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走转内功比站桩功的好处出功快吗

八卦掌基本功43188,八卦掌,八卦掌入门,八卦掌教学视频,刘敬儒,八极拳,八卦掌实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八卦掌基本功43188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八卦掌内功&练习的呼吸问题&&&&&&关朝
八卦掌内功&练习的呼吸问题&&&&&&关朝
&<img WIDTH="15" HEIGHT="15" ALIGN="absmiddle"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STYLE="margin: 0px 0px 0px 5 padding: 0 list-style: vertical-align: text- background-image: url(/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icon.png?); background-position: 255px 0%;"
ALT="八卦掌内功&练习的呼吸问题&&&&&&关朝" />
( 09:01:16)
八卦掌内功练习中的呼吸问题(之一)
呼吸问题在武术技击和训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内家拳更是如此。这是因为1、内家拳发力用的是内力,而内力的培养与呼吸有着重要关联。内功练习要调体、调神、调息,调体就是站桩时的桩架或练习套路时的拳架;调神就是练拳时的指导思想及在这种指导思想支配下的意念运用;调息就是调节呼吸。2、发力在蓄力时要吸气,发力时要呼气或闭气,一开一合,一吸一呼。有的发力时为了达到“冷、弹、脆、快、硬”的效果,还要发声以气催力,更需要经过专门的呼吸训练。实际上发力时一听声音就知道对方的功力深浅。3、内家拳都讲究放松,即便是比较刚硬的形意拳也讲究一张一弛,而能否放松,呼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4、技击时有时胜负和体力有很大关系,而体力除了和平时的耐力训练有关外,也和呼吸训练有关,只有正确的使用呼吸方法,才能保证在剧烈的运动时气不上浮,呼吸平稳。
既然呼吸如此重要,为什么众多有关武术的文章中谈及呼吸的文章不多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1、呼吸训练是各家门派传承的最核心机密,不是深得师傅信任的入室弟子,师傅一般不会轻易传授,而对外一般也不会轻易示人。2、呼吸练习是比较复杂的,练不好会出偏,因此没有明师指导,一般人心有顾虑,不敢轻易涉足。3、指导思想有问题,有些拳种强调不讲呼吸,一切听其自然,舒适为度。我认为这种认识有偏颇,人必须呼吸,不强调呼吸就是选择了自然呼吸,而不了解这种呼吸的特点,练得就不是明白拳,而且容易出偏,后面要谈到这个问题。
西方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演绎推理,因此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后,很多知识我们通过看书就可以自学成功。中国哲学不同,强调要“悟”,而武术的学习更有其特点,一是它是实做的学问,任何武功你都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掌握,仅通过看书、看光盘是不行的。特别是内家拳是以意领气,气到力到。你通过形是无法理解上述知识的,所以中国武术强调师傅口传心授。光有实践还不行,还要“悟”,要懂拳理。要从练拳实践中体验师傅和拳谱中讲述的要领,总结提升自己的独特体会,每一个人练拳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要领的领会不同,看一篇论述武术的文章有没有真东西,就看他有没有有别于他人的体验。
道家理论根据胎儿在分娩前后的呼吸特点把人的呼吸划分为两类,即先天呼吸和后天呼吸。胎儿出生前在母体内不用肺呼吸,而是通过脐带和母体连接获得营养和氧气。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此时的胎儿相当于母体内的一个器官,和其他器官一样,胎儿是利用细胞呼吸,从母体的血液和体液(羊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呼出二氧化碳和废料。道家把这种不通过人的肺获取氧的呼吸叫做先天呼吸。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总结出利用一些特殊穴位如百会、神阙(肚脐)、命门、会阴等穴位(注意都在督脉任脉上)通过不同的管道向丹田或人体吸入“气”(生物能量流),排出病气,从而派生出了各家的高级功法,如佛家的密宗“拙火”修炼方法、禅宗的“达摩十八手”练法,道教的“胎息法”还有“体呼吸法”等。胎儿从母体出生后,随着助产士在胎儿屁股上拍一巴掌而哇的一声哭了,人就开始了用肺呼吸,道家把这种呼吸称为后天呼吸。它们有大家都用的自然呼吸法(胸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和顺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如武当剑法修炼用的“蛤蟆气”)。不同的呼吸法在站桩、行步练习和换式练习中放松的方法、意念的使用都有所不同,不了解它们的特点很容易出偏。我就是出于研究站桩中的出偏问题,而着手研究呼吸问题的。我通过长时间体验、总结分析各种后天呼吸和部分先天呼吸的方法、特点,那些地方容易出偏,有那些特征,总结了一套训练方法。愿意拿出来和大家探讨。我不是什么武术家、技击家,只是提供一种思路,使大家在练习八卦掌内功过程中少走弯路。
在分别介绍我习练各种呼吸方法的体会之前,我还想提出一些我认为练习武术都要遵循的理论基础:
一、武术的内功练习和佛家、道家、儒家的修炼有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所区别,因为追求的目的不同。作为武功,目的就是增加技击的能力和健康身体。所以不能完全照搬佛家、道家及儒家的修炼方法,而要落在“武”上。
