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气功修炼

初练气功者应掌握的常识
  气功是我国传统的身心锻炼方法,有调整阴阳、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功能之作用,不仅可以健身,还能治疗多种慢性疾病。许多中老年人想练功健身,但又怕练不得法而“走火入魔”,那么初学练功者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气功健身的特点
  气功的功法种类繁多,所以应因人的体质、生活环境等不同而选择适合自身的功法。这里所涉及的是静功。气功在编排上虽千变万化,但其核心都离不开“三调”:即调心、调息(调气)和调身。
  第一步调心,就是首先应做到调整、控制意识思维活动。
  其基本要求是排除私心杂念,做到“清心寡欲”,以达到入静状态。为了更好地练功,必须选择清静的环境、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练前排净二便,再宽衣解带,以防影响入静。所谓入静,就是通过意守的方法,变“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再进一步做到“无思无想,恬静愉快,悠然自得”,这是动中求静的方法。所谓意守,就是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种活动中,或者意守某种对身体有益的事物。其中最常用的是意守呼吸,结合意守“丹田”,意守呼吸就是调息,意守“丹田”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肚脐下1.5寸的“气海穴”,两者结合叫“气贯丹田”。方法是腹式呼吸,吸气时使膈肌下降,小腹外鼓,后致“丹田”,呼气时小腹回缩。此法可对胸腔、腹腔内脏器官产生柔和的按摩作用,改善内脏的血液循环,加强生理活动。如饭后有腹胀气闷情况,可先进行胸式呼吸,意守两乳之间的“上气海”即膻中穴,以加强心肺功能,改善腹胀气闷。也有人喜欢意守命门穴(十四椎下正对肚脐),以补益肾气。开始练功时往往不能很快入静,这时不可急躁,要循序渐进。
  第二步是调息,就是调整和控制呼吸,以帮助调心和意守入静。
  基本要求是呼吸要做到“细、静、匀、长”,以逐步达到“无声无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境地。锻炼时要顺其自然,不可急于求成,以免出现偏差。
  第三步是调身。即调整控制身躯,保持一定的姿势,以帮助入静。长时间维持静态姿势,可以调整全身血液的分配。气功调身一般包括坐、卧、站、跪、行5 种情况,也就是5 种练功姿势,任何一种姿势都要配合调心和调息。原则是“以自然为高,以舒适为法”,但初学者以坐姿为宜。
  总之,练功的基本要求是“心要清,息要静,身要松(放松)”,并灵活调整动静、快慢、松紧等。三调之法,初练之人功夫浅,必然是“有意之调”,此时用意太过,反而耗神 ;练功纯熟之后,功到自然成,就会过渡到“无意之调”的阶段。概括起来就是“积极主动,持之以恒,舒适自然,循序渐进”,做到以上四点,定会成功。
  2.哪些人不宜练气功
  气功虽然是身心锻炼的好方法,但实践证明,常常会有少数人在练功过程中出现偏差,除了练功方法不当外,还与练功者在练功前的心理素质、个性缺陷等因素有关。也就是说,有的人不宜练气功。
  个性素质有缺陷者。过分关心自己健康、敏感多疑、性格孤僻、容易激动者 ;平时性格内向、做事极为谨慎者 ;或固执己见、爱钻牛角尖者。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这类人练功易出现偏差。
  对练功朝三暮四者。练功前要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一旦确定,就要潜心练习,不可同时练几种功法,也不可今天练这一种,明天练那一种。几种功法相互影响,或换来换去,搞得心神不定,不但会影响练功效果,还特别容易造成气乱,出现偏差。
  有精神障碍倾向或精神病病史、家族史者。曾经出现过或现在仍不时出现意识障碍、抑郁状态或痴呆状态以及精神分裂症、癔病、躁狂性抑郁症等的中老年人不宜练气功。因为练功入静之后,体内精神障碍因素容易被激发,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兴奋灶,会使练功者出现精神异常,并且不易自主地恢复到练功前的正常状态;在直系亲属中,有患过精神病的人,以及在个性特征上具有高“暗示性”者,一般也不宜练气功。因这类精神素质的人,练功时可能诱发精神障碍。即使患病已经康复,练功也易再次发生偏差。
  长期心理过于压抑者。在练功时的入静状态下,因解除了内心抑制,易出现情绪激动,个别病人还容易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失调,导致精神障碍。
  平时受迷信影响太深者。平时过于迷信,或受邪教影响太深、或对气功过于痴迷者。这种人容易把气功神秘化,易于接受言语、行为的暗示,还往往会把某个所谓“气功大师”奉若神明,当作不容他人怀疑的偶像。这种人不但易在练功中诱发精神障碍,出现偏差,而且对产生的不良后果往往执迷不悟,纠正比较困难。
  3.练气功时应注意的事项
  有较严重疾病者初练功时最好有医师指导。
  练习气功不能三心二意。应正心诚意,以尽快掌握功法。不可乱用未经实际证明行之有效的功法和练功口诀。凡遇大喜、大怒、惊恐等较强的七情干扰时不可练功,须待心情平静后再练。练功期间不宜看惊险剌激性较强的电影、电视、小说等,以免干扰练功。
  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练功。练功房内要舒适,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练功已入静者,要避免他人干扰。凡遇大雨、狂风、雷电交加的天气,无论室内外都不宜练功。有些动功,也不宜在早晨的树丛等处锻炼。
  练功前15分钟须停止较剧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
  饥饿、饱食的情况下禁忌练功。注意不同功法各自的禁忌,如空腹不练“内养功”;饱食不练“强壮功”等。
  功发动后不可突然停止,要慢慢停止发动然后再收功。
  练功时不宜穿紧身衣裤或当风而坐卧,以免受凉。练功时要除去眼镜、饰物、假牙等物,以免影响入静和身体的运行。
