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爬山坡,长江黄河跨嘉陵,是boom shakalaka什么歌歌

请输入图片中的文字继续访问原先海峡论坛中的一首歌、歌词里有一句:“心中装的是长江黄河”,这是什么歌。_百度知道
原先海峡论坛中的一首歌、歌词里有一句:“心中装的是长江黄河”,这是什么歌。
提问者采纳
是不是“家里盘着两条龙 是长江与黄河”这是
这首歌里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海峡论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初2地理描中国长城.黄河.长江.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初2地理描中国长城.黄河.长江.
初2地理描中国长城.黄河.长江.
  长城(The Great 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现代中国海尔电器、贝雅诗顿化妆品、联想电脑、茅台酒一样成为中国的象征.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明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险长度为2592.2千米.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特殊关口的名称---门]  在万里长城上有许多关口.这些地方多以“关”、“口”命名.而在张家口的长城处,却以“门”命名,谓之“大境门”.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它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河南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孟津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的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长江(the Yangtze River)(Changjiang),亚洲、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380公里;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2001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测出长江长度6211.31公里.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这次研究,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多朝能)位置:东经94°30′44〃,北纬32°36′14〃,海拔5170米算起.当曲(由源头至囊极巴陇)353.3公里、沱沱河343.8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宾以下2740.6公里,我们一般称6300公里或6370千米.流域总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它源远流长,孕育了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长江流域图(带政区)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2,000英里),由北至南966公里(600英里)余.发源于中国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经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13省区.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华中和华东毗连长江两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人口最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区.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汉江最长,干流以北的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干流以南的是乌江、湘江、沅江赣江和黄浦江.  该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所经省级行政区总共有11个,从西至东依次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  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通天河与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流后,向东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从此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在以前的荆州河段称作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在四川省宜宾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水流堆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宾.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  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2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资源集中在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处,因为此处地势陡然下降,起伏较大,导致此处水流湍急.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2800多公里,素有三峡大坝“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除此之外,还有葛州坝水电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什么是旅游?  大费,一个旅游者,他随大禹四处治水,写出《山海经》;  司马迁,一个旅游者,他巡游历史故地,写出《史记》;  李白,一个旅游者,他行游华夏山河,写出千古诗篇;  郦道元,一个旅游者,他踏勘江河湖泊,写出《水经注》;  李时珍,一个旅游者,他深入群山,写出《本草纲目》;  徐霞客,一个旅游者,他游历华夏,写出《徐霞客游记》;  马可?波罗,一个旅游者,他写出《马可?波罗游记》;  达尔文,一个旅游者,他航海世界,写出《物种起源》;  ……  我,也是个旅游者,那我将写出什么?  其实,我以前根本没有想自己会去写什么,只是将每次行走的心得、感受和疑虑记录下来;其实,我不是一个职业游者,没有任何商业赞助,每走一处要么因工出差,要么自掏腰包;其实,我并不富裕,完全靠工资过日子,可为了走完祖国大地,我不得不放弃出国旅游,尽量节省经费来完成我的这一夙愿。  为什么要将自己游历祖国的游记写出来?  起因是2008年。那一年,我为设计上海世博会四川馆主题词翻阅自己日记时发现:我走了祖国不少地方,积累成书了,可以写点什么了。  那么,我要写什么呢?  最初,我有写四川的计划,即分别书写岷江、嘉陵江和雅砻江,并将这三本书称之为《四川三部曲》,第一部岷江已在天涯刊出,后取名《漫话岷江》正式出版(要书者可与我联系,QQ:)。后来,我在书写嘉陵江时,明白自己在书写我的祖国,所以书写计划有了扩展,即将原来的《四川三部曲》改为《脚踏着祖国大地》。  为什么取名《脚踏着祖国大地》?  可以毫不掩饰地说,在我的世界观形成的早期和中期,正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我受到过太多玷污,我甚至因自己祖国落后、贫穷而怀疑,甚至责怪过自己的祖国。  那么,是什么确立了我的世界观?  是旅游!  换句话说,是旅游让我对祖国的认识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故而我的游记取名《脚踏着祖国大地》。此题目是想表达我的一个意思:  我生于祖国大地,长于祖国大地,只有脚踏着自己祖国的大地,才能实事求是,才有一种踏实!  今天,我刊出《脚踏着祖国大地》暨《四川三部曲》之第二部——《嘉陵江:流动的中国魂》。
楼主发言:1383次 发图:
最高打赏:
最新打赏:
  本帖:  献给我深爱的嘉陵江!!!  献给未来的嘉陵江人!!!