二、现在多数人习武是希望技击和健体双赢,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因此不管哪种练法,都应该符合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要处于健康状态,必须下实上虚、下热上寒,套一句现在的时髦话,就是人的过半“正能量”应在横隔膜以下。因此无论那种练法从拳理上都要符合上述机理。中医还认为,人体要健康,阴阳一定要平衡。站桩、练套路出偏都是阴阳不平衡的结果,因此站桩、练套路中必须了解如何使阴阳平衡。
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是众所周知的内家拳的最基本的修炼原则,又叫内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为外三合,是筋骨外形的修炼法要。外三合简而言之就是上下相合,“一动无有不动”,追求力整。而内家拳讲究以意领气,意到力到。因此要追求力整,首先要“气整”,即气贯全身,无论那种呼吸方法,最后都应达到这个目的。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意合”为内三合,是神意内敛的修炼法要。“心”在这里我理解是指练武的理论、拳理,“意”是意念,是在“心”法指导下的意念运用,“气”是生物能量流,是“真气”。我们练习八卦掌,无论是站桩、行步还是练习换式,都应该符合内外三合的要求,不是一般的说说,而是拳架、意念的使用、呼吸的使用都要与内外三合挂钩。
四、不管哪种呼吸方法,都要吐故纳新,即吸取氧气(广义的说还有宇宙中、大自然中的能量),呼出二氧化碳和病气。这在后边讨论先天呼吸的高级功法中要涉及到。
五、呼吸的练习既是人生理的需要,又是练习内功的需要。但它在练武的过程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八卦掌内功练习中的呼吸问题(之二)
本文着重谈谈人人都会的自然呼吸法(胸式呼吸法)在练习八卦掌内功(站桩、行步练习、转掌)中那些地方容易出偏及避免的方法。自然呼吸法是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的呼吸方法,怎么可能出偏呢?这是大多数人都有的想法,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就忽视了在练习内功状态下的一些特殊问题,实际自然呼吸法是出偏最多的一种呼吸方法。
先从一个案例说起,我有一个不是同门的拳友,因为热爱武术开始练习站桩,初习站桩感觉肩部和两臂酸痛,他为了克服这种酸痛站桩时两肩向两侧撑裹,这样确实肩部不那么酸痛了,这样站了几个月,这位拳友心脏出现了心颤、心率加快等症状,得了心脏病。只要一站桩心脏就难受,而且这种病吃药还解决不了问题。这位拳友只得告别武术。
为什么这位拳友会心脏出现问题呢?大家都看出是肩部没有松开造成心脏受累而出现问题。那么为什么肩部没有放松就会使心脏出现问题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先介绍一些知识。一是人要保持健康就要保持阴阳平衡,但人在练拳时如果方法不当,就会破坏这种平衡。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向上为阳、向下为阴,体前为阴、后背为阳。我们做向上的动作,使用向上的意念,或上半身某个部位用力、紧张,都会使阳气上升,反过来如果我们拳架降低、动作下行、意念在下部,阳气也会下行。二是阳气在我们的脏腑分布不是均匀的。如果我们用一个阳气指数衡量人在健康状态下各脏器的阳气分布,我们会发现各脏器的指数基本是稳定的,但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其中下膈的“肾”指数最高,中膈的脾胃、肝次之,上膈的心、肺最低。如果我们的脏器阳气低于这个指数,该脏器就工作动力不足,外在表现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表征,如嗜睡、舌质胖大、苔白、大便溏泄等。但并不是阳气越多越好,如果超过了它的正常指数,它也不能正常工作,比如心脏会出现心悸、心率加快,肝脏会出现肝阳上亢、易怒、好斗等外在表现。人的气血的流动受下列因素影响:1、人的意念指向和集中在那里,气血就向那里集中。2、哪个部位适度紧张、用力,气血也会流向该区域,但如果过度紧张,该区域反而会气血阻滞,浊气汇集。
我们使用胸部呼吸,不管你是否意识到,由于胸部的起伏,意念会潜在的向胸部、肩部集中。因此我们站桩或走转时肩部或上肢的酸累感觉会比较强,而酸累感又会进一步刺激你的注意力。这样阳气就会上升,此时如果你不能及时放松肩部和胸部,练后就会感觉身上燥热,非要发发力才能把这股燥热发散掉。对于一些人这种长期侵蚀的后果是在几十年后,即你五、六十岁时才体现出来,即出现心血管疾病如血压高、心脏病等。我们还常常忽略八卦掌不同于其他武术的一点,即其他武术多以套路练习为主,一招一式不会集中使一个地方紧张,即便很刚烈的拳。而八卦掌无论是站桩、还是走转(行桩)都是定住一个式子长时间练习。此外现在由董海川祖师爷传播的八卦掌也叫“坎卦”八卦掌,董海川系在安徽九华山学艺,业师为璧灯侠,该八卦掌换式多由下向上,主“火“,因此叫“坎卦”八卦掌。而璧灯侠之兄叫璧月侠,在川、鄂接壤处,地名巫邑吕山,传给东北大侠宋唯一的是“离卦”八卦掌,换式多由上向下,故主水,称为“离卦”(关于此内容我将另文介绍)。由于“坎卦”八卦掌掌式多向上,且八卦掌的练法要求外延的筋要略为抻紧,称为“逆劲”,而在此时如能“逆中求顺”,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是练习内功的很好形式,但如果放松不了,就会长时间的使心脏周围的肩部、上肢、胸部处于紧张状态,而使浊气上升,而内功练习本应是升清降浊的。因此八卦掌练习对肩部、上肢、胸部的放松进而对全身的放松是要求很高的。
如何能够放松呢?我自己体验使用自然呼吸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放松的练习。
一、换力法:
首先站桩最好先从下沉桩、无极桩站起,而不要先站夹马桩等桩法,以使肩部、上肢、胸部易于放松。走转要在行步练习上多下功夫,不要过早练习换式,练习单换掌时意念不要放在前手上,程派八卦掌要求的是前手虚、后手实,即用后手推着走,此外走转时要慢,慢才有利于放松。总之从肩部开始放松,逐渐向下放松上肢、胸部,如果站怀抱太极桩(浑圆桩)时不要强调上肢的撑裹劲,极力放松。胸部含胸拔背等也都是为了放松。逐渐松到腰部,在开始要塌腰后凸,待练出浑圆气后,真气充满全身,此时腰也由真气外推而立起来了。腰松下来后,再逐步放松胯、膝、脚。这种逐级向下放松的换力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反复进行多次,但每一次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这样经过多轮的艰苦练习逐渐把力换到脚底而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