  练功时避免入睡和贪恋功中景象。练功时入睡或昏昏沉沉不能收到练功效果。练功时出现舒适、欣悦之感不可久恋,一般每次练功不宜超过2个小时,不可随意延长练功时间。
  练功期间的宜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忌吸烟饮酒和饮食过于油腻。
  练功期间,生活中要注意动静结合、练养相兼、劳逸适度。治疗疾病期间,生活中要注意练功要节制,最好暂停性生活。您现在的位置:&&>>&&>>&&>>&
热门图片文章
气功修炼文章
&[][01-24]&[][10-10]&[][10-08]&[][10-08]&[][10-07]&[][10-07]&[][10-07]&[][10-07]&[][11-13]&[][11-13]&[][11-07]&[][11-07]&[][11-07]&[][11-07]&[][11-07]&[][07-24]&[][07-24]&[][07-24]&[][07-22]&[][07-22]
共 28 个文章&&首页 | 上一页 | 1
| &20个文章/页&&转到第页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练气功的好处
一、气功锻炼与阴阳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内外、动静、水火、呼吸、虚实等。由于这两个面的变化,既构成了一切事物,也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气功锻炼也应该按照阴阳学说来进行。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应用在中医学上,有这样几个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而且它们不断在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着的。由于不断地在互相排斥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如《素问》疟论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并且相互间还制约着,如果一方面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面的不足,也会导致另一方面的太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是。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
阴和阳两个方面,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都是这样,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这样相互依存关系,一般又称为“互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是说明这个问题。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对方,不是出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如四季气候,寒暖变化,就是这样的过程。它或是“阳消阴长”,或是“阴消阳长”。如果这样消长的过程,超出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就将会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相互对立的阴阳,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和“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说明这个问题。
二、阴阳学说在气功锻炼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气功锻炼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
呼为阳,吸为阴。《圣济总录》上说:“凡入气为阴,出气为阳”。《东医宝鉴》上也说:“呼则气出,阳之辟也;吸则气入,阴之阖也”。在临床实践中,阳亢火旺病人,练功时注意呼气,感到心胸舒松,头脑清晰,这是有余之阳,向外散出之故。而阳虚气陷的人,注意练呼,则可感到胸腹空虚,头眩心慌,而加强吸气,则感到舒松,这是因为阳既不足,自不能再外散。所以《景岳全书》中指出:“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
(二)时间&&&&&&&&&&
古人强调练功时间,要安排在六阳时,即子、丑、寅、卯、辰、巳的六个时辰。而反对六阴时,即午、未、申、酉、戌、亥六个时辰进行练功。认为,六阳时外界是生气,六阴时外界是死气。还认为由于子时一阳生,开始练功最能收效,所以有的古人另设活子时,以便灵活掌握。
(三)周天
大小周天功法,实际上是根据阴阳消长变化来进行的。如任督脉一为阴脉之海,一为阳脉之纲。所以通任督,本身是一个阴阳调节问题。在火候上也是以武火为阳息,文火为阴消,是一个阴阳消长关系。而且还要求,在一阳生时开始进火,一阴生时开始退火。这些都用卦爻的“-”、“--”来表示的。
(四)季节
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在练功掌握上,也应该有所区别。《素问》四气调神论中,强调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后人依据这个原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元代的邱长春就有《摄生消息论》的专著。
(五)病情
医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本者就是阴阳。正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的:“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在安排练功上,一般就要阳证,多放,阴证就要多守、多静。阴阳夹杂者,更要适当注意调配。