  答读者  《脚踏着祖国大地》暨《四川三部曲》首部《漫话岷江》出版后,受到读者关注,提了许多问题,问得最多的有两个:一、为何要分江写四川?二、另外两部何时出版?  为此,有必要在这里给读者作一个交代。  其实,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我是典型的川江人。换句话说,我读四川,读中国是从川江开始的,川江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那时正好处于大饥荒年代),保姆王嬢嬢为了我哥俩的营养,一手牵着我哥哥的手,一手抱着我,常到江边渔船上买鱼。如果运气好,还能买到江团或者剑鱼。尤其那剑鱼,只有一根骨头,从鱼尾连到鱼头,鱼头尖尖的,就像一把剑一样,除了那根剑骨再无鱼刺。后来我知道,那是中华鲟。  还是王嬢嬢,一次带哥俩乘木船去珍溪乡看望正在那里搞社教的母亲。珍溪乡坐落在长江边,江中有一个岛叫平西坝(现淹没在三峡库区中),平西坝长满了桂圆树。恰好树上结满了成熟的桂圆,我与哥哥就爬上树,剥皮、吃肉、吐子,桂圆特别甜,而且还果大肉厚子小,我们不知道吃了多少,反正晚上哥俩都流鼻血了。后来我知道,那桂圆曾是杨贵妃的喜爱,还曾为她专门修了荔枝道。  五岁时,我生了场大病,母亲和王嬢嬢带我去重庆看病住院,是我首次坐大轮船,首次去大城市。船靠近朝天门码头,母亲告诉我,这边是长江,那边是嘉陵江。下趸船,母亲见有冰糕买,给我买了一块,那是我首次吃冰糕,却出了一个大大的洋相——冰糕刚放在嘴里就大叫:“哎哟,好烫哦!”将冰糕扔得老远,过路人都在笑。出院后,父亲带我去解放碑、白公馆、渣滓洞、红岩村,我生出许多疑问,是我首次“旅游疑问”……  六岁时,一帮小男孩偷着到江边游泳,光胴胴地游,现在叫裸泳,最先学会的泳姿叫“狗刨骚”。母亲知道我下江游泳后,不但没有阻止我,还亲手缝了一条黑色的游泳裤。记得一天中午我舞着泳裤出单位门口,被值班的刘嬢嬢拦住,并叫醒午睡中的母亲,要母亲阻止我,母亲若无其事地说一句“让他去吧”,刘嬢嬢顿时火冒三丈,责怪母亲不珍惜自己儿子的生命。  再大点,一帮小孩去江边打工挣钱——剥菜头(做涪陵榨菜的头道工序)。我们先要枪运来的菜头,把菜头堆放在我们的领地;接着要一个一个剥去菜头头上的老皮,并分成两半,再将剥好的菜头一个个穿在篾条上;然后又将菜头串挂在江边搭建的木架上;最后就数串、打红、拿工钱。至今我心中仍然有一幅那个时代的川江画卷——菜头收购时节,长江沿岸的沙滩或石滩上,皆是晾晒榨菜的高大木架,一排连着一排,一排靠着一排,沿长江蜿蜒延伸,望不到尽头,蔚为壮观。今天,榨菜工业化后,这种景象再也没有了。  九岁时,文革重庆武斗结束,我独自一人首次长途旅行,乘轮船沿长江到下游江南的外婆家,进夔门,过瞿塘,望神女,出西陵,经武汉,到南京,游玄武湖、中山陵、无锡太湖、苏州园林以及大上海,给我留下太多的惊喜。从此,我好旅游了。
  由序言感觉这个题目对楼主而言似乎太大!  没有对嘉陵江两岸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而欲写出动人心魄的“嘉陵江:流动的中国魂”——是“魂”而非山水,难!
  以上建议或许冒昧,仅供楼主参考!
  @重庆皂角山李氏
16:48:42  由序言感觉这个题目对楼主而言似乎太大!  没有对嘉陵江两岸
文化的深入研究而欲写出动人心魄的“嘉陵江:流动的中国魂”——是“魂”而非山水,难!  -----------------------------  有同乡来关注,而且还是第一个,颇感欣慰。至于你提的“太大”,可以保留你的质疑,但万望你耐心看下去,谢谢老乡了。
  @重庆皂角山李氏
16:48:42  由序言感觉这个题目对楼主而言似乎太大!  没有对嘉陵江两岸
文化的深入研究而欲写出动人心魄的“嘉陵江:流动的中国魂”——是“魂”而非山水,难!  -----------------------------  @刀哥酉游
19:16:05  有同乡来关注,而且还是第一个,颇感欣慰。至于你提的“太大”,可以保留你的质疑,但万望你耐心看下去,谢谢老乡了。  -----------------------------  “酉游”乡亲雅量,谢谢回复!  做为在北培嘉陵江边长大、先辈参加过合川抗蒙钓鱼城保卫战而现身在外地的老乡我,读此帖还是颇感亲切!我比老乡您虚长几岁,希望您坚持发出来,我会耐心拜读的!