二、意念转移法:
就是利用意念、体位将气血向下适度引导,逐步做到下实上虚、下热上凉。例如站桩可以先站下沉桩,下沉桩的掌式是向下的,同时掌的外延向外撑,与腰、胯形成一个圆,产生向四周的撑裹力,实际是把“逆劲”向下引导,使气血下行。把这种撑裹力逐渐向下,由胯转移到膝再逐渐转移到脚。同时要坐胯,尾闾下垂、逐步降低桩架和走转的架子,在走转时以足引领全身,如我在《程派八卦掌与发力有关的两种行步训练方法(一)》所介绍的练法。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即意念的向下引导要视自己的元气充足情况逐渐向下,操之过急会出现阳气下泄而拉肚子。
三、意念外放法:
就是站桩时意念不放在自身,而放在无限远的地方,全身的汗毛孔都放松,感受空气通过汗毛孔进出,自己逐渐和大自然融于一体,用这种方法可以逐渐进入较高级的体呼吸法。但我个人认为,这种练法最好和前两种练法结合使用。
身体逐步放松下来后,还要考虑发力时如何能使自己瞬间紧起来。如果在放松练习的过程中,没有转到丹田练习而一直采用自然呼吸,发力时就不是丹田一紧而发力,而是全身瞬间一紧发力。要在瞬间使全身同步紧起来,发力过后又松下来,除了意念的使用和必要的发力练习外,还和呼吸的练习有关。这种发力叫浑圆力,要练成浑圆力,首先要练成浑圆气。所谓浑圆气就是通过站桩和行步练习使真气充满全身,在意念上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充满全身的气球,由于真气的充盈,在使用意念时全身有微微的向外的撑裹力,逐渐做到意念瞬间外放呼吸瞬间吐气时全身一紧,意念放松时全身放松,进而练出松紧力。在进行发力练习时不要每次使尽全力发力,重点是练习瞬间的松紧,要学会养气。
如果通过上述练习能逐渐进入体呼吸状态,吸气时全身汗毛孔张开,“气”从宇宙通过汗毛孔进入全身,呼气时通过汗毛孔把病气排到无限远处。而发力时汗毛孔瞬间闭合,使全身瞬间紧起来,就更能达到松紧发力的目的。
八卦掌内功练习中的呼吸问题(之三)(上)
武术的高层次境界要求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中的“心”我个人理解,就是练拳中内功练习遵循的总的指导原则、方法,因此传统武术中把内功练习的指导原则称为“心法”。内家拳把丹田视为心法的核心,不同门派、拳种都把认识丹田、练习丹田、使用丹田作为心法的重要内容。
呼吸是修炼丹田的切入点和重要手段,因为内功修炼的主要手段是吐纳法和导引法。有些拳友主张“拳法自然”,不主张专门研究呼吸问题,怕出偏。我接触呼吸和丹田最初是在学拳初期,根据本门师傅的要求,我在学习八卦掌之前先学了10年的八卦太极拳,大约学了5~6年左右,慢慢呼吸由自然呼吸变成了逆腹式呼吸,腹部也出现了较强的抗击打能力(程派八卦掌不练排打功),这就是所谓&“拳法自然”的结果吧。经过多年的体悟,我个人认为,这种“拳法自然”的学习方法,出功夫太慢,且至多也就是能进入“必然王国”,远远谈不上进入“自然王国”。例如什么是丹田?它是一个球还是一个点。如果是球,在拳法中如何用丹田?如果是点又如何用?如果是点,这个点在什么位置?是脐下一寸五分还是三寸,是命门还是玉环(在命门和神阙(肚脐)中间一点),如果在脐下,是在中脉的前面还是后面?这些问题如果靠“拳到自然成”可能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认识清楚。从网上的帖子看,各种观点都有,这些基础拳理问题不清楚,盲目的意守丹田,在初、中级阶段问题还不会显现,因为不管你如何认识,你的意念还集中不到一个点上。但到了高层次,不但会影响练习内功的效果,而且可能还会出偏。因此我也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拳友们能就对丹田的认识广抒己见。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必须改革,我把本门的八卦太极拳、站桩和八卦掌的学习统一在对丹田的认识、练习和使用上,根据学生和徒弟的层次使用不同的方法利用丹田练习带动套路的练习和基本功训练。
练习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很多行家常常引用《易传》中的一句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多数引用者都是从方位去理解这句话,例如太极拳的四正四隅,八卦掌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因此有些练家讲八卦掌走一圈要八步,对此我不太赞同。八卦掌走转圈越走越小,你的步子也越来越小?难道你走转时还数着步子,这样能放松吗?这句话用在武术里的含义我认为是说明了什么是丹田,丹田气从何而来以及如何使用丹田气。
什么是丹田?我个人认为是位于小腹部用于储存特殊生物能量即道家所说的“炁”、中医所说的元气的一个球形的区域。即这句话所说的“太极”,所以程派八卦掌把浑圆桩叫做“怀抱太极桩”,即抱守元气之义。
元气从何而来?“无极生太极”,即把散布于宇宙中和人身上散乱之气聚拢于太极(丹田)之中,即“炼精化气”的过程。这种特殊生物能量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营卫之气;即我们通过消化系统(中医的脾、胃、大肠)吸收转化的能量。二是道家所说的“后天之气”,即人出生后才具有的(故称后天)利用肺呼吸获得和转化的能量,利用肺进行呼吸的方式主要有自然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包括逆腹式呼吸和顺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即利用口、鼻将气先吸入肺中,再沿中脉下行到丹田),例如武当剑法中的“蛤蟆气”练法。三是“先天之气”,即古人根据胎儿在母体内依靠脐带从母体获得氧和能量的原理,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地球和宇宙看成母亲,通过人体一些特殊的穴位或体表细胞从宇宙吸收能量,排出废气。“先天之气”常用的也有三种练法,即以体表细胞呼吸的“体呼吸”,利用百会穴沿中脉进气到丹田的练法,如密宗&“拙火”的修炼(当然密宗还有左脉右脉),禅宗的“达摩十八手”的练法。从神阙、命门、会阴进出气的胎息法等。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理论指导的呼吸或称为修炼内功的方法,体现了儒释道和各家武术门派利用不同的方法渠道达到“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的追求。我将在后边的文章分别介绍我习练的体会和我认为容易出偏的地方。