二、 气功锻炼与脏腑
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各科的基础,对气功亦不例外。兹以五脏为主,分别说明它们与气功锻炼的关系。
心(实际是指大脑)主神明。《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一作神之处)。张景岳在《类经》注解说:“心为君主,故曰生之本,心藏神,神明由之变化,故曰神之变”。这里神是指各种思维活动的集中变现,它与心的关系是:心是人生的根本,神居处在心中,受心的影响。所以,如果“心”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神明变乱的症状。如《灵枢》本神篇中说的“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瑜伽锻炼就是通过意念的集中,思想的入静,肌体的松弛,达到调养心神,而使心神在不受任何外界事物的干扰下,发挥其协调脏腑的功能,使脏腑间的关系,达成相对平衡。因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而“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就说明,通过练功使心神安宁,才能使各脏腑各安其职,发挥应有的各自作用,从而使身体健康长寿。
心主血脉。《素问》痿论中说:“心主身之血脉”。即指全身之血脉,皆受心之统辖。血液的生成,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血液能在血脉中运行,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主要是由于心气旺盛,推动着血液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所以《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诸血皆属于心”。通过气功锻炼,心神安宁后,心气更能发挥其统辖血液运行的功能。反映在练功后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指出的:“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肺主气,司呼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素问》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天气就是指大自然的空气。《灵枢》九针论中说:“肺者五脏六腑之华盖也”。所以,古代气功书籍中,就常以华盖来表示肺。如《黄庭经》中说:“肺部之宫似华盖”。对此明·赵献可在《医贯》中,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本之有源,无有穷也。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籥”。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也有此说。此橐籥即指往来之呼吸。古代气功资料中,还常以“巽风”来指呼吸。※所以,通过练功中的呼吸锻炼,使天地之精气以纳,脏腑中的浊气以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呼吸精气”,就是指呼吸锻炼。通过有意识的呼吸锻炼,所吸之天气,不但充实了真气;又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肺朝百脉”,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全身气血流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养与活力。所以,《黄庭经》中说:“呼吸元气以求仙”。
由于肺主降,肾主纳。所以《景岳全书》中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通过有意识的呼吸锻炼,如气沉丹田,诱导肾的摄纳功能加强。所以,当深长的腹式呼吸时,会出现“胎息”状态。这时呼吸轻匀柔和,鼻息几乎不能觉察到,所谓“鸿毛着鼻而不动”。这时肺的后天之气,与肾的先天精气通过降纳而结合,化生为人体的真气,而使内部力量迅速聚集加强,这就是古人强调练胎息之原因所在。
还由于肺主皮毛,如《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皮毛”指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腺与毛发等组织。它分泌汗液,润泽皮肤,抵御外邪等的功能,均是因为流布在皮毛的卫气在发挥作用之故。所以,《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而卫气所以能发挥这些作用,主要是依靠着肺的宣发,正如《灵枢》决气篇说的:“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正由于此,在练功中有时会感到毛孔的开阖与肺的呼吸直接联系起来,这就是练功中的“体呼吸”。在一般练功的人,通过有意识的柔和自然地呼吸锻炼,也常常感到皮肤温暖,或微微出汗,这也证实了《内经》的以上所述。这样对阳虚畏冷的情况,就能因此而得到改善,对易于感冒闭塞的人,其感冒的现象也可大为减少。这也是肺气增强了,相应地腠理也肥实了的缘故。
当然,瑜伽的呼吸锻炼贵乎自然,不可做作。硬性做作,反使真气耗衰,气机悖逆,这是应该注意的。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包括命门。※它是先天之本,内藏肾阳、元阳、真阳与肾阴、元阴。此处谓生命之原,先天之本。
