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均的修订版《外文翻译论文》与他的旧版有什么不同

从《春望》的英译看格律诗翻译的难度处理_休闲阅读-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从《春望》的英译看格律诗翻译的难度处理从《春望》的英译看格律诗翻译的难度处理(原作者:段&&卉)摘要本文以唐诗《春望》的译文为例,针对格律诗的表现形式,从韵式、平仄、对仗3个方面对汉语古诗,尤其是近体格律诗的英译难度,从理论和具体途径两个方面做一些探索,说明英译汉诗的“不可译”性是可以突破的。关键词:格律诗 英译 难度处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 引言中国素享“诗国”盛誉,在世界文学史上,中国诗歌独树一帜。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3座丰碑。作为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重要方面,我国诗词创作自古以来就蓬勃发展,长盛不衰,犹如大江大河,浩浩荡荡,激浪千叠。从诗经、楚辞、汉赋,再到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名垂青史的诗人和词家层出不穷,群星灿烂;传颂千古的名作万紫千红,浩如烟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鲁迅律体诗词的广泛传诵和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的诗词的公开发表,旧体诗词再领诗坛风骚。尤其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曾一度走向低谷的格律诗词,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复苏。诗会诗社,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新人新作,层出不穷。吟诵诗词已在全国蔚然成风。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鉴于诗歌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汉诗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几个世纪以来,唐诗、宋词、元曲不断被翻译介绍到国外,既弘扬了中国文化,又增进了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了解,让世界各国人民为我国光辉灿烂的诗篇所倾倒。然而,就翻译而言,中国诗词却难以转化为别种语言,尤其是中国诗词中的韵式、平仄、对仗格律,在译语中难以体现。原本优美的诗篇,译成外文却索然无味。闻一多先生说,中文的“浑金璞玉”,移至英文里,就变成浅薄庸琐。他认为诗歌是经不起翻译的。诗人卞之琳也说:“诗是无法翻译的,不能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诗词翻译的艺术》)。一首优美的汉语格律诗,译成外文后便会失去原诗铿锵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严谨的对仗,原诗的意境也会变得模糊不清。这不仅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了转换的困难,也因为译者(尤其是外国译者)对中国律诗的表现形式不甚了解,翻译时不能重视再现律体古诗的声韵美。看来,中国近体诗英译的难度主要是在表现形式上,即诗词的声韵格律。解决了中国诗格律的对译,也就能为汉诗的所谓“不可译性”找到突破口。本文试以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英语译文为例,通过对译文的比较,来探索格律诗翻译之难度处理。二 《春望》及其3种译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 内容这首诗作于唐肃宗575年(至德二年)3月。756年(天宝十五年)6月,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入蜀。7月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在长安,目睹惨遭洗劫的国都,想到自己身陷贼境,不禁产生了强烈的忧国怀家之情,写下了这首忧国忧民、感人至深的诗篇《春望》。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首、颔、颈3联皆对仗)而不板滞;诗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1200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2 表现形式《春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格律诗。诗的格律,就是诗的句数、各句的字数、诗的用韵、对仗、平仄等格式和规律。(1)句数:律诗规定每首8句。只有4句的叫绝句,或称律绝;超过8句的称为长律或称为排律。(2)字数:律诗规定各句字数相等。一般只有2种句式:每句5个字的叫五言律诗,7个字的叫七言律诗。(3)用韵:律诗用韵严格,一般只用平声韵(仄韵律诗极少),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外,偶数句(即2、4、6、8句)必须入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4)对仗:律诗要求中间2联(颔联和颈联)对仗(即每2句形成对偶);首联和尾联也可对仗,但不做严格要求。(5)平仄:即律诗要求平仄协调。平仄就是声调,我国古代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为使用方便,根据读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特点,又把四声分为2组:平声一组,仍叫平声;上、去、入三声为1组,称为仄声。当代汉语的平仄划分与古代略有区别:当代的普通话把平声分为阴平与阳平,统称平声;而上声、去声仍为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分别转到阴、阳、上、去四声里了。平仄在诗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诗人依照汉字的声调特点,安排平仄声字,高低强弱交替,形成抑扬顿挫、音律和谐之美,就是所谓“声律”。