八卦掌的内功练习主要通过站桩和走转来实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我们在站桩时丹田是相对静止的(丹田的鼓荡另说),因此先说说在站桩中如何练丹田。八卦掌有多个桩法,我推荐重点站好浑圆桩(怀抱太极桩)或夹马桩。首先站桩要有时间上的保证,每天要40分钟以上,即站桩和走转时间各半,如果时间保证不了,可以一天站桩一天走转。时间少了出不了效果。每天站个10来分钟连入静都达不到何谈功效?站桩我个人体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练习,每个阶段达到的目的和练法不同。第一阶段主要要达到三个目的,1、熟练掌握当前所练习的呼吸方法。逆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并不是只有武术里才用,唱歌的美声唱法,播音专业和吹奏乐都要专门练习呼吸,都有专门的课程学习。只不过它们大都是气到横膈膜而不是丹田。它们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呼吸,武术就不可以吗?关键是教拳的老师有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一定要通过站桩熟练的掌握呼吸方法,使它和我们使用自然呼吸一样自如。2、意守丹田,抱守元气。逐渐使自己的丹田内气充足,且逐渐因为意守丹田而使全身由上向下逐渐放松,达到腹实胸空肩松的目的。3、站桩的具体方法帖子很多,在此不赘述。强调几个关键地方。一是八卦掌强调“顶头悬”,即要“虚领顶劲”,但意念不要太强,似有似无。二是眼睛是闭还是睁?初中级阶段最好还是睁眼,且眼睛盯住远方一点不动,逐渐将眼神收回来。盯住一点是帮助入静,人一思维眼睛必动,盯住一点帮助你克服杂念。为什么要睁眼?武术技击时肯定是睁眼的,而两者交锋首先是精神的交锋,“眼是心中之苗”,通过眼神反映了你的气势和胆量。眼神收回来是精神内敛,当进攻时眼神突然外放,慑敌心魄。到高级阶段可以闭眼,因为要内视入定。三是身体要向后似靠非靠,腰在初始阶段要塌腰,命门外凸。因为人的脊椎是S形的。似靠非靠,命门外凸使自己的脊柱成叠套状态,使经络容易畅通,呼吸进出通畅。可以看看美声唱法的歌唱演员的体位站法。另外这样的站法和坐胯结合起来,使身躯的重量主要落在后脚上而不是膝盖吃力,这是站桩时避免膝盖受伤的重要方法。四是要坐胯、尾闾下垂内卷而不是溜臀,溜臀是膝盖吃力,且不利于丹田呼吸。为什么要坐胯?一是利于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并不是气往下压,坐胯相当于把腹腔向下拉长了,气总是充满容器的,自然会下沉。二是在坐胯时同时提肛或缩二阴。提肛的原因有两个,1、任脉始于下颌的承浆穴止于下体的会阴,督脉则始于背部最下端的长强穴止于口上部的龈交穴。提肛是为了连接任督二脉。2、提肛时上提阳气,与坐胯的向下意念形成阴阳平衡,将元气固于丹田。坐胯的第三个原因是会阴穴与百会穴、会阴穴与命门穴分别形成两对二争力,分别将脊柱的各骨节拉开,对日后通经络和练习发力有很大益处。坐胯的第四个原因是在练习胸腹式呼吸如“蛤蟆气”或用中脉修炼时气下到腹腔如果没有“底”,在筑基阶段会阳气下泄而出现拉肚子或大便溏泄等现象。因此坐胯是练习站桩和走转的关键节点。最后说一说桩架的高低问题,功力越强,架子应该越低,这样有利于锻炼下盘功夫。但我认为要逐渐降低,以身体能保持放松为度。另外并不是架子越低越好,要看你的技击风格,架子低当然下盘稳固,但同时重心的移动也会慢些,要统筹兼顾。说到这说点题外话,用这种方法站桩,相比浑圆气的站桩方法,要少吃不少苦,因为意在丹田,两臂和肩部就不会很累,相对下肢会累些,利用提肛和坐胯的意念强弱调节上下,也可使下肢不那么累,因此我的徒弟很快都可以站桩40分钟至一小时。
在第一阶段站桩有了基础后,丹田有了较强的气感,肩架初步放松下来,已能熟练的掌握所练习的呼吸方法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站桩练习。第二阶段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要在“松”、“静”上进一步下功夫。2、要让丹田气鼓荡起来,为用丹田打下基础。3、让丹田的真气逐渐扩展到全身(相当于由小周天到大周天)。
“松”、“静”是互为因果的。有关松的方法,我在第二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些方法,在丹田练习中也可参考使用,在此就不重复介绍了。我重点想说说呼吸的放松问题。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功力以后,呼吸会逐渐变深、变长,但很多拳友很注意意念和身体的放松,但没有注意到呼吸的放松。因为每一种呼吸方式都会使身体的一部分鼓荡起来,例如大家常用的逆腹式呼吸,会使小腹部一紧一松鼓荡,这在初级阶段是必要的,但当你有了一定功力,经络比较畅通后,如果不注意呼吸的轻进缓出,即呼吸“轻、慢、匀、柔”,则会限制自己向更高层次提升,还会使自己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我这里强调的呼吸“轻、慢、匀、柔”,既包括呼吸本身,也包括呼吸引起的鼓荡。我没有加入呼吸的长、深,就是怕错误理解而用力呼吸。这样练习的结果呼吸逐渐变慢变轻,甚至变成气若游丝的程度。
内功练习到一定程度入静的问题就要提到日程上来。要想入静,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淡泊名利,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排除思想上的一切杂念。其次可以使用数息观的方法帮助入静,呼吸“轻、慢、匀、柔”但要通畅,默默地数自己入息(吸气)、出息(呼气)的次数,意念慢慢集中在丹田这个球上,可以通过坐胯等手段加强自己对丹田这个球的感觉,克服杂念的干扰,克服身体的调整,全身放松,气息遍入毛孔,出入无障。逐渐达到定守丹田这个球。