在气功锻炼中,命门是被强调的部位之一,它不但是“命门者相火也,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而且,如张景岳所指出的:“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可见命门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赵献可在《医贯》中,则把命门譬作走马灯中的动力——火。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则把动力说联系到五脏六腑:“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徐灵胎更认为命门即丹田,是人身之元气所在。他在《医学源流论》中说:“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布者也。而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而在气功锻炼中,正是通过呼吸开阖升降作用,注意脐中,或直接意守命门,以使命门的作用加强,从而使五脏六腑更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又因命门之相火适当地亢足,可鼓舞脾阳(元阳之火以生土),加强了脾的运化水谷功能;脾土中气壮盛以后,后天的水谷精微,经过充分运化,以供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需要。有多余者就可能贮于肾,所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样更充实了真气,又能及时供给各脏腑的需要,所以通过瑜伽锻炼,体质就可以得到全面的增强。
又因为肾主骨,骨生髓,而“脑为髓之海”。所以,肾气充实以后,能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记忆力增强。而肾又为“作强之官”,肾气充足则筋骨强健,行动轻捷,这也是练功中所常见的。
通过瑜伽呼吸锻炼,真气充足以后,不但元阴、元阳可以互济互根,肾水还可上与心(君火)相济。如此,对因“心肾不交”而造成的心悸失眠、遗精等症状,就可得改善,而且心的协调脏腑的功能也可随之而加强。元阴的充足,在练功中还常常表现为多量的口津产生。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说:“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因此,它“能够灌溉脏腑,润泽皮肤,吞咽而不吐,则肾水充旺,颜色不槁,足以降火养心……”。所以,练功中口津咽下是有道理的。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更指出:咽口津是“所谓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是“治阴虚无上妙方”,效果超过“六味地黄丸等药”。
肝主谋虑,谋虑也是思维作用,它还藏血。在五行中肝又属风木,风喜疏散,木性条达。因此,外界强烈的情绪刺激,尤其是怒气,更易影响肝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肝“在志为怒,怒伤肝”。伤肝,则可以引起许多有关肝得病变。练功中放松入静,情绪安宁,就可以使肝气舒和条达,不致横逆克土,也可以使上亢之肝阳自潜,肝火自降,所以,在练功后能感到心情舒畅。又气功在治疗肝阳、肝风时,更结合“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的理论,而着重在使下部相对地紧,注意力也集中在下部,以使气血下行,从而能改善上盛下虚的局面,更能发挥平肝潜阳的作用。
肝开窍于目。《阴符经》中说:“机在目”。古代气功中认为人身一身皆阴,唯双目属阳,通过闭目内视,能对被内视部分起作用。《黄庭经》中说的“恬淡闭视内自明”,《奇经八脉考》中的“返视”就是指此。
脾有运化水谷的功能,论其作用时,往往脾胃联称。历代许多医家都重视“脾胃”,有所谓“脾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等之说。甚至出现了以李东垣为代表的主脾胃派。因为营、卫、气、血、津、液的产生,必赖水谷精气的化生而得,而脾胃在其中起主导作用。通过气功锻炼,可以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之升降和利,中土的运化水谷机能健旺。练功以后常见的现象之一,就是食欲增进,这样又使营卫气血津液的化源增加了,机体得到的营养加强了,体重增加了,这也体现“脾主身之肌肉”的道理。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所以这些器官在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方面都有关系。练功中往往自觉肠鸣漉漉,是肠气流畅的征兆。有些大便溏薄的患者,练功后可使大便趋于正常,这也说明由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加强后,小肠得分化作用也改善了。有些由于脾肾阳虚,而引起的腹痛久泻,练功后也渐趋好转,这当然是由于练功而使脾肾元阳充沛的缘故。
在气功锻炼中认为人体外部姿势,也与内脏息息相关。如署名宋代张伯端的《金丹四百字序》中指出:“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曰五气朝元”。这与祖国医学理论中的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主四肢是一致的。因为这样可以使“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口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在脾而不从四肢孔窍漏”,从而使五脏神安。《金匮要略》中所提到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也含有上述意义在内。
在气功锻炼中,不同的呼吸方法,尤其以练呼为主的六字诀,它的不同发音,也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连。古代气功家认为五味熏灼不和,六欲七情积久,都可以内伤脏腑。六字诀就是分别采用呵字、呼字、四字、噓字、嘻字、吹字的不同发音,以分别泻出心、脾、肺、肝、三焦、肾脏的毒气。当然,同时都吸还一口天地之清气,以补足之。这与祖国医学原来以角、征、宫、商、羽五音配五脏是不同的,所以有它的特殊意义。