  步入青年,听到一首歌,读过一首诗。  那首歌是《古老的歌》,歌词唱道:  啊,啊,啊,啊!  这是首古老的歌,  巴山的日出月落,  这是首古老的歌,  川江的帆影渔火。  这是我熟悉的歌,  祖祖辈辈唱过;  这是我要找的歌,  依然在乡土上流传着;  这是我想唱的歌,  默默在心海里流着;  这是我想唱的歌,  如今我已经重写过。  啊,古老的歌,  啊,古老的歌,  迟早要开花、结果!  当时听还不怎么激动,可以后每当再听到那首歌,仿佛又回到我孩童岁月,又看见了巴山的日出月落,川江的帆影渔火,激流险滩中那片片渔舟以及在江边匍匐爬滩拉纤的纤夫们,更听到他们那苍凉悲壮的号子声……在决定写川江之前,我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重写川江的那一个人。  那首诗是《川江号子》,诗中写道: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  来自万丈断崖下,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从悬岩到悬岩,  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  一支桨四个人;  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  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但是几千年来,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凡没有亲身目睹或经历那场景的人,读这首诗,心灵不会有共鸣。而我,是那场景的亲身目睹和经历者。这首诗留给我的,除了共鸣和震撼,还有一份凄凉。这份凄凉一直缠着我,想挣都挣脱不开,而且越缠越紧……直到决定写川江,我才明白那份凄凉的含义:  不只是有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在倾听她,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我!也在倾听她的呼声,并且一直在将她的呼声记录下来,如今在书写着她的呼声……
  @重庆皂角山李氏
16:48:42  由序言感觉这个题目对楼主而言似乎太大!  没有对嘉陵江两岸
文化的深入研究而欲写出动人心魄的“嘉陵江:流动的中国魂”——是“魂”而非山水,难!  -----------------------------  @刀哥酉游
19:16:05  有同乡来关注,而且还是第一个,颇感欣慰。至于你提的“太大”,可以保留你的质疑,但万望你耐心看下去,谢谢老乡了。  -----------------------------  @重庆皂角山李氏
19:51:07  “酉游”乡亲雅量,谢谢回复!  做为在北培嘉陵江边长大、先辈参加过合川抗蒙钓鱼城保卫战而现身在外地的老乡我,读此帖还是颇感亲切!我比老乡您虚长几岁,希望您坚持发出来,我会耐心拜读的!  -----------------------------  谢谢你的耐心!
  真正读川江,始于1982年。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回川从事气象工作。  气象是什么?是雨,是水,是江,按行话说:气象地理一体、气象江水一体。如果说以前对江河情感多一点,以后就增添了专业视角,多了一点理性思维。恰好那时遇到两件事,一是参加了1981年嘉陵江特大洪水的灾情实地调查,二是收看了《话说长江》等江河片。这两件事对我后来的“读江”影响很深很深。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地理人(气象人就是地理人)还得加一上句 “记万言字”。胡适《读书》中一句“(读)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的话对我很有用,可我把“口到”变成“脚到”。别说,还真灵,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健强了体魄,还欣赏了江景,品尝到江味。关键,一写就会冒出许许多多的疑问,求解疑问就得读书,就是学习。难怪宋人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培根也说过:“写作使人精确。”都说环境造人,我“走着读江记江”算是川江环境造就的吧。  时光如梭,弹弹指头,三十年一挥间,时间来到2008年初,我在为上海世博会四川馆设计主题词,逐本翻越自己的日记时,有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并在日记中写道:  日记记得最多的是川江。川江上的个个人文遗迹串联着历史和文明的精彩,川江上的个个景色串联着一条江的美丽,真可谓“积累成金,读江成书”。  正是那次翻阅,让我有了写四川三江的冲动、决心和行动,并在日记中写道——  这是我人生的一次大转身:前50年我把江当作书来读,后半生我要把江当作书来写!  以上就是我的川江人生轨迹,也是我“分江写川”的原动力。  除此之外,分江写川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读江,让我明白了两个朴素的人类学道理:川江上遗留的个个人文遗迹,是在向后人们讲述着曾经的存在与合理,更是在讲述某些历史和文明的道理。人类文明本质是江域文明,人类精彩本质是江域精彩,人类的差异本质是江域的差异。  二、是想通过分江写川来破解“四川是什么”的命题。换句话说,“分江写川”除了要区隔三江个性外,还想“立道”——立四川写作之道。有两位先人教我行文先立道。一位是川人都敬仰的李冰,他建造都江堰“因地制宜”,我写四川就“因江制宜”了。另一位是大文豪、嘉陵江人欧阳修,他的文学成就源自“无道无文、道文合一”的理念,我读他的“道文论”还真有醍醐灌顶之爽,顿开茅舍之快:  原来,川“道”就在川江中。今天,我只是把三十多年来读江的心得写成三篇作文而已,岷江是一篇,现在的嘉陵江是一篇,以后的雅砻江也是一篇。  三、想对“川人多元说”拨乱反正,这正是嘉陵江要重点书写的。或者说,嘉陵江这本书将回答“川人是什么样的人”的话题。