动静是相对的,当练习内功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内动。即由于内气充足后会冲击有阻滞的经络部分而造成身体局部出现晃动、跳动,有时甚至会很剧烈,这都是正常现象。一般可以不去理会,也不必惊慌。但注意不要往头部引导,以免出偏。练习胎息法有一种顿悟法,就是利用自发功快速学习进入胎息法,我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学习的胎息法。但如果没有有经验的老师监督,最好不用自发功练功。内动是内功修炼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络逐渐打通后,它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练丹田的目的是使用丹田,为了在拳式中熟练使用丹田,要在站桩中让丹田动起来。当丹田气较为充足后,可以练习转丹田,即用意念围绕神阙(肚脐)正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或沿带脉正时针和逆时针旋转,一方面可以固本培元,另一方面为利用丹田带动胯进而带动身体和四肢打下基础。
丹田气较为充足后,要气达全身,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要气达全身,多数是采用通经络的方法,例如先练小周天,后练大周天。进而打通奇经八脉。但通经络的方法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发力时从丹田到手如果沿经络引导意念,会出现延迟现象,难于发出冷脆的弹力来,因此有人提出省去中间抓两头,即从丹田意念直接到手。但这种练法总感觉有些欠缺。还有一种练法,即不是走周天,而是把丹田这个球分区域逐渐扩大。例如首先扩大到脚底,即从肚脐向下直至脚底成为一个球体,两腿间进而两膝间直到两足间象夹着这个球,吸入的气也引入扩充到此,例如用中脉练习的过程在筑基阶段是进入到丹田,丹田通过坐胯和提肛建立了一个底以使阳气不下泄。但到此阶段则去掉这个底,从中脉下行的气直接充满整个大球,或沿中脉经会阴下行到两腿两膝间。最后将真气扩至全身形成一个大球,从而达到气贯全身的目的。孙存周先生指出:“吸气入丹田,同时神贯注气走满入全身胀如气球。蓄存气不出,神感觉全身外面皮肤接触空间之气流或温度。吐气身体感觉体内萎缩向丹田,而气体由各毛孔泄出。空体无气尚未进气,要感觉体内有万千气流在体内,乱闯钻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这里的乱闯钻探各部位,即前面说的内动。通过这种方法潜移默化的打通经络,使全身包括双臂充满真气,只要意念一到,手一紧力就发出去了。那么这样练出的“气”和第二篇中提到的“浑圆气”是否一样?我个人体悟还是有区别的。“浑圆气”理论认为全身的气是均匀的。(实际多数人练出的东西偏上,很难练到脚底),而这种练法气的分布不是均匀的,丹田的气密度大,身体的下半部分密度大。
站桩的第三个阶段是在入静的基础上逐渐的入定。由于这一部分不属于普及的层次,我就不细谈了。但有两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不一定对,拿出来讨论。一是前面提到的抱守元气是意守一个点还是意守一个球的问题。国学大家南怀瑾先生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主张把丹田看成一个球来意守比较稳妥。如果看成一个点,容易出偏。例如男女守丹田不同,男人应先守下丹田,而女人则应守中丹田。另外下丹田的位置认识不同也易出问题。对此我没有那么深的体悟,不好妄加评论。但我也曾尝试入定后意守在一个点上不变,的确能使内力倍增,但也发现在将真气积聚于丹田(某一点)时,病气也会聚于某一点,例如你的某个病灶。而大多数习练者是察觉不到病气的聚集的。中医认为癌症的起因是“气滞”,“气瘀”,即病气的积聚。因此我认为,在没有确有实践经验且明功理的老师指导,可以找到排出病气的方法时,还是把丹田看成一个球来意守较为稳妥。第二个问题是一些拳友提出“内呼吸”的练法,即把胎息法看成从体内“吸气”,又“呼气”到体内,也就是整个呼吸过程是一个内循环。我对此有不同看法。“先天呼吸”本质上是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必然吸入氧气(生物能量),呼出二氧化碳(废气),如果是内循环,废气排不掉,对人体是绝对不利的。这也违背了“天人合一”的宗旨,因此我个人认为“内呼吸”的提法和练法是值得商榷的。
欢迎广大拳友各抒己见,批评指正。
八卦掌内功练习中的呼吸问题(之三)(下)
在私下与拳友的交流中,不少拳友都反映行步练习中的平起平落练起来很难。更不要说加进呼吸练习了。我觉得这些拳友在练习中没有注意分散难点,在初始阶段要求过高,因而感觉难度大。应该根据自己所练八卦掌门派的技击特点,分析分解出若干能力要求,将这些能力要求分解到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不要贪,循序渐进的练习,就不会感觉那么难了。
走转的初级阶段,以练习松沉劲为主,同时形成正确的动作规范,避免日后由于动作的不规范而要重新纠正,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初练走转,应先从练习平落开始,如我在《程派八卦掌与发力有关的两种行步训练方法(一)》一文中所述,开始学习走转时“以前脚带动全身运动,前脚紧贴地面,如在水中行船破浪前行,脚面微绷,前脚落地时不要重心立即前移,落踏实后使用“跪腿”即胯向内裹拧膝盖似跪未跪意念直达涌泉穴,这样可以逐渐做到气贯脚底。重心前移的同时带动后脚提起。”后脚平起尽力去做,但不一定要求很高。当有了初步“趟泥”的感觉后,“意念放在后脚,起步时后脚推动全身前行,前脚仍保持趟泥步。上半身保持放松,虚灵顶劲”。直至逐渐形成“趟泥步”的形。这样练的另一个原因是意念始终在脚上,引导气血下行,逐渐做到下实上虚。为什么要平落?两个原因,一是这样练会逐渐形成所有运动皆从脚下开始,进而形成上下一体的整劲,发力厚重沉稳。二是八卦掌高级发力是“沾衣发力”,即手触到对方才用寸劲发力,在接触对方瞬间,脚底要使用“搓步”刹车,以使上身由于惯性,把力全部作用于对方,同时自己避免“出尖”。
