗巴人有所接触”。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古墓群中,也发现了不少“分属不同支系”的欧罗巴人颅骨。“ 文献 上所说的匈奴和东胡,从现在已掌握的资料看,均属北亚蒙古人种的大范畴”。他们从战国中期开始大批南下,与向北方长城地带扩张的中原强国,展开持久的拉锯战。[[v]]可见,中华文明在其创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异质文化之间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交流就没有断过。
就人类文明的 历史 进程来看,游牧文化和骑马民族的确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如果说他们在西方的文明史上扮演着“食腐兽”角色的话;那么,他们在中国则大抵充当了“强心剂”角色。即每当中国的农耕文化陷于衰败之时,他们便步黄帝的后尘东进或南下,为中国农耕文化的持续发展,注进新鲜的活力。例如,继任舜担任华夏部族联盟盟主的禹,便是“兴于西羌”的、留在当地的黄帝族的后裔。商王朝衰败时,灭商继任华夏族盟主的周王族,与夏禹一样也都是黄帝族留在西北的后裔。而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建立中华帝国的嬴秦一族,同样也来自西北。[6]此后,凡是中华帝国处于衰败之时,便会有游牧的骑马民族来为其清除腐败,注射持续发展“强心剂”,它们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入侵,都为开始衰败的中华帝国带来新鲜的活力,致使中华帝国在动乱中重振雄风,再创辉煌。到了中华帝国和农耕文明进入烂熟期之时,他们便索性以易主的方式入主中原,成为中华帝国的统治者,却依然维护、遵从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未有过任何偏离或中断。君不见,中国历史最辉煌的三个朝代汉、唐、清,皆是骑马民族的“强心剂”作用的结果——汉承秦制,没有嬴秦一族的东来,有怎么会有汉帝国的辉煌?唐继隋业,不但是南北朝长期动乱的结果,而且,唐李氏一族本身就具有胡人血统;清易明主,取代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入主中华的爱新觉罗一族,则是正宗的骑马民族出身。
真真是南橘北枳啊,在西方的货币经济环境中扮演“食腐兽”角色的骑马民族,到了中华民族的农耕人文环境中,竟充当了“强心剂”的角色。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以贯之地传承数千年,最重要的原因,除了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这一客观条件外,恐怕就在于中华农耕文明特有的、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华夷之辩”、“以天下为己任”等为内涵的文化包容性。正是这个“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使周边的游牧文化和骑马民族,入乡随俗地充当了“强心剂”的历史角色,甚至以入侵乃至易主的方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共同维护和发扬了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
要之,“农耕为本、血缘共有”,“兼并战争、家国同构”和“海纳百川、生生不息”这三者,也就是中华文明“农耕、兼并、融合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
--------------------------------------------------------------------------------
[1]所以,花了近三十年时间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当地人共同信奉的神明,有关他的种种神话传说、仪式、庆典,历经大约六百年历史文化积淀,已经发展为当地的民俗。
[2]所谓拟血缘,概括地说,就是孔子所谓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或通常所谓的“家国同构”,即将血缘共有制及其相应的等级关系和伦理观念,放大、延伸、扩展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如将“孝”发展为“忠”,忠君爱民便是孝悌的延伸,社会道义便是血缘伦理的延伸;将亲缘关系扩展为乡缘、地缘、业缘、学缘等拟血缘社会关系,拟血缘关系便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国君或官僚的权威便是家长、族长权威的延伸,等等。
[3]即以植物食物为主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亦即筷子文化;与之相对应的是游牧民族和西方诸民族以动物食物为主的肉食文化,亦即刀叉文化。
[4] 《国语·卷十·晋语四》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据刘起釪考证:“少典之‘典’,显然是‘氐’的音转”,“蟜”的古音乃“古羌字的音转。”(刘起釪:《续古史辨》,P181,中国社会 科学 出版社,1991)所以,少典族即氐族,有蟜即羌族。自从远古以来就一直居住在广大西北湟渭之间,即今陕西、甘肃、青海地区,都是主要从事畜牧业的半农半牧部族。
[5]据孙新周考证,在黄河上游诸青铜文化中,与古羌人最密切的辛店文化,其彩陶
的艺术风格,与西亚彩陶具有完全一致的人物造型。而是为古羌人南迁的后裔的彝族,其神话和艺术风格也与古希腊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皆属于游牧民族的“马文化”的范畴。请参阅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P134~141,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6]关于嬴秦一族的来源,史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西来说,以王国维、蒙文通为主,认为秦之祖先,起于夷狄;一是东来说,卫聚贤、黄文弼等主之,主张秦为颛顼之后,禹殷商同属于鸟系祖先传说系统。即或按后说,嬴秦是“或在夷狄”的东夷族的一支,他们至少也是长期生活在西北,与游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从而具有骑马民族优势的汉人。
--------------------------------------------------------------------------------
[[i]]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ii]]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
[[iii]] 张光直.、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
出版社,2002.
[[iv]] 刘达成.当代原始部落漫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v]]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J].燕京学报,2003(11).
文化是人文地理环境的产物,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具有不同的文明生发模式。就像不同的家庭环境形成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必然具有不同的成长模式一样。
概括地说,西方文明史是一部在普遍缺乏农业长足发展条件而又开放的人文地理环境中、由于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和不同文化的不断杂交而形成和发展的,打着鲜明游牧文化烙印的历史。就其性质而言,大抵属于一种不同文化相互竞争,优胜劣败、你死我活的竞争型文明。而中华文明史则是一部在得天独厚的具有农业长足发展条件而又相对封闭的人文地理环境中,独立自主地创生,并通过同质文化的不断兼并和对于周边异质文化反复融合,始终保持农耕文化特质的历史。就其性质而言,大抵属于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和而不同、共济共生的生存型文明。
要而言之,西方文明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个“争”字;中华文明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个“和”字。
& 参考 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1]] [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 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兼论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的 影响 [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夏季卷.
[[1]] 汪国风.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1).
[[1]]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1]]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1]] 刘达成.当代原始部落漫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1]]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J].燕京学报,2003(11).
Origi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bstract: Many Chinese and forgn scholars always regard the productive mode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s the general mode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in a long term. They conscientiously and arbitrarily apply them in the culture and civilized history of China, not practically summary the Chinese-self civilization mode from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of China. The anthropo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richly endowed by nature, provides not only the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tection for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civilization. Furthermore, the existence development mode of merging the agriculture, annexation, amalgamation, created by China's anthropo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far differ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e tr nature and small-s creation and amalgamation转贴于论文联盟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生命科学纵横结课论文 技术总结技术,总结,论文,技术总结,结课论文,生命科学,课论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生命科学纵横结课论文 技术总结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毕业论文-毕业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页¥2.0040页免费16页免费4页¥2.003页¥3.00 3页¥3.003页¥3.005页免费2页免费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8页免费16页免费2页2下载券29页4下载券35页2下载券
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交响乐欣赏结课的论文交响乐,结课论文,欣赏课,交响曲,交响乐欣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交响乐欣赏结课的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礼仪的起源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