  关于读者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我一言难尽,因为我也不知道何时能完成第二部和第三部。  写岷江,我仅花了三百天,不到一年时间,因为我只要将日记录入电脑,再整理一下就行了。可写嘉陵江,我遇到一个大大的“坎”,迈坎不易,一直拖到今天。  哪个坎?  嘉陵江是一条人杰之江,必须迈过“写江必写人”的坎!  然“写人必触史,涉史必有据”是史学界的铁律,叫“实证铁律”,更何况还涉及到写现代人物,我是在给自己出难题。虽然我不怕难题,也曾废寝忘食读史,不仅耗去我太多的时光,可还是不能自拔。为此,我曾丧失过写作信心,怀疑自己能否迈过嘉陵江这道“坎”。  幸好一位友人“钻进去,要爬得出来,扬你行者之长”的话,让我幡然醒悟,我奋力地呼喊着自己:给我爬出来!  怎么爬?  这么爬——  一、我非史者,只是行者,只能干行者的事,以“江的历史地理”来展现它在“国家历史地理”中的那一份分量。故而,本书写人写史,遵循三点:  其一,不争论,不纠缠,不论证,将写作的重心放在历史的大脉络、地理的大疆域、人文的大成就上,力求挖出嘉陵江对国家历史地理的那份特殊贡献。  其二,牢牢把控写江为本的原则,尽量不去纠缠历史细节,而是找出人杰们为中华历史道路奠定的那块历史性基石或丰碑。而且,尽量把单个人杰放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以突出他们在整个民族史中的历史地位。  其三,本书更想将嘉陵江的个个人杰铺垫的历史基石串联起来,勾勒出一条中华的历史轨迹,使人杰们更具有承前启后的连贯性,让我们这些后辈看看我们的先祖是怎样一步一步走来的,这对于中华可能更有未来的意义。  二、游乃我之长,抒乃我之好,在壮美山河与人文胜迹中迸发山河感、历史感与人文感是我这个行者的乐趣。  景色好办,看到什么写什么,有本事写出亮点。人和历史这事就有点难办,因为历史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n个人可能会有n种见解。不过我还是有办法,即:不要怕被读者鞭挞,在行走中把我的历史观抒发出来,至于对与错,交给读者去鞭去审好了。我为此还是要声明:  我不想,也不可能说服每一个读者都认同我的观点,关键是我能不能说服我自己,能说服我自己,就够了。若有共鸣,我会很高兴的。  对江,对人,对史,我特有感情,偏偏嘉陵江是江,出人杰,人杰又写史,而且还写得特别精彩,最能让我动情——  她特有母亲感,是中华民族氐羌巴族源的母亲河。  她特有历史感,是中华国史起源的源头。  她特有文化感,孕育和诞生的文化特别有仙气和川味。  她特有成就感,中华几个最伟大的时代,她是主角。  她特有基石感,在她身上诞生的个个人杰,在历史进程中铺下了块块牢固基石,连接成一条中国道路。  她特有气节感,人杰们个个顶天立地,风范万古,就连在她身旁造就的蜀道、方山城堡、城市也铁骨铮铮。  她特有山河感,她从岷山、秦岭和大巴山一路走来,注定是一条大美的山河之江。  她特有未来感,在她身上诞生的邓小平,开启了中华世界化以及未来的征程。  我,若能把此等感觉统统抒发出来,那就够了。如若嘉陵江人看后能迸发出“嘉陵自豪”并拍着胸脯见人就说:“我是嘉陵江人!”若非嘉陵江人看后能生出“嘉陵情怀”,见嘉陵江人就伸出大拇指说:“佩服,嘉陵江人!”那呀,就烧高香了。  所以,本书的文体为:游记+心得(或感概)。  三、读嘉陵江,我还读出一个“味”,这“味”给我写她定了个“调”:  我是个乐观派,对自己祖国以及祖国书写的历史特别看好,不属于那种“赞古否今”或“赞今否古”的人,而是属于“既赞古又颂今”以及还特别期盼祖国未来更美好的那一类人。是的,祖国很曲折,就像嘉陵江很曲折一样;有灾难,就像嘉陵江多灾难一样,但我还是很乐观。因为读嘉陵江让我懂得一个道理:把曲折与灾难当作财富看,灾难之后会有补偿,苦难之后定是辉煌。中国,那超长的生命尺度哪有不出现大坡大坎,大苦大难,但祖国始终没垮,而且还不断地前进着,算是一道最令人乐观的世界命题。再加之江山特别美,能给我美的享受。所以,我走读嘉陵江不是“苦旅”。  另外,历史有点学究和枯燥,我可不想学究,更不能跟着枯燥,会尽量的通俗,写得直白简明一点,当然也想写出点感情,就试着写吧。  今天,嘉陵江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我晓得,天涯高人云集,本书会遭到高人们的鞭挞或者拍砖。不过,一家之文,无所畏惧,万望天涯读者切勿手下留情,特立此序为证!
  注:本书指“泛嘉陵江”,“泛”的地理范围为长江以北,北至秦岭南麓,西至涪江(有学者认为“巴”与“蜀”以涪江为界),东至长江三峡。这一地理范围有两重历史地理的含义:  一、嘉陵江与巴山一体,嘉陵江人就是巴人。  二、嘉陵江上游属“秦”地,而且嘉陵江与渭河是中华两条最亲密的河流,可谓“秦巴一体”或“嘉陵渭河一体”,所以,书写时会将嘉陵江与渭河紧密联系在一起。
  引子:刁蛮乎?杰出乎?  ——从印象说起  嘉陵江,是一条什么样的江?!  或者说,她在中国千万条江河之中,究竟有何特别另类或精彩的地方值得我去阅读和书写?!
  先看画家眼中的嘉陵印象……
  据说这是画圣吴道子的画。
    这也是吴道子嘉陵江三百里
    这是关山月画嘉陵江。
    这是韩绪瞬嘉陵行舟图
    马凤岐嘉陵江山图
    宋文治嘉陵江晓行图
    吴一峰嘉陵江山水卷
    张大千1947年作嘉陵江
    赵振川嘉陵江畔
  其实,嘉陵江在中国千万条江河中再普通不过了。在百度中,她是被这样描述的:  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凤县秦岭主脊海拔2598米的代王山南侧大凤沟,因流经凤县的嘉陵谷而得名。干流分别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和重庆市,在重庆市朝天门码头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八渡河、西汉水、白龙江、渠江和涪江等。全长1120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长度仅次于汉江,流量仅次于岷江。  再从流域图看,可以得出百度没有描述的三个地理信息:  一、嘉陵江流域处在中国的第二地势台阶上,她不只发源于秦岭,还发源于另外两座大山:岷山和巴山;  二、嘉陵江上游距离中国另外两条江河渭河和汉江发源地很靠近,是中国又一处三江源,我称之为“小三江源”。  三、嘉陵江是川江中的一条。  既然嘉陵江是川江,那么,川江是什么?