在重点练习脚下的同时要注意坐胯,尾闾下垂前卷,提肛固本。为什么要坐胯?在本文上半部分我已经介绍了部分原因,只有坐胯才能气沉丹田,与提肛结合才能固守元气。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在八卦掌走转中它还有特殊意义。八卦掌在走转中身体呈螺旋状,这就要求从后脚跟开始到前手掌小指尖,从后脚跟开始到后脑勺,每一骨节逐渐拧转。胯是连接躯体与下肢的极重要关节,所以要拧胯,即脚对着旋转园的切线方向,头面向圆心(后脑背离圆心),而胯至少要拧至与切线成45度。要想拧胯,首先要坐胯,胯坐不下去是拧不了胯的。因此在初级阶段拧身也不要强调一步到位,重点练习把胯坐下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坐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练习转八卦最大难点是八卦掌的劲力是拧劲、钻劲,是一种“逆劲”,要想“逆中求顺”,首先要逐步做到“腹实胸空肩松”,这也是为什么初级阶段要把练习松沉劲放在重要地位的原因。而坐胯是保证气不上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日后练习平托掌等向上的掌式时,只要胯不起来,气就不会上浮。因此练习八卦掌一定要把对胯的练习和使用放在重要地位,而练习坐胯是第一步。与坐胯对应的是头部要“虚领顶劲”,以形成一对争力。这里的顶劲并不是单纯的向上,而是旋转的向上,它是百会的向上引领和后脑的背离圆心离心倾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上述练习有了一定基础后,且通过站桩熟练的掌握逆腹式呼吸后,可以考虑在走转中加上逆腹式呼吸,同时逐步放慢转圈的速度,意念由脚转移到丹田,以丹田带动全身走转。这一阶段重点是练丹田,抱守元气,并将丹田与运动初步结合起来,同时进一步放松全身。逐渐的将呼吸、意念和运动协调起来,练出丹田气。呼吸要轻进缓出,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协调呼吸,可以先不考虑呼吸,只定守丹田。在练习丹田的过程中,先不要加掌式,或使用里立桩(下沉桩),以利于松沉,减少难度,突出重点。
待丹田气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考虑练习平起平落的悬吸步。其练习方法如我在《程派八卦掌与发力有关的两种行步训练方法(二)》中所述。由于丹田所在位置恰是腰胯所在,因此用丹田气带动腰胯进而带动大腿、膝、小腿、脚踝、足是基本的指导思想。如何带动?“传统理论认为太极“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丹田气在静止时是一团真气,在运动时则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体现在行步训练上就是在意念上把丹田(小腹)分为左右两部分,如果此时你左脚在内,右脚在外,则你用丹田气使左胯、左腿、左脚为轴,右丹田带动右胯进而上提带动右腿,右腿又带动右脚平起,同时右胯向内裹,带动右脚扣步平落。同样下一步当重心由左脚转移到右脚过程中,此时转动轴是右胯、右腿、右脚,左丹田带动左胯进而带动左腿、左脚直行(圈很小时也可内摆)平起平落。这样交替循环左右丹田带动左右胯进而带动左右脚平起平落。由于腰胯是身法的核心,因此此种练法将内力练习、步法练习和身法练习集于一身,充分体现了程派八卦掌的特点。”在练习悬吸步时要尽可能放慢走转速度,同时注意摸索左右脚交替时重心变化的规律。为什么要练习平起平落的悬吸步?我个人体悟,平起,是为了使脚后的筋抻紧,与前手掌外沿、后脑分别形成二争力,逐渐练出拧钻的整劲,进而达到内、外三合的境界。不管哪种门派的技击方法,上乘的技击方法都是能控制对方的技击方法,而控制对方的重心是控制对方的重要手段。练习悬吸步,就是首先学会掌握自己的重心,才能谈到控制对方的重心。八卦掌走转中暗藏了72暗脚,练习悬吸步是获得使用这些暗脚的必要能力。悬吸步的练习过程既是使用丹田的过程,也是练习丹田气的过程,它可以使丹田气鼓荡起来,有利于固本培元。
以丹田带动全身走转和以足带领全身走转两种练习行步的方法可以交替使用,目的都是向下换力,练出松沉劲,但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例如再使用以足带领全身走转时就可以要求平起平落。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
在松沉劲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考虑学习换式。在学习行桩时贯彻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练习向下的掌式,如下沉桩、下立桩、双抱掌等,再练习向上的掌式,如平托掌、双撞掌等。在练习老八掌时,重点练好母掌单换掌。在练习掌式中,坚持用丹田带动腰胯进而带动全身换式,先练定步换式,再练动步换式。在练习过程中,老八掌中其他式子都含有单换掌式,因此着重摸清单换掌的变式规律。例如左右脚虚实的变化,开合的变化。如在做腋底藏花时是以支撑腿为轴,丹田带动非支撑腿一侧身体如卷蓆筒一样绕轴逐渐卷紧,而做青龙探爪时则是相反绕轴打开蓆筒。在换式练习中初级阶段仍强调要松沉,换式要慢如同打太极一样。要摸索一开一合与一呼一吸的配合但要以舒适为度。
在基本熟悉换式的动作要求并基本达到松沉要求后,要逐渐体会走转中各处争力的要求,例如“顶头悬”与尾闾形成的争力,命门与尾闾形成争力,前手食指勾印堂掌根与后脑形成的争力,后手推转与丹田、与命门的争力,后脚跟与后脑勺形成的争力,后脚跟与前手掌前沿的争力等等。对这些争力的体会会在练习的不同阶段出现,一个阶段重点体会一对争力。通过对争力的体会逐渐将身上的骨节和筋拉开,逐渐形成拧、钻的整劲,这也是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过程。
练是为了用,在工夫初步上身后,要考虑进行蓄力发力训练。先练定步,后练动步。先练徒手空打,有一定基础后可以练习抖杆、行杆、推杆的练习。在进行蓄力发力练习时,要注意意念、动作、呼吸的协调与节奏,体现内外三合的要求。