第三节& 气功锻炼与经络
一、经络的重要性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人体内脏腑、四肢、五官、皮毛、筋肉、血脉等等,都依靠经络来互相联系,故经络分布于体内、体表,错综联络。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其他尚有十五络脉、别络、孙络等。因为它通达表里,贯彻上下,人体内外无处不到。故《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至于其作用,《灵枢》经别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具体地说,正如《灵枢》本藏篇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是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至气血之得以循环,筋、骨、皮、毛之得以营养生长,阴阳之能得以平秘,均有赖于经络之正常作用。
二、经络与气功
经络的发现,也和医学上其他发现一样,是我国广大人民在经年累月与疾病作斗争中的产物。而气功锻炼与经络更有密切的关连。因为通过练功,有时可以体会到气血在经络路线上走动的感觉。所以,有练功体会的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这一著名论断。《针灸指南》一书,也有这样一段记载:“学习针灸者,必先自愿练习……静坐功夫,则人身内经脉之流行及气化之开阖,始有确实根据,然后循经取穴,心目洞明,否则无法可以证实”。从这些话看来,通过练功是可能体会到人身内经脉的运行。所以无论在练功实践上,或理论探讨上,研究经络学说,有其重大的意义。
其次,气功锻炼对于经脉气血的运行,还起着很大的作用。气功锻炼通过全身放松,把注意力集中,逐渐转向身体内部,再通过呼吸锻炼的鼓荡推动,更可以使全身经络中的气血畅通,某些阻塞的现象,能够得到改善,经气亦随之充实。
再次,气功在经络方面与奇经八脉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奇经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任、督、带八脉,有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正如《奇经八脉考》中说的:“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所以,当然气功一个时期,正经的经气充实后,就可能在奇经八脉上有经气走动的感觉。
著名宋代张紫阳写的《八脉经》,是专讲练功与奇经八脉关系的专书。李时珍强调奇经八脉的重要性,及与练功的关系,就是以本书为指导思想的。此书有这样一个论点:“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而从练功实践来看,八脉中更以督脉、任脉为重要。所以,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他还进一步联系与练功的关系说:“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他还引俞琰《周易参同契注》中的话:“医书有任督两脉,人能通此两脉,则百脉皆通”。李时珍接着引征长寿动物来加以证实说:“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两物皆长寿”。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也提到,通过练功,“引督脉过尾闾,而上升泥丸;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久之可以健康长寿。
在一些练功书上,把这种在任、督等脉上经气走动的感觉分为小周天、大周天两大类。只在任、督脉上走动的称小周天,兼通其他各脉的称大周天。这种感觉可能是经脉本身在执行它调节气血时所出现的活跃情况,是自然现象,必须正确对待,不能任意夸张为“任督一通,百病全除”,而引起盲目追求,以至出现副作用。
三、气功与俞穴
练功时注意力集中的部位,大都是身体表面的经络俞穴,如头部的印堂,胸部的膻中,腹部的神阙、关元、气海、命门,腿足部的足三里、大敦、涌泉等。在练功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俞穴上,虽不象针灸、按摩那样直接刺激强,但通过较长时间的注意,也会引起被注意点产生一定的作用。正如宋·张锐在《鸡峰普济方》中所说的:“意者气之使,意有所到,则气到”。气到就是产生作用的原因。如高血压病人注意脐下、脐间,甚至大敦、涌泉,则血压会下降;注意印堂、百会则血压能升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关于一般意守在那一俞穴为宜的问题,古代各家所主不同,有的主张守丹田,有的主张守会阴,也有的主张守印堂、膻中等。主要还是应该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辩证使用。临床上一般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脐或其附近。因为脐周的俞穴比较多,脐部是神阙,其下就有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难经》八难上说:“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人之生命也,十二经脉之根本也”,正是指该处而言。意守这个部位,可以增强内在元气。
第四节& 气功锻炼与精、气、神
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即精、气、神。故在祖国医学上,把它们称为人身三宝。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上说:“一身所宝,惟精、气、神”。因为它们是生命现象及其变化的根本。气功是有意识的锻炼身体内部为主的功法,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以内练精、气、神为主的。