归纳起来,律诗的平仄有4个句型:A (平平)仄仄仄平平B (平平)仄仄平平仄C (仄仄)平平仄仄平D (仄仄)平平平仄仄括号外的为五言律诗的平仄,加上括号内的为七言律诗的平仄。4种平仄句型按押韵、粘对搭配成8句,就是律诗的声律。例如《春望》就是一种平仄格式。看来,中国近体诗英译的难度主要是在表现形式上,即诗词的声韵格律。解决了中国声韵格律的对译,也就能为汉诗的所谓“不可译性”找到突破口。3 译文《春望》国内外有许多种译文。本文仅举以下3种加以比较分析:译文1. Spring―the Long ViewEven though a state is crushed/Its hill/Now inside the walls of Changan/Grasses rise high /Seeing flowers come,a flood/Of scut off/As I am,songs of birds stir/Mthird month and still/Beacon fires flare as they did/Lto get news/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a full/Tho/Trying to knot up my hair/I find it grey,too thin/For my pin to hold it together.――Rewi Alley(袁锦翔,1990)译文2. The Hope of SpringA nation,though fallen,the land yet remains./When spring fills the city,its foliage is dense./In grief for the times,a tear the flower stains./In woe for such parting,the birds fly from thence./For three months unceasing the bale fires now flare./A letter from home costs a fortune to bring./These worries scratch off my last falling grey hair./My own foolish wishes my pen cannot wing(原作者:段&&卉)――W.J.B.Fletcher(袁锦翔,1990)译文3. Spring View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Grieved over the years,flower/Seeing us apart,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I cannot bear to scra/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Xu Yuanchong(赵甄陶,1999)三 汉语格律诗英译难度处理1 难度之一:对仗汉语诗歌中的对仗即对偶,俗称“对对子”,指两句中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语法结构相类。不仅如此,对仗的联中每个音节都要符合平仄模式和节奏模式,并且上下联中相关词语在语义关系上应形成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即前面所表述的“对”)。如:《春望》的前3联:首联:国破~城春,山河~草木,在~深(古时动词与形容词可对)。两句为紧缩了的转折复句结构,即“国破(但)山河在,城春(但)草木深”。颔联:感时~恨别,花溅泪~鸟惊心(为主谓宾结构)。全联以拟人化的手法,使用倒装句,说“因感伤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怨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颈联:烽火~家书,连~抵,三月~万金(数对数,名对名,构成偏正词组)。全联是说“战争持续了整整一个春天,一封家信价值万两黄金”。由此可见,“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解释,对仗就是一种特殊的编码方式,是音位学、语法学、语义学、修辞学以及声律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范守义,2004)。正因为如此,对仗在汉诗的英译中成为译者很大的障碍。现在来看《春望》Alley(译文1)和Xu Yuanchong(译文3)的两种译文:译文1用了15行,首先从形式上已不对称,而且句子长短不一,显得凌乱;其次,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4行和5行,从“对对子”的角度已无从谈起,更不必说语法结构相类了。此类译文让读者感觉不到中国诗词的“3美”,而只能被认为是对诗词的简单释义,虽然通俗易懂,但原诗的音韵美与格式美都丧失殆尽。而译文3许先生的翻译:首联:on war-torn land~in towns unquiet grass,mountains~weeds,stand~run;颔联:flowers~birds,are moved to~cry with,tears~heart;颈联:The beacon fire~Words from household,has gone~are worth,虽然在第二行行尾加“riot”,但这是为押行内韵(unquiet~riot)之处理。第二联 “感时~恨别:Grieved over the years~Seeing us apart”,而第三联“三月~万金:higher and higher~weight in gold”,就未用数量词对数量词。大概译者是出于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和照顾行内押韵(fire~higher;household~gold)之处理。这样一来,就使律诗的形式稍有不足,如能进行变通,将第三联兼而处理为:For three months,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Worthy of ten thousand taels of gold are words from household.这样“三月~万金:for three months~of ten thousand gold”不就对仗了吗?2 难度之二:平仄平仄是形成诗律的最重要的音素,在诗中的作用是构成节奏;平仄交替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就能产生一种音韵美感。