  国人第一川江印象,可能算长江三峡了。像我们50后的川江人,三峡的确应该是川江第一景观印象,纤夫拉纤该是第一人文印象了。  老实说,川江无论在历史或者现在,都有着不好的印象。那么,都有些什么不好的印象呢?至少有两个不好印象:一是“穷山恶水”的印象;而是“刁蛮”的印象。  的确,瞿塘峡大溪乡一位大溪文化研究者冉启春给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远古,这里就曾生活着一个比巴人还早叫“蛮子”的族群,至今还遗留着无数个中国最早的穴式古建筑蛮子洞,也孕育了蛮文化或巫文化以及随后的巴文化。  显然,“蛮”字最初并非贬义词,只是先祖们的一个称谓。可随着历史的演进,“蛮子”一词越来越被贬义,专门用来指未开化的野蛮人。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再后来,文明人干脆用“蛮子”来骂人了,南蛮子,苗蛮子,野蛮子,刁蛮子……  的确,我接触的“下江人”即东部沿海人中,就有对川江有着极为不好的负面印象。我以三例为证:  例一:1970年夏,母亲和哥哥来江苏接我回家,无锡的大姨、大姨夫带我们乘渔船游太湖,吃太湖鱼,哥俩见浩瀚的太湖,使个眼色,脱下衣服就跳进太湖,畅游起来,大姨妈见状直叫:“要不得,要不得,吓死人了”,母亲和姨夫在一旁笑……大姨妈只得无奈地说:“哎哟哟,野得来……”我大姨的“野”是否有“刁”之意?  例二:1978年到南京上大学,常去常州外婆家,常与从未出过江苏的外婆交谈,她心中的四川就一个印象:穷山恶水!  例三:2014年,乘福州至重庆的火车,中铺一对福建莆田母女去渠县,妇女弟媳是渠县人,暑期带女儿到弟媳家乡看看,列车进入大巴山,她对窗外的景象同样用“穷山恶水”四个字来形容。  其实,就我这个出生在川江的人而言,嘉陵江最初印象也非常不好。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出差深入大巴山,行走嘉陵江,去收集1981年洪水灾情资料。那时嘉陵江和大巴山给我的景象是:山坐坐光秃,江条条浑浊,房大多破烂,民多数贫困,真是一方穷山恶水!
  可正是从那次行走开始,我对嘉陵江印象有了三级跳。  印象一级跳——  那次行走,虽有不好印象,可我还是感受一种江域人文情怀的冲击,并将那个冲击记录在日记中:  每到一地,我会从当地人口中知道在他们那里降临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嘉陵江人好像有一种特别爱炫耀的情怀:一说到自己的家乡总会先炫耀一番,我们这里出了某某人。不过,我心里无论如何也不想在“刁民”与“伟人”之间划等号:难道穷山恶水既出刁民也出伟人?  接下来的每次嘉陵江行走,个个杰出川人与个个人文遗迹会不断呈现,会受到嘉陵江人“爱炫耀”的反复冲击,尤其今天旅游时代,人杰故居的大修缮,这种冲击会越发浓厚和强烈。渐渐地,“刁民”与“杰出”似乎在我心中划着等号:刁民与人杰之间肯定有着内在联系!直到今天我才明白,“爱炫耀”是嘉陵江人特别另类的人文情怀,就像成都人因都江堰养成“好悠闲”的另类情怀一样。  印象二级跳——  那已经是跨世纪的事了,一是因为我走过了四川所有的江河,对每条川江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区隔;二是为破解江河人文疑问,读了很多史书,渐渐成了史学爱好者,甚至比自己的地学专业还要上心;三是几个偶然起因激发了我对“四川是什么”以及“川人是什么样的人”话题的认真思考。正是这些思考,成了我印象转折的几个关键节点。  几个关键节点分别是:登忠县石宝寨层楼,见一方石刻上刻三个大字:大方直;余秋雨先生的“四川大幸论”;《南方人物周刊》推出《四川人是天下的盐》的专辑;阅读四川史学者陈世松先生《天下四川人》的书;为上海世博会四川馆设计主题词,进而决定书写四川三江。  先说“大方直”。人们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此话潜台词是说,一方水土的性格决定一方人文的性格。显然,包括嘉陵江在内的川东人的性格就如同“大方直”三个字。为何嘉陵江人大方直?这正是本书的写点。
  咳,吴道子塑像和“大方直”石刻两张照片无法上传,可能是我相机的像素太大的缘故。