一、精、气、神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一)精是指人体一切精微有用的物质,更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历代医学家对精的认识,概括起来分为两大类:
1.先天的精与生殖之精&&
先天的精是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的精气。又因为它是随父母媾合而成,又能繁殖后代,所以又是生殖之精。正如《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
2.后天的精与脏腑之精&&
后天的精是指水谷等营养物化生的物质,它通过后天的脾胃运化而成。这些精微物质,平时分别贮在五脏,但以肾为本,所以又称脏腑之精。正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气而不泻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先天的精与后天的精,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先天的精藏于肾,依靠后天的精的不断充养;而先天的精为后天之精具备了物质基础。
(二)气是指充养人体的一种精微物质,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功能。它的重要性,正如《难经》八难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庄子》知北游中也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又说:“通天下一气耳”。
气在人体内由于它分布的部位,其作用、性质的不同,而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名称。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真气即元气也。气在天者,受于鼻而喉主之;气在水谷者,入于口而咽主之。然钟于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气;成于已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气;气在阳分,即阳气;在阴分,即阴气;在表曰卫气,在里曰营气;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等等。气的名称虽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是下面四种:
1.元气,又称原气、生气、真气。它禀受于先天,藏之于肾及命门中。但它必须受后天精气的不断滋养,才能不断地发挥其作用。所以《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2.宗气。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与吸入的大自然之气结合而成。它积于胸中,司呼吸,发声音。所以《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它又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这可从《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的:“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的话中体会出来。
3.营气。它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由脾胃生化后,转输于肺,进入脉道中,以营养全身,故名。正如《灵枢》营卫生成篇所说:“谷气入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营在脉中,……营周不休”。
4.卫气。亦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一种精气。《灵枢》营卫生成篇说:“……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由于其性慓疾滑利,善于游走窜透,所以,它不受脉道的约束,而行于脉外。但其敷布功能又要依赖肺气的宣发,所以《中藏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因它具保卫体表,抗拒外邪的功能,故名卫气。
此外,《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张景岳也指出:“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耗,而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这是从更广的范围来理解气了。气在病理上,一般可以表现为气的虚赢、郁滞、悖逆。
(三)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和内在的脏腑精气在外的表现。神的基础是精,如《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薄谓之神”。所以,神在生命之初就生成了,而其一切活动又必须依赖于后天的滋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篇说的:“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反映人的细想意识活动的神,与心的关系最密切。所以《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灵枢》本神篇进一步说:“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此,魂、魄、意、志,虽名不同,实质上都是神的类属,神是人体思想意识的总称。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五脏,又名五脏神。五脏的生理活动、病理活动的外在反映,也概括为神,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神气”。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四)精、气、神的相互关系。精、气、神三者,虽各有不同的概念,但是三者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其中精是基本,气是动力,神是主导。