汉语诗词的节奏靠平仄,英语诗的节奏则由音步和音的长短轻重来体现。平仄声则可用英语律体诗歌的格来取代,如抑扬格、扬抑格等。中国古典诗歌“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婉转”(李重华,),从而产生了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音乐美。然而,汉字的单音节特性节奏美要用多音节的英语单词表现出来,就比较困难。不过英语中内容与形式的巧合,有时也能在汉语中找到对应和替代。细察,与中国诗歌一样,英文诗歌也有其独特的音韵节奏。就声调而言,汉语的发音有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之分;英语的发音有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之分;就节奏而言,汉语借助于“平仄”的交互来表现声律美;英诗依照每一音步中重读音节(扬)和非重读音节(抑)的排列方式把,每行诗中“重――轻”或“轻――重”等不同种类,构成扬抑格(Trochee)、抑扬格(Iambus)、扬抑抑格(Dactyl)、抑抑扬格(Anapaest)等节奏类型表现声律美。其中抑扬格是最常用的音步,它由1个非重读音节和1个重读音节构成(其中第1个音节非重读,第2个音节重读)。在英文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便是抑扬格,90%的英文诗都是用抑扬格写成的。这就为汉诗英译中处理平仄这一难点找到了对应。比如译文3翻译的《春望》:On war-―torn land―stream flow―and moun―In towns―unqui―et grass―and weeds―run riot.Grieved over―the years,― flowers―are moved―Seeing us―apart,―birds cry―with bro―ken heart.The bea―con fire―has gone―higher―and higher,Words from―household―are worth―their weight―in gold.I can―not bear―to scratch―my griz―It grows―too thin―to hold―a light―hair pin.原诗是五言,译文中,也基本上以五音步对应五言,而且也基本上以抑扬格对应原诗中的平仄,读来朗朗上口。看来汉诗平仄节奏问题在英译中是可以解决的。3 难度之三:押韵中国诗向来以韵为常规,这大概与汉字本身具有的声韵结构有关。“有韵为诗,无韵为文”,《词源》解释道:“诗是有声韵可歌咏者的一种文体。”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起来,成为完整的曲调。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尤不可少。”可见,押韵是汉语诗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翻译中是不可忽略的,应当努力谋求解决这一难题。英语音节通常分为3个部分:音首,又称节首辅音(Onset),即元音前的辅音或辅音簇;音峰,又称节峰(Peak)或节核心(Nuclesu);音尾,又称节尾辅音(Coda),即元音后的辅音或辅音簇,其中节峰和节尾辅音共同构成韵脚(Rhyme),如“limit”(其中l为Onset,两个i都为Nuclesu,t为Coda,it合而为Rhyme)。由此可以看出,英语的韵脚和汉语的韵母相似,英语的音首和音节核心就如同汉语的声母和韵母,核心所包含的音峰和音尾就如同汉语韵母中的韵腹和韵尾。汉语诗中押韵,不求韵母(包括韵头)相同,只求韵腹、韵尾相同,古人称为韵部,现在我们可叫“韵身”。汉语诗韵是指韵身,不指韵母,如上例的“弯”与“担”,两字韵母不同,而韵身相同,因此可以相押为韵。这不正同英语音节中的音峰和音尾。(原作者:段&&卉)在用韵位置上,汉语诗主要体现在尾韵,格律诗的韵式主要体现在偶数行押平声韵(首句例外)。英诗比汉诗复杂,有头韵、行内韵和尾韵。英诗的头韵(alliteration)是指1行中有几个词用同样的辅音开头,就称之为头韵,也叫首字韵。如: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有1首名诗,题目叫做“O My Love’s Like a Red Red Rose”,其中的后3个词以3个r字母连读,极富音韵之美。行内韵(internal rhyme)是指在同一诗行中,有几个相同音响的词前后出现,故又叫行间韵。如丁尼生的“The long light shakes across the lakes。尾韵(Rhyme)则指词尾音素重复,如great和bait,它是英语诗歌最常见的押韵之一。但1行诗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押韵形式。如Thomas Moore的 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这行诗中既有头韵light和lies,谐元韵light、lies、eyes,又有尾韵lies和eyes。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的押韵格式称韵法(rhyming scheme)。常见有两行转韵(AABB)、隔行押韵(ABCB)、隔行交互押韵(ABAB)和交错押韵(ABBA)等几种方法。基于以上汉英韵式的差异,很多人认为诗歌的一些独特音韵现象几乎是不可译的。但如果能够拓宽声韵选择的范围,巧妙处理,翻译时采用变通的方式来对应汉语古诗词的韵式,就可以突破这一点。再回头看《春望》的3种译文。杜甫原诗采用的是格律诗严格的2、4、6、8偶数句入韵形式(深――心――金――簪),遵循的是律诗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的规则。而从严格意义上,3种译文都不符合律诗的用韵规则。译文1、2在节奏和押韵方面远远欠缺,译文3 Fletcher的ababcdcd韵式,在节奏和押韵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重――轻音交错出现,读来朗朗上口,达到了音美的效果。然而顾此失彼,违背了格律诗“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的原则。由此可见,汉诗英译的关键是对格律“难度”的认识和把握。译诗需要做到知己知彼,并遵循“忠实”的原则。然而“忠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尤其在韵律方面,需要译者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通”(郦青,2006)。