  再说余秋雨先生“四川是中国的大幸”的论断。他虽然没有解释为什么四川是中国的大幸,可我这个川人要思考呀,结论是——  可从三个角度证明“大幸论”是正确的:一是地缘决定的,二是历史书写的,三是川人证明的。总之一句话,四川才是撑起中国不亡的那片天,扛起中国不塌的那个肩。  至于地缘怎么决定,历史怎么书写,川人怎么证明,正是本书的写点。  再说“川人盐论”。那是2005年11月,《南方人物周刊》推出《四川人是天下的盐》的专辑,专辑发刊词开宗明义提出“川人盐论”:  对于中国人来说,“四川”实际上是另一种时空的代名词。  从来没有人敢于忽视这个时空,但也从来没有人能够全面解读这个时空。解读四川,要从文化入手。解读文化,要从人入手。  “出川一条龙,在川一条虫”。对于我们来说,这句民间俗话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咒语,促使我们不断寻找四川人的真相。  《圣经》中基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要做世上的盐”。这个盐,是一种很重的担当和责任。如果说川菜是天下美食之盐,味道最重、最特别,那么我们希望,而且认定,四川人是天下的盐。  可专辑一不小心又提出了“川无圣论”:  尽管四川自古多才子,但四川这块地界几乎不出圣人,不出道貌岸然的模范。甚至也很少出状元探花。它出的都是大小的鬼才、怪才和异端。  专辑一刊出,响应强烈,新浪网配合专辑开辟了评论专区,评说火暴,更因评选“最有味道的四川人”而引发川渝争论。我一直关注那次评说,并写下我的见解——  既然川人是盐,那好,就拿盐来说事,给出三个推演:盐是生命物质,无盐生命就无力,就是说中国人离开了川人就无力。盐是百味之首,无盐百味就无味,就是说中国味道少了川味就无味。英语“拯救”一词源于拉丁文的“盐”,就是说中国遇难没有川人就无救。  乖乖,“川人是盐”竟可得出“国若无川就无力、无味、无救”的三无结论!对此结论,国人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我看到这样一个历史地理事实:中国多次大难不少是四川人拯救的,如大禹治水,抗击日寇和否定文革。其中大禹和邓小平都是我们四川人,八年抗战的中心就在四川重庆!  另外,我对“川无圣论”给予最轻松的反驳:赋圣司马相如、诗仙李白、词圣苏轼皆我川人是也,川人岂无圣焉?不过再一想,此论也对,圣非人,川人是人,还是不出圣为好。  再说阅读《天下四川人》的心得——  这本书列举了“川人多元说”的各种说法,诸如:龙虫论、川耗子论、鬼才论、老少论、小器论、攻心论、盆地论、假打论等等,真是数不胜数,还勾勒了川人百态。看来,“川人说”应该是中国省区市中最多的一个,而且是最褒贬不一的。本来,出现“川人多元论”很好理解。一是因为四川本就移民省,四川人就是天下的中国人,多元不足为怪。二是因为四川地域辽阔,地理多样,民族众多,民风方言多如牛毛,本就多元。  但是,该书写的川人仍有局限,大都停留在川中盆地的人文,却忽视了四川另一块巨大区域甘孜、阿坝、凉山和攀枝花的人文。事实上,完整的川人,男性由“川东汉子”、“川西男人”、“康巴汉子”与“彝族汉子”组成,女性由“嘉陵女子”、“川西女子”、“康巴女子”和“彝族女子”组成。也就是说,“川人多元说”中潜藏着一个误区:瞎子摸象、张冠李戴。误区的根源是,缺乏科学精神,即不按自然或人文区划去评说川人。误区的后果就像川剧变脸一样,川人多变了,矛盾了,甚至丑陋了,就有了张纪中版《笑傲江湖》的青城道士,有了《抓壮丁》、《傻儿司令》以及《林汤圆》的川人形态,搅混了对川人本质的认识。  那么,川人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川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在我看来,这本书忽视了两个最本质的“川人说”,那就是“刁蛮说”与“人杰说”。嘉陵江人刁蛮,文革武斗就是最好的例证,却偏偏出了其它江河不可比拟的中华人杰。雅砻江上的康巴汉子也刁蛮,却出了统一西藏的格萨尔王,成为藏民引以为自豪的英雄。  显然,我已将“刁蛮”与“杰出”划上等号。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这一年对于我,也是重要的一年,决定书写四川三江。其实,书写四川三江,是我对“四川是什么”认知的一个总结——  川者,江也!  四川是一部“江论”,解读之“道”藏于三江之中:岷江,是一部“和谐论”,以美为本,文明为脉,和谐为魂;嘉陵江,一部“决定论”,以江为域,以史为脉,人杰为魂;雅砻江,一部“交融论”,古今为本,希望为脉,交融为魂。三论一体,便是川道。四川,的的确确是一部地理人文的巨著,要读懂它尚待时日。  总之一句话,识川必识江,爱川必爱江。
  楼中之人可否教我上传照片?怎么我的照片传不上来,是否受像素的制约?
