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态度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怎么看待

当前位置:班级主页 --> 答疑
浏览:114&& 大家意见: 7
最后发表时间为:
我认为应该有耐心,而且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采取取心策略比较好,既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从情感上接受老师对他的教育,效果会比较好。当然,用真心去打动学生,而不能让他觉得老师是虚情假意。
最后发表时间为: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嘛。包括做人的,也包括学习的。
最后发表时间为:
要抓住这些学生的心里,对症下药。不能一味地表扬,也不能一个劲的批评,做到宽严有度。
最后发表时间为: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应以表扬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事实上批评同表扬一样,都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批评和表扬结伴同行,相融而生。关键的是班主任使用批语手段时要用得恰到好处,具有高超艺术,以达到教育和帮助学生的目地。我认为班主任批评学生时,至少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批评的对象应指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
&&&&&&&学生的行为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具体表现。由于行为的不同,表现在行为的结果上也就会有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之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作出某行为的主体(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纠正偏离班集体目标的行为。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指出的是学生的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社会、学校以及班集体的危害或不良影响是什么,而不应该对作出该行为的主体(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只有当学生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应时,他改正错误的态度和决心才有可能是坚决的。
&&&&&&&&&二、热爱学生是批评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影响教育的效果。班主任在平时热爱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在师生之间就架起了一座信任、友谊的桥梁,学生就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一旦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的批评就容易从这座桥梁输送到学生的心坎上,被学生乐意接受,从而使批评产生较好效果。人们常说,平时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老师批评学生,学生认为这是爱护。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批评在学生看来就是整人。班主任若要在批语学生时得到学生积极配合,取得良好的批评效果,就必须做到在任何时候热爱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沟通。
&&&&&&&&&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热爱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或者说是要求,就是要尊重学生。每位班主任应明白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批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辱骂训斥、体罚学生等每辱人格的做法必须避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每个作班主任的都应记住这一点,在批评学生时应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那颗追求进步的自尊心,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从而使学生产生改正错误、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三、说理应贯穿于批评的全过程
&&&&&&&&&班主任在决定是否应该批评学生以前要注意冷静查明原因。部分班主任脾气急躁,一看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是听到其他学生的告状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始批评学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班主任应该按捺住心中的不快,耐心地核实情况,冷静地分析原因,然后再来决定怎样处理,是否批评,如何批评学生。
&&&&&&&&&&&&&在批评学生的时候,班主任应该坚持说理与批评相结合,通过说理让学生意识到&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通过说理向学生指出&今后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研究也发现,批评与讲道理相结合,比单纯使用批评的效果要好。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有时轻微的批评就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四、批评的方式要有针对性
&&&&&&&&&&批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来的关系是:学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学生的新行为(接受批评后产生的新变化)。它表明批语是班主任和学生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表现学生从不良行为向新行为转变的中介环节,因此,班主任要达到学生产生新行为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诸如学生的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等,进而采取相应的批评方式。举例来讲,针对多血质的学生,班主任运用高亢的语调和采取尖锐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使学生受到震动,重视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是这种方式却不宜用在抑郁质的学生身上,那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恐惧,丧失自信心,更加萎靡不振。
&&&&&&&&&批语学生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情况。比如,对于所犯错误严重而影响范围较大的学生,班主任就宜在班上进行公开的处理。在进行公开处理时要事先做好该生的思想工作,以免突然宣布处理决定,使学生一时接受不了而作出不可预料的行为。又如,班上的学生如果所作不良行为的事实虽然清楚,但究竟谁是当事人不易辨清,或者说是当事人清楚,但涉及面较大,可以采用委婉、含蓄、暗示的方式来表达班主任对错误的态度,引导学生引以为戒,这样效果可能就更好,因为学生就比较容易从班主任模糊语言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最后发表时间为:
& 面对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要使教育收到成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实行棍棒教育,也不能把他关个半天一天,我们只有两种工具:表扬和批评。采用巧妙地批评方法,给学生以改错的动力和信心。
最后发表时间为:
教育,纠正,鼓励。
最后发表时间为:现实教育中,什么样的评价容易诱发学生单纯追求肯定性评价的动机和行为?评价导致的这种结果你是如何看待的_百度知道
现实教育中,什么样的评价容易诱发学生单纯追求肯定性评价的动机和行为?评价导致的这种结果你是如何看待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中肯的评价,就是对待问题能看得深入,最好不要带感情色彩。因为中肯的才能激发他们很积极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评价的优劣可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不乐观的影响。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他们还是会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位置: &
小学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的态度现状
摘 要:运用转动主优势模型对小学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概括为3种模式,每种模式在其态度3维因素上均有不同表现:认知和情感、行为倾向和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认知模糊也可以有积极的情感、积极的行为倾向和行为;认知明确,情感积极,行为倾向积极也会出现不积极的行为;存在对学生错误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和行为均消极的教师.因此,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的态度还没有达到课标所倡导的水平;如果能够在数学教师组内形成研究错误的氛围,这种团体的力量也可以加速个体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态度的转变;对教师的评价应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唤起教师自身生长的内在需要.