笔者在此站在几位大家的肩头上,斗胆取诸先生之所长,以Fletcher译文的前两联为基础,试将《春望》进行改译如下:A nation,though fallen,the land yet remains.When spring fills the city,its foliage is dense.In grief for the times,a tear the flower stains.In woe for such parting,the birds fly from thence.For three months unceasing the bale fires now flare.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I cannot bear to scraToo thin to hold the hairpins any more,hence.这样除第6句以半韵凑韵外,2、4、8皆为全韵。四 结语尽管汉语是声调语言,易韵;英语是重音语言,难韵。就节奏而言,汉语中的“顿”并非完全等同于英语中有严格意义的音步,即“英诗节奏的规律性表现在可以把一个诗行划分为一定数目的、在时值(time value)上大约相等的音步”(吴翔林,1993);而在形式上,做到了重“意”就难免忘“形;”用韵文译韵文,以格律诗译格律诗,都具有一定难度,但其中应有规律可循,因为汉英两种语言中原本就有各自关于格律诗的章法体系,所以当译者有了对译文的准确定位之后,按照各自语言中原有的那一套章法加上一些变通手段,是可以进行互译的。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是意义的传达,要以克服语言的障碍、变更语言的形式为手段(《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许钧,2001)。因此,翻译是一种在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必然会因人因文而异,但翻译同时又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能汉诗格律与英诗格律并重,就能越过汉诗英译的障碍,做到对应翻译,而不失汉诗中的“3美”(意美、音美、形美)、“3似”(形似、意似、神似)、“3化”(深化、等化、浅化)、“3之”(知之、好之、乐之)。注: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研究”(编号:2010BYY00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汉语格律诗英译不可译性之补偿”(编号:2009-GH-079)阶段性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 范守义:《论诗歌的句法结构美――汉英诗歌比较研究》,《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2] 韩丽、陆梅:《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作家》,2010年第3期。[3] 郦青:《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4] 穆诗雄:《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5] 许渊冲:《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6] 许均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7] 袁锦翔:《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8]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9] 朱家科:《浅议文学翻译的真实性》,《作家》,2010年第1期。[10] 赵甄陶:《中国诗歌精选英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简介:段卉,女,1963―,河南济源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休闲阅读好评休闲阅读人人小组 - 《翻译概论》许均
《翻译概论》许均
&全书共十章,围绕与翻译息息相关的九个核心问题展开,旨在引导学习者全面认识翻译、理解翻译,对翻译基本理论问题有所了解,加深对翻译职业性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翻译观,提高翻译技能。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线索清晰,简洁明了:围绕九大核心问题对有关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展开思考与讨论,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重点、把握难点; 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对翻译问题的探讨步步深入,全面关照,内部与外部结合,宏观与微观兼顾,既涵盖不同视角,又突出重点问题; 启发思考,注重实践:在内容编写与思考题设计上启发学习者对翻译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与探索,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者的理论素养。 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翻译、理解翻译、对翻译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有所了解,进而对翻译的本质、翻译的功能、对翻译的评价以及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精神和使命有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翻译观,提高翻译技能。第一章 翻译概说 1.1 绕不过去的问题 1.2 问题之一:翻译是什么? 1.3 问题之二:翻译的是什么? 1.4 问题之三:翻译有何作用? 1.5 本教材编写思路
第二章 翻译是什么? 2.1 翻译的历史概述 2.2 翻译活动的丰富性 2.3 语言学视角下对翻译的认识 2.4 研究视角的多元整合 2.5 译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2.6 翻译之特性