  赏阅了所发嘉陵江山水画卷!谢谢楼主!  我未在此论坛发过照片,但据在其他有关论坛发照片的经验,事先要降低照片“内存”才能上传的——一般要降至1000k以内,这可通过“光影看图来做。
  @重庆皂角山李氏
20:36:06.0  赏阅了所发嘉陵江山水画卷!谢谢楼主!   我未在此论坛发过照片,但据在其他有关论坛发照片的经验,事先要降低照片“内存”才能上传的——一般要降至1000k以内,这可通过“光影看图来做。  —————————————  谢谢 明天上班问专业人士  
    蓬安吴道子塑像
    忠县石宝寨层楼中的石刻,是川东人的写照。
  印象三级跳——  写作之前,为了更准确地定位嘉陵江,我作了四个准备性的功课:  一、把杰出川人出生地标注在地图上;  二、把杰出川人年代标注在历史坐标上;  三、筛选中国著名江河并进行概要性对比;  四、走完嘉陵江。  前两个功课,会呈现出一幅江域人杰地图,一个人杰历史坐标图。随之,也就有了三个结论,我称之为“嘉陵结论”:  一、杰出川人中的绝大多数诞生在嘉陵江!  二、中华最远古的那一头是嘉陵江人,他们是华胥和伏羲;中华最现代的这一头居然还是嘉陵江人,他是邓小平!  三、中华所有最伟大的时代几乎都有嘉陵江人在创造伟大!   再看“江河对比”。  在中国江河中,就人文而言,我最看重三条:一是嘉陵江,二是渭河,三是湘江。我的对比是——  渭河及流经的关中,曾经是中华帝乡,堪称“帝王之河”,中国五千年历史,有一半浓缩在这条河上。如果说黄河是中华的摇篮,那么渭河则是“摇篮中的摇篮”。中华文明某种意义上讲是从包括渭河在内的“小三江源”起源和发起的,更是在渭河成长、壮大的。然而,一个无情的历史悲剧开始了,自“安史之乱”起,渭河渐渐被边缘化、淡化,逐渐退出了历史的主舞台,让位于其它江河,这是中华地缘地位转移的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我想留住渭河的辉煌,但历史没能留住啊。  湘江,中国一条非常精彩的江,在中华历史抛物体不断跌落之际,是她在顽强用力地托举着。这么说吧,她崇尚文化,却没有文弱之态;整条江人,包括市井小民,都以纵论国是为乐为任。楚人刚烈、直率、热情,民风彪悍,与受儒家思想侵染的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截然不同。岳麓书院门口对联写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就是明证。杨度曾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是的呀,中国近现代历史,某种意义上讲是湘江的人书写的,中国人站立起来特别要感念湘江,感谢湘江人,这其中就包括毛泽东。然而,湘江的人文历史与之中华相比,毕竟太短,她走进历史舞台最早只能算到春秋时期,之前就没有多少精彩。或者说,湘江精彩多在近代和现代。  而嘉陵江,是中华江河中唯一的一条人文历史跨度最长,也最持续的江。她不仅肩负起了中华人种与文明的双重起源,还在中华每每关键的历史关头起到关键的作用。更为精彩的是,她在中华走向未来,抛起下一个抛物线的时候,大放光彩,大大给力,这其中就有嘉陵江人邓小平的特殊贡献。  当三个功课做完后,我振奋过,但也有一份担心——我是不是在拔高命题,自己给自己出难题?!
  然而,在振奋与担心中,我更有一份冷静。  为了这份冷静,我于2010年秋,独自一人背包行走嘉陵江上游30个县,历时三个多月,去完成最后的功课,那是我近三十年读江读史“厚积”之后的再行走。  结束行程后,母亲问我:有何感受?记得我是这样回答母亲的:  什么是历史的天空?  走在嘉陵江上,我就特别有历史的天空感。因为,我的祖国在创世之初先祖们就从嘉陵江跨进黄河,走向中原,开启开辟中华大疆域的烈烈历史征程,堪堪八千年!  什么是历史的穿越?  走在嘉陵江上,我就特别有历史的穿越感。因为,我是从中华最现代的这一头穿越到中华最远古的那一头!的的确确听到她在向我倾述着一个关于中华的本源命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要去哪里?  什么是民族的血脉?  走在嘉陵江上,我就特别有民族的血脉感。因为,几乎中华所有的早期称谓,诸如“龙的传人”、“中华”、“炎黄子孙”以及“华夏”都与嘉陵江人有着最直接的关联!  什么是历史的红利?  走在嘉陵江上,我就特别有历史的红利感。因为,祖国无论有过辉煌还是苦难,都是祖国永远的红利,够我们后人吃的!  什么是未来和希望?  走在嘉陵江上,我就特别有未来感和希望感。因为,现代嘉陵江人已将祖国带向更辽阔的世界,更美好的未来!  以上所有感受,概括为两句话:嘉陵江的历史及地缘地位和贡献最具有国家性。她上万年流动和铸就的,不仅仅是巴人或川人的灵魂,还是中国的灵魂!  母亲听后愕然。  是的,这就是我对嘉陵江的评价,故而有了本书的标题。而我,正是带着这份嘉陵江情怀进入写作的。  当本书首篇写完之时,我又有“当奥秘被照亮”的幸福!  什么奥秘被照亮?什么幸福?且往下看——
  !'期待大作  
  先欣赏一下嘉陵江大地
  该翻页了
  再看看嘉陵江的江姿
  还没有翻页???