优质期刊推荐反思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河北外国语学院教学处-Powered .CN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准职业人”第二课堂 && 文章内容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反思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双击自动滚屏
文章来源:教学处
&发布者:冯玉娥& 发布时间: 20:09:12 & 阅读:<font color="#ff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是啊!回想起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是否会有某个瞬间无意中伤害了他们,有些时候尽管你对他们是好心,可是这也许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或挫伤了进取心。而自己全然不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似乎是不平等的,人们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忽视了对孩子的尊重。在新课程中,我们一直强调,孩子也应该是被尊重的。我们不是也常说: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要想别人尊重你,你要先尊重别人。对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同教师一样,有自尊心,也须要别人包括长辈的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师生情感关系的发展。合适的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只有认识师生关系的这种重要性,才会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一问题,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当思考如何反思你对学生的态度问题时,脑海中常常出现抹不去的一幕......记得那是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复习课堂里,坐在前排的一位男生戴着帽子听课,几次暗示他摘掉帽子,他都“装作”没有听见,看着他无视“老师”――我的要求,心中神起一股怒火,强行摘下了他头上的帽子......接下来课堂上出现了少有的混乱,只见这个学生异常气愤地将桌子上的学习材料用力抛向窗外,嚷道“我就是不想学了,你能把我怎么样?”......如此尴尬的局面呈现于眼前时,沉浸于课堂中的我不知道如何处理。在我看来,顺手摘下他头上的帽子是一个很简单的行为,只是觉得在教室里不够雅观而已,值得他如此动怒吗?事后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得知,因为那段时间他的头发出现“斑秃”现象,爱美的他很苦恼,怕别人取笑所以戴上帽子......了解了事情原因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很强,已经不再是老师眼中的“小孩”了。老师的一个简单举动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并不一定就看得简单,谈心之后解决了这一事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待学生的态度,特别是看待和处理成绩落后学生的一些做法。
师生的教和学关系看似简单,如何处理和诱导却折射出教师教学的智慧,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因为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学生渴望教学事件的处理从他的角度出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而教师则要切实从服务于学生的角度,真正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观,从根本上转变对学生的态度,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需求,减少不必要的训斥和武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做良师益友,正真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不要因为一时的“家长制”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正是有了这种反思,在那位学生毕业后我又遇到了一头浓密黑发的他,特意关心了他的头发问题,在愉快的交谈中,夸奖他的英俊魅力,挽回了当初不当处理的“损失”,怕给他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影响。
& 我从大学毕业直到现在,一直从事了五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深感觉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师生关系,影响学生成长,也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同样如此,“尊重学生也等于尊重自己”。这是我经常告诫自己的话。所以,在平时,我习惯联系自己当学生时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问题,蹲下身子,注意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与学生平等对话,以生为本,以生的发展为本,力争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这些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反思对学生的态度及其对学生的影响这一问题,才不至于出现“亡羊补牢”,不可弥补的教育缺失。当前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教学方式和方法严重滞后于教学过程的发展阶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切地说是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严重地阻碍教学阶段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如上所说,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这种特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地、顽强地表现出来,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是教学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根本要求。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本类最新文章
&|&&|&&|&&|&&|&&|&
copyright @ &&&&Design by&&.CN
地址:河北外国语学院&&邮编:050091 &联系电话: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态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