说到发力练习,我说说我为什么很重视呼吸方法,因为科学的呼吸方式对于发力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和大成拳王选杰老师的关门弟子霍金莱是好朋友,有一次我和霍金莱讨论大成拳的“试声”与呼吸的关系,引起了我对呼吸与发力关系的兴趣。蒋师爷除了向程庭华先师学习了程派八卦掌之外,还向东北大侠宋唯一学习了“武当剑法”和“离卦八卦掌”。虽然蒋师爷只向徒弟们传授了程派八卦掌,但在传授过程中还是体现了武当剑法的许多技击思想。因此我试着练习“武当剑谱”中的一套内功练习方法中的“蛤蟆气”,“蛤蟆气”的呼吸方法在学术上称为胸腹式呼吸,是后天呼吸中肺活量最大的一种呼吸方法。我根据松紧发力的原理即在触敌瞬间要设法使丹田紧起来的原理,将蛤蟆气的呼吸方法做了改进进行练习。一次练习后做蓄力发力练习,无意中竟然打出了“寸劲发力”,我很高兴,就循此思路练下去。以后又练习先天呼吸中的体呼吸、胎息法和利用中脉进行的呼吸,发现先天呼吸的方法可以大大增强自己的内力,使发力更具爆炸性。以后又陆续练出了诈力发力(利用惊炸力把对方因淬不及防而打僵在那,再把对方打出去)和二分力发力(发力时两手向相反方向运动,可以大大加速出掌速度并避免出尖)。因此我练习发力过程和其他人不太一样,是先会化劲,再会暗劲,最后练出明劲。以后通过体悟认识到呼吸不仅在发力中有重要地位,在学习拳术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作用,我的这一体悟过程对其他拳友也许也有一点借鉴作用吧。
欢迎广大拳友各抒己见,批评指正。
程派八卦掌与发力有关的两种行步训练方法(一)&
23:36阅读(58)
赞&赞&赞&赞
<img NAME="paperPicArea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c./ac/b.gif"
ALT="八卦掌内功&&wbr&练习的呼吸问题&&wbr&&&wbr&&&wbr&&&wbr&&&wbr&&&wbr&关朝" TITLE="八卦掌内功&&wbr&练习的呼吸问题&&wbr&&&wbr&&&wbr&&&wbr&&&wbr&&&wbr&关朝"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list-style: height: 0" />
<img NAME="paperPicArea"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c./ac/b.gif"
ALT="八卦掌内功&&wbr&练习的呼吸问题&&wbr&&&wbr&&&wbr&&&wbr&&&wbr&&&wbr&关朝" TITLE="八卦掌内功&&wbr&练习的呼吸问题&&wbr&&&wbr&&&wbr&&&wbr&&&wbr&&&wbr&关朝"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list-style: height: 0" />
程派八卦掌是以身法和步法的灵活见长的一种拳法,在练习时强调身上要“松”。因此在发力上常用的两种发力方法“整体发力”(明劲发力)和“丹田发力”(暗劲发力)都属于松紧发力,不过紧的地方不同,前者在触敌瞬间是全身一紧,特别是掌和胳膊要紧起来,后者是触敌瞬间丹田一紧,手上无论是塌掌、掖掌、撩掌都是掌根前凸,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寸劲发力、二分力发力等高级发力方法。发力的训练是由若个环节组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行步练习。行步练习不仅是训练步法的必要手段,也是内功练习和发力整劲训练的重要环节,下面就介绍一下程派八卦掌两种和发力训练关系密切的行步训练方法。这两种行步训练的共同点都是以力源带动全身走转,走转时都强调要放松,但又因为力源的不同而在走转的方法上有所不同。
第一种行步训练的方法是以根节(足)带动中节(躯干)进而带动梢节(手臂)走转,其拳理是依据张三丰提出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其练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八卦掌强调走转时要用趟泥步,因此首先要走出趟泥步的形来,要求走转时以前脚带动全身运动,前脚紧贴地面,如在水中行船破浪前行,脚面微绷,前脚落地时不要重心立即前移,落踏实后使用“跪腿”即胯向内裹拧膝盖似跪未跪意念直达涌泉穴,这样可以逐渐做到气贯脚底。重心前移的同时带动后脚提起,注意不要亮“蹄”,这就要求步伐不能太大,做到平起平落。
当“趟泥步”已经形成习惯后,进入第二阶段练习。第二阶段意念放在后脚,起步时后脚推动全身前行,前脚仍保持趟泥步。上半身保持放松,虚灵顶劲,坐胯拧身,行走如坐轿。用这种方法练习会逐渐形成所有运动皆从脚下开始,进而形成上下一体的整劲。
待整体的松沉劲练习的有一定的基础后逐渐进入第三阶段的练习。第三阶段的练习有三个要求:一是意念由足沿腿上行至腰再到肩再到手,好像脚底用力推着磨盘前行的意境,逐渐做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第二点要求走转的速度逐渐放慢,转的圈子越来越小,架子越来越低。后边两小点好理解,为什么要越转越慢呢?首先慢并不好练,因为八卦掌的走转不同于,太极拳虽然手上的动作是弧线,但脚底的步法却基本是直线,而八卦掌的行步练习却是步步都在转变方向,如果走的慢,相当于每一步都处于单脚独立,特别是圈子越转越小,这就要求有极好的平衡能力,因此快转容易慢转难,长期练下去对提高自己的下盘功夫有极大的好处。
其次慢下来会使身体更易于放松,松紧发力首先要松下来,松和紧反差越大越好。松是前提,只有慢练才能放松。
放慢行步的速度第三个原因是要将呼吸和步法结合起来,而要将呼吸加到行步中只有放慢速度才能使呼吸平稳,轻进缓出。呼吸方法是练习内功的重要手段,开始可以使用逆腹式呼吸,如果通过站桩能进入熟练掌握体呼吸的层次,则可以使用体呼吸练习行步。为什么要使用体呼吸?一是体呼吸是体现天人合一、与宇宙交换能量的较高级的呼吸方式之一,对提高内力很有好处,其次在有了松的前提下,整体发力在发力触敌瞬间全身要紧起来,怎么才能使全身瞬间紧起来呢?除了用意念和必要的蓄力发力练习之外,使用体呼吸使全身汗毛孔瞬间怒张从而达到瞬间紧起来,而紧起来后又能很快放松,避免岀尖和出现滞点。如按上述方法练习就会逐渐练出松沉劲,再经过一定的蓄力发力练习和特殊的呼吸训练,就能练出“冷、弹、脆、快、硬”的明劲来。
第二种行步训练方法和论坛里近来讨论的悬吸步在外形上相同,但在意念引导和训练思路上有所不同。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指出:“八卦者,有圆之象焉。……头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也)而作拳术,无非用九,其理亦妙矣。”