  为了翻页,再发画家们的画作
    嘉陵江山图
    嘉陵江山图之二
    吴道子嘉陵江三百里画作之三
    张大千画嘉陵江
  【提要】我们是谁,从哪里来?  从中华众多的古籍中,我梳理出中华创世的大致轮廓:大约距今8000年前,世界的东方大陆正在孕育农业文明之时,嘉陵江流域降临了三位杰出人物:华胥、伏羲与女娲。三人的关系有一条是一致的,即华胥与伏羲是母子关系,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就说法不一了。他们的初期与中期大致活动在嘉陵江中上游与渭河上游区域,晚期则在中原。这些古籍是在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凤的传人!我们来自嘉陵江和渭河!  三杰降临?中华创世  日,行走嘉陵江上游(川陕甘)的脚步起步了,出发前,我写道:  那是一块尚未去过并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中国许多史诗般的故事发生在那里,中国四条古道之一的蜀道散布在那里,中国若干美景镶嵌在那里。我清楚:这是一次艰辛的旅程,需坐长途客车一个个县走,偏远处还要搭‘货的’、‘摩的’及‘拖的’,徒步、登山、涉水以及住农家;这是一次孤独的旅程,没有同伴,发生的一切都得独自面对与处置。但这一步我无论如何也得迈出去,因为我明白: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个信念:聆听一个民族在这条江上一万的倾述。  我把这次行走也称之为“寻祖”,花了三个多月,年底返回蓉城成都。  之所以叫“寻祖”,是因为在我的历史认知中有一个认定:华胥、伏羲与女娲是中华的创世三杰。  这话可不是随意乱定的,我有几条理由:  第一条,创世三杰的传说到顶了,即在他们之前就再也没有人物被传说了。  第二条,人类早期是母系社会,中华传说以一位母亲开头,符合历史常识。  第三条,伏羲创八卦,既是全民意识,还有历史的真实,有不少考古成就。  第四条,靠一个历史的道理:传说是民族初创的历史母语。这话意思是,人类注定要有传说阶段,中华也不例外。另外,传说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说,一类是神话传说。显然,“华胥履迹”、“龙的传人”、“八卦问世”、“女娲补天”等是我们中华的历史传说。  不过,说这么多,我知道,也不会得到现代实证主义的认可。我可不管是“实证的”还是“传说的”,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根,有祖先。  我特别赞赏余秋雨先生在《寻觅中华》一书中谈及祖先时用的两个词语,一个叫“传说中所沉淀的群体密码”,一个叫“混沌时代所蕴藏的神秘真实”。因此,我在寻祖的行程中,特别关切的有两点:一是能否找到中华创世时“沉淀的群体密码”和“蕴藏的神秘真实”。二是中华开头究竟在干什么,头开好了吗,方向定对了吗?  答案可能找不到,但我也可以缅怀一下先祖,我毕竟也是龙的传人。
  三杰之首是母亲,叫“华胥”,我称她为“华母”。  从古籍中,我大致梳理出一条华母的地理轨迹:四川阆中(华胥之渊或雷泽)—甘肃西和(仇池山)—甘肃天水(成纪)—陕西蓝田(华胥陵)。  自然,寻祖的首站定在阆中。  经阆中市文联主席彭莉女士的介绍,我结识了侯国刚老先生,他是伏羲文化研究人。  我们在茶楼摆龙门阵(四川“摆龙门阵”即“悬侃”、“闲聊”,我们恰好在侃谈“龙的传人”故事,还真摆的是龙门阵)……  侯老侃侃而谈,先描绘了“华胥之渚”的美丽……  我好奇地问:“华胥之渚”或“雷泽”在何地,有说法吗?侯老问,你去过阆中的哪些地方?我说,这次来就是想寻找“华胥之渊”,不知何处找。他幽默地说:阆中处处有雷泽。你最好去两个地方看看,一个是兰家坝新石器遗址,第二个是构溪河湿地公园,或许你能找到心中的“雷泽”。  而后,侯老描绘了华胥部落(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女性多而且美貌聪慧……  侯老说的引起我共鸣:嘉陵江本就出美女(见后《嘉陵美女》),或许华胥是首位“嘉陵美女”。另外,雅砻江有“泸沽母系”,大渡河有“东女母系”,或许嘉陵江早就有“华胥母系”,三大母系一起构成了四川远古的三江母系格局。  接下来,侯老讲的故事直逼我最关切的问题:华母为何向北走?  他的主题是:华胥是母系酋长的公主,与北方陇山“风雷氏族”的英俊少男(可能是母系酋长的公子)在阆中的“华胥之渚”邂逅,两人便一见钟情,恋爱了。爱产生了两个结局:华胥怀孕;两个部落结盟。  我认同这个故事,并写道:  结盟,是华胥故事的本质。  此举意义有三:一是部落地盘扩大、人口增加、实力增强可以采用非战争的手段来实现,“姻缘政治”成为万古话题;二是打破了氏族内部近亲群婚的陋制,开“混血优生”的先河,果然降临了中华第一伟大哲人伏羲;三是有了国家雏形——“华胥国”(早期国家是部族间的联合体)。当然,还可能是中华婚姻制度与男权社会的问世。  ——《阆中寻祖记》  这样,华母的地理足迹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孕后,她知道自己将为人母,天性促使她开辟华氏领地。这时,她的智慧、性格和美貌起作用了:为了结盟,她们踏上了北征的行程,沿嘉陵江逆江而上,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一个叫“仇池”的地方,生下一男孩,取名“伏羲”。然后继续北走,翻越秦岭,从长江的嘉陵江来到黄河的渭河,走到一个叫“成纪”的地方。接着,又沿渭河而下来到一个叫“陈仓”的地方。再沿渭河向东走,华母走到秦岭北麓山区。由此,一座山叫“华山”,该地也有了“华县”与“华阴”等地名。最后,华母定居于陕西的蓝田,并仙逝于此。后人将她的陵墓定名为“羲母陵”或“华胥陵”。  华母的这一走,非同小可,使长江部落与黄河部落结成一体,中华从此拥有黄河长江。  ——《阆中寻祖记》
  还不翻页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擦摩擦是什么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