第三章 翻译是如何进行的? 3.1 狭义的翻译过程 3.2 理解活动的基本特征 3.3 广义的翻译过程 3.4 文本生命的拓展与延伸
第四章 翻译什么? 4.1什么是意义? 4.2 对意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的重新审视 4.3 意义的分类 4.4 在交流中让意义再生
第五章 谁在翻译? 5.1 谁是翻译的主体? 5.2 译者身份的传统定位 5.3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5.4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第六章 有什么因素影响翻译活动? 6.1 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 6.2 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 6.3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 6.4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
第七章 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 7.1 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7.2 异与同之矛盾 7.3 形与神之矛盾 7.4 三对矛盾的关系
第八章 翻译有什么作用? 8.1 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 8.2 翻译的历史定位 8.3 文化视角下的翻译之&用& 8.4 翻译价值面面观
第九章 如何评价翻译? 9.1 翻译批评的本质 9.2翻译批评的价值与功能 9.3 翻译批评的类型 9.4 翻译批评的主体 9.5 翻译批评的标准 9.6 翻译批评的原则
第十章 如何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认识翻译与研究翻译? 10.1 文化多样性与语言多元 10.2 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使命 10.3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主要外国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后记
这本书有意思,以问句为标题,看来很有针对性呀,不像那些空谈的书。。。
教育热点话题
全站热门话题
同类热门小组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请输入验证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 温馨提示:下载之前,请点击文档阅览界面最右侧“缩略图”方式浏览,看是否完整显示,方可下载。 如果是文档下载方面的问题,请联系QQ:.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文化相关词语的翻译——以《伊豆的舞女》为考察对象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文化相关词语的翻译——以《伊豆的舞女》为考察对象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6:35:4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文化相关词语的翻译——以《伊豆的舞女》为考察对象.PDF
官方公共微信  推荐期刊投稿
&&&免费论文
&&&收费论文
&&&浏览历史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文化相关词语的翻译——以《伊豆的舞女》为考察对象.pdf5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翻译作为两国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
国家在翻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诸多学者致力于翻译理论的研
究,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探
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而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而翻译则是传播语义,传播文化的桥梁.但由于不同
文化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往往不为其他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所理解.使
用奈达的“信道理论一来解释,就是某些与文化相关的信息无法顺利
通过译文读者的“信息通道力.因此,如何处理同文化相关的词语,
成为翻译实践中的难点。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vJ, lI端康成的名著《伊豆的舞女》 以下简称为《伊》 中表
示物质文化的训读名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种中文译本进行比较,
结合翻译理论来探讨文化相关词语的翻译方法。
通过对《伊》中99个表示物质文化词语的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
比较,发现82个词语的中日文译词能够基本达到对应;余下17个的
翻译中使用了下述5种翻译方法:
使用上位概念表达
译成类似事物
使用说明性的词语
使用其他比喻表达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文化;翻译;奈达;信道
翻积随外国Eo交流刃架;寸橘邑L/t、重要栓役割老担。 l,、否。多 刃国℃
法翻欹④雁史舻畏 、毛扎老比较言藉学々虑用言器学、社会言帮学段P冬丧苔
丧。面力、6理揄的教研究舻行扫扎 l,、否。
文化法言帮岂綮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务英语翻译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