这种行步训练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抓住丹田这个元气聚集的核心带动胯继而带动身躯(根节),再带动四肢(梢节)运动,将内功训练、行步训练和发力训练融于一体。
八卦掌无论站桩、转掌都要意守丹田,抱守元气,练出内力。所谓元气是一种生物能量,一般人都有,但散布在全身,通过站桩、转掌将这种生物能量聚集在丹田,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即练精化气的过程。聚于丹田的元气静之则合,动之则分。分为阴阳两部分,在人体则是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阴,右为阳;(用手指分别按住左右鼻孔吸气,你的感觉是否左边鼻孔吸入的气是清凉的,而右鼻孔吸入的气体是干热的?但有人以男左女右划分,可以讨论),前为阴,后为阳。这就是“太极生两仪”。在练拳、技击时,这一阴一阳通过赢缺变化带动身体左右两部分进而带动四肢运动,这就是“两仪生四象”,进而带动双肘、双腕、双膝、双踝,这就是“四象生八卦”。这一思想贯穿于八卦掌的各个训练环节,当然行步训练也不例外。
程派八卦掌发力也是内家拳发力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内力发力。这种发力是在触敌瞬间丹田一紧,将内气从丹田循脊背到手臂再贯于手掌,程派八卦掌特有的形式是最后贯于掌根,无论是塌掌、掖掌、撩掌在触敌瞬间掌根前凸,吃进对方身体。这种发力从形式上看并不刚猛,但由于和对方身体在发力时接触时间长,因此在发力大小不变时造成的冲量大于其它发力形式,因此轻者会使对方感觉胸闷喘不过气来,重者就会造成对方内伤,甚至毙命。这就是所谓的暗劲。
内力发力的基础是内气要充足,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内力发力,这就是为什么内家拳学习两三年不如学同样时间的摔跤或其它拳术出东西快的原因。因此内家拳在训练中不管哪一环节都要把内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方式就是抱守丹田(元气)。那么在行步训练中如何体现呢?下面就谈谈本文所述的行步训练第一阶段的训练要求。
首先利用前一篇文章中所述第一阶段的方法走出“趟泥步”的形来,同时通过站桩训练较为熟练的掌握逆腹式呼吸且对“怀抱太极”有了一定的基础(程派八卦掌的主要桩法是怀抱太极桩,即浑圆桩)。此时逐步放慢走转的速度同时把意念放在丹田处,用丹田带动躯体,再带动四肢走转。这时你会感觉脚上轻快许多。当你走转已经很平稳时,可以逐渐将逆腹式呼吸加进去,利用走转(行桩)抱守元气,此种训练方法有时在增加内力方面比站桩的效果还好。
当第一阶段有相当基础后,基于前述指导思想,开始利用丹田带动行步。平起平落的练法关键是提胯带动脚,如何提胯?传统理论认为太极“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丹田气在静止时是一团真气,在运动时则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体现在行步训练上就是在意念上把丹田(小腹)分为左右两部分,如果此时你左脚在内,右脚在外,则你用丹田气使左胯、左腿、左脚为轴,右丹田带动右胯进而上提带动右腿,右腿又带动右脚平起,同时右胯向内裹,带动右脚扣步平落。同样下一步当重心由左脚转移到右脚过程中,此时转动轴是右胯、右腿、右脚,左丹田带动左胯进而带动左腿、左脚直行(圈很小时也可内摆)平起平落。这样交替循环左右丹田带动左右胯进而带动左右脚平起平落。由于腰胯是身法的核心,因此此种练法将内力练习、步法练习和身法练习集于一身,充分体现了程派八卦掌的特点。
用此法练习时还有几个问题要注意,第一是呼吸不管用何种呼吸方法一定要轻进缓出,在练习到不同层次时使用的呼吸方法会不同,比如使用逆腹式呼吸、体呼吸、胎息法等等,但其共同点就是一定要轻进缓出。第二是为了突出重点,在前后两篇文章中我没有将行步训练中的身体各部要求一一列出,但不是这些问题不重要,例如为了走出八卦的拧劲,身体要处于螺旋状,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坐胯拧身。第三是上述训练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逐渐做到腹实胸空肩松,使全身特别是横膈膜以上部分处于放松状态。因为八卦掌的劲力特点是拧劲、钻劲,而这种拧劲、钻劲是一种“逆劲”,方法不当极易呼吸上逆,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因此练者一定要慎之又慎。我两篇文章所述两种行步训练方法都贯穿了一个指导思想,即以力源为核心带动全身运动,同时通过练习逐渐做到腹实胸空肩松,下实上虚,阴阳平衡。逐步达到“如鸡踏雪,如马踏蹄”的境界。(见孙锡坤《八卦拳真传》一书)
人觉得很赞
分享:&<img WIDTH="51" HEIGHT="16"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TITLE="分享到微米"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list-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icon.png?); background-position: -450px -229"
ALT="八卦掌内功&练习的呼吸问题&&&&&&关朝" />&<img WIDTH="18" HEIGHT="18" ALIGN="absmiddle" TITLE="分享到新浪Qin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list-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icon.png?); background-position: 436px -90"
ALT="八卦掌内功&练习的呼吸问题&&&&&&关朝"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午门内养功站桩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