精是先天之精气,结合后天水谷之精华而化生的,是维持生长发育和一切机能活动的基础。而后天的精,可以化生各种物质,也可以化为气。气是由先天元阴、元阳之气,水谷之精微及吸入之天气结合而成。而后天精气的产生,又依靠元阴之气的气化作用,这是相互资生的。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说:“神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气者神之室,形者神之宅”。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它是由精气产生的,但它又有主管精、气的作用。张景岳在《类经》中说:“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气,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虽神自精气而生,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所以说,神虽由精、气产生,但它的活动又影响了精和气。至于《灵枢》大惑论说的“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这是说神影响了肺、肝、肾、脾正常功能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剧烈的思想情绪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更大,如《素问》举痛论中所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就是。
二、精、气、神与气功锻炼
气功锻炼中是非常强调精、气、神的。明·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中说:“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就是指调养精、气、神。所以李中梓在《删补颐生微论》中把他们称为“三奇”。袁黄在《祈嗣真诠》中,更列聚精、养气、存神三节,不但指出了它们的重要性,也论述了有关的锻炼方法。
对气来说,前人指出:善养生者,守息;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这是因为通过有意识的呼吸锻炼,加强了肺的呼吸精气的作用。肺主气,故有的练功人士,称肺为橐籥,说通过它的鼓荡作用,可以推动全身的气化作用,尤其是三焦。
上焦的气化作用加强,则上焦气机流畅,肺气能更好地发挥雾露之溉的作用,将精微物质,通过“百脉”充养全身,而致全身精力充沛。中焦气机畅达,又能增强脾胃之气,因此食欲旺盛,体重增加。下焦气机得调,则肾阳之气充沛,更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及温煦全身,练功中常有温暖的感觉,而口津增多,更是肾气充足而上注的证明。
虽然有的练功人士,认为练气是练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但实际上,都是通过后天呼吸方法来进行锻炼的。无论服气、闭气、胎息等都是如此。但是,气功锻炼中要求呼吸之气自然深长,如《黄庭经》中说:要“呼吸虚无入丹田”。因为呼吸之气能够培育、发动肾间即丹田之元精、元气,也就是先天的精、气。这样精、气结合起来,可以达到强身防病的作用,正如《黄庭经》中说的“积精累气以成真”。
但是,气功锻炼,即使是练气也不能离开神的作用。《胎息经》中说。“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徐春圃在《古今医统大全》中进一步指出:“形者生之气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也,先在理神,故怡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接心神,则不透于外。神怡心清,则形无累矣”。所以,气功锻炼首先要求集中思想,安静下来,以养心神。调心凝神,就能增强真气。
值得注意的是练功中,一般以意守脐部为主,这是命名的领域,古代练功人士也称此为“黄庭”。《黄庭经》中有“上有黄庭,下关元,前有幽阙,后命门”之说。这就是说黄庭在关元之上,前有幽阙(即神阙、脐,也称生门),后有命门(密户),以心神注守该范围内,通过强化意识,即神的作用,也必然培育了肾间动气。再因神能御气,神不外驰气自定,所以有意识的调节,可以促进神体的康复。更因通过养神、存神、凝神等措施,必能促进神、魂、魄、意、志的安定,从而促进五脏的安和,五脏安和了,又必能反致神的更好发挥作用。
对精来说,气功锻炼中有的虽强调要练先天元精,而把生殖之精称为后天的淫&
之精。但是,先天元精要靠后天之精的充养。也要通过练神、意守适当部位来发动它。当然练功者,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日的节精、聚精。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论说。兹录《备急千金要方》中一段掌握性生活的话,以供参考:“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这是不高的要求,否则耗精太多,不利于健康,不利于练功。古代练功人士,是非常强调这